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法之教理行果

──十二年七月在黄梅明伦堂讲──

佛法非一时中所能尽述,故今讲佛法,亦无从讲起。然诸君欲知佛法之妙亦不难,譬如饮茶入口,即知其味,不饮则终不能知也。但是知道有佛之法,必先知有佛,并知佛之所从来。须知佛由人成,非佛成人。凡属有觉性之物,皆有佛性。如万物各有自性,且依四大而言:地性坚、水性湿、火性暖、风性动,而众生之心皆觉为性,故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我们只有佛性,而德相功用,未尝发挥,倘能发挥出德相功用,则无往而非佛也,亦无往而非佛法也。

讲到佛法:不出教、理、行、果之四。所谓教者,即三藏圣教也。三藏者:经、律、论是。早此二千九百五十年时,有释迦牟尼世尊,现身说法,实因悲悯大地众生迷惑自性而济渡之也。佛世唯有身教、言教,迨佛涅槃而后,有三上首曰阿难、迦叶、优波离,结集佛住世时所教所行之真理,遂名曰经。经之梵语名修多罗,此经藏之所以由来也。律之梵语毗奈耶,所谓律者,即调伏三业之规律也。佛未示寂以先,即有律法,如行住坐卧、听法、应供,皆须遵守戒律。论有二种:或佛论,或弟子之辨论。佛论者,佛住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邪见纷纭,佛胥以理论之,乃破诸外执。如迦旃延先为外道,后因佛申诸正论,即皈内教。佛弟子论者,即舍利弗诸人及后世佛弟子之论也。但佛弟子论,须以佛之道德为根本。考大藏经、律、论,明代时有八千余卷,现存者未遑详记。

我们现在知道自己有佛性,及知三藏圣教之来因。但所谓教者,有二种差别:一、记录佛及圣众所示现种种之事迹,二、记录佛及圣众所解说种种之言语。括二种之记录,示现事迹为身教,解说言语为言教。然知有佛、有教、须先起信。究而论之,起信属后,明理为先;理尚不解,信何由起!若不知理之所在,即为盲动。欲解此理,可以二谛概括之:所谓二谛者,即胜义谛、世俗谛,胜义谛又名真谛、或名第一义谛,彰本寂之理,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是非双泯,能所俱亡,指万有为真如,会三乘归实际,谓之第一义谛。明缘起之事,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如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弘善示天堂,治恶显地狱等,谓之世俗谛。此二谛中所包天地人物,蕴处界等,苦集灭道诸法,若以真如实际言之,则此妄有之万物为俗谛,不能通于胜义也。所言蕴处界等,蕴、即五蕴,处、即十二处,界、即十八界,等者、等于七大之地水火风空见识等。欲明此道理,有俱舍论、成唯识论,诸君可研究之。苦、集、灭、道四法,此二谛而言:苦、集、道属俗谛,灭、属真谛耳。苦以集为因,集以苦有果,集惑业而获苦果,依苦果而生惑业,此乃人生流转生死之因也。道者,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总之、则为三十七道品。欲离苦得乐、出生死、入涅槃,当修此道也。一真法界以二空为门,二空:即人空、法空;能证二空,则通达一真法界。盖一真法界不可思议,故云能证二空之真理,则谓之一真法界也。

既知此教,不将此理讲明,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与天仙鬼神等众无分良莠。此天仙鬼神亦轮回六道,不能超出三界,故必知其所以然,方为了解真理。前谓天地人物等在生死流行中,欲知确实,惟在理之明不明耳。倘真信了教,解了理,必知修行的津梁。但修行须以戒为首:依三藏而言,戒即律藏,戒分五戒、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等,其意义太繁,且略而不详。所谓行者,即三业之所行也。三业者,身口意是:身不行杀、盗、淫,口不行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意不行贪、嗔、痴,此身三、口四、意三不行即十善,反之、即十恶也。然善恶之发现,皆由意三所主动,身口七支则附从耳,所谓一切惟心造也。上面所言二谛真理,谓天地万物皆属虚假,就是人生于世,不知死从何去,生从何来,大抵生死轮流,实缘意之三毒根而起也。上云贪、嗔、痴,即三毒也。贪心起时,应以慈心伏之,嗔心起时,以悲心伏之,痴心起时,以般若之心伏之。般若梵语,华言智慧,常存慈悲智慧之心,则能种诸善行,二六时中不离此善行,即可以了生脱死而达到妙觉佛果之地位也。(觉慧记)(见海刊四卷十期)(附注)原题“在黄梅明伦堂之讲演”,今改题


猜你喜欢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八·佚名
  目录·投子义青
  卷第二十三·德清
  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梁启超
  观音义疏记卷第三·知礼
  南岳石头志庵主·惠洪
  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卷中·佚名
  妙法莲华经劝持品第十三·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四十七·唐慧琳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五·玄奘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八·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四·玄奘
  宗镜录卷第八十一·延寿
  华严镜灯章·续法
  知五阴慧章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十·阮阅

      ●卷四十·诙谐门上  太宗赐钱思公以下《孝经诗》,令次韵和进。晁文元迥首出四句云:“舍后信标名,风篁自有声。温柔敦厚教,仙果子难生。”思公即便对晁公:“今日须了。”晁大笑:“诸

  • 第五出 争裁·姚茂良

    〔末上〕受人之托。必当终人之事。自家岳府中院子。我家爷要做红锦战袍。不免去唤贵裁。他原是我府中主顾。只索去走一遭。贵裁在家么。〔内应介〕不在家。当官去了。〔末〕旣不在家。后巷有个贱裁。叫他去罢。转东

  • 弹词注序·杨慎

    弹词注序弹词注一书,余于甲寅秋侍先大夫于武林,受命所注。今付诸剞劂,有谓箧藏三十七年,忽授之梓者,何居?曰:不欲梓者,余之心;不能不梓者,余仰体先大夫之心也。先大夫于癸丑冬解组会稽,旅寓西湖,日手弹词一编

  • 列传第三十 王奂从弟缋张冲·萧子显

    王奂,字彦孙,琅邪临沂人也。祖僧朗,宋左光禄、仪同。父粹,黄门郎。奂出继从祖中书令球,故字彦孙。解褐着作佐郎,太子舍人,安陆王冠军主簿,太子洗马,本州别驾,中书郎,桂阳王司空谘议,黄门郎。元徽元年为晋熙王征虏长史、江夏内史,迁

  • 第三回 火夫与司机之幸运·德龄

    在太后没有上车之前,还有一件事情是必须注意的。其实也是一种很顽固的习惯。就是每当圣驾临幸任何一座建筑物的时候,第一个走进去的,必须是伊自己;要是已经有人在里头的话,这个人就得先行退出来,必须让太后走进去之后

  • 卷之一千一百三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三十九·佚名

    光绪二年。丙子。八月。甲辰。谕内阁、左宗棠奏攻拔古牧地坚巢。克复乌鲁木齐迪化州各城。详细情形。与金顺前奏。大略相同。所有尤为出力之西甯道刘锦棠着赏给骑都尉世职提督谭拔萃、谭上连、余虎恩、谭和义、席大

  • 黄世清传·张廷玉

    黄世清,字澄海,山东滕县人。崇祯七年(1634)进士,授户部主事,历任员外郎、右参议,分守商、雒,驻商州。商州城屡遭兵乱,四野萧条,百姓都迁入城中避难。客兵所过地方奸淫抢掠,民苦于兵。世清下令:兵不得擅自入城。不久,关中兵经过商

  • 德化 第三十三·王符

    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神于化。道者所以持之也,德者所以苞之也〔二〕,教者所以知之也,化者所以致之也。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末生于本,行起于心。是以上君抚世,先其本而后其

  • 孔子赠·子华子

      子华子反自郯,遭孔子于途,倾盖而顾,相语终日,甚相亲也。孔子命子路曰:取束帛以赠先生。子路屑然而对曰:由闻之,士不中间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有间又顾谓子路,子路又对如初。孔子曰:固哉由也,诗不云乎,有美一人,清风婉

  • 卷五十七·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礼记义疏卷五十七丧大记第二十二之一正义孔氏颖达曰案郑目录云名曰丧大记者记人君以下始死小歛大歛殡葬之事此於别録属丧服刘元云记谓之大者言其委曲详备繁多故云大 朱氏申曰送死大事也此篇所记皆丧

  • 卷七·吕祖谦

    <经部,春秋类,左氏博议钦定四库全书左氏议卷七宋 吕祖谦 撰宋万弑闵公【庄十二年宋万弑闵公立子防公子御説奔亳南宫牛猛获帅师围亳萧叔大心及戴武宣穆庄之族以曹师伐之杀南宫牛于师杀子防于宋立桓公猛获奔卫南宫

  • 第二 反应 2·王诩

    【原文】人言者①,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②,事有比③。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④合事,得人实也。若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⑤而司

  • 卷二十九·道世

    △感通灾第二十一(此有二部)▲述意部第一敬寻释教,肇自汉明。继至皇唐,政流历代,年将六百。轩继接,备尽观方。千有馀国,咸归风化。莫不梯山贡职,望日来王。而前後传录,差互不同,事迹罕述,称谓多惑。虽霑馀润,幽旨未圆。夷夏殊音,文

  •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九·自融

    中峰普应本国师中峰普应国师者。讳明本。其先临济玄。玄七传杨岐会。会八传无准范。范传雪岩钦。钦传高峰妙。妙之嗣四人。师居其首。师自临济其世十八。临济自少林其世十一。是师为少林二十九世之正胤也。师出钱塘孙

  • 第十八章 马鸣阿阇梨等时代·多罗那他

    旃陀罗崛多王之子频头莎罗出现于憍罗国,在位三十五年。婆罗门遮那迦阿阇梨修持大忿怒降阎魔尊,亲见本尊,因而明咒之力极大,用降伏法杀死十六大城的君臣,国王随即兴兵使权力达到东西外海。这个婆罗门用杀业的行事使三千左右

  • 序·牧云通门

    序诗文之在天地烂然如芳树之花也无此则天地寂寂矣然花不择地而妍或在华堂或在名囿或在深山幽谷花于华堂者富贵人之诗文也花于名囿者才士之诗文也花于深山幽谷者高禅古德之诗文也如谓高禅古德不必以诗文见长将使华恒

  • 南华真经循本·罗勉道

    南华真经循本。明期罗勉道撰。三十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勉道将《刻意》、《缮性》、《让王》、《盗跖》、《说剑》和《渔父》六篇刊为“黜伪”。其注结合先秦名物故训典制,融通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