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二品

第一章 律仪业论

今称律仪业论。此处,依止于“以眼见色取相……乃至……不取相。”之经[文],言“律仪、非律仪皆是业”,乃大众部之邪执。

(自)律仪是业耶?(他)然。(自)眼根律仪是眼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耳根律仪……乃至……鼻根律仪……乃至……舌根律仪……乃至……身根律仪是身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身根律仪是身业耶?(他)然。(自)眼根律仪是眼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身根律仪是身业耶?(他)然。(自)耳根律仪……乃至……鼻根律仪……乃至……舌根律仪是舌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意根律仪是意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意根律仪是意业耶?(他)然。(自)眼根律仪是眼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意根律仪是意业耶?(他)然。(自)耳根律仪……乃至……鼻根律仪……乃至……舌根律仪……乃至……身根律仪是身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非律仪是业耶?(他)然。(自)眼根非律仪是眼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耳根非律仪……乃至……鼻根非律仪……乃至……舌根非律仪……乃至……身根非律仪是身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身根非律仪是身业耶?(他)然。(自)眼根非律仪是眼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身根非律仪是身业耶?(他)然。(自)耳根非律仪……乃至……鼻根非律仪……乃至……舌根非律仪是舌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意根非律仪是意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意根非律仪是意业耶?(他)然。(自)眼根非律仪是眼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意根非律仪是意业耶?(他)然。(自)耳根非律仪……乃至……鼻根非律仪……乃至……舌根非律仪……乃至……身根非律仪是身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律仪、非律仪皆是业。”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诸比丘!世有比丘,以眼见色已而取相……乃至……不取相,以耳闻而……乃至……以意识法而取相……乃至……不取相。”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依此,律仪、非律仪皆是业。

第二章 业论

今称业论。此处,依止于“诸比丘!我不说故思业……乃至……”之经文,而言“一切业有异熟”,乃大众部之邪执。对彼等而言“诸比丘!我说思为业”,大师不区别而说“思为业”,唯彼之善不善[业]有异熟,无记无异熟,为示此区别而问“一切之业……”是自论师,肯定是他论师。

(自)一切之业有异熟耶?(他)然。(自)一切之思有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一切之思有异熟耶?(他)然。(自)异熟无记之思是有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一切之思有异熟耶?(他)然。(自)作无记之思有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一切之思有异熟耶?(他)然。(自)欲界系之异熟无记之思有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一切之思有异熟耶?(他)然。(自)色界系、无色界系、无系属之异熟无记之思有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一切之思有异熟耶?(他)然。(自)欲界系之作无记之思有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一切之思有异熟耶?(他)然。(自)色界系、无色界系作无记之思有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异熟无记之思无异熟耶?(他)然。(自)若“异熟无记之思无异熟”者,汝实不应言:“一切之思有异熟。”(自)作无记之思无异熟耶?(他)然。(自)若“作无记之思是无异熟”者,汝不应言:“一切之思有异熟。”(自)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无系属之异熟无记之思无异熟耶?(他)然。(自)若“无系属异熟无记之思无异熟”者,汝实不应言:“一切之思有异熟。”(自)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之作无记无异熟耶?(他)然。(自)若“无色界系作无记之思无异熟”者,汝实不应言:“一切之思有异熟。”

(他)不应言:“一切业有异熟。”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诸比丘!我不说故思业所作之积集者不受[果]而灭。其必生现法或后生。”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依此,一切之业有异熟。

第三章 声异熟论

今称声异熟论。此处,执“彼若其业遂行、蓄积、积聚、增大……有梵音”等是不如理,言“声是异熟”,乃大众部之邪执。对彼,唯业等起之非色法得异熟之名,然而色法因示无此语而问自论师,肯定是他论师。

(自)声是异熟耶?(他)然。(自)顺乐受、顺苦受、顺不苦不乐受、乐受相应、苦受相应、不苦不乐受相应、触相应、受相应、想相应、思相应、心相应、有所缘、其有运心、观念、存念、作意、思、希望、愿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非顺乐受、非顺苦受……乃至……无所缘,其无运心……乃至……愿耶?(他)然。(自)若“非顺乐受、非顺苦受……乃至……其无运心……乃至……愿”者,汝实不应言:“声是异熟。”

(自)触是异熟,触是顺乐受……乃至……有所缘,其有运心……乃至……愿耶?(他)然。(自)声是异熟,声是顺乐受……乃至……有所缘,其有运心……乃至……愿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声是异熟,声非顺乐受……乃至……无所缘,其无运心……乃至……愿耶?(他)然。(自)触是异熟,触非顺乐受……乃至……无所缘,其无运心……乃至……愿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声是异熟。”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彼若遂行、蓄积、积聚、增大其业者,有梵音,有伽陵伽之音。”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依此,声是异熟。

第四章 六处论

今称六处论。此处,六处由所作业而生,故言异熟者,乃大众部之邪执。

(自)眼处是异熟耶?(他)然。(自)顺乐受、顺苦受……乃至……有所缘,其有运心……乃至……愿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非顺乐受……乃至……非有所缘,其无运心……乃至……愿耶?(他)然。(自)若“非顺受……乃至……无所缘,其无运心……乃至……愿”者,汝实不应言:“眼处是异熟。”

(自)触是异熟,触是顺乐受……乃至……有所缘,其有运心……乃至……愿耶?(他)然。(自)眼处是异熟,眼处是顺乐受……乃至……有所缘,其有运心……乃至……愿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眼处是异熟,眼处是非顺乐受……乃至……无所缘,其无运心……乃至……愿耶?(他)然。(自)触是异熟,非顺乐受……乃至……无所缘,其无运心……乃至……愿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耳处……乃至……鼻处……乃至……舌处……乃至……身处是异熟耶?(他)然。(自)顺乐受、顺苦受……乃至……有所缘,其有运心……乃至……愿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非顺乐受……乃至……无所缘,其无运心……乃至……愿耶?(他)然。(自)若“非顺乐受……乃至……无所缘,其无运心……乃至……愿”者,汝实不应言:“身处是异熟。”(自)触是异熟,触是顺乐受……乃至……有所缘,其有运心……乃至……愿耶?(他)然。(自)身处是异熟,身处是顺乐受……乃至……有所缘,其有运心……乃至……愿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身处是异熟,身处是非顺乐受……乃至……无所缘,其无运心……乃至……愿耶?(他)然。(自)触是异熟,触是非顺乐受……乃至……无所缘,其无运心……乃至……愿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六处异熟。”耶?(自)然。(他)六处非由业之所作而生耶?(自)然。(他)若“六处由业之所作而生”者,汝实应言:“六处是异熟。”

第五章 极七返论

今称极七返[有]论。此处,言极七返补特伽罗依极七返性而决定,乃北道派之邪执。为彼等,除圣道之外,于彼非决定,彼依其[圣道]且由极七返性而决定,为示此分别而问者是自论师,肯定者是他论师。

(自)极七返补特伽罗由极七返而决定耶?(他)然。(自)即夺母命、夺父命、夺阿罗汉之命、以恶心出如来之血、破僧伽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极七返补特伽罗由极七返而决定耶?(他)然。(自)中间不能现观法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中间不能现观法耶?(他)然。(自)是夺母命、夺父命、夺阿罗汉之命、以恶心出如来之血、破僧伽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极七返补特伽罗由极七返而决定耶?(他)然。(自)依其决定,极七返补特伽罗由极七返而所决定而有其决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念处、正勤、神定、根、力、觉支,依其等觉支[等],极七返补特伽罗由极七返而决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依其决定,极七返补特伽罗由极七返而所决定而无其决定耶?(他)然。(自)若“依其决定,极七返补特伽罗由极七返而所决定而无其决定”者,汝实不应言:“极七返补特伽罗由极七返而决定。”(自)依其等觉支[等],极七返补特伽罗由极七返而所决定而无其等念处……乃至……觉支等耶?(他)然。(自)若“依其等觉支[等],极七返补特伽罗由极七返而所决定而无其等念处……乃至……觉支等”者,汝实不应言:“极七返补特伽罗自极七返而决定。”

(自)极七返补特伽罗由极七返而决定耶?(他)然。(自)依一来为决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不还为决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阿罗汉为决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如何为决定耶?(他)依预流为决定。(自)极七返补特伽罗由极七返而决定耶?(他)然。(自)虽任何人入预流决定悉由极七返而决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极七返补特伽罗由极七返而决定。”耶?(自)然。(他)彼不为极七返[有]耶?(自)然。(他)若“彼极七返[有]”者,是故汝实应言:“极七返补特伽罗由极七返而决定。”

第六章 家家一种论

(他)不应言:“家家补特伽罗由[轮回于]家家而决定。”耶?(自)然。(他)彼非家家耶?(自)然。(他)若“彼是家家”者,是故汝实应言:“家家补特伽罗由[轮回于]家家而决定。”

(他)不应言:“一种补特伽罗由一种性(为一回人有)而决定。”耶?(自)然。(他)彼非一种耶?(自)然。(他)若“彼是一种”者,是故汝实应言:“一种补特伽罗由一种性而决定。”

第七章 夺命论

今称夺命论。此处,依瞋相应心而有杀生,而瞋是无舍见具足之人,故言见具足之人[尚]故意夺生物之命,乃东山住部之邪执。

(自)见具足之补特伽罗欲故意夺生物之命耶?(他)然。(自)见具足之补特伽罗故意夺母命耶?……乃至……夺父命耶?……乃至……夺阿罗汉之命耶?……乃至……以恶心出如来之血耶?……乃至……破僧伽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见具足之补特伽罗故意夺生物之命耶?(他)然。(自)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尊敬其师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不尊敬其法……乃至……僧伽……乃至……不尊敬其学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尊敬其师耶?(他)然。(自)若“见具足之补特伽罗尊敬其师”者,汝实不应言:“见具足之补特伽罗故意夺生物之命。”(自)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尊敬其法……乃至……僧伽……乃至……不尊敬其学耶?(他)然。(自)若“见具足之补特伽罗尊敬其学”者,汝实不应言:“见具足之补特伽罗故意夺生物之命。”

(自)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尊敬其师耶?(他)然。(自)见具足之补特伽罗破坏佛塔、通便、唾弃于佛塔不尊信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见具足之补特伽罗故意夺生物之命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诸比丘!譬如大海[之水]有定法,无超越其岸,如是依我为声闻制学处,是我声闻为生命亦不犯。”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依此,不应言:“见具足之补特伽罗故意夺生物之命。”

第八章 恶趣论

今称恶趣论。此处,执“恶趣、恶趣有情色等所缘之渴爱”两者为恶趣,又不分别,于无分别见具足,言恶趣断者,乃北道派之邪执。

(自)于见具足之补特伽罗断恶趣耶?(他)然。(自)见具足之补特伽罗染恶生之色耶?(他)然。(自)若“见具足之补特伽罗染着恶生之色”者,汝实不应言:“于见具足之补特伽罗断恶趣。”

(自)于见具足之补特伽罗断恶趣耶?(他)然。(自)见具足之补特伽罗[染着]恶生之声……乃至……香……乃至……触,与非人之女、畜生女、龙女行淫法,所有山羊,所有犬、豚、所有象、牛、马、牝马,所有鹧鸪、鹑、孔雀、雉……乃至……所有上缠衣耶?(他)然。(自)若“见具足之补特伽罗是所有上缠衣”者,汝实不应言:“于见具足之补特伽罗断恶趣。”

(自)于见具足之补特伽罗断恶趣,见具足之补特伽罗染着恶生之色耶?(他)然。(自)于阿罗汉断恶趣,阿罗汉染着恶生之色耶?(他)实不应如是而言……乃至……。(自)于见之补特伽罗断恶趣[染着]恶生之声……乃至……香……乃至……味……乃至……触……乃至……是所有上缠衣耶?(他)然。(自)于阿罗汉断恶趣,阿罗汉[……]是所有上缠衣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于阿罗汉断恶趣,阿罗汉不染着恶生之色耶?(他)然。(自)于见具足之补特伽罗断恶趣,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染着恶生之色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于阿罗汉断恶趣,阿罗汉[不染着]恶生之声……乃至……香……乃至……味……乃至……触……乃至……不与非人之女、畜生女、龙女行淫法,不以所有山羊、所有犬、豚、所有象、牛、马、牝马、所有鹧鸪、鹑、孔雀、雉……乃至……所有上缠衣耶?(他)然。(自)于见具足之补特伽罗断恶趣,见具足之补特伽罗[……]非所有上缠衣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于见具足之补特伽罗断恶趣。”耶?(自)然。(他)见具足之补特伽罗生地狱耶?……乃至……生于畜生界耶?……乃至……生于饿鬼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是故,于见具足之补特伽罗断恶趣。

第九章 第七有论

(他)不应言:“于第七有之补特伽罗断恶趣。”耶?(自)然。(他)第七有之补特伽罗生于地狱耶?生于畜生界耶?生于饿鬼境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是故,于第七有之补特伽罗断恶趣。

[摄颂曰]:

 律仪是业,非律仪亦尔,

 一切业有异熟,声是异熟,六处亦异熟,

 极七返补特伽罗由极七返而决定,

 家家补特伽罗由[轮回于]家家而决定,

 一种补特伽罗由一种性而决定,

 见具足之补特伽罗故意夺生物之命,

 于见具足之补特伽罗断恶趣,第七有亦尔。

第十二品[终]

猜你喜欢
  三宜盂禪師語錄卷十一·明盂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三·楚石梵琦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五卷·马鸣
  道利品法句经第三十八(十有九章)·佚名
  大感动品第一·佚名
  卷五十八·佚名
  阿育王经 第五卷·佚名
  阿吒薄俱元帅大将上佛陀罗尼经修行仪轨卷下·佚名
  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卷下·佚名
  卷第一·佚名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序·佚名
  卷五·佚名
  菩萨行先从人道做起·太虚
  卷第十三·祖琇
  摄大乘论释 第三卷·无性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高唐赋原文·宋玉

    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

  • 卷二·胡文学

    钦定四库全书甬上耆旧诗卷二监察御史胡文学编甬上文献至宋而始盛凡中进士者六百九人位至执政者十八人今所録仅二十四家唯楼宣献公得其选集薛氏有世编故録之为详余俱从诸旧乘陈言腐什中节取一二而已其全集俱苦覔未见至

  • 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第十二·范晔

    朱祐 景丹 王梁 杜茂 马成 刘隆 傅俊 坚镡 马武朱祐字仲先,南阳宛人也。少孤,归外家复阳刘氏,往来舂陵,世祖与伯升皆亲爱之。伯升拜大司徒,以祐为护军。及世祖为大司马,讨河北,复以祐为护军,常见亲幸,舍止于中。祐侍宴

  • 卷之八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五·赵釴

    张龙湖先生拜相内直,旬日始出,门人往贺,先生曰:“何不吊我?”人皆谓先生不乐撰文,故有是说,竟不寿。余曰:“不然。昔岑文本拜中书令,有忧色,母问之,答曰:‘非勋非旧,责重任高,所以忧也。’”有来贺者

  • 五七 轶事·周作人

    椒生有两个儿子。次子仲翔是个秀才,人颇机警,戊戌以后附和维新,与鲁迅很谈得来,有如朋友,清末在箔业小学教书,至民国八年时还在那里。长子伯文性稍暴烈,目睛突出,浑名曰“金鱼”,当初和鲁迅也常往来,因为能仿写颜欧体字,故常请其

  • 卷十一 地理志二·黄遵宪

    北 陆 道若狭 东至越前、近江,南至近江、丹波,西至丹后,北至海,东西凡一十二里,南北凡四里。山势自东走西,连于丹后,濒海岬蟆错出,疆壤狭隘,甚少平地,土质硗瘠,风俗朴陋,而能勉耕渔。郡数凡三:村数二百七十八,町数三。日三方、村数

  • 卷六十二 蜀书十七 是仪胡综传第十七·陈寿

    (三国志是仪传、三国志胡综传)是仪传,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他本姓“氏”,起初作过县吏,后在郡里做官,郡相孔融嘲弄他,说“氏”字是“民”无上,可改为“是”,于是就改了姓。是仪后来依附刘繇,避乱到江东。刘繇军队失败,是仪迁居

  • 李宗勉传·脱脱

    李宗勉,字强父,富阳人。考中开禧元年(1205)进士。历任黄州教授、浙西茶盐司、江西转运司干官。嘉定十四年(1221),他主管吏部架阁,不久改任太学正。第二年为博士,第三年升为国子博士。宝庆初年,添差通判嘉兴府。宝庆三年(122

  • 支那內學院研究會開會辭·欧阳竟无

    今日此會為內院第一次研究會。此會規模須貫徹到底,即貫徹到佛陀眾會說法之時,故不能盡效世俗學會辦法。現就會名研究略為解釋,以見此意。 其一研究性質,可分二層︰ 一、與尋常師弟之授受不同。諸佛以苦諦為師,師法不師人,今之

  • 一切经音义卷第五十七·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大安般守意经二卷 慧琳  阴持入经二卷 慧琳  处处经一卷 慧琳  骂意经一卷 慧琳  分别善恶所起经一卷 慧琳  出家缘经一卷 慧琳  阿鋡正行经一卷 慧琳  十八泥犁经一

  • 往生安乐土法门略说·太虚

     一 信    甲 信自心    乙 信佛土    丙 信法门   二 愿    甲 念念厌离娑婆秽土而欣往安乐净土    乙 愿早往生净土得断无尽烦恼而成无上佛陀    丙 愿早往生净土得学无量法门

  •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二·佚名

      南无师子称佛 南无智功德王佛 南无法华雨佛 南无能作光佛 南无高山佛 南无妙法王无垢佛 南无香自在无垢眼佛 南无集大无碍佛 南无无障碍力王佛 南无自智福德力佛 南无智衣佛 南无自在佛 南无无量安隐

  •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上·佚名

    萧齐沙门释昙景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目犍连。汝今往彼迦毗罗城。问讯我父阅头檀王并我姨母波阇波提。及三叔父斛饭王等。因复慰喻罗睺罗母耶输陀罗。令割恩爱放罗睺罗。令作沙弥。

  • 佛说金刚香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卷上·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尔时世尊。在睹史多天。与无数百千俱胝那由他菩萨共会一处。时有无数百千俱胝那由他天。所谓娑多拟哩呬摩嚩多难你枳湿嚩啰摩诃迦攞摩醯湿嚩啰吠惹演多那罗延等。

  • 卷第五十二·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五十二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三 第五明出现境界。正显分齐之境。兼辨所缘之境。依初意者。前约智

  • 卷第二十二(第四诵之二)·佚名

    十诵律卷第二十二(第四诵之二)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七法中布萨法第二佛在王舍城。是时世尊。未听诸比丘布萨。未听布萨羯磨。未听说波罗提木叉。未听会坐。尔时异道梵志问诸比丘。汝有布萨布萨羯磨说波罗提木叉会

  • 四分律卷第六(初分之六)·佚名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三十舍堕法之一◎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世尊听诸比丘持三衣,不得长。时六群比丘畜长衣,或早起衣、或中时衣、或晡时衣,彼常经营庄严如是衣服藏举。诸比丘见已,语六群比丘言:“佛听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