首页 / 正文

禹贡指南卷三

宋 毛晃 撰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导山 岍山 在右扶风即呉岳也 周礼大司乐注五岳岱在兖州衡在荆州嵩在豫州华在雍州恒在并州 正义曰周处镐京在五岳外故郑康成注康诰云岐镐处五岳之外周公为其道里不均故东营洛邑合诸侯谋作天子之居是西都无西岳权立呉岳为西岳 广雅河西曰岳顶有五峰 周礼职方氏雍州其山镇曰岳山注岳呉岳也 汉地理志呉岳在汧县西古文谓之汧山秦都咸阳山曰西岳岐山 解在雍州

荆山 解在雍州

壶口山 水经壶口山在河东北屈县东南 冯衍显志赋瞰太行之嵯峩兮观壶口之峥嵘注太行山在上党南壶口山在上党东 九域志今潞州有上党河

雷首山 水经雷首山在河东蒲坂县东南南有厯山舜所耕处又曰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马融曰在蒲坂华山之北河曲之中扬雄河东赋曰登厯观而逺望兮聊浮防于河之岩注雷首西枕大河 九域志雷首山今在陕州陕音闪中从两入与陜字不同陜音狎中从两人 郭縁生述征记云华山与首阳本同一山河神巨灵擘开以通河流 九域志今河中府有巨灵祠有夷齐庙或谓首阳即雷首未详太岳山 水经太岳山在河东永安县山即冀州岳阳也 周礼职方氏冀州山镇曰霍山即霍太山也亦曰太岳

厎柱山 水经厎柱山在河东太阳县东河中 顔师古曰在陜县东北山在河中形若柱也

析城山 水经析城山在河东濩泽县西南

王屋山 水经王屋山在河东垣曲县东北昔黄帝受丹诀于是山所谓河东者西河之东也厎柱山在东河中又东至于厎柱是也

太行山 水经太行山在河内野王县西北注太行山一名归山王烈得石髓处也 冯衍注太行山在上党南 九域志今河东路龙徳府潞州有上党县河北西路怀州有太行山河东路泽州亦有太行山顔师古在河内山阳西北

恒山 水经恒山为北岳在中山郡上曲阳县西北碣石山 解在冀州 顔师古注汉地理志曰太行恒山二山连延东北接碣石而入于海与孔氏书同 汉武帝元封元年行自泰山东廵海上至碣石文颖曰碣石在辽西絫县县今罢属临榆此石着海旁顔师古曰碣者碣然特立之貎也 经言夹右碣石郑康成以为禹由碣石山西北行尽冀州之境还从山东南行入河 正义云郑以北行则东为右南行西为右故夹山两旁山常居右与孔传异

三条四列 按尚书正义导岍至敷浅原旧説以为三条地里志云禹贡北条荆山在冯翊怀徳县南南条荆山在南郡临沮县东北此是旧有三条之説马融王肃皆以为三条导岍为北条西倾为中条嶓冢为南条郑康成以为四列谓导岍为正阴列西倾为次阴列嶓冢为次阳列岍山为正阳列其首尾延连相及孔氏之意亦必与马郑同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西倾山 解在梁州

朱圉山 水经朱圉山在天水北冀县南山有石鼓开山图谓之天鼓山 顔师古曰朱圉山在汉阳冀县南

鸟鼠山 解在雍州

太华山 在京兆华阴县南 山海经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髙五千仭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遗方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武王放马牛于桃林墟孔安国曰在华山东属汉农郡华阴县书疏华山四州之际东北冀东南豫西南梁西北

雍十字分之四隅为四州一名太华 水经注引国语云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蹋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华岩开山图曰有巨灵者偏得神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河所谓巨灵赑屭首戴灵山者也 顔师古曰太华即今华阳山九域志华州潼闗即桃林之塞也

熊耳山 在农卢氏县东 水经注熊耳山一名蔓渠 山海经曰其上多漆其下多椶余豪之水出焉西北流注于洛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双峦竞举状同熊耳注曰此自别山不与禹贡导洛自熊耳同也昔汉光武破赤眉樊崇积甲仗与熊耳山平即是南安县有熊耳峡 顔师古曰在陜东

外方山 即嵩髙山也在颍川 水经外方山崧髙是也 郑康成毛诗谱云外方之山即嵩髙也山海经谓为大室之山左司马侯言大室杜预曰在河南阳城县西南 孟子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注云嵩髙之北 汉地理志崈髙县属颍川郡武帝置以奉大室山是为中岳有大室中室山庙古文以为外方山崈古崇字顔师古曰外方在颍川故县即崇髙也

桐柏山 水经桐柏山在南阳平氏县东南

陪尾山 水经陪尾山在江夏安陆县东北 泗水注鲁国卞县东南陶虚西阜泗水出焉博物志曰泗出陪尾即斯阜也此自是鲁国泗水之所出俗呼妫亭山偶名陪尾非安陆之陪尾山也 汉地理志安陆县横尾山在东北古文以为倍尾山倍读曰陪顔师古曰熊耳外山桐柏陪尾四山相连也 晋地理志江夏郡安陆县横尾山在东北古之陪尾山

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

嶓冢山 解在梁州 水经谷水出农黾池县南嶓冢林谷阳谷注山海经曰傅山之西有林焉曰嶓冢谷水出焉东流注于洛今谷水出于崤东马头山谷阳谷东北流厯黾池川汉景帝三年初徙万户为因崤黾之池以目县焉此非漾水所出之嶓冢山乃嶓冢林耳嶓冢山在陇西详在导川漾水

荆山 此梁州荆山在梁荆二州之间故晋志谓荆州取名于荆山 水经荆山在南郡临沮县东北注南条山也卞和得璞玉于是山楚王不理怀玉哭于其下后玉人理之所谓和氏之璧 荆州记曰西北三十里有清谿谿即荆山首曰景山即卞和泣玉处南郡赋曰汉水至荆山东别流为沧浪之水

内方山 水经内方山在江夏竟陵县东北 汉地理志竟陵县章山在东北古文以为内方山

大别山 水经大别山在庐江安丰县西南汉水触大别山而南入于江 左定公四年呉伐楚楚子常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二别皆在汉上杜预曰禹贡汉水至大别南入江然则此二别在江夏界水经注曰巴水出雩娄县之下灵山即大别山也

与决水同出一山故世谓之分水山亦或曰巴山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大别汉东山名也在安丰县南杜预释地曰二别近汉之名无縁乃在安丰案地説言汉水东行触大别之陂南与江合则与禹贡相符矣

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岷山 解在梁州 汉地理志作防郊祀志云渎山蜀之岷山也秦汉时又谓之渎山始皇常令祠官奉祠 王羲之与谢安书曰蜀中山川如岷山夏含霜雪攷之前闻昆仑之中也 九域志成都府路茂州有岷山

衡山 水经衡山在长沙湘南县东南注禹治洪水至此祭衡山于是得金简玉字之书案省玉字得通水理也 顔师古曰岷山江所出衡山江所经敷浅原 水经敷浅山地在豫章歴陵县西南有傅阳山即敷浅原 汉志敷浅原一名傅昜山在豫章郡歴陵县傅昜川在南顔师古曰傅读曰敷昜古阳字 今观所谓傅昜山甚庳小恐非经所记者或谓衡山东至庐阜极于大江彭蠡之交而止疑此为敷浅原白居易以为江入海处为敷浅原则丹阳京口之间殆非也

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

导川 弱水 弱水西至酒泉合黎张掖郡居延县东北有居延泽即流沙河也 水经合离山在酒泉防水县东北注云即合黎山也 后汉张掖居延属前汉张掖郡居延县居延国有居延泽古流沙献帝建安末立为西海郡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王莽改曰居成 汉地理志合黎作合藜顔师古曰流沙在炖煌西 孔氏传合黎水名顾氏谓水与山合因山为名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洚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河水 水经昆仑墟在西北去嵩髙五万里地之中也河水出其东北陬屈从其东南流入于渤海又出海外南至积石山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南流 山海经昆仑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 尔雅河出昆仑墟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 物理论曰河色黄者众川之流盖浊之也 郦道元注水经引山海经曰河水出渤海又海水西北入禹所导积石山山在陇西郡河闗县西南羌中余攷羣书咸言河出昆仑重源潜发沦于蒲昌出于海水故洛书曰河自昆仑出于重野谓此矣迳积石而为中国河故成公绥大河赋曰览百川之洪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出积石之嵯峨释氏西域传曰河自蒲昌潜行地下南出积石郭璞云积石山今在金城河门闗西南羌中河水行塞外东入塞内【案原本此四句误作水经在张掖郡南句下今攷水经及山海经注移正】水经又云河又东入塞过敦煌酒泉张掖郡南注云河自蒲昌有隐沦之证并间闗入塞之始重源发于西塞之外出于积石之山禹贡所谓导河自积石也山在西羌之中烧当所居也后汉桓帝延熹二年西羌烧当犯塞防羌校尉段颎讨之追出塞至积石山斩首而还司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濵于河首在右居也河水屈而东北流迳于析支之地是为河曲矣应劭曰禹贡析支属雍州在河闗之西东去河闗千余里羌人所居谓之河曲羌也东北迳厯敦煌酒泉张掖南 案诸书皆言河自昆仑然班固汉书叙张骞奉使西域厯诸国乌覩所谓昆仑苏氏谓骞徒见葱岭于阗二水便谓之河不知河在西南羌中吐蕃自言昆仑在国西南河之所出也

龙门 水经河水又南过河东北屈县西注云屈县故城西十里有风山西四十里河南有孟门山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髙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穆天子传曰北登孟门九河之嶝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谓黄河之巨阨兼孟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潄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 水经河水又南得鲤鱼注厯涧东入穷溪首便其源也尔雅曰鳣鲔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否则点额而还 魏土地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广入十步岩际防迹遗功尚存岸上并有庙祠 司马迁迁生龙门顔师古曰龙门山其东则在今泰州龙门县北其西则在今同州韩城县北而河从其中下流冯衍注龙门河所经今绛州县也案龙门山有二名隋炀帝营宫洛阳登卬山望伊阙曰此岂非龙门邪因谓之龙门非禹贡之龙门也伊阙龙门其下有滩名八节滩白居易所开九域志今河中府龙门县有龙门山书云导河至龙门是也

华阴 水经河水又南至华阴潼闗渭水从西来注之注云河在闗内撞激闗山谓之潼闗 又云闗山在扶风汧县之西注云河水自潼闗东北流侧有长坂谓之黄卷坂傍絶涧涉此坂以升潼闗所谓泝黄卷以济潼闗也厯北出东崤通谓之函谷闗邃岸天髙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故西京赋曰岩险周固襟带易守所谓秦得百二并吞诸侯也

厎柱 水经河水又东过砥柱间注云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山在虢城东北太阳县城东也 顔师古曰砥柱在陜县东北山在河中形若柱也

孟津 水经河水又东迳平县故城北郦注云河南有钩陈垒世武王伐纣八百诸侯所防处尚书所谓不期同时也紫防有钩陈之宿主鬭讼兵阵故遁甲攻取之法以所攻神与钩陈并气下制所临之辰则秩禽敌是以垒资其名河水于斯有盟津之目论衡曰武王伐纣升舟阳侯波起疾风逆流武王操黄钺而麾之风波毕除中流白鱼入于舟燌以告天与八百诸侯咸同此盟故曰孟津亦曰盟津又曰富平津杜预建浮桥于此【案原本此句在孔頴达正义之后今从水经注移入】所谓造舟为梁又谓之陶河昔禹治洪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图而还于渊及周王子朝篡位与敬王战乃取周之宝玉沈河以祈福后二日津人得之河上将卖之则变而为石及敬王位定得玉者献之复为玉也 顔师古曰孟津在洛阳之北都道所凑故号孟津孟长大也汉地理志作盟音同孔安国曰孟地名在洛北都道所凑古今以为津俗谓之治戌津今河阳县津也 孔颖达曰孟地名津是所渡处水河流至此其势稍缓可以横舟而渡武王伐商渡师于此后世谓之武济水

洛汭 水经河水又东泲水入焉洛水从县西北流注之注云洛水于巩县而东洛汭北对琅琊渚入于河谓之洛口自县西来而北流注洛清浊异流皦焉殊别应玚灵河赋曰资灵川之遐源出昆仑之神丘涉津洛之峻泉播九道于中州山海经曰洛水成臯西入河是也谓之洛汭即什谷也故张仪説秦曰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谓此水也史记音义曰巩县有鄩谷水 河至孟津又东行及巩县东洛自西南来入之河自洛北过之故曰东过洛汭

大伾 水经河水又东过成臯县北济水从北来注之又东迳成臯大伾山下 尔雅释山曰山一成伾许叔重吕忱并以为一成也孔安国以为再成曰伾亦或以为地名郑康成曰地喉也沇出伾际然则大伾在河内修武武徳之界济沇之水与荥播泽出入自此然则大伾即是山矣伾北即经所谓济水从北来注之者也伾备悲反尔雅作坯音同在今通利军顔师古注地理志山再重曰坯音平鄙反张晏曰

成臯县山是也薛瓒以为今修武武徳无此山也成臯县山又不一成也今黎阳山临河岂是乎师古以为在成臯沟洫志注同

洚水 水经河水又东北迳元城县故城西北而至沙丘堰注云元城县北有沙丘堰者不遵其道曰降亦曰溃堰障水即降水也顔师古以为在信都 洚水一名浊漳水水经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之山漳水出焉东过其县南屈从其县东北流注又东过壶闗县北又东北过屯留县潞县北注阚骃曰潞县有潞水为冀州浸即漳水也世人谓浊漳为潞水又东过武安县又东出山过邺县西又东过列人县南又东北过斥漳县南又东北过曲周县东又东北过钜鹿县东又北过堂阳县西又东北过扶柳县北又东北过信都县西又东北过下博县西又东北过阜城县北又东北至昌亭与雽池河会郦道元注云漳水又东北迳武邑县郭南又东迳武强县北又东迳武隧县故城南白马河注之水上承雽池东迳乐昌县北饶阳县南又东南迳武邑县北而东入衡水谓之交津口又云衡漳又东迳武邑县故城北又东北右合张平口故沟上承武强渊又迳东昌县故城北又东北左防滹池故渎谓之合口又东北分为二川当其水决处名之曰李聪涣又东北至乐成陵县别出北又东北过成平县南又东北过章武县西又东北过平舒县南东入海 案漳水与荆州漳水不同左传江汉沮漳楚之望也此荆州之漳非冀州之漳也又洛州又有衡漳则此水之所经也

大陆 在钜鹿县北解在冀州 水经沙丘堰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注云风俗通河播也播为九河自此始

九河逆河 郑康成曰九河下尾合曰逆河言相承受也盖所洄下之势以通河海及齐威霸世塞广田居同为一河故自堰以北舘陶贝丘鬲盘广川信都东光河间乐成以东城地并存川渎多亡汉世河决金堤南北离其害议者常欲求九河故迹而川之未知其所是以班固云自兹距汉北亡八枝者也 汉地理志顔师古曰播布也同合也九河又合而为一名为逆河言相迎受也海即渤海也 沟洫志河灾之羡溢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故导河自积石厯龙门南到华阴东下底柱孟津雒汭至于大伾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髙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酾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髙地过洚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渤海孟康曰禹酾二渠其一出贝丘西南南折者也其一则漯川也河自王莽时遂空唯用漯耳薛瓒以为禹贡夹右碣石入于河则河入海乃在碣石也武帝元光二年河移徙东都更注渤海禹时不注也 汉武帝元光二年河徙东郡更注渤海司空掾王横言曰徃昔天尝连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故张揖云碣在海中盖沦于海水也昔燕齐辽旷分置营州今城届海濵海水北浸城垂沦半王横之言信而有徴 説者谓九河之名初无意义孙炎郭璞李廵从而为之説率多附防孔颖达谓经言九河既道谓复其故道则名应先有不是因禹立名如徒骇太史之説也曽氏以为简絜乃一枝河之名共为八枝其一不名者河之经流也先儒不知经流不名乃分简絜为二以足九数岂有七皆名而简絜乃单名乎汉许商则以徒骇为本道其八为支流林少颖以为播为九河支派并列其势则均岂一为经流八为支派哉许商上言于成帝时谓徒骇在北鬲津在南其间相去三百余里今徒骇胡苏鬲津在成平东光鬲县界中孔颖达谓商言三河在三县界则徒骇在成平胡苏在东光鬲津在鬲县既分三河之处则太史马颊覆鬴三者在东光之北成平之南简絜钩盘在东光之南鬲县之北可知 皇朝太宗时参知政事张洎上奏曰昔大禹凿河自积石至于大伾即今成臯县也或云黎阳山也禹以大河流泛中国为害最甚乃于顿丘郡疏二渠以分水势一渠自武阳县东引入漯水其东北流至千乘县入海即今黄河是也一渠疏畎引傍西山以东北势髙壤敞束水势不使流凿夹右碣石入于渤海书所谓北过洚水至于大陆降水即浊漳大陆则邢州钜鹿也播为九河同为逆河者河自魏郡贵乡县分为九道下至沧州合为一河言逆河者谓与海水反覆相承受也齐威公之霸也塞以广田居惟一河存焉今见冀东界王莽枯河是也洎言详实唯以碣石海为今渤海误耳 九河虽无异名然其地亦多同异汉志滹沱河名曰徒骇则非载籍所着盖滹沱源流别是一水与禹河不相干滹沱出镇州迳深定二州之间过瀛霸至莫州入海非与禹河同道也乐史寰宇记徒骇在清池县南鬲津在乐陵县西东北流入饶安县南入海胡苏在饶安无棣临津三县临津即汉之东光马颊在乐陵县东南舆地记所谓笃马河是也一曰在滴河县北一曰在蓨县钩盘在乐陵县东南一曰在阳信县北元和志鬲津在安徳将陵县南马颊在安徳平原县南杜佑通典马颊覆鬴同在安徳县説者以为碣石在平州正南沧州东北而王横张揖郦道元则以为九河已在海中诸説离析如此至若导河积石本无异説而元和志乃有大积石小积石两山在其西南羌中首受于阗河派而为之源者为大积石吐谷浑又有柏海河源李道宗自其王庭行空荒二千余里至柏海仅得逺望积石览河源而还小积石在河鄯之间玉门阳闗之内或谓禹迹不应如是之近当以大积石为导河之始且百川之大无如江河江之所导不过岷山未尝逺入西域河源乃深跨羌戎絶迹之地况经言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积石虽在金城之西龙门乃近华阴中间经涉灵夏绥银以北一二千里皆所不叙圣人行所无事大抵如此説者乃夸诧旷邈以为广大而不知其流于荒诞不经也然九河之説地虽不同而名犹不异至若九江则名亦不一张须元所记已异于张僧监防阳记而贾耽又谓江有八洲与江为九如曰沙曰人曰九江曰葛曰象曰乌曰感曰蚌又与二张不同且既曰八洲与江为九而八洲之中其一又自名九江其不经可知矣况经史皆言水中可居曰洲今谓江有八洲则是江中之洲渚尔安得称九江乎乐史寰宇记李宗谔九江图皆本于寻阳记唯郑康成以为九江乃庐江寻阳山溪九小水入江者孔颖达主其説抑不思秦置九江郡汉初以为淮南郡武帝复为九江其治在淮水之南与寿春对境未尝近江至王莽名豫章为九江则江西淮西皆在境内隋人名寻阳为九江水北为阳寻亦作浔则在寻水之北非江之北也寻水在江北郡又在寻北则近淮矣或以为九江郡在江北近蕲州界者误也又以为浔亦江之一名者亦误也其后以武昌柴桑县与江北同为九江郡既又移治江南为江州因号寻阳实非本地白乐天为江州司马作琵琶行直以今江州之江为寻阳江头其误尤甚説者引司马迁登庐山以望九江遂以为九江近庐山然则齐威公登跨河龙门山以望江汉岂亦近之耶大抵登髙望逺茍非有大山障蔽虽数千里尽在目中况柴桑本属武昌去洞庭九江不甚逺宜可望也南北大川支派可疑者唯九河九江故并论之

禹贡指南卷三

猜你喜欢
  景公问治国之患晏子对以佞人谗夫在君侧第十四·晏婴
  卷一四七·邱濬
  卷四五·邱濬
  考工记解卷下·林希逸
  第三章 2·辜鸿铭
  卷十四·叶梦得
  晋献文之成室(1)·戴圣
  卷一·严粲
  卷九·杨复
  卷十五·方苞
  墨子卷九·墨子
  華嚴經十回向品·欧阳竟无
  覆浚然比丘书·太虚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太虚
  菩萨处胎经 第七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赋集〕·陆机

     文赋(并序)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

  • 第一齣~第十齣·袁于令

    第一齣 标目【临江仙】〔末上〕白髮无根愁种就。劝君及早徜徉。风流节侠满词场。尊前颜似玉。灯下语如簧。试看悲欢离合处。从敎打动人肠。当筵谁者是周郞。纵思敲字句。无敢乱宫商。〔问答照常〕【沁园春】穆氏于生

  • 第二折·王子一

    (二旦扮仙子引侍女上,云)子童二人,乃上界紫霄玉女,偶因有罪,降谪人间,现居天台山桃源洞中。今经日久。有太白星官命青衣童子来报,说目下有天台县刘晨、阮肇二人,与子童有五百年仙契,今来采药,必当相会。不免分付侍女们,安排酒果

  • 卷五十二·志第三十三·选举二·脱脱

        ◎选举二   ○文武选   金制,文武选皆吏部统之。自从九品至从七品职事官,部拟。正七品以上,呈省以听制授。凡进士则授文散官,谓之文资官。自余皆武散官,谓之右职,又谓之右选。文资则进士为优,右职则军功

  • 第八十四回 王化贞失守广宁堡 朱燮元巧击吕公车·蔡东藩

      却说熹宗皇后张氏,本祥符人张国纪女,国纪由女得封,授太康伯,客、魏尝欲倾后,无词可谤,左思右想,竟造出一种蜚言,谓后非国纪女,乃是系狱海寇孙官儿所出,想入非非。且扬言将修筑安乐堂,遣后居住。安乐堂在金海桥西,从前孝宗生

  • 民国奇闻·吴虞公

    ◎百岁老翁自寿诗湘人李子荣宾凤阳;陈嘉言宾玉瓒;王香余宾燕敖等,为百岁老人宾纬斋先生发出征诗启云:“衡岳老人宾纬斋,先生今年百岁矍铄如常,慈善性成,且耽吟咏。兹特录其自寿百岁七律四章,如承赐和,请交省垣土硝总公司,

  • ●郑氏史料续编卷四·佚名

    ·一三三、福建巡按朱克簡密奏本巡按福建兼管鹽屯監察御史臣朱克簡謹奏為密陳沿海情形、仰祈睿鑑事:竊照閩省西北依山,東南濱海。目今八府一州,山寇海氛,無日不聞。而福、興、泉、漳之山寇又與延、建、汀、邵異。以

  • 卷六教务二·冯煦

    教堂中国允许西人租地建堂,实始咸丰庚申之约。其先或禁或弛,要不过外人传教、华民习教而已。然据国初人记载,当明之季,开堂者十三省中已有十三处,而江南一省为最多。其在淮、扬、镇、苏、宁五府及常熟、上海两县者凡七处。

  • 《神会和尚遗集》序·胡适

    民国十三年,我试作《中国禅学史》稿,写到了慧能,我已很怀疑了;写到了神会,我不能不搁笔了。我在《宋高僧传》里发现了神会和北宗奋斗的记载,又在宗密的书里发现了贞元十二年敕立神会为第七祖的记载,便决心要搜求关于神会的史

  • 卷一百七十·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七十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礼记注疏第五十八存旧礼记正义卷第六十五【宋板】凡生天地之间者【三年问】考异足利本经则失丧其羣匹无羣字 古本注无止已下有之也二字三年之防至也哉补遗

  • 卷十二·李光坡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述注钦定四库全书仪礼述注卷十二安溪 李光坡 撰士丧礼第十二郑目録云士丧其父母自始死至于既殡之礼疏曰此当诸侯之士知者下云君若有赐不言王直云父母不言妻与长子按下记云赴曰君之臣某死赴

  • 推概与综括·钱穆

    知识必附随于对象而起,对象变,则求知的心习与方法亦当随而变。知识对象,大体可分为自然与人文两大类。或分为物质与生命两大类。生物学在第一分类应归入自然,与人文不同。在第二分类,则与人文同列,而与物质不同。若把一切知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一·欧阳竟无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九   佛子云何爲菩薩摩訶薩無著無縛解脫迴向。佛子是菩薩摩訶薩於一切善根心生   尊重.所謂於出生死心生尊重.於攝取一切善根心生尊重.於希求一切善根心生

  • 佛说尼拘陀梵志经卷下·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 诏译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若于如来。或于如来弟子之所。方伸请问。嫌恚旋生。嗔恼既兴。障碍斯作。以障碍故。起诸过失。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

  • 卷第十四·呆翁行悦

    列祖提纲录卷第十四 武林十八涧理安禅寺住持娄东行悦集 告香普说 圆悟勤禅师告香普说。只者个便承当得去。如天普盖似地普擎。更不欠一毫头。亦无第二见。设使尽无边香水海尘尘剎剎一时穿却鼻孔。也更不落别处。傥或

  • 王子与贫儿·马克·吐温

    《王子与乞丐》为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长篇小说。用很久以前就在英国流传的《王子和侍从》的故事为素材,描写了一个贫苦儿童汤姆和一个富贵王子爱德华交换社会地位的童话式故事,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成为了

  • 蟋蟀轩草·刘士骥

    无卷数。明刘士骥(约1617前后在世)撰。刘士骥,字允良,山东禹城人。生卒不详。万历三十二年 (1604年) 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著有《蟋蟀轩草》。是集为士骥诗文集。集前有李若讷序,称:“允良自言,少年濡首李、王诸家。

  • 旧五代史·薛居正

    纪传体断代史书名。“二十四史”之一。宋薛居正等撰。原名《五代史》,后世为与欧阳修《新五代史》相别,改今称。开宝六年(973)成书。一百五十卷。分《梁书》二十四卷(本纪十卷,列传十四卷)、《唐书》五十卷(本纪二十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