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十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十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编

法语下

示茅蔚起居士

本来面目。体自常明。才落言诠。便成千里。所以诸佛不敢正眼觑着。诸祖不敢一语犯着。但今曲为方便。不免饶舌一场。盖真如不守自性故。无明突起。能所横生。能所既生。谬成四见。或见为有。或见为无。或见亦有亦无。或见非有非无。四见既兴。百非斯作。而去道日远矣。正如睫在眼前。而长不能见。岂睫之果远哉。是知祇此四见。便是生死之根。脱此四见。便无生死可出。然要脱此四见。非在经书讲究上得来。非在师友商量上得来。非在修止习观上得来。非在作善崇福上得来。的须反己而参。看个父母未生前。是甚么面目。这话头。乃香严已验之良方。昔香严在百丈会中。问一答十。驰骋知解。后到沩山。山问渠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却答不得乃。将从前所学所解底。一抛在东洋大海。去向南阳。结茅以居。一日因击竹大悟。作偈呈沩山。沩山乃抚而印之。居士但将此语。着实究心。直须勇猛精勤。如救头然。则疑情自切。疑情既切。则灵机自豁。譬之穷冬闭极故。一阳来复。三阳启泰。乃理之自然。亦势之自然也。勉之。

示尼净光

禅学之弊。大都有二。一则失於儱侗。一则失於支离。而吾道丧矣。失於儱侗者。守着个颟顸。佛性一味。虚骄逢人。则胡喝乱棒。强作主宰。於差别门庭。全过不得。祇成个担板俗汉。失於支离者。逐件商量。用尽心力。批判益精。支离益甚。於本源中。依旧黑如漆桶。祇成个盐铁判官。欲免儱侗之弊。非是从商量学解中得。要免支离之弊。非是从痴守一橛中得。须是百尺竿头。透出一步。自然日轮当空。山河无隐。七纵八横。通身是口。於诸法门。或立或扫。或开或合。罔不自在。所谓二弊不遣而自无矣。太仓尼净光。执纸请法语。聊书数语。以勉之。

示瑞云上人

曦轮在天。无有弗照。而覆盆之下。其暗自若。此岂日照之弗徧哉。则盆之为障深也。上人若参有年。而大事未明。此亦非他能障汝。祇缘汝自己昏散二魔。日为之盖覆耳。此之二魔。来於何所。去於何方。有何种姓。有何形迹。而能为汝障乎。其病皆由汝主人精力不猛故。客邪得乘隙而入。若能猛力提撕。看个话头。如捄头然。如拯子溺。如父母忽丧。如大敌忽临。有此诚切。则昏散二魔。无隙可乘矣。更能乾乾不息。如万里一条铁去。久之虑渐清志渐一一旦磕着撞着。打翻窠臼。便能顶门开眼。脑后放光。而三千诸佛。千七百祖。皆不劳一麾而退矣。况昏散二魔乎。上人勉之。

示约心上人

天下之至约者。莫如心。天下之至博者。亦莫如心。何以言其约也。以其体之至微。而为万有之所共宗也。何以言其博也。以其用之至广。而非虚空之所能囿也。然则求心者。将安所致力乎。亦惟致力於约而已。致力於约者。毋分其志。毋淆其神。终日亟亟焉。如有所失。务必得之。且持之以久。守之以纯。如水之必东。而逝者弗回也。如日之必运。而照者弗息也。诚如是。则可以默契其约之体。既契其约之体。则其用之博。自能弥纶宇宙。焜耀古今。又何待修而后成。学而后得哉。上人勉之。

示孙冶堂居士

禅之道微矣。非语言之所能传。心思之所能及。而况仿效於声容之际。担当於气魄之间。又奚异卜肆而挂羲皇。山鸡而冒凤冠也。必须识得古人道底。如古有僧问。如何是禅。答曰。碌砖。又有问。如何是禅。答曰。猛火着油煎。又有问。如何是禅。答曰。猢狲上树尾连颠。此三转语。一人能杀不能活。一人能活不能杀。一人杀活双行。若能辨得。方许向老僧处。吃痛棒去也。

示颐浩寺禅堂大众

法当末运。魔风炽盛。人多懈怠。乐於放逸。营世缘。则百难而不厌。修正道。则三拜而犹烦。况复各怀轻薄之心。好逞无根之见。以贡高为事。唇舌争长。考实则半点全无。论过则千尤并集。不知惭愧。妄作人师。自谓。高登祖域。下视尘寰。一旦祇遭一芥子便打得。七花八裂。全无主宰了也。况生死乎。此等非独佛祖门庭。非渠可滥。即泥犁苦趣。应自难逃。诸仁者。若是好心出家。此等魔民。切莫相近。先以戒德律身。秋毫勿犯。然后或参禅。而求妙悟。或念佛而冀往生。老实精勤。自然到家有日矣。

示汪子野居士

娑婆火宅。是五浊并聚之乡。五欲奔驰之境。众生生居此中。若无佛法为之拯拔。鲜有不沦堕者。今欲出此火宅。更无别法。止是自净其心而已。净心之法。佛有多门。求其简径易行。直出轮回者。无若念佛之一门也。此门不须多学问。不须多才干。不论是老是少。是贵是贱。是男是女。是僧是俗。祇要你会念得一句。阿弥陀佛将此四字。如一产须弥山相似。一切时无能摇动。他亦如一把金刚宝剑相似。一切境缘。逢之即破。有如是之功力。则现生即见弥陀。踞莲华台。游清净七宝池中。更不消问。往生了也。如其功力有间。亦须急自鞭逼。将娑婆世界事。日生厌离。日至澹泊。急急忙忙。求生净域。如雏儿忆母。如久客思归。借此欣厌二情。便为往生舟楫。临命终时。必能移神极乐。终至菩提矣。

示王心宰居士

山河大地。以及无边虚空。谓之万法。此万法全同泡影。虚幻不实。皆不出一心之所变现。但今人皆知一心变现。而不知此心果在何处。以为身内乎。以为身外乎。以为不在内外。将在中间乎。悉属妄见。无有是处。又况以为心者。念起念灭。倏忽不定。乍善乍恶。变迁靡常。将以何者为心乎。既此等处。各不是心。将以为无心乎。岂有人而无心哉。居士可於此中。着实参究。讨个下落处。但恁么参去。不得作解说。不得生卜度。不得求人说破。不得或进或退。一味死心究去。不管二十年三十年。力参无间。自然彻去有日也。勉之。

示黄尔巽居士

学无多术。祇要识得自己真心而已。今观此身之内。四大假合。日趋於尽。所谓真心者。何在意念纷起。生灭不常。非真心也。或善或恶。迁变靡定。非真心也。又全因外物。而现外物。若无此心。安在非真心也。况此心於一膜之内。不能自见。是暗於内。非真心也。一膜之外。痛疾全不相干。是隔於外。非真心也。若曰回光内照。觉有幽闲静一者。将以为真心乎。殊不知。此幽闲静一。乃由妄心所照。有能照之心。有所照之境。则此幽闲静一。总属内境。即楞严所谓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岂真心哉。既此等俱非真心。将以何者。为真心乎。居士。试於二六时中。看如何是自己真心。不用生卜度。不用下注解。不用求人说破。不用别求方便。不用计年月久近。不用计己力强弱。但如是默默自追自究。毕竟如何是我自己真心。聻。有朝忽然撞破。方知三教九流。决无二致。万圣千贤。决无异辙。为儒为释。经世出世。无一毫头许可为间隔也。居士勉之。

示善侍者

鼓山禅。与诸方大不相同。诸方要人学偈颂。这里不要人学偈颂。诸方要人学答话。这里不要人学答话。诸方要人学上堂小参。这里不要人学上堂小参。所以诸方禅易参。老僧禅难参。老僧只要你向解说不通处。愤愤地。如捄头然。如丧考妣。急着力钻研。钻研来钻研去。忽然大地平沉。通身脱落。跳出虚空之外。跨上毗卢之顶。方称真正参学人。若委委琐琐。向他人脚跟后步趋。向他人[口*弟]唾下咀嚼。向他人门壁外倚靠。正如生盲倚杖。却道。我是临济宗。我是曹洞宗。不知。面皮厚多少。古人云。不慕诸圣。不重己灵。若是当家种草。自然不入他家社火。勉之。

示羽吉居士

众生本有之性。无不辉天鉴地。怎奈无明横起於无起之中。由是妄识突生。既有妄识。则有妄境。既有妄境。则有好丑。既有好丑。则有爱憎。既有爱憎。则有去取。既有去取。则有善恶。既有善恶。则有升降。善恶相倾起。轮回性如汲井轮。无有断绝。虽曰苦乐天殊。实皆虚妄。诸佛愍之。为说出苦之要。只在破最初无明而已。然此无明非道理可遣。非言语可除。非禅定可克。非苦行可销。非诸佛之力可去。非积善之功可灭。要在当人自发肯心。切己推穷。如擒贼必须擒王。杀草必须杀根。推来推去。穷来穷去。自有到家之日。如古人大有样子。昔大慧常教人看。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众生皆有佛性。因甚道无。这个无字。直是聪明。过於颜闵也。无你领略处。今但向这无字上推穷。不可将道理解说。不可将心思卜度。但恁么疑去。有朝捉败。赵州识得渠面目。自然七通八达。所谓辉天鉴地者。不可昧也。

示尚实上人

老僧自出头来。历经四剎。说出许多玄言险句。无非要诸人不落知解。得正知见而已。如今看来。也不消得不。若就平常吃紧处。说与上人去。上人欲学道。先须歇却攀缘心。知解心。使心同木石。自然与道玄会。德山云。汝但无心於事。无事於心。自然虚而灵。寂而妙。庞居士云。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百丈云。心地若空。慧日自现。此等皆是先德诚谛之语。盖以心自灵明。一切智慧神通。无不具足。但为外物所蔽。所以弗露。所蔽若遣。更有何事。正如治镜者。但磨去其垢。则本明自现。又何待假明於外。如销金者但炼去。其矿则本金自纯。又何待借色於他。明心之法。亦复如是。非有待於外也。今时学人。多是向外。假借许多闲骨董。怎奈转增障碍。与斯道千里万里也。上人思之。

示灵生上人

予年十八时。偶得六祖坛经读之。见其所说。圆妙超旷。得大欢喜。自以为有得也。但於诸师语言誵讹处。却全不会。意谓。是后人穿凿。作此隐语耳。一日见信心铭云。境由能境。能由境能。始知。前之所得。乃是意根领略。法尘前境。全同影事。非为真实。由是始下参究之功。近日诸人参禅。称悟者大率在这里。作活计。更兼商量公案。习学偈颂问答。以为操履。弄得知解日多。口头渐滑。自谓得大辩才。而去道益远矣。盖参禅祇要你忘情绝解。死尽偷心。得个无念心体而已。今转向外边。搬入许多骨董。正所谓祇名运粪入。不名运粪出也。如何了得大事。上人若肯相信。但将从前所得所学底。一坐坐断。单单向一句死话头上究。将去这死话头。不可知解处。正与本分事相近。要你向这里。磨来磨去。忽然解心销尽。则本有光明。自然辉天鉴地去也。今人却在不可知解处商量。讨个路走。岂非大错乎。老僧当此时。说此等话。谁人肯听。但此心自不可欺。祇得依实吐露。听与不听。非我之咎也。

示时中禅人

觉皇之道。莫尚乎参禅。参禅之法。贵乎妙悟。所谓妙悟者。非可以一毫人力。与於其间。惟是天然神照。冥契於不思议之表而已。今日学人。十个有五双。俱要参禅。而卒流於不肖之归者何哉。以不求妙悟也。不得妙悟者何哉。以不知所避忌也。汝今欲学斯道。须知有四种避忌。一者立心。不可不正。以立心乃造道之本。如造屋之有基也。若立心不正。则基先缺陷。虽有禅定智慧。皆为魔业。岂可以入圣人之道哉。故今入道之始。一切希名誉。图利养。起生灭。竞人我等心。悉皆屏除可也。二者用心。不可不专。无上妙道。非粗心浮气可入。必须一其志。凝其神。专以求之。庶可企及。若分心於他岐。则方寸既杂。而浊智流转。邪气外乘。与斯道背而驰矣。三者宿解。不可不捐。学人昔於经卷上分别。或师友边商量。起种种见。执之为实。则灵机窒碍。妙悟弗彰。必须荡去。方能发起新悟。四者新解。不可不除。钻研之久。忽然新解顿生。或遇境便成四句。此乃聪明境界。正是阴魔作病。行人不达。以为妙悟。其祸非细。必须自觉。大抵此解。虽极其巧妙。要之必缘境而发。故非真实。若不急於刬除。神机何由廓彻。此上四种。并是生死之重病。随犯其一。功必唐捐。必须深自省察。而剪灭之。然后方可称宗门下真实用心者也。勉之。 

示浑朴禅人

今之学道者多。而明道者少。岂道之果难明哉。弊在有所明故也。盖道体幽玄。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会。不可以言语得。不可以寂默通。其要在於忘情泯见。则体自昭。然譬之太虚湛湛。岂有去来。忽雷电横生。则失其本有。必雷收电寂。始见湛湛之体也。禅人参究有年。不可谓全无所见。但见谛弗净。为障非少。直须扫空葛藤单单向。全无缝罅处。痛下死功。自然有一条活路。通天彻地去也。祖师云。不用求真。惟须息见。此乃古圣诚言。岂欺人哉。

示无生禅人

学道之士。先须虚静其心。盖心必虚静。然后可以玄会妙理。心若不虚。则如盛驴乳之瓶。又安能盛师子乳。心若不静。则如当风之烛。起浪之水。又安能鉴照万形。故学者先须息虑省缘。使心虚静。然后造道有基。德山云。汝但无心於事。无事於心。自然虚而灵。寂而妙是也。但不可安於虚静。悠悠荡荡。坐在无事甲里。必须有一念真实恳切之心。勤究力参。如救头然。然后迷关可破。大事可期。但人从无始劫来。习气深重。今日要与和根翻转。不是易事。必当具坚固志。常加策励。不计岁月。勉进其功。习之既久。自然宁一。岂可更别求方便哉。勉之。

示法珍禅人

予昔丙子之岁。开法温陵。见城中诸衲。多重福缘。崇净业於。少林门下事。少有留心者。及今庚寅之春。法珍禅人。访予於石鼓山头。则见其留心祖道。不入他家社火。亦可谓卓然有志。不囿於俗者也。但今世衰道微。禅风大坏。学者多祇重知解。习见闻。少有能以妙悟为期者。夫悟之一字。古人所重。即悟后尚当扫除。况全未悟者乎。盖以识心对境。一一分别。了了能知。虽似有禅可会。有道可学。然而丝毫才动。即便相违。所以世尊。喻为欲以萤火。烧须弥山。终无得理。石霜唤作朝生之子。非人王种。云居谓。其头头上了。物物上通。祇唤作了事人。终非尊贵。当知。尊贵一路自别。古人作如是言。岂欺我哉。昔僧问石霜。如何是头。霜曰。直须知有。后有僧问九峰。如何是头。峰曰。开眼不见晓。是知。开眼不见晓。方谓之真知有。岂识心对境。了了分别之事乎。然此知有。尚当扫除。到无有变易之地。方可谓之大休歇地。法珍立志。誓明祖道。岂可以路途茶饭自足乎。法珍勉之。

示石岐上人

净土法门。惟是一心。能净其心。则土无不净。所谓净心之法。但当将六字圣号。念念纯持。将许多闲思杂想。消归六字佛上。久之。闲思不生。杂想不发。则此一片洁白境界。便是生净土时也。更能猛加精进。踏破此洁白境界。则花开见佛。又岂更有别时哉。此之法门。最为径简。人多以好奇之心。自失殊利。所以。先佛苦口劝人。广在诸经。即后代祖师。若远公永明慈受中峰天如等。皆极力赞扬。非为妄语。祇如近日云栖大师。其把定题目。不肯少开别径。岂其智有不及哉。至於近日参禅者。半成外道。罪过弥天。有何益乎。盖参禅而不求妙悟。专图拂子以欺人。皆地狱业也。虽已得妙悟。尚当铲除见病。深加保养。方可少分相应。可容易乎。公当谛信斯法。守之不变。便是佛之肖子。不然。则虚弃一生也。勉之。

示寒辉禅人

近年以来。世运晦冥。而法运亦湮灭无存矣。以故诸方号为知识者。全无真实为人之心。祇图门庭热闹。由此不问可否。乱付匪人。渠虽付至一千二百。总是破灭道法。玷辱宗风而已。汝今既到鼓山门下。切莫思作这样勾当。祇宜守着古人之训。参一句无义味话。不管年月远近。直头做去。亦不必用意卜度他。亦不必去问人。但于自己疑情上。切上加切。亦不必愁我根器太钝太利。亦不必要取静避喧。但日用中。常常提起可也。若年久月深。未得开悟。切莫中道退还。自失大法。久久钻研。如水投石。自有穿日。盖此工夫。是将你无始无明。要你当下开交。不是易事。若欲求易。自有诸方在。朝入禅堂。暮得拂子者多矣。何必老僧乎。

示梵珠禅人

人心佛心。无二无别。但由悟迷之异。而凡圣分焉。人具有灵知。因何有迷。则以外为物蔽。内为情掩。所以先圣苦口叮咛。非有别说。祇要你明自心见自性而已。唐宋以来。诸祖教人。或用言说。或用棒喝交加。无非要你得个入处。或不得已。作死马医。教人看个话头。后来因此得入者甚众。此诚方便中之方便也。但看话头一着。须是具真实心。办坚久志。又不诱于外物。方有发明之日。若无真实之心。则此念先迷。何可求悟。若不办坚久之志。则乍作乍辍。如鸡抱子暖气不续。何由可得。若诱于外物。则杂念纷飞。方寸如猨猴燥急。何由得入。所以人人说参禅。百无一悟者。祇此三者之故也。汝今若能依我所教。蓦直行去。何有久参而不得力者乎。

勉会侍者

学道之士。先须奉戒清净。然后或参禅或念佛。各随其便。若参禅。则须日夜孜孜。惟以大事未明为急。看个话头。一心究穷。直到大休歇处。方为了当也。若有些毫未了。切不可自欺欺人。作假知识。若念佛。祇要六字。常常自提。一切世间之事。一刀两段。不复留恋。有此实心。勤修不歇。不患不生安养不成圣果也。勉之。

示非镜侍者

学道之士。莫要於见性。性无形迹。云何可见。祇要你息尽驰求。不为诸妄所惑而已。所以古人云。不用求真。惟须息见。可见。古人真实为人处也。后人见学者全无入头处。教他看公案。凡看公案者。切莫生别念。生别念。便是偷心。驴年也未有入处。所以但于公案上起疑情。念念不舍。如鸡抱卵。暖气相续。年久月深。自然透脱。但将悟未悟之际。若被邪境所转。则前工尽唐捐矣。慎之。

示恒光上人

人人具有本性。常自返照。则昭然现前。若逐外缘。则昏迷不醒矣。所以古人看个话头。便尔念归一处。不被外境所牵。久之。境忘缘泯。而本有之光。自然透露了也。若妄生卜度。便入错路。若要问人。亦增迷闷。所以看话头之法。只在念兹在兹疑情不散。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此是决定之事。今人不肯看话头。只管三个五个商量。某话头是如何。某话头是如何。说得明白了。便谓大悟也。师家既无真正眼目。见他语言相似。便把冬瓜印子印之。谓之得人。师徒互相欺诳。所以今日宗风衰冷。而狐群狗队。到处称尊。以欺天下。其入地狱如箭射矣。上人要参禅。切不可落他家魔党里去也。勉之。

示汉章禅人

我法本无语。我语不是法。但知法无法。便是真实法。何以故。才涉语言。反成染污。须知解绝情忘一句。自然鉴地辉天。若祇在言句上。逐一揣摩。正如萤火欲烧须弥山。无有是处。今汝发心参究。但将一句无义味话。常常提撕。久之。自然云开日现。又何患虚空之不朗照哉。

东警语

为僧首要老实。接物必重慈悲。澹泊安心。乃毓德之要道。精勤炼行。实作圣之良规。愿往莲邦。切莫留情欲界。思明祖意。必须先断偷心。发言休可伤人。临事尤宜观理。惟宽必能得众。惟俭方可养廉。乱世当善藏身。退而守默。薄福何由免悔。静而寡营。要崇中正之标。宜亲益友。思消邪僻之习。莫狎匪人。恭以与人。何往弗利。傲而恃气。触途难安。大言必自招尤。小心终是寡过。轻毁戒律。必是无赖禅和。好说世荣。岂为高尚大德。见利必趋者忘义。有恩不顾者鲜仁。眼暗何可为人。终成悞己。力小休思任重。必至伤生。圣贤之辙可遵。刍荛之言毋忽。

西警语

既入僧伦。宜遵佛制。莫随庸劣之侣。借润邪资。勿学狂妄之流。贪求放逸。立志定须仿古。检身切莫狥私。时阅古圣之书。无非宝训。确遵毗尼之轨。的是明师。恕字终身何行。孔言非谬。谦卦六爻皆吉。易教毋忘。莫妒他长。妒长则己终是短。莫护己短。护短则己终不长。言语轻浮。决非成器之士。步趋端谨。方是任道之资。禅风已頺。宜守固穷之节。世道久丧。休图盛化之名。好大喜功之人。少成多坏。寡廉鲜耻之辈。虽得何荣。宁可守己以随缘。岂得忘身而狥物。智者达观三世。念念知非。愚僧祇重目前。憧憧造恶。试思铁城之苦。宜省药石之言。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十

猜你喜欢
  重订西方公据目次·彭绍升
  第三十章 吉祥达摩波罗王时代·多罗那他
  ●附录·神会
  第十五 莫伽罗阇学童所问之义释·佚名
  贤愚经卷第一·佚名
  宗镜录卷第二十七·延寿
  佛说法集经卷第六·佚名
  观经玄义分卷第一·善导
  卷五十七(义净译)·佚名
  第二十二卷·佚名
  撰集百缘经卷第四·佚名
  費隱禪師語錄卷第十四·费隐通容
  佛說義足經卷上·欧阳竟无
  卷第十·本谧
  摄大乘论释 第五卷·世亲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萧泰来·唐圭璋

      泰来字则阳(江西通志云:字阳山),号小山,临江人。绍定二年(1229)进士。宝祐元年(1253),自起居郎出守隆兴府。癸辛杂识别集卷三云:理宗朝为御史。有小山集。   霜天晓月   梅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

  • 卷二十四·阮阅

      ●卷二十四·用字门  子美有“同学少年多不贱”,“小径升堂旧不斜”,“群仙不愁思”,“夕烽来不近”,皆人所不敢用,甚类《周礼》“凡师不功”,《左传》&ldq

  • 卷三十一·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三十一明 高棅 编七言古诗七羽翼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厐公栖隠处岩扉松迳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送王七尉松滋君不见

  • 诗女史纂卷之八·田艺蘅

    处囊斋主人辑关盼盼关盼盼徐州人节制张建封妾也白乐天序云徐州张尚书有爱妓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为校书郎时游淮泗间张尚书宴予酒酣出盼盼佐欢予因赠诗落句云醉娇扶不得风袅牡丹花一欢而去尔后絶不复知兹一纪矣昨日司勲

  • 卷九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司马迁

    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免辂,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已而问娄敬,娄敬

  • 卷四十 志十五·赵尔巽

      ◎灾异一   传曰: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五行之沴,地气为之也。水不润下,火不炎上,木不曲直,金不从革,土爰稼穑,稼穑不熟,是之谓失其性。五行之性本乎地,人附于地,人之五事,又应于地之五行,其洪范最初之义乎?明史五行志着其祥异,而

  • 附录·佚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庙学典礼六卷永乐大典本异如是,或至元时虽有此议,实未及施行,至成宗乃补定其规制,而史未及详与。《元史》一书,自开局至告成,仅阅八月,其间潦草阙略,不一而足。诸志尤不赅备。留此一编,犹足以见一朝养士之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纪昀

    列传唐 【七十】○唐七十李训郑注 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 韩约罗立言李孝本 顾师邕 李贞素 】李训郑注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李训李训字子垂始名仲言字子训故宰相揆族孙质状魁梧敏于辩论多大言自标置擢进士第

  • 后集卷十·宋名臣言行录

    钦定四库全书 宋名臣言行录後集卷十 宋 朱子 纂集 韩绦 康国献肃公 字子华参政忠宪公之子也登进士甲科相神宗哲宗拜司空检校太尉致仕 为江南东西路体量安抚问百姓疾苦县邑以衙前为重役一当其役则破家竭产民至有嫁

  • 彭乐传·李延寿

    彭乐,字子兴,安定人。勇健猛悍,善于骑马射箭。最初跟随杜洛周,知道他不会长久,又投奔..朱荣。曾跟随..朱荣在滏口打败葛荣。又以都督的职衔跟随神武帝高欢与行台仆射于晖在瑕丘打败羊侃。后来,又背叛高欢,投降了韩楼,被封为北

  • 宋申锡传·刘昫

    宋申锡字庆臣。祖父宋素,父宋叔夜。宋申锡从小父母亡故,家境贫寒,博学能文。登进士第,授官秘书省校书郎。韦贯之罢相,出朝至湖南赴任,召宋申锡为从事。其后屡在使府做僚属。长庆初(821),拜监察御史。二年(822),调任起居舍人。

  • ●皇朝通典卷十·佚名

    食貨十 ○食貨十 錢幣 △錢幣 (臣)等謹按國朝錢幣目太祖太宗應運龍興即已頒鑄錢文所以足國裕民之規模至為宏遠矣逮定鼎燕京府事孔修內則設寶泉寶源二局外則設各省局凡開停鼓鑄增減鑪座無時不以便民為計邇自回疆底定月竁

  • 卷六十八·王与之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订义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六十八   宋 王与之 撰小行人下大夫四人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刘执中曰礼籍所以载五等诸侯及其孤卿上下大夫四等入觐之礼随其爵命为之降杀大行人用

  • 缁门警训卷第十·如卺

    赞佛传法偈稽首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三祇修炼万行功圆。纤瑕去而法性凝清。片善具而报化微妙。尔后上生兜率下降王宫。三十岁居道树成佛。四十九年住世教化。说法三百五十度。宣演八万四千门。王臣外护于四海九州。

  • 目录·投子义青

    空谷集目录 卷一 一青原阶级(参学)  二非但曹溪(槌拂)  三云岩游山(刀剑)  四道吾深深(礼拜)  五岩参药山(五味)  六夹山船子(舟楫)  七我国宴然(勘辨)  八僧问石霜(器用)  九洞山祖意(祖教)  十

  • 灵宝净明院行遣式·佚名

    署“净明院嗣演教师周真人编”。述仙府公文格式。

  • 安士全书·周梦颜

    清朝周安士居士所著,包括“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万善先资”、“欲海回狂”、“西归直指”四部。被号称中国净土宗十三祖的民国高僧印光大师称为“善世第一奇书”。全书共分四部,约60万字。本书被印光法师称为“

  • 弥勒大成佛经·佚名

    全一卷。弥勒三部经之一,六部经之一。略称弥勒成佛经。姚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在弥勒经中具有最完整之型态,内容亦最丰,故冠以‘大’字。内容记述佛陀因舍利弗之问,在摩伽陀国波沙山说弥勒出世之时代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