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即位祝事等
最胜而有德此之主(西利奇奢耶罗奢西哈)之殁,其义弟王,彼巧导人民,得[妙]容福运,乐照全楞伽洲,最胜之瑞德,柔软之王乃胜王。(一)由正觉之般涅槃至二千二百九十年,乐[此]楞伽洲,其时因大王之灭殁,人民沈忧,喜楞伽洲之利益此人民之主慰拊之。(二、三)然,太阳之没时,如照黑暗之诸方,其时,大名称之王,于忧所累之人民,遍照无余忧,彼如升之太阳,遍照一切之方角,即楞伽之王位,慰拊一切者。(四、五、六上)
于佛等三宝有净信,不放逸而欲善业,彼人民主上于王位耶!令清净全都,以布片绿门等为庄饰,于此胜美之都,乃楞伽全国民之善集时,有大名誉,本善业之大王,以王者之权威,巡行都中,使彼等知:“王殁之楞伽王国[今]有王也。”[如是]彼人间之主,专心行大功德而住于西利瓦达那城。(六下、一〇)为守牟尼之教,起誓愿之主,彼奇提西利罗奢西哈最胜王,到达于楞伽,有楞伽王国之尊严,以信为财宝善贤之士,忆念精非精,[为]佛等之三宝行祭事。(一一)
舍恶有接近于贤士,闻事善人最上之法,彼人间之主,有信心之智慧者而辨是事非事,以避非事乐于是事,彼[又]以四种摄事令喜全国民,所称扬贤智之人人,闻法施之果报与正法之[效]果,闻书写正法,供养法之善根,思惟:“依正法[发]而应作。”到处建[说]法之假堂,以种种彩色之布片缚于伞盖,装置样样之种种绿门其他者,点明灯,设座席,以崇敬尊重心,恭请迎说法师,使就所设之座,以此等正法之说法师,说“转法轮经”等众多之正法,终夜谨听诸经,依听闻正法,[知]彼身体生命财产之非坚实,以知坚实为坚实,有信心有净信,有净洁心,彼与诸大臣军队,共以供养物不只几次行大祭,都内之住民,城外之住民,为一切人民团体之利益、安乐,于几多之时行法施,彼人间之王,[如是]依法施来为善业[之积集]。(一二、二四)
对由罗康伽来之比丘众,次对于楞伽之比丘等,对甚多之出家者,对于沙弥,以恭敬心[布施]衣服等之要具,特遇彼等,人间之主,令说“护经”、“吉祥经”等。(二五、二六)如是于众多之时转正法,施要具而增大善业之积集。(二七)依信心奉施九千六百之金,作殊胜金制之经卷,于此金叶中,写“转法轮经”其他甚多经卷,正使正法说教师而行终夜说教,以供养种种之物,多数之时间最上之法。(二八、三〇)人间之主,令集书写者,于一日间书写“长部经”,与甚多之特遇,由此竟夜详说正法,行大供养,自己听、他[人亦]听。(三一、三二)令书写“相应部经”其他甚多经卷,以信心书写而施于财。(三三)其他出家或在家者之谨慎书写正法书,自出[于前]耶!王喜以施财,于彼对行大特遇,彼常以恭敬心护取楞伽住民[及]其他种种善业。(三四、三五)
愿善根彼人民之立,伴随从而赴阿奴罗达之殊胜都城,于菩提树、殊胜支提,以供养象马等及金银等,[如是]王时时积集善根。(三六、三七)具威力之王者而赴玛毗史伽那支提及胜之爪支提,礼拜而行大祭,彼大名誉人民之主积善业。(三八)
婆罗加玛王,令建普罗提之殊胜都城、支提及漂亮之精舍,使礼拜供养,大信心大荣誉之王,随众多之随从行十分之供养。(三九、四〇)王具信心之德,亦礼拜名罗奢达精舍而得大善根。(四一)
昔之楞伽主,[如是王]为生类之护者,认为于世有吉瑞,先供养那达神、莲华色(奇修奴)神等之天神,为见军之部队,以全部装饰如天神之都,集楞伽之全人民于其都,其中由一一之国,由各各之官,而分别[来]之人民,处处举旗章令保留场所,以天祠之标识上于象背,种种之舞妓群、种种之鼓类、种种之象群、种种之马群、[于]种种之衣服装饰成婆罗间之服装,持种种大伞、有种种之麈尾、种种之妇女群、种种之大臣群、持种种之楯、佩种种之刃物、取种种之枪、持种种之武器、持种种之布片,手执种种幢,由种种之国来,熟种种之言语、过于种种之学艺、从事于种种之劳作,共如是种种物,彼等围绕[此]象,令于前后行,其直后王如天神,具王者之大威严,欲巡行而出全都,[其]毕耶!彼等再还入适宜之处。(四二、五二)
吾等之王中王者,增进信心智慧及其他,想初行阿沙荼月祭、供养佛尊、于吉祥象之背施善金工,缚于舆之家,以装饰,饰此白象,持银伞、拂子、花骑于象,取样样之供养物及花盖、种种之幢幡及着种种之衣裳者,种种之王大臣及由种种之地方来者,令从导于其象之前后,此毕耶!人间之主,奉安佛陀遗身舍利,安置于善舆之家胜辉之金龛,散花以降花之雨。(五三、五九)
善哉善哉之叫及螺贝钹鼓、以种种之鼓声,成大欢喜,以不思议希有之念,为善良之人人,合掌于头上,常供养[舍利]。(六〇、六一)人间之主是烛灯奉持者,吉瑞之衣服着用者,种种特异之供养,以天非天人间等,所有供养中,先于第一位胜者舍利,天人及其他无余地,命应由背后来,祝福感谢之声,依于其他王者之大威严及王者之大威神力与大祭事,“则天上之居住,天王[亦]如是行供养舍利”如此示人民而去!(六二、六五)
具信心种种之德,事于佛法僧,忆念坚实非坚实,正念之彼[王],常住行布施其他之善业,有信心智慧慈悲,[以]胜之最胜德,照耀[楞伽]国,对正觉者有净信心,[准]行十牟尼尊之善法,常下懈怠以恭敬心行布施等之善业,忆念坚实非坚实、彼[思]全国国民之利益,具如是也。(六六、六七)
以大祭祠,表敬意于三宝,日日行齿舍利之大祭礼,以兴自己之时代,于自己之僧伽常有恭敬心,以自己准备之四种种要具奉事彼等,彼等正法有极净信,常有恭敬心,积无量之善业,以胜者之教,转如佛陀生存时,为住于楞伽国之人人,增展大善根,闻婆罗加玛普奢等昔王等之所为,是诺“善哉”,闻彼等所为于效王道,于王道大有恭敬心,于不应行之道怀怖畏,于四种摄法,能令顺应自己,自己兄弟等一切就于适当之业务,彼善慰藉统督而捕捉彼等之心。(六八、七四)
如是而楞伽殊胜之王,乐他人之利益,如是常不懈怠于[大]师教及世间,喜护人民之主,闻昔楞伽王,为人间主群之行迹,追忆彼等之所为,如是快心而思惟:“余亦勤最胜之王法。”人间之主由大王统之诸王及小王统之诸王、摩诃三摩多[王]至哈提势罗城止,编往昔之偈,缀其古事迹,己成之偈书,名“大王统史”。(七五、七八上)存于楞伽国,由沙民达国持来此楞伽诸王之王统书,此两书以次第分别研凿,闻“有缺陷”,楞伽之主其后,由普罗加玛婆奢等未写之[王],于至今日止,令写诸王之事迹以成王统。(七八下、八〇)
如是不超彼王道与法道,正确行平等于王命,顺应于王法而日日施与等,行众多之善业,彼人间之主,忆持最上之法,于四摄法中,专心于布施,专心于爱语利益行,同立于自己,王自己之兄弟诸为同一以示世间,附与无余马车乘物等之荣光,二人之副王与满足,如是以充第四之摄法。(八一、八五)
如是得名誉,分别行彼等二人齿舍利之大祭,令书写经卷而施财于书写者,招待比丘众而施日常食等之施,[此]为常住施,由闻正法办知应作之事及不应作之事,厌恶业,于善业[有]大敬意,选练达优秀而可爱喜之沙弥等,于此沙弥等,王者施于适当之要具八种,令授与大戒,善学律法与经,建大功德果之住庵,其处住比丘等,细心而以恭敬心奉事,不唯几次研凿世间[并佛]教之务,应王之意,彼等于适宜行摄取善良之民,排击不良之民。(八六、九二)依如是等种种之法而愿善业,世间[并佛]教以为自己之物,昔之某王,依获得王位等之原因,不思惟兄弟等,于互相烦恼,其人民亦为争论亦同其事。[反之]如是此三人,果获得王位,措此争论不示不和,住于一都城中,常乐如荫。(九三、九六)如是亦无关唯念于王位,效有德象本生故事之菩萨德行,(九七)奇沙罗之利奢奇人,相和合无斗意而勤于王事,彼果得获得胜利。狂心于楞伽国女子之美,少智之人主,作不应作之事而遇种种灾祸,惠于楞伽国女子之美,具智之人主,作应作之事,为好运者、大名称者。(九八、一〇〇)此等三人人间之主,王等依此至和合状态:“余云此物为不思议。”(一〇一)有大德之大王,与大伞其他之光荣,伴王者之随从,往来见自己之弟,心喜而常见,彼一次一次修梵[住]之修。(一〇二、一〇三)
生于[大]地之主家,为受持[佛]教者,保无量之功德,彼等行善法,禁止行不应行之处,接近于良友,赴善处欲成于道,(一〇四)具有如是之善德,信心为财,大地之护者,供养有吉瑞正觉者之此齿舍利与法及殊胜之僧伽,与光荣而无余,积大善根,护无垢之教及此好楞伽[国]。(一〇五)善保世间唯一主,牟尼[尊]之精德于胸而常忆念,追念[牟尼尊]最上之德聚,常于奉事此优德之楞伽主。(一〇六)如是具有王力大地之护者,大王中之胜王,护无垢牟尼尊之教及此楞伽国,无余地满足地方之人民,与大光荣,有善业之威力及教令权力之善贤王,以辉耀自己之人天。(一〇七)
大威神力,有大名称之大王,住于大都城,护世间并于佛之教中,罗奢西哈王时,为护楞伽[国],雇海上商人,彼大力量之荷兰住民等,从事于楞伽主权者诸之传令事务。(一〇八、一〇九)于种种地方所产之多种多量之衣服,善研凿高价而适称王之受用,以大敬意,以大喜悦持来为献纳品、年年彼皆献纳。(一一〇、一一一)于时,依楞伽人人生前之业,或任世间佛教之守护,天神等格差之怠慢,时时极暴戾之彼等,忿怒之余,以昔楞伽[国]人。(一一二、一一三)闻此报大名称之大王,思“此不适”,其时以遣大臣,彼等诸大臣如命而行,彼荷兰之住人等,恐为战争,以冲对适,烧家屋毁叠,依几多方法与彼等恐怖。(一一四、一一六)敌势之[如是]于怖畏而怯时,背逆、暴戾、卑贱而余命无几何一恶人,立为己指挥者之地位,奢瓦人及其他引具众多无数,再三破坏处处之国、村、精舍、天祠、桥梁、休息堂及其他。(一一七、一一八)受楞伽主君命之大臣,于战[地],巧与勇士等时时共战于各处,此处彼处尽其手段,虽屠敌者,无所畏压而向还于都。(一一九、一二〇)[为]战所遣诸大臣,途中为防御常立敌军之前,速制其前进。(一二一)楞伽之主而知时机,大智者之大王谈:“不饱等于森林之火,不能防敌军之来袭。”尊贵之齿舍利与首妃、妹等,一切精良之财,亦为二副王之责任,当护此等,由山林险道,送往难行之国。(一二二、一二四)由此之敌群如一切夜叉军之暴戾而入都耶!毁正法经典及其他之物,(一二五)种种将军与大臣等,巧知于战之可不可,被勇士等所围绕,彼大王出于大军之前,住于大城附近支城之各处,由四方围都城。(一二六、一二八上)住楞伽之人人,随王之意者等,敬奉佛教,与敌者交者之中,随处发见,随杀戮甚多人,王之使者等诸人臣与比丘众保护此。(一二八中、一二九)王之党者贤而有力,刚勇之有德者等,行战之游戏,欲守护此胜者之教者等,交战围绕勇武士,住于途中处处等者,再三战而破,与城内之敌战始再三破彼等。(一三〇、一三二)
人而随吾等王之心,不思惟为不思议,[此]诸天亦如是作。(一三三)然,取大愚闇之敌领袖,此美都城亦由天神之威力,由善业之威力不久而为卒然,[彼领袖]得怖畏、战栗、恐惶及狂乱心,丧失[王]者之威光而陷于死火。(一三四、一三五)
遇愚人之怀柔而入敌群者,一切彼等无归依信仰之[体]而陷破威或冒病,或为渴病所恼,如是灭敌党卑贱之辈。(一三六、一三七)“被天神人间所守护此地者,如是坚固有大威神。”众人言:“大善根者也。”[亦言]:“有如是威力,具善根此王之命令,于此地上,谁能超越耶?”(一三八、一三九)
敌群远去耶?大名称之大王,不见敌势而清扫全都如已前,特令严饰齿舍利堂其他,彼人间之主,对殊胜之正觉者教而[有]净敬[心],常忆念正觉者殊胜之语,专心忆念正觉者诸弟子之德,常祭正觉者之齿[舍利],如是对三宝之正处人间之主,依离齿舍利,可不[得]生自己之苦恼,其时,与随从共[赴]大险难之国。(一四〇、一四三)
大信心之大王见舍利龛,[怀]不思议希有之念,善礼拜[此]而显著地,以最上之支体[头]而恭礼,拜比丘众而拂自己之苦恼。(一四四、一四五)得美喜悦,彼王以其龛及舍利共置于己头上,呼善哉及以五种之乐器,行大祭而还己都。(一四六、一四七)
其时,楞伽之人人并见[大]地护者与齿[舍利],喜扬善哉之叫,(一四八)[王]于昔之齿堂中奉安齿舍利,行增加一切昔之供养,(一四九)于一切都府之精舍,众多之僧伽王其他之佛子等,亦见敌之恐怖,增大轮回恐怖,彼等无舍出家事,持经卷、舍利、要具去其处,住于外国而护[佛]教。王中王又迎彼等一切来都,令急清扫都中之精舍,使比丘等住其中,专心习教法、行法之[比丘等]中,选而招请有能之说法师,彼时时闻“王训[本生故事]”等正法。(一五〇、一一五四)
于多敌对荷兰住人之中,忆持地方之习俗,此等之一切者,集来一起谋议,言:“以此楞伽不得取余之处。”为确实而知[此]:“反对此楞伽主人之王,一切人等陷于破灭,吾等亦然。然,吾等亦对楞伽王,表示忠诚、爱情、大尊敬心而应住于此城中。”彼等常常谋议献纳品担当者,令彼大愚人持来,辉如支提,未容舍利银制之龛及恭持金之舆,“己等(荷兰)亲族等之犯而谢罪,已后亦住之”,思惟而来,彼等大崇敬[大]地之主,且礼拜样样令喜于[王],(一五五、一六一)于时,楞伽之主,王恕彼等无量之罪过,于彼等施种种名誉。(一六二)如是吾等之王亦结为友好,坚其因而至与彼等为友。(一六三)荷兰之人民,亦信赖楞伽王,由种种地方所产高价之献品,共持王翰而半年献贡。(一六四)落于邪见[徒之]手,以此大龛,人间之主,令涂金银,镂以摩尼珠,美而拟百光,[于中]奉安齿舍利而供养如日轮王。(一六五、一六六)如是奸恶邪见之敌群,挫其憍慢。正见者西哈罗统王善业之力实是伟大。知此不思议希有之因,具人人之敬意,接近善人所称扬最胜无比正见之德。(一六七)
美而楞伽之岛无一比丘,[因此王]受王者之任,住于斯利瓦达那城,甚多沙弥及同良家儿使之出家得具戒,于此比丘中,或是说法师,[或是]通律、或观念家,[或]住林者。(一六八、一七〇)具有如是等之德,作几百之比丘,亦无一比丘住此美丽此楞伽国,日日行善业愿利益,彼招待施僧伽常住食及病僧食。(一七一、一七二)于此之比丘与沙弥之身心上有种病,为愈此中心病,两足尊说律法与经。(一七三)心病之中,灭贪等病因,于比丘等习此经律,彼等若于深身病所恼,以学教法行法亦困难。(一七四、一七五)然,[大]地之主,为治老病,招请习熟僧伽之疗事者,分配医师与从者二人,于彼等与村落田亩及衣服璎珞等之荣光,为药代每年由王室施百金,彼于精舍内之各处,检查比丘、沙弥之苦乐,人间之主,令彼等看病。(一七六、一七九)如是彼王主王亦令施僧伽之利得,佛说:“此等一切利得中,无病之利得,是最大最上。”由此亦供养,使正觉者之教十分辉耀。(一八〇、一八一)
昔之楞伽主是教之护持者,彼等最优胜之人人,远离敌人群之邪,以运王国之负荷。闻此亦与无量之誉,自知得见法,常无懈怠,教之护者[王又]行善根。(一八二)
善人之信心与感激而[起]作大王统史
称即位祝事等说明[章之]第九十九章[毕]
猜你喜欢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之下(僧宝聚)·非浊 第十一卷·佚名 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圆晖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一·澄观 锻炼说十三篇自序·戒显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佛教寺僧的经济建设·太虚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六·智顗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一(之上)(论本第七十八至七十九)·遁伦 体念观音菩萨的精神·太虚 第四十二卷·佚名 论出家·印光 中国文化及佛教于战后与欧洲民族之关系·太虚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一·佚名 卷四百九十·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