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七 调和五事助参禅

参禅,是以见性契悟涅槃妙心为主,除此皆是助道之法。禅之一字,本是天竺语音,具体应名禅那,翻成汉语意为思维修。

禅的体性,经教祖语,立种种不同名称。《梵网经》说名心地。《般若经》说名菩提,亦称为涅槃。《华严经》立为法界。《楞伽经》说名如来藏识。如是等名,不烦多举。一法千名,应缘立号。祖师门下,有时呼为自己,有时名为正眼,有时号曰妙心,有时名曰主人翁、无底钵、没弦琴等等,不可俱录。若见性悟心,诸名尽晓,迷昧自性,诸名皆滞。

禅定一行,最为神妙,能发起自性的无漏智慧。一切妙用,万德万行,乃至神通光明,皆从禅定生。故三乘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离此无路。但禅有深浅、内外、大小,三乘各异。如来禅、祖师禅,必须心无所著,方可参究妙悟。

修禅之法,在形式上必须静坐,诸佛菩萨,三乘圣者,没有不通过静坐修禅而悟道解脱的。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端身静坐,最易定身息心,有利于用心参究。

释迦太子,修苦行六年,不得解脱,悟知苦行非道,非菩提因,遂从座起,至足连河沐浴,受牧女难陀波罗乳糜供养,气力充足,诣佛陀伽耶,厚敷净软草座于毕波罗树下,跏趺而坐,端身正念,发大誓言: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是身,终不起此座。于是端坐思维,经过降魔等阶段,终于十二月八日明星出时,豁然大悟,得无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觉。

开创中国禅宗的菩提达摩大师,梁普通年间来到中国,武帝迎入宫中问法,帝不能领悟。大师知机不契,遂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九年如一日。终日默默,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

这是佛祖给修习禅定者做出的榜样。虽然六祖为破斥死坐不用心者,而向薛简说:“道由心悟,岂在坐耶”的方便语。但参禅最正确的形式,还是应以佛祖为榜样,以结跏静坐为主,于参禅易得成就。若为保任禅心,亦须在行住坐卧时,融化贯彻于生活中。故永嘉禅师在《证道歌》里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参禅在形式上来说,以坐为主,坐是四威仪中最稳健中正的方法,姿态形式最为端正,故结跏趺坐是修禅的要道。

坐禅首先要发心,百丈禅师《坐禅仪》说:“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常住大悲心以无量功德回向众生。誓断烦恼,誓证菩提,一切莫为,只管打坐,放舍诸缘,休息万事,身心一如,动静无间,一定能得到禅定而开悟,作祖成佛。

静坐之先,选择环境,亦至关重要,必须选择寂静处,即远离喧杂,不闻杂乱的人畜之声的处所。其次调和五事:

1.调食:饮食本为滋身进道之所需。但食之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即不安。若食之过少,则身体羸虚,意虑不固。多食少食都非得定之道。还有吃了杂秽之物,令心识昏迷。若吃与自身不相宜的食物,则触动旧病,使四大相违,身心不安,也不利于修定。所以说“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吃饭之后,必须休息半小时才能入坐,否则身息不调。

2.调睡眠:睡眠本是无明惑覆,不可纵之,若睡眠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令心暗昧,善根沉昧,要经常思念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念心明静,如是方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故经云:“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3.调身:调身就是关于坐禅时对自己身体的调整。先需厚铺坐具,使身体能安稳久坐,无所妨碍。次当整定,即调整定式。坐法有两种:一、结半跏趺坐,即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指与右膝齐,右脚指与左膝齐。二、全跏趺坐,先将右脚置于左膝上,再将左脚安于右膝上。古来分别称为“吉祥坐”与“降魔坐”。禅宗本来没有这种区别,唯以坐久疲劳时,左右上下交替结跏都无否可,但总以半跏趺坐方为相宜。

其次宽解衣带,使衣带周正,不令坐时脱落。衣带勿使过紧,过紧身体窄迫,气息亦不调。迥松时易生颓堕,以松紧适度为要。

次当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掌上,两手大拇指相接,当心而安。照印相说,名为“法界定印”。

次当正身,先当摇动其身及诸支节,约反覆七八次,如按摩法,勿令手脚差异。如是坐已,则身端坐直,令脊骨勿曲勿耸,不得左倾右斜,前躬后仰。坐时不可依靠墙壁及屏障等物,否则久坐成患。

次当正颈,鼻子与脐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坐。

次当口吐浊气,吐气之法,开口放气,不可令粗急,宜缓细深长,绵绵恣气而出,想自身百脉不通处俱随放息而出。闭口,鼻纳清气。如是至三至七次,若身息调和,但一次亦足。

次当闭口,唇齿相依,舌顶上颚。

次当闭眼,只令断外光而已。

当端身正坐,犹如奠石,无得身首四肢辄尔动摇,是初人禅定调身之法。举要言之,不宽不急是身调相。

又极寒极热或过寒过热及迎风处,皆不宜静坐。光线也应选择适当,过明过暗,都非所宜。

如上所讲,住处衣食似乎与坐禅无关,实则不然,住处影响于心,饮食影响于身,睡眠影响进修,衣带松紧影响于调息。所以调和五事不可轻忽。

4.调息:调息就是调和呼吸,健康人的呼吸,大都正常;一旦四大不调,或精神异常时,脉搏就会变动,呼吸也就不规则了,这是每一坐禅人都有的经验。坐禅的时候,呼吸不调,心自然也因之而不调,身体浮动,就不能把心镇静下来,不能心安意悦,就不能明净入定。

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种是不调相,后一种为调相。

坐时鼻中之息,出入有声,叫做风相。

坐时鼻息的出入,虽无声音,而息出入结滞不通,是为喘相。

坐时息已无声,亦不结滞,但出入不细,是为气相。

坐时鼻息出入无声音,不结滞,不粗浮,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此是息相。

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气息则定。

静坐时有风喘气三相,是名不调。若用功参究,复为心患,心亦难定。若欲调之,当依三法:一、下住安心,即把心放于气海丹田(气海丹田即脐下一寸五分之处)),把心镇静下来,将下腹部徐徐用力,使之稍稍向前,精神安住,呼吸自然调顺。二、放宽身体,不要矜持,放舍一切,使身体轻松愉快。三、想气从遍身毛孔出入,通行无障。

息调则众患不生,散心易定。总起来讲,无声音,不结滞,不涩不滑,是息调相。

5.调心:调心之法有两种:一、调伏乱想,令心与参究相应,不令越逾。二、当令沉浮宽急适得其所。什么叫沉相?若坐时心中昏暗,心非明历,无所参究,头好低垂,是为沉相。这时当系念于鼻端,坐安心于发际、眉间(两眉中心),或令心明历,专注本参,无分散意,此可对治沉相。

什么叫浮相?若坐时心好掉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寻思杂事,这是浮相。这时应安心向下,最好安住在气海丹田、或肚脐中。更主要者,振奋精神,心住本参,止住散念,心即定住,则心容易安静。总起来讲,心无乱想,不浮不沉是心调相。

调身、调息、调心这三种方法,在初、中、后(也就是入、住、出),特别是在初、中阶段,若有不调相,皆需随时适当调整。

若欲出定,徐徐动身,安详而起,不得卒暴。出定之后,也要常作方便,护持定力。

禅之可尊贵者,以得法的要道,全在实修、实证、真参,真究,因此称之为“坐禅办道”。

今引百丈怀海禅息《坐禅仪》全文,以资共勉。

“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两大拇指相拄。正身端坐,令耳与肩对,鼻与脐对,舌拄上颚。唇齿相著,目须微开,免致昏睡。若得禅定,其力最胜。古习定高僧,坐常开目。法云圆通禅息呵人闭目坐禅谓黑山鬼窟,有深旨矣。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念起即觉,常觉不昧。不昏不散,万年一念,非断非常,此坐禅之要术也。坐禅乃安乐法门,而人多致疾者,盖不得其要,得其要,则自然四大轻安,精神爽利,法味资神。寂而常照,寤寐一致,生死一如。但办肯心,必不相赚。然恐道高魔盛,逆顺万端。若能正念现前,一切不能留碍。如《楞伽经》、天台《止观》、圭峰《修证仪》,具明魔事,皆自心生非由外有。定慧力胜,魔障自消矣。若欲出定,徐徐动身,安详而起,不得卒暴。出定之后,常作方便,护持定力。诸修行中,禅定为最。若不安禅静虑,三界流转,触境茫然。所以道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定水澄清,心珠自现。故《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法华经》云:‘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是知超凡超圣,必假静缘,坐脱立亡,须凭定力。一生取办尚恐蹉跎,况乃迁延,将何敌业。幸诸禅友,三复斯文。自利利他,同成正觉。”

猜你喜欢
  药师经析疑·李叔同
  梵网经述记卷第一·胜庄
  为 续 明 书·太虚
  卷一·心圆
  论中国佛教史·太虚
  十八种品第五·佚名
  序·寒松智操
  碧岩录卷第七·圆悟克勤
  大乘广百论释论 第六卷·护法
  原跋·智旭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五·佚名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卷上·佚名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卷上之二·宗密
  楞严经卷第十文句·智旭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第五·知礼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提要·史谨

    臣等谨案独醉亭集三卷明史谨撰谨字公谨昆山人洪武初以事谪居云南后用荐为应天府推官降补湘阴县丞寻罢归侨居金陵以终是集盖谨所自编但以体分不题巻数自武当八景以下九十三首则题曰遗稿疑谨没以后其后人掇拾晚年所作附

  • 儿歌·周作人

    小孩儿,你为什么哭?你要泥人儿么?对面杨柳树上的三只黑老鸹,你要布老虎么?也不要泥人儿,也不要布老虎。哇儿哇儿的飞去了。

  • 二集卷二十三·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卷二十三古今体一百二十二首【辛未二】过泰山恭依皇祖诗韵才看积雪消峯脊又觉轻云翳日头岂是山灵邀客住故教岚气作烟浮赓吟尚忆尧登顶结揽遐思禹画州阿那天门门

  • 卷四十 志十五·赵尔巽

      ◎灾异一   传曰: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五行之沴,地气为之也。水不润下,火不炎上,木不曲直,金不从革,土爰稼穑,稼穑不熟,是之谓失其性。五行之性本乎地,人附于地,人之五事,又应于地之五行,其洪范最初之义乎?明史五行志着其祥异,而

  • 卷四·常璩

      南中志   宁州,晋泰始六年初置,蜀之南中诸郡,庲降都督治也。   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叶榆、桐师、巂唐侯王国以十数。编发左衽,随畜迁徙,莫能相雄长。   周之季世,楚顷襄王遣将军庄蹻溯沅水,出且

  • ●卷八·陈康祺

    ◎朱文正与吴重光足为上官属吏之法吴孝廉重光,江都人,乾隆间令山西之阳曲。时大兴朱文正公方任布政使司,吴善属文,公不以俗吏待之,时招至署,论文赋诗。吴为公搜金石古迹,访修晋祠,树碑石,极欢。一夕,急呼吴,吴趋入,公手一券谓吴曰

  • 卷四·王世贞

    ○勋臣历三公勋臣以太师为极,凡八人:若李韩公善长、张英公辅,不为太傅、太保;朱保公永、张英公懋、张昌公鹤龄、徐定公光祚,不为太保,以躐加故也。独翊国公郭勋初加太保,再加兼太子太傅,三加太傅,四加兼太子太师,五加太师。成国

  • 卷之二百五十三·佚名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春。正月。己卯朔。上诣堂子行礼。还宫。拜神毕。率诸王、贝勒、贝子、公、内大臣、大学士、侍卫等、诣皇太后宫、行礼。御殿。王以下、文武各官、外藩王、及使臣等、上表朝贺。停止筵宴。

  • 卷之八十五·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八十五 传第六十九 固山贝子车凌敦多布列传【後授扎萨克】 车凌敦多布青海和硕特人姓博尔济吉特扎萨克亲王察罕丹津从弟曾祖瑚噜木什为顾实汗第七子有子四长根扎次哈坦巴

  • 北洋海军章程第七·佚名

    恤赏阵亡病故恤银: 查光绪十三年六月兵部奏明:北洋兵船员弁病故恤赏,应查照前南洋大臣左宗棠奏定章程,除管驾官归奏案办理,兵勇每名给银八两外,其大副以下人等,遇有积劳在船身故者,按一月薪粮给发恤赏;其因病离船尚未开缺旋即

  • 卷第五·董仲舒

    灭国上第七王者,民之所往,君者,不失其群者也;故能使万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群者,无敌于天下。弒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小国德薄不朝聘,大国不与诸侯会聚,孤特不相守,独居不同群,遭难莫之救,所以亡也。非独公侯大人如此,生天地之间,根本微

  • 松阳讲义卷六·陆陇其

    赠内阁学士陆陇其撰论语子贡问曰赐也何如章这一章因论子贡而见圣门之人才远出流俗之上通节俱是赞词大全朱子谓子贡毕竟只是器非不器也此是推言外之意不是夫子此时口气集注云子贡虽未至于不器其亦器之贵者欤一抑一扬原

  •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第二·周祖谟

    □,(错眇反。)嫽,(洛夭反。)好也。青徐海岱之间曰□,或谓之嫽。(今通呼小姣洁喜好者为嫽□。)好,凡通语也。朦,(忙红反。)厖,(鸱□。)丰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大貌谓之朦,或谓之厖;丰,其通语也。赵魏之郊,□燕之北鄙凡大人谓之丰人。燕记

  • 卷十·杨于庭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质疑卷十明 杨于庭 撰昭公虢之会宋之盟豹削族此复书叔孙豹者何也再会而恬不知怪圣人以是为不足削也取郓取郓之役微叔孙豹鲁不国矣故不书季孙宿帅师伐莒取郓而书取郓若不知为谁取之者志宿之横豹之忠

  • 素娥篇·邺华生

    明万历刊本《素娥篇》序书影明万历刊本《素娥篇》正文书影明代文言短篇艳情小说。一卷不分回。不题撰人。据序知邺华生著,其人无考。约成书于明万历末年。现仅存明万历刊本,藏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金赛研究所。1997年台湾

  • 汉诗总说·费锡璜

    一卷。清费锡璜(生卒年不详)撰。锡璜,字滋衡,江苏吴江(今苏州市)人。其自署称成都,盖因其父燕峰山人费密知成都避乱流寓吴地,故费锡璜犹署其故里。原来,费锡璜与沈用济合撰《汉诗说》十卷,依冯惟讷《诗纪》、梅鼎祚《

  • 地藏菩萨仪轨·佚名

    全一卷。唐代输婆迦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内容述说佛在佉罗提耶山时,地藏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欲说神咒,经佛允许后,遂说此仪轨;初说大、中、小之三种神咒,次说画像法,其次说印咒、普供养印、总说总印、请赞印,最后说成

  • 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佚名

    一卷,唐义净译。即如意轮陀罗尼经序品第一之别译。此中之咒为流通十小咒中之第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