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续古尊宿语要目录

 日本 道忠编

续刊古尊宿语要目录 (龙华新写)

天集 (总八十七丈)

临济(序一丈二十九板藏古卷四)  汾阳昭(六板藏古卷十)  琅琊觉(三板藏古卷四十六)  慈明圆(一十二板藏古卷十一)  翠岩真(六板)  黄龙南(三板)  死心新(五板)  晦堂心(三板)  泐潭英(二板)  兜率悦(二板)  草堂清(四板)  灵源清(三板)  湛堂准(五板)  长灵卓(三板)

地集 (总八十七板)

法眼益(一板)  云门偃(一十一板藏古卷十五至十八)  法昌遇(五板)  雪窦显(四板)  天衣怀(四板)  曹山寂(五板)  投子青(八板)  芙蓉楷(六板)  真歇了(三板)  宏智觉(九板)  古岩璧(八板)  天章楚(一板)  真净文(一十四板藏古卷四十二)  隐山璨(四板)  妙湛慧(二板)  金粟智(二板巳庵深附)

日集 (总八十七丈)

杨岐会(四板藏古卷十九)  白云端(一十八板)  保宁勇(一十三板)  五祖演(一十二板藏古卷二十至廿二)  南堂兴(一板)  佛眼远(七板藏古卷廿七至卅四)  圆悟勤(一十九板)  开福宁(三板)  佛性泰(四板)  月庵果(三板)  复庵封(三板)

月集 (总八十九丈)

佛心才(六板)  山堂洵(九板)  别峰珍(九板)  云盖本(六板)  虎丘隆(二板)  应庵华(十八板)  密庵杰(五板)  松源岳(九板)  曹源生(四板)  铁鞭韶(四板)  破庵先(六板)  笑庵悟(二板晦翁明附)  无示谌(三板)  心闻贲(四板)  慈航朴(二板)

星集 (总九十二丈)

大慧杲(七板)  晦庵光(四板)  此庵净(九板)  懒庵需(一十五板)  佛照光(八板)  谁庵演(四板)  遁庵演(七板)  竹原元(四板)  蒙庵岳(三板)  石庵玿(六板)  退庵先(六板)  混源密(五板)  空叟印(四板)  木庵永(五板)  柏堂雅(五板)

辰集 (总八十六丈)

雪堂行(一十板)  竹庵珪(八板)  晦庵光(三板)  别峰印(一十三板)  退庵奇(一十板)  东山空(七板)  广鉴瑛(九板)  水庵一(三板)  别峰云(一十六板)  或庵体(七板)

右天地日月星辰六策目录毕

续古尊宿录目录(浓州细目乡临滹山大仙寺所藏)

(享保七年。壬寅之秋。浓州北方邑。慈溪寺享宗和尚。轮住于妙心。与忠交承。忠预告慈溪。请借大仙本。七月廿六日。享宗和尚。亲持来附余矣)。

天集 (总八十七丈)

临济慧照禅师语(序一丈廿九丈) (卷一)折题 (古天一至廿九)  汾阳昭禅师语(六板) 同 (古天卅至卅五)  琅琊觉和尚语(三板) 同 (古天卅六至卅八)  慈明圆禅师语(十二板) 同 (古天卅九至五十)  翠岩真(六板)  黄龙南(三板)  死心新(五板)  晦堂心(三板)  泐潭英(二板)  兜率悦(二板)  草堂清和尚语(四板) (卷一)折题 (古天七二至七五)  灵源清(三板)  湛堂准(五板)  长灵卓和尚语(三板) (卷一)折题 (古天八四至八六)

(长灵终题)续开古尊宿语要集第一

(大仙本。草堂长灵折题。有七十二八十四等。其脱翠岩等八家明矣。以八家纸数填之。则能吻合折题)。

(又长灵终。题续开第一。则此本亦天集。尽于长灵。全同心华本。次南泉已下别卷也。余下辩之)。

地集

南泉普愿和尚语(十二板) (全卷)折题 南泉  投子和尚语(十四板) 同 投子  睦州和尚语(十八板) 同 睦州  赵州真际语上(二十板) 同 赵上  赵州真际语中(十四板) 同 赵中  赵州真际语下(十一板) 同 赵下

(右总八十九丈 鼓山本撰第一卷)。

首山念和尚语(二十板 全卷)折题 首山  叶县省禅师语(二十一板) 同 广教  神鼎諲禅师语(十六板) 同 神鼎  承天嵩禅师语(九板) 同 承天  石门慈照凤岩集(十七板) 同 石门

右总八十三丈 鼓山本撰第二卷 但本撰首山前。有南院颙。而大仙本脱。

又大仙本。次第颠倒。今依鼓山本撰目录正之。其目录。心华本天集首载(今依杂华本移于正集首)。

大仙本。以叶县石门赵州(总八十三丈)加天集。以首山神鼎临济承天南泉投子睦州(百十九丈)。题裱纸为地集。

盖大仙本。元失地集。又天集中脱八家。遂以鼓山本撰第一册第二册。填天地之阙而已。折题。亦异天集日集等。可知。

相国本。自法眼益到金粟智。十六家。为地集。大仙本全脱。

大仙本。自南泉愿到石门聪。总九家。相国本全不收。九家皆在今刊古尊宿录。固鼓山本撰者。而非续录。不可加於续古尊宿录也。

日集 (总八十七丈日月二集与相国本全同)

(首题)续刊古尊宿语要第三集目录 (日)。

杨岐会禅师语(四板) (卷一)折题 (古日一至四)  白云端和尚语(十八丈) 同 (古日五至廿二)  保宁勇禅师语(十三丈) 同 (古日廿三至卅五)  五祖演禅师语(十二丈) 同 (古日卅六至四七)  南堂兴和尚语(一丈) 同 (古日四八)  佛眼远禅师语(七丈) 同 (古日四九至五五)  圜悟勤禅师语(十九丈) 同 (古日五六至七四)  开福宁和尚语(三丈) 同 (古日七五至七七)  佛性泰禅师语(四丈) 同 (古日七八至八一)  月庵果和尚语(三丈) 同 (古日八二至八四)  复庵封禅师语(三丈) 同 (古日八五至八十七)

月集 (总八十九丈)

(首题)续刊古尊宿语要第四集目录 (月)

佛心才和尚语(六板) (卷一)折题 (古月一至六)  山堂洵禅师语(九板) 同 (古月七至十五)  别峰珍禅师语(九板) 同 (古月十六至廿四)  云盖本和尚语(六板) 同 (古月廿五至三十)  虎丘隆和尚语(二板) 同 (古月卅一至卅二)  应庵华和尚语(十八板) 同 (古月卅三至五十)  密庵杰和尚语(五板) 同 (古月五一至五五)  松源岳禅师语(九板) 同 (古月五六至六四)  曹源生禅师语(四板) 同 (古月六五至六八)  铁鞭韶和尚语(四板) 同 (古月六九至七二)  破庵先禅师语(六板) 同 (古月七三至七八)  笑庵悟和尚语(二板) 同 (古月七九至八十)  无示谌和尚语(三板) 同 (古月八一至八三)  心闻贲和尚语(四板) 同 (古月八四至八七)  慈航朴和尚语(二板) 同 (古月八八)

星集 (总九十二丈星辰二集依大仙本写 兴圣寺本阙)

(首)赜藏主(云云)序

(首题)续刊古尊宿语要第五集目录 (星)

大慧杲禅师语(七板) (卷一)折题 (古星一至七)  晦庵光状元语(四板) 同 (古星八至十一)  此庵净禅师语(九板) 同 (古星十二至二十)  懒庵需禅师语(十五板) 同 (古星廿一至卅五)  佛照光和尚语(八板) 同 (古星卅六至四三)  谁庵演禅师语(四板) 同 (古星四四至四七)  遁庵演和尚语(七板) 同 (古星四八至五四)  竹原元庵主语(四板) 同 (古星五五至五八)  蒙庵岳和尚语(三板) 同 (古星五九至六一)  石庵玿和尚语(六板) 同 (古星六二至六七)  退庵先和尚语(六板) 同 (古星六八至七三)  混源密和尚语(五板) 同 (古星七四至七八)  空叟印禅师语(四板) 同 (古星七九至八二)  木庵永和尚语(五板) 同 (古星八三至八七)  柏堂雅和尚语(五板) 同 (古星八八至九二)

(后附)南泉和尚名普愿(云云)

辰集 (总八十六丈)

(首序)敬览 晦室老人(云云)

(首题)续刊古尊宿语要第六集目录 (辰)

雪堂行和尚语(十板) (卷一)折题 (古辰一至十)  竹庵珪和尚语(八板) 同 (古辰十一至十八)  晦庵光禅师语(三板) 同 (古辰十九至廿一)  别峰印禅师语(十三板) 同 (古辰廿二至卅四)  退庵奇禅师语(十板) 同 (古辰卅五至四四)  东山空和尚语(七板) 同 (古辰四五至五一)  广鉴瑛和尚语(九板) 同 (古辰五二至六十)  水庵一禅师语(三板) 同 (古辰六一至六三)  别峰云和尚语(十六板) 同 (古辰六四至七九)  或庵体禅师语(七板) 同 (古辰八十至八六)

(尾题)续开古尊宿语要集第六

右大仙之本尽于此。总五百八十四张。

相国寺心华院。旧藏续古尊宿录。余尝访芳渚和尚於大光明寺。得览之。渚寂后。继席者亦亡。余语京北兴圣伯瑛和尚。以是事。瑛曰。余曾就芳渚借之。写得秘珍焉。余喜请之誊写。其本阙星辰二集。余疑懒废矣。享保七年壬寅之冬。杂华院别源座元。赎获古刊正续古尊宿录。而示余。其本每卷有心华所藏之印。余为之惨然。其续录阙星辰二集。乃知瑛之不写。为元本脱。非懒废矣。

余适借浓州大仙寺本。别源转借补写星辰二集。余亦依心华本。完补大仙本地集全天集半之逸者。

余亦以谓其正录虽皆北藏古尊宿录所收入。然是鼓山本撰。足见旧面。遂借杂华本毕写功矣。

於是乎杂华龙华。各得古撰正续古尊宿录。岂不为奇哉。岂不为快哉。    道忠 识。

大仙本天地二集目录颠倒

天集 (百十一丈)

草堂清(四板)  汾阳昭(六板)  琅琊觉(三板)  慈明圆(十二板)  长灵卓(三板)  叶县省(廿一板)  石门慈照(十七板)  赵州上(二十板)  赵州中(十四板)  赵州下(十一枚)

地集 (百十九丈)

首山念(二十枚)  神鼎諲(十六板)  临济照(序一丈廿九板)  承天嵩(九板)  南泉愿(十二板)  投子(十四板)  睦州(十八板)

龙华所藏 古宿录 与鼓山旧撰本对校者

睦州(在第六)  首山(在第八)  石门(在第九)  承天(在第十)  南泉(在第十二)  赵州(在十三十四)  叶县(在廿三)  神鼎(在廿四)投子(在卅六)

已上总九家在大仙续宿中。

龙华新写 续古宿 天集(全写)未得校 (大仙本脱此八家)  翠岩真(六板)  黄龙南(三板)  死心新(五板)  晦堂心(三板)  泐潭英(二板)  兜率悦(二板)  灵源清(三板)  湛堂准(五板)

(已上廿九板)

俟得别本校雠。

龙华新写 续古宿 地集 写与未写并未校

地集未写者

云门偃(十一板)  雪窦显(四板)  曹山寂(五板)  真歇了(三板)  宏智觉(九板)  真净文(十四板)

已上未写者。四十六板 大仙本全脱地集。

后皆得心华本。校於未校。写於未写。完全无所阙。

师讳义玄。曹州南华人也。俗姓邢氏。幼而颕异。长以孝闻。及落发受具。居於讲肆。精究毗尼。博颐经论。俄而叹曰。此济世之医方也。非教外别传之旨。即更衣游方。首参黄檗。次谒大愚。其机缘语句。载于行录。既受黄檗印可。寻抵河北。镇州城东南隅。临滹沱河侧。小院住持。其临济因地得名。时普化先在彼。佯狂混众。圣凡莫测。师至即佐之。师正旺化。普化全身脱去。乃符仰山小释迦之悬记也。适丁兵革。师即弃去。太尉默君和。於城中舍宅为寺。亦以临济为额。迎师居焉。后拂衣南迈。至河府。府主王常侍。延以师礼。住未几。即来大名府兴化寺。居于东堂。师无疾。忽一日摄衣据坐。与三圣问答毕。寂然而逝。时唐咸通八年。丁亥孟陬月十日也。门人以师全身。建塔于大名府西北隅。勅谥慧照禅师。塔号澄灵。合掌稽首。记师大略。住镇州保寿。嗣法小师        延沼 谨书。

猜你喜欢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三卷·佚名
  礼拜品第八·佚名
  雪關禪師語錄卷之八·雪关智訚
  佛法金汤编卷第十四·岱宗心泰
  卷三十五·赜藏主
  卷第二十九·道宣
  卷第十四(第三诵之一)·佚名
  卷五十五·性音
  覆梅埔六属佛学院筹备处书·太虚
  佛法要在起行·太虚
  卷十三·道世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欧阳竟无
  卷第二十二·佚名
  卷第七·应庵昙华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行卷第六(一十四章)·优昙普度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魏杞·唐圭璋

      杞字南夫,寿春人,徙居鄞(今浙江省宁波市)。绍兴十二年(1142)进士。孝宗朝,累官工部员外郎,宗正少卿,拜参知政事,尚书右仆射兼枢密使,出知平江府。淳熙十一年(1184)卒,谥文节。   虞美人   冰肤玉面孤山裔。肯到人间世。天然

  • 蔡伸·唐圭璋

      伸字伸道,莆田人。忠惠公襄之孙。元祐三年(1088)生。政和五年(1115)进士。宣和中,太学辟雍博士、知潍州北海县、通判徐州。历知滁州、徐州、德安府、和州。浙江安抚司参议官,秩满,提举台州崇道观。自号友古居士。绍兴二十

  • 第二十三出 巡陵·陆采

    〔末上〕辞却天边富贵。来寻世上淸闲。今日九重雨露。明朝万里关山。小子勑使周公公手下内养的是也。俺老公公眞个官居近侍。职在亲随。受天上之逍遥。极人间之富贵。调护圣躬。稳称九重密意。谨司金钥。敢忘夙夜勤

  • 松陵集巻五·陆龟蒙

    今体五言诗六十八首武丘寺殿前有古杉一本形状丑怪图之不尽况百卉竞媚若妒若媢唯此杉死抱竒节髐然闯然不知雨露之可生也风霜之可瘁也乃造化者方外之材乎遂赋三百言以见志皮日休种日应逢晋枯来必自隋鳄狂将立处螭鬬未开

  • 卷十八·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録卷十八元结结字次山瀼州人少不羁年十七折节向学事元德秀天宝十二载举进士礼部侍郎阳浚见其文曰一第慁子耳有司得子是赖果擢上第后举制科国子司业苏源明荐结于肃宗上时议三篇帝悦擢右金吾兵曹

  • 提要·童轩

    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六清风亭稿别集类五明提要臣等谨案清风亭稿八卷明童轩撰轩字子昻鄱阳人家于南京景泰辛未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此集第一卷为骚赋第二卷至八卷皆诗其门人李澄所编后有魏骥杨守陈沈周诸人题词其诗雅淡絶俗而

  • ●卷二十三·陶宗仪

      ◎书画裱轴唐贞观开元间,人主崇尚文雅,其书画皆用紫龙凤白绫为表,绿文纹绫为里,紫檀云花杵头轴,白檀通身柿心轴。此外又有青赤琉璃二等轴,牙签锦带。大和间,王涯自盐铁据相印。家既羡于财,始用金玉为轴。甘露之变,人皆剥剔

  • 石匮书后集卷第四·张岱

    烈二王世家永王慈照,烈帝次子;定王慈炯,烈帝三子;崇祯十年封,未之国。甲申国变,闯贼入城,获二王于宫中,犹未变服。贼令行君臣礼,二王直立不肯,仅相对一揖;贼发伪将刘国能抚养。四月二十三日,贼与吴三桂战败,跄踉西走,或见挟太子暨二

  • 卷之三十三·佚名

    光绪二年。丙子。闰五月辛酉朔。上诣钟粹宫问慈安端裕康庆皇太后安。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安。至己丑皆如之。起居注  ○谕内阁。前因御史张盛藻等奏。近畿省分被旱。请饬拨帑赈济。当谕令户部速议具奏。兹

  • 明名臣琬琰録卷十·徐紘

    (明)徐纮 撰靖江府右相李公墓志铭  陈琏公讳质字文彬号樵云姓李氏其先开封祥符人宋季有仕于徳庆者因家焉公生颕悟有大志蚤知嗜学经史子集无不读读辄记忆既长遭元季多故与时落落不合遂家居不出日与弟文昭放情山水以诗

  • 第二章 病重时·李叔同

    当病重时,应将一切家事及自己身体悉皆放下。专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寿已尽,决定往生;如寿未尽,虽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专诚,故能灭除宿世恶业也。倘不如是放下一切专意念佛者,如寿已尽,决定不能往生,因自

  • 唐纪五十二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十一贞元十七年(辛巳、801)·司马光

    唐纪五十二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辛巳,公元801年) [1]春,正月,甲寅,韩全义至长安,窦文场为掩其败迹;上礼遇甚厚。全义称足疾,不任朝谒,遣司马崔放入对。放为全义引咎,谢无功,上曰:“全义为招讨使,能招来少诚,其功大矣,何必杀人然后为功邪

  • 王向甫·佚名

    王向甫先生小传王先生名荣绩字向甫以字行河北省宝坻县人祖子馀公为同光时名幕长揖公卿间文名动海内先生生平学问得自祖教者居多父保和公雅擅外交居北平多与各国驻华公使游授之华语咸以师礼事之先生幼读书于天津新学书

  • 佛教之新趋势及其修学方针·太虚

    ──十九年十一月在叙府佛学社讲──近来学佛之人日多,各处所有之正信会、功德林、居士林、佛学社等,皆为在家二众研究修学佛法之团体。旧来向有念佛会与法会等,不过为念诵礼拜之临时集会,与今有系统有研究之佛学社等相比

  • 北国之春·王统照

    现代散文集。王统照著。上海神州国光社1933年3月初版。收作者1931年春天旅行东北所写的散记20篇。在《自序》中,他说在东北“见过不少的各样的人物,听过些令人难于想象的事情”,所作的笔记,“虽然不是质直的纪事,也有两篇

  • 十二州箴·扬雄

    地理总志。西汉扬雄撰。存一卷。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少游学,博览群书。历官郎、给事黄门。著有《方言》等。雄仿《虞箴》而撰此书, 简称《州箴》,早佚。清廖寅、王谟共辑十二条,附《汉官解诂》十二州文,

  • 涧泉日记·韩淲

    三卷。南宋韩淲撰。韩淲字仲止,号涧泉,家世居开封雍丘,后徙信州上饶。参政韩亿后裔,吏部尚书韩元吉之子。韩淲淲生平事迹不详,唯戴复古《石屏集》有 “挽韩仲止”诗云:“雅志不同俗,休官二十年。隐居溪上宅,清酌涧中泉。慷慨

  • 玄帝灯仪·佚名

    玄帝灯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元末明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此篇为道教灯仪之一,行道者燃灯供奉「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真君」及诸神仙灵官,礼拜赞颂,启告发愿,即可「求祈百福、殄灭千灾」,除罪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