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品
第一章 不故思论
今称不故思论。此处,无间事是重大,是故为不故思,其等之[无间]事所犯时,[犯者]亦言堕无间,乃一分北道派之邪执。
一
(自)不故思杀母亦堕无间者耶?(他)然。(自)不故思杀生物亦杀生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不故思杀母亦堕无间者耶?(他)然。(自)不故思不与取亦……乃至……虚诳语亦虚诳语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二
(自)不故思杀生亦不为杀生者耶?(他)然。(自)不故思杀母亦不堕无间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不故思不与取……乃至……虚诳语亦不为虚诳语者耶?(他)然。(自)不故思杀母亦不堕无间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三
(自)不故思杀母亦堕无间者耶?(他)然。(自)言:“不故思杀母亦堕无间者。”有如是之经耶?(他)无。(自)言:“若故思杀母,则堕无间者。”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若“言‘若故思杀母,则堕无间者’,有如是之经”,汝不应言:“不故思杀母亦堕无间者。”
四
(他)不应言:“杀母者堕无间者。”耶?(自)然。(他)非夺母命耶?(自)然。(他)若“夺母命”,是故汝应言:“杀母者堕无间者。”
五
(他)不应言:“杀父者堕无间者。”耶?(自)然。(他)非夺父命耶?(自)然。(他)若“夺父命”,是故汝应言:“杀父者堕无间者。”
六
(他)不应言:“杀阿罗汉者堕无间者。”耶?(自)然。(他)非夺阿罗汉之命耶?(自)然。(他)若“夺阿罗汉之命”者,是故汝应言:“杀阿罗汉者堕无间者。”
七
(他)不应言:“出[佛身]血者堕无间者。”耶?(自)然。(他)非出如来之血耶?(自)然。(他)若“出如来之血”者,是故汝应言:“出[佛身]血者堕无间者。”
八
(自)破僧者堕无间者耶?(他)然。(自)一切破僧者堕无间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一切破僧者堕无间者耶?(他)然。(自)有法想破僧者堕无间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法想破僧者堕无间者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优波利!破僧者堕恶生、堕地狱,一劫住者而不应救者;优波利!破僧者非堕恶生、非堕地狱,非一劫住而应救者。”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不应言:“有法想破僧者堕无间者。”
九
(他)不应言:“有法想破僧者堕无间者。”耶?(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曰:
“破僧者堕恶生者、堕地狱者、一劫住者,
喜徒党而住非法者远离瑜伽安隐,
若破和合僧一劫间煮于地狱。”
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是故,破僧者堕无间者。
第二章 智论
今称智论。此处,有二种之智,是世间与出世间。世间[智]是有定智,有依施等而转之业所作智;出世间[智]是有谛所断之道智、果智。然而,不为此区别,唯谛所断智,他为不然。是故,言“凡夫无智”者,乃说因部之邪执。
一
(自)凡夫无智耶?(他)然。(自)凡夫无慧、解了、择、简择、择法、识别、办别、差别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凡夫非有慧……乃至……差别耶?(他)然。(自)若“凡夫有慧……乃至……差别”者,汝不应言:“凡夫无智。”
二
(自)凡夫无智耶?(他)然。(自)凡夫入初禅耶?(他)然。(自)若“凡夫入初禅”,汝不应言:“凡夫无智。”(自)凡夫入第二禅……乃至……第三禅……乃至……第四禅……乃至……入虚空无边处,入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凡夫布施……乃至……施衣、食、床座、病缘药资具耶?(他)然。(自)若“凡夫施病缘药资具”者,汝不应言:“凡夫无智。”
三
(他)凡夫有智耶?(自)然。(他)凡夫依其智而遍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第三章 狱卒论
今称狱卒论。此处,言“于地狱,堕地狱者之业以狱卒之形而处刑,称无狱卒之有情”者,乃安达派之邪执。
一
(自)地狱无狱卒耶?(他)然。(自)地狱无业苛责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地狱有业苛责耶?(他)然。(自)地狱有狱卒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二
(自)人界有业苛责、有苛责者耶?(他)然。(自)地狱有业苛责、有苛责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地狱有业苛责、无苛责耶?(他)然。(自)人界有业苛责、无苛责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三
(他)地狱有狱卒耶?(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曰:
“非毗奢浮,非饿鬼王,
亦非苏摩、夜摩、毗沙门王,
于其处者,己业是杀,
终于此世而达他世界者。”
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是故,地狱无狱卒。
四
(自)地狱无狱卒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诸比丘!其时,狱卒等名五缚之刑罚加于彼,以炎热铁杖贯手,以炎热铁杖贯足,以炎热之铁杖贯余足,以炎热之铁杖贯胸中央,彼受苦、利、剧、强苦痛,然而彼恶业无尽时彼亦不死。”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地狱有狱卒。
五
(自)地狱无狱卒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诸比丘!其时,狱卒等令彼横倒以斧削彼……乃至……诸比丘!其时,狱卒等令彼足上首下而立,以锯斫之……乃至……诸比丘!其时,狱卒等将彼系缚于车,令往复于炎炎、等极炽然、灼热之地上……乃至……诸比丘!其时,狱卒等令彼登下大炎炎、等极炽然、灼热炭火山……乃至……诸比丘!其时,狱卒等令彼足上首下而捉投于炎炎、等极炽然、灼热之铁镬,彼于其中而煮,身为泡沫所覆,彼于其中而煮,为泡沫所覆,或浮、或沈、或漂,彼于其处……乃至……诸比丘!其时,狱卒等以彼投于大地狱。诸比丘!彼是大地狱耶?
有四隅,有四门,安布于各各等分,
铁墙环绕,以铁板被覆,
其铁地炎炎、光辉而燃。
周匝百由旬,恒常交彻不息。”
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地狱有狱卒。
第四章 畜生论
今称畜生论,此处,“于诸天,蔼罗伐拏等之天子,有象形马形之变化,彼处无畜生趣,然见彼畜生形之天子,言诸天有畜生”,乃安达派之邪执。
一
(自)天有畜生耶?(他)然。(自)畜生有天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天有畜生耶?(他)然。(自)天界是畜生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天有畜生耶?(他)然。(自)彼处有蛆、羽虫、蚊、蝇、蛇、蝎、百足、湿虫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二
(自)天无畜生耶?(自)然。(他)彼处非有称为蔼伐罗拏之龙象、千驾之天乘耶?(他)然。(自)若“彼处有称蔼伐罗拏之龙象、千驾之天乘”,是故汝应言:“天有畜生。”
三
(自)天有畜生耶?(他)然。(自)彼处有象舍、马舍、秣粮、御者马丁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是故,天无畜生。
第五章 道论
今称道论。此处,言“彼先之身业、口业、活命是清净”,依止此经及正语、正业、正命是心不相应,于无限制言“有五支之道”者,乃化地部之邪执。
一
(自)有五支道耶?(他)然。(自)“有八支道,此即正见……乃至……正定”非世尊所仰耶?(他)然。(自)若“有八支道,即正见……乃至……正定”者是世尊所仰,汝不应言:“有五支道。”
二
(自)有五支道耶?(他)然。(他)非世尊所仰耶?曰:
“八支道最妙,
四句谛最上,
离欲法最胜,
具眼者两足最上。”
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有八支道。
三
(自)正语是道支而不是道耶?(他)然。(自)正见是道支而不是道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正语是道支而不是道耶?(他)然。(自)正思……正精进……正念……正定是道支而不是道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正业……乃至……正命是道支而不是道耶?(他)然。(自)正见……乃至……正定是道支而不是道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四
(自)正见是道支而是道耶?(他)然。(自)正语是道支而是道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正见是道支而是道耶?(他)然。(自)正业……乃至……正命是道支而是道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正思……乃至……正定是道支而是道耶?(他)然。(自)正语……乃至……正命是道支而是道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五
(他)有八支道耶?(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曰:“先彼之身业、口业、命为善清净。如是,彼之此八圣支道应至修习满足。”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是故,有五支道。
六
(自)有五支道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须跋陀!凡于不得圣八支之法律者,其处亦不得沙门,其处亦不得第二之沙门,其处亦不得第三之沙门,其处亦不得第四之沙门。须跋陀!凡于所得圣八支之法律者,其处亦得沙门,第二……乃至……第三……乃至……亦得第四之沙门。须跋陀!于圣八支道所得之法律者,须跋陀!此处亦[有]沙门,此处亦[有]第二之沙门,此处亦[有]第三之沙门,此处亦有第四之沙门。依他沙门,他说为虚。”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有八支道。
第六章 智论
今称智论。此处,指于[初]转法轮[四谛三转之]十二智,而十二事智是出世间,乃东山住部、西山住部之邪执。
一
(自)十二事智是出世间耶?(他)然。(自)有十二出世间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十二出世间智耶?(他)然。(自)有十二预流道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十二预流道耶?(他)然。(自)有十二预流果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十二一来……乃至……不还……乃至……阿罗汉道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十二阿罗汉道耶?(他)然。(自)有十二阿罗汉果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二
(他)不应言:“十二事智是出世间。”耶?(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曰:“诸比丘!此是苦圣谛。诸比丘!前未曾闻法于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生。而应遍知此苦圣谛。诸比丘!我……乃至……诸比丘!我所遍知……乃至……诸比丘!此是苦集圣谛。……乃至……诸比丘!此之苦集圣谛应断。诸比丘!我……乃至……诸比丘!我所断……乃至……诸比丘!此是苦灭谛。……乃至……此之苦灭谛应证。诸比丘!我……乃至……诸比丘!我所证……乃至……诸比丘!此是至苦灭之道圣谛。……此之至苦灭之道圣谛应修。诸比丘!我……乃至……诸比丘!依我而修。[我]于前未曾闻法而眼生……乃至……光生。”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是故,十二事智是出世间。
彼之摄颂曰:
杀母者是堕无间者,杀父者是堕无间者,
杀阿罗汉者是堕无间者,出[佛身]血者是堕无间者,
破僧伽者是堕无间者,凡夫无智,
地狱无狱卒,天无畜生,
有五支之道,十二事智是出世间。
第二十品[终]
猜你喜欢 与柳田圣山讨论禅宗史的纲领柳田先生·胡适 卷之八·别庵性统 宏智禅师广录 第二卷·正觉 卷第十六·霁仑超永 商主天子所问经·佚名 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上并序·文偃 浮石禪師語錄卷十·通贤 第十三 优陀耶学童所问之义释·佚名 重雕补注禅苑清规第一卷·宗赜慈觉 卷第十三(弥沙塞)·佚名 卷第八·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五·佚名 卷第二·佚名 第四十五則 趙州一領布衫·胡兰成 卷四十·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