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往生安乐土法门略说

 一 信    甲 信自心    乙 信佛土    丙 信法门   二 愿    甲 念念厌离娑婆秽土而欣往安乐净土    乙 愿早往生净土得断无尽烦恼而成无上佛陀    丙 愿早往生净土得学无量法门而度无边众生   三 行    甲 通行    乙 正行    丙 助行

一 信  念阿弥陀佛往生安乐世界一法门,约之不出信、愿、行之三要。  信者,疑断解成,志专心决之谓。约有:信自心、信佛土、信法门之三信。

甲 信自心  一、信吾人本心,无始无起,无终无灭,持续而恒,随缘而转。从生趋死,虽死非断;从死趋生,虽生非常;招果有因,因熟成果,非一生之偶然,是故当求永安真乐。由业受身,身还造业,非一死所能了,是故当怀深忧远虑。生死苦长,升沉变亟,茫茫六趣,知飘茵坠溷之何居!冥冥三涂,有幽囚宰烹之可惧!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快驹过隙,光阴容易虚度!盲龟值木,佛号好勤持念!故曰:‘此心不向今身了,更向何身了此心’。

二、信吾心本源真性,即是佛性。是故吾人本具佛性,本来具足如来智慧佛德之藏,圆常安乐,自在清净。若遇善友开导,皈依佛法僧宝,信从佛正法门,恳勤修习,必能证得。故曰:‘劝君买桌江头去,定卜月明载满船’。

三、信吾人无始以来,亦曾生天,亦曾作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诸大菩萨、诸圣贤众,分身尘刹,觉悟群生,吾人夙生必曾值遇承事供养,植种善根,所以今生得闻佛法,复能发起信愿之心。虽由迷昧不自觉知,须信常为诸佛菩萨之所护念,是故应发勇猛精进之心,立坚决深固之志。十方诸佛、诸大菩萨,大慈大悲,大雄大力,无感不应,无机不摄,吾人果能敬信修习,佛菩萨必救度接引。观之历代往生净土僧俗男女人等,皆以夙生善根力故,现生敬信修习力故,诸佛菩萨救度接引力故,已皆往生安乐净土,成大菩萨;我亦如是,有愿必成。故曰:‘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卑生退屈’。

乙 信佛土  一、信阿弥陀佛于过去久远世中,亦与吾人同为凡夫,舍国王之尊贵,从佛出家,发最深固大菩提心,立四十八深宏誓愿,积功立行,生生不退。依其本因地中、行愿力故,及其所教化成熟诸众生善根力故,遂成极安乐圆妙严饰之净土,与诸共愿行者同生其中而成无上正等真觉,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故名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二、信由此释迦牟尼世尊娑婆世界之西,过十万亿佛土,确确实实有一安乐世界,为阿弥陀佛所化之净土,观世音、大势至二大菩萨,洎清净大海中无量无数菩萨圣贤僧众,常共围绕,听佛说法,依佛法行,从佛法因证佛法果,永离苦难,得大解脱,神通妙用,不可思议,化身十方,修佛功德,摄诸有缘,同归乐土。净莲化身,不由胎爱,随往生者信心深浅,愿力大小,行功圆偏,而有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九品──之别:下三品者,带业往生之凡夫也;中三品者,断惑证真之圣众也;上三品者,宏智大悲之菩萨也。下下品下,复有铁莲疑城之级,广摄罪恶深重或信愿薄弱之众,使生净土之后,忏恶修善,断疑生信,亦得花开见佛。然虽有此九品三级之殊,一经乘愿往生,皆得永脱生死轮回之苦,终成大觉圆寂之佛。一经花开见佛,皆得衣食如意,成无量寿,身心自由,游无量刹。风林水鸟,常演法音,大士众圣,共为善友。至安至乐,至美至善,至明至净,至真至常,故名无量光寿佛极安乐净土。丙 信法门一、信此念阿弥陀佛往生安乐世界法门,乃二千九百年前降生于中天竺国,为----百亿日月、百亿天地──三千大千娑婆世界之教主释迦牟尼佛口之所亲说;弥勒菩萨、舍利弗阿罗汉、韦提希皇后等之所亲闻;阿难陀阿罗汉亲承佛旨之所结集流传;即今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是也。其余劝念阿弥陀佛往生安乐刹之经论,散见大藏,不可胜纪。佛说无量寿经之时,舍利佛等大阿罗汉,弥勒等大菩萨,及诸天诸神人非人等无量数众,皆发愿往生。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之时,韦提希皇后依之修持,当即往生安乐土。佛说阿弥陀经之时,东西南北上下六方无数佛土,阿佛等无数诸佛,同时赞叹我本师释迦牟尼佛,能于此五浊恶世之娑婆界中,说此最方便殊胜之法门。历代祖师圣贤善信称扬修习得往生成效者,更难悉数,故应信此法门最真最尊。

二、信此念阿弥陀佛往生安乐世界法门,下至极恶众生皆可修证,上至等觉大士亦应修证。盖下下品及铁莲花生者,即造五逆、十恶应堕地狱、饿鬼、傍生、中者,闻此法门起信、发愿、修行得往生也。其中品生者,即能持五戒、行十善、或更稍修禅定,当生人道、神道、欲界天道中者,闻此法门起信、发愿、修行得往生也。观之往生净土圣贤录中,自大圣大贤以至淫女、屠户、鸟兽鱼虫皆有往生者,可以知矣。其上中品生者,即欢喜地至远行地之菩萨也。其上上品生者,即不动地至等觉地之菩萨也。观之佛华严经中普贤菩萨亦发愿往生,可以知矣。故应信此法门最广最盛。三、信此念阿弥陀佛往生安乐世界法门,其理性虽不可穷尽,其功德虽不可思议,阿弥陀佛本因地中,曾发诸方世界有称念其名者即为护持摄受接引往生之宏愿。故阿弥陀经佛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自知得生净土。故一经往生净土,便可直至成佛,永无纡曲,永无退转。但须心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而执持不忘,即得具足无穷尽之理性及不可思议之功德。且更有最易行之道,但须每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尽十呼吸,亦决定往生得不退地,永脱轮回,直至成佛。故名此法门为横超三界法门,一超直到如来佛地,非若从其余法门修证者,初从戒善以超三恶,次从禅定以超欲界,次从般若以超色无色界,尚未能入菩萨正定聚位,中间多复迂滞回堕之虞!岂若此门但从皈依娑婆界佛法僧宝而皈依极乐界佛法僧宝,即得顿超三界乎?故应信此法门最易最妙。

二 愿  信心立矣,若不发愿,如有病人于此,虽得灵丹妙药,已知服之必能却病延年,身轻力健,设若不愿身轻力健却病延年,或复妄谓我今无病多寿,身体康强,无需乎此,置之不服,则不能得健康安乐延生之效。此亦如是,若不愿离娑婆、愿生极乐,则还与此法门为无关系。故信立当济之以愿,约之愿亦有三:  甲 念念厌离娑婆秽土而欣往安乐净土释迦牟尼佛乘大悲救苦之愿,为此娑婆秽土中之教主,圣口叮咛,劝吾人厌弃离脱此娑婆秽土而欣慕往生彼安乐净土。吾人唯能顺佛之教,依教奉行,乃得谓之皈依佛法,不辜负佛恩耳。一者、厌此阎浮提洲──吾人所居之地球即在此洲内──内、外、共三依俱苦,故愿离脱;欣彼极乐净土内、外、共三依俱乐,故愿往生。云何内、外、共三依俱苦也?谓内则依自身而有饥渴、冷热、疲劳、淫欲、生老病死等苦;外则依天然界而有风雨、雷电、雪雹、瘴雾、烟尘、沙砾、荆棘、岖崎、波涛、鼋、龙、虎、蟒、蚊蚋等苦;共则依人为界而有牵制、讥骂、争夺、伤害、淫乱、狂暴、奸险、欺骗、强占、暗窃、势驱、威迫、刀、箭、枪、炮、毒药、牢狱、乃至恩爱别离、怨憎会遇、祸起萧墙、变生衽席、求活不能、求死不得等苦。故此难堪忍受──娑婆译义──之界,实为众苦之海;此界中之人类,又为苦海之蜗!一经往生安乐之界,此之众苦永皆脱离。化身如意,故内依唯乐而无苦;受境称心,故外依唯乐而无苦;善友俱会,故共依唯乐而无苦。二者、厌此娑婆世界,地狱、饿鬼、畜生、恶神充塞,虽得生天,第一重天亦不能过九百万岁之寿,亦尚不免衰耗争斗之苦。纵使生至非想非非想天,亦不能过八万大劫之寿。犹复执心拘定,不能自由,报期一尽,还从业坠。镬汤、炉炭、禽腹、兽胎、或神、或鬼、忽天、忽人,轮转靡定,出没无常,至危至险,极可恐惧!不唯人无足恋,亦复天无足希──其有欲以念佛而生天者,当知亦是魔念,应速除灭。其有劝念佛之人,求转世得人中富贵之报,或生天之乐报者,当知彼是魔鬼,应自坚持正愿,勿为所欺──,故愿离脱三有,欣彼安乐世界。彼安乐界,从本以来未有三恶道名,一经往生,即为善人、贤人、真圣、大圣,唯进无退,唯得无失,究竟成佛,常乐我净,至安至宁,永离怖畏。不唯上品可嘉,亦复下品可羡,故愿往生。三者、厌此娑婆秽土,茫冥隔碍:九地诸天,亦各为自类心境所拘碍,不能互相通达;降至五趣杂居地之欲界中,又复区为三界,不相闻见,不互往来。一曰、天界,往来见闻但及天与仙神;二曰、人界,往来见闻但及人与傍生;三曰、鬼界,往来见闻但及鬼与地狱。又复鲜知夙命,不了他心,无不晦昧昏迷,故愿离脱;欣彼极乐净土显豁开通,圣眼互见,圣耳相闻,他心鉴照,夙命清净,身境无障,法性圆融,无不光明洞朗,故愿往生。

乙 愿早往生净土得断无尽烦恼而成无上佛陀在此娑婆世界,虽发成佛之心,恶缘充满,善缘稀罕,修行甚难,多有退失,少得成佛。往生极乐世界,即具成佛之因,善缘具足,恶缘绝无,修行甚易,决不退失,皆得成佛。为成佛故,愿生净土,乃菩萨之大智心也。若无此愿,虽得往生,未能即从上品生。

丙 愿早往生净土得学无量法门而度无边众生在此娑婆世界,欲一生中成就佛菩萨行,具足诸佛菩萨功德智慧,通达无量方便法门,善能随顺一切众生种种根机性欲而为化度,甚难甚难!然一往生安乐净土,花开见佛,证无生忍,即得深达实相,遍通法性,分身十方世界,普度无边众生。为度生故,愿生净土,乃菩萨之大悲心也。若无此愿,虽得往生,未能即从上上品生。

三 行

信真愿切,若不实行修习,如病人虽欲服灵丹妙药而得却病延年、身轻力健之效,然不如法调服,则还与此灵丹妙药为无关系,不能得其成效;此亦如是。故信立、愿具,当济之以行,约之行亦有三:

甲 通行  一者、孝养父母,敬事师长,救护生灵。二者、具皈佛、皈佛法、皈佛法僧之相,持戒修善。三者、存自觉、觉他人、觉行圆满之心,信因知果。此三种行,盖为信佛教者通常之行,而观无量寿佛经亦取为往生安乐之要行也。

乙 正行  正行者,即念阿弥陀佛也。通言念佛,未专指念阿弥陀佛,今则为求往生安乐土故,专指念阿弥陀佛也。即念阿弥陀佛,复有:觉性念、观相念、持名念之三种。兹就古今贤哲所亲验遵行之至简至妙者言,无过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复有三种:一、每日定课念:复有二种:一、于每晨起身,盥漱之后,于佛像或佛经之前,面西正立,唱皈依佛一拜,唱皈依法一拜,唱皈依僧一拜,唱南谟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唱南谟弥勒菩萨一拜,唱南谟普贤菩萨一拜,三唱南谟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三拜;然后或长跪、或端坐、或仍正立;或出声朗念、或澄心默念阿弥陀佛四字,随气长短,尽十口气。念毕、再唱南谟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一拜,唱南谟观世音菩萨一拜,唱南谟大势至菩萨一拜。又诵发愿偈曰:‘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华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然后随作他事,所费不过十分钟耳。依此日日行之有恒,命终决定往生安养。如行役于外,不能供像礼拜者,当向西合掌立礼,惟念阿弥陀佛而诵偈回向,亦不可缺也。二、于每日随定几时几次,用数珠记声数念之,每日定课念几百声、几千声、或几万声不等,须以渐能增加不可减少为要。每时起讫礼拜唱诵如上,依此日日行之有恒,命终决定往生安养。  二、恒时随缘念:于一切时,于一切处,随一切缘,作一切事,行住坐卧,语默动止,见闻觉知,色声味触,心有所思,意有所观,即摄六根以念南谟阿弥陀佛。若杀生而不能救,当念南无阿弥陀佛,度其识神而往安乐。若遇病人而不能护,当念南无阿弥陀佛,释其悲痛而生安乐,并须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及佛愿力,劝其专念求生。若遇休闲,当念南无阿弥陀佛,愿令宁静而勿游思乱想。若遇劳苦,当念南无阿弥陀佛,愿令精进而得成就安息。推而广之,通而贯之,无非南无阿弥陀佛之一净念相继而已。然此行颇不易行之,最好兼修每日定课之念,除每日定课之念外,乃修此恒时随缘念,则千稳百当矣。

三、克期取证念:休息世缘,舍离人事,或独自己,或共善友,或于佛寺,或于静室,或定一日乃至七日,一七日乃至七七日,数月乃至一年,数年乃至终身,礼敬佛法,忏除业障,兼诵往生净土经典及诸大乘经律,心心发愿往生极乐,昼夜六时长坐经行,专念阿弥陀佛,克期念成一心不乱,亲证念佛三昧,现前即得了了常见西方极安乐净土阿弥陀佛及诸大菩萨,常会一处,则未舍娑婆之报,已证极乐之果矣。故已修前之二行者,能于每年结一念佛七会,行之尤好。

丙 助行

随喜随力修布施中财施,所谓刻印经书,造塑塔像,立寺修斋,饭僧放生,建桥筑路,赈饥济贫,恤孤养老,救灾护病,灯明船渡,茶水汤药等等。随喜随力修布施中法施,所谓自孝父母,教人孝父母,自护国家,教人护国家,自受三皈,教人受三皈,自持五戒,教人持五戒,自念阿弥陀佛,教人念阿弥陀佛,自诵大乘经典,教人诵大乘经典,乃至开大法会,建大法幢等等。要之、凡有善利,无不兴崇,而一一皆发愿回向往生极乐,不求人天福报,则万善同归,同归净土矣。

释太虚曰:夫修此法门者,如赴他处取一物然,信者、如目,要须见得明了,确有其物,确是可取之物,确是吾所能取之物,然后得取之也。行者、如足,虽舒目遥见而足不前进则不能取,足虽前进不欲伸手取之,仍不能得,必目、手、足三者同时俱运,而后乃取得之。故不唯有信,亦不可无行愿,有愿、不可无信行,有行、不可无信愿;抑亦有信愿不可无行,有愿行不可无信,有信行不可无愿也。佛乘妙宝,曰信、愿、行。能确然有得乎此,念阿弥陀佛往生安乐净土之法门,更无剩义。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上海佛学书局流通本)

  


猜你喜欢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三·佚名
  甘地运动的成败关系世界文化·太虚
  梵网合注凡例·智旭
  解深密經卷第一·欧阳竟无
  大般若經十六分總·欧阳竟无
  佛说德护长者经卷上·佚名
  宗镜录卷第八十四·延寿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二十一·佚名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九·佚名
  希叟和尚正宗赞目录·绍昙
  观音义疏记卷第一·知礼
  四十八、乾峰一路·慧开
  学僧修学纲宗·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九·澄观
  卷六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十七齣~第二十四齣·王錂

    第十七齣 遥奠【鹧鸪天】〔旦上〕夫配边城已丧身。孤魂无主我无亲。可怜漠漠沙场鬼。犹是深闺梦裏人。啼哽咽。泪交加。贱妾肠千结。良人天一涯。满拟终身同白首。争知撒手卧黄沙。风潇潇。雨漠漠。魂飞障海头。骨冷蛮

  • 志第十五 天文中·魏徵

    ○二十八舍 东方:角二星,为天阙,其间天门也,其内天庭也。故黄道经其中,七曜之所行也。左角为天田,为理,主刑,其南为太阳道。右角为将,主兵,其北为太阴道。盖天之三门,犹房之四表。其星明大,王道太平,贤者在朝。动摇移徙,王者行。 亢

  • 蕭子雲晉書·汤球

      姚略時。有賀僧者。不知何人。自云遊歷五郡。時人號為賀五郡。齋戒奉道。為百姓說吉凶。略死。泓立。僧謂泓曰。宜潔掃一馬廄。開屋設大〈木卬〉。有異馬其大非常。自遠來。天所送矣。御覽三百五十九引蕭子雲晉史

  • 第四十八回 洗禄儿中冓贻羞 写幽怨长门拟赋·蔡东藩

      却说李林甫专权用事,引进杨国忠安禄山,一是因杨妃得宠,不得不引为党援,一是因禄山善谀,不能不替他扬誉。禄山既任平庐节度使,复兼范阳节度使,权力日盛,且欲邀功固宠,屡出兵侵掠奚契丹。契丹酋已换了李怀秀,奚酋亦换了李延

  • 第一百五十二回 大打武议长争总理 小报复政客失阁席·蔡东藩

      却说曹总统贿选成功后,到双十节入京,就职那一天,满路上都铺着黄沙,专制时代帝王所用之礼。步哨从车站一直放到总统府,行人车辆,都不准自由来往。欢迎的要人,一个个乘着汽车,中间夹着一辆曹锟坐的黄色汽车,两旁站着几对卫

  • 第二十一回 舐犊情深·德龄

    当太后在计划着要上奉天来之前,伊就怀着一个很大的愿望,打算把奉天作一处中途转运站;这就是说,伊计划中的东幸的终点站,并不是奉天,虽然京奉铁路的轨道只到奉天为止,但伊还想舍掉了火车,另用别的交通器具,继续东进,一直到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五·佚名

    万历三年二月庚午朔上御皇极殿○先是听选岁贡生员许汝愚奏称镇江府练湖焦干杜墅三湖修之堪以济运京口丹徒吕城奔牛四闸因而可废事下地方踏勘至总理河道傅希挚言练湖先已<婠勶-釒>筑无容别议焦干杜墅二湖地洼源少无益运

  • 卷之三百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王曾传·脱脱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年少丧父,由其叔父王宗元抚养成人,向里人张震学习学问,善于写作文辞。咸平年间(998~1003),由乡贡试礼部、廷对都是第一名。杨亿见到了王曾所作之赋,赞叹说“:这是辅佐帝王的人才。”以将作监丞通判济

  • 卷七十·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七十明 杨士奇等 撰法祖宋光宗时军器少监兼权侍左郎官刘光祖上圣范劄子曰臣猥以虚庸待罪册府伏见陛下引见羣臣若内若外各极所对不倦听纳臣於此时获望清光虽欲竭其愚衷补报万一而智虑踈短

  • 六八、孟胜考(附:徐弱、田襄子、腹[黄享])·钱穆

    《吕氏 上德篇》:“孟胜为墨者鉅子,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于国。荆王薨,阳城君以与攻吴起得罪,收国。孟胜属鉅子于宋之田襄子而死之。弟子徐弱之徒死者百八十三人。” 鉅子者,《庄子 天下篇》说墨云:“以

  • 卷十八·曾巩

    魏丕,字齐物,相州人。少业儒,周世宗镇澶渊,奏为司法参军,后改授武职。太平兴国中,官至刺史,尝对太宗,愿除台省官,上谕之曰:‘知卿本儒生,然两省不若刺史俸优也。’屡求退,以左卫大将军致仕。卒,年八十二。丕好为歌诗,有《

  • 三十四年·佚名

    (己亥)三十四年大明嘉靖十八年春正月1月2日○辛未,傳于大臣等曰:「韓世昌等事,已令推鞫于賓廳矣。今則世昌誣告,事關重大,所當刑訊,賓廳,乃聽政之所,不合刑訊,故在前如此重大之事,例於光化門內推之。且此廳,當風廣闊,今此凍寒之時,大

  • 文章缘起·任昉

    文体论。旧题南朝梁任昉作。又名《文章始》。一卷。原书已佚。今传本疑即《新唐书·艺文志》所载张绩补作之书。论述诗文骚赋各体起源,共八十五题,颇通博。惟辞甚简略,时有疏误。有明陈懋仁注本,清方熊补注本。《四库

  • 饶氏皇朝经世文续编·饶玉成

    清末饶玉成编辑,始自道光初年,止于同治朝,光绪八年(1882)成书。

  • 社会科学概论·瞿秋白

    瞿秋白撰。为作者1924年在上海夏令讲学会上的讲稿,1949年天津联合出版社出版。全书十二章,四万余字。认为社会科学是研究种种社会现象的科学,而所谓社会现象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影响或互相动作;所谓科学即指这些现象都

  • 天枢院都司须知格·佚名

    述净明道仙府机构及神名,即天枢院七录事及其属吏。本令收入 《太上净明院补奏职局太玄都省须知》。

  • 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窥基

    亦称《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疏》、《弥勒上生经瑞应疏》,简称《观弥勒上生经疏》。佛典注疏。唐窥基撰。二卷。是对《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的注疏。先以“佛成权实”、“慈氏所因”、“时分有殊”、“往生难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