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万法归心录卷上

  清燕京小杨山沙门祖源 超溟 着

  侍者 明贯 谨 录

  古吴后学比丘乘戒 定慧校阅重梓

警省俗迷

俗问某。欲常素。可有功德否。师曰。鳞甲羽毛。诸类体殊。知觉痛痒。与人无二。皆因生前念差。今世形骸故异。如若诚信断腥戒杀。真是大德君子。可谓仁慈善人。果尔斋戒终身弗倦。不但增崇福寿。而亦种菩提正因。可叹世迷无慧。贪味恣腹屠杀。造作百端。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展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俗云。世人咸言猪羊鸡鹅鳞甲羽毛等等禽畜。天生斯物。与人为菜。若不屠食。留他何用。师曰。世人食肉咸为当然。恣意屠杀。美口悦腹。殊不知水陆空行一切众生。不过是业力所报。各受躯壳。世人虽仗一时之福。欺杀肥己。柰他力劣难敌之恨。报冤有日。果若猪羊等物。天生与人为菜者。世间豺狼虎豹蚊蠓蚤虱。无限恶兽凶禽。皆能食人。莫非天生。假使男女与歹物为菜。可乎。世人不明杀业互偿。无端反生应当。愚昧之甚。

俗云。常闻世人有言。心好强如吃斋。其理如何。师曰。仁德君子。慈心善人。利生济物。积德累功。至於动用之间。任运作为之所。见一切生灵投於死地。便无不恻隐救於生处。如斯慈悲。方谓好心。无故杀彼。充己口腹。或持利刀剖肚。或拈尖刃刺心。剥皮刮鳞。断喉劈壳。活烹生煎。镬煮炉炙。百般造作。美口快肚。慈悯之心全无。好心却在何处。反说昧心之言。其过如何能忏。愚今苦口。应须谛听。果尔一生戒杀。终身茹素不退。纵心不好堕在异生。也不落屠人之手。镬汤炉火之中耳。

俗云。吾虽清贫不作窃盗。师曰。窃盗财物。不单作贼。贪污良善。邪术诈骗。捏唆词讼。诱哄嫖赌。陷人刑狱。迫人颠沛。害人於险。致人於危。耗人货财。换人美物。欠债不还。侵愚夺弱。一切不良。皆为贼盗。若有智慧。见人富贵。当起追慕之心。恨无前生修福。今世穷苦应当自受。再发信心。修福积德。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然不负累功行善之人。

俗云。公平取财。不去贪聚。随分营求。如斯若何。师曰。公平货财。取之应当。虽云世宝。聚久成祸。来而莫聚。聚而莫久。如要贪索无厌。若是横取无耻。虽然一时得富。不免暗折明算。佛经云。人生现在财产。为五家所共。何谓五家。一曰国王官长。二曰水火。三曰盗贼。四曰刀兵。五曰不肖子孙。世间痴人。辛苦一生。多聚财物。指望永富。岂知五家有分。他日未免败散。如是公平取财。尚且不久。何况横夺骗哄。岂能常远。

俗云。吾素寡欲。唯守一妻。邪淫之事。断不肯行。师曰。色欲二字。生死之根。邪淫私奸。诸恶之首。丧道败德。取祸杀身。古往今时。难以尽述。即如好酒好财。犹且易制。唯有色欲一关。更加酷烈。何故如斯。皆因众生本从淫欲而正性命。相续生死。宿习太熟。若不慧照。欲业何了。在家难断。须要色正。非我之妻。必定不可。有般俗子。见人妇女。稍有可观。便起邪心。思之慕之。贪之求之。天理已昧。人心已丧。佛经云。奸人妻者。得绝嗣报。奸人室女者。得子孙淫泆报。公可槩观。好淫行秽之家。源流踵弊。往往着人耳目。古人曰。我不淫人妇。人不淫我妻。又有一类痴业众生。见他妇女本不如妻。以为彼美。设法奸骗。还有弃室不顾。狎近顽童。或有私通仆妻。及俾欺上。等等淫业。举不能尽。又有读书才子。称他一时聪明。描写闺门妇女私情。编入歌谣。作成书籍。惑人为实。勾引邪念。其恶如山。无所能祷。若有智慧男女。须当自愧自悔。顿断邪淫。人天有分。愚非苦口劝君。只因淫业恶甚。

俗云。淫恶如斯。口业何如。师曰。十恶造业。唯口有四。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败人之善。说人之短。论人之非。谈人之过。骗人之财。哄人之物。至於败道败德。丧人丧己。皆因肆口无禁。取祸不一。经云。佛告阿难。人生世间。祸从口出。当护於口。甚於猛火。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七宝财。一切众生。祸从口出。凿身之斧。灭身之祸。今有阴德之人。须恶隐恶扬善。吐语真实。谈论无妄。有问有答。简言和色。自然佛天佑之。世人爱而敬之。

俗云。愚性好饮。如之柰何。师曰。迷心丧志。败家亡身。多起於酒。取祸不一。世人嗜饮无厌。遂至形骸毁伤。颠倒礼法。卧衢骂街。犯上败名。乱淫失德。等等过逆。贪饮最甚。古人云。戒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辈。四分律曰。饮酒过失。三十六种。不但世人饮酒有失。罗汉贪饮。而失神通。初学凡夫。在迷众生。岂不戒之忌之。

俗云。请示过失三十六种。师曰。饮酒过失三十六种。不孝父母。轻慢师长。不敬三宝。不信经法。诽谤沙门。讦露人罪。恒说妄语。诬人恶事。传言两舌。恶口伤人。生病之根。斗诤之本。恶名流布。人所憎嫌。排斥圣贤。怨黩天地。废亡事业。破散家财。恒无惭愧。不知羞耻。无故打奴。横杀众生。奸淫他妻。偷人财物。疏远善人。狎近恶友。常怀恚怒。日夜忧愁。牵东引西。持南着北。倒沟卧路。堕车坠马。逢河落水。持灯失火。暑月热亡。寒天冻死。饮酒之人。如是之过。养德君子。须自戒之。

俗云。某有好处。受辱不怒。纵有少忿。一忍便了。师曰。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除非佛祖如如不动。初学之人。豪杰之士。多由此败。陷於非地。佛经云。忍辱第一。俗语有言。吃得三斗酽醋。方才做得宰相。居世凡夫。尚且如是。何况学道。岂不宽忍。

俗云。世人多贪。广聚财产。自谓子孙后来巨富得否。师曰。世间痴人倚权仗势。昧心丧德。百般巧取。纵得暴富。岂能常久。如有智慧男子。须要积功养德。随分营求。任从天命。自然圣佑。暗增福禄。世人自知为子孙求富。不知为子孙作善造福。何谓造福。敬三宝。积阴德。谨家规。训耕读。斯造福也。何谓求富。不诚信。昧天理。用心机。聚横财。斯求富也。求富者不昌。造福者后显。岂不见世有巨富。子孙不肖。恣意嫖赌。一旦破家。遂至亡身。往往有之。胡不慧鉴。俗曰。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俗云。如上开示。一切看空。时时检点。要作好人。师曰。要作好人。须自照察。一日之间。从朝至暮。自照其心。自审其理。举心动念。与天心合乎。任运所为。与人事类乎。时时惺惺。不漏私心。久久心正。人欲自空。如若放逸。恣情纵意。不畏天刑。不惧报应。非礼而行。非礼而作。日久月深。积恶太重。一朝福谢。众业临身。现有显祸。死堕三途。佛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是知因果不昧。后昆须要诚信。

俗云。因果之事。多有人而不信。师曰。因果不昧。报应无差。如影随形。纤毫不错。先圣言之甚详。后愚昧之不信。须当细观一切世人。有富贵。有贫贱。有命夭。有寿长。有荣宠。有悴辱。有困苦。有安闲。有少年而登科。有终身而不第。有财谷而无子。有艰难而多嗣。有前中后苦乐不等。有一生穷富而至命终。等等不一。皆因业感。古德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是知三界苦乐。六道升沉。皆是自造自受。非从外与。

俗云。吾见忠正良善之家而无担粟。世有刁顽凶恶之徒。良田万顷。因果之说。岂不错乎。师曰。善恶不等。果报不一。有报本身。有报子孙。有报现在。有报来生。餐如粗飱玉食。锦袍鹑衣。又有席门金屋。千驷一瓢。皆是生前自作善恶。今报苦乐。丝毫匪滥。只见凶恶受富。岂知他前世修福。或有慈善贫夭。自因过去结业。庄子云。盗跖从卒九千。横行天下。侵暴诸侯。而其寿长。论语疏曰。项槖七岁。为孔子之师而少夭。故有清正身穷。或是贪污家富。莫执现世有差。而谤前因有错。

俗云。善恶报应。其理不错。有等愚人。不信因果。反言良心不能作米。若能入锅成饭。亦可遵而行之。师曰。可笑愚痴。颠倒之甚。汝果良心明暗无欺。默符天心。神庆人喜。和气感召。自然佳庆。诗曰。乐只君子。福禄申之。若以丧德有财。亏心得富。反谤良心无用。不能入锅。岂知天理已昧。暗中神嗔鬼怒。减福夺寿。贫耗凶患。乃至子孙不肖。怪事无所不有。文昌书云。修身励行者。天必降之百祥。反道败德者。神亦夺其五福。是知福善祸淫。必然一定之理。如肯改恶行善。不自欺蔽。自然佛天暗佑。福寿增之。

俗云。有过能改。还可许否。师曰。谁人无过。何者无愆。知过若改。善莫大焉。过恶非一。身心口等。须要时时惺惺。必要刻刻照察。所作可当。或作不当。善则便行。恶则急改。改恶从善。如病得汗。自然吉庆。诸圣佑之。

俗云。设是照管不到。一时生心动念。未审如何降伏其心。师曰。古人治心防微。所以收功甚巨。人心善恶。莫不因念。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书云。罔念作狂。克念作圣。斯乃至言。依而行之。

俗问。在家五欲所缠。不能顿脱。未审有何方便。可能渐修。师曰。在家修行。其事最难。须要勇猛坚志常远。可在动静之中。日用闲忙之所。单提一句阿弥陀佛。回光返照。惟守一念。假饶火轮顶上旋。定不舍此一念。任他八风齐来鼓我。不失此一念。日久月深。一念纯真。再将一念粉碎。方现自性弥陀。设或一生不悟。报尽命终之时。自守一念。直往正路。再来一闻千悟。见性成佛有分。斯是归心要旨。且勿向外驰求。自要言行无亏。方谓真实受用。

儒释论理

儒云。佛氏之道。无父无君。先儒评论。同於扬墨。以吾细究。果然不错。师曰。佛在因地。无量劫中。割目救亲。舍身代父。广行忠孝。不能达报。唯有出家。学无上道。成等正觉。方能报尽。佛经云。若人孝事父母。天主帝释在汝家中。孝养父母。大梵尊天在汝家中。又能孝敬父母。诸佛在汝家中。佛律有云。孝名为戒。又曰不先供养父母而布施者。是名恶人。弥勒偈云。堂上有佛二尊。懊恼世人不识。不用金彩装成。非是旃檀雕刻。即今现在二亲。就是释迦弥勒。若能诚心敬他。何用别求功德。佛教虽无治国之语言。能导民善世。化邪归正。使愚者众善奉行。令智者悟理修心。可谓明扬佛道。真是暗报 皇恩。岂不见佛教释子。天下丛林。早晚课诵。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佛果亏心。不忠不孝。十方菩萨。漏尽罗汉。天龙八部。各路鬼神。岂肯归依。钦心辅佐。吾岂妄谈。公自详之。

儒云。父母在。不远游。远游尚且不许。何况毁形离亲。师曰。只知世间小孝。不悟出世之大孝。在世之孝。不可远离。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后祭之以礼。始终孝道。俱备尽已。儒教但知事亲行孝。不知过世父母。至於现在双亲。造业受报堕落三途。若得亲子出家。顿证无上菩提。乃能救拔出苦。可谓真报亲恩。古德云。一子出家。九祖升天。僧虽毁形。是谓远离世俗。学道易成。不畜妻子。可谓割断恩爱。速成正觉。汝自知世间之五伦。而不知救亲之大孝。

儒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师曰。世间伦理。绝嗣不孝。出世之道。不在斯列。众生相续。贪爱为因。结爱不休。如胶似漆。生生会聚。世世牵连。父母子孙。来往不断。若有真慧。刚烈决断。发大勇猛。割断爱欲。顿悟心性。直超觉地。虽然绝嗣。不为罪过。自有出世大孝。真报祖父之恩。

儒云。僧家开口便言出世。若果有出世之法。除非不在世上行。今现在世上行走。何言出世间之外。师曰。学道之人。不染世缘。处处解脱。谓之出世。非离世间。别有可出。譬如儒家及第。谓之登龙折桂。岂真有龙可乘。有桂可握。可笑迷执。反生异论。

儒云。吾见僧家贪名逐利。纯行世法。何曾无染。师曰。末法时节。离圣太远。龙蛇混杂。凡圣交参。总有智人。不外世法。行於非道。成就佛道。肉眼难识。莫生概论。

儒云。孔圣攻乎异端之说。岂不是佛老二教乎。师曰。孔子若以老子为异端。又有问礼於老聃之叹。若以佛为异端。当时佛法未至。孔子因见春秋之时。贤者太过。愚者不及。俱失中道。故曰异端。后儒借谤佛老二教。其说支离。大不通耳。

儒云。佛氏寂灭谓之异端。先儒检点。其说不错。师曰。所言寂者。非对动之寂。从无始来。本自不动之寂。所言灭者。非对生之灭。从无始来。本无生灭之灭。斯是本性全体。万用从此而发。后儒不悟性体。妄生断灭异见。

儒云。吾儒穷理尽性。非同佛教偏空。师曰。佛云寂灭现前。六根互用。儒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佛云如如不动。儒曰空空如也。释子转识成智。颜回学圣屡空。若以寂灭谓之异端。孔子空空与佛无二。后儒不明性体。无端妄论偏空。若悟未发已前。方知儒释无二。儒云。佛氏常以因果。惊恐愚俗之流。言人善定生天堂。如人恶必下地狱。六道轮回。三途业报。如斯虚诞。惑人之甚。佛徒岂知人命终后。气化清风。肉身化泥。一生已休。有谁再来。师曰。无因无果。天堂地狱。尽是虚伪。人生一世。死了归无。气化清风。肉化为泥。如君之说。既无因果。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又书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既无地狱。因何传曰。为不善於幽冥之中。鬼神得而诛之。既无轮回。何故又言死於此者。则生於彼。万物皆出於机。皆入於机。如无因果报应。人生一世而已。正好放荡。纵意行非。死后不过化阵清风。自如化风且置。然则清风无情。本无知觉。程颢云。孝子祭祖考。祖考来格者。是至诚有感必通。如斯之说。祖考来格。还是清风来格。还是灵性来格。若是灵性来。灵性成风。若是清风来。清风无情。莫是祖考死后。性化无情之风。子孙祭他。复变灵性。受祭之后。还化清风。如是往来变化。真是奇怪之风。程子又云。鬼是往而不反之义。既是往而不反。子孙至诚感格。又是有反。真可笑耳。伊川曰。鬼神是二气之良能。阳气生天为神。阴气下地为鬼。既言因果是假。天堂地狱非实。阳气生天为神。阴气下地为鬼。又堕因果感应之内。可叹俗儒。不悟妙性。非有非无。不生不灭。妄生断灭。自昧本真。应须早生智慧。急急访寻明师。肯求一言半句。发明一贯之道。定不落於断常二见。了悟孔门中和之理。

儒云。既是因果不昧。善恶报应无差。因甚武帝奉佛。又有侯景亡国之衅。师曰。国祚之短长。世数之治乱。皆有定数。故不能移。梁武小乘。专修有为。过信泥迹。执中无权。侯景兵至。不设方便。集众沙门。摇铃击磬。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如后汉向诩有张角作乱。不欲国家兴兵。但追将兵河上。向北读孝经。贼闻当自消。用斯不善之法。岂是孝经之过。梁武执中。又且定业亡国。非由作善损之。武帝寿高九十。定业以疾而卒。不至大恶。何故借此。诽谤圣教。自取过耳。

儒云。师言定业难逃。感应之事诚伪。师曰。前世作业。今生受报。现身修福。再来受乐。斯理以定。非自能移。武帝生前结冤。今世宿雠相遇。虽逢冤难。修善因在来生。乐果定不能昧。

儒云。因果不昧。定见而无可移。师曰。此是定法。还有不定。儒云。如何不定。师曰。前生造业。今世贫夭。或行阴骘。罪灭福生。或在往劫。因结命债。今生会遇。因行大德。感动天地。化凶为吉。古德云。若行阴德。能解宿业。虽有定法。又有不定。

儒云。武帝舍身。修寺建塔。印经造像。奉佛度僧。如是之善。岂无阴德。感动天地。解冤释难。师曰。斯是有为福田。再来自受乐果。若是无心阴德。能与天心合一。所以化凶为吉。可能转祸成祥。

儒云。佛法若正与儒理同者。因甚欧阳修曰。佛为中国大患。师曰。若是佛法非正。乃是中国大患者。因甚上古。至於今时。圣帝贤王。宰官大儒。长者居士。道婆奴女。奉佛者如水潮渤。归依者似星拱极。难道其中无有一人。识破是邪而灭除之。况佛远方亲身未至。不过言教而传此土。若是害人之法。岂容流传日久。奚不人厌。天可诛之。

儒云。欧阳修曰。佛者。善施无验不实之事。师曰。佛施妄事。必有所图。若谓名利。佛本至贵。若谓饥寒。佛本至富。因甚舍富贵之王位。反施无验不实惑人。斯亦颠倒奇怪之甚。若佛但有纤毫诈妄之心。十方圣贤。岂肯相随弘化。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斯是欧阳昧心言耳。

儒云。韩愈曰。佛者。西域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曾有也。自黄帝已下。文武已上。皆不下百岁。后世事佛渐谨。年代犹促。陋哉。师曰。大圣降世。不拘方所。不拘寿数。中国帝王。舜帝生於诸冯。卒於鸣条。东地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於毕郢。西地人也。舜与文王皆是圣人。法於天下。后世尊之。亦皆随其地而得其寿耳。若谓上古寿长。后世事佛及促。何故外丙仲壬之年甚短。何故孔鲤颜渊之寿无多。信善因谓事佛促命。韩愈谤佛合当永寿。如斯掩耳窃铃之论。未免智者笑也。

儒云。佛教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吾儒竟无如斯不实之语。师曰。佛教示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孟子曰。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又云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吾教悟佛之言。行佛之行。是佛而已矣。儒释何异。而言不实。

儒云。既是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吾见僧家。还有许多不遵佛律。是何故也。师曰。法门广大。龙蛇混杂。当时佛在之日。尚有六群比丘。何况末法。去圣逾远。今时释子千百之中。求一彷佛古人足矣。譬犹披沙拣金。十斛之沙。得粒今而为世宝。又如裒石攻玉。一山之石。得寸玉亦作佳珍。古德云。众角虽多。一麟足矣。非但末法时节。佛教难得其人。孔子当时。已有君子儒。小人儒。祇如现今服儒服者。安能保具皆如孔孟。所以像法之教。不单僧有不律。儒教亦然。未能免也。

儒云。既是三教一理。云何妄分等级。释教治骨髓。道教治血脉。吾儒治皮肤。如斯不公之言。未免令人生怒。师曰。儒门以穷理尽性为道。三纲五常为德。故求人为君子。所以治皮肤。道家以修真养性为道。弱志退己为德。可为清虚道人。故曰治血脉。佛教以明心见性为道。十度万行为德。成正觉三界师。真能治骨髓。非是三教道体有异。因为各门功行有殊。

儒云。如何谓三教体一。师曰。若门体一。释教见性。道家养性。儒门尽性。入门虽殊。归源无二。

儒云。释教与儒。还有不同。师曰。何处不同。儒云。吾教先读后讲。博览群书。以尽性情之理。佛门先教静坐参究话头。以悟心性之道。所以与儒大有不同。师曰。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当时孔子门下。唯有颜回得悟。余者多学多见。皆从外来助发。所以学与悟。如隔霄壤耳。如程明道受学於茂叔。茂叔每令寻究仲尼颜子乐处。此仲颜乐处。岂不是话头。又有豫章罗仲素。只教人静坐参究。四端未发作何气象。不唯进学有力。兼亦养心之要。斯二公儒门之高贤。何异禅家参究悟入。

儒云。顿悟之理。吾信不及。师曰。不但今时初学儒者信不及。子贡子张。孔门诸贤更信不及。当时唯有颜子信得。所以孔子称其好学。

儒云。吾教从事入。动中契理。佛家从理入。静坐悟理。所以动中契理者气力大。总然静坐悟理者气力弱。师曰。如君所言。其理甚是。无柰熟处太熟。生处太生。学人若在动中。熟处证理。不随事乖。万中无一。初机偏静。生处炼成。若到动中。自然得力。伊川见人静坐。欢喜斯人善学。朱熹云。明道教人静坐。李先生亦教人静坐。盖精神不定。则道无凑泊处。若静坐养得来。便条畅。如上诸儒。善爱静究。可笑今时。世俗之儒。妄心生灭。无暂停息。对境逢缘。无分主宰。如何从事入。动契一贯之道。

儒云。禅曰至理一言。转凡成圣。如斯奇特。使儒难信。师曰。当时曾参。究理心切。忽闻孔子一以贯之。唯然领悟心性之理。又周茂叔。示众徒云。堂前草不除。有问其意者。答云。自家意思一般。张子厚观驴鸣领会。斯不是至理一言。转凡成圣之样乎。

儒云。禅宗以机缘印证。吾儒定无如此事。师曰。昔程伊川。见邵康节。程指食桌。而问邵曰。此桌安在地上。不知天地安在何处。康节先生。极论其理。斯问。即是机缘印证。

儒云。吾教诸子。咸论无极太极。不能明爽。后学一时难入。师明三教一理。何不出只手眼拨转未悟。信佛最上。师曰。道儒二教。大科理同。以无极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一阴一阳。两仪互交。四象五行。而生万物。总然高推理至极。终不识是心所现。吾若示之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犹恐难入。权借儒教无极太极。二理差别。使汝易悟。再究佛乘。本性空寂即无极。真心灵照即太极。寂照不二。如镜照物。善恶能辨不生分别。心几才萌。善恶纷然。如太极动而生阴阳。阴阳互交而生万物。真心应物。不生分别。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若到禅门下。再参三十年。

儒云。吾教学庸谓之圣经。如师不吝求一释乎。师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释曰。孔门大学之道。非是礼乐射书。不堕太过不及。常住中道之理。在明明德。分作二释。上明即悟。下明即心。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三纲五常。礼乐刑政。总出妙明一心德用。又因众生。无始以来。逐境随情。染污於久。故反德用。颠倒错乱。遮障本明。漂流生死。一朝悟明本心。方知贤愚无二。自悟已后。须要新民。使人人发明妙明真心。实践此止於至善之地。如上是顿悟。以下是修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释曰。自知止於至善之地。至善者是中道之理。若是止於中道。自然善恶无惑。可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者心不动。事物不能移。若到事物不能移。本心如光明镜子。清净应物而无染。谓之定而后能静。静者是本心静。非是止动之静。真静向前。处处无碍。若至处处无碍。自然动摇不乱。若摇不乱。谓之真安。故所以谓之静而后能安。安者安闲。内外一如。任运稳贴。处事真实。以上总是定。以下可谓慧。果若定静安久。真慧自然发现。故所以谓之安而后能虑。虑者是真慧。事事无碍矣。若到於事事无碍。可谓虑而后能得。得者。得无所得。是定慧等等耳。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释曰。明明德者。是谓之本。新民明理。谓之是末。知止至善。可谓之始。后复本心。谓之始终。本末始终。次序不差。自然近於大学之道。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释曰。古之人君。悟本治末。末治天下之人。先要治於一国。欲治一国。先齐其家。欲要齐一家人学理。必先修吾身之德用。若修吾身德。唯先正其心。心本无邪。因意发动。意念颠倒。涉於欺妄。所谓欲正其心。必先要诚其意。诚者真实。应物不偏。欲要应物无偏。须先致其良知。良知者。是心之灵明。如镜照物。不生分别。今因分别憎爱。是情识之妄能。故曰致知须在格物。物者是情识。非是外物也。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后儒不悟。物本情识。误认格物。谓穷事物。欲其极处。无不到者。可叹外求。反被物惑。物格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释曰。这一节文。复上本意。若能转识。良知自至。良知若现。如镜照物。善恶分明。不生憎爱。憎爱不生。意诚无偏。意诚无偏。心生无妄。心正身端。自然之理。任运所为。皆合至道。所以感化一家。都学我行。感化一国。都听我诲自然天下人民。都做良善之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释曰。上至天子。下至庶人。皆是一心为之根本。不但心是一身之本。可为出世治世之本。其本若乱。修身齐家。治国与平天下否矣。未之有也。

儒云。大学已闻。请示中庸。师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释曰。孔门心法。中庸之理。不偏不倚。不邪不住。朱熹注解。性犹天命。令与人物。各赋其理。未知本性是何物件。犹天命令。来付人物。却将孔圣之理。注成心外有法。岂知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皆因最初不守自性。忽起动心。故受胎狱。本一精明。分成六用。随境逐情。流荡生死。众生不能返源。先圣指条径路。拈出天命。即是性体。天命。天心。天道。天理。名异体同。总是性理。古德云。在天谓命。在人谓性。故所以示云。天命之谓性。自人人本具一灵妙明真性。任运应酬。理本当然。体中用和。不落偏倚。日用中事理无碍。故曰率性之谓道。皆因受生以来。尘染遮障本理。颠倒乱想。不悟性体。圣贤设教。化人复性。悟理修证。返妄归真。以复本来天命之理。所以为修道之谓教。教者修乎道。道者本乎性。性体源乎天。圣人乐天知命。乃中庸之道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独也。释曰。若悟性理。不可须臾有离。须臾不在。习气则复现矣。所以戒慎恐惧。如临水渊。保任本性。不落邪僻。慎独之道。须防隐微。几才似萌。微动未发。善恶似生未生。正好一搯放下。复还本理。其功甚大。若待善恶念生。憎爱取舍齐发。再去降伏。岂不太远。所以慎独功夫。最为紧要。故曰君子养道。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释曰。未发之中。即是真智。寂照无二。应物无心。又名良知。可谓道本。已发之和。即是妙慧。能分诸法。无住无染。谓之良能。名曰达道。良知良能。本乎性体。体包大虚。含育万有。故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云。再请明示。良知良能。师曰。良知与识知。其用大不同。良知无心而知。识知有念而知。良知知善知恶。不住善恶。识知知善知恶。而住善恶。良知如镜照物。黑白妍媸自分。无纤毫影子留於镜体中。识知在镜影上妄起分别。取舍障自本明。合尘背觉。良知识知。须当自辨。毫厘有差。千里远已。良能是慧。能分诸法。善治世道。不随事染。应用自在。事事无碍。

问。孔子空空。颜回屡空。未审二空。其理是同是别。师曰。孔子空空。以空空空。以空空空。空空即如。斯如即真如。真如即本性。颜子学圣。未证真如。不免有念。虽有念动。觉之即无。为不远复。孔圣故称颜子。回也庶乎屡空。

问。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未审如何是一。师曰。一者即性。性者即理。理者即道。道者即一。

问。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师曰。克己情识。复还天理。礼者理之节文。仁者心之德用。人能克妄复真。天下归仁体一。

问。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师曰。人心生灭不停。故危殆而不安。道心虚灵寂照。故微妙而难见。精为虚中灵。一为灵中虚。执是定辞。中是性体。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问。如何学颜子道。不迁怒不二过。师曰。怒者动也。非是恚怒。颜子心学念动即释。不续二念。故云不迁。心常在一。应事无偏。有过即改。名曰不二。

问。圣人以易洗心。退藏於密。师曰。洗心者净妄。退藏者复真。真妄双泯。故谓之密。

问。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师曰。真性如镜。照物无心。才有知识。便落意识。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禅云不知不识。佛道骨髓。

问。夫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未审所乐何事。师曰。乐者真乐。非世欢乐。所乐者天理。所知者天命。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问。颜子箪瓢之乐。与孔圣乐同否。师曰。颜回得孔子道。无喜无忧之乐。其理本同。颜多保任。

问。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师曰。空本无声。虚本无臭。虽无声臭。天道不掩。

问。子路问死。夫子答曰。未知生。焉知死。斯答未审是何意也。师曰。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汝若先悟未生已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生从何来。死归何处。原始要终。其本一也。

问。如何谓赤子心。师曰。赤子之心。纯一无妄。赤子非是大道。只取无分别心。如大人通达。知一切法。不失赤子心。方可谓道。

问。颜渊如愚。濂溪守拙。明道端坐。仲素爱静。如斯行履。是何故耳。师曰。斯是悟理修道。超凡入圣之径。后儒不贵悟门。唯务多学多闻。皆从外来凑补助发。不能心地用功。发明真实智慧。汝问诸子可谓真学。

问。吾虽多学。不能顿悟。未知看何文书。可谓入理之门。师曰。真参实悟。不在文字。总有多学。博极群书。理路太多。解路太过。反障本心。与识作伴。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直须放下一切外学。单参四端。未发已前。是何面目。动静之中。刻刻追究。是何道理。唯守一念。更无二心。不用博量。不用知解。不用待悟。不用会理。不用堕在寂灭处。不用掉在无事里。唯要深究。未发已前。日久月深。纯一无二。心思不及。意识不行。时节若至。其理自彰。见色闻声。触破鼻孔。[囗@力]的一声。冷灰豆爆。心地开通。发明本性。然后诲学导民。至於齐家治国。无不是汝心性妙用。

问。上根顿悟。直下了然。中下习重。如何保养。师曰。悟理之后。随缘保任。兢畏齐栗。如临君父。至诚真敬。本性不失。如是保养。日久自然。

问。设或失念。如之柰何。师曰。颜子之学。而不远复。一顿之间。自还本理。

释道辨伪

道云。吾教与释大不相同。师曰。何处不同。道云。释教修性不修命。吾教能性命双修。师曰。如何是性。如何是命。道云。修性者离宫习定。修命者水府求玄。师曰。如何是离宫习定。如何是水府求玄。道云。离宫习定。凝心不动以保神。水府求玄。炼精化气以固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师曰。释教偏修。不炼精气。固形保命。汝却不知离宫习定。心息相依是二乘之法。炼水府精。化气逆行。通关固形。是延年之术。佛教上乘。顿悟心性。山河大地。万物身心。咸是性中虚幻之影。无故依幻修影。岂不错之太甚。古德云。仙者着於形神。而不能舍去。且形神者。乃是真性中所现之妄想。非为真实。可笑道教。古今高真。不悟正觉。错会至理。妄以心息相依。谓之修性。炼精化气固形。谓之修命。总得形神俱妙。与本性远哉。

道云。阴鬼之徒。不能双修。反生妄谤。吾道二乘。尔可辩明。我心方伏。师曰。学仙道者。起於众生。虽知生死最苦。不悟最上一乘。迷执色身之内。妄以肉心之中。有一神性。号曰真汞。异名姹女。凝神不动。为之离宫习定。肾中精气。号曰真铅。异名婴儿。炼精化气。为之水府求玄。意为真土。又名黄婆。自如习定之法。须要偏於静坐。用意调息。摄身不动。为之伏虎。凝神合气。心定不动。为之降龙。身心意合。为归土釜。寂然不动。为之修性。张紫阳云。真土擒真铅。真铅制真永。铅汞归土釜。身心寂不动。道家认斯心息相依。妄谓释教偏修。岂不错会最上至理。殊不知人人本具广大心性。包裹太虚非有非无。不内不外。本自不动。不用习定。无端却将身内幻识。以幻凝幻谓之修性。真是认贼为子。以谓本具真性。总得修成。不离欲界。定力若尽。还堕下界。

道云。离宫习定。如是之说。水府求玄。尔须辩之。师曰。水府求玄。护惜精气。二六时中。返照脐内。一寸三分。名曰气海。守而不着。照而不住。身心定久。坎离并交。心火下降。肾水上升。精满气圆。内肾如火。亥末子初。尾闾气动。用意吸提。中冲夹脊。直过玉枕。上至天谷。复化金液。香甜之味。咽下重楼。落於黄庭。名曰乾坤交垢罢。一点落黄庭。从斯和畅。四肢通怏。一气周流。滋润脏腑。面返童颜。延年益寿。古仙偈云。法水能潮有秘关。逍遥日夜遣轮环。于中壅滞生诸病。才决通流便驻颜。吴仙又云。气归元海寿无穷。此术为金液炼形。习定为王符保神。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一朝功满。随福浅深。行广者上升天宫。功微者暂居蓬岛。或住洞天。三五百载。二三千年。再来人间。积功累行。培养福慧。一曰行深。上帝来召。随班列位。仙官不等。若依斯修。与佛之道同者。大似郑州望曹门。远之远矣。道云。心息相依。是二乘法。因甚达摩西来。留传胎息经文。师曰。祖师西来。传佛心印。岂将心息相依。是佛最上一乘。达摩未来东土。此方咸习止观。何劳远涉。又传胎习。却是头上安头。可谓嘴上添嘴。因此震旦。初机学道。不悟心性。唯习止观。四禅八定。不证佛心。故我初祖。航海而来。直指一心。见性成佛。不知何人。伪造胎息。假名达摩。教外别传。迷惑后昆。金鍮不辨。

道云。胎息法伪。非佛上乘。如是之论。有何凭据。师曰。胎息之法。如在母胎。杳杳冥冥。身心寂然。久久定成。神与气结。炼成幻形。识神外游。瞬息万里。逍遥自在。与佛一乘。了无交涉。楞严经云。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因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殊不知幻身之中。本无性命。吾真性命。不在内外。包裹太虚。本自现成。不加修证。后学性受。悟斯性命。能现无量妙身。能度无量众生。能成无量庄严。能作无量佛事。无端妄将胎息之法。误认教外别传之旨。可叹自眼不明迷惑初学难辨。以小为大其过非细。

道云。身心之内。本无性命。现今心中之神。往来呼吸之气。斯不是吾真性真命。将此神气。共相凝合。归於气穴。结成大丹。自然身轻神妙。便能游行八极。天上人间。得大自在。斯谓性命双修。神仙至真大道。师曰。心中之神是妄。呼吸之气是幻。若以幻妄是真性命。总然修成。神形轻妙。游行虚空。瞬息万里。寿活几千万岁。深居洞天福地以为成圣。然而不悟正觉。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道云。佛教修性。偏阴无阳。总得修成见性。却是清灵之鬼。师曰。阴阳鬼神。是空劫后之事。妙明真性。是空劫前之理。若将空劫前之理。认为空劫后之事。斯人不但不明阴阳。而且迷昧颠倒甚矣。

道云。佛教偏修为阴。吾教双修为阳。丹经子书咸论。非我自生杜撰。师曰。道家双修。悞认真实。心中识神。为阳中之阴。身内精气。为阴中之阳。聚气合神。神凝气住。谓之取坎填离。点化阳中之阴。成乾健体。炼成金丹。十月结胎。九年保养。上出顶门谓之阳神。散则成风。聚则成形。游行天下。逍遥自在。有功上升天宫。功微隐居蓬岛。若依斯是。而不修三昧。仙报已尽。还堕下鬼。古德偈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佛教上乘。见性无为。湛若太虚。体同法界。非阴非阳。不出不入。牵之无前。引之无后。举之无上。抑之无下。亘古常明。至今不昧。虽无形相。能起报化。岂但能现一身。能化千百亿身。度脱恒沙众生。成就万德庄严。浅机抱疑。何能信受。

道云。吾教有云。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师曰。命学之理。大有差别。若不深究。恐悞后学。山僧不惜唇吻。与尔微细辩之。修命二字。有理有气。理命有二义。气命有两种。吾先明气命。后再论理命。一气命者。固本开关。常偏静坐。返照气海。真意不散。湛然不着。日久月深。精满气圆。内肾如火。急急撞动。调匀鼻息。急提谷道。用意引之。谓之采药。仙云。癸生须急采。望远不堪尝。半晌之间。精气上腾。自从尾闾。历历有声。中过夹脊。直透玉枕。努力运上。冲至顶门。其气欲降。用鼻引之。自化甘露。香甜之味。咽下重楼。落於黄房。此名肘后飞金晶。又曰闭任开督脉。从斯丹田气暖。神气冲和。润泽肌肤。畅於四肢。面返童颜。长年益寿。以此观之。延命之术。总活千岁。终成败坏。不悟心性。还堕诸趣。若谓此术。可能成圣。迷惑后昆。真大诳语。二气命者。凝气归根。人在母腹随母呼吸。及至降诞。剪断脐蒂。一点凡气。栖於丹田。如龟一座。吐纳元气。一昼一夜。呼吸往来。一万三千五百之息。皆从口鼻。漏泄於外。不能返本。归於气穴。故寿不长。色身不坚。须在行住坐卧。返照常纳气海。气住形生。神凝气住。神气结成。谓之阳神。日久出形。游行天下。随功浅深。列位不等。报尽还来。世间为人。复作恶业。沉堕三涂妄言斯道。了脱轮回。不修斯道。难入圣位。未免智者见笑。道云。气命二学。分别甚明。理命二义。再乞示之。师曰。理命二义。在缠出缠。在缠以情为命。出缠以虚为命。在缠动为丧命。泯情为修命。出缠合虚为至命。又谓之复命。儒曰天命。释曰法界。此乃大乘之学。可谓中道之理。依斯修证谓之理命。若依气命。不悟理命。到底成空。终非大道。

道云。仙师有言。见性者不知其命。末后何归。未审知命。是理是气。师曰。见性之人。自知天命。末后一着。与虚合体。儒曰。穷理尽性以至於命。释云。在缠名如来藏。出缠为法界性。若炼气命。而神倚气结。为我归处。未免报尽。还堕诸趣。须知天命。方谓本理。

道云。一阴一阳。谓之正道。孤阳寡阴。万物不生。因甚却言无阴无阳。如无阴阳。与顽空何异。师曰。动而为阳。静而为阴。两仪四象。五行八卦。是太极分后之事。性是无极前之理。太极之中。阴阳尚且未分。何况无极之前。岂有阴阳。顽空名无灵。有灵者非顽。后学不悟。妄生断见。释云。如如不动。了了常知。儒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道言身心不动以后。复有无极真机。三教示徒。其理无二。若悟真空。则虚灵不昧。

道云。吾教双修。一世飞升。释教偏修。未免形衰。如果道成则可。不然再来。未免迁移投胎之苦。师曰。汝祗见一世飞升。不知他历劫培植。道教马丹阳。邱长春。三生为伴侣。十世做修行。一出头来。顿悟正道。今见利根一生成办。皆是远劫累积功行。今时故能现世成真。勿执一偏。定在现世。

道云。气命之学。是伪非真。依斯之说。命术其无用乎。师曰。炼精化气。气聚形生。修命延年之术。若依斯了脱。则悞人非浅。须要顿悟心性。方能超凡入圣。

问。泥水金丹。黄白妙术。未审其理。是邪是正。师曰。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五欲不空。生死不息。真实学道。割恩断爱。持戒明心。方能证理。无端反用。美女采战。损人补己。不但大丧良心。他日难免火狱。佛云。贪淫众生。恶业益深。花报众病。果报火床。又有一等痴业之辈。贪财取利。烧茅炼汞。人问何故。假曰学道。古人去贪。财物沉之於海。今反却使铅锡为之修行。如此慕道。真是诡谲奇异。可叹贪财好色之徒。自投三途苦恶之路。

道云。大圣老子。化胡成佛。殊不知释迦是老子之徒。师曰。佛生於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灭於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历恭。懿。孝。夷。厉。宣。幽。平。桓。庄。僖。惠。襄。项。匡。定。共十六王。灭后三百四十四年。定王三年方生老子。过流沙时。佛法遐被。阐五天竺。及诸邻国。天下闻佛正法。已经三百余年。妄造老子化胡成佛。此是晋惠帝时。王浮伪造欺圣。自入拔舌。其罪何救。

道云。定王三年。所生后天老子。先天老子。化胡成佛。是实有之。师曰。混沌未分。鸿蒙渺茫。自然元气。谓之先天。太极已判。天地始分。万物发生。谓之后天。先天本无形。后天方有像。佛生昭王离辟太远。如何先天之无形。教化后天之有像。真无地位之言。闻者未免掩鼻。

问。吾教气命是外术。心息相依是二乘。还有大乘可修之理么。师曰。有可修理。问。请示可修之理。师曰。道德清静二经。依斯修之无过。

问有几异名。后学错会。乞师慈悲。明示易悟。师曰。有疑来问。吾不吝示。问。如何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师曰。谷者虚。神者灵。虚灵不昧谓之不死。玄牝者。即灵机。灵机者。即真心。问。如何是玄关一窍。师曰念未起。机未萌。谓之玄关。虚中灵。寂中妙。谓之一窍。如何谓取坎填离。师曰。却妄为取坎。归心为填离。如何谓抽铅添汞。师曰。泯情即抽铅。空心即添汞。如何谓之安炉。师曰。不在内。不在外。如何谓之立鼎。师曰。不即心。不离心。如何谓之金丹。师曰。圆陀陀。亘古常明。光烁烁。至今不昧。如何谓之元精。师曰。妙明真精。应现六用。如何谓之元气。师曰。一心无妄。德气润身。如何谓之元神。师曰。隐显莫测。应用无方。如何谓之火候。师曰。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如何谓之温养。师曰。返照究心。不昏不散。如何谓之降龙。师曰。心生不续。假喻降龙。如何谓之伏虎。师曰。泯情复性。异名伏虎。如何谓之动静。师曰。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如何谓之水火。师曰。定水慧火。等学无二。如何谓之真种。师曰。应物灵机。为真种子。如何谓之纯阳。师曰。一念不生。万缘空寂。如何谓之纯阴。师曰。妄心颠倒。生灭不停。如何谓之沐浴。师曰。清心释累。名为沐浴。如何谓之脱胎。师曰。灵光独耀。逈脱根尘。如何谓之还虚。师曰。人法双亡。物我一如。如何谓之了当。师曰。出缠真如。清净法界。

问。初学入门。从何下手。师曰。先悟后修。问。云何先悟师曰。将平日能所。一切善恶知见。置於肚外。不守一处。单参玄关在於何处。二六时中。深究疑参。此一关窍。是何面目。真疑现前。身心一空。唯有参究一念。再将一念粉碎。真性朗然。玄关现矣。然后随缘保任。净除微细流注。自待与虚体一。方为始终了当。

问。上根顿悟。直下了然。中下之机。宿习太重。纵得顿悟。不能顿证。有何方便。再假保养。师曰。悟理之人。随缘保任。二六时中。动静之内。外不住有。内不守空。一种平怀。泯然自尽。忽有念生。后念不续。古仙云。神一去。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如此朝朝并暮暮。自然赤子结灵胎。赤子灵胎者。非实有胎也。如赤子之心纯真。而无外想也。

问。守赤子心。可谓道否。师曰。赤子心非是道。自取无分别。心若证赤子心。莫守赤子心。更须转位。方为大方。

问。如何谓之大方。师曰。静若谷神。动若行云。卷舒无迹。出没无踪。不挂珍服。权披垢衣。行於非道。成就至道。随类教化。普济含灵。自待福慧两足。方证大觉金仙。

万法归心录卷上

猜你喜欢
  佛说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佚名
  卷十三·僧祐
  卷二百八·佚名
  指月录卷之三十一·瞿汝稷
  卷二十三·佚名
  卷第二十八(第四诵之八)·佚名
  真现实论宗依论(中)·太虚
  卷十·聂先
  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佚名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四(本)·窥基
  佛法之教理行果·太虚
  卷第八·普瑞
  卷第一百四十三·佚名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一(别录之一)·智升
  第二十四章 尼萨伽尸罗王时代·多罗那他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御选明诗卷三十七·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三十七七言古诗二宋讷吴兴唐子华画云山小景圗君不见夏圭昔写渔邨春雾时江山半入无声诗又不见马麟昔作闗山秋色图千里风烟来座隅夏圭马麟去已逺一入九原呼不返只今画者乱如麻吴兴近数唐子华子华

  • 卷一 周紀一·司马光

      起著雍攝提格(戊寅),盡玄黓困敦(壬子),凡三十五年。   [爾雅:太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是為歲陽。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

  • 卷一百七十·毕沅

      ◎宋纪一百七十 ∷起上章困敦正月,尽昭阳单阏八月,凡三年有奇。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嘉熙四年蒙古太宗十二年   春,正月,辛未,彗星出于营室。   蒙古以温都尔哈玛尔充提领诸路课

  • ●卷下·权衡

      乙未 至正十五年。湖廣苗軍聽調,營于汴梁東,其帥吳太保死[87],裨將陳生叛入西京[88],遂陷陳州、許州,西至虎牢關,答失八都魯討平之。  以汪家奴為右丞相,鼎住為左丞相,哈麻為平章。數月,鼎住薨,哈麻陞為右丞相[89],其弟雪雪為御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六十六·佚名

    弘治五年八月己亥朔晓刻火星入鬼宿犯积尸气星○辛丑赐鲁府辅国将军当氵□仙-亻当氵凤当潣诰命冠服如制○裁革广西北流县县丞主簿各一员○内阁大学士丘浚复两疏乞致仕 上曰朕擢卿重任当勉图尽职岂可累以目疾求退今后凡

  • 卷之六百九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南平獠传·欧阳修

    南平獠,东接智州,南联渝州,西靠南州,北临涪州,人口有四千多户。地多瘴疠。山上有毒草、沙虱、蝮蛇。人建楼而居,架梯上楼,称之为干栏。妇女用两幅布中间挖个洞,从头上套下,称之为通裙。发髻很美,垂在脑后。用三寸长的竹筒斜穿过

  • 信陵君杀晋鄙·佚名

    【提要】 引用格言警句,在论辩、游说中会受到很好的效果。尤其那些具有普遍性、对仗工整的格言,宛如烙印一样会铭记在人们心中。 【原文】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且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

  • 八经第四十八·韩非

    一、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废置无度则权渎,赏罚下共则威分。是以明主不怀爱而听,不留说而计。故听言不参则

  • 卷四百二十七·佚名

    △第二分散花品第二十七之二复次憍尸迦。汝先所问诸菩萨摩诃萨。所学般若波罗蜜多当於何求者,憍尸迦。诸菩萨摩诃萨所学般若波罗蜜多。不应於色求。不应离色求。不应於受想行识求。不应离受想行识求。如是乃至不应於一

  • 卷六十一·道世

    ▲感应缘(略引八验)前周葛由晋释耆域晋竺佛图澄晋竺法印宋释宝意宋释杯渡宋释玄畅杂俗幻术前周葛由,蜀羌人也。周成王时,好刻木作羊卖之。一旦乘木羊入蜀中。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绥山在峨眉西南,高无极也。随之者不复

  •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六·湛然

    天台沙门释湛然於佛垄述次释破思假。初云正三毒者。思惑有四。慢入痴摄故但云三。非背使故名为正。历三下。头数。三界下。品数。下四上二各三无嗔。故三界但十。言九品者。以下下智断上上惑。乃至以上上智断下下惑。

  • 第十七章 阿梨耶提婆阿阇梨等时期·多罗那他

    沙罗旃陀罗崛多王即月密王出现,他权势很大,所以计入十旃陀罗之中。因为善事恶事都作,而且不皈依佛陀的缘故,所以不归入七旃陀罗之内。这个国王的时代,吉祥那烂陀有阿梨耶提婆阿阇梨和那伽诃洼即龙召阿阇梨大力护持佛教。提

  • 钝吟杂录·冯班

    笔记。清冯班著。十卷。卷一、二为“家戒”上、下,卷三为“正俗”,卷四为“读古浅说”,卷五为“严氏纠谬”,卷六为“日记”,卷七为“诫子帖”附“社约”,卷八为“遗言”,卷九为“通鉴纲目纠谬”,卷一○为“将死之鸣”。《四库

  • 嵩阳石刻集记·叶封

    二卷。清叶封撰。叶封,字井叔,黄州 (今属湖北省) 人。顺治十六年(1659) 进士,官至工部虞衡司主事。本书乃康熙十二年 (1673) 官登封知县时所编撰。登封 (今属河南省)在嵩山之南。嵩山名胜古迹甚多,有阳城遗址、中岳庙

  • 花韵楼医案·顾德华

    医案。清顾德华撰。一卷。德华字鬘云,江苏吴县人。吴中妇科女名医,闻名于道光咸丰年间。所治多为公卿及其家眷。其医案约成书于道光三十年(1850)。约近万言。初为抄本流传,后经同县张元瑞整理,收入《珍本医书集成》刊

  • 东汉演义评·珊城清远道人

    题 “珊城清远道人重编”。八卷三十二回。有清嘉庆乙亥 (1815) 同文堂刊本,为通行大字本。此书与甄伟 《西汉演义》合刊名 《东西汉演义》。有同文堂刊本,聚文堂刊本,同治十一年 (1872) 善成堂刊本等。清远道人真实姓名

  • 众经目录·静泰

    五卷。唐代静泰撰。又称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静泰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乃增补隋代彦琮等所撰之众经目录而成。本书虽大部分同于彦琮录,然阙本中新访得二十部,二十一卷,并增加玄奘前后新翻之七十五部,一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