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一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淛东沙门 昙噩 述

慧学

自梵夹西来。而佛法东被。盖语言文字。至是而后始通也。佛法者。义理之奥也。然义理之於天下。无所异。其所异者。独五方之音声耳。语言文字。音声之所在。而佛法义理之所寄也。苟通乎音声。则语言文字。与佛法之奥。举通。而性相诸宗之辩。乃可得而传矣。译之功其不亦谓之大欤。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经之明文。悬记今日。故以译经传宗二科。系之慧学之下。以着见吾教之统绪焉。

译经科一

汉迦叶摩腾者

西竺人也。善大小乘。素以佛法游化诸国。尝至一小国。而大国来侵。腾为讲金光明经以却之。於是声振五天。永平七年辛卯。帝梦金人佩日光飞于殿廷。旦问其臣王遵傅毅曰。此何祥哉。傅毅进曰。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常星不现。太史苏由记之曰。西国圣人有所谓佛者生焉。千年之后声教乃至。陛下所梦殆其神乎。於是遣蔡愔秦景等十八人。西求所梦者。至大月氏国。遇腾与俱。以十年甲午至洛阳。献释迦像并贝叶诸经。诏馆於鸿胪寺。设所献於南宫清凉台。并关阳显节陵上。而祠拜焉。后於洛之西雍门外。别营白马寺。以徙居之。白马者。西方相传谓。昔有恶王欲尽毁诸塔庙。而王之白马忽绕塔悲鸣。王悟遂停毁。人赖其德。故塔庙之建。类多以白马名焉。寺则因摩腾始居鸿胪寺而名也。帝尝幸其寺。腾进曰寺东何馆。帝曰昔地忽隆起如阜。夷之复然。夜有光怪。民以圣冢呼之。疑其为洛阳地神也。故祀之至今。腾曰噫非也。子。读中印土金藏诠曰。如来示灭百年。阿怒伽王造八万四千宝塔。填佛舍利其中。耶舍尊者以手掩日。出种种光。徧虚空界。役诸鬼神捧塔。同时而葬。葬东支那土者十有九处。此其一也。帝大惊。即驾幸圣冢。有圆光现冢上。三身现光中。侍卫呼万岁。帝且喜且悲曰。非西来大士。朕安知大圣垂佑哉。诏受制度於腾而塔其上。塔九成。高五百尺。越明年。光又现。天香郁然。於塔顶有金色手尺许。如出琉璃中。驾至拜赡。而光随步武旋绕。自午及申而灭。时梵僧伽摩罗等九人适至。礼而叹曰。我於竺乾所见者三处。今复获见此。非缘幸耶。没於洛阳所住寺。

汉竺法兰者

中天竺人也。幼从师出家。日诵经论数万偈。五天学者举师之。至月氏。适与汉使愔景遇。复得迦叶摩腾。相率东游。其志固已决矣。然诸学者。苦遮挽不使行。於是崎岖间出佗道。会腾於洛阳。明帝劳尉。勤至。顷习汉语。译所献十地断结。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经等五部。今仅存四十二章。其余皆以乱离散失。

初武帝之开昆明池也。得黑灰於池深处。人无识者。或以问东方朔。朔曰可问西域道人。及是而问兰。兰曰此过去劫。世界坏时。劫烧灰也。兰后终於洛阳。寿以貌观之。若五六十者。

汉安清

字世高。安息国王之适子也。幼以孝闻。博学无所不知。尝闻燕语。谓人曰。当有饷食者至。已而果至。俊誉被西域。家居一饭奉身。王薨。既除服。即让位叔父。为沙门。读契经。尤精阿毗昙。而禅经略尽其妙。历化诸国。桓帝初。至中国。即通华言。其先后所译经。凡三十九部。词达义明。学者宗之。宿命神迹甚着。灵帝末。关中大乱。曰我当如江南。有问其故者。答曰我前生比丘也。有同学性嗔。每乞食稍逆意。辄切齿檀越。如是者二十年。时我将如广州偿宿负。与之诀曰。若明经又精勤。但多怒。死有恶报。我得道当先度若。既至广。会宼乱。道逢恶少年。唾手拔刀曰。得汝矣。遂见杀。今同学报在庐山。我可无往而负初心哉。[邱-丘+共]亭湖神庙甚灵。能分风送往来之舟。有取神竹者。未许而斫。怒覆舟。植竹斫处。过者雀息汗下。清同舟三十辈。奉牲请福。神輙降语曰。舟有沙门可延致。清至。神复语曰。我果不能逃子别时语。今家此湖。千里皆所辖。坐多嗔。故致恶报。然好施。故致宝玩。故人情所锺远来。悲欣兼抱。然旦夕且死。恐秽江湖。当迁死山西泽中。计必入地狱。有缣千疋并杂宝物。幸为我建塔寺。资冥福也。清曰。吾远来又久别。何不出形。相劳苦乎。神曰。形丑异。奈何。清曰。第出之。无伤也。於是出其首帐中。则大蟒也。清作梵语咒之。蟒若雨涕者。俄不见。清舟未发。有美少年。盛衣冠。跪清前。若致谢状。清又咒之乃去。舟人问谁氏。曰庙神也。自是庙如丘墟。而蟒竟毙西山泽中。今浔阳蛇村是也。清至南昌。建塔造寺。始号东寺。今俗呼为大安云。清因至广州。而求曩昔害己少年。馆其家叙前事。相向感叹。且曰。吾尚有余报。在会稽。今当往。而少年愿必俱至。越行市中。或相殴。悞击清。遂卒。清本王种。西域之至中国者。举谓之安侯。则中国之封爵。虽外国。知所重如此。沙门道安以清所译经。辞畅义足。诚与亲禀慈尊无所异。

汉支楼迦谶者

本月氏人。性姿纯敏。以严净毗尼着称。志弘大法。灵帝时至洛阳。光和中平之间。译般若道行首楞严等经。又译阿阇世王宝积等十余部。后不知所终。

汉竺佛朔者

斋道行经。自天竺至洛阳。光和二年出般舟三昧经。支谶传梵语。河南孟福张连 笔受。

汉优婆塞安玄者

安息国人。性沈鸷。博极群书。灵帝末至洛阳。以功称骑都尉。而以荷法为己任。与沙门严佛调出法镜经。玄口授梵语。而佛调笔受。

佛调临淮人。少颕悟好学。亦有都尉之称。传译之妙。不减安侯。又撰十慧传。时有沙门支曜康巨康孟详者。皆於灵献时。以慧学获誉京洛间。曜译成具定意。小本起等经。巨译问地狱事经。孟详译中本起。及修行本起两经。此经乃沙门昙果。得於迦维罗国。同竺大力者译之。而未善者。

魏康僧铠者

嘉平之末。至洛阳。译郁伽长者等四经。

魏昙谛者

正元之中。至洛阳。译昙无德羯磨法。

魏帛延

不知何许人。有才智。甘露中至洛阳。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六部。不知所终。

吴康僧会

其先康居国人也。父商於中夏。往来海上。遂家於交趾。生会。会幼孤为沙门。弘雅有识量。笃志好学善属文。孙氏有江左。佛教未化。会志在振兴。赤乌十年。至建业。营立茆茨。设像行道。国人初见沙门。惊异之。有司以闻。权曰是汉明帝所梦。佛神之遗风耶。诏至问状。会曰如来大师。化已千岁。然灵骨舍利。神变无方。昔阿育王奉之。为塔至八万四千。此其遗迹也。权曰舍利可得乎。曰可得。权曰。苟可得则当为塔之。不然面谩之罪其无赦。会请期以七日。於是戒其属曰。法之废兴。在此一举。宜加意焉。至期无应。又展七日。又无应。权曰。果面谩我。趣烹之。会惧更请展期。以死求之。又七日夜。闻有声铿然出缾中。视之五色之光错发。大呼曰。获舍利矣。黎明进之。权与公卿聚观。大惊曰。希世之瑞也。会因言。舍利威神。一切世间无能坏者。权使力士碎之。砧椎俱陷。而光明自若。於是塔之佛陀里。又为寺号建初。志其始也。教法因大兴。权薨。皓嗣位。不道。尽毁神祠。波及寺宇。臣寮谏曰。先帝感瑞创建。其可毁哉。遣张昱诘会。会挫其词理。昱屈乃去。会送至门。昱指寺傍淫祠曰。玄化远被。近者不革。何哉。会应声曰。疾雷破山。聋者不闻。非雷之罪。天下之理。通则万物悬应。阻则肝胆之间。不啻楚越。昱以会才高闻。皓迎至之。问曰。佛之所谓善恶报应可得闻乎。对曰。明主以孝慈治天下。则赤鸟翔而老人现。以仁德育万物。则醴泉洌而嘉禾生。善既有瑞。恶亦如之。故为恶於隐。鬼得而诛之。为恶於显。人得而诛之。易称。积善余庆。诗言。求福不回。虽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训。皓曰。然则周孔已明。安用佛教。对曰。周孔不欲深言。故粗示其略。佛教不止浅言。故详示其要。皆为善也。圣人唯恐为善之不多。陛下以为嫌。何也。皓无以酬之。遂罢。宿卫治圃。得金像。皓使置秽处。蒙不洁。以为笑乐。俄得肿疾。呻吟彻昼夜。卜之曰。坐犯大神。祷诸神祠不效。宫人有奉佛者曰。盍亦祷诸佛乎。皓悟迎像殿上。龛而供事之。且请会说法。会指其理要晓譬之。皓求读沙门戒本。会取本业百二十五愿。分二百五十事。以示皓。而使皓於行住坐卧。增益其善意。皓既受五戒。疾良已。乃严饰其像。而身事之。凶虐为稍减。会译小品六度集杂譬喻等经。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三经。天纪四年四月吴亡。九月会殁。晋咸和中苏峻叛。火所建塔。司空何充复修完之。平西将军赵诱谓人曰。言塔有光诞也。俄光五色出塔顶。诱肃然增敬。又於寺东。重造小塔云。

会未至吴时。有优婆塞支谦字恭明。一名越。本月氏人。又有支谶支亮。亮字纪明。学於谶。谦又学於亮。博观群书。通六国语。为人颀瘠而黑。眼白童子黄。时为之语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小是智囊。献帝末避地于吴。权召见悦之。拜为博士。使辅东宫。吴志略之云。

吴维祇难

天竺人也。世以火祠。奉异道法。有小乘沙门。解咒术。远行而暮。就难家求宿。难忌释子。而宿之门外。沙门戏以咒术。灭其所事之火。难乃迎沙门入室。而火复然。难大神异之。遂归命佛乘。弃火祠。事沙门。为和尚。出家受三藏精义。又善四含。游化诸国。黄武三年。与竺律焰者同至武昌。赍法句经梵本。翻译之。难律焰皆未善华言。故经辞多质。晋法立更译之为五卷。法巨笔受。词始达意。立又别译小经百余本。永嘉之乱多亡失焉。

晋竺昙摩罗剎

此云法护。其先月氏人。姓支氏。后家炖煌。八岁弃家师事沙门竺高座。日诵万言。性纯粹苦行笃学。武帝时。京师寺像虽崇丽。而方等深经未至。护慨然随师游历西域诸国。凡三十六种。异言异书。皆精研无遗。遂东归。自炖煌至长安。随轩译写。为晋文。如贤劫法华光赞等百六十五部。以行世。法被中华。护力也。护山居每漱涧中。樵者秽涧侧。涧为涸。护叹曰。人之无德。致清泉不流。苟无以给。正当移去耳。俄泉流如故。后立寺於长安青门外。声称甚远。众常千人。惠帝西奔开中扰乱。护与弟子东下。至渑池而殁。寿八十八。世号炖煌菩萨。

晋朱士行

颕川人。有气节。弃家嘿自穷经。读竺佛朔所译道行经。恨文简古弗尽佛意。甘露五年。如雍西。渡流沙。至于阗。得旁行书正本。遣弟子不如檀。此言法饶。送洛阳方发。有小乘学者。白王曰。不当使婆罗门书入汉地。恐乱正典以聋盲其人。王入其语留之。士行乞火其经以验邪正。遂投经火中。火灭而经自若。国人大神之。乃得。行至陈留仓垣水南寺。有天竺优婆塞竺叔简。道士无罗叉。同译。为放光般若。皮牒故本。今在豫章大安寺。行殁於于阗。寿八十。阇维身不散。祝曰。若真得道。法当毁败。应声而散。收骨为窣堵波。

晋帛尸棃蜜多罗

此云吉友。西域国王子也。让位於弟。如吴泰伯。出家东游诸国。永嘉中至关中。值乱渡江。止建邺建初寺。世呼为高座。丞相王茂弘见之曰。我辈人也。太尉庾元规。光禄周伯仁。太常谢幼舆。廷尉桓茂伦。一时名士。皆造门结好。声名着缙绅间。友尝对导解带盘薄。尚书令卞望之适至。友正容肃然。人问其故。对曰王公风鉴期人。卞令范度格物。吾正当以是应之耳。桓廷尉欲为友作目。久而未得。或云尸棃蜜可谓卓朗。桓绝欲以为尽品题之极。大将军王处仲在南夏。闻友为诸公器重。心未然之。及见。不觉欣然致敬。周顗为仆射领选。临入局。过语。叹曰为朝廷选贤。得如君者。真令人无媿耳。顗殁。友尉其孤。对坐作梵呗。清响凌云。又咒语千余言而去。导曰。外国之不为富贵所惑者。有君一人而已。友笑曰。若使我如诸君。今日岂得在此耶。时传以为名言。友高简不学晋言。以持咒称。初江夏未有咒。友译孔雀明王经诸神咒。以授弟子觅历。咸康中殁。寿八十余。友好於石子冈行头陀。遂葬其地。成帝为树剎。冢侧有沙门亡其名。自关右来为造寺。号高座。

晋僧伽跋澄

此云众现。罽宾国人也。渊懿有识量。博究三藏。特善禅数经。诵阿毗昙毗婆沙。精入其义。纵浪诸国。以弘化为己任。苻坚建元十七年。至关中。初大乘经典未广。禅数学方盛。现既至。道俗归之。以为法匠。秘书郎赵正。请出阿毗昙毗婆沙梵本。与道安等宣译。现口授。外国沙门昙摩难提笔缀其文。佛图罗剎宣译之。秦沙门敏智润以词。建元十九年四月集译。至秋方毕。又以婆须蜜胡本自随。明年与昙摩难提僧伽婆共执梵本。沙门佛念宣译。慧嵩笔受。道安法和对校。现有威仪。关中追法焉。后不知所终。

晋昙摩难提

此云法喜。兜佉勒国人。龆齓弃家。性慧敏。覆诵增一阿含经。有名诸国。志弘教法。冒流沙东来。苻坚建元初至长安。坚延见恩礼特重。中土未有四含。武威太守赵正者。请出其本。时慕容冲叛军兴。关中扰动。正为法忘死。力请不已。於是与道安集义学。译中增一二阿含。并先所出毗昙心三昧度等。佛念传译。慧嵩笔受。凡两年而就。及姚苌兵连关内。世路艰阻。辞归西域。

晋佛图罗剎

不知何国人。纯粹有高行。该览传记。闲习汉言。久游中夏。宣译梵本。见重於世云。

晋僧伽提婆

此云众天。姓瞿昙氏。罽宾国人。少学道。专以求师为急。研味三藏。尤善阿毗昙心。尝诵三法度论。以为入道之径。为人有威仪。进止堪睹。鉴识深渺。恂恂善诱人。苻坚建元初至长安。初僧伽跋澄。昙摩难提所译。婆须蜜。二阿含。毗昙广说。三法度等。凡百余万言。慕容之难。兵戈惊扰。未尽意旨。而道安又弃世。不及刊正。后东山清平。提婆乃与冀州沙门法和讲究。稍习华言。因知前所出经舛讹。提婆更出阿毗昙广说众经为证。会姚兴王秦。法道特盛。法和入关。於是提婆渡江如匡山。为慧远所宾礼。以大元中。请出阿毗昙心。及三法度等。译於般若台。隆安元年游京师。一时名士。争先愿见。又为琅琊王珣所宾礼。延请於其舍。讲阿毗昙。名僧毕集。提婆徇义。吐词粲然成文。时王弥在座。感悟增敬。珣问法网。道人阿弥所得如何。答曰。大略全是。小未精到耳。明年珣又集京师义学沙门慧持四十余人。更请重译中阿含。罽宾国沙门僧伽难叉执梵本。提婆翻为晋言。书成。妙极意得。世秘重之。其在河洛。凡译众经百余万言。后不知所终。

晋竺佛念者

凉州人。少年出家。有敏识。为人慈和。学兼内外。晓华戎之音。名着关中。秦建元中。僧伽跋澄昙摩难提译诸经。时多名流。念独出其右。至译增一阿含。念多析别研练。尽其义味。两年乃毕。自世高支谦以来。无如念者。故为苻姚两朝译人之冠。又出菩萨璎珞十住断结曜胎中阴等经。方就绪未定稿。遂卧疾终于长安。道俗嗟惜焉。

晋鸠摩罗什

此云童寿。天竺人也。世为相国。大父达多有重名。父炎将嗣相位。避之出家。东度葱岭。龟兹王闻其名。郊迎之。尊以为国师。王有妹年二十。才敏绝人。诸国交聘不许。及见炎逼以妻之。生二子。其一罗什。其一则弗沙提婆。始什之妊也。其母慧解倍常。闻雀黎大寺多名僧。有得道者。呼女伴往听法。忽通天竺语。难问锋出。有达么瞿沙者。见曰。是必孕智子。为说舍利弗在胎时事。什生七岁。母因野行。见冢骨。从炎乞出家。炎不可。因不食六日。气如缕。乃许之。遂与什俱落发。母以专精禅观。获初果。什诵经日千偈。偈三十二字。凡三万二千言。义亦自通。龟兹人方加礼事。母輙携什避去。游诸国。什九岁。渡新头河。至罽宾。师事异僧盘头达多。受杂藏中长两阿含。凡四百万言。达多奇之。什自是声称达王。王集异道。立论相攻难。异道慢什年小。不为备。什乘隙折困之。异道媿伏。王设上供。差大僧营视。惟恐其去。年十二。母携还龟兹。而诸国交聘以好爵。悉不应。已又携至月氏。北山尊者见之。谓其母曰。此沙弥使三十五岁。毗尼无玷者。度人如优波鞠多。不尔正一俊法师耳。至沙勒。顶戴佛钵。私念钵大而轻如此耶。即重不胜。失声下之。母问其故。曰儿心分别。故钵轻重耳。遂留沙勒一年。博览五明诸论。及阴阳星算。皆妙达其要。沙门喜见劝王请什开法。曰。当有二益。国中比丘。耻不及之。而加精进。龟兹王必以为尊什。是敬己也。来修旧好。王然之。於是会道俗如其劝。什真率忽绳墨。或者疑之。时有莎车王子须利耶跋陀。参军王子须耶利苏摩兄弟。皆弃国位为沙门。苏摩尤才辩。尝为什说阿耨达经。以阴界诸入。皆空无相。怪而问曰。此经乃坏破诸法至是耶。因共研核大小乘。移时。而什悟。叹曰。吾昔於小乘。如以鍮石为金。遂受中百二论。十二门观等。温宿国龟兹之北境也。有异道。立义击鼓。求论辩。什适随母在焉。卒挫衄之。自是名重葱左。居龟兹。广说诸经。学徒自诸国来者云委。尼阿竭耶末帝。王女也。博观群经。已证二果。闻法欣跃。更请开演。什益分别诸法本空。阴界假名非实等法义。听者晓悟。年二十。即王宫。从卑摩罗叉受戒。学十诵律。顷之母谓龟兹王白纯曰。汝国寻衰柰何。谓什曰。方等深教不可思议。传至东土。惟尔之力。但於汝无利。惜哉。什曰。必使大化流传。虽苦无所恨。母以为然。寻往天竺。进登三果。什独留止国之新寺。后於寺侧。得放光经。而文字隐蔽。不可读。什心知其魔。不为动。既而可读耳。闻空中语曰。智人何用此书。什曰小魔敢尔。留二年。益习大乘经论。龟兹王为张金座锦耨。使坐以说法。什以其师盘头达多未悟大乘。请往化导。俄其师至。什为先说德女问经。盖以其多明因缘空假。而昔与师俱所不信者。师谓什曰。汝於大乘见何异相。而遽尚之。什曰。大乘深妙。有法皆空。非小乘滞相偏局可拟也。师曰。汝言一切皆空。甚可畏也。汝亦知舍有爱空之患乎。昔有狂人。使工绩缕。工已极其细好矣。狂人犹以为未。工指空曰。此缕也。狂人曰。我何不见。工曰缕细。我良工且不见。况他人乎。狂人喜厚饷之。汝之空法正类此也。什曰。小乘执有。大是颠倒。如人病目。见空中华。以为实有。坐以待果。要人共尝。其不为明目者所笑乎。於是达多悟。礼什为师。西域诸国。咸伏什神异。其说法时。诸王皆长跪坐侧。令什践而升座焉。苻坚闻之。久有迎什意。建元十二年。丁丑正月。太史奏云。有星现外国分野。当有大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西域有鸠摩罗什。将非此耶。乃遣骁骑将军吕光等。率兵七万。西伐龟兹。谓光曰。若获罗什即驰驿送之。光军未至。什谓龟兹王曰。当有勍敌。从日下来。宜恭承之。勿抗其锋。王不纳。发兵拒光。大为光所破。遂获什。光见其齿少易之。强妻以龟兹王女。什不可。光曰。道士岂复非气血生耶。尚何辞。乃饮以醇酒。闭之密室。光还中路屯师山下。什曰。宜从屯陇上。光不纳。夜果大雨潦起。水深数丈。死者数千人。光异之。光欲留王西国。什曰。推运揆数。此不宜留。前有福地可居。还至凉州。闻苻坚已为姚苌所害。於是窃号河右。属姑臧。一日大风。什曰。不祥之风。当有奸叛。然不劳而自定。俄有叛者。寻皆殄灭。沮渠蒙逊。先推建康太守段业为主。光遣子纂。率众讨之。时论以业乌合。纂有威声。势必全克。光以访什。答曰。此行未见其利。纂果败於合黎。会郭黁黁起兵。纂军轻骑还。又为黁败。仅以身免。

中书监张资病。光博营救疗。外国道人罗叉云。能瘥资病。光喜络赐不赀。什知叉诳诈。告资曰。叉不能为。徒烦费耳。冥运虽隐。可以术试之。乃以五色丝作绳。结之烧为灰末。投水中。灰若出水还成绳者。病不可愈。灰浮为绳自若。未几资亡。光亦寻卒。子绍袭位。纂杀之自立。有猪生子三首。黑龙升井中。蟠卧殿前。比旦失之。纂以为瑞。号殿为龙翔。俄又升於当阳宫门。又改为龙兴门。什曰。比日潜龙出游。豕妖呈异。龙者阴类。出入以时。今屡见灾也。是必下人有谋者。宜克己修德。以答天戒。纂不纳。竟为从弟超所杀。什在凉州积年。吕光父子。既不弘道。故蕴其深解。无所宣化。姚兴遣姚硕德。西破吕隆。迎至为国师。初延入西明阁逍遥园。译出众经。多所暗诵。又览旧经纰缪。与沙门僧睿僧肇等八百余人。传受其旨。更出经论。凡三百余卷。僧睿才识高明。常随什传写。什每为睿言。西方辞体。特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管弦为善。凡觐王见佛。必有赞德。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翻梵为秦。失其蔚藻。虽得大意。殊乖文体。正如嚼饭饲人。非徒无味。乃令人呕哕也。什尝以颂赠法和云。心山育明德。流熏万由延。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凡十偈。词喻皆尔。雅好大乘。志在敷演。常叹曰。吾着笔大乘阿毗昙。非迦旃延比也。无深识者。因凄然而止。着实相论二卷。注维摩经。皆肆笔成文。无所窜定。兴奉之若神。尝讲经於草堂寺。兴及朝臣大德沙门千余人。肃容观听。兴曰。法师才明超悟。海内无双。何可使法少种嗣哉。遂以妓女十辈。逼令受之。什亦曰。定中常见小儿登吾肩。欲障也。自是不住僧坊。别立廨舍。诸僧或欲效之。什乃聚针於钵谓曰。若能食此乃可耳。因举匕进针如常食。卑摩罗叉律师。什受律师也。至则欣迎尽礼。卑摩未知被逼事。问曰。汝於汉地有大缘。受法者几何人。什曰。经律未备。新经皆什所传。三千余人。相从授法。但什以业重障深。於律有缺。不能深弘耳。杯渡比丘在彭城。闻什在长安。叹曰。吾与此子。戏别三百余年。相见杳然未期。迟有遇於来世耳。什未终夕。日觉四大不愈。乃口出三番神咒。令外国弟子诵之。以自救。未及致力。转觉危殆。於是力疾。别众曰。因法相遇。殊未尽心。方复后世。自以暗昧。谬充传译。所出经论。唯十诵律。未及删烦。若义契佛心。焚身之日。舌不焦坏。遂终於逍遥园。伪秦弘始十一年八月十二日。晋义熙五年也。阇维果舌存焉。晋书有传。

晋弗若多罗

此云功德华。罽宾人。少出家。精研三藏。而嗜味十诵。以奉持毗尼。为学者宗尚。秦弘始初。至关中。姚兴延见。如礼罗什。见必增敬。六年十月集义学僧数百人於中寺。延请多罗。出十诵梵本。罗什翻为晋文。方半而罗什殁。学者痛之。

晋佛陀跋陀罗

此云觉贤。迦维罗卫人。甘露饭王裔也。大父达磨提婆。此云法天。旅游北天竺。因家焉。父达摩修耶利。此云法日。与母俱蚤世。跋陀养於舅氏三岁矣。其从祖有鸠婆利者。爱其慧敏。度为沙弥。年十七。受业禅师佛大光。既登具。益精经律。僧伽达多久与同学。而识其神俊。然所造诣则未之知也。游罽宾国。坐密室中跋陀遽来。问何自。曰。暂往兜率致敬弥勒。语卒不复见。达知其已证圣矣。秦沙门智严至罽宾。请跋陀宣授禅法於东土。许之。於是历六国。至交趾既附舶。望见海岛指以语众欲游焉。舟人以风顺不肯留。俄而转风。舶至岛下。众咸以为神。於是一舟听其进止。有顷欲发。跋陀又止之。发者果覆没。忽中夜呼众欲急发。众方寐不应。跋陀乃自整帆独发旋。贼掠余舶。至青州。闻什在长安。往从之。什倒屣门迎大悦。恨相得之晚。议论多发。药谓什曰。公所释未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什曰。吾年运已往。学者妄相粉饰。公雷同为高。可乎。秦太子泓延至东宫。对什论法。问曰。法云何空。答曰。众微成色。色无自性。故色常空。又问。既以极微破色。空。复云何破一微。答曰。诸师或破析一微。我意不尔。又问。微是常耶。答曰。以一微故众微空。以众微故一微空。宝云译出此语。不解其意。皆谓跋陀所计。微尘是常。他日更请。跋陀曰。法不自生。缘会故生。缘一微故有众微。微无自性。则是空矣。宁当言破一微乎。

秦既崇向出入宫阙者三千余僧。贤静退颓然而已。偶谓弟子曰。昨见天竺五舶俱发。众闻为显异。而贤有弟子。自言得阿含果。有以飞语闻者。祸起不测。众多遁去。贤不以为意。僧[((素-纟)*力)/石]道恒曰。佛犹不听说己所得法。五舶之说。何所穷诘。又弟子诳惑。互生异同。於律有违。理不同止。贤笑。与慧观等四十余人渡江。姚兴惊。诟[((素-纟)*力)/石]等。即遣使追之。不可。遂至匡山。沙门慧远。迎待甚勤敬。遣门人昙邕。致书关中。解其摈事。又请出译禅数诸经。五舶果至。游江陵。道化益盛。施者奔走焉。跋陀不受。持一钵行乞而已。宋武帝为太尉。讨刘毅。在江陵。陈郡袁豹。为长史随府。跋陀尝从豹乞。未餍辞退。豹曰意似未足。跋陀曰。檀越施心有限耳。豹呼左右益饭。饭果尽。豹大惭。即问慧观而知其为人。竟启太尉。请相见。邀与俱止京师。道场寺沙门支法领。於于阗得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未有宣译。内史孟顗。右军褚叔度。讲跋陀译之。沙门法显。游西域得僧祗律。请跋陀译。语在显传。跋陀译观佛三昧经六卷。泥洹及修行方便等论十五部。一百十七卷。元嘉六年没。寿七十二。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四明胡泰之刊)

猜你喜欢
  宗镜录卷第六十四·延寿
  卷一·佚名
  卷第四十八·霁仑超永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佚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三·江味农
  大乘中观释论 第二卷·安慧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二十·石雨明方
  进圣宋嘉泰普灯录上皇帝书·雷庵正受
  尼羯磨卷上(并序 出四分律)·怀素
  妇女学佛之规范·太虚
  罗湖野录下·晓莹
  卷第十·昙噩
  大乘庄严经论 第一卷·无著
  卷四十九·彭绍升
  佛说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五目録【四十一字】点绦唇宼准赵拚王禹偁韩琦晏几道【四首】苏轼【二首】黄庭坚秦观贺铸毛滂【四首】舒亶王安礼苏庠苏过周紫芝谢逸廖行之周

  • 卷九·蔡正孙

    唐彦谦《石林诗话》云:&ldquo;杨大年、刘子仪皆喜彦谦诗,以其用事精巧,对偶清切。黄鲁直诗体虽不类,然不以杨、刘为过也。&rdquo;《蔡宽夫诗话》云:&ldquo;杨文公酷喜唐彦谦诗,至亲书以自随。彦谦诗亦不多,格力卑弱,仅与罗隐

  • 太上隐者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太上隐者,生平不详。 答 人 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 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 寒尽不知年。 太上隐者诗鉴赏 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概想羲皇,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那么,唐人向往那传说中恬淡无为的太古时代,则多带

  • 文信国集杜诗·文天祥

    宋 文天祥 撰社稷第一三百年宗庙社稷为贾似道一人所破壊哀哉南极连铜柱【送李晋肃】煌煌太宗业【北征】始谋谁其问【舟中苦热】风雨秋一叶【李光弼】理宗度宗第二先皇弓剑逺【送覃二判官】永懐侍芳茵【送汝阳郡王】

  • 卷第二百四十五 唐紀六十一·司马光

      起閼逢攝提格(甲寅),盡強圉大荒落(丁巳),凡四年。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太和八年(甲寅、八三四年)   春,正月,上疾小瘳;丁巳,御太和殿見近臣,然神識耗減,不能復故。   二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夏,六月,丙戌,莒王紓薨。  

  • 卷第三十七·胡三省

    汉纪二十九〔起屠维大荒落(己巳),尽阏逢阉茂(甲戌),凡六年。〕《王莽中》始建国元年〔(己巳、九)〕①春,正月,朔,〔去年十二月莽改元,以十二月为岁首。通鉴不书,不与其改正朔也。〕莽帅公侯卿士奉皇太后玺韨,〔帅,读曰率。玺,斯氏翻。

  • 千百年眼序·张燧

    世有千百年眼其人乎 非眯目阿堵,则泥首典籍作蠹鱼耳。眯于利者无足论,即迷于书籍者,多从耳根入,凡经前人舌余,即以为定案。而古人言语、古人心神,有人谓然而实不然,有口易而心实难,有迹违而心是者,非有千百年胸次,谁能上下而剖

  • 通鉴续编卷五·陈桱

    【戊戌】真宗皇帝咸平元年【契丹綂和十六年】春正月有星孛于营室诏求直言【甲申彗出营室北吕端言彗出之应当在齐鲁分帝曰朕以天下为忧岂直一方邪甲午诏求直言避殿减膳释杖罪以下之囚丁酉彗灭】三月诏知贡举官亲属别试

  • 卷之二百二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提要·王世贞

    臣等谨案嘉靖以来首辅传八卷明王世贞撰世贞以史学自任多所著述其弇山堂别集诸书已着于録是编乃记世宗穆宗神宗三朝阁臣事迹案明自太祖罢设丞相分其事权于六部至成祖始命儒臣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但称阁臣而不以相名其后

  • 通志卷八十上·郑樵

    宋 右 迪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宗室传第三晋安平献王孚【子邕 邕弟义阳成王望 望子河间平王洪 洪子威 洪弟随穆王整 整弟竟陵王楙 望弟太原成王辅 辅弟翼 翼弟下邳献王晃 晃弟太原烈王瓌 瓌弟髙阳

  • 三 风暴的前后上·周作人

    上文曾经说过,我在天下太平的空气中出世,一直生活到十岁,虽然本身也是多病多灾,却总是平稳中渡过去了。但是在癸巳(一八九三)年遇着了风暴,而推究这风暴的起因,乃是由于曾祖母的去世。曾祖号苓年公,大排行第九,曾祖母在本家里的

  • 卷三·张廷玉

    钦定四库全书词林典故卷三职掌【附詹事府】官有职职有掌各守尔典以供王事焉翰林地号储材异日将践更衆职然方其备员侍从制诰文章而外不以他职系之唐宋已来制略相等明并秘书着作之任统归翰林皇朝既贵其官使益重所掌载笔

  • 庄公·孔子

    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夫人孙于齐。夏,单伯送王姬。秋,筑王姬之馆于外。冬十月乙亥,陈侯林卒。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王姬归于齐。齐师迁纪、郱、鄑、郚。二年春王二月,葬陈庄公。夏,公子庆父帅师伐于馀丘。秋七月,齐王姬卒。冬

  • 论语纂笺卷五·詹道传

    元 詹道传 撰子罕第九凡三十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罕少也程子曰计利则害义命之理防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达巷党名其人姓名不传【董仲舒传孟康注云项槖】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

  • 卷六十五·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六十五    宋 卫湜 撰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家主中溜而国主社示本也唯为社事单出里唯为社田

  • 先賢仲子傳·冯云鹓

    仲子名由字子路魯之卞人也有勇力才藝以政事著名爲人果烈而剛直勇于行義初見夫子冠雄雞冠佩假豚拔劒而舞曰君子固以劒自衛乎夫子曰君子忠以爲質仁以爲衛不出環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則以忠化之侵暴則以仁固之何待劔

  • 善友品第二十五·佚名

    无信怀憎嫉,斗乱彼此人。智者所弃嫌,愚习以为乐。有信无憎嫉,精进信多闻。智者所敬待,贤圣以为乐。不亲恶知识,不与非法会。亲近善知识,恒与正法会。行路念防虑,持戒多闻人。思虑无量境,闻彼善言教。各各知差别,近恶自陷溺。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