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阿吒薄俱元帅大将上佛陀罗尼经修行仪轨卷下

    唐大善无畏内道场秘译

  归命十方等正觉  最胜妙法菩萨众

  我身口意清净业  至心倾诚合掌礼

  唯愿诸佛法僧众  慈悲哀愍摄护我

  敬礼元帅大将军  此是毗卢遮那身

  及以释迦诸佛变  观音无尽无边化

  或现菩萨喜悦形  两臂与诸愿印相

  或示金刚忿怒身  四手执器降魔相

  元帅本体是如来  为救世间现种种

  四面八臂坚利牙  执持器杖随类护

  若有国王归元帅  即领一切将军众

  守护彼王国境内  消伏邻王怨敌事

  摧灭逆臣自调伏  国内无诸疾疫苦

  一切世间有情类  念持神咒称名号

  净除内外所生障  必与世间出世愿

  欲息灾者即息灾  求荣爱者施荣爱

  降伏恶等一切业  一一无不成就者

  若闻阿吒薄俱名  口里一诵赞叹者

  常当拥护无诸难  世间宝货悉圆备

  阿吒薄俱领眷属  摧碎金刚青面王

  苏悉地王军吒利  密迹力士摩登伽

  梵释四王自在天  二十八部药叉王

  四十二部罗刹娑  犍闼龙王鸠槃荼

  天魔鬼神并驱使  阎浮众生亦如是

  能归依者得胜利  生谤逆者被重祸

  是故一切世间人  悉应归依大元帅

  次结请十方诸佛印。

  反叉左右无名指于掌中。直竖二中指头相拄。屈二食指押中指上节背。并竖二大指押捻中节侧。头指来去七遍。即一切佛来咒曰。

  

  次结观世音等诸大菩萨印。

  两腕相付。二大指并著。二小指亦然。余指散小曲竖。如析莲华。头指上来下去咒曰。

  

  次结十四部金刚印。

  两腕侧竖。并二大指各捻二小指甲上。二无名指侧竖相拄头。二中指各直竖。端向前不相拄。二头指来去咒曰。

  

  次结三十三天神印。

  头指稍去中指第二节半分许。大指来去咒曰。

  

  次结二十八星宿天印。

  以左手中指无名指并仰。右中指在左无名指下文上。右无名指亦覆左中指下文上。总相綟如索。小指头指大指各竖相拄。大指来去咒曰。

  

  次结东方提头赖吒天王领乾闼婆军众印。

  侧左手中指已下三指把拳。又屈头指少曲。于中指下节文。大指来去咒曰。

  

  次结南方毗楼勒叉天王领鸠槃荼众印。

  侧左腕。以右手腕侧著左腕根上。二掌相背。二指相钩。申之如。二小指二大指各少曲。头指来去咒曰。

  

  次结西方毗楼博叉天王领龙军众印。

  左手侧腕。以右手腕著于左手腕根上。二手中指已下三指。屈在掌中作拳。屈二大指各押。二头指交如索申之。大指来去咒曰。

  

  次结北方毗沙门天王领药叉军众印。

  左手侧腕。亦屈头指以下四指。在掌作拳。屈大指押头指上。右手腕亦然。侧之作拳。大指直申向上。右手拳累著左手拳上。右大指来去咒曰。

  

  次结四天王所领四方鬼神药叉罗刹八部鬼兵印。

  反叉头指中指入掌。无名指直竖。小指头相叉入掌合腕。大指来去咒曰。

  

  次结八部龙王军众印。

  右肘头在左肘内。复以右手后四指少曲。以大指傅头指少曲之。左手反曲之。向右手亦如之。状如蛇口用之。二手各四指来去咒曰。

  

  次结百千天龙兴云致雨印。

  左臂腕如前不改。但以左右手小指无名指。反相叉入掌中右押左。二中指直竖头相拄。二食指拄中指背上节。二大指少曲。各付二食指内中节。头指来去咒曰。

  

  次结日天子军众印。

  先背二中指无名指小指。掌内相拄皆使齐。其二头指直竖相拄。二大指捻头指根第一节。大指来去咒曰。

  

  次结月天子眷属印。

  以二小指无名指掌内相叉。右押左挺在掌中。其中指头相纠头指。使中指第三节屈。怒其大指。各押无名指头。大指来去咒曰。

  

  次结一切火天魔兵令伏印。

  竖右手三指。屈大指捻无名指下文。其头指稍屈头。与中指第一节齐。头指来去咒曰。

  

  次结阎罗五道大将军牛头兵众印。

  侧左手腕握。四指仍稍出头指三分许。大指来去咒曰。

  

  次结阿修罗王斗战军众印。

  左手中指以下三指等屈。头指去掌一分许。大指头亦稍曲。共东方天王印同令相应咒曰。

  

  次结罗刹娑王军兵斗战者急来印。

  以右手大指。捻小指无名指甲上。中指及头指申之。头指来去咒曰。

  

  次结五方大力药叉王军众印。

  以手四指向下钩手。其二大指直申怒之。二大指来去咒曰。

  

  次结阿利陀遮文荼印。

  二头指中指无名指相绞。以小指相叉。以大指向上相叉。大指来去咒曰。

  

  次结毗那夜迦鬼神王印。

  先竖三指。二无名指相叉垂下向掌背。二大指直竖附头指侧。大指来去咒曰。

  

  次结摩醯首罗天王二十八部印。

  小指无名指向内相钩。即以中指竖相叉。又以二头指各竖。附中指侧甲下。二大指亦竖附近。头指来去咒曰。

  

  次结阿吒薄拘元帅大怒使金刚二十八部神降伏恶鬼印。

  以左右手。急作拳内怒。三叩齿即啮下唇。以下二手拳捺著二腿上。此大将身印。恶鬼神自打自缚自求死乞命。

  次结阿吒薄拘大将大悦会天龙鬼神自护身印。

  以左右二大指。捻二无名指中节内。百事不畏不被刀兵鬼神伤。

  次结阿吒婆拘著衣甲印。

  以左手执刀拄之。右手空绕头三匝。揽衣袖作悬牙势。鬼见悉著衣甲。诵大咒二十一遍。

  次结阿吒婆拘千辐轮降鬼印。

  以右手大母指。押中指无名指中节背上。状如跋折罗印形。

  次结阿吒婆拘立身印。

  正立翘右脚。以左手头指以下四指。向前托跨。以右手大母指。押中指以下三指背上中节。以头指向前申之。指一切病即差。指一切鬼魅自伏。指江海面自即竭。

  次结阿吒婆拘刀印。

  取石榴枝长三尺二寸咒三遍。右手把一头左手三摩之。鬼见是刀。以左手托跨。右手如金刚刺跋折罗。

  次结阿吒婆拘弓箭印。

  以左手大指。押头指无名指小指甲上。以右手无名指小指屈在掌中。大指押头指中指甲。于左手中指侧。申放右手大母指。弹指之。

  已上七种法契。以用小心咒咒之。即小心咒曰。

  

  次结阿吒婆拘降伏大魔鬼神印。

  悬脚坐。以左右二手急作拳。捺左右二腿上。急以上唇啮下唇。裂眶看。即是大降伏印。

  次结缚一切鬼神印。

  以左右手二小指反相叉。以二大指押二小指甲上。中指无名指竖。头指亦然。

  次结敕鬼神印。

  若敕鬼神。即偏坐。以左手托跨。右手以大指。押小指无名指甲上。直竖头指中指。

  次结火轮印。

  若伏大力恶鬼作火轮印。以左右二无名指。屈在掌中令头齐。余皆相拄头。稍虚掌即是。

  次结投魅鬼印。

  中指以下三指。皆相叉掌背后。二头指相著令齐。二大指横捻二头指中节文。三呼三吸即缚来(已上五种法契用大咒)。

  次四天结界咒。

  

  八部都咒

  

  若追八部神。举前八部印。即诵前咒二十一遍其神立至。

  世尊愿传流布遍于阎浮。令一切众生受持。为作大救护。

  尔时佛告一切大会。此咒诵之入官不嗔。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入军不畏刀兵。国王贵人见之下位承迎。

  追般若不空罥索使者神鬼印。

  以左右手。合掌当心虚八指。具作供养印。后即大指押头指中指。屈在左右掌中。无名小指合著。如佛顶形。

  次作般若降伏天鬼神印。

  以左右二手合腕。二大指博近头指侧。二手中指竖申之。二头指无名指小指。屈节曲相拄头中央虚掌。

  大将使神散禁法

  先持咒有验然后行之。不尔不成。平旦于神前安一盆井华水一炉香。咒师整衣服当床中迎坐勿笑。手作大怒印。但有鬼病人来勿多语。口云急急以嗔怒骂之。若似怖也即告之。神众更待何时急缚将来。声大。官使人应声即缚竟。欲打欲禁之。但以随时一言更勿多语。此大将处法不诵咒。欲有人持我咒者。平等有贤圣之人乃可持。不尔自损身。略说已前行用不少。若广说穷劫不尽。

  大元经卷下

  贞享四年中春十三一挍加批了

               净严(四十九载)

  元禄十六年正月二十三日以净严和上之本再挍了          尊教

  宝永五十一月十五日一挍了  性寂

猜你喜欢
  七 调和五事助参禅·正果法师
  佛学大系·太虚
  诸佛要集经卷下·佚名
  卷第三十·昙噩
  汾州太子昭禅师·惠洪
  雪關和尚語錄卷六·雪关智訚
  佛说光明童子因缘经卷第三·佚名
  卷第三十三·佚名
  卷三百七十六·佚名
  净土圣贤录续编卷四·胡珽
  卷十三(竺法护译)·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一·澄观
  正法花经卷第六·佚名
  卷第十八·白岩净符
  ●又述二颂(有序)·张商英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韩维·唐圭璋

      维字持国,雍丘(今河南杞县)人。生于天禧元年(1017)。用门荫入仕。欧阳修荐为检讨,知太常礼院,出判泾州,除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神宗初,除龙图阁直学士,历知州郡,召拜门下侍郎。以太子少傅致仕。元符元年(1098)卒,年八十二。  

  • 第三十三出 出使·李渔

    〖北醉太平〗(净扮琉球王,引众上)虬蟠海邦,灏气苍茫,洪涛遥泻旦天光。奠金瓯,水一方。剑铓高拥芙蓉浪,声华远接天朝壮。若得个周官仪制汉宫装,一般般帝与王。孤家琉球国王是也。自从遣国相往中国请封,要借天帝龙威,压倒地邻鲸

  • ●金莲记目录·陈汝元

    第一齣 首引第二齣 偕计第三齣 弹丝第四齣 郊遇第五齣 射策第六齣 捷报第七齣 搆衅第八齣 外谪第九齣 闺咏第十齣 归田第十一齣 湖赏第十二齣 媒合第十三齣 小星第十四齣 诗案第十五齣 就逮第十六齣 

  • 第二折·李唐宾

    (外扮花仲清上,云)小生乃节度使李光远手下偏将花卿之子花仲清是也。从小随父亲习学兵法,自诛逆贼段子章,累建大功,朝廷不蒙重用,以此闲居。小生有友人任继图,此人乃饱学才子,因哥舒翰请他参赞军事,不意禄山作乱,回至家中,妻子被

  • 卷二十七·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二十七史内翰公奕【一首】公奕字季宏大名人系出石晋郑王肇父良臣宣和中擢第终于潞州观察副使季宏大定二十八年进士再中博学宏词科程文极典雅遂无继之者累迁著作郎翰林修撰同知集

  • ●北邙说法·沈泰

    (勾馀六桐叶宪祖编西湖长吉黄嘉惠评长人叶体仁、汉年黄之禧阅) 正目天神礼枯骨,饿鬼鞭死尸。 若知真面目,恩怨不须提。 (〔丑扮土地上〕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惟闻松柏声。小圣土地是也。俺这

  • 卷四百四十九 元祐五年(庚午,1090)·李焘

      起哲宗元祐五年十月盡其月   冬十月癸巳,導河水入汴。(玉牒有此,實錄無之。)   詔罷都提舉修河司。   蘇轍又言:「臣近奏乞罷修河司并責降李偉,尋準九月二十六日聖旨,李偉權發遣北外監丞,提舉東流。又準十月二日聖

  • 大事记卷十·吕祖谦

    宋 吕祖谦 撰汉孝文皇帝元年冬十月庚戌徙立故琅邪王泽为燕王【史记夲纪】辛亥皇帝即阼谒髙庙【史记夲纪】尊代太后曰皇太后壬子遣太后弟车骑将军薄昭奉迎于代【以史记夲纪修】增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朱虚侯章等封邑【以

  • 通志卷一百三十一·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四十四宋刘穆之【穆之孙子邕 穆之中子式之 式之子瑀 穆之从父兄子秀之】徐羡之【兄子佩之 佩之弟逵之逵之子湛之 汤休】傅亮【兄廸 族兄隆】檀道济【兄韶韶孙珪韶

  • 窦瑗传·李延寿

    窦瑗字世珍,辽西阳洛人。自称祖籍扶风平陵,汉时大将军窦武的曾孙窦崇曾做辽西太守,于是就在辽西安家。曾祖父窦堪,是慕容氏渔阳太守。祖父窦表,冯弘城周太守,后入魏。父亲窦同,选为秀才,早年下世。普泰初年,窦瑗上书以自身地位

  • 赵兴基传·张廷玉

    赵兴基,云南太和人。崇祯初年,以举人授庐州通判。农民起义军贺一龙、左金王等五部,占据英山、霍山二县山区,夏入秋出。督师杨嗣昌遣监军佥事杨卓然去招安,受侮辱而返。崇祯十四年(1641)六月,义军攻陷英山县城,杀知县高在岑。

  • 郡城炮位·佚名

    自康熙二十一年制府姚启圣谋取台湾,二十二年施将军攻克澎湖,二十三年议设府县三县。雍正元年,添设彰化县,仍将郡城周植莿竹,设东西南北大小共八城门。乾隆元年,易为石堞钉铁更城门。道光十二年张丙乱后,各城门增建月城。惟大

  • 序·谈迁

    谈子孺木有书癖。其在记室,见载籍相饷,辄色然喜。或书至猥诞,亦过目始释。故多所采摭。时于坐聆涂听,稍可涉笔者,无一轻置也。铢而积,寸而累,故称杂焉。其义自大易杂卦始。予曾手其书而悲之。以彼其勤,脱佐邺侯之侧,游茂先之旁

  • 《明史》中的小说·吴晗

    《明史》所包括的时代从洪武元年到崇祯十七年(1368—1644),三百年。《明史》的纂修时期是从顺治二年到乾隆四年(1645—1739),前后约共百年。因此在研究《明史》的时候,我们应当知道这书所记载的是从十四世纪后半期到十七世纪

  • 190.范仲淹实行新政·林汉达

    由于范仲淹军纪严明,还注意减轻边境上百姓的负担,北宋的防守力量加强了。西夏和北宋打了几年仗,没得到什么好处,到了公元1043年,西夏国主元昊愿意称臣求和,宋朝答应每年送给西夏一批银绢、茶叶,北宋的边境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

  • 东溪日谈録卷十·周琦

    经传谈中诗十五国之风俗惟周召二南为正其余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十三国为变皆诸侯采献于天子民俗之歌谣播于声乐之中其正可以化天下其变可以垂鍳戒故不分羙恶而并收之也天下国家之化造端于闺门而亦征验于闺门故

  • 庄列十论·佚名

    庄列十论,原题「太学教授李元卓著」。李元卓即宋人李士表。《宋史•艺文志》着录作「李士表《庄子十论》一卷」。今《正统道藏》本收入正一部。全书包括十篇短论,即〈庄周梦蝴蝶论〉、〈庖丁解牛论〉、〈藏舟山与壑泽论

  • 菌阁琐谈·沈曾植

    词论著作。近代沈曾植著。一卷。广泛采录历代词论,尤以明清为主,时加评议,对常州派词论特多会心,并认为刘熙载《词概》“得宋人词心”,所论不乏精意。沈氏认为陈师道说苏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