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九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编
法语上
示本照上座
本来成佛。因甚自取沉沦。本有家珍。何故抛却外走。祇为一念生迷。致使百非俱集。由是甘受波咤。不能自出。正如人在梦中。受大苦恼。摆脱不得。若道是有。分明是梦。若道是无。现今受苦。忽然老鼠翻盆。破梦而出。则梦中之事。更不必论其有无。又况乎舍之取之哉。上座梦中之事种种非一。苦恼亦非一。要取取不得。要舍舍不得。日以继日。岁以继岁。无有觉时。则苦恼亦无有已时也。应知。处这境界。无有别方。得个摆脱。祇要识得渠是梦。识得渠是梦。岂更有人。於已梦之事。而作取舍之想。动哀乐之情哉。然睡盖既深。要醒亦良不易。曾记得。先佛有一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上座能将此偈。常持不辍。深究其旨。有朝磕着触着。则大梦必醒。管取呵呵大笑去也。既到这般田地。不用问人。任你独居也得。领众也得。纵横自在。出没无方。又何论琐琐细末哉。余居荷山八载。唯得上座往还最稔。今有鼓山之行。乃从予求法语。夫法本无法。语有何语。凡有语言。尽非实义。但仁义道中。未可以无言也。乃为谆谆如此。他日大梦醒后。唯无呵骂为幸。
示某上人闭关
余闻。古之学道者。博参远访。陆沉贱役。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百苦无不备尝。并未有晏坐一室。闭关守寂。以为学道者也。自入元始。有闭关之说。然高峰闭死关於天目。乃是枕子落地后。非大事未明。而画地以自限者也。入明乃有闭关学道之事。夫闭关学道。其最初一念。乃是厌动趋寂者也。祇此一念。便为入道之障。况关中既不受知识钳锤。又无师友策励。痴痴守着一句话头。如抱枯桩相似。日久月深。志渐靡力渐疲。话头无味。疑情不起。忽然转生第二念了也。甚至身坐一室。百念纷飞者有之。又何贵於关哉。今上人既发心入关。便当具真实心。发决定志。将生死二字。贴在额头上。勇猛向前。更勿拟议。如一人与万人敌相似。我若不杀死他。他必定要杀死我。苟不[拚-ㄙ+ㄊ]命杀出。岂有自活之日哉。直须一日紧过一日。一月紧过一月。逼来逼去。如老鼠入牛角。则自有活路去也。
示惟谦上人
我尝谓学道之士。第一要信得及。第二要放得下。第三要守得坚。有此三要。方可学道。何谓信得及。信得我本来是佛。不少一毫。又信得佛祖垂下一言半句。等闲如倚天长剑。必能断人命根。有此实信。方可策进。若稍涉狐疑。策进无由。所以要个信得及。何谓放得下。人被许多虚名浮利恩爱业缘种种牵缠。如铁城铜锁。无能自解。必须勇猛奋发。一切斩断。再不复顾。方可策进。若稍有留恋。必遭绊倒。所以要个放得下。何谓守得坚。缘人一时感激向前。亦似信得及放得下。但恐遭逆顺二风吹将去。则信者不信了也。放得下者。依旧要担取去了也。所以要个守得坚。具上三者。然后看一句话头。不管生不管死。不管闲不管忙。尽力提撕日久岁深。自然瞥地。此是历代诸祖已行的路。上人勉之。
示黄孟扬居士
众生所以不能出生死者。只是个迷。何谓迷。以其妄识横起。见有外境也。既见有外境。则有好丑。既有好丑。则有爱恶。既有爱恶。则有取舍。既有取舍。则有善恶。既有善恶。则有果报。善极生天。恶极沉地。总属轮回。无有休息。今要破此外境。首要断此妄识。此妄识从无始劫来。根深蒂固。岂可容易。然此妄识。全无实体。所以亦非难断。若得本光一透。便可立破。古人有於一言之下。立地承当者。非是诳语。但众生根机迟钝。未能顿悟。所以历代祖师。教人看个话头。看话头者。非可悠悠地过去。直须切上加切。勇猛向前。如单枪匹马。遇着三军围绕。直须[拚-ㄙ+ㄊ]命杀出。若稍迟缓。有能自活者哉。每日应种种缘。虽无刻暇。而此话头。不可间断。或遇缘打失。便要鞭起。参来参去。日久岁深。忽然疑情顿起。内不见有五官百骸。外不见有山河大地。惟是一个话头。绵绵密密。到此地位。更须大加精彩。忽尔[囗@力]地一声。则话头破矣。话头破则前境破。前境破则生死破。斯时也。依旧青山绿水。一任地狱天堂。便好向人说本来是佛可也。说无净无秽可也。说无佛无众生可也。若妄识未灭。分别千差。贪嗔痴慢。炽然不息。乃向人说无佛无众生。则魔种邪气耳。此话头未破之时。工夫逼拶得紧。或见种种异境。或生种种异解。并是妄识作怪。便当一刀挥断。待得[囗@力]地一声。自然千妥万当。若初做工夫时。势必难上。盖是昏散。二魔习熟难遣耳。虽千做不上。万做不上。决定要做上。如古人所谓。愚公移山者焉。捱来挨去。自然工夫渐熟。自有到家之日。众生无始劫来。许多苦楚。甘自承当。这些小难处。却攒眉怕怖。是谓愚也。若谓不消。恁么别有一法可出生死。即是外道家法。暂时自诳。终入轮回。何也。以渠迷情未破故也。
示丁元辟居士
灵光独耀。逈脱根尘。此二句太说尽了也。若能於此会去。山僧安敢饶舌。其或未然。且打葛藤去。众生灵光。本无遮障。怎奈迷情妄起。由是内有六根。外有六尘。根尘对立。妄识横生。作好作恶。起善恶业。因业受报。六道轮回。如汲井轮。波波劫劫。头出头没。无有已时。诸怫愍之。为说大法总之。要明个灵光独耀而已。若灵光不昧。根尘顿泯。心忘境寂。圆照无外。觉体如如。其名曰佛。若其光未露。须是有个方便。方便者。非是求人讲说。非是穿凿经书。非是多作福田。非是闭目死坐。但於日用中。剔眉睁眼看。个如何是本来面目。不得计难易。论远近。亦不得愁我根机迟钝。虑我业障深重。只管向前做去。日久岁深。忽然撞着。始知饭是米。做灯便是火。这些说话。好付丙丁了也。呵呵。
示伯驹上人
众生为无明所覆故。心境对立。心境对立故。百非交起。然心本无心。境本无境。但由无明作障故。心境妄现。如空中华。祇缘眚生耳。既云本无。岂可评量。仁者乃欲论其异。论其同。果可得乎。非独异同不可得。即言本无。异同果可得乎。如今能知本无者。是谓心。所知本无者。是谓境。心境历然。所谓本无者。又安在乎。即如仁者所问。不思议境乃天台观法。彼教谓。一念具三千性相。即空即假即中。是谓不思议境。然已云境。乃是对观立名。若观谛不忘。总居门外。有甚好智者耶。即使观谛双忘。方称入门。望祖师门下事。犹隔江在。可轻引之以为比拟哉。仁者此去不必扯动葛藤。但专其心。锐其志。向本参上。深锥痛札。不到不休。有朝摸着鼻孔。依旧山青水绿。冬寒夏热。心耶境耶。不道不道。
示刘孔学茂才
世谓。周孔之道。宜於经世。释迦之道。宜於出世。各择所宜而宗之。是浅之乎论二教者也。夫使周孔无出世之实德。则所谓经世者。非杂於功利。必束於名相。何世之能经。使释迦无经世之实用。则所谓出世者。非堕於邪计。必局於自私。何世之能出。故知。经世出世实无二。道实无二心。周孔盖得释迦之妙用。以弘经济。释迦盖得周孔之密印。以证涅盘。世俗徒执其外迹而二之。如氷炭之不相入。则亦未之深考也。公今既欲措於大道。更不必论其异。论其同。随举圣贤一则。语言上深穷到底。但不可落情识。如孔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可知。不是情识上事。若得情忘识绝。则本来巴鼻自然现露。非言语可以形容。既得此巴鼻。儒也可。释也可。非儒非释亦无不可也。勉之。
示缘生上人
诸法从缘生。亦复从缘灭。此灵山老人偈也。知法从缘生。则法无自性。法无自性。则非灭非生。非灭非生。则体本自如。体本自如。则言有性者妄也。言无性者亦妄也。即言体本自如者。亦无非妄也。虽然。恁么说去。恁么解去。还当得悟也未。既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须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亲证一回。始知从前所说。玄上玄妙上妙。是甚么。热椀鸣声。思之。
示若水上人
近日宗风扫地。魔鬼兴妖。到处妄称知识。冬瓜印子。妄相印可。互相牵引入无间狱。看来反不若一专崇戒行者。犹有成佛之因。山僧至此。事不获已。说黄道白。看来也是一场败缺。但区区之意。乃欲於冥冥长夜中。令诸人窥见一线光明。然魔党炽盛。独力奈何。所冀高明。从真实参究中透出。从言语不到处悟入。不可落在鬼窟中。不可绊在葛藤内。任白马坑。垂手直过。纵黄龙关。掉臂而行。未是丈夫之事。况祇学虚头胡喝乱棒。他日大有事在。若水上人。性素朴茂掩关三载。徧阅大藏。可谓有道精勤者。但未知有向上一窍。如老鼠入饭瓮。毕竟无出身处。须将三载所阅。放教无半点字脚。然后以坚固志。奋勇猛力。向一则公案上。力参力究。不许作知解。不许求讲说。不许将心待悟。不许自生退屈。但恁么做工夫。自有透脱之日。回视一大藏教。无一非单传直指。西来大意矣。勉之。
示无安上人
净土一门。别无巧说。祇要这一句佛号。时时不断。念念不忘。不要管是理持。是事持。这一句子纯熟。如云开日露。事也了。理也了。更有一句事理不到的。也了但今日念佛者多。生西者少。其故何哉。祇为你口说极乐。意恋娑婆。如何去得。所以念佛人。须持起一把金刚宝剑。将许多闲情。一截截断。方有趋向分。又有一等人。才念佛又愁不悟道。却要参禅。心挂两头。功不成就。全不知。念佛也是这心。参禅也是这心。参禅参得到的。念佛也念得到。昔苏东坡。初参禅无入处。后见东林总。总曰。你的障与诸人不同。须是死心。念一个佛号始得。东坡依之。单持阿弥陀佛。久之得入。乃述偈曰。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渠是什么聪明人。乃能死心於此得入。今人才识。得之乎。也者便说我是高明人。怎肯守着这愚法。看来真自愚也。上人若肯信受。便请加鞭。更勿踌蹰。斯为善耳。
示尔袾上人
汝要我明白开示么。殊不知我宗门中。实无委曲处。实无隐讳处。皆是明明托出。祗为你自生障蔽。所以。白云万里。若是个没意智汉子。自然如镜照镜去也。如昨小参云。曲如箭。直如钩。小是海。大是沤。蚯蚓蓦过东海。跛鳖跳上云头。已是满盘托出。怎奈你却疑三疑四。不能直下领荷。如今向汝道。直如箭。曲如钩。大是海。小是沤。神龙蓦过东海。玄鹤飞上云头。你还信得么。信得便请领去。
示密因上人
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教中道。祇是个妄明一生。便见有山河大地。妄明不生。则山河大地。无非清净本然。这个道理。教中太煞明了。当时长水难道不知如何。竟抱疑不释。往参琅琊觉。便问云。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琅琊便凭陵答云。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问也恁么问。答也恁么答。因甚长水便悟去。须知宗门中。别有长处。无非要坐断你知解。脱释你名言。令你直下领略。现量亲证。若祇如教中恁么道。虽解得十分明白。怎奈山河大地。依旧障塞眼睛。清净本然。依旧白云封裹。正如说食不能饱人。何以故。为渠祇以比量识心。依着名言揣拟。如隔墙见角。比之为牛。隔山见烟。比之为火。岂是真实哉。今上人。但於琅琊答处。常常提起。看他是个甚么道理。他时后日忽然捉败。琅琊却向鼓山门下。吃痛棒去。勉之。
示太雅上人
昔孙思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此语非独在世法中。为名言。即在佛法中。亦为名言。凡有志於学佛者。首要一个大胆。直将成佛作祖。为己分内事。一切人天小乘。俱非所愿。况区区声色之末乎。有此大胆。方有趣向分。虽有大胆。而无小心。则粗率卤莽。其流至於猖狂自恣。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自以为高。而实卑。自以为进。而实退故。须一个小心。有小心。方能韬光敛彩。潜思密究。深造而至於自得也。深造而至於自得。则灵光浑圆。照满十方。更无偏滞之执。若未能至於自得。则东倚西靠。右牵左扯。如猕猴上树。无自繇分。无自繇分。岂有出生死分耶。故智欲其圆。智光既圆。其行必方。非智外有行。行外有智也。率此本圆之智。全无隐僻之碍。自无不方之行矣。若行而有未方者。必其智有未圆。或习气未净也。智有未圆。固当勉力参究。打破最后一结。若习气未净。更须照。管保任。如古人牧牛之说。未可纵他犯人苗稼。到得如露地白牛。趂亦不去。方可任他出门耕翻大地去也。雅上人以绢来请法语。彼年少力强。有志斯道。而千里之行。慎於跬步。故为详之。
示印朗上人
凡要参禅。须是先要打迭得。意根下十分乾净。方有趣向分。若意根下。有许多不净的意思。纵饶用工真切。而病根必乘间而发。必然别有境界现前。十个五双。落在魔道。虽因缘到时。亦多出世。称善知识。而心必毒。如蛇猛。如虎媚。如狐狡。如兔专。逞人我。妄起生灭。一朝报尽。入地狱如箭射。故知。必先要个乾净心肠。既有此心肠。逢着一则。机缘过不去。便须勇猛向前。直要究明。不悟不已。决不可将知解揣摩。他是什么道理。若暂起此念。便隔千里。何也。为这个不是知解边事。为无始劫来。被知解埋没故。今日教你参话头。正是要你意识不行。庶天光忽露得。见本来面目。若一用知解。则缘木求鱼。决无得理。既自己不可揣摩。亦不可求人说破。何以故。为这个不是言语上事。的要亲证。若他人口上说破。我便将识心领略。则重增埋没了也。但只要时时提起。念念追究。如寻个要紧物相似。穿衣吃饭时。迎宾送客时。随众作务时。并如是寻讨。不暂放下。寻来寻去。忽然[囗@力]地一声。身心世界。一切平沉。一段圆光。辉天鉴地。本无向背。亦无中边。千七百则。是什么臭烂葛藤。三千诸佛。是甚么野狐精魅。到此之际。顺行逆行。天亦莫测。左之右之。圣亦难知。有何三界可出。圣位可安也。是谓大丈夫之事。切宜自勉。
示圆照上人
上人讳慧日。字之。曰圆照。夫日轮在天。靡有不照。而广厦重楼。飞檐碍日。则其照弗能及。高峰峻壁。倒影成阴。则其照弗能圆。暗云昏雾。迷翳弗开。则其照弗能现。日落西岭。星月争辉。则其照弗能全。是日之照。非天下之至明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必其无地弗照。无时弗照。非外境可得。而蔽之。而无思无为。自然圆照一切。此释氏所谓圆照三昧。而观音之八万四千手眼。不足以喻其广也。若欲入此三昧。但将一个庭前栢树子。着力看。渠是个什么道理。莫生卜度。莫生知解。一味拍盲做将去。有朝。虚空中涌出日轮顶门上。突开正眼。是之谓圆照也。勉之。
示一如上人
内而父母所生。血肉身分。外而山河大地。明暗色空。总祇一如。更无别有。无你悟处。无你迷处。无你向处。无你背处。三世诸佛。无立地处。十界依正。无安着处。祇为你妄起知见。便向无中造有。结暗中之杌鬼。现空里之乾城。由是。三界六道。如汲井轮。头出头没。而所谓一如者。不可得而见矣。必须假着一则无义味话。令汝实参实究。忽得一念不生。自然全体呈露。百如千如。祇是一如。更无不周不徧。通天彻地。大用显行。直向毗卢顶上。打个觔斗。抚掌大笑。说甚么。达摩祖师唤来洗脚。揩背亦何不可。
示照远上人
人人具有一大光明炬。本自照天照地。无远弗屇。与诸佛诸祖。无二无别。特为妄想尘劳所蔽。不能发露。所以必须学力磨之。何谓学力。盖是将生平意气精神。四大血力。悉住在一句话头上。不容有丝毫走作。久之非独意气精神四大血力。凝作一团。即大地山河。以及十方虚空。亦皆凝作一团。如一个铁丸子相似。有朝逢缘遇境。忽铁丸子。爆开迸出。达摩眼睛。则山河大地。总一大光明藏。说甚千七百则。臭烂葛藤。三百余会。拭疮疣纸。悉皆照破。无半点字脚。共为照也。不亦远乎。
示自参上人
禅之道尚参。参之为义也。非师长所能诏。非兄弟所能代。非客气所能杂。非外形所能拘。唯在自心之力。勇猛直前。如关壮缪单刀匹马。直入百万军中。斩其渠魁。岂不伟哉。但稍计其难易。虑其远近。忧其成败。则自且不立。况参乎。至於自不立。则客气得而乘之。而自杂矣。外形得而拘之。而自局矣。至於杂且局。虽师长兄弟。日从而策励之。其何能之。有忆。昔人有一偈曰。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参之义其如是乎。上人字自参。执纸来求法语予。但为拈此。令其顾名思义。力而行之。其於道或庶几焉。
示忠求居士
净土法门。千妥万当。不容拟议。且此一句。佛开口便道着。有何难念。然举世之念佛者多。往生者少。其故何也。祇为娑婆念重故也。譬如万斛之舟。正欲乘风张帆。有瞬息千里之势。你若向舟头。钉一桩。不肯拔去。其能进否。所以。虽日念佛。而西方尚远。往生无分。今念佛人。若能将娑婆世界上。一切恩爱。一切产业。一切冤债。一刀两断。不复回顾。但祇随缘过日。任运而行。单单祇靠着一句佛号。动静苦乐。一切境中。不许暂离。昼夜无间。如珠走盘。圆活自在。则虽身在五浊。便已神栖九莲。又何待弥陀放光。观音劝驾。而后往生哉。伏惟信受。是幸。
示持平慧度二上人
龙之跃也。必於潜雷之厉也。必於复机之发也。必於寂气之舒也。必於翕广而推之。天地之撰。神明之德。万物之情。其屈伸往复之机。靡有不如是者故。古来学道之士。必贵凝其神。一其志。覃其虑。锐其精。然后可以造忘言之奥。[淴-心+口]无思之致。而圣人之能事。可庶几焉。若夫矜狂浮露。其光外炫。躁竞奔驰。其神外分。则非独声色足以汨其心。名相足以浊其智。而重玄极妙之思。反成鸩毒。适足以自戕其慧命而已。余杭之龙门山。以石为关。陡绝天半。逈隔尘寰。飞鸟不度。盖跫音弗及之境也。有二除馑士。筑室宴坐其中。皆出於真寂之门。虽各具一知半解。而无矜狂浮露之态。躁竞奔驰之状。韬锋肃气。穆然以居。研穷大事。必求至於古人之域。而路途茶饭。化城几席。非其所安矣。兹执卷来索余。一言为赠。余谓。古人鼻孔。多得於激发之余故。具大志者。必须万里茧足。朝夕参请。不敢以一室自局。然古亦有退处一室。而疑团扑落者。如南阳之击竹。茶陵之堕驴。龙须之落枕。皆孑处重云。形影相吊。而逢缘触发。卒以偿徧参之宿债毕。生平之大愿又安在。参请之力哉。良以其神凝。其志一。其虑覃。其精锐。即是而求之。鲜有弗获者。况清风一坞。明月一林。鸟啭枝头。泉鸣磵底。未尝不深谈实相。善说法要也。上人勉旃。
示心观上人
心是何物而可观。观是何物而观心。能所既分。面目斯失。愈观而愈远矣。盖众生各具佛性。祇缘渠妄识分别故。障云日深。灵光日锢。无有出期。我祖师门下。首禁分别。祇将一句无义味话。令你啮嚼。不许作解会。不许落口吻。日久岁深。功穷力到。忽然情忘识绝。则如云开日现。水到渠成。辉天鉴地。耀古烁今。而丈夫之能事毕矣。若情将忘而未忘。识将绝而未绝。坐此胜妙境界中。得少为足。妄称了事者。十尝八九。殊不知认假作真。祸根非小。须知。此中虽玄中玄妙上妙。要未能忘能所。心境毕竟相待。学人善能察知。一坐坐断。直穷到底。方是丈夫汉也。观心之义。固如是耳。
示心涵上人
昔达摩大师。初来震旦。示教外别传之旨。犹虑此土信者不及。乃以楞伽四卷为证。古德云。此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既无门。则无可窥伺处。无可趣向处。无可领略处。惟得出一身白汗者。自然默契。如人在空中。不作有门想。不作无门想。不作门内想。不作门外想。古人云。折合还归炭里坐。意殊深矣。若夫公案上参详。功夫上逼拶。时时瞥然。得个入路。此尽是光影中事物。途路上茶饭。未为了当。何以故。为渠有禅可悟也。盖公案上。许多玄妙道理。不出有能见之心。所见之理。心与理毕竟未忘。则此心非实。乃缘境之分别。此理非实。乃识变之妄影。其视心忘境绝。洞彻法源者。奚啻天渊也。昔兴阳剖将入灭。大阳勘之曰。那事作么生。剖曰。匝地红轮秀。海底不栽花。若到恁么田地。庶几称本分衲僧也。虽然有等闻恁么道。便云。我会也。我会也。恐又在海面上。栽花去也。上人勉之。
示四弘上人
佛祖之道。如日中天。而盲者弗见。岂日之咎哉。如三祖云。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满盘托出了也。怎奈你要承当早落憎爱。又如盘山云。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复是何物满盘托出了也。怎奈你要领略早居心境。若闻恁么举。心精吻合。亦无能合所合之迹。识浪顿澄。言诠独脱。谓之为悟。亦成谤语。况说临济曹洞耶。其或未能。且依样画猫儿去。将古人一句无义味话。着实参去。使你爱憎之念顿消。心境之迹顿泯。自然云开日现。水到渠成。赵州关云门寨。可一笑而破矣。如未到这般田地。且须着急。勿生第二念可也。然我今日。更有一句子。不要你用许多功夫。不要你用许多商量。且道是甚么句。珍重。
示润如上人
或谓。宗门但贵知见。不尚操履。不知。所谓但贵知见者。以知见外。别无操履也。若别有操履。则其知见。犹未真在。此如暗室中。忽然一灯。但贵灯明。岂更除暗。若有暗可除。则其明亦未明矣。近日缁流类。多以狂解当之。贪嗔炽然。乃曰。我宗门中。但贵知见。不尚操履。此则波旬之见。入地狱如箭射矣。上人辞匡山涉长江。顺流而下。徧参知识。切莫逐浪随风。堕入魔境。须是向自己脚跟下。真参实究。直得圣凡情尽。虚空粉碎。菩提尚不可得。何况烦恼。涅盘尚不可得。何况生死。是之谓真知见。亦即是真操履也。上人勉旃。
示无参上人
参之为言。微矣哉。不可以杂心取。不可以泯心合。不可以名言究。不可以境相寻。惟是究明大事一念。歉歉然。如有所失。亟亟然。如有所求。使其神凝。其气翕。其精奋。其志锐。自然纷杂之尘顿清。暗蔽之云顿净。譬如提灯觅火者。当其觅时。亦不胜无火之苦。一旦知灯是火。其欢喜为何如。久之不独无失火之苦。亦且无得火之喜。乃至煎汤炊食。焚泽燎原。亦不见有火之功矣。是之谓无参。若也安然自放。而曰我不须参。天生成的木杓。世间曾有几乎。上人勉之。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九
猜你喜欢 叙·呆翁行悦 卷第二十一·佚名 昭覺丈雪醉禪師語錄卷第九·丈雪通醉 卷之三·别庵性统 卷一·佚名 卷四·赞宁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佚名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佚名 摄大乘论疏卷第七·佚名 卷第三十八(第六诵之三)·佚名 佛说一髻尊陀罗尼经·佚名 古林智禅师语录序·佚名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 第八卷·佚名 菩萨戒本(出瑜伽论本事分中菩萨地)·佚名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记上·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