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种所依显念佛胜义
──二十五年一月在汕头庵埠各界欢迎会讲──
佛法在离言自证,本无可以宣说的文字语言。而佛以方便利人故说法,则法法皆显不思议理,随举一句一偈,皆可总持全体佛法,无欠无缺。现在即举出三句义,对佛法全体作概略的说明:
一 迷悟依──真如诸佛朗然大觉,明见性真,超九界之苦海,登佛地之彼岸,悟也;众生无明颠倒,背觉合尘,昧万善之净行,逐三途而流转,迷也。然迷之与悟,果何所据而判定耶?心经云:‘诸法空相’;法华云:‘诸法实相’;诸经云:‘真如法性’;或云:‘一真法界’;这即是判定迷悟的所在。因真如法性,为迷悟之所依,迷此真如法性,沦为凡夫,悟此真如法性,即成圣者。因此、举一真如,便可以判定迷悟。
复次、迷悟的关键虽同在真如,然迷迷、悟悟,亦各自有其程度的浅深。如同在六道众生的人道,无始以来,和他道众生一样的沉迷不觉,但现前若是闻了佛法,起了一种新的信解,便从迷中有了觉悟;回顾地狱道等的众生,自然超胜;可是与天道众生一比较,悟的程度又觉不如了。迷的程度既有深浅,悟的程度亦有深浅,人的悟非天的悟,乃至菩萨的悟非佛的悟。
严格地说,迷悟的出发点是在人道,由人道而上天道乃至声闻、辟支,都是从迷入悟。再推而上之,由菩萨至佛,亦可谓从悟入悟。若由人道而下之,即是从悟入迷;至于三途辗转,那就从迷入迷了。
明迷悟依,知人类为迷悟的出发点,所以我们人类,应该如何珍重人生,莫令空过!
二 因果依──藏识藏识、就是通常所谓的本心或本识。因此心识中含藏一切诸法的种子,为一切诸法生起和长成的根本。由种子藏识的因,变成现行诸识的果;复由现行转识的因,熏成种子藏识的果。因因、果果,果果、因因,互相辗转,是亲因缘。故谈真正彻底的因果,即在于此,离此而谈因果,皆非彻底和正确。
又、藏识所以为因果依,因此识无始以来,刹那生灭而连续不断。显明的说,我们现在所作的业因或善或恶,如何能连续保持不失而感受将来或善或恶的业果呢?这就是因藏识中有含藏保持此或善或恶的诸法种子的功能,至将来业力成熟而增盛,便自然地由此识感到异熟果报之体,变现根身、器界。此不但众生所感染的异熟报体是此识,即佛由转识成智所感的妙净报体,亦是此识;同时、还由此变现清净的根身和器界。因此、藏识不但为因之所依,亦为果之所依也。
法界诸法,若依若正,或圣或凡,皆不出因果,而若因若果皆依藏识,故从藏识说明因果,即可总摄若有漏若无漏的世出世间诸法矣。所以、诸经论中阐发唯识教义,亦即由此藏识说明。由此识中现藏善染种子的因,感受未来善染现行的果,所谓‘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知恶因恶果之可畏,应如何修习善因以求善果!
三 染净依──意根不净之法谓之染,即为我法二执,烦恼、所知二障所蔽染之诸法;反之破二执,断二障,由摩诃般若大智慧所显所成之诸法,谓之曰净。
所谓二执、二障之染法,本通前六识上所造之业,即破断此执障的功能,亦由于六识闻法修行开发智慧之力也。然染净之总枢,又不能不在笫七之染污意根,由意根之染污,使余识不能清净,即起清净之法,亦被其染污而不纯净;须转染污意根成平等性智的清净意根,方成为清净般若的智慧,伏断执障。可知染净之权衡,操于意根,意根染则诸法染,意根净则诸法净了。
明染净依,即知众生病源之所在,在于染污意根,二执二障所宅故;而对治之药,即是修习摩诃般若的二空智慧,由二空智慧现起,二执二障次第伏断,菩提涅槃自得圆成矣。
由前三种所依,各自皆能总持佛法,而以三种综合包摄整个佛法,尤为详尽。复次、亦可由此三种所依阐明念佛之义。一、迷悟依的真如法性,证悟实现时,就是佛的法身;故念此即念佛的法身。二、因果依的藏识,转成四智相应清净八识的无垢庵摩罗识时,就是圆满报身──自受用身佛。三、染净依的第七意根,转成平等性等三智相应前七识时,就现起应化身佛──他受用及变化;故念此亦即可念应化身佛。由三种所依总显佛之三身,则念佛即可于一念之中具念三身佛了。一月十四日,假座龙溪中学。(竹摩记)(见海刊十七卷三期)
猜你喜欢 卷第十五·雷庵正受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二卷·世友 卷四百六十八·佚名 卷二十·性音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一之下·智顗 卷第八·应庵昙华 说无垢称经赞卷第四(末)·窥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五·江味农 卷八十一·道世 卷一百九十五·佚名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下·良贲 唯生论读后·太虚 劝发菩提心文原文·省庵 林泉老人评唱投子丹霞颂古总序·投子义青 卷三十九·性音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