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九 茕斋颂铭记五篇

李太白全集 卷二十九茕斋颂铭记五篇

赵公西侯新亭颂

惟十有四载,皇帝以岁之骄阳,秋五不稔,乃慎择明牧,恤南方凋枯。伊四月孟夏,自淮阴迁我天水赵公作藩于宛陵,祗明命也。惟公代秉天宪,作保南台,洪柯大本,聿生懿德。宜乎哉!横风霜之秀气,郁王霸之奇略。初以铁冠白笔,佐我燕京,威雄振肃,虏不敢视。而后鸣琴二邦,天下取则;起草三省,朝端有声。天子识面,宰衡动听。殷南山之雷,剖赤县之剧,强项不屈,三州所居大化,咸列碑颂。至于是邦也,酌古以训俗,宣风以布和。平心理人,兵镇唯静,画一千里,时无莠言。

退公之暇,清眺原隰。以此郡东堑巨海,西襟长江,咽三吴,扼五岭,輶轩错出,无自时而息焉。出自西郭,苍然古道,道寡列树,行无清阴。至有疾雷破山,狂飙震壑,炎景烁野,秋霖灌途。马逼侧于谷口,人周章于山顶。亭候靡设,逢迎缺如。

自唐有天下,作牧百数,因循龌龊,罔恢永图。及公来思,大革前弊,实相此土,陟降观之。壮其回岗龙盘,沓岭波起,胜势交至,可以有作。方农之隙,廓如是营。遂铲崖坦堙卑,驱石剪棘,削污壤,阶高隅,以门以墉,乃栋乃宇。俭则不陋,丽而不奢,森沉闳,燥湿有庇。若凫之勇,如鹏斯骞。萦流镜转,涵映池底。纳远海之馀清,泻莲峰之积翠。信一方雄胜之郊,五马踟蹰之地也。

长史齐公光义,人伦之师表;司马武公幼成,衣冠之髦彦。录事参军吴镇,宣城令崔钦,令德之后,良材间生。纵风教之乐地,出人伦之高格。卓绝映古,清明在躬。佥谋僝功,不日而就。总是役也,伊二公之力欤!过客沉吟以称叹,邦人聚舞以相贺,佥曰:“我赵公之亭也。”群寮献议,请因谣颂以名之,则必与谢公北亭同不朽矣!白以为谢公德不及后世,亭不留要冲,无勿拜之言,鲜登高之赋。方之今日,我则过矣。敢询耆老,而作颂曰:

眈眈高亭,赵公所营。如鳌背突兀于太清,如鹏翼开张而欲行。赵公之宇,千载有睹。必恭必敬,爰游爰处。瞻而思之,罔敢大语。赵公来翔,有礼有章。煌煌锵锵,如文翁之堂。清风洋洋,永世不忘。

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  并序

共工不触山,娲皇不补天;其洪波汩汩流,伯禹不治水,万人其鱼乎!礼乐大坏,仲尼不作,王道其昏乎!而有功包阴阳,力掩造化,首出众圣,卓称大雄。彼三者之不足征矣!粤有我西方金仙之垂范,觉旷劫之大梦,碎群愚之重昏;寂然不动,湛而常存。使苦海静滔天之波,疑山灭炎昆之火,囊括天地,置之清凉。日月或坠,神通自在,不其伟欤!

鲁郡崇明寺南门佛顶尊胜陀罗尼石幢者,盖此都之壮观。昔善住天子及千大天游于园观,又与天女游戏,受诸快乐,即于夜分中闻有声曰:“善住天子七日灭后当生,七反畜生之身。”于是如来授之吉祥真经,遂脱诸苦,盖之天征为大法印,不可得而闻也。我唐高宗时,有罽宾桑门持入中土,犹日藏大宝,清园虚空,擅金净彩,人皆悦见。所以山东开士举国而崇之。时有万商投珍,士女云会,众布蓄鲁如陵。琢文石于他山,耸高标于列肆。镵珉错彩,为鲸为螭;天人海怪,若叱若语。贝叶金言刊其上,荷花水物形其隅。良工草莱,献技而去。

圣君垂拱南面,穆清而居,大明广运,无幽不烛。以天下所立兹幢,多临诸旗亭,喧嚣湫隘,本非经行网绕之所。乃颁下明诏,令移于宝坊。吁!百尺中标,矗若去断,委翳苔藓,周流星霜,俾龙象兴嗟,仰瞻无地,良可叹也。

我太官广武伯陇西李公,先名琬,奉诏书改为辅。其从政也,肃而宽,仁而惠,五镇方牧,声闻于天。帝乃加剖竹于鲁,鲁道粲然可观。方将和阴阳于太阶,致君于尧、舜。岂徒闭阁坐啸,鸿盘二千哉!乃再崇厥功,发挥象教。于是与长史卢公、司马李公等,咸明明在公,绰绰有裕。韬大国之宝,钟元精之和,荣兼半刺,道光列岳。才或大而用小,识无微而有通。政其有经,谈岂更仆?

有律师道宗,心总群妙,量苞大千。日何莹而常明,天不言而自运。识岸浪注,玄机清发,每口演金偈,舌摇电光,开关延敌,罕有当者。由万窍同号于一风,众流俱纳于溟海。若乃严饰佛事,规矩梵天,法堂郁以雾开,香楼岌乎岛峙,皆我公之缔构也。以天宝八载五月一日示灭大寺。百城号天,四众泣血,焚香散花,扶榇卧辙,仙鹤数十,飞鸣中绝。非至德动天,深仁感物者,其孰能与于此乎?三纲等皆论穷弥天,惠湛清月。传千灯于智种,了万法于真空。不谋同心,克树圣迹。

太官李公,乃命门于南,垣庙通衢,曾盘旧规,累构馀石。壮士加勇,力侔拔山。才击鼓以雷作,拖鸿縻而电掣。千人壮,万夫势,转鹿卢于横梁,泯环合而无际。常六合之振动,崛九霄之峥嵘。非鬼神功,曷以臻此?况其清景烛物,香风动尘,群形所沾,积苦都雪。粲星辰而增辉,挂文字而不灭,虽汉家金茎,伏波铜柱,拟兹陋矣!或日月圆满,方檀散华,清心讽持,诸佛称赞。夫如是,亦可以从一天至一天,开天宫之门,见群圣之颜,巍巍功德不可量也。

其录事参军,六曹英寮,及十一县官属,有宏才硕德,含香绣衣者,皆列名碑阴,具不具载。郡人都水使者宣道先生孙太冲,得真人紫蕊玉笈之书,能令太一神自成还丹,以献于帝。帝服享万寿,与天同休。功成身退,谢病而去,不谓古之玄通微妙之士欤?乃谓白曰:“昔王文考观艺于鲁,骋雄辞于灵光;陆佐公知名在吴,铭双阙于盘石。吾子盍可美盛德,扬中和。”恭承话言,敢不惟命。遂作颂曰:

揭高幢兮表天宫,嶷独出兮凌星虹。神纵纵兮来空,仡扶倾兮苍穹。西方大圣称大雄,横绝苦海舟群蒙。陀罗尼藏万法宗,善住天子获厥功。明明李君牧东鲁,再新颓规扶众苦。如大云王注法雨,邦人清凉喜聚舞。扬鸿名兮振海浦,铭丰碑兮昭万古。

化城寺大钟铭  并序

噫!天以震雷鼓群动,佛以鸿钟惊大梦。而能发挥沉潜,开觉茫蠢,则钟之取象,其义博哉!夫扬音大千,所以清真心,警俗虑;协响广乐,所以达元气,彰天声;铭勋皇宫,所以旌丰功,昭茂德。莫不配美金鼎,增辉宝坊,仍事作制,岂徒然也。

粤有唐宣城郡当涂县化城寺大钟者,量涵千盈,盖邑宰李公之所创也。公名有则,系玄元之英蕤,茂列圣之天枝。生于公族,贵而秀出。少蕴才略,壮而有成。西逾流沙,立功绝域。帝畴乎厥庸,始学古从政。历宰洁白,声闻于天。天书褒荣,辉之简牍。稽首三复,子孙其原阙传字。天宝之初。鸣琴此邦,不言而治。日计之无近功,岁计之有大利。物不知化,潜臻小康;神明其道,越不可尚。

方入于禅关,睹天宫峥嵘,闻钟声琐屑,乃谓诸龙象曰:“盍不建大法鼓,树之层台,使群聋六时有所归仰,不亦美乎?”于是发一言以先觉,举百里而感应。秋毫不挫,人多子来。铜崇朝而山积,工不日而云会。

乃采凫氏撰鸣钟,火天地之炉,扇阴阳之炭。回禄奋恕,飞廉震惊。金精转潜以融熠,铜液星萦而璀灿。光喷日道,气敌天维。红云点于太清,紫烟矗于遥海。烜赫宇宙,功侔鬼神。莹而察之,吁骇人也。

尔其龙质炳发,虎形躨跜。縻金索以上絙,悬宝楼而迭击。傍振万壑,高闻九天。声动山以隐隐,响奔电而阗阗。赦汤镬于幽途,息剑轮于苦海。景福肸蚃,被于人天。非李公好谋而成,弘济群有,孰能兴于此乎!

丞尉等并衣冠之龟龙,人物之标准。大雅君子,同僚尽心,闻善贾勇,赞成厥美。寺主升朝,闲心古容,英骨秀气,洒落毫素,谦柔笑言。海受水而皆纳,镜无形而不烛。直道妙用,乃如是然。常虚怀忘情,洁已利物,是人行空寂,不动见如来。有若上隐,都维那则舒,名僧日晖、蕴虚,常因调护。贤哉六开士,普闻八万法。深入禅惠,精修律仪。将博我以文章,求我以述作。功德大海,酌而难名。遂与六曹豪吏,姑原作姓,误熟贤老,乃缁乃黄,凫趋梵庭,请扬宰君之鸿美。白昔忝侍从,备于辞臣,恭承德音,敢阙清风之颂。其辞曰:

雄雄鸿钟砰隐天,雷鼓霆击警大千。含号烜赫声无边,摧摺魑魅招灵仙。傍极六道极九泉,剑轮辍苦期息肩,汤镬猛火停炽然。恺悌贤宰人父母,兴功利物信可久,德方金钟永不朽。

天门山铭

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实为吴津。两坐错落,如鲸张鳞。惟海有若,唯川有神。牛渚怪物,目围车轮。光射岛屿,气凌星辰。卷沙扬涛,溺马杀人。国泰呈瑞原作端,误,时讹返珍。开则九江纳锡,闭则五岳飞尘。天险之地,无安匪亲。

任城县厅壁记

风姓之后,国为任城,盖古之秦县也。在《禹贡》则南徐之分,当周成乃东鲁之邦,自伯禽到于顺公,三十二代。遭楚荡灭,因属楚焉。炎汉之后,更为郡县。隋开皇三年,废高平郡,移任城于旧居。邑乃屡迁,井则不改。

鲁境七百里,郡有十一县,任城其冲要。东盘琅邪,西控巨野,北走厥国,南驰互乡。青帝太昊之遗墟,白衣尚书之旧里。土俗古远,风流清高,贤良间生,掩映天下。地博厚,川疏明。汉则名王分茅,魏则天人列土。所以代变豪侈,家传文章。君子以才雄自高,小人则鄙朴难治。

况其城池爽垲,邑屋丰润。香阁倚日,凌丹霄而欲飞;石桥横波,惊彩虹而不去。其雄丽坱圠有如此焉。故万商往来,四海绵历,实泉货之橐籥,为英髦之咽喉。故资大贤,以主东道。制我美锦,不易其人。

今乡二十六,户一万三千三百七十一。帝择明德,以贺公宰之。公温恭克修,俨实有立。季野备四时之气,士元非百里之才。拨烦弥闲,剖剧无滞。镝百发克破于杨叶,刀一鼓必合于《桑林》。

宽猛相济,弦韦适中。一之岁肃而教之,二之岁惠而安之,三之岁富而乐之。然后青衿向训,黄发履礼。耒耜就役,农无游手之夫;杼原作持,误轴和鸣,机罕颦蛾之女。物不知化,陶然自春。权豪锄纵暴之心,黠吏返淳和之性。行者让于道路,任者并于轻重。扶老携幼,尊尊亲亲,千载百年,再复鲁道。非神明博远,孰能契于此乎?白控奇东蒙,窃听舆论,辄记于壁,垂之将来,俾后贤之操刀,知贺公之绝迹者也。

 

猜你喜欢
  卷七百七十五·彭定求
  卷一百九十九·彭定求
  徐观国·唐圭璋
  易祓·唐圭璋
  葛立方·唐圭璋
  第九卷·佚名
  全闽诗话卷一·郑方坤
  ●元诗选二集序·顾嗣立
  初集卷十·乾隆
  丽则遗音巻一·杨维桢
  卷二十一·曹学佺
  嵗时杂咏巻十二·蒲积中
  卷四十九·陈元龙
  王梵志诗校注卷六·王梵志
  卷一·韦应物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皱水轩词筌·贺裳

    ○序余之於词数矣,顾词旃止掇芳蕤,未商工拙也。词榷止陈昭代,未及前朝也。因就尤所赏心,及当避忌者,漫列数端,谓之词筌。诚知一漏万,所冀达者三隅悟耳。夫词小技也,程正叔至正色责少游,晦庵夫子乃不免涉笔,正如烹鱼者或厌其腥

  • 第四十五出 收监送饭·佚名

    【水底鱼儿】(净)我是都牢头,做人爱欧留。有人落(洛)牢门,定是落我阄。骗得钱银,诸般都齐到。返去还我都牢娘,叫我实是爻,叫我实是爻。我做都牢有名声,因人见我尽着惊。面前叫我都牢叔,背后叫我充军兄。小人不是别

  • 卷三十四·本纪第三十四·文宗三·宋濂

        ◎文宗三   至顺元年春正月丙辰,命赵世延、赵世安领纂修《经世大典》事。怀庆路饥,赈钞四千锭。丁巳,赐明宗妃按出罕、月鲁沙、不颜忽鲁都钞币有差。以知枢密院事伯帖木儿为辽阳行省左丞相。戊午,颁玺书

  • 卷一百八十五·列传第七十三·张廷玉

        李敏 贾俊 黄绂 张悦 似钟 曾鉴 梁璟 徐恪李介 黄珂 王鸿儒 丛兰 吴世忠   李敏,字公勉,襄城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以蓟州饷道经海口,多覆溺,建议别

  • 1926──中華民國十五年丙寅·郭廷以

      1﹐1(一一,一七)   甲、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開幕,汪兆銘主席,並舉行閱兵典禮,國民政府舉行歡迎代表讌會。   乙、馮玉祥通電下野,國事由吳佩孚、孫傳芳、閻錫山、岳維峻等主持,並聲明國民軍名義早已取消

  • 第九十四回 入陷阱幸脱上源驿 劫车驾急走大散关·蔡东藩

      却说僖宗闻巨寇已平,献入巢首,即御大玄楼受俘,当命将巢首悬示都门。至黄巢姬妾等,跪在楼下,约有二三十人,僖宗望将下去,统是花容惨澹,玉貌凄惶,美人薄命,天子多情,倒也动起怜香惜玉的意思来了,当下开口宣问道:“汝等皆勋贵子

  •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司马迁

    王学孟 译注【说明】这是张耳、陈馀的合传。在这篇列传中,主要记述了他们从以敬慕为刎颈之交到反目成仇的史实,不虚美,不隐恶,采用先杨后抑的手法,使得善、恶俱张,功过分明。本文以张耳和陈馀的相处关系为

  • 目录·王士点

     秘书监准监丞王道奉议关文  卷一 职制   立监    升正三品    设官    设幕府    设属官    设吏属    司徒府    为革罢司徒府事    位序    兼领

  • 圣谕条列州县事宜·田文镜

    浙江总督臣李卫钦遵 圣谕条列州县事宜 一受寄民社。而命之曰知州。曰知县。顾名思义。必于此一州一县中。户口几何。钱粮若干。道路之险夷安在。控制之扼塞何方。与夫风俗之奢俭正淫。民生之疾苦休戚。知之悉周。而后

  • 卷六·陆九渊

    卷六与傅全美二古之学者本非为人,迁善改过,莫不由己。善在所当迁,吾自迁之,非为人而迁也。过在所当改,吾自改之,非为人而改也。故其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过者,虽古圣贤有所不免,而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惟其改之而已。人之

  • 论语纂笺卷八·詹道传

    元 詹道传 撰卫灵公第十五凡四十一章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陈去声】陈谓军师行【音杭】伍之列爼豆礼器尹氏曰卫灵公无道之君也复【扶又反】有志于战伐之事故答以未

  • 卷六十一·朱熹

    <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六十一歴代一唐虞三代问尧舜在汤武时还做汤武事否曰尧舜且做尧舜看汤武且做汤武看看得其心分眀自见得尧舜之禅授汤武之征伐分眀有优劣不同却要都囬防教一班少闲

  • 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ldquo;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色法中,应当了知有五种相,亲近善知识。何等为五?一、听受亲近,二、承事作用学法亲近,三、修行进向亲近,四、亲近,五、大亲近。&

  • 宗镜录卷第九·延寿

    夫修行契悟。法乃尘沙。云何独立一心为宗。而称绝妙。答。若不了心宗。皆成迷倒。触途成壅。证入无门。如俗谛中。亦有秘密之法。若不得要诀。学亦无成。或得其门。所作皆办。今教乘称秘密之法。禅宗标不传之文。则向

  •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一·湛然

    天台沙门释湛然於佛垄述释典大体。进行为先。一家教门。修习为本。况兹一部。偏申上乘。师资所传。宣述而已。自蒙慈诲。无遣见闻。皆系之於心。并形之於墨。十章十观屡考其根源。十境十乘频研其出没。兼括诸论以润色

  • 卷上·道开

    刻大藏愿文手卷存之。径山另录:此筴留吴江周季华居士处,俟藏事告成,附刻藏缘起后,愿力深广,定有继起。肩荷者,无虑其不克终也。道开,谨书为左券本师和尚同开之 仲淳两居士证明。(密祖愿文刻于戊戌冬 诸大士愿文并券语。辛

  • 耆旧续闻·陈鹄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全名为《西塘集耆旧续闻》。有二本,一本题陈鹄西塘撰;一本题南阳陈鹄录正,则似旧有此书,陈鹄仅缮写校勘而已。 《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前一说为近是。十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 《四库全书》本、 《丛

  • 明仁宗实录·杨士奇

    十卷。起永乐二十二年八月,讫洪熙元年五月。始修于洪熙元年闰七月,杨士奇任总裁,蹇义等纂修。宣德五年五月,与《太宗文皇帝实录》同时进呈。记仁宗在位时期史事,起永乐二十二年(1424)八月,讫洪熙元年(1425)五月。始修于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