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答金中和问(二则)

问一:宗教多是清净无为,慈悲博爱,然于国家前途,是否有益,究竟能救国否?

答一:有一些人于史实多有认识不清之病,如犹太人因不信基督教故其教不行于犹太,而犹太之亡国于基督无干。且基督于别国而信之者则强,如犹太人驱耶稣教徒于罗马,罗马乃至今英、德等均强存。佛教在印度史上盛行时,其国亦强;其后婆罗门教复兴,佛教受其排斥而渐衰。自唐三藏取经后数十年佛教渐衰,婆罗门教兴焉。又数百年,回教侵入印度,即当中国元朝时──征服印度人之回教徒,亦蒙古族──。印度先亡于回教,佛教益衰。故知佛教盛行印度时,其国盛强,迨佛教衰而其国亦渐衰。今印度人多不信佛教,故有亡国之事。若自中国历史观之,佛教在唐、宋、明、清初兴时代均颇发达;清末、国家将亡,亦即佛教最衰落之时。至于蒙古、西藏之佛教,亦非完全之佛教,仅政治上利用其一部份而安静其民众耳。然自国家之民族强弱言,其民族为被统治者,乃由统治者利用佛教以柔弱之。然其民族为强者,则佛教化之亦愈兴。又小乘是消极自修法,大乘佛法常言慈悲,意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慈悲即积极救人救世。故处今日之中国地位,当以中国为其本位,如今日之抗战建国精神,求达中国之自由平等,非若侵略者之意,是即合于佛教慈悲心也。盖以众生之苦为苦,以抗战御外侮救今日中国人所受之灾难而免于敌人之压迫;是即慈悲心、救世心。然慈悲救世,要有方便为门,应自救国做起。故凡救国救世之兵,仍是大乘慈悲之意。

问二:人生之来源如何?

答二:人生来源,亦可曰生命来源。然自佛法言,则无始无终,但时有变化。如此世为人,“因”造得好,可继续再为人,或为较人更高之天;若“因”造得不好,则可变成比人更不好,如禽兽。此皆由自造之因果──皆人自造。天者、较人世界高一层之世界,然亦受因果之支配。至于地狱,则较人苦之世界。各人之祸福由自心造,信佛依佛理而行,可以免苦得福。佛教是使人不造恶因而悟真理,因生命无始无终,可以不求长生。至于平常所谓灵魂,非佛家之言,佛教亦无此物。至觉悟后之化身,仍与世人同;法身则为佛身真体,不生不灭矣;报身亦可云永生。常云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报身至大觉悟成佛而永生;化身则由有机缘至人间,然为时不久,机缘尽则其身灭;法身则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程心勉记)(见海刊二十六卷八九期合刊)


猜你喜欢
  答某校长问·太虚
  复赵慧燮李晴峰居士书·太虚
  总目·牧云通门
  无门开和尚语录卷下·慧开
  编阅附言(五十七则)·太虚
  卷三十八·道世
  林野奇禪師語錄卷第六·通奇
  第五十五卷·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十二·澄观
  开元释教录卷第六·智升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九颂精义论卷上·佚名
  卷之二·佚名
  佛说如来智印经一卷·佚名
  致刘甫澄军长及川东各信佛者书·太虚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解人颐 博趣集·钱德苍

    笑谈雅谑 昆山吴子克,尝元日赋诗,奉怀分宜相公。或戏之曰:“开岁第一日,怀朝中第一人。便吟到腊月三十日,岂能及我辈乎?” 一朝士麻脸胡须,一朝士面歪而眇一目。眇士戏麻云:“麻脸胡须,羊肚石倒栽蒲草。”

  • 巻十九·胡震亨

    钦定四库全书唐音癸籖卷十九明 胡震亨 撰诂笺四上头今世女子初笄曰上头花蕋夫人宫词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使上头入诗遂为雅语【遯叟下同】入月黄帝内经月事以时下谓天癸也史记程姬有所避不愿进注天子诸侯羣妾以次

  • 卷四百四十五·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四十五布谷类【报谷郭公同】长短句禽言          【明】冯惟敏报谷报谷透犁好雨夜来足不愁田中恶草多但?年年风雨和夜来雨急风声恶闻道邨南一尺雹老翁归来语老妻邨中

  • 卷三百九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九十四李贺南园方领蕙带折角巾杜若已老兰苕春南山削秀蓝玉合小雨归去飞凉云熟杏暖香梨叶老草梢【一作蒲】竹栅鏁池痕【一作漘】郑公乡老开酒尊坐泛楚奏【一作酒】吟招魂假龙吟歌石轧铜杯

  • 卷十七·陈衍

    ●元诗纪事卷十七侯官陈衍辑朱仲明杨得禄汪志坚胡元罙程维岩胡祥柯九思哲理野台焦文烱斡玉伦都甘立项炯胡助雅琥杨瑀赫德尔林泉生何正黄镇成陈楚春◆朱仲明仲明字□□,号北轩,休宁人。

  • 一七七 寄谕各督抚查办违碍书籍卽行具奏·佚名

    一七七 寄谕各督抚查办违碍书籍卽行具奏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初五日大学士于<敏中>字寄两江总督高<晋>、江苏巡抚萨<载>、安徽巡抚裴<宗锡>、江西巡抚海<成>、两广总督李<侍尧>、广东巡抚德<保>、浙闽总督锺<音>、浙江巡

  • 明儒言行録卷五·沈佳

    安化县知县沈佳撰刘观卧庐先生字崇观江西吉水人正统己未进士少有成人志既就傅子史经传靡不贯淹下笔逸迈常屈其名宿正统中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以疾告归寻丁内艰服除遂坚卧不出脱粟澣袍质行终身每旦祗谒先圣毕即凝坐一

  • ●续吴先贤赞后序·刘凤

    魏学礼 余以端蒙大渊献之岁旅食 王都获交当世君子昔所愿无弗从焉者且得观于 上所建立轨极创制造法顺承天地神祗辨物类之官岂不信哉岂不信哉盛德太业至矣极矣蔑以加矣若神道设教 睿明所笃制作之微虽不能窥而声容礼

  • 卷五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五十一明 俞汝楫 编列传尚书崔亮崔亮字执夫直隶藁城人洪武元年授中书礼曹主事迁济南知府以母忧起复为礼部尚书癸未诏定官员亲属冠服之礼亮於内外官员父兄伯叔子孙弟侄及隶卒军士等制各定有差

  • 卷二十五 律书第三·司马迁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於六律,【索隐】:按:律有十二。阳六为律,黄锺、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六为吕,大吕、夹锺、中吕、林锺、南吕、应锺是也。名曰律者,释名曰“律,述也,所以述阳气也”。律历志云“吕,旅,助阳气

  • 卷十三·顺治

    <子部,儒家类,御定孝经衍义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十三衍教所由生之义【臣】按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邢昺正义曰案礼记祭义称曽子云众之本教曰孝尚书敬敷五教在寛解者谓教父以义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

  • 《藏要》第二輯敘·欧阳竟无

    八經六律十三論總 一、《佛母寶德藏經》 二、《能斷金剛經》 三、《華嚴?十回向品》 四、《涅 ?師子吼品》 五、《無盡意經》 六、《維摩詰經》 七、《長阿含經?第一分》 八、《法句經》 九、《四分戒本》 十、《五

  • 合部金光明經卷第二·欧阳竟无

      隋大興善寺沙門寶貴合入   [一]懺悔品第四〈此品及下品說涅槃三德中解脫德無餘涅槃根本涅槃是解脫事故以懺悔爲宗初陳宿德〉   爾時信相菩薩卽於其夜夢見金鼓.其狀殊大.其明普照喻如日光.復於光中得見十   

  • 西来演说集弁言·太虚

    概夫黄杨运厄,中原板荡,而蜀境未康,人尤憔悴!忧时之士,悲愿莫抒,困极思感,因歆予乐之求而丐救于释尊;于是数百年衰歇之佛学,始稍稍讲明于成都,渐及于全川;成都佛学社其矫矢也。然病需医,津需梁,况泛叶舟于怒涛骇浪中,不有良柁师,彼岸

  • 序·善一如纯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以九年面壁。独契真机。只履西归。原无多说。至於立雪断臂之徒。悉皆直参上乘。一心相印。又何语之足录乎。虽然自佛法入中国。已有四十二章。即卢老出东瓯。亦着谭经妙论

  • 第十七卷·圆瑛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庚二 道场加行 分二  辛初 初请略说  二 重请详示 辛初分二  壬初 阿难请  二 如来说  今初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

  • 太上老君说补谢八阳经·佚名

    经名:太上老君说补谢八阳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唐代。假托太上老君为三官及诸神说禳灾安宅之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老君劝人动土兴工修造之后,供养诵经,以消灾求福,国泰家安。其中所避诸恶煞,不少

  • 伤寒寻源·吕震名

    三卷。清吕震名(1798—1852)撰。吕震名字建勋,号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年间举人。官至湖北荆门州州同等职。后去官归隐,侨居苏州,研读医书。吕氏致力于《素问》、《灵枢》及仲景之书的研究,为人治病多尊古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