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金中和问(二则)
问一:宗教多是清净无为,慈悲博爱,然于国家前途,是否有益,究竟能救国否?
答一:有一些人于史实多有认识不清之病,如犹太人因不信基督教故其教不行于犹太,而犹太之亡国于基督无干。且基督于别国而信之者则强,如犹太人驱耶稣教徒于罗马,罗马乃至今英、德等均强存。佛教在印度史上盛行时,其国亦强;其后婆罗门教复兴,佛教受其排斥而渐衰。自唐三藏取经后数十年佛教渐衰,婆罗门教兴焉。又数百年,回教侵入印度,即当中国元朝时──征服印度人之回教徒,亦蒙古族──。印度先亡于回教,佛教益衰。故知佛教盛行印度时,其国盛强,迨佛教衰而其国亦渐衰。今印度人多不信佛教,故有亡国之事。若自中国历史观之,佛教在唐、宋、明、清初兴时代均颇发达;清末、国家将亡,亦即佛教最衰落之时。至于蒙古、西藏之佛教,亦非完全之佛教,仅政治上利用其一部份而安静其民众耳。然自国家之民族强弱言,其民族为被统治者,乃由统治者利用佛教以柔弱之。然其民族为强者,则佛教化之亦愈兴。又小乘是消极自修法,大乘佛法常言慈悲,意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慈悲即积极救人救世。故处今日之中国地位,当以中国为其本位,如今日之抗战建国精神,求达中国之自由平等,非若侵略者之意,是即合于佛教慈悲心也。盖以众生之苦为苦,以抗战御外侮救今日中国人所受之灾难而免于敌人之压迫;是即慈悲心、救世心。然慈悲救世,要有方便为门,应自救国做起。故凡救国救世之兵,仍是大乘慈悲之意。
问二:人生之来源如何?
答二:人生来源,亦可曰生命来源。然自佛法言,则无始无终,但时有变化。如此世为人,“因”造得好,可继续再为人,或为较人更高之天;若“因”造得不好,则可变成比人更不好,如禽兽。此皆由自造之因果──皆人自造。天者、较人世界高一层之世界,然亦受因果之支配。至于地狱,则较人苦之世界。各人之祸福由自心造,信佛依佛理而行,可以免苦得福。佛教是使人不造恶因而悟真理,因生命无始无终,可以不求长生。至于平常所谓灵魂,非佛家之言,佛教亦无此物。至觉悟后之化身,仍与世人同;法身则为佛身真体,不生不灭矣;报身亦可云永生。常云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报身至大觉悟成佛而永生;化身则由有机缘至人间,然为时不久,机缘尽则其身灭;法身则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程心勉记)(见海刊二十六卷八九期合刊)
猜你喜欢 答某校长问·太虚 复赵慧燮李晴峰居士书·太虚 总目·牧云通门 无门开和尚语录卷下·慧开 编阅附言(五十七则)·太虚 卷三十八·道世 林野奇禪師語錄卷第六·通奇 第五十五卷·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十二·澄观 开元释教录卷第六·智升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九颂精义论卷上·佚名 卷之二·佚名 佛说如来智印经一卷·佚名 致刘甫澄军长及川东各信佛者书·太虚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