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之教理行果
──十二年七月在黄梅明伦堂讲──
佛法非一时中所能尽述,故今讲佛法,亦无从讲起。然诸君欲知佛法之妙亦不难,譬如饮茶入口,即知其味,不饮则终不能知也。但是知道有佛之法,必先知有佛,并知佛之所从来。须知佛由人成,非佛成人。凡属有觉性之物,皆有佛性。如万物各有自性,且依四大而言:地性坚、水性湿、火性暖、风性动,而众生之心皆觉为性,故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我们只有佛性,而德相功用,未尝发挥,倘能发挥出德相功用,则无往而非佛也,亦无往而非佛法也。
讲到佛法:不出教、理、行、果之四。所谓教者,即三藏圣教也。三藏者:经、律、论是。早此二千九百五十年时,有释迦牟尼世尊,现身说法,实因悲悯大地众生迷惑自性而济渡之也。佛世唯有身教、言教,迨佛涅槃而后,有三上首曰阿难、迦叶、优波离,结集佛住世时所教所行之真理,遂名曰经。经之梵语名修多罗,此经藏之所以由来也。律之梵语毗奈耶,所谓律者,即调伏三业之规律也。佛未示寂以先,即有律法,如行住坐卧、听法、应供,皆须遵守戒律。论有二种:或佛论,或弟子之辨论。佛论者,佛住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邪见纷纭,佛胥以理论之,乃破诸外执。如迦旃延先为外道,后因佛申诸正论,即皈内教。佛弟子论者,即舍利弗诸人及后世佛弟子之论也。但佛弟子论,须以佛之道德为根本。考大藏经、律、论,明代时有八千余卷,现存者未遑详记。
我们现在知道自己有佛性,及知三藏圣教之来因。但所谓教者,有二种差别:一、记录佛及圣众所示现种种之事迹,二、记录佛及圣众所解说种种之言语。括二种之记录,示现事迹为身教,解说言语为言教。然知有佛、有教、须先起信。究而论之,起信属后,明理为先;理尚不解,信何由起!若不知理之所在,即为盲动。欲解此理,可以二谛概括之:所谓二谛者,即胜义谛、世俗谛,胜义谛又名真谛、或名第一义谛,彰本寂之理,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是非双泯,能所俱亡,指万有为真如,会三乘归实际,谓之第一义谛。明缘起之事,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如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弘善示天堂,治恶显地狱等,谓之世俗谛。此二谛中所包天地人物,蕴处界等,苦集灭道诸法,若以真如实际言之,则此妄有之万物为俗谛,不能通于胜义也。所言蕴处界等,蕴、即五蕴,处、即十二处,界、即十八界,等者、等于七大之地水火风空见识等。欲明此道理,有俱舍论、成唯识论,诸君可研究之。苦、集、灭、道四法,此二谛而言:苦、集、道属俗谛,灭、属真谛耳。苦以集为因,集以苦有果,集惑业而获苦果,依苦果而生惑业,此乃人生流转生死之因也。道者,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总之、则为三十七道品。欲离苦得乐、出生死、入涅槃,当修此道也。一真法界以二空为门,二空:即人空、法空;能证二空,则通达一真法界。盖一真法界不可思议,故云能证二空之真理,则谓之一真法界也。
既知此教,不将此理讲明,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与天仙鬼神等众无分良莠。此天仙鬼神亦轮回六道,不能超出三界,故必知其所以然,方为了解真理。前谓天地人物等在生死流行中,欲知确实,惟在理之明不明耳。倘真信了教,解了理,必知修行的津梁。但修行须以戒为首:依三藏而言,戒即律藏,戒分五戒、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等,其意义太繁,且略而不详。所谓行者,即三业之所行也。三业者,身口意是:身不行杀、盗、淫,口不行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意不行贪、嗔、痴,此身三、口四、意三不行即十善,反之、即十恶也。然善恶之发现,皆由意三所主动,身口七支则附从耳,所谓一切惟心造也。上面所言二谛真理,谓天地万物皆属虚假,就是人生于世,不知死从何去,生从何来,大抵生死轮流,实缘意之三毒根而起也。上云贪、嗔、痴,即三毒也。贪心起时,应以慈心伏之,嗔心起时,以悲心伏之,痴心起时,以般若之心伏之。般若梵语,华言智慧,常存慈悲智慧之心,则能种诸善行,二六时中不离此善行,即可以了生脱死而达到妙觉佛果之地位也。(觉慧记)(见海刊四卷十期)(附注)原题“在黄梅明伦堂之讲演”,今改题
猜你喜欢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八·佚名 目录·投子义青 卷第二十三·德清 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梁启超 观音义疏记卷第三·知礼 南岳石头志庵主·惠洪 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卷中·佚名 妙法莲华经劝持品第十三·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四十七·唐慧琳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五·玄奘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八·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四·玄奘 宗镜录卷第八十一·延寿 华严镜灯章·续法 知五阴慧章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