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六册 天命五年七月至九月

第十六册 天命五年七月至九月

七月十一日,致书朝鲜国曰:“我使臣硕隆国前往尔国尔将逃入尔国之七人拿获还我使臣。该逋逃潜至尔处,我本不知。设使眼见逃入他国,即欲索之,亦未必归还。主人不知之逃人,尔能勤加查出给还,若论公正,莫过於此。以后,复有三人逃至尔处,尔乃收留其中二人,一人因系诸申,即与以盐米遣还。遣还时教之曰:‘勿冉逃来,来则不纳,即行遣之归。’至尔收留之二人,据知,一人确为朝鲜人而另一人则捏称朝鲜,实乃诸申,其父母俱在矣。我并非因其为诸申而命索之,乃因尔遣还主人未知之逃人,故出此赞许尔公心之词也。尔朝鲜国,心之公正同於天地矣!夫天之於地,相距虽运,惟因信守禁约,四时不违,故风雨调和,日月轮转,其道永恒也!尔朝鲜国秉公守法,同於天地,故尔政业,将永存也!人若不存公诚而怀邪念,其死与蝼蚁有何异焉。明国弃公正之心,妄生邪念,干涉边外之事,存心害我,故天深厌明国。若我心术不正,则天

何以祐我耶?我之兴师,非因衣食困乏,欲得他人之财货土地也。只因明国居心邪恶,专行悖乱,助边外之叶赫,凌我实甚,故此兴师。我等小国之人尚且如此言之,尔等大国岂不知耶?尔等试思,有何相瞒之处?我本欲遣还尔方大员二人,但恐明国迫尔朝鲜国捕杀我所收养之人,故留而未遣。尔朝鲜国八郡①,何人无有?岂无贝勒大臣?此等官员,遣与不遣,无关紧要。念朝鲜王立志公诚,将此官员三人,通事一人及其他七人,共十人遣还。蒙古贝勒谏我与明修好,我遂於四月十七日,遗书答之曰:‘我与明孰是孰非,尔等可加询问,非者非之,是者称是,如此,我将从尔等之言。’该书寄后,未见复文。”

七月二十二日,闻明万历帝崩,其子泰昌继帝位,不一月又崩。於是,其孙天启帝即位矣。

七月,我使臣锡喇纳、硕洛辉自五部喀尔喀贝勒及斋赛处携马十一匹、牛六十二头、羊一百只以归,八月二十九日,於途中被扎鲁特部锺嫩、昂阿、卓齐特扣肯三贝勒之兵,尽劫之而去。前往扎鲁特地方色本贝勒处之使臣伊萨穆携牛二十八头、羊一百十二只、马一匹、驴一头以归,八月三十日於途中被扎鲁特部锺嫩、昂阿、卓齐特扣肯三贝勒之兵,尽行夺取之。

八月十八日,斩察哈尔汗之大使臣杭噶尔拜虎等三人。所以杀该使臣,乃因误传英明汗遣往察哈尔部之二人,为察哈尔所杀,故诛其使者,以示报复。后此二人,自行逃归。

二十一日,兴兵征明。围其懿路,蒲河二城,然城中无兵,俘获百姓、马、牛等甚众。收其俘获方止,即有哨卒来报:“明兵已出,越我哨位前来。”英明汗遂起身曰:“杀此明兵,直至沈阳城,以拥塞其城门。”言毕,即上马尽率八旗兵,迎击明兵,并向沈阳城方向奔去。当时有一明兵大队停於距沈阳城二十里处,并有少数兵分立两处,见我兵至俱退。遂命左翼一旗之主莽古尔泰曰:“尔方敌寡,尔可往追之。”莽古尔泰奉汗命,率其精选之一百巴牙喇兵追击明兵,过沈阳城东,渡城南之浑河。莽古尔泰贝勒身先追敌,如此之远,而本旗大营之总兵官衔主将额亦都巴图鲁竟未率众紧跟其贝勒,在后徐行,未渡河乃还。立於另一处之明兵,因右翼四旗兵各立於山之一侧,故右翼兵诸贝勒大臣未能发现该处之明兵。汗乃遣彼近处左翼一旗兵往击之,骁骑兵百人,冲杀在前,直至沈阳城北门,杀百人而还。立於另一处之明兵,亦自然撤退。班师时,莽古尔泰贝勒谓其部下大将额亦都巴图鲁曰:“尔为何不随我前往?”额亦都曰:“不知尔追敌如此之远。尔如此追奔,我众军安能追赶?”还家之后,汗闻此事,即召众执法者审议。汗大怒曰:“若谓莽古尔泰不当去,尔应追去,勒其马韁,乃至击破马头,携归。设惜命重,自不前往,亦当遣我士卒前去。我子孤军深入,为众明兵所困,苟有失误 其名誉将如何?我命尔率军随行,是令守护我子莽古尔泰。尔於我面前如此骄骜,专断军事,我岂不得训耶?兹命綑拿与尔同行之诸臣。”遂将游击,参将衔大臣十馀人执而缚之,后缚额亦都巴图鲁其人,留之於理事大衙门。翌晨,汗出坐衙门,命将绑缚之额亦都巴图鲁及其众大臣带来,跪於汗前,训以种种兴衰之典,定其罪。诸从臣,尽夺其赏,削其功,贬其爵,各鞭三十。执法者拟额亦都以死罪入告,汗念额亦都旧日之功,免其死,取额亦都巴图鲁之诸申三百男,削其功。随莽古尔泰贝勒冲锋陷阵有功者,悉命晋升,无爵位者赐以爵位。此战所得之八千俘获,按职位大小则大功者多赏,小功者少赏。

九月初八日,命军入懿路,蒲河地方,取明粮谷。军士至彼,即行打粮【原档残缺】。去后,汗弟青巴图鲁贝勒薨。其【原档残缺】出,备纸钱。九月十九日,汗亲临祭之。由此至费英东墓,哭泣一回,下跪奠酒三杯。又至拉哈墓,命诸臣奠酒,又往吉木巴荪墓,奠酒毕而还。其拉哈、吉木巴荪者,乃汗之勋劳近臣费英东前为右翼总管、一等大臣。

阿敏台吉之母及一村妇,谓斋桑古之妻曰称:“汗弟达尔汉巴图鲁贝勒之长子阿敏台吉以【原档残缺】与异母之子斋桑古同心相与。”阿敏台吉闻之,追问其妻。阿敏台吉之岳母辉发

福晋闻此,告之於汗。汗交执法贝勒审理。经审,其事有讹。事既不实,遂将传谣之阿敏台吉之母、村妇及听信此谣之斋桑古妻、尽行杀之。从此,阿敏台吉以其弟斋桑古失信,待之不亲。阿敏台吉夙好记?,一闻人之过,便置之不理,久怨不释。於诸弟衣食供给,厚薄不均。於是,斋桑古屡诉於大贝勒及四贝勒。但思,若将弟所诉之言,告知於父汗,犹如诬谤并肩同行之阿敏台吉,恐招人言,遂未敢入告矣。斋桑古欲将已之若楚,告知於汗伯父,但惧其兄阿敏台吉。若不入告,又不堪其虐。先是,曾以斋桑古之妹与哈达贝勒孟格布禄之子莫洛浑为妻。兄乌尔古岱亦不善加豢养其弟莫洛浑,致俾其弟衣食不足,遂恨其兄。叶赫贝勒之后裔名松阿里者,娶哈达贝勒辉发妻所生之女为妻。叶赫国亡,哈达贝勒之女,即离其夫,与其诸兄完聚。斋桑古与莫咯浑乃妻兄与妹夫也经当相往来,彼此诉若。后斋桑古与莫洛浑之姐通奸②。时有名叟根者娶莫洛浑另一姊为妻,其离夫之女,常住其家,又与其姐夫叟根及大贝勒之子硕托通奸。九月初三日,此女谓其原夫松阿里言:“斋桑古、硕托、莫洛浑夫妻将携我自界藩移居萨尔浒,随后逃往明国,尔可同往。”松阿里对其妻曰:“既诸贝勒皆去,则我愿同往。”言毕归家,告其兄苏纳。是夜时,苏纳往告,因汗已就寝,遂告於大贝勒。次晨,大贝勒转告汗。汗以无关紧要,置之不问。

至十三日,汗欲打听前闻之事,遂召莫洛浑之兄乌尔古岱问之。乌尔古贷告曰:“至我弟莫洛浑夫妇,我亦不信之。夫妻二人,贪食挥霍之,不顾家计,所用貂衣,各三四袭。其妻所用之耳坠、项圈、手镯、脚镯,皆以金为之。再者,常於斋桑古家中,昼夜宰牲饮宴。弟心叵测,不敢担保。日后我弟,心怀奸慝,毋以弟罪,株连於我。”又欲询问斋桑古,乃遣人往寻之。往寻者回告曰:“斋桑古未居家中,与莫洛浑同往牧群。”又命召硕托,报曰:“硕托亦不在家中,已往庄屯。”汗思:此三人均

不在家中,同向而往,恐合谋图逃。乃召集诸贝勒大臣商议。诸贝勒大臣曰:“可遣人往彼等所去之地搜寻,再发兵堵截通往明国之路。”时汗从其言,遂命军卒披甲,发往各路。其后,大贝勒又告汗曰:“硕托之过,我曾不欲告发,心为之隐瞒。彼自度罪恶深重,故持此恶念。彼曾携我所聘之妇,与其【原档残缺】其妻同往。再者,汤古岱,侯勒库往其家中贸易绸缎时,彼夫妇竟纵容之。彼等恐其事败露,故意合谋相议也。”汗曰:“硕托秉性庸懦,诚有过错,而岂能以妇人而罪之耶?”待斋桑古、硕托、莫洛浑至夜各返其家,遂问之曰:“据知尔等

合谋图逃,果否?”斋桑古、硕托曰:“我等何故潜逃?绝无此事。”莫洛浑夫妇曰:“确有此事。”【原档残缺】叟根亦称有此事。乃执斋桑古、硕托,幽於木栅高墙内,莫洛浑夫妇、叟根无妇,及男丁三人尽杀之。嗣后,大贝勒曾五六次跪乞汗曰:“若我亲生之子,因厌我而逃,则父汗授我专主之僚友国人,将何以为生耶?若子是我非,我将回避父汗掌管之基业。听从继母之言,不赐我以僚友、国人,不给与家奴、牛群马群,或不岂足供给衣食。如此,我将杀我妻,否则,我不可养之。子若萌奸宄,行悖乱,可将子交我,我当杀之!”汗不允。又娄次请求,仍不从。阿敏台吉亦如大贝勒,跪乞再四曰:“愿当众审理我兄弟,我有过则可辱我,若以弟斋桑古为非,请将弟交我,我杀之!”汗不允。

九月二十日,汗自界藩地方迁至萨尔浒。汗曰:“斋桑吉因惧其二兄将彼怨恨之语报我乃方出此积忿之言,今岂有再逃之理耶?即可释放,彼若欲与其兄阿敏台吉完聚,听其自便倘右不愿与阿敏同居,而欲归他兄,同住一旗则亦听其便。硕托愿随其父则罢,不愿则来依祖父我可也。将此言告与斋桑古、硕托二人,令其【原档残缺】思之。明日,可将尔等之意密报於我。”谕毕,使人前往。宅内众福晋告汗曰:“倘使此二子与其父兄同成,尔宜深思而行。”对此,汗曰:“尔等风闻何言。”众

福晋曰:【原档残缺】

①原转抄本签注:八bojin之国无从查考,故照抄之。(本书译为“八郡”)。

②原转抄本签注:谨查旧清语,无有korakabi一词,盖通奸之意。

猜你喜欢
  卷四百一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一·脱脱
  卷十三 晋语七·左丘明
  卷一百四十二·毕沅
  ●卷二十六·邵博
  卷第一·一然
  卷之三十七·佚名
  卷之二百三十二·佚名
  卷之十·佚名
  卷三十九·宇文懋昭
  绎史卷十七·马骕
  世家卷第三十六 高丽史三十六·郑麟趾
  韩琦传·脱脱
  仪智传·张廷玉
  一三二、春申君乃顷襄王弟不以游士致显辨·钱穆
  卷六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集注杜诗姓氏·黄希

    集注杜诗姓氏唐昌黎先生韩氏【名愈字退之有诗题子美坟】唐元氏【名桢】太原王氏【名洙字原叔翰林学士兵部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注子美集先古诗後近体计三十六卷】建安王氏【名昱字公旦建阳人度支员外郎秘阁校理】临川王

  • 卷五百五·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五百五 明 曹学佺 撰 明诗次集一百三十九 陈氏【仁和人都御史李公昂妻南康守陈敏政其父也】 春草 无人种春草随意发芳丛緑遍郊原外青回远近中羃烟黏落絮和雨衬残红不解王孙去凄凄对晚

  • 外集卷十七·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外集卷十七情感笑赋           【晋】孙 楚有度俗之公子緫万物之细故心髣髴乎巢由以得意为至乐不拘恋乎凡流防亲戚于高宇结宗盟于绸缪所以交颈偃仰椎胷指掌亢洪声于通谷顺长风以

  • 卷六百四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四十八方干方干字雄飞新定人徐凝一见器之授以诗律始举进士谒钱塘太守姚合合视其貌陋甚卑之坐定览卷乃骇目变容馆之数日登山临水无不与焉咸通中一举不得志遂遯会稽渔於监湖太守王龟以其亢

  • 卷二十四·商辂

    <史部,史评类,御批续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续资治通监纲目卷二十四 【起乙未元成宗元贞元年尽辛亥元武宗至大四年】凡十七年 【乙未】成宗皇帝元贞元年春正月以刘国杰为湖广平章

  • 闽海纪要卷之上·夏琳

    乙酉、大清皇帝顺治二年(明隆武元年)夏、闰六月,明主(原文为立)唐王聿键称帝于福州。初,唐王统兵勤王,以擅离南阳,锢禁狱。及宏光立,赦出,而南都破;靖虏伯郑鸿逵遇于嘉兴,语合,遂奉以入闽,与其兄南安伯芝龙谋立之。闰六月十五日即位

  • 卷十五·杨士奇

    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庚戌朔 上南郊省牲还御奉天门进公卿大臣谕之曰祭祀莫大于郊古者牺牲粢盛不备不洁不敢祭而帝牛涤三月其敬如此明日以始卿等继朕省牲便应秉对越之诚不可怠忽自古天子之祭皆公卿助相国家生民受福卿等

  • 卷之二百八十·佚名

    光绪十六年。庚寅。春正月。壬寅朔。上诣奉先殿堂子行礼。记注  ○遣官祭太庙后殿。记注  ○率王以下文武大臣。诣慈宁门庆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礼成。御太和殿受朝贺。记注诣大高殿拈香。寿

  • 资治通鉴考异卷二十七·司马光

    宋 司马光 撰唐纪十九光化元年正月韩建为修宫阙使【实录建以行宫卑痹无眺览之所表献城南别墅建初修南庄起楼观疏池沼欲为南内行废立之事其叔父丰见其防扈谓建曰汝陈许间一民乗时危乱位至方镇不能感君父之恵而欲以同

  • 卷二百七十八·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七十八表二【世职表】五等之封皆积功而逓加者也其功不能及五等而勲劳亦不可湮没者国家酬庸之典亦核其差等锡以世职其授职自云骑尉始云骑尉袭一次

  • 卷90·陈邦瞻

    理宗宝庆三年五月,蒙古遣使责岁币于金。六月,金使请和于蒙古。是月,蒙古主灭夏,以夏主

  • 卷第十五·董仲舒

    郊义第六十六郊义:春秋之法,王者岁一祭天于郊,四祭于宗庙,宗庙因于四时之易,郊因于新岁之初,圣人有以起之,其以祭,不可不亲也。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以最尊天之故,故易始岁更纪,即以其初郊,郊必以正月上辛者,言以所最尊首

  • 卷九·王元杰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谳义卷九     元 王元杰 撰襄公公名午成公子简王十四年即位谥法因事有功曰襄经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仲孙蔑会晋栾黶宋华元卫甯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程子曰围彭城书宋以明彭城宋之分地

  • 卷三·方苞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析疑钦定四库全书仪礼析疑卷三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士相见礼所载不独士礼而统曰士相见何也自卿大夫至于士惟所贽之物及受贽还贽辞让之节相与之辞异而所贽之饰执之之仪以及士见于大夫卿大夫交相

  • 卷十二·李钟伦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纂训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纂训卷十二安溪李钟伦撰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注董仲舒云成均五帝之学疏国之子弟案王制云王太子王子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是也凡有道

  •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卷下·妙叶

        四明鄞江沙门妙叶集  劝戒杀第十  相国裴公美休尝著圆觉经疏序。其略曰。夫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所谓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卓然而独存者也。以是观之。则知蜎飞蠕动至微之物。及彼大身师象巴

  • 妙臂印幢陀罗尼经·佚名

    大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奉 制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鸡罗娑山诸兽依处妙宫殿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又与无量菩萨摩诃萨俱。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靡不皆如童子之形。并贤护等十六丈夫。尔时世尊以正念智。为诸

  • 重修广韵·陈彭年

    该书共有5卷,系宋代陈彭年、丘雍等奉敕所编。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增广《切韵》,收字26194个,分为206韵。 书中所收入的字,都是先释其义,后用反切注音,并将许多同音字排列在一字的头下,或注明异读。本字下附有异体字。引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