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費隱禪師語錄卷第十四

嗣法門人隆琦等編

雜著

題血書華嚴經(楚文禪人乞)

法界無邊量,分明在一身,毛孔無窮盡,心思不可論,彼此多交攝,自他共一真,滴血收華藏,全經是血林,一字一法門,一筆一佛身,染淨同時顯,聖凡不二因,遮那純妙體,秪在剎那成。雖然如是,父母未生已前此身未具,者一部微塵經卷畢竟在甚麼處?不妨向者裏尋個分曉去。

跋天衣上座華嚴經

華嚴智境,重重無盡、無盡重重,不可說香水海,毛頭許華藏界,佛身廣大、菩薩無邊,神通莫測、智慧難窮,盡被天衣上座,筆尖頭上放出墨光,一時收攝,罄無不盡,從前至後,自始至終,從內至外,一一筆遍歷華藏界,一一墨點出佛功德,義星朗耀於長空,文海浩瀚於意地,虛窗淨几,不異于寂滅之場,斗室匡床,豈隔于妙善法堂,含毫吮墨,正是廣長舌相,展紙舒軸,莫非放光震地,風動雲行,正明其六相大義,鳥啼花落,尤顯于十玄妙門。理法界,事法界,乃至事事法界,捨此又向何處歸宗?理無礙,事無礙,至於事事無礙,離他更說什麼端的?直是大中現小、小中現大,一為無量、無量為一,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時時與遮那相見,念念被普賢把臂,可謂當人自己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只要信得及,透得徹,便作佛之長子,亦為世之津梁。雖然如是,縱到恁麼田地,猶是法界量邊,若要出法界量邊,須向祖師門下別覓棒喫始可。

題雪浪法師墨蹟

雪浪法師,千古傑雄,談經義,勝前人,瀾翻貝葉新新旨,唾吐註文舊舊塵,天下聲騰雷灌耳,京師僧擁火傳薪,況能書法超群輩,金畫銀鉤妙入神,活動宛如源水瀉,端方堪比玉華新,光輝映目多琳聚,晉代流芳有▆真。

金剛經跋

此經無住為宗,真空為體,破疑為用,熟酥為教相。然無住者,不住有無對待之法,如旋火輪,如水長逝,無暫停息,以見此般若之性,亙古恒存,熾然不息,無容人涉途路、受波吒、落窠臼。若涉途路、受波吒、落窠臼,則非契此般若之性也。真空者,十法界中四聖六凡,千差萬別不出依正二報、根塵識三,六三十八當體全空,無有一法可當情,以見此般若之性徹底真空,無容人別作解會也。破疑者,如須菩提在會當機,頻頻發問、種種生疑,計二十七,而世尊悉皆按下,都與決破,如金剛寶劍不容人擬議觸犯,所謂對有有壞、遇空空敗,總教人直下信入到真空無住之法為究竟也。熟酥者,蓋世尊自出世來,住世四十九年,說法三百餘會,從阿含小教,方等並談,至此般若會上,諸大弟子根機淘汰纔得純熟,堪歸實相無上甚深妙法。然則此經具有此四重大義,故自古至今,傳布人間、流通四海,若緇若素、若男若女,咸肯書寫讀誦,受持解義,乃至刊刻印行,皆是宿種善根而來,以能信受此法,如乳之變酥,酥之變熟,更無疑惑者矣。且此經古德常稱為句句鐵橛子,令人豁落見聞、悟旨發機,所以六祖大師一聞「應無所住」,便悟得,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更有古德忽聞「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亦皆開悟。溯上若在家,若出家,受持讀誦,信解悟入者亦不勝屈指,可見此經是傳佛祖之慧命,是眾生入道之增上緣,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故能普令十二類生悉皆悟入無餘涅槃。蓋以般若無住故、般若實相故、般若破疑故。如是則重谷陸居士具有宿根,荷負此法,刊刻流通,印行布施,亦是要人悟入此無住之真宗,傳佛祖之慧命,乃作自利利他,於塵勞網中做個金剛漢子。雖然如是,更須分曉佛未開口、祖未西來,者一著子透脫得灑灑落落,不依佛、不依法、不依賢聖僧,纔有自由自在分。不然,依經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請向于此著一隻眼,可也。試決之,陸居士以為何如。

一化上座募裝大悲菩薩像并供器等乞偈為引

千手千眼大悲佛,接引眾生無窮極,眾生攝在一光中,感應道交難思憶。不知此光起何處,推窮無虛亦無實,如環無端密且圓,六根互用猶如一。一根返源六解脫,圓通普應無差慝,如斯神用不思議,永為眾生作利益。所以繼公發大心,募眾檀那裝像立。像既裝嚴供亦然,供具莊嚴非等匹,道場成就赫赫然,最勝因緣人追繹。正念攝心入聖林,從聞思修莫放逸,世間多少奇男子,遭此良因財勿惜。

小佛事

為亡僧舉火,云:「性火真空,性空真火,如是了然,超佛越祖,信步迢迢脫體行,大千界內無生路。」

祗園請為比丘尼慈庵起龕,以拄杖擊云:「衲僧家要住即住,要行即行,騰騰任運,任運騰騰,隨緣脫灑,八面風生。」又擊一擊云:「好隨我來。」遂以拄杖引之而出,舉火云:「會得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底人,則入水不濕、入火不燒,天上人間自在逍遙。秪如煙消火滅一句作麼生道?透脫眼光非殼漏,不妨隨處示全真。」

為覺心禪人舉火,云:「皮袋一靈,一靈皮袋,薦取當機,處處無礙。更問覺心何處是?火光洞徹大千界。」

為繼賢舉火,云:「衲僧家正要向火燄裏橫身,三世諸佛近不得,歷代祖師傍不得,即近傍不得處,要且透體清涼,所謂般若如大火聚,四門皆不可入。又云般若如清涼池,四面皆可入。且道端的在甚麼處?火裏蓮花開劫外,陰陽不涉笑春風。」

挂板,師舉椎云:「叢林耳目,人天號令,衲子參差,一椎打正。且道以何為驗?」遂擊板一下云:「急急如律令。」

挂板,「鐘板既然挂起,法幢早已建立,衲子縱有千差,據令自然條直。點即便到一句又作麼生?」遂擊板云:「大家在者裏。」

挂板,云:「雲從龍,風從虎,衲子依棲,有本可據,一聲玉板震山林,鐵額銅頭諳落處,試點出看。」遂擊板一下。

為亡僧解如舉火,云:「解如解如,受用不虛(此僧久病,臨逝乃索飯喫,至一飽坐脫),生來死去,無欠無餘。助汝殷勤一把火,任從隨處倒騎驢。」

師為耆舊映虛老師舉火,云:「老師平素護惜叢林,如惜眼珠,深信因果,天清月朗,德行甚可讚揚,威儀尤見孔昭,曾扣諸方作家來,臨終故能多分曉,早晨沐浴更衣禮佛,夜間趺坐脫然自了,耆舊之中第一人,禪海之眾亦希少。我今舉火特表揚,天上人間作師表。」遂燒。

澄若、心如二禪座,請為優婆夷胡氏法名性汝入塔,師以拄杖擊香几云:「不肯人間埋荒草,特來世外覓棲真,旃檀林裏香風遠,吹動靈苗茂且新,芥納須彌多自在,千山圍繞涅槃城。」又以拄杖敲几云:「即此便是真常真樂真我真淨,入不二門,居不動地。雖然如是,更有末後一句,須是自悟始得。」良久云:「鳥棲無影樹,花發不萌枝。」

舉火,云:「日出天明,日落天暗,明暗兩忘,寂光顯煥,莫是天明禪德安身立命之處麼?其或未然,老僧再為汝點過。」遂燒,云:「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根身器界融通,便明無上大道,靈明廓徹絕週遮,任運騰騰當安樂。」乃擲火炬,散。

孝徒非幻、本明等,送令先師蓮如上座靈骨入塔,請師舉骨,云:「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兩邊俱不住,風光格外新,翠竹蒼松長作伴,清風明月許為鄰,明眼之人多自得,萬年流水不知春。」遂送入。

破休上座請為令師送靈骨入塔,師提骨云:「大眾還知麼,離山禪德在生親近天童先師,而今死後到此徑山入塔,可謂頭正尾正。且道他安身立命在什麼處?」遂送骨入,云:「劫外乾坤大,壺中日月長,頻吹無孔笛,曲調別官商。老僧恁麼舉,一任子孫揚。雖然如是,更有轉身一句,須是他出頭來親道始得。」又以拄杖擊香几三下。

送開愚耆舊靈骨入塔,提骨云:「叢林耆舊,持戒闍黎,為眾心切,始終不移。病久知行天正午,了然清淨契無為,普同受用如天地,亙古彌今樂自怡。雖然如是,收因結果一句又作麼生道?」遂入塔,云:「突出威音那畔行。」

請為隱安耆舊舉火,云:「當人個事,無去無來,休心離念,寂滅自諧。火光爍破娘生面,身世兩空絕點埃,更有超方向上路,臘月蓮花觸處開。」

炳文上座請為令師完初禪德入塔,師提骨云:「白雲為蓋,流水作琴,清明耳目,亙古彌今。從上聖賢同住處,清風明月樂禪心,今日老僧親證據,無縫塔鎖萬年春。」便入。

忍可上座請為令師祖覺幻老師入塔,師提骨云:「覺幻老師在生出入先師之門,為人器骨古勁,先師甚取焉。向在嘉禾勸化一方,歸寂以來將二十年,幸得令孫忍可上座送此入塔,可謂生不離大眾,死不離大眾,無水不朝東,有星皆拱北,同住涅槃城,共受無生法。如何是無生法?滿目高山青潑黛,春秋不涉自忘年。」便送入。

請為清印禪德送靈骨入塔,師提骨云:「清印老師年高有德,叢林聞望,于真際庵示寂多年,令徒澗月上座特送徑山,入此普同。然既到普同底時節,則根塵不偶,六識無依,了無蹤跡,迥脫離微。且無住為本一句作麼生道?到頭霜夜月,任運落前溪。」

費隱禪師語錄卷第十四終

猜你喜欢
  佛说道神足无极变化经卷第三·佚名
  卷一百三十八·佚名
  卷第二十八(行声闻道中诸国王部第五)·宝唱
  新华严经论 第二十九卷·李通玄
  观音玄义记卷第四·知礼
  卷第三十五·普瑞
  法门锄宄·白岩净符
  第七·佚名
  序言二:弘一大师书画金石音乐展弁言·李叔同
  卷一·道世
  法华义疏卷第三·吉藏
  诸天叹品第十七·佚名
  佛教月报征文·太虚
  卷第二十九·霁仑超永
  论禅札记·胡适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敦煌歌辞总编卷四·任中敏

    杂曲 重句联章 三冬雪(望寄寒衣 十五首) 千门化(化三衣 七首) 归去来(宝门开 六首) 归去来(归西方赞 十首) 失调名(出家赞文 十首) 十无常(调名本意 十首) 失调名(和菩萨戒文) 化生子(化生童子赞 十首) 驱催老(调名本意 五首)

  • 卷八百七十一·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七十一甘洽与王仙客互嘲【二人相友善互以姓相嘲】王计尔应姓田为你面拨獭抽却你两边【洽】甘计尔应姓丹为你头不曲回脚向上安【仙客】阎敬爱题濠州高塘馆【敬爱

  • 卷五十三·志第五·历二·宋濂

        ◎历二   ○授时历议下   交食   历法疏密,验在交食,然推步之术难得其密,加时有早晚,食分有浅深,取其密合,不容偶然。推演加时,必本于躔离朓朒;考求食分,必本于距交远近;苟入气盈缩、入转迟疾未得其正,则合

  • 卷第六十四·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汉纪五十六〔起重光大荒落(辛巳),尽旃蒙作噩(乙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佚名

    弘治八年十二月庚戌朔 上视牲于南郊○辛亥命故辽东都司都指挥同知林胜之子睿原职定辽后卫指挥使○壬子养病户部右侍郎张鼎卒鼎字大器狭西咸宁县人成化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太原府知府山西左右参政河南按察使都

  • 一四六一 安徽巡抚朱珪奏本年换缴《通鉴纲目续编》二部折·佚名

    一四六一 安徽巡抚朱珪奏本年换缴《通鉴纲目续编》二部折乾隆五十七年十一月初六日安徽巡抚臣朱珪跪奏,为换缴《通鉴纲目续编》数目,遵旨汇奏事。窃照《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内应行抽改之处,乾隆四十八年四月内钦奉上谕:各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首天章四·阿桂

    命缓征川省过兵各州县明年钱粮诗以志事【甲午】缓征去嵗逮今年【川省自用兵以来虽停顿供亿丝毫不以累民而挽车军储不能不稍资民力已节次降防将癸巳甲午等年额赋分别蠲缓】布泽新正无可蠲赋税预教寛乙未【兹以小金川全

  • 鲁迅读古书·周作人

    关于鲁迅与古书的问题,普通有两种绝不相同的说法。甲说是主张用古文的一派:你们佩服鲁迅,他的新文学固然好,但那正是从旧文学出来的,因为他读得古书多,文学有根柢。乙说根据鲁迅自己的说法,在《京报副刊》征求“青年必读书”

  • 养吉斋丛录卷之四·吴振棫

    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顺治间,大学士等俱内直。诸章奏即日票拟,面赐裁决。十八年以后,辅政大臣、内直大学士等在外,疏奏次日看详。及进呈候旨,止有学士,而大学士不预。康熙八年,从李文襄之芳请,仍复旧制。其

  • 卷六十九·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六十九 朱批杨尔德奏摺 雍正五年正月二十五日提督广东学政【臣】杨尔德谨 奏恭请 皇上圣躬万安【臣】仰荷 天恩屡蒙拔擢兹复恭膺 简命视学广东夙夜冰兢自顾何人得邀此 宠渥惟有矢心公慎时刻

  • 四书通凡例·胡炳文

    四书通凡例一语录凡朱子未定之説与门人传录差误及重意者不复出门人姓氏依纂疏例亦不复纪一集注谓集诸家之注而为之也或融其意或举其辞字字称停不可増减今集成复举朱子以前诸议论是朱子当时犹有遗者也今并不复出或张氏

  • 第四章 22·辜鸿铭

    子曰:“古者 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辜讲孔子说:“老年人之所以保持沉默是因为害怕言行不相符。”

  • 第四章 9·辜鸿铭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辜讲孔子说:“如果一个人立志严谨治学,但却为缺衣少食而感到羞涩,和这样的人交谈是没有用处的。”

  •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四·欧阳竟无

      尊者世友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辯千問品第七之五   [一]四無色者.謂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此四無色幾有色等者.一   切無色。幾有見等者.一切無見。幾有對等者.一切無對。[二]幾

  • 第四次研究会·太虚

    ──七月二日──一 关于唯识义之疑问王兴周  一、据“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偈细审观之,则唯心造即唯识变或唯识现之意义。惟旧来学者,多以“三界唯心”为性宗,“万物唯识”为相宗,致令后人有

  • 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卷上·佚名

    大唐总持寺沙门智通译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我前身不可思议福德因缘。今蒙世尊与我授记。欲令利益一切众生起大悲心。能断一切系缚。能灭一切怖畏。一切众生蒙此威神。悉皆离苦因。获安乐果。若有善男

  • 天魔舞·李劼人

    长篇小说。李劼人著。1947年5月6日至1948年3月18日连载于成都《新民报》。共二十九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整理出版。作品广泛地描写抗战时期四川社会的黑暗现实。通过奸商老金、马为富、陈登云、陈莉华、白知时、

  • 摩尼罗亶经·佚名

    一卷,东晋竺昙兰译。陀罗尼杂集第八卷之别出。说除灾厄之法。摩尼罗亶之义未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