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六 优波私婆学童所问之义释

尊者优波私婆曰:

“释迦[佛]!我独无依止 不能度于大暴流

 普眼者请语所缘 依彼可度此暴流”

(一〇六九)

“释迦!我独大暴流”[之句中],独大暴流者,是依止于彼人、又依止于彼法,以度大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越度、度过、超越、所离越处之人究竟唯我一而无第二。又[斯]法究竟唯我一而无第二。此是“独”[之义]。“释迦者”,是世尊由释迦族出家故,是释迦。或又是富者、大富者、具财者故是释迦。彼有此等诸财、所谓、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舍财、慧财、念处财、[神足财、根财、力财、觉支财、道财、果财]、涅槃财。由此等多数之财宝而是富者、大富者、具财者之故亦是释迦。或又可能者、有能者、权力者、有用者、勇者、英雄、战士、无怖者、无惧者、无骇者、无败走者,怖畏恐怖之舍断者、身毛竖立之离去者故亦是释迦。此是“释迦!我独大暴流”[之义]。

“尊者优波私婆曰”[之句中],“曰”(斯)者,是句之接续。“尊者”,是敬语。优波私婆,是彼婆罗门之名……乃至(一〇页参照)……称呼。此是“尊者优波私婆曰”[之义]。

“无依止而不能度”[之句中],“无依止”者,不为依止于人,又不依止于法。“不能”者,是力不及、不能、不堪。“度”者,是度大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越度、度过、超越、离越。此是“无依止而不能度”[之义]。

“普眼者!请语所缘”[之句中],“请语所缘”者,请语所缘、对象、依止、近依、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请说明。此是“请语所缘”[之义]。“普眼者”,是言普眼一切知智。世尊具一切知智、正具、达、正达、成、正成、具备。

 在彼不能见之物此世亦无何物

 又无不能识之物亦(无)不可知之物

 可能知之物一切皆可知通

 旨此如斯之故如来是普眼者

此是“普眼者!请语所缘”[之义]。

“依彼可度此暴流”[之句中],“依彼”者,是依止其人,又依止其法。“可度此暴流”者,可度大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可越度、度过、超越、离越。此是“依彼可度此暴流”[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尊者优波私婆曰:

“释迦!我独无依止 而不能度大暴流

 普眼者!请语所缘 依彼可度此暴流”

世尊宣示:“优波私婆!

 具念且观无所有 依[无所有]而‘非有’

 舍欲离惑受灭尽 昼夜观察度暴流”

(一〇七〇)

“观无所有具正念”者,彼婆罗门原来得无所有处定,此“是我之依止”,而不知[彼之]依止事。世尊向彼告[其无所有处是彼之]依止,更告以出路、[婆罗门由此]入定于非想非非想处定、由此出定,且观察于其际所生心心所法“是无常”,[又]“是苦、是病、是痈、是箭、是痛、是恼、是敌、是毁、是疾、是祸、是不快、是怖畏、是灾患、是动、是坏、是不恒、是无救护所、是无避难所、是无归依所、是不归依者、是空缺、是空虚、是空、是无我、是过患、是变易法、是不坚实、是痛根、是杀戮者、是非有、是有漏、是有为、是魔食、是生法、是老法、是病法、是死法、是愁、悲苦、忧恼法、是杂染法、是集、是灭没、是不乐味、是过患、是不出离”,以且观察、眺望、省思、普观。“具念”[之句中],“念”者,是所有念、随念、想念……乃至(一八页参照)……是正念。此言为念。“具”此之念、正具、达、正达、成、正成、令具备者言为具念者。此是“具念且观无所有”[之义]。

“世尊宣示:优波私婆”[之句中],“优波私婆!”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者,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此谓世尊[语]……是与作证共同为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优波私婆”[之义]。

“谓非有[依无所有处]度暴流”[之句中],一切“谓非有”是无所有处定。由何谓一切非有是无所有处定耶?于识无边处定有念而入定、由此出定,彼识令无、令为非有、令消灭而观一切非有。由此一切谓非有是无所有处定。依[其无所有处定]、近依、所缘、对象此而度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须越度、度过、超越、离越。此是“谓非有度暴流”[之义]。

“舍断诸欲离疑惑”[之句中],欲者,若概言之是事欲与烦恼欲之二欲……乃至(二七页参照)……言此等为事欲……乃至(二八页参照)……言此等为烦恼欲。“舍断诸欲”者,是遍知事欲、舍烦恼欲、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舍断诸欲”[之义]。“离惑”[之句中],言疑为疑惑。[即]对于苦犹豫……乃至(一〇五页参照)……为远离疑惑、离、离去、出离、弃遣、离脱、离缚,以不限定心而住,如斯是“离惑”[之义]。或又离三十二之无用论、离、离去、出离、弃遣、离脱、离缚。以不限定心而住。如斯亦是离惑(论)[之义]。此是“舍断诸欲离疑惑”[之义]。

“昼夜观察渴爱灭”[之句中],渴爱者,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夜”者,是夜。“昼”者,是日中。观昼夜渴爱之尽灭、轮回之尽灭、轮转之尽灭,观察、见、眺、省思、普观。此是“昼夜观察渴爱灭”[之义]。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优波私婆!

 具念且观无所有 依[无所有]而‘非有’

 舍欲离惑爱灭尽 昼夜观察度暴流”

尊者优波私婆曰:

“一切诸欲于离贪 舍他依止无所有

 第一有想解脱信 彼不退住立其处”

(一〇七一)

“一切诸欲于离贪”[之句中],“一切”者,是普一切、一切之一切、无残、无余。此是“一切”。“于诸欲”者,[欲]者若概言之是事欲与烦恼欲之二欲……乃至(二七页参照)……言此等为事欲……乃至(二八页参照)……言此等为烦恼欲。“一切诸欲于离贪”者,于一切诸欲离贪、弃贪、唾弃贪、脱贪、舍断贪、舍遣贪,能镇伏所贪。此是“一切诸欲于离贪”[之义]。

“尊者优波私婆曰”[之句中],“曰”(斯)者是句之接续。尊者是敬语。优波私婆者是彼婆罗门之名……乃至(一〇页参照)……称呼。“依止无所有而舍他”、舍下之六定(四禅定及下二无色定),遣、遍舍、越、超越、离越而依止无所有处定、止着、系着、近着、缚着,信解。此是“舍他依止无所有”[之义]。

“信第一有想解脱”[之句中],有想解脱者是七有想解脱。无所有处定解是其等有想定之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第一”,是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之[有想解脱]由信解脱而信解,于其处信解,信解彼、行彼、屡屡为彼、重彼、向于彼、倾于彼、赴于彼,以彼为主。此是“信第一有想解脱”[之义]。

“彼不退住立其处”[之句中],应住立耶与否耶?“如斯耶”?“不然耶”?“如何耶”?“云何耶”?是疑之质问、疑念之质问、迷惑之质问。此是“可住立耶与否耶”[之义]。“于其处”者,是无所有处。“不退去”者,是不退去、不动转、不离去、不消失。或又不染、不污、不昏迷、不染污。此是“彼不退住立其处”[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尊者优波私婆曰:

 一切诸欲于离贪 舍他依止无所有

 第一有想解脱信 彼不退住立其处

世尊宣示:“优波私婆!

 一切诸欲于离贪 舍他依止无所有

 信第一有想解脱 彼不退住立其处”

(一〇七二)

“一切诸欲于离贪”[之句中],一切者,是普皆、一切之一切、无残、无余。此是“一切”。“于诸欲”者,[欲]若概言之,是事欲与烦恼欲之二欲……乃至(二七页参照)……此等言为事欲……乃至(二八页参照)……此等言为烦恼欲。“一切诸欲于离贪”者,于一切诸欲离贪,弃贪、唾弃贪、脱贪、舍断贪、舍遣贪、能镇伏所贪。此是“一切诸欲于离贪”[之义]。

“世尊宣示:优波私婆!”[之句中],优波私婆!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者,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此谓世尊[语]……是与作证共同为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优波私婆”[之义]。

“舍他依止无所有”,舍下之六定,遣、遍舍、越、超越、离越而依止无所有处定、正着、系着、近着、缚着、信解。此是“舍他依止无所有”[之义]。

“信第一有想解脱”[之句中],“有想解脱”是七有想解脱。无所有处定解脱是其等有想定之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由信解解脱“第一”、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之[有想解脱]而信解、信解其处、信解彼、行彼、屡屡为彼、重彼、向于彼、倾于彼、赴于彼、以彼为主。此是“信第一有想解脱”[之义]。

“彼不退住立其处”[之句中],“住立”者,可住立、可住立六万劫之间。“于其处”者,是于无所有处。“不退去”,是不退去、不动转、不离去、不消失、而不灭损。或又不染、不污、不昏迷、不染污。此是“彼不退去住立其处”[之义]。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优波私婆!

 一切诸欲于离贪 舍他依止无所有

 信第一有想解脱 彼不退住立其处”

 若彼不退[无所有] 其处多年之住立

 普眼者其处解脱 彼可成为清凉耶

 又如斯者之识[者] 当于可为亡灭耶

(一〇七三)

“若彼不退去,其处若住立”[之句中],“若彼住立”者,是若彼可住六万劫之间。“其处”者,是无所有处。不退去者,是不退去、不动转、不离去、不消失、不灭损。或又不染、不污、不昏迷、不染污。此是“若彼不退去,其处为住立”[之义]。

“普眼者!多年”[之句中],“多年”者,是多年、数年、数百年、数千年、数十万年、数百劫、数千劫、数十万劫。“普眼者”,是言一切知智为普眼……乃至(一六二页参照)……如来以其故是普眼者。此是“普眼者!多年”[之义]。

“彼解脱其处,可成清凉耶?[又]如斯者之识,可为亡灭耶”者,彼得其处清凉之状态,是恒、常恒、不变易而可永久住立于其处耶?又彼之识亡、断绝、灭、为非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之结生识而可生起耶?问生于无所有处者之常与断。或在其处而可于无余涅槃界般涅槃耶?又说彼之识亡而更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之结生识可生起耶?问于无所有处生者之般涅槃与结生。“如斯者”,是于无所有处生起之如斯者,如是住立彼之类、彼之部类者。此是“彼解脱其处,可为清凉耶?[又]如斯者之识,可为亡灭耶”[之义]。

故彼婆罗门言:

 若彼不退[无所有] 其处多年之住立

 普眼者其处解脱 彼可成为清凉耶

 又如斯者之识[者] 当于可为亡灭耶

世尊宣示:“优波私婆!

 譬如于强风 吹飞之火焰

 又如至灭没 不入存在数

 如斯之牟尼 名身[识]解脱

 又如至灭没 不入[存在]数”

(一〇七四)

“譬如于强风,吹飞之火焰”[之句中],火焰者,是火之焰。风,是东风、西风、北风、南风、有尘风、无尘风、寒风、热风、微风、烈风、毗岚风(台风)、翼风、金翅鸟风、多罗叶扇风。“譬如于强风,吹飞之火焰”者,是强风所吹飞,被吹起、斥散、除去、伏、镇伏者。此是“譬如于强风,吹飞之火焰”[之义]。

“世尊宣示:优波私婆!”[之句中],“优波私婆!”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者,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此谓世尊[语]……是与作证共同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优波私婆!”[之义]。

“至灭没不入[存在]数”[之句中],“至灭没”者,是至于灭没、赴于灭没、行于灭没、灭、寂灭、终熄。“不入于数”者,[谓]行于此方向而不入(可言)之数,不可指示、不可数、不可认。此是“至灭没不入于数”[之义]。

“如斯之牟尼,名身之解脱”[之句中],“斯”者,是譬喻与[事实]为照合(句)。“牟尼”者,智言为牟那……乃至(八四页以下参照)……超着与网此为牟尼。名身之解脱,彼牟尼原来既解脱名身、解脱色身、由彼分[舍断]、超越[舍断]、镇伏舍断而舍断,彼牟尼来于有之边[最终]而获得四圣道,获得四圣道故,而亦遍知名身、色身,遍知名身、色身故而由究竟解脱而脱名身、色身,已解脱。此是“如斯之牟尼,名身之解脱”[之义]。

“至灭没不入数”[之句中],“至灭没”者,是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不入于[存在之]数,“刹帝利、婆罗门、毗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有色者、无色者、有想者、无想者、非想非非想者”,无可称计彼因,无缘、无原因、不入[存在之]数,不可指示、不可数、不可认。此是“至灭没不入数”[之义]。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优波私婆!

 譬如于强风 吹飞之火焰

 又如至灭没 不入存在数

 如斯之牟尼 名身[识]解脱

 又如至灭没 不入[存在]数”

 灭没之彼或非有 或是常恒而无病

 牟尼!愿彼为解说 此法尊师如实知

(一〇七五)

“灭没之彼或非有”者,是灭没之彼或此非有耶?彼灭、断绝、亡灭耶?此是“灭没之彼或非有”[之义]。

“或是常恒而无病”者,或是恒、常恒、不变易者而可永久住立于其处耶?此“或是常恒而无病”[之义]。

“牟尼!愿彼为解说”[之句中],“彼”者,是我问、我乞、我求、我信乐。“牟尼”者,言智为牟那……乃至(八四页以下参照)……超着、网者是牟尼。“愿彼为解说”,愿请为语、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牟尼!愿彼为解说”[之义]。

“此法尊师如实知”者,是尊师如实知此法、识、考量、度知、辨知、明了。此是“此法尊师如实知”[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灭没之彼或非有 或是常恒而无病

 牟尼!愿彼为解说 此法尊师如实知

世尊宣示:“优波私婆!

 灭没者无[有非有]量 彼不言[有非有]

 彼己无其所[烦恼] 一切诸法害破时

 一切语路被害破”

(一〇七六)

“灭没者无有量”者,于灭没无余涅槃界般涅槃者、无有色之量、无有受之量、想之量、行之量、识之量,不存在、不能得、被舍断、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者,此是“灭没者无有量”[之义]。

“世尊宣示:优波私婆!”[之句中],“优波私婆!”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者,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此谓世尊[语]……是与作证共同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优波私婆!”[之义]。

“于彼无可所言彼”,可言“由彼贪而染”,可言“由彼瞋而怒”,可言“由彼痴而昏迷”,可言“由彼慢而结缚”,可言“由彼见而执取”,可言“由彼掉举而散乱”,可言“由彼疑而不决定”,可言“由彼随眠而强力”,其舍断等诸行,于诸行之舍断故,可言“由彼趣,[彼]地狱有情、畜生、饿鬼、人、天、有色者、无色者、有想者、无想者、非想非非想者”,可语、可言彼无因、无缘、无原因。此是“于彼无可所言彼”[之义]。

“一切诸法害破时”者,是一切诸法、一切诸蕴、一切诸处、一切诸界、一切诸趣、一切诸生起、一切诸结生、一切诸有、一切诸轮回、一切诸轮转,被破、害破、取去、取除、坏、破坏、舍断、正断而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之时。此是“一切诸法害破时”[之义]。

“一切语路被害破”[之句中],语路者,是烦恼、蕴、行,彼之语、语路、增语、增语路、辞、辞路、施设、施设路、破、害破、取去、取除、坏、破坏、舍断、正断而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之。此是“一切语路、被害破”[之义]。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优波私婆!

 灭没者无[有非有]量 彼不可言[有非有]

 彼已无其所[烦恼] 一切诸法害破时

 一切语路被害破”

世尊之说法终……乃至(三二页参照)……“尊师!世尊是我师,我是弟子”而坐。

优波私婆学童所问之义释第六[毕]

猜你喜欢
  略明般若末后一颂赞述·义净
  大乘佛法的真义·太虚
  品類足論品目·欧阳竟无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卷·佚名
  卷四十九·佚名
  卷第十五(本末合)·慧苑
  卷第十四·白岩净符
  卷第六·佚名
  佛说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一卷·佚名
  卷第十一·佚名
  卷第八·雷庵正受
  增集续传灯录卷第五·南石文琇
  卷下·佚名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七·圆晖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九十八·彭定求

        卷298_1 【凉州行】王建   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边头州县尽胡兵,   将军别筑防秋城。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蕃人旧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禾黍

  • 留晚香·唐圭璋

      最高楼   寿梅屋儒学谭提举九月十九   西江水,分润到全闽。芹藻亦生春。秀钟东壁双躔瑞,祥开南极一星明。把紫阳、年月算,恰同庚文公庚戌九月十五生。   前十日、重阳秋正好。后十日、小阳春未透。梅与菊,此交

  • 王平子·唐圭璋

      平子,吴郡(今江苏州)人。   谒金门   春恨   书一纸。小砑吴笺香细。读到别来心下事。蹙残眉上翠。   怕落傍人眼底。握向抹胸儿里。针线不忺收拾起。和衣和闷睡。

  • 临江驿潇湘秋夜雨·臧懋循

    临江驿潇湘秋夜雨杂剧(元)杨显之撰●临江驿潇湘秋夜雨杂剧目录楔子 〔音释〕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淮河渡波浪石尤风 正名 临江驿潇湘秋夜雨楔子〔末扮张天觉同正

  • 附録外集·汪晫

    次韵汪文通监簿【二首】 蘓颍濵连朝暑雨意如秋过客不来谁与游頼有澹台肯相顾坐令彭泽未能休琴疎不辨弹心曲学废谁能制束脩頼有邑人怜病懒共成清话劝迟留【按家乘汪琛一名深字文通宋嘉祐丁酉年进士章衡榜迁承务郎史馆

  • 卷二百八十三·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八十三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招山小集刘仙伦一名儗字叔儗庐陵人诗名闻海内先后与刘过并称所着有招山小集中秋有懐吾庐有寒梅老干秋风多上有双栖乌夜月聼我歌一别三载强梅影应婆

  • 张昪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张昪(992—1077)字杲卿,韩城(今属陕西)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参知政事兼枢密使,以太子太师致仕。熙宁十年卒,年八十六,谥康节。《全宋词》录其词二首。 ●离亭燕 张昪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 ○總論·王鹗

      義宗皇帝在位十有一年,傷王室之浸微,先朝之積弊,吏政失於苛細也,不破法以情。將士利於征戰也,不逞兵以忿。朝臣有罪,則薄示降罰,未嘗妄戮一人。母后無宮,則略加補修,未嘗輒營一殿。而又敦崇儒術,遴選武臣,罷獵地以裕民,開經筵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纪昀

    选举畧 【一】(臣)等谨按举贤任官之制昉于上古自虞廷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为奋庸熙载之本三考黜陟以课其续上庠下庠以储其才后世选 造铨课之法国学党塾之教所由并设也杜典之志选举首举周官大司徒之三物宾兴以及汉晋六朝至唐

  • 卷之一百十九·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一百十九 传第一百三 贝子品级辅国公色提卜阿勒氐列传【居新疆之回爵】色提卜阿勒氐乌什人祖和卓木呼里父齐里克旧为拜城伯克色提卜阿勒氐嗣以凖噶尔胁徙携弟阿克伯克赴伊

  • 卷三·阿桂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三宸章【三】乾隆五十一年皇上圣夀七十六御制诗文丙午元旦践阼已周大衍数得年七十六身康敢因莅久忘无逸惟是体乾最自强百岁休和致岂易万民衣食计犹长以

  • ●序·徐栋

    古之言治道者要在于养民而已牧令养民者也以仁心为之质而又有其才以佐之斯利兴弊除家给人足而治蒸蒸日上焉此其道徐致初太守得之太守粹于学精于治积数十年之所得于心者辑牧令一书其发明古人之良法美意为天下后世治道之

  • 卷一百六十六·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六乐考【十二】乐器六竹之属排箫律吕正义曰排箫之制其来最古律吕十二管备具其中金石八音由此而定所以箫韶九成而以箫为主也上古排箫之制寖失

  • 答金中和问(二则)·太虚

    问一:宗教多是清净无为,慈悲博爱,然于国家前途,是否有益,究竟能救国否?答一:有一些人于史实多有认识不清之病,如犹太人因不信基督教故其教不行于犹太,而犹太之亡国于基督无干。且基督于别国而信之者则强,如犹太人驱耶稣教徒于罗

  • 佛法之真价·太虚

      欲知佛法之真价,须先知佛法之为何。  “无上正遍觉者”谓之佛。已得无上正遍觉者,对于一切能得无上正遍觉而未得之者,为令悉得觉故,如其所证所由证而施设之法;谓之佛法。故佛法者,佛所施设之法也,能成于佛之法也,成佛所

  • 明觉禅师祖英集卷第六·重显

    参学小师文政编三宝赞(并序)予天禧中。寓迹灵隐。与宝真禅者为友。或游或处。固以道义相揖。投报相袭。冷冷然自乐天常之性也。一日真公谓予曰。愚近偶作三宝赞三十韵。宜请赓唱。因披阅加叹。率尔而继之。类蚀木也。

  • 海国四说·梁廷枏

    十五卷。清梁廷楠(1796—1861)撰。梁廷楠字章冉,广东顺德人。副贡生,咸丰年间赐内阁中书,加侍读衔。通史学,善诗文,精音律,并颇注意研究西方国家政治情况。曾赞助林则徐、邓廷桢禁烟,支持广东反对英军入城的斗争。其

  •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智旭

    钱唐胡子浸云。问。于华藏单子曰。何谓道。单子曰。性是也。胡子疑焉。曰。修可废欤。单子曰。在璞之玉。匪剖弗见。在矿之金。匪炼弗纯。在缠之性。匪修弗显。必曰。性也。而可以废修也。彼芸芸者。熟无性耶。于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