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十一品

第一章 教论

今称教论。此处,指三度之结集而“教为新”。又“何人于如来之教为新”,言“得新如来之教”,乃一分北道派之邪执。

(自)教是新耶?(他)然。(自)念处是新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正劝……乃至……神足……乃至……根……乃至……觉支是新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先有漏……乃至……顺结、顺系、顺暴流、顺轭、顺盖、执取、顺取、顺染,后是非顺染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有何人以如来之教为新者耶?(他)然。(自)有念处为新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正劝……乃至……觉支为新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先有不善,后是善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先是有漏……乃至……顺染,后非顺染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为得如来之新教耶?(他)然。(自)为得新念处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为得新正劝……乃至……觉支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为得“先不善而后善”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为得“先是有漏……乃至……顺染,后非顺染”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第二章 不远离论

今称不远离论。此处,言“凡于补特伽罗或法之现在时,称彼是不远离其[法]”,是自宗之决定。言“依凡夫,三界诸法是不遍知,是故彼一刹那不依一切三界诸法远离”,同彼等(一分北道派)之邪执。

(自)凡夫不远离三界之法耶?(他)然。(自)凡夫不由三界之触……乃至……受、想、思、心、信、进、念、定……乃至……远离三界之慧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凡夫不远离三界之法耶?(他)然。(自)凡夫施衣,于其刹那得初禅而住……乃至……得虚空无边处而住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凡夫施食……乃至……施床座……乃至……施病缘药资具,于其刹那得第四禅而住,得非想非非想处而住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凡夫不远离三界之法。”耶?(自)然。(他)凡夫入于色界……乃至……无色界之业是遍知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是故,凡夫不远离三界之业。

第三章 结论

今称结论。此处,认“阿罗汉不知一切佛境涯之故,其处彼应不断无明、疑”,“不断某结而得阿罗汉”,乃大众部之邪执。

(自)不断某结而得阿罗汉耶?(他)然。(自)不断某有身见……乃至……不断疑……乃至……不断戒禁取、不断贪、不断瞋、不断痴……乃至……不断无愧而得阿罗汉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不断某结而得阿罗汉耶?(他)然。(自)阿罗汉是有贪、有瞋、有痴、有慢、有覆、有嫌恨、有恼、有烦恼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阿罗汉非无贪、无瞋、无痴、无慢、无覆、无嫌恨、无恼、无烦恼耶?(他)然。(自)若“阿罗汉是无贪、无瞋、无痴、无慢、无覆、无嫌恨、无恼、无烦恼”者,汝不应言:“不断某结而得阿罗汉。”

(他)不应言:“不断某结而得阿罗汉。”耶?(自)然。(他)阿罗汉知一切佛境涯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是故,不断某结而得阿罗汉。

第四章 神通论

今称神通论。此处,称神通者,是于可能某状态,于不可能某状态。于“以无常等为常等”者一向为不可能。然而,转同分相续为非同分相续者,或依同分相续转为更长者,于其可能依止作为福业等诸原因之某状态。即为比丘等“以饮水为醍醐等”之时,如于大界藏(佛舍利藏)转灯火之长时相续[是]。是自宗之决定。然而,具寿毕邻陀婆蹉决心王宫之黄金,依止于此事,言“有意趣神通”,乃安达派之邪执。

(自)意趣神通于佛与声闻皆有耶?(他)然。(自)言:“绿叶之木常并列”之意趣神通于佛与声闻皆有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言:“花木常并列……乃至……果木常并列……乃至……常有月光,常有安隐,常为丰饶,常适度降雨”之意趣神通于佛与声闻皆有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意趣神通于佛与声闻皆有耶?(他)然。(自)言:“已生之触勿灭”之意趣神通于佛与声闻皆有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言:“已生之受……乃至……慧勿灭”之意趣神通于佛与声闻皆有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意趣神通于佛与声闻皆有耶?(他)然。(自)言:“色为常住……乃至……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为常住”之意趣神通于佛与声闻皆有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意趣神通于佛与声闻皆有耶?(他)然。(自)言:“有生法之有情勿生……乃至……有老法之有情勿老……乃至……有病法之有情勿病……乃至……有死法之有情勿死”之意趣神通于佛与声闻皆有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意趣神通于佛与声闻皆有。”耶?(自)然。(他)具寿毕邻陀婆蹉欲为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毗沙罗王城之黄金,非为黄金耶?(他)然。(自)若“具寿毕邻陀婆蹉欲为……乃至……黄金,为黄金”,是故汝应言:“意趣神通于佛与声闻皆有。”

第五章 佛陀论

今称佛陀论。此处,于彼等之时,除身之相违、寿之相违、光之相违,其余之佛法,于诸佛间不名劣胜性,然而无彼区别而言“在”,乃安达派之邪执。

(自)诸佛间有劣胜性耶?(他)然。(自)依念处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正劝……神足……乃至……根……乃至……力……乃至……觉支……乃至……得真自在……乃至……一切知性智见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第六章 一切方论

今称一切方论。遍四方上下,世界安住所,一切世界住诸佛,起自己之思惟,言“一切方住诸佛”,乃大众部之邪执。

(自)一切方住诸佛耶?(他)然。(自)东方住诸佛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东方住诸佛耶?(他)然。(自)彼佛何名、何生、何姓耶?彼佛之父母何名耶?彼佛之一双弟子何名耶?彼佛之近侍何名,持如何之衣,持如何之钵耶?于如何之聚落、村邑、都城、王国、地方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南方……乃至……西方……乃至……北方……乃至……下方住佛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下方住佛耶?(他)然。(自)彼佛何名……乃至……于……地方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上方住佛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上方住佛耶?(他)然。(自)[佛]住四王天……乃至……住三十三天……乃至……住夜摩天……乃至……住兜率天……乃至……住化乐天……乃至……住他化自在天……乃至……住梵天世界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第七章 法论

今称法论。色等依色等之自性而决定,不舍其自性,是故言“一切法决定”,乃安达派及一部北道派之邪执。

(自)一切法决定耶?(他)然。(自)是邪性决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是正性决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无有不定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非有不定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非有不定聚耶?(他)然。(自)若“有不定聚”,汝不应言:“一切法决定。”

(自)一切法决定耶?(他)然。(自)“邪性决定聚、正性决定聚、不定聚之三聚”非世尊所仰耶?(他)然。(自)若“‘邪性决定聚、正性决定聚、不定聚之三聚’是世尊之所仰”者,汝不应言:“一切法决定。”

(自)色是依色义而决定耶?(他)然。(自)是邪性决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是正性决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是依识义而决定耶?(他)然。(自)是邪性决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是正性决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色是依色义而决定……乃至……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是依识义而决定。”耶?(自)然。(他)是色而为想、为行、为识;受、想、行、识为色、为想、为行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是故,色是依色义而决定……乃至……受、想、行、识是依识义而决定。

第八章 业论

今称业论。此处,顺现法受等是依顺现法受等而决定。是故,言“一切业决定”,同上(安达派及一分北道派)之邪执。

(自)一切业决定耶?(他)然。(自)是邪性决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是正性决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无有不定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非有不定聚耶?(他)然。(自)若“有不定聚”,汝不应言:“一切业决定。”

(自)一切业决定耶?(他)然。(自)“邪决定聚、正性决定聚、不定聚之三聚”者,非世尊所仰耶?(自)若“‘邪性决定聚、正性决定聚、不定聚之三聚’者是世尊所仰”,汝不应言:“一切业决定。”

(自)顺现法受业是依顺现法受之义而决定耶?(他)然。(自)是邪性决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是正性决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顺生受业……乃至……顺后受业依顺后受之义而决定耶?(他)然。(自)是邪性决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是正性决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顺现法受业是依顺现法受之义而决定,顺生受业……乃至……顺后受业依顺后受之义而决定。”耶?(自)然。(他)顺现法受业是顺生受、顺后受……乃至……顺生受业是顺现法受、顺后受……乃至……顺后受业是顺现法受、顺生受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是故,顺现法受业依顺现法受业之义而决定,顺生受业……乃至……顺后受业依顺后受之义而决定。

[摄颂曰]:

 教为新,何人为如来之新教,

 得如来之新教,凡夫不远离三界之法,

 不断某结而得阿罗汉,

 意趣神通佛与声闻皆有,诸佛间有胜劣性,

 一切方住诸佛,一切法决定,一切业决定。

第二十一品[终]

猜你喜欢
  第二十八章 瞿波罗王时代·多罗那他
  卷二·野竹福慧
  卷一·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九·玄奘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十三·明佺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第二·佚名
  中国危机之救济·太虚
  第五十四卷·佚名
  入誉论品第七·马鸣
  卷六·佚名
  卷第二十·智旭
  佛说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菩萨经·佚名
  第十三 大诤·佚名
  卷第十八·佚名
  萬如禪師語錄卷第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二集目录二·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总目卷十一塞上行围奉皇太后啓驾载览西成有象即景秋晓成吟过清河示七弟及诸皇子七夕黄花路微雨密云行宫即景九松山月揽胜轩常山峪行宫八景山田滦阳别墅小金山作

  • 卷四百十三·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十三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四十七 吴希贤 翰林同年绘像图 丁丑冬腊月二日侍读倪舜咨以同年官翰林者十二人咸萃京师无复云树暌违之叹乃合燕玉河东之第且命工绘像各赋诗一章志之希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四十二·杨仲良

      徽宗皇帝   金盟上   政和七年七月。先是,建隆以来,金国尝由蓟州泛海至登州卖马,故道虽存,久闭不通。于是金国苏州汉儿高药师、曹孝才及僧即荣等,率其亲属二百余人,以大舟浮海,欲趋高丽避乱,为风漂达我界驼基岛,备言:『

  • 皇清开国方略卷十八·阿桂

      太宗文皇帝【天聪八年甲戌正月至六月】  天聪八年春正月庚寅申明外藩禁令  时科尔沁敖汉柰曼喀喇沁扎噜特巴林乌喇特阿噜科尔沁翁牛特四子诸部长并以朝贺元旦至贡驼马貂皮等物  赐赉有差  谕之曰尔古诸

  • 三三六 山东巡抚杨景素奏借抄原本及拣存未解书籍俱已给还原主折·佚名

    三三六 山东巡抚杨景素奏借抄原本及拣存未解书籍俱已给还原主折乾隆四十一年九月十六日山东巡抚臣杨景素跪奏,为覆奏事。案照乾隆三十九年七月准办理四库全书处咨开,奉上谕:外省采访遗书,各设公局办理。交到后,有因重复琐

  • 三国史记卷第四十六。·金富轼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四六卷列传六零零零零列传第六。[强首][崔致远][薛聪]。四六卷列传六强首零一○[强首]

  • 闵友第十五·桓谭

    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言内有以相知与否,不在新故也。庄尤,字伯石。高君孟颇知律令,尝自伏写书,着作署郎哀其老,欲代之,不肯,云:「我躬自写,乃当十遍读。」扬雄作《玄》书,以为玄者天也、道也,言圣贤制法作事,皆引天道以为

  • 少牢馈食礼第十六·佚名

    少牢馈食之礼。日用丁己。筮旬有一日。筮于庙门之外。主人朝服,西面于门东。史朝服,左执筮,右抽上韇,兼与筮执之,东面受命于主人。主人曰:“孝孙某,来日丁亥,用荐岁事于皇祖伯某,以某妃配某氏。尚飨!”史曰:“诺

  • 卷十三·高诱

    钦定四库全书淮南鸿烈解卷十三汉 高诱 注汜论训【博说世间古今得失以道为化大归於一故曰汜论】古者有鍪【谋】而绻领以王天下者矣【古者盖三皇以前也鍪头着兜鍪?言未知制冠也绻领皮衣屈而紩之如今胡家韦袭反褶以为

  • 提要·顺治

    【臣】等谨案孝经注一卷顺治十三年大学士蒋赫徳恭纂仰邀钦定御制序文冠首孝经词近而防逺等而次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推而广之自闺门可放诸四海专而致之即愚夫愚妇可通于神明故语其平近则人人可知可行语其精微则圣人亦覃

  • 卷四·曾国藩

    卷四诚心篇曾国藩说,古今英雄“立得住”,如同先有根据地后能打天下一样,必须有诚心实意。荀子说,养心莫善于诚。诚就是不欺。今人讲:信义春常在,心诚则灵。程门立雪、三顾茅庐都深蕴一个诚字。曾国藩以忠诚为天下倡,选将练兵

  • 卷六十三·佚名

    △初分无所得品第十八之三舍利子,一切陀罗尼门无所有故前後中际菩萨摩诃萨不可得。一切三摩地门无所有故前後中际菩萨摩诃萨不可得。一切陀罗尼门空故前後中际菩萨摩诃萨不可得。一切三摩地门空故前後中际菩萨摩诃萨不

  • 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卷第二·佚名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请如来品第四  时阿耨达。自与其众诸眷属俱。稽首世尊跪膝叉手。而白佛言。愿请天尊回屈神光。往诣无热之大池中。尽其三月。吾等志乐供养圣尊。并诸神通果办菩萨及上弟子。蒙愍纳许愿受其

  • 邪魔惑世·印光

    现今之世,乃魔王外道出世之时,若宿世中未种真实善根,有信心者,尽入魔罥(ju&agrave;n网)。以彼等群魔,皆有最希奇怪异之法子,惑动人故也。江神童,乃鬼神附体之能力,非真系生知之神童。前年友人张之铭,以江神童息战书见寄,命光看。

  •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三十三卷·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三十三卷唐毗陵沙门湛然述释烦恼境者。自此以下现文六境及略三境。咸是发得。此九境外所起烦恼。乃至四弘但属阴境三阴所摄。是故寻常非无烦恼乃至发心。亦并须观非不名境。今文谓辩观阴发得

  • 全蜀艺文志·周复俊

    地方诗文总集。六十四卷。明周复浚编纂。周复浚字子吁,昆山(今属江苏)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兼副都御史。周氏曾官四川按察副使,以为宋代所编《成都文类》所收未备,故重编蜀中文献,广收博采有关当地之诗文

  • 拊掌录·元怀

    元代笔记。1卷。元怀撰。本书卷首有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自序,卷末有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华亭孙道明跋。元怀号辗然子,书名《拊掌录》,均与本书内容相切合,书中所记都是历代流传的可笑之事。作者另有数说:宛委山堂本

  •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佚名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分作八品。即《大宝积经》第十九郁伽长者会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