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一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一九四)大品跋陀和利经第三(第五后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而受夏坐。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一坐食。一坐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汝等亦当学一坐食。一坐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

尔时。尊者跋陀和利亦在众中。于是。尊者跋陀和利即从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不堪任于一坐食。所以者何。若我一坐食者。同不了事。懊恼心悔。世尊。是故我不堪任一坐食也。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若我受请。汝亦随我。听汝请食。持去一坐食。跋陀和利。若如是者。快得生活。

尊者跋陀和利又复白曰。世尊。如是。我亦不堪于一坐食。所以者何。若我一坐食者。同不了事。懊恼心悔。世尊。是故我不堪任一坐食也。

世尊复至再三告诸比丘。我一坐食。一坐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汝等亦当学一坐食。一坐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

尊者跋陀和利亦至再三从坐而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不堪任于一坐食。所以者何。若我一坐食者。同不了事。懊恼心悔。世尊。是故我不堪任一坐食也。

世尊复至再三告曰。跋陀和利。若我受请。汝亦随我。听汝请食。持去一坐食。跋陀和利。若如是者。快得生活。

尊者跋陀和利复至再三白曰。世尊。如是我亦不堪于一坐食。所以者何。若我一坐食者。同不了事。懊恼心悔。世尊。是故我不堪任一坐食也。

尔时。世尊为比丘众施设一坐食戒。诸比丘众皆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唯尊者跋陀和利说不堪任。从坐起去。所以者何。不学具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故。于是。尊者跋陀和利遂藏一夏。不见世尊。所以者何。以不学具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故。

时。诸比丘为佛作衣。世尊于舍卫国受夏坐讫。过三月已。补治衣竟。摄衣持钵。当游人间。尊者跋陀和利闻诸比丘为佛作衣。世尊于舍卫国受夏坐讫。过三月已。补治衣竟。摄衣持钵。当游人间。尊者跋陀和利闻已。往诣诸比丘所。诸比丘遥见尊者跋陀和利来。便作是语。贤者跋陀和利。汝当知此为佛作衣。世尊于舍卫国受夏坐讫。过三月已。补治衣竟。摄衣持钵。当游人间。跋陀和利。汝当彼处善自守护。莫令后时致多烦劳。

尊者跋陀和利闻此语已。即诣佛所。稽首佛足。白曰。世尊。我实有过。我实有过。如愚如痴。如不了。如不善。所以者何。世尊为比丘众施设一坐食戒。诸比丘众皆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唯我说不堪任。从坐起去。所以者何。以不学具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故。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汝于尔时不知众多比丘.比丘尼于舍卫国而受夏坐。彼知我.见我。有比丘名跋陀和利。世尊弟子。不学具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跋陀和利。汝于尔时不知如此耶。跋陀和利。汝于尔时不知众多优婆塞.优婆夷居舍卫国。彼知我.见我。有比丘名跋陀和利。世尊弟子。不学具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跋陀和利。汝于尔时不知如此耶。跋陀和利。汝于尔时不知众多异学沙门.梵志于舍卫国而受夏坐。彼知我.见我。有比丘名跋陀和利。沙门瞿昙弟子。名德。不学具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跋陀和利。汝于尔时不知如此耶。跋陀和利。若有比丘俱解脱者。我语彼曰。汝来入泥。跋陀和利。于意云何。我教彼比丘。彼比丘宁当可住而移避耶。

尊者跋陀和利答曰。不也。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若有比丘。设非俱解脱有慧解脱。设非慧解脱有身证者。设非身证有见到者。设非见到有信解脱。设非信解脱有法行者。设非法行有信行者。我语彼曰。汝来入泥。跋陀和利。于意云何。我教彼比丘。彼比丘宁当可住而移避耶。

尊者跋陀和利答曰。不也。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于意云何。汝于尔时得信行.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慧解脱.俱解脱耶。

尊者跋陀和利答曰。不也。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汝于尔时非如空屋耶。

于是。尊者跋陀和利为世尊面呵责已。内怀忧戚。低头默然。失辩无言。如有所伺。

于是。世尊面呵责尊者跋陀和利已。复欲令欢喜。而告之曰。跋陀和利。汝当尔时。于我无信法靖。无爱法靖。无靖法靖。所以者何。我为比丘众施设一坐食戒。诸比丘众皆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唯汝说不堪任。从坐起去。所以者何。以不学具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故。

尊者跋陀和利白曰。实尔。所以者何。世尊为比丘众施设一坐食戒。诸比丘众皆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唯我说不堪任。从坐起去。所以者何。以不学具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故。唯愿世尊受我过失。我见过已。当自悔过。从今护之。不复更作。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如是汝实如愚如痴。如不了.如不善。所以者何。我为比丘众施设一坐食戒。诸比丘众皆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唯汝说不堪任。从坐起去。所以者何。以汝不学具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故。跋陀和利。若汝有过。见已自悔。从今护之。不更作者。跋陀和利。如是则于圣法.律中益而不损。若汝有过。见已自悔。从今护之。不更作者。跋陀和利。于意云何。若有比丘不学具戒者。彼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燕坐。彼住远离处。修行精勤。得增上心。现法乐居。彼住远离处。修行精勤。安隐快乐。以诬谤世尊戒。及诬谤天诸智梵行者。亦诬谤自戒。彼诬谤世尊戒。及诬谤天诸智梵行者。亦诬谤自戒已。便不生欢悦。不生欢悦已。便不生喜。不生喜已。便不止身。不止身已。便不觉乐。不觉乐已。便心不定。跋陀和利。贤圣弟子心不定已。便不见如实.知如真。

跋陀和利。于意云何。若有比丘学具戒者。彼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燕坐。彼住远离处。修行精勤。得增上心。现法乐居。彼住远离处。修行精勤。安隐快乐已。不诬谤世尊戒。不诬谤天诸智梵行者。亦不诬谤自戒。彼不诬谤世尊戒。不诬谤天诸智梵行者。亦不诬谤自戒已。便生欢悦。生欢悦已。便生喜。生喜已。便止身。止身已。便觉乐。觉乐已。便心定。

跋陀和利。贤圣弟子心定已。便见如实.知如真。见如实.知如真已。便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跋陀和利。是谓彼于尔时得第一增上心。即于现法得安乐居。易不难得。乐住无怖。安隐快乐。令升涅槃。彼觉.观已息。内靖.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跋陀和利。是谓彼于尔时得第二增上心。即于现法得安乐居。易不难得。乐住无怖。安隐快乐。令升涅槃。彼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游。跋陀和利。是谓彼于尔时得第三增上心。即于现法得安乐居。易不难得。乐住无怖。安隐快乐。令升涅槃。彼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跋陀和利。是谓彼于尔时得第四增上心。即于现法得安乐居。易不难得。乐住无怖。安隐快乐。令升涅槃。

彼如是得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觉忆宿命智通作证。彼有行有相貌。忆本无量昔所经历。谓一生.二生.百生.千生.成劫.败劫.无量成败劫。彼众生名某。彼昔更历。我曾生彼。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饮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讫。此死生彼。彼死生此。我生在此。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饮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讫。跋陀和利。是谓彼于尔时得此第一明达。以本无放逸。乐住远离。修行精勤。谓无智灭而智生。闇坏而明成。无明灭而明生。谓忆宿命智作证明达。

彼如是得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于生死智通作证。彼以清净天眼出过于人。见此众生死时生时。好色恶色。妙与不妙。往来善处及不善处。随此众生之所作业。见其如真。若此众生成就身恶行。口.意恶行。诽谤圣人。邪见成就邪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若此众生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不诽谤圣人。正见成就正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升善处。上生天中。跋陀和利。是谓彼于尔时得第二明达。以本无放逸。乐住远离。修行精勤。无智灭而智生。闇坏而明成。无明灭而明生。谓生死智作证明达。

彼如是得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漏尽智通作证。彼知此苦如真。知此苦习.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知此漏如真。知此漏习.知此漏灭.知此漏灭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跋陀和利。是谓彼于尔时得第三明达。以本无放逸。乐住远离。修行精勤。无智灭而智生。暗坏而明成。无明灭而明生。谓漏尽智作证明达。

于是。尊者跋陀和利即从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何因何缘。诸比丘等同犯于戒。或有苦治。或不苦治。

世尊答曰。跋陀和利。或有比丘数数犯戒。因数数犯戒故。为诸梵行诃所见闻从他疑者。彼为诸梵行诃所见闻从他疑已。便说异异论外余事。嗔恚憎嫉。发怒广恶。触娆于众。轻慢于众。作如是说。我今当作令众欢喜而可意。作如是意。跋陀和利。诸比丘便作是念。然此贤者数数犯戒。因数数犯戒故。为诸梵行诃所见闻从他疑者。彼为诸梵行诃所见闻从他疑已。便说异异论外余事。嗔恚憎嫉。发怒广恶。触娆于众。轻慢于众。作如是说。我今当作令众欢喜而可意。见已作是语。诸尊。当观令久住。跋陀和利。诸比丘如是观令久住。

或有比丘数数犯戒。因数数犯戒故。为诸梵行诃所见闻从他疑者。彼为诸梵行诃所见闻从他疑已。不说异异论外余事。不嗔恚憎嫉。发怒广恶。不触娆众。不轻慢众。不如是说。我今当作令众欢喜而可意。不作如是意。跋陀和利。诸比丘便作是念。然此贤者数数犯戒。因数数犯戒故。为诸梵行诃所见闻从他疑者。彼为诸梵行诃所见闻从他疑已。不说异异论外余事。不嗔恚憎嫉。发怒广恶。不触娆众。不轻慢众。不如是说。我今当作令众欢喜而可意。见已而作是语。诸尊。当观令早灭。跋陀和利。诸比丘如是观令早灭。轻犯禁戒亦复如是。

跋陀和利。或有比丘有信.有爱.有靖。今此比丘有信.有爱.有靖。若我等苦治于此贤者。今此贤者有信.有爱.有靖。因此必断。我等宁可善共将护于此贤者。诸比丘便善共将护。跋陀和利。譬若如人唯有一眼。彼诸亲属为怜念愍伤。求利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善共将护。莫令此人寒热.饥渴.有病.有忧有病忧。莫尘.莫烟.莫尘烟。所以者何。复恐此人失去一眼。是故亲属善将护之。跋陀和利。如是比丘少信.少爱.少有靖。诸比丘等便作是念。今此比丘少信.少爱.少有靖。若我等苦治于此贤者。今此贤者少信.少爱.少有靖。因此必断。我等宁可善共将护于此贤者。是故诸比丘善共将护。犹如亲属护一眼人。

于是。尊者跋陀和利即从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何因何缘。昔日少施设戒。多有比丘遵奉持者。何因何缘。世尊今日多施设戒。少有比丘遵奉持者。

世尊答曰。跋陀和利。若比丘众不得利者。众便无喜好法。若众得利者。众便生喜好法。生喜好法已。世尊欲断此喜好法故。便为弟子施设于戒。如是称誉广大。上尊王所识知。大有福.多学问。跋陀和利。若众不多闻者。众便不生喜好法。若众多闻者。众便生喜好法。众生喜好法已。世尊欲断此喜好法故。便为弟子施设戒。跋陀和利。不以断现世漏故。为弟子施设戒。我以断后世漏故。为弟子施设戒。跋陀和利。是故我为弟子断漏故施设戒。至受我教。跋陀和利。我于昔时为诸比丘说清净马喻法。此中何所因。汝忆不耶。

尊者跋陀和利白曰。世尊此中有所因。所以者何。世尊为诸比丘施设一坐食戒。诸比丘众皆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唯我说不堪任。从坐起去。以不学具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故。世尊。是谓此中有所因。

世尊复告曰。跋陀和利。此中不但因是。跋陀和利。若我为诸比丘当说清净马喻法者。汝必不一心。不善恭敬。不思念听。跋陀和利。是谓此中更有因也。

于是。尊者跋陀和利即从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时。善逝。今正是时。若世尊为诸比丘说清净马喻法者。诸比丘从世尊闻已。当善受持。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犹如知御马者得清净良马。彼知御者先治其口。治其口已。则有不乐于动转。或欲或不欲。所以者何。以未曾治故。跋陀和利。若清净良马从御者治。第一治得成就彼御马者。然复更治勒口.绊脚.绊脚.勒口而令驱行。用令上阈。堪任王乘无上行。无上息治诸支节。悉御令成。则有不乐于动转。或欲或不欲。所以者何。以数数治故。跋陀和利。若清净良马。彼御马者数数治时得成就者。彼于尔时调.善调。得无上调.得第一无上调。无上行.得第一行。便中王乘。食于王粟。称说王马。

跋陀和利。如是。若时贤良智人成就十无学法。无学正见。乃至无学正智者。彼于尔时调.善调。得无上调.得第一无上调。无上止.得第一止。除一切曲。除一切秽。除一切怖。除一切痴。除一切谄。止一切尘。净一切垢而无所著。可敬可重。可奉可祠。一切天人良福田也。

佛说如是。尊者跋陀和利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跋陀和利经第三竟(四千三百七字)。

(一九五)中阿含大品阿湿贝经第四(第五后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迦尸国。与大比丘众俱。游在一处。告诸比丘。我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汝等亦应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

尔时。世尊为比丘众施设日一食戒。诸比丘众皆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于是。世尊展转到迦罗赖。住迦罗赖北村尸摄和林。

尔时。迦罗赖中有二比丘。一名阿湿贝。二名弗那婆修。旧土地主.寺主.宗主。彼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彼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众多比丘闻已。往诣阿湿贝及弗那婆修比丘所。而语彼曰。阿湿贝。弗那婆修。世尊游迦尸国。与大比丘众俱。游在一处。告诸比丘。我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汝等亦应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尔时。世尊为比丘众施设日一食戒。诸比丘众皆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阿湿贝。弗那婆修。汝等亦应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汝等莫违世尊及比丘众。

阿湿贝.弗那婆修闻已。报曰。诸贤。我等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我等何缘舍现而须待后。如是再三。

彼众多比丘不能令阿湿贝及弗那婆修除恶邪见。即从坐起。舍之而去。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此迦罗赖中有二比丘。一名阿湿贝。二名弗那婆修。旧土地主.寺主.宗主。彼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彼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世尊。我等闻已。便往至阿湿贝及弗那婆修比丘所。而语彼曰。阿湿贝。弗那婆修。世尊游迦尸国。与大比丘众俱。游在一处。告诸比丘。我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汝等亦应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尔时。世尊为比丘众施设日一食戒。诸比丘众皆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阿湿贝。弗那婆修。汝等亦应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汝等莫违世尊及比丘众。

阿湿贝.弗那婆修闻已。报我等曰。诸贤。我等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我等何缘舍现而须待后。如是再三。世尊。如我等不能令阿湿贝.弗那婆修除恶邪见。即从坐起。舍之而去。

世尊闻已。告一比丘。汝往至阿湿贝.弗那婆修比丘所。语如是曰。阿湿贝。弗那婆修。世尊呼汝等。

一比丘闻已。唯然世尊。即从坐起。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至阿湿贝及弗那婆修比丘所。语如是曰。阿湿贝。弗那婆修。世尊呼贤者等。

阿湿贝.弗那婆修闻已。即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

世尊问曰。阿湿贝。弗那婆修。众多比丘实语汝等。阿湿贝弗那婆修比丘。世尊游迦尸国。与大比丘众俱。游在一处。告诸比丘。我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汝等亦应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尔时。世尊为比丘众施设日一食戒。诸比丘众皆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阿湿贝。弗那婆修。汝等亦应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汝等莫违世尊及比丘众。

阿湿贝。弗那婆修。汝等闻已。语诸比丘曰。诸贤。我等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我等何缘舍现而须待后。如是再三。阿湿贝。弗那婆修。诸比丘不能令汝舍恶邪见。即从坐起。舍之而去耶。

阿湿贝.弗那婆修答曰。实尔。

世尊告曰。阿湿贝。弗那婆修。汝等知说如是法。若有觉乐觉者。彼觉乐觉已。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若有觉苦觉者。彼觉苦觉已。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耶。

阿湿贝.弗那婆修答曰。唯然。我等如是知世尊说法。若有觉乐觉者。彼觉乐觉已。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若有觉苦觉者。彼觉苦觉已。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

世尊呵阿湿贝.弗那婆修比丘。汝等痴人。何由知我如是说法。汝等痴人。从何口闻知如是说法。汝等痴人。我不一向说。汝等一向受持。汝等痴人。为众多比丘语时。应如是如法答。我等未知。当问诸比丘。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亦如是知我说法。若有觉乐觉者。彼觉乐觉已。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若有觉苦觉者。彼觉苦觉已。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耶。

众多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复问曰。汝等云何知我说法。

众多比丘答曰。世尊。我等如是知世尊说法。或有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或有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或有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或有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世尊。我等如是知世尊所说法。

世尊闻已。叹诸比丘曰。善哉。善哉。若汝如是说。或有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或有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或有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或有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说。或有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或有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或有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或有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

若我不知如真。不见.不解.不得.不正尽觉者。或有乐觉者。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我不应说断乐觉。若我不知如真。不见.不解.不得.不正尽觉者。或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我不应说修乐觉。若我不知如真。不见.不解.不得.不正尽觉者。或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我不应说断苦觉。若我不知如真。不见.不解.不得.不正尽觉者。或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我不应说修苦觉。

若我知如真。见.解.得.正尽觉者。或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是故我说断乐觉。若我知如真。见.解.得.正尽觉者。或有乐觉。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是故我说修乐觉。若我知如真。见.解.得.正尽觉者。或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是故我说断苦觉。若我知如真。见.解.得.正尽觉者。或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是故我说修苦觉。所以者何。我不说修一切身乐。亦不说莫修一切身乐。我不说修一切身苦。亦不说莫修一切身苦。我不说修一切心乐。亦不说莫修一切心乐。我不说修一切心苦。亦不说莫修一切心苦。

云何身乐我说不修。若修身乐。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者。如是身乐我说不修。云何身乐我说修耶。若修身乐。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者。如是身乐我说修也。云何身苦我说不修。若修身苦。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者。如是身苦我说不修。云何身苦我说修耶。若修身苦。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者。如是身苦我说修也。云何心乐我说不修。若修心乐。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者。如是心乐我说不修。云何心乐我说修耶。若修心乐。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者。如是心乐我说修也。云何心苦我说不修。若修心苦。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者。如是心苦我说不修。云何心苦我说修耶。若修心苦。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者。如是心苦我说修也。彼可修法知如真。不可修法亦知如真。彼可修法知如真。不可修法亦知如真已。不可修法便不修。可修法便修。不可修法便不修。可修法便修已。便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

我不说一切比丘行无放逸。亦复不说一切比丘不行无放逸。云何比丘我说不行无放逸。若有比丘俱解脱者。云何比丘有俱解脱。若有比丘八解脱身触成就游。已慧见诸漏已尽已知。如是比丘有俱解脱。此比丘我说不行无放逸。所以者何。此贤者本已行无放逸。若此贤者本有放逸者。终无是处。是故我说此比丘不行无放逸。若有比丘非俱解脱。有慧解脱者。云何比丘有慧解脱。若有比丘八解脱身不触成就游。以慧见诸漏已尽已知。如是比丘有慧解脱。此比丘我说不行无放逸。所以者何。此贤者本已行无放逸。若此贤者本有放逸者。终无是处。是故我说此比丘不行无放逸。此二比丘我说不行无放逸。

云何比丘我为说行无放逸。若有比丘非俱解脱。亦非慧解脱而有身证。云何比丘而有身证。若有比丘八解脱身触成就游。不以慧见诸漏已尽已知。如是比丘而有身证。此比丘我为说行无放逸。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为有何果。令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耶。或此比丘求于诸根。习善知识。行随顺住止。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谓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有如是果。是故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

若有比丘非俱解脱。非慧解脱。亦非身证而有见到。云何比丘而有见到。若有比丘一向决定信佛.法.众。随所闻法。便以慧增上观.增上忍。如是比丘而有见到。此比丘我说行无放逸。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为有何果。令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耶。或此比丘求于诸根。习善知识。行随顺住止。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谓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有如是果。是故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

若有比丘非俱解脱。非慧解脱。又非身证。亦非见到而有信解脱。云何比丘有信解脱。若有比丘一向决定信佛.法.众。随所闻法。以慧观忍。不如见到。如是比丘有信解脱。此比丘我为说行无放逸。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为有何果。令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耶。或此比丘求于诸根。习善知识。行随顺住止。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谓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有如是果。是故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

若有比丘非俱解脱。非慧解脱。又非身证。复非见倒。亦非信解脱而有法行。云何比丘而有法行。若有比丘一向决定信佛.法.众。随所闻法。便以慧增上观.增上忍。如是比丘而有法行。此比丘我为说行无放逸。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为有何果。令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耶。或此比丘求于诸根。习善知识。行随顺住止。于二果中必得一也。或于现法得究竟智。若有余者得阿那含。谓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有如是果。是故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

若有比丘非俱解脱。非慧解脱。又非身证。复非见到。非信解脱。亦非法行而有信行。云何比丘而有信行。若有比丘一向决定信佛.法.众。随所闻法。以慧观忍。不如法行。如是比丘而有信行。此比丘我为说行无放逸。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为有何果。令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耶。或此比丘求于诸根。习善知识。行随顺住止。于二果中必得一也。或于现法得究竟智。若有余者得阿那含。谓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有如是果。是故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此诸比丘我说行无放逸。

我不说一切诸比丘得究竟智。亦复不说一切诸比丘初得究竟智。然渐渐习学趣迹。受教受诃。然后诸比丘得究竟智。此诸比丘所得究竟智。云何渐渐习学趣迹。受教受诃。然后诸比丘得究竟智。此诸比丘所得究竟智耶。或有信者便往诣。往诣已便奉习。奉习已便一心听法。一心听法已便持法。持法已便思惟。思惟已便平量。平量已便观察。贤圣弟子观察已。身谛作证。慧增上观。彼作是念。此谛我未曾身作证。亦非慧增上观。此谛今身作证。以慧增上观。如是渐渐习学趣迹。受教受诃。然后诸比丘得究竟智。此诸比丘所得究竟智。

于是。世尊告曰。阿湿贝。弗那婆修。有法名四句。我欲为汝说。汝等欲知耶。

阿湿贝及弗那婆修白曰。世尊。我等是谁。何由知法。

于是。世尊便作是念。此愚痴人。越过于我此正法.律极大久远。若有法.律师贪著食.不离食者。彼弟子不应速行放逸。况复我不贪著食.远离于食。信弟子者应如是说。世尊是我师。我是世尊弟子。世尊为我说法。善逝为我说法。令我长夜得义.得饶益安隐快乐。

彼信弟子于世尊境界多有所作。于世尊境界多所饶益。于世尊境界多有所行。入世尊境界。止世尊境界者。若游东方。必得安乐。无众苦患。若游南方.西方.北方者。必得安乐。无众苦患。若信弟子于世尊境界多有所作。于世尊境界多所饶益。于世尊境界多有所行。入世尊境界。止世尊境界者。我尚不说诸善法住。况说衰退。但当昼夜增长善法而不衰退。若信弟子于世尊境界多有所作。于世尊境界多所饶益。于世尊境界多有所行。入世尊境界。止世尊境界者。于二果中必得一也。或于现世得究竟智。或复有余得阿那含。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阿湿贝经第四竟(四千一百九十九字)。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一(八千五百六字)(第五后诵)

猜你喜欢
  玄沙广录序·玄沙师备
  卷第十·佚名
  三 大品·佚名
  佛学之心理卫生·太虚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九(之二)·子璇
  唯识之净土·太虚
   第七則  法眼問慧超·胡兰成
  黄梅在佛教史上之地位及此后地方人士之责任·太虚
  卷二·徐昌治
  卷第十·朝宗通忍
  指月录卷之二十一·瞿汝稷
  第十三 大集积经之义释·佚名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五·佚名
  般若灯论释 第一卷·清辨
  卷一百六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苏过·唐圭璋

      过字叔党,轼子。熙宁五年(1072)生。善书画,时称小坡,自号斜川居士。历通判中同府。宣和五年(1123)卒。   点绛唇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

  • 余集卷十一·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余集卷十一古今体七十六首【丁已三】清明无风固已农兆符【北方农谚有云清明风刮土连绵四十五以有风每致鲜雨今日交清明节天气晴朗竟日无风二月即得甘霔盈尺春田普沾冀卜秋收然为时尚远不敢满望耳】

  • 卷三十一·孙默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十五家词  钦定四库全书十五家词卷三十一     休寜孙默编董以宁蓉度词下长调满江红乙已述哀【元日】去岁今朝念母病扪心私痛犹记得支床慰劳慈恩深重此际魂归何处去黄泉碧落儿难送便床前

  • 卷四十一·施元之

    钦定四库全书 施注苏诗卷四十一 宋 苏 轼 撰 施元之 原注 武进邵长蘅 删补 和陶渊明诗引 【子由作】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寘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度海葺茅竹而居之日?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於胸中平生无所嗜

  • 列传第四十四 邓琬 袁鳷 孔觊·沈约

    邓琬,字元琬,豫章南昌人也。高祖混,曾祖玄,并为晋尚书吏部郎。祖潜之,镇南长史。父胤之,世祖征虏长史,吏部郎,彭城王义康大将军长史、豫章太守,光禄勋。琬初为州西曹主簿,南谯王义宣征北行参军,转参军事,又随府转车骑参军,仍转府主

  • 前汉孝昭皇帝纪卷第十六·荀悦

      皇帝戊辰即位。年八岁。谒高庙。三月甲申。孝武帝葬茂陵。帝姊鄂邑公主益汤沐邑。为长公主。供养省中。大将军霍光秉政。领尚书事。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副焉。夏六月。赦天下。秋七月。有星孛于东方

  • 卷七十二·谷应泰

      ○崇祯治乱   熹宗天启七年八月,上不豫。时魏忠贤张甚,中外危栗。上召   信王入见,谕以“吾弟当为尧舜之君”。信王惶恐不敢当,但云:“陛下为此言,臣应万死。”信王出,上崩。忠贤自出请王入,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

  • 卷之一百八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第六节 贞元朝局·吕思勉

    德宗还自梁州,以张延赏为相,贞元元年六月。旋以李晟攻击,罢之,八月。已见上节。贞元二年正月,以崔造为相。《旧书·造传》曰:造久从事江外,疾钱谷诸使罔上之弊,乃奏天下两税钱物,委本道观察、本州刺史选官典部送上都。诸道水陆

  • 三传辨疑卷十·程端学

      文公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谷梁曰继正即位正也  案继正即位虽为正也然不请命于天王则不论也  二月癸亥日有食之  天王使叔服来防  左氏曰王使内史叔服来防公孙敖闻其能相人也见其二子焉叔服曰谷

  • 卷一百二十九·陈祥道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一百二十九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二十九><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二十九>文舞武舞之位舞之始也?於所樂之極其用也

  • 卷十八·吴澄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纂言卷十八     元 吴澄 撰问丧【前半篇通论孝子悲哀痛疾之意後半篇列问丧礼敛袒免杖之义故以问丧名篇服问三年问二篇之名问字皆在下而此篇问字在上者盖彼是专问一事此篇设五或问问丧之四事故

  • 采輯羣書目·江永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四禮書綱目采輯羣書目 禮類五【通禮之屬】正經十三部儀禮【鄭康成注 賈公彦疏】周禮【鄭康成注 賈公彦疏】禮記【鄭康成注 孔頴達疏】易 【程子傳  朱子本義】書 【孔安國傳 孔頴達

  • 春秋诸国兴废説·胡安国

    周【黄帝之苗裔姬姓后稷之后也后稷封于邰及夏之衰后稷之子不窋失其官窜于西戎至太王为狄所逼去邠居岐文王受命武王克商而王有天下幽王为犬戎所杀平王迁都王城今河南县是也平王四十九年鲁隐公之元年也敬王又迁成周今洛

  • 中阴救度密法 下卷·莲花生

    第三步 已入中阴作法救度皈敬偈第三步已入中阴作法救度皈敬偈皈命佛菩萨怙者诸上师愿慈悲保佑中阴得解脱上卷&ldquo;巴多脱卓&rdquo;法,详至中阴名&ldquo;踵倚&rdquo;;其后&ldquo;悉罢&rdquo;中阴者,今当开演救度法。 一

  • 序 经 题·太虚

      本经为诸经之王,以显示唯一佛乘故,以显示唯一佛乘、即具足无量方便乘故。今欲开阐是经妙义,宜备有古德之注释以为参究之资。唐窥基大师所撰妙法莲华经玄赞,群流宗仰。兹于演讲妙法莲华经之时,即假玄赞以为敷陈经义之佐

  • 笑得好·石成金

    笑话集。清石成金撰。成金,字天基,号惺斋,扬州人。清初文学家。著有《传家宝》等。此书分初、二集,流传较广。其中采录了一些民间笑话,如《剔灯棒》、《哑子说话》、《笑话一担》、《灭火性》、《虎诉苦》、《市中弹

  • 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佚名

    凡三卷。唐代智严译。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略称菩萨行门诸经要集。系纂集诸经中,有关大乘菩萨行之要文而成,计有四十二经六十七条(或六十六条)。卷上引载象腋经、说妙法决定业障经等十一部之文,卷中引载海慧菩萨所问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