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中目录

·第一将读华严经以水盥掌水所沾虫类生天感应

·第二诸小乘师以华严置阿含下恒在其上感应

·第三释灵干讲华严见天宫迎改生花藏世界感应

·第四唐朝散大夫孙宣德发写花严愿感应

·第五东市行证为亲写花严救苦感应

·第六王氏感地藏菩萨诵花严偈排地狱感应

·第七空观寺沙弥定生见红莲地狱谬谓华藏世界感应

·第八龙子从僧护比丘诵习四阿含感应

·第九新罗国僧俞诵阿含经生净土感应

·第十书写阿含经生天感应

·第十一乾陀卫国阿罗汉富那舍昔闻中阿含经感应

·第十二南海滨五百蝙蝠闻阿毗达磨藏作五百应真感应

·第十三罽宾国鼠闻诵律藏得阿罗汉感应

·第十四受持律比丘感天感应

·第十五释迦昔在凡地得大集经一函灭罪得通感应

·第十六并州比丘道如唯闻方等名字生净土感应

·第十七昙荣僧定行方等忏法得授记感应

·第十八隋朝智者大师讲净名经感应

·第十九宋临淄释普明诵维摩经感应

·第二十会稽山阴书生写维摩经除疾救亡亲感应

·第二十一法祖法师为阎罗王讲首楞严经感应

·第二十二光宅寺云法师讲胜鬘经降雨感应

·第二十三贫女受持胜鬘经现作皇后感应

·第二十四道珍禅师诵阿弥陀经生净土感应

·第二十五昙鸾法师得观无量寿经生净土感应

·第二十六并州僧感受持观经阿弥陀经生净土感应

·第二十七西印度国讲金光明经敌国得和感应

·第二十八中印度国讲金光明最胜经感应

·第二十九温州张居道冥路中发造金光明四卷愿感应

·第三十则天皇后供养金光明最胜王经感应

·第三十一梓州姚待为亡亲自写四部大乘经感应

·第三十二唐张谢敷诵药师经除病感应

·第三十三唐张李通书写药师经延寿感应

·第三十四写传大毗卢遮那经感应

·第三十五书随求陀罗尼系颈灭罪感应

·第三十六尊胜陀罗尼经请来感应

·第三十七童儿闻寿命经延寿感应

·第三十八乌耆国王女读诵般若心经除怨害等感应

·第三十九毕试国王写诵般若心经除怨害等感应

·第四十遍学三藏首途西域每日诵般若心经七遍感应

·第四十一大般若经翻译时感应

·第四十二大般若经最初供养感应

·第四十三唐干封书生依高宗敕书大般若经一帙感应

·第四十四东印度三摩呾吒国转读大般若王供养感应

·第四十五并州常慜禅师写大般若经感应

·第四十六京兆僧智讽诵大般若经二卷感应

·第四十七并州道俊写大般若经感应

·第四十八唐豫州神母闻大般若经名死更得活感应

·第四十九踏大般若经所在地离恶趣业感应

·第五十释迦趣菩提树下时地神奉般若金夹感应

·第五十一周高祖武帝代灭法时大品感应

·第五十二阿练若比丘读诵大品经感应

·第五十三天水郡张志达写大品经三行延寿感应

·第五十四晋居士周闵大品般若经感应

·第五十五朱士行三藏放光般若感应

·第五十六释清虚为三途受苦众生受持金刚般若经感应

·第五十七僧法藏书诵金刚般若经灭罪感应

·第五十八唐玄宗皇帝自诵仁王经咒请天兵救安西感应

·第五十九唐代宗皇帝诵讲仁王般若降雨感应

·第六十旧译仁王般若经感应

·第六十一无量义经传弘感应

·第六十二闻无量义经功德生忉利天感应

·第六十三诵法华经满一千部必有灵验感应

·第六十四书写法华满八部必有救苦感应

·第六十五书写法华经一日即速救苦感应

·第六十六分七卷法华经讲八座感应

·第六十七昙摩忏三藏传大般涅槃经感应

·第六十八释惠严删治涅槃经感神责感应

·第六十九书写涅槃经生不动国感应

·第七十闻常住二字感应

·第七十一手触涅槃经感应

·第七十二诸王写一切经感应

猜你喜欢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上·佚名
  清 凉 世 界·太虚
  卷第一百二十三·佚名
  卷第五十七·佚名
  卷一·正觉
  異部宗輪論〈不分品〉·欧阳竟无
  十二门论疏 第三卷·吉藏
  法华举禅师·惠洪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九·佚名
  前世三转经·佚名
  第十三卷·佚名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一·佚名
  大乘起信论(真谛译)·马鸣
  卷第一·宝唱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四·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凡例·陈廷敬

      一、词者,古乐府之遗也。前人按律以制调,后人按调以填词。宋元以来,调名日多,旧谱未备。今广搜博采,次第编辑,俾倚声者知所考焉。  一、宋元人所撰词谱,流传者少,明《啸余谱》,诸书不无舛误。近刻《

  • 志第七 礼仪七·刘昫

    贞观十四年,太宗因修礼官奏事之次,言及丧服,太宗曰:“同爨尚有缌麻之恩,而嫂叔无服。又舅之与姨 ,亲疏相似,而服纪有殊,理未为得。宜集学者详议。余有亲重而服轻者,亦附奏闻。”于是侍中魏征、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奏议曰: 臣闻

  • 第九十九回 入荆州驱除异党 夺长安翦灭后秦·蔡东藩

      却说秦主姚兴嗣位后,曾立昭仪张氏为后,长子泓为太子,余子懿弼洸宣谌愔璞质逵裕国儿等,皆封公爵。弼受封广平公,素性阴狡,潜谋夺嫡,外面却装作孝谨,深得父宠,出为雍州刺史,权镇安定。降臣姜纪,曾叛凉归秦,依弼麾下,劝弼结兴左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二·佚名

    天启六年六月壬申朔 上以雨泽应祈 郊坛等处仍令前遣各官行礼○吏部尚书王绍徽言海内多故东有奴酋之警南兴问罪之师朝有营建之役州县征税之贮上供殆尽内府累世之积日渐消耗当事之臣姑为一切不得已之计以佐经费税粮外

  • 卷之六百七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二十八·佚名

    光绪二年。丙子。三月戊申。谕内阁。御史袁承业奏雨泽愆期。请修明政体一摺。据称近来滥捐滥保过多。内外臣工。或有狥私图便。情同蔽惑。请饬各衙门恪遵成法。力挽颓风。并下诏求言等语。本年雨泽愆期。屡经设坛祈

  • 67.卫青和霍去病·林汉达

    卫青出身低微,他的父亲是平阳侯曹寿家里当差的。卫青长大以后,在平阳侯家当了一名骑奴。后来,因为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进宫,受到汉武帝的宠幸,卫青的地位才渐渐显贵起来。就在李广在战斗中被匈奴兵俘虏后又逃回的那年,汉军四路

  • 十年·佚名

    (乙亥)十年大明正德十年春正月1月1日○己未朔,上行望闕禮,不受本朝賀禮,謹天災也。1月2日○庚申,臺諫啓前事。憲府啓曰:「朴恒老不治事之意,前已盡啓,請速改差。且以李海爲保寧縣監,保寧乃沿海防禦之所。前於庚午年,李海以軍官在

  • 呂祖謙後序·朱熹

      《近思錄》既成,或疑首卷陰陽變化性命之說,大抵非始學者之事。祖謙竊嘗與聞次緝之意。後出晚進于義理之本原,雖未容驟語,苟茫然不識其梗概,則亦何所底止?列之篇端,特使之知其名義,有所向望而已。至於餘卷所載講學之方,日用

  • 提要·毛奇龄

    【臣】等谨案春秋属辞比事记四卷国朝毛奇龄撰奇龄作春秋分义例为二十二门而其书则仍从经文十二公之序此乃分门隶事如沈棐赵汸之体条理颇为明晰考据亦多精核葢奇龄长于辨礼春秋据礼立制而是书据礼以断春秋宜其秩然有

  • 春秋诸国统纪卷二·齐履谦

    元 齐履谦 撰鲁国第一下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元年十有二月丁巳夫人氏之丧至自齐夫人氏而不言姜者公不为之丧也既云请而葬之复曰不为之丧者盖僖公于时外示居厚不絶之恩内乏忠孝恻怛之志而成风在国已称为

  • 第三章 纵欲则学业无成·佚名

    周思敏曰。人生天地间。圣贤豪杰。在乎自为。然须有十分精神。方做得十分事业。苟不先于年富力强之时。除去欲心。节省欲事。以保守精神。筑好根基。则虽有绝大志愿。想做绝大事业。往往形空质朽。神昏力倦。必至半途

  • 第四十八卦:《井卦》·佚名

    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井,羸其瓶,凶。【白话】《井卦》:象征无穷:改变迁移城邑不会使水井发生改变和迁徙,井水不会枯竭也不会溢满,来来往往的人都到井里来打水。提水提到井口眼看就要上

  • 佛说佛名经卷第四·佚名

      南无法奋迅佛 南无法界华佛 南无护法眼佛 南无然法庭燎佛 南无法自在佛 南无人自在佛 南无功德自在佛 南无声自在佛 南无世自在佛 南无观世自在佛 南无无量自在佛 南无意住持佛 南无地住持佛 南无尼

  •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十·智圆

    钱唐沙门释智圆述佛道品此下并章安私录也。二明从空入假观二。初列章。二随释三。初明来意。荆溪云。正成问疾品明别教等者。问通相三观义在圆者。今那云别。答对出假边义云别耳。前三教慰喻中文。通相仍存次第意者。

  • 南阳集·韩维

    三十卷。《附录》一卷。宋韩维(1017—1098)撰。韩维,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因文韩亿辅政,不试进士。文去世,仍闭门不仕。宰相荐其好学嗜古,安于静退,召试学士院,辞不就。富弼召见,授予河东幕府,欧阳修推荐

  • 圆峤内篇·李西月

    中国道教内丹西派祖师李涵虚的内丹修炼秘籍。主要包括《道窍谈》、《三车秘旨》、《后天串述文终经》、《后天串述文终经》、《太上十三经注解》、《黄庭内外景经注解》、《道情诗词杂著》等。《圆峤内篇(道教西派李涵

  • 夷氛闻记·梁廷枏

    记述鸦片战争史实的重要著作。梁廷柟撰,约成书于1849~1853年间(道光二十九年—咸丰三年),5卷,约10万字。由于本书对清朝统治者在鸦片战争中的表现多有揭露和指责,故虽屡刻刊行,但均未署作者姓名,且无“序”文,致流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