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十五(本末合)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十五(本末合)

四与□□等者。别彰□□。□□□□□□。□□□三。诸世主。初菩萨中。举数。列名。□□。□□□。□□□贤文殊者。是助化中之首故。释名如□□□。□□□五百数。唯一百四十一人大位。十十中间有增□。□□同名幢者。显德行高出故。二十同名威力者。福智感动故。三十同名藏者。具德含摄故。四十同名明者。眼照法界故。五十同名冠者。表胜德严於心顶故。六十同名髻者。表德尊高故。七十同名光者。身智二光照内外故。八十同名幢者。前约独出。今依降伏。各据一义。前后别列故。九十同名音者。妙响体故。十十同名上者。无上故。十一十同名胜者。无劣故。十二十同名自在王者。业用无碍故。十三十同名音者。无碍应机故。十四十同名觉者。悟佛境故。三结数可知。

三叹德中二。先一句总。后十句别。初总云普贤行愿者。即后别十十句皆是普贤行愿也。於中。一缘诸佛境。二身遍亲近。三睹佛神变。四普至觉树。五智照法海。六显说多劫无尽。七广智缘境悉极。八从无依慧现应机身。九了生无生。灭不了见。十广智普照一切法界法故。二声闻众中亦三。一举数。二显类。三悉觉下叹德。前二可知。叹德中十句。皆具二分。一菩萨分二声闻分。当知此是诸佛密语。显诠声闻法。密诠菩萨法。以每句中含二义故。所以者何。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时有他方诸佛。为欲庄严毗卢遮那道场众故。示菩萨形。来在会座。乃至云。复有无量千亿菩萨。现声闻形。亦来会坐。其名曰舍利弗大目健连等。广说如彼。释曰。准此故知句通二分。初觉真谛者。谓四真谛。此一一谛下。证生空如故。亦是真俗二谛中。真谛通大小乘俱有故。言含显显密也。对於俗谛故。名真谛。二实际者。二空真如自体无限。然与有为住际畔故。故以边际观标其名尔。三入法性者。证一切法无性之体故。显密同前。四出有海者。二乘身出行不出。灰断永灭。唯净法界故。菩萨行永出身不出故。取二出同义故云也。五依佛功德者。二乘有为无为功德。与菩萨无边福慧。皆依佛成故。六离结使缚者。大小宗四缚九结十使大小多同。准小宗中。见取结缚。大乘名我见缚。余皆相似故。此一句会於大小。成显密也。七住无碍处者。就小显说。坐卧空中神通无碍。就大密诠。得无碍解脱神通业用。八心寂静如空者。能证二空。智各如境故。无自犹空也。九於佛德海未满叹尽故。十於佛智海生深信也。三诸世主众中二。先举数可知。后悉曾下叹德。於中十句。一久供多佛。二利物出世。三不请而友。四护物善根。五愿常处有。六生胜闻慧。七护理教行。亦即护果。八发大菩提愿。还熏佛种。九愿证初地。十志向佛慧。上来序竟。

第二请分中三。一标众起念。二如来下显所念。三唯愿下请说。

初中三。一众同作念故云咸也。问准此经上下文。皆云一切二乘不闻此经。何乃今与菩萨等同念法请。

答意法师云。理处不隔故。得同疑。未积大心故。不测其次。又之表同在祇洹故。同念请。普眼未照故盲等。今解不然。应如前叹德中说。

二显所念法中。总有六十句。古德意法师判云。前三十句明佛自入法界。后三十句明佛令他入法界。本疏云。六十句中。初十念请果法。何以得知。所请是果。谓次十明下位不能测量故。既尽下不能知。云何令欲请。谓次十明因缘力具。或亦明知识力具得。前未知此众有知力不。谓次十显此众根器力具。若无佛力。亦无能知。谓次十明佛利他因具。虽利他因满。若无现起利他果用。亦无由今知故。次十显果用摄生。既尽此缘具故。

结请云唯愿现等。又云初三十句念法请。后三十句念德请。今评经意。乃是直言。不烦多释。谓前三十句请随所疑说。后三十句请随所宜说。前中三。初十句明佛果法。次十句明於前果法下类不测故。后十句明下既不测待上力加。就初十中。一佛所知境。如出现品说。一切世间境界等十种境界。又如佛不思议法品说。十种境界。谓一者一切诸佛一加趺坐。遍满十方一切世界等。乃至广说。二如来智行者。简异不相应行故。云智行。佛智所行故。出现品云无碍行。是如来行等。广如彼说。三如来加持者。佛威神力护助故。四如来力者。处非处等十种力也。又佛不思议法品云。广大力乃至无能动力等。五无畏者。四无畏十无畏是菩萨此中说佛何故引耶。引彼果故。故彼因未云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即得诸佛无上大无畏。而亦不舍菩萨无畏。释曰。得佛果无畏时。不待舍菩萨无畏。是故菩萨无畏即是佛无畏。即佛无畏即是菩萨无畏。六三昧者。谓十定品说。十种定用。及佛不思议法品中十三昧等。七所住者。佛不思议法品云。如来有无量住。谓常住大悲等十种云云。又云一切诸佛有十种住。一切法。谓觉悟一切法界等。八自在者。佛不思议法品云。有十种自在法。谓於一切法。悉得自在明达种种句身味身等。九身者。谓三身十身。具显如章。十智者。谓四智十智也。此中十问与初会所问果德大同也。次十句明於前果法下不能测中二。先总标人天不能测可知。后无能过下别显不倒八相。於中有十种。一於彼法中心有权滞。二自无慧足可以进诣。三心不决定。四心未明晓。五不能印可容纳。六未得委照。七未细分别。八不能显尔众。九不能分别陈述。十不能令他解了。后十句明下既不测待上力加中二。先总标简。后加被下别显。一加被。谓神力任持故。二通力。三威力。四愿力。五宿善力。六善友摄力。七深净心力。八解心明达力。九净心向果力。十求果愿力。后三十句请随宜说中二。初别显三十句。后如是等下总结请说。前中二。初总标。后种种下别显。显中二。初十一句叹机堪受。后二十句正明请说。前中。一希望。二明了。三照知。四言说。五任业化。六住位。七宿净器。八思量作业。九心所缘。十托佛诸德。十一堪受佛现一切法门。后二十句中二。初十句请说住因圆满。后十句请说果德用。前中二。初显等四字是总贯诸句故。后往昔下别显。於中。一心求佛智。二菩萨愿。三净三轮。四入位。五因行满。六行善巧。七修诸度。八修对治。九起通。十所经事。后十叹说果德用中。十事五对。一成佛说法。二严土调生。三开智城示物路。四入物界受物施。五说施福现佛像。后总结请说可知。

第三三昧分中二。先问答。后释文。

前中。问何故入定为佛。

名显法界身云故。问前诸会皆先集众。后入定。此何先入定耶。

答此有二义。一前明从相入实故。今显依体起用故。二明前是因人入定。今彰果德自在故。问何故此会佛自入定。

答为表法界解脱。唯佛穷了故。

后释文中四。一入定缘。二大悲为身下入定因。三入师子频申下正入定。四入定意。初中知心念者。以他心智。领前疑念。即入定之缘。二以四种大悲。明入定因。谓入定益物。要以大悲为本故。以为因。一身者。利物之身积悲而立。即三昧所依之身也。二门者。佛以大智大定大悲等。为方便引物令入法获益。故名为门。三首者。尽既益物。诸所造作。皆以大悲先导故。四以大悲法为方便。充满虚空者。悲虽为首。若无善巧。悲即滞有。不得入法界。三正入定者。明定业用。从喻为名。如师子频申。言频申者。梵音讹略也。具正应云坚实禀多。此翻为自在无畏。如师子王入出群兽之中自在无畏无障碍也。此定亦尔。能得之者入出一切诸三昧中自在无碍。依涅盘经第二十六师子吼菩萨品意。多同此故。彼中云。善男子如师子王。自知身力。牙齿锋铓。四足据地。安住岩穴。振尾出睹。若有能具如是诸相。当知是即能师子吼。真师子王。晨朝出穴。频申欠[去*欠]四向领望。发观震吼。为十一事。乃至广说。如彼云云。三昧之称如上具显。旧名奋迅者。梵音既违。又未译其言也。

第四现净土分中三。初现器世间圆满。二所谓见如来身下。明智正觉世间圆满。

初中二。先明逝多林现严净土。后如於下频通十方。前中亦二。初正显庄严。后何以故下出严因。前中二。先总标。后于时此下别显。显中三。初楼阁广严。二尔时后以下明逝多林庄严。三时逝多林上虚空之中下。显虚空庄严。初中二。先广处。后显严。前中忽然广博者。显佛力自在故。后显严中有十种。一金刚地。二地上散华及宝。三瑠璃柱大光宝严。四金及意宝周匝庄柱上。五楼阁栋宇室阶并宝严作物像。其阶墀合是楼阁前地。今文家来在一处也。六宝网霞。七建幢幡。八道场外阶际栏楯。二逝多林广博严中二。先举因。后正显。显中。先总。后一切妙宝下别。别中十一句。一宝间饰。二宝遍地。三宝墙。四宝树。五香河。河中曲有七句。一香水。二湍。三澓。四华随流。五出法音。六华布水上。七华树列岸。六台榭。如音义说。七宝网覆台。八多宝放光。九宝严地。十烧香。十一建种种幢。曲有十五句。文易可知。三虚空严中十二句。初一标。次十别。后一结。别中一天宫。二香树。三须弥山。四枝叶。五莲华。六宝坐。七天王像。八白真珠。九赤珠严阁具。十金刚珠。后结可知。第二出严因中二。先征记何门有此诸不可说严事故。后如来下释。释中十句。一宿因。二现果纯净无漏故名自法。三福德威。四约业用内。显一即一切也。五约业用内。显依正入正。六约业用门。於少现多。於小现大。此亦通德相。七於一正少分。现多令分。亦现在无碍故。云现过去佛。八约正业用转显一即多。九约正少分。出多依果具分。十约正少分现多具分依果成住等。后结通十方。文易可知。问逝多林园近人造立。何乃结通十方法界。

答此中俱论称法不称。不论新旧等一切诸法。若与法界相应时。凡一体事。即大小远近新旧等。相即相在等。无所障碍故。此林园非唯遍在十方法界一切世界。亦彼一切剎等在此林园中。思之。

二智正觉世间。云见佛身住逝多林者。见即此普遍之林园中佛。

三众生世间中二。初显众满林园可知。后见普雨下明雨供。於中有十四种供云现可知。上来现净土分竟。

第五集新众分中二。初明所集众。后皆是如来威神力下。显集众因。

前中二。初别集十方。后如是十方下总叹其德。前中十方即为十数。就中。初二及第六。各有九门。余方各有十。初东方九义者。一来处远近。谓过不可说剎尘数剎海外。表法深远故。二有世界名圣灯云幢者。圣灯略有二义。一破暗。二照现云。亦二义一荫凉。二含水。三佛号毗卢遮那。义如上说。胜谓殊胜。德即功德。王者自在故。四菩萨名初同前。愿光明者。本愿照物故。五眷属俱来。六兴供云。七诣佛礼供。八依本方化楼并华座而坐。九宝网霞身。显胜德自在。若准下殊方。余如第十。或髻珠。或天冠。表胜相故。余方世界佛名等。准释可知。南方持供来供内。云悉以神力充遍等者。依业用门。供遍诸剎海。西方供中。云须弥山云者。皆高广妙好。有清凉利物之能故。充满法界义如前说。释北方供中同名衣者。表依惭愧行故。东北方供中同名楼阁。表二利行相因成高位故。东南供中同名圆满光者。表内因行说真实教资物圆满慧故。西南方供中同名焰者。表因内行令他成就治净慧火烧惑薪故。西北方供中。以三世间形像者。为显世出世境界皆同形像。以有非真故。即相无相故。下方供中同名音睹者。此有二义。一显语言文字皆缘成无适主宰。二显音睹语言虽假安立而能善巧入深法门。上方供中。显诸菩萨於六处中现三世佛及众并现昔十度本事。问小宗有部。过未色心有体无用。现在五蕴体用见存。大乘现法体用俱有。过未体用皆即是无。何得此云本事犹在。

答此中本事者。是昔修行称理之行。非但除蔽名净三轮。持应治见。事理融会。由此不坏真俗二谛。於一依他起。非真非俗。依此修行照生灭法与不生灭和合非一非异。由此行故。渐退生灭染法。分得无生灭净分故。密严第三云。金刚藏菩萨。现种种形。说种种法。乃至云净所依止入於佛地。如来蕴界常无变易。大乘权教。即无此事。从本已来。理事别修故。问菩萨证如已。所感依正。自各有因。何须此耶。

答彼即是此更何别也。斯即德相门之体事尔。

第二叹德中三十七句分三。初一句总叹。次以净下三十五句别叹。后如是等下结。初总中云皆从等者。同修普德而生其身。所谓证遍自体修显行故。次别中二。初两句。上缘佛境。已得下自力所成。前中。初一句见佛法界身。后一句闻佛法界法。后自力成中。初两句通三业自在。二亲近下明身业自在。三知一切众生下意业自在。四勇猛下语业自在。五於虚空下亦意业自在。初通三业者。神通通三业故。二亲近者。身近佛也。一身充满等者。一即一切。不待分遍。此德相门。或通业用。一尘等者。身所依中。一小处现多大处故。一毛等者。於正报少小处。现多大音故。三意业中七知生如幻者。了因果似有非实有故。知佛如影者。随机质胜劣应故。趣如梦者。暂有昧略境而无究竟真实故。业报如镜像者。随质现故。诸有生如阳焰者。缘合暂起故。知剎如化者。本无如是如是广狭形状因缘力故。先无令有。同无忽有故。此约一分故。言他也。力无畏智皆意业。义如上说。四语业中三。师子吼者无畏说故。无尽辨者。凉演不穷。称根机故。得言辞海智者。虽言得智用。在随类说故。五意业中十六种。初随意即欲往。皆无难故。二知法速达。三通皆离障。四降魔怨。五知了三世。六知法无达离取。七无求而求。八无观而观。九了法无性不乖性。十於无差别而明了差别。十一於业用门显互相入。十二随物受生。十三了知剎形。十四小大无碍。十五得佛加。即得诸佛如。十六十方佛剎网乃至重重照皆明见。后一句结归佛力。逝多虽狭悉能容也。

第六举劣显胜分中三。初显能不见人。二皆悉下明所不见境。三何以故下释不见所由。

初中据前列名大数五百。今此略标上首十人。具释名字。如音义下卷。

二明所不见境中二。先彰不见佛果境界。后亦复不见下明菩萨境界。前中十句。与上大众念请。多分同也。问此若非器请中不应菩萨同既列念今何不见。

答法名是一。义通浅深。前据浅同。今约深别。广如前显。十中。初一总。余别。总云神力者。无碍作用业用门中相即在等。别中一十华藏剎海相及随好故。二境界者如前引出现品说。三游戏者。依十通化生游戏故。四神变者。神力变现种种境界故。五尊胜者。摄三世间具十身故。六妙行者。亦如前引出现品说。七威德者。功德海满福力令惊畏故。八住持者。谓佛力所持令住在故。如佛舍利形像浮图塔庙袈裟等。九净剎者。即娑婆是华藏等故。后明不见菩萨境界中三十一句。初一句总。余句别。后一句结。初总云境界者。如离世间品云。菩萨有十种境界及十境界无碍用。广说如彼。余别中。一云大会者。一会即是一切会故。二普入者。菩萨入一会时。即入一切会故。三普至者。至一会。即至一切会故。四普诣者。往一会时。即往一切故。五神变者。离世间品云。菩萨有十种神通及十种神无碍用神通变化。即神变故。六游戏者。离世间品云。菩萨有十种游戏。谓三昧力。对应化者。种种现化。令彼获益。名游戏故。广说如彼。七眷属者。十方菩萨来此会。各剎海尘数所现所作悉是广深。非二乘知见故。八方所者。於彼来处。莫识何方。九庄严师子庄诸严具。非彼能识。十宫殿者。离世间品云。菩萨有十种宫殿。广说云云。或是来时。十一住处者。离世间品说。菩萨有十种住处。如彼云云。十二所入三昧自在者。三昧定体自在定用。离世间品云。菩萨有十种入三昧。如彼应知。十三观察者。离世间品云。菩萨有十种观察应知。十四频申者。得定自在。具如前说。十五勇猛者。菩萨一生成就三劫所行。是勇猛义。俱非二乘测量境界。十六供养者菩萨供养一华一香。即遍法界。供一如来。即为供养一切如来故。十七受记者。离世间品云。菩萨有十种自知受记。此亦不是二乘所及故。十八成就者。菩萨观知根欲性。应时说法。令解脱故。十九勇猛者。一念遍至十方诸佛会故。二十法身清净者。证性净如故。此会菩萨他方佛故。惑垢永净故。法身显故。二十一智身者。十智具足故。二十二愿身者。无障碍愿成就故。二十三色身者。随形应物故。二十四诸相者。二十八相或同佛相故。二十五常光者。常随照身种种色故。二十六放大光网者。随远近照广大交络故。二十七起变化云者。变身多种益物如云。二十八身遍者。随十方中堪化应故。二十九诸行圆者。因行毕故。后一句结可知。

三释不见所由中三。初征。次以善下正释。后如来等事下总结。

初征意云。诸大声闻尽预坐会中。何以不得见故。

次正释中二。先以法说。后佛子下喻显。前中四。一行劣故不见。二如是下总相指由境胜不见。三何以故下依小教行故不见。四是故下总结不见。

初行劣中十九句。初一句总。余句别。初句通言善根者。顺理益物生见佛增上缘因故。不同者。异菩萨故。别中一无见佛无障因。二无赞净土因。三无赞佛神变因。四无自发大心因。五无劝他住大心因。六无念佛种不断因。七无摄众生因。八无观他修到彼岸因。九无劝他求佛智眼因。十无自习佛智因。十一无无漏因。十二无严土通智因。十三无菩萨眼境因。十四无求超世不共菩提因。十五无发菩萨大愿因。十六无佛加持生因。十七无知法如幻因。十八无知菩萨如梦因。十九无得菩萨广大法喜因。

二境胜不见中二。初明德胜故不见。后复次下正显胜德名体。

前中三。初两句总标。次以是下别显。后是故下总结。初中上句。云普贤菩萨眼境界者。约行显胜。谓体事业用等境。唯智能知。非余境界。下句云不与一切等者。约乘教显胜。谓此大乘实教所显。非小乘及大权劣境故。次别显中十句牒前。余句正显显中不能见等者。既无普眼等故。后总结。约前不见句也。

后正显胜德名体中五。一显胜名体。二是故下重成前义十种不能。三能何以故征。四诸大弟子下释成。五是故下总。

初中二。先明无自利所成德。后又亦下显无利他业用。前中二。初十句显无胜德。后是故下结成前不能义。前中通佛菩萨。初善根者。谓普贤行因。具如前说。二智眼同前。三三昧者。佛不思议法品云。佛有十种佛三昧十定等。亦如前显。四解脱者。谓佛不思议法品中。佛有十种无碍解脱。离世间品云。菩萨有十种解脱。五神通者。亦如上说。六威德者。佛及菩萨。皆具胜福。外感惊畏。亦如前显。七势力者。胜力乃能展转加持。有所成坏。八自在者。神通业用。已如上显。九住处者。如前所引离世间品说。十境界者。亦如前说。

后结成前不能义中二。先明自行不能。后又亦不能下明利他不能。前中十句。初二可知。三入者。分明了达故。四证者。契合相应故。余句准释。后不能利他中十句。准前思释。

三征意云。此诸声闻并是佛大弟子。既复预会。何以不得闻见彼境界故。

四释意云。此等虽是佛大弟子预会座中。内熏习异故不得见闻。初四句谓依教圣道修行得果别故。五於无有谛者。生空法有故。六常住实际者。如上释。七究竟寂静不住自事者。舍生死位无余依行故。八於彼下十句舍菩萨悲智行愿等。

五结虽会中坐不见也。

后喻显中有十喻。远法师等诸德。皆将此喻配前所迷佛果十句功能。唯第九二无喻。喻上第二如来庄严。余皆次第融释可知。本疏云。就十喻见与不见。三义分别。一第一第五第十此三喻二乘不见佛果功德。二第二三第四。此三喻菩萨能见果德。余四喻如来自见果德。亦见二乘等法。又云此十别相者。鬼对恒河喻。喻二乘有所知障故不见胜境。辨法师云。如饿者喻二乘人不得菩萨法界行食。故云饿也。鬼者似人非人。喻二乘所得涅盘似而非真也。裸形者。以无菩萨惭懃行眼故。饥浊者。不得无二理观沾至神故。举体燋然者。四相所迁不息故。乌鹫豺狼竞来搏撮者。此与旧文稍异。此喻有业余故。为诸无漏业所债不自在故。为渴所逼。欲求水饮者。喻诸声闻本无大悲水故。为渴逼也。内既无悲水。外复临河。而不见河故。犹渴也。见枯竭者。梵本。又云。或睹灰河。谓但见闻自分之境证有苦烦恼也。次征意。何以住在会中不见故。释意可知。二觉梦境喻。喻二乘守劣乖胜故不见。於中。先喻。后一切菩萨下法说。法说中。先总。次别。后结。别中九句。一久积善。二发大愿。三学佛德。四行菩萨严果行。五满果智。六满普行愿。七趣十地。八显定业用化物。九修事事无[得-彳]观。后结中二。先结菩萨。后结声闻。三愚对雪山喻。喻二乘心狭无悲故不见。四地有伏藏喻。喻二乘无巧方便故不见。五盲人不见宝洲喻。喻二乘无深定故不见。六有得净眼喻。喻二乘无深智故不见。七遍处定境喻。喻二乘无深定故不见。此中十二处者。前八观欲界色处作无边行解观故。第九第十。余处各别观作无边空行解无边识行解。今此合观为一。名天遍处也。十名种种众生身者。身业故。十一名语言音声。是语业故。十二名一切所缘遍处者。意业故。依小宗中。前八在第四禅。第九第十在空处识处。通凡圣修。唯有漏道也。八医形自见喻。喻二乘无深行故不见。九二天随人喻。喻二乘无密相故不见。十灭定无见喻。喻二乘住位息求故不见。举劣显胜分竟。

第七以偈赞德分中。十方菩萨说偈赞。即为十颂。

就初颂中二。前五颂述前频申业用。后五颂诸来菩萨德。前中初颂上半正赞定用所依。谓佛道即法法即三昧。下半叹於林现通。次一颂叹用多胜非下了。次一颂叹定深非世测。次一颂叹佛以无相为相。后一颂叹定用非言及。后叹菩萨中。初颂述来。次颂叹德具叹量。次颂叹非二乘境。后二颂叹位极德坚业用广大。

第二菩萨十颂分二。前七颂叹菩萨。后三颂叹佛。前中五。初一颂劝众具二行。次一叹慧明善定智境难量。次二颂叹处众集。次二颂叹悟深离障垢智坚实业。次一颂叹身不分而来。后三颂中一叹佛感众来。二法深此众能通。三后一叹佛证一性说差别。

第三菩萨十颂分二。初三法说叹佛。一叹佛说法应时。二叹佛力用摧邪。三叹佛超情量。后七喻显佛德。一智达三际。二悲德圆满。三神变无息。四现化无碍。五法轮为依。六佛法速遍。七智轮为本。

第四菩萨十颂分九喻显。一佛山益世喻。二悲海除炎喻。三山佛出法海。四五二颂无师智宝在佛海中。五巧现应机。六随愿能满。七普智照缘。八随方等照。九智水净根。

第五菩萨十颂分四。初一颂叹佛身令见者成佛因。二次六颂叹佛现通。於中一遍法界尘内现净诸菩萨。二次叹通力现菩萨境界非世测。三次一神力显相严身僧菩萨行位。四次一於多净剎现成佛。五次一现多神通。六后一颂现诸菩萨行。三次一赞菩萨修行法界智。四末后二颂叹佛圆智说法净世。

第六菩萨十颂分三。初三明胜境非凡小能知。二次四正显所不知胜境。一深智。二胜通。三善巧。四应化。后三显能知胜者。一大愿。二懃。三修调广。

第七菩萨十颂分二。前六叹佛身。后四叹佛菩提智。前中初二叹身。后四叹身业。就叹身中。初一显身是智身不碍色相故非思及。后一彰身因。后叹身业中。初二身光。一法说。二喻显。后二明光用。一净三有。二现多色。后四叹菩提智中。一会觉诸法。二念达三世。三叹菩提智难思。四叹超言。

第八菩萨十颂分三。初二智德。一依思。二依修。次三坚行。一叹。二信。三向。后五断德。於中。初二离染成自行。后三离染成利他行。

第九菩萨十颂分五。初一叹佛难闻若近必益。二次一叹意业。三次二身业利益。四次二身语业双益。后四利益见闻。

第十菩萨十一颂分五。初一叹佛身。见者获益。二次一转法轮。三次五叹佛大悲。佛大悲为物忍苦。四次一释忍苦所由。五后三明见佛成益。

第八普贤开发分者。为令众生发生信故。於中二先。长行。后偈颂。

前中三。初明说意。言普观等者。谓前明教主入定广现其事未有言说。今辨普贤广以语言资开发前定所示业用令诸菩萨同入此法故。二以等法界方便下明所显事广多善巧。有十一句。一以等法界方便者。谓事法界法之界法。或即界数量广多应机现事善巧广多数量同此故。二等虚空界者。谓太空是事空。虽体无质碍。然随所包容分量。广多应机。下同前。余句亦尔。三等众生界方便者。有情数多故。四等三世者。三际时分多故。边畔难知故。五等一切劫者。一切剎中劫量数多故。知娑婆等望安乐等剎长短既多同类又广说复大中小等也。六等一切众生业者。众生当多况各各业都计皆广也。七欲。八解。九根。十成熟。成熟者令从因至果故。十一等一切法光影方便者。光影之名。简异水影观杂故。谓水等二影依明显己。光影一种映明现己。前可喻现身。后可喻因缘法成坏同时。三为诸菩萨下正显说彼广多善巧。於中四。一标。二征。三释。四佛子此十下结。初中亦四。一标为菩萨。二标数以十法句故。三标以言说故。四标定名频申故。二征可知。三释中十门。初云标说能示现者。此有二义。一今以言说说前所示现事故。二今於言说中示现前事等法界者。如前说一切佛剎等。并是所示现事也。自下九句中显示并同初门释。四结中二。先显略结广。后结非余境。唯佛境故。

后偈颂中二。初叙意。后正颂。前中承佛力者。显非自力故。观如来者。有所禀故。观众会者。有所为故。余句观其所说。此等并是佛差别德故。正颂中十颂。初中。上半颂前等法界剎尘等。下半颂佛兴等。二中上半颂等空界佛剎。下半颂尽未来佛处座赞佛德。三中上半颂等空界佛剎。下半颂佛出世菩萨围绕听。四中上半颂等空界佛剎。下半颂菩萨众会。五中上半颂毛孔出三世佛化身。下半颂充满法界。六中初句颂平等现。下三句颂一身满一切剎。七中上半颂前第八内一切剎尘现中三世诸剎尘数佛。下半颂种种神变经多劫。八中上三句颂前第七内现三世佛神变。即修行法海行是也。下句颂诸境界中。九中上半颂毛孔出生三世佛智奇音。下半颂化道菩萨。十中上半颂令佛座量同法界。下半颂菩萨众会中尽未来转法轮。上来开发信心分竟。

第九毫光示益分者。令众证法界故。於中三。初举佛放光。为示法之缘。二时逝多林下明依缘见法。三其有此下明见法得益正入法界。

初中五句。一标即意欲令菩萨因人随分亦得此三昧故。又此三昧中所现事。即是大众前所疑问故。佛答问入此定令众亦得方为答也。二放白毫光者。显中道平等白净法界。是前三昧摄生业用。三名普照等者。依义立名。谓遍照三世法界门悉显现故。今诸菩萨皆证入故。四以不可说下明摄眷属。具主伴故。五普照十方下显摄化分齐。

二依缘见法中二。先举能见人。谓普云集此通新旧二众。后明所见法中亦二。初见此方法界。后如此会下类通十方。前中亦二。先见一切世界中现身说法。后或现在天宫下明见一切宫殿中现身说法。前中先举所说之处。后如是等下正明现身说法具三世间。可知。二就天宫等中亦二。先所现处。即前世界中尘内十种天宫等。后现种种性下明现身说法。亦有十种。此等所现。并是通答前所疑问。谓如来境界等。可准思之。二类通中三。先举此会。后如是下类通。三不坏下明自在。初举此会可知。二类通中二。初粗类十方世界中器世间及众生普是实报显现故名也。后一切虚空下细类毛孔中可知。三明自在中。初一句不坏广事。谓虽在毛孔微细之中。而亦不坏三世九世广大无边众生界等差别俨然。次四句业用。谓一随心现像。二随乐说法。三普入众会。现身种种。而智无差别。四随应教化无竟期也。

三见法得益中二。先显见法因缘。后或入法身下正明得益。

前中二。初约缘。佛有宿缘故见。二或是见闻下约行。已修其德方便。前中二句。一佛通以一切善根摄。二佛唯以四摄摄。后约行中二。初明二利。后结入法。前中二。初三自利。谓见闻等故。发大心故。故与佛同种善故。后一利他。谓以成菩提法化故。后结入法界者。谓然由前得入后益。此句亦是后所入之初为总也。

后正明益中三。初明因见得法。二其诸菩萨下因法成德。三尔时诸菩萨下因德起用。

初中三。初一句结前生后。属前末后初如前分别。然此意标所得佛地大三昧。以此中众并是普贤位中诸菩萨故。是故所得。无渐唯顿。即皆究竟也。二或入下显其所得。於中三。先总标所得。略列十门。於中。初六明得菩萨行位究竟。后四明得佛果自在成满。二后诸菩萨下行结略显广。於中二。初结名。后结数。名中十种。初解者明了故。二道者大行愿故。三门者方便故。四入者。於中分明解悟故。五理趣者所显理故。六顺随者无违逆故。七智慧者决断择法故。八助道者三十七品等法。九方便者加行故。十三昧者定体故。后结数中有二种。一此十为首。乃至有十不可说佛剎尘数。二即此十不可说佛剎尘数余等。一一复有尔所数量。以后广明百门定。末结云菩萨以如是等不可说佛剎数三昧。入毗卢等故。三云何种种下偏显定广。於中三。初一句总牒征数。二所谓下别列一百二门。三菩萨以如是下总结。就别中二。先百门显自分因终。后二门约胜进果满。此中何故偏广三昧。以诸门种种皆依定现故。又前文云欲令诸菩萨安住师子频申三昧故。一百二中。初一名普庄严法界者。无尽行海严平等法界。便出缠究竟圆明具德故。入如来力者。梵本中云十力解释。次云一切法界旋转藏者。梵本中云一切法界理趣旋腹。中间诸定。随文思释。三总结者。结前一百二定通果定故。上来因见得法竟。

第二因法成德中二。先别显德。后其诸下总结。前中有十门显德。一成深智德。二为诸众生下了法为师德。三知诸世间下随缘无着德。四遍入一切下成就众生德。五示真实际下解深具行德。六具三昧力下得法智能德。七证分别下巧便胜智德。八得一切法无碍下理智契真德。九放净法光下摄生见佛德。於中。初摄生成益。后普见下见佛得益。十一身充满下三业自在德。於中五。一一身普遍。二乘大智下。智慧无碍决了佛地甚深定趣者。梵云甚深所行。三以无尽句下演法无尽。四获大智下念成就。五恒以下转显业用益物定慧神变。后总结可知。

第三因德起用中三。初总显。次所谓下别显。后是诸菩萨下总结。初中二。先明前所得。后各於下正显起用。次别中十事差别可知。后结中云得法光明等者。是此法力也。上来第九毫光示益分竟。

第十文殊述德分中三。初长行叙意。二正颂其德。三尔时彼诸下明诸菩萨以佛三昧光照得入此定。

初中略述颂意可知。

二正颂中。十三偈分二。初五颂叹逝多林中所显示法。於中。初二颂叹林中器世间自在用。次二颂叹众生世间自在用。后一颂叹智正觉世间自在用。后八颂叹诸菩萨等得法业用。於中。初一叹林上空中说菩萨德。次一颂林中树说众生业海。次颂林中诸事内现佛神通。次一颂一方国土入佛毛孔。次一颂林中诸事内显佛放光。次一颂林中诸事体广遍十方。次一颂三世佛严事皆现此林诸事中。后一颂总结诸菩萨多劫严事皆现此林诸严事中。

三诸菩萨以佛三昧光照得入此定中三。初明所得行体。谓由佛三昧光照。得此大悲为利物行体。二於其身上一一下。明所得行相。谓毛光现菩萨所化之形。三普为下明行胜用中二。初总显大用遍满法界。后或现不可说下别显悲用。於中六。一显能化法。二往诣一切下所化处。三以平等大悲下能化心。四或有见已下明化令益。五佛子此逝多下现住处。六佛子此诸菩萨下现能化身。初中二。先别说。后以如是等下结数。前中。初八以欣厌门化。二或现不可说檀下十度门化。初中可知。十度中。一先八门明六度化。七八二种慧度摄故。次一或现随诸众生时善等。是方便度。次一或现降魔等是力度。次七门或现知一切工巧等下皆是智度。后结可知。二住所化处中二。先结前生后即为总句。后所谓下别显中。十四处可知。三能化心中四。谓悲愿智方便也。四化益中八种。文显可知。五现所住处中四句。初一标。次二别略显。后一不离本处。此中类结不离者。意显於后文殊出会游化亦不离本处故。六现能化身中初一总标。末后而亦下总结。中间从所谓下别显。一现身中有十种。可知。二往诣下现形。三威仪。四音声。五言论。六住处。七修行。八说法。说法中五句。并准可知。上来从会初至此十数总明本会竟。

第二大段明末会者。亦名菩萨会。以菩萨为会主故。前本会亦名佛会。佛为会主故。然此本末镕融非即非离。为一无障碍法界会也。就此文。初略有二种。先明文殊为能化起机。二尔时尊者舍利弗下明所化就应。

前中三。一总标文殊出阁。二与无量下别明同异眷属。三文殊师利下结前生后往人间也。初中显吉祥妙慧证真了俗故。说文殊出阁也。二别明眷属中。先显同生众者。即是会初所列者也。后及常下显异生众。於中。有二十三众。各依行标称。令亦随释。一卫护故。二为物化彼成行为供故。三恒随足下布华故。四乐植善种於心因故。五悲凉水除热恼故。六智火光照故。七冠蔽风尘故。八知方土仪式故。九照生死暗故。十明佛自在故。十一严法界空故。十二度有海众故。十三积集高大助道法故。十四护物心城故。十五守护法城故。十六勤护物命故。梵本训释药叉此曰苦活。故十七寻逐如来。於定慧香生欢喜故。十八以己所离令物离故。十九生死海中拔出天人龙故。二十成佛大身故。二十一喜叹故。二十二厌有乐佛故。二十三重供赞故。三结前生后中二。先牒前二众略赞其德。后出自下明了俗顺机由先内证故。乃至云辞佛南行。

二明所化就应中四。初明六千比丘会。二尔时文殊菩萨下明诸龙会。三复有无量下明诸乘人渐增作入大乘宗教方便故。四时福城人下明善财会。福城者。梵本云驮宁阿羯罗。若以长声呼驮寂。即云谷也。谓多出谷米之处故。若以短声呼。云但寂。即云福也。是福德之处故。今梵本中有此多处呼召不同故。译从长存福为正也。

就初中三。一明文殊从善住阁出下见友之远缘也。二时尊者下鹙子与自众随逐文殊者。此明六千见发之近缘也。三此六千下正明六千见先发鹙子指授。

於中四。一明经家叙六千名德。於中二。先略列十名及德可知。中间自所住处者。同在声闻教法中住故。出家未久者。发心摝出三乘家来近故。后叹德中。先叹。后结。前中七。一福深望浅说故。二解广。三信彻。四观佛境。五了法自性。六益物以出世。七求成佛德。后结并因文殊化成。

二尔时尊者下鹙子教六千观文殊十种德。一身严。二光益物。三光网灭苦。四菩萨众会。五行处平恒。六道场常随。七行修福严左右伏藏。八供佛善流树间出严藏。九诸世主雨供。十十方佛将说法先放光照身入顶。后结可知。

三后诸比丘下明六千闻赞文殊德获益中二。先叙。后彼诸下显益。益中十六句。一心净。二信坚。三获喜。四体柔。五根悦。六忧苦除。七垢尽。八常见佛。九求正法。十具菩萨力。十二发大悲。十三发大愿。十四入广深境。十五佛海常现。十六深信乐一切智。

四即自下诸见胜缘中五。一白尊请引见。二时舍利弗下指授六千。三尔时文殊下文殊观彼六千。四时诸比丘下明六千发愿。五尔时文殊下明劝成十法。初二文观可知。三文殊观六千者。显其根性堪进入法界故。言如象王回者。谓身首俱转现前事重摄受相故。问六千岂不本大乘耶。答本是小乘有堪入大性。如不定性故。四中发愿亦可知。五中四。一劝成十种趣大乘法者。回入实教心无疲厌故。於中。一积善。二见佛聚事。三求法。四修离三轮。五满诸定。六入三世入即明解也。七普严剎。八调化一切。九诸剎劫中成就菩萨行。十为成就一众生故。修剎尘等行。成佛一力。如是为成就一切众生故成就如来一切力也二比丘若若善男下明能深发前十心得益。一长养善根。二舍生死。二超世种性。三不堕二乘地。四生佛家。五具菩萨愿。六习佛功德。七修菩萨诸行。八得佛十力摧魔伏外。九灭惑。十入菩萨位近佛果。

三时诸比丘下明六千同前劝进获三昧益。由得此定得无碍眼。由得此眼故。能成二十五种益。一能见一切佛境界。二见无量剎佛道场。三见彼诸趣。四见彼诸剎差别。五见彼诸剎微尘。六见彼众生宫殿。七闻彼剎中种种佛言音说法。八观察彼剎中众生根欲心。九能忆念彼中众生前后十生。十忆彼剎中过未各十劫事。十一忆彼佛十本生事。十二成正觉。十三转法。十四十神通。十五十说法。十六十教诫。十七十辨才。十八成十千菩萨菩提心。十九十千定。二十十千三轮净。二十一得大智。二十二光明圆满。二十三得菩萨十通。二十四身心调畅故。云柔耎微妙也。二十五住菩萨心坚固也。

四尔时文殊下结前。下劝进六千究竟所得中八。一住普贤行。二入愿海。三成大愿海。四心清净。五身清净。六身根利。七得神通。八由大通故。虽在文殊边。然普遍十方所现身成就佛法。

第二摄龙众会中四。初结前起后可知。二渐次下诣后化处。於中二。先标名。后往昔下赞胜。於中三。一昔佛曾住。二今佛昔修行处。三八部等常供养。三文殊下明说法。於中。先显经名。后说此下显益。前中经名普照法界者。说十眼圆明顿见理事理事无碍法界故。释法界名。义具如别行旋澓章说。后显益中。先显类。谓诸龙众。后明益中二。初百千亿龙厌舍龙身生人天。后一万龙不退菩提。

第三摄诸众会渐增进位入实教之因缘。具如教被机中说。诸余别分如常可知。

第四摄善财会中二。先以义料简。后正释文。前中略以八门分别。一会数开合。二说听起就。三科为五相。四会主类别。五南行不定。六叹问有无。七推让后胜。八问答分别。

初门中二。先叙晋本。后依唐译。前中依光统师等云。此中善知识总四十四人。初文殊一人配十信。次四十人配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次二人配等觉位。后一人配妙觉位。若依五台山论及意法师等。总不配位。亦无科截。但随诸会。依文散释。后依唐译者。始从文殊终至普贤。总五十三会。童子童女同一问答故。遍友有问无答不成会故。文殊前后虽是一身。两会别故。

二说听起就者。此有三类。一由能化者。依大悲行。住不请友故。文殊正趣等起听而化也。二由令所化者行敬法行。要待就请说故。海云海幢等待求问方说也。三由具前二行故。观自在菩萨安住地神等。善财未闻先即赞叹。此同不请友也。然复有请为说此同敬法行也。弥勒后文殊普贤等皆亦同此也。

三科为五相者。此中总有五十五位。若依本疏。初四十一人明寄位修行相。次从摩耶下有九会十一人。明会缘入实相。三弥勒一人明摄位成因相。四后文殊一人明智照无二相。五普贤一人明显因广大相。若依今本。大都无异。中间少别者。谓从文殊至第四十一瞿婆。总名寄位修行相。寄历诸位。显修行故。二从摩耶至童子童女同得幻住解脱。总名会缘入实相。谓寄男女相别。以幻住理。会其差别。入平等实性故名也。若依位判。此是十地胜进位。后三相是等觉位。但以初历位多。从多名小尔。三弥勒菩萨处得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庄严解脱。名摄德成因相。谓摄三世境在念无忘失智。以成应化佛德之因故。四后文殊师利。得无量大智光明总持大愿三昧神通智慧。入普贤道场。住文殊所住。名智慧无二智。谓善财至此。乃入普贤所入。住文殊所住。与二圣同照一境界故。五普贤菩萨处得普贤诸行愿海。与普贤等。与诸佛等。一身充满一切剎等。行正觉等。神通等。法转等。辨才等。言辞等。音声等。力无畏等。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可思议解脱自在。悉皆同等。名显因广大相。谓当来大果今成彼因福彼广大果之因故。

四会类别者。总有二十类。一比丘。二医人。三长者。四优婆夷。五仙人。六婆罗门。七童女。八童子。九居士。十人王。十一外道。十二船师。十三比丘尼。十四女人。十五菩萨。十六天神。十七地神。十八夜神。十九林神。二十先生也。

五南行不定者。梵音呼南曰驮器尼。依西域训释。南是右义。右是顺义。以彼城邑宫殿园苑屋宅菩提树等皆面向东则南为右。人多右稳。稳便为顺。右绕等事。皆因此言。故於此中。显文殊顺化善财顺求。皆曰南行尔。古人释云。善财南行。表中道法界离东西二边故。又表是正指南之说故。若尔者向使教从此起可取此国司南之正用。指南之义。尽教从西起。何不依彼训释南义。盖知不然。应取顺义故。此经净行品云。右绕於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晋本离世间品云。摄右法是不违一切佛所说故。今本云随顺。是不尽一切尊者教故。按随顺言。即梵云驮器尼。此云右也。尊婆须密论。亦同此说。此表善财所求善友一一随顺。不尽其教。由此南行。是右行故。右行即是随顺义故。是故中间设往忉利天宫菩提场等。皆不违於南行之义。以彼悉是顺教行故。

六叹问有无者。此有二义。一由菩提是诸菩萨敬重故。闻其能发。无不称叹。二由有别缘故。而无叹也。别缘有三。一善财善友时正受故。如解脱长者海幢比丘等。二善财於善友。说自发心已。善友不即随答叹美。乃述自所得故。此门多是脱略也。三由善友示逆相化。若说闻发心而即称赞者。便与逆相相违故。如无厌足王胜热婆罗门婆须密多女等。所余善友。无此三缘故。皆叹尔。

七推仰后胜者。此诸位中。唯后文殊及普贤菩萨。无别推胜者。显其人尊位极。除斯以往。余皆有推。中设无者。脱略故也。无别所以也。

八问答分别者。问此等诸会。并无佛说。何得为经耶。

答此等并是传法菩萨。结集当时求法说法诸菩萨事。同上本会所显逝多林园自在等法。令彼大众见已入法。虽无佛语。岂即非经。问前本会中佛虽无说。诸所显事。并在佛会之中。今此远方异处。又非佛说。后不对佛。岂得为例。

答虽在远处。而不离本会。是故常在佛前。如上文逝多林内一一境界当摄十方一切佛剎说。此处而不摄耶。是故此五十三会不出本会故。名为一会。谓入法界品也。既此诸处。并在逝多。下文善财应见普贤及佛大众在此国。下何故乃见在金刚道场。答以觉树金刚。为九会本故。是故不动觉树遍诸会处。寻末见本。还在此故。又此会初普贤及佛。在逝多林处。更无移动。见在觉树。即是逝多。亦在树下。思之。上来略分别竟。

后正释文者。依前五相以释其文。

就初相中。有四十一人。於中。初文殊一人寄当十信。表信非位。故但一也。二从德云比丘至慈行童女。寄十住位。三从善见比丘至遍行外道。寄十行位。四从鬻香长者至安住地神。寄十回向位。五从婆演底夜神至瞿婆。寄十地位。就初文殊一人寄十信善友者。本业经上卷云。未上住前。有十心名字菩萨。常行十心。所谓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愿心。释曰。信名彼此虽同。然行相境界二经全别。如上贤首品等已显。今此文中分六。一集众分。二尔时文殊童子下观机授说分。三尔时文殊下观已为说分。四尔时文殊如象王回下。赞观摄受分。五善男子於此下指示后友分。六尔时善财下念思辞变分。初中二。先总举。后时有下别显。别显中四众。一优婆塞。二优婆夷。三童男。四童女。形各五百。於中。初二众通称优婆夷等者。是梵音。此云近事男近事女。谓男子亲近承事比丘僧故。女人亲近承事比丘尼故。列别可知。

二观机分中二。初通标说意可知。后复於下文殊别观善财。於中二。初先明现在。后又知下明宿生。前中四。一明入胎时现奇宝。次善财下明身相具足。次其七下具显宝物。后以此下总结立名。二明宿生中。略显十德。一昔曾供佛。二信解心广。三乐善友。四三业无过。五菩萨行净。六求佛智。七成法器。八净心如空。九回向行。十得无障门。

三为说分中二。先明为说法。后尔时善财下明说偈求济。

前中三。一时观察善财慰喻发起可知。二而为演说下正为说法。三尔时文殊下结说劝进。就说法中二。先总标。后所谓下别显。别显中十句。一多行学。二不断绝。三说佛出前后。四说佛会净。五说佛法轮化导。六说佛身相好。七说佛法身。八说佛词教。九说佛光照。十说诸一味。三结说中可知。

后善财说偈求济中二。先长行述意可知。后正说颂中总三十四颂分二。先四颂自述在缠。后三十颂赞文殊德以求济。前中初颂。明依三界恃倨慠出入不离五趣之门。由以深爱自溺也。次颂三毒覆烧互生死如臣事王。次颂会贪绳系缚谄诳辔勒疑遮慧眼入耶道。后一颂悭嫉[憍-(夭/口)+右]因入三恶受八苦也。后三十颂中。一一分二多分。上三句赞文殊德。下一句求运济。前中。一智日悲月。二智月慈日。三法界轮王游法界真空法宝导前。四福慧商主勇求佛宝利物。五智忍伏魔。六定慧证法顶。七灭地狱因净三有果。八离三恶趣果成净善因。九见八倒行正八。十了耶正无疑惑。十一住佛见长佛树行佛。十二如三世佛日出现。十三智慧决定染净业三乘行。十四悲愿信忍为轮毂辖。十五持箱慈盖辨铃震。十六净行三昧法鼓音。十七四摄德宝惭愧叹。十八施轮戒香忍辱华。十九禅方便不退转。二十愿持坚力智慧成。二十一普行悲皆无吝。二十二坚善巧无碍。二十三与生极净等空乐。二十四净业惑断行苦摧魔外。二十五满智遍严剎普沾善愿。二十六除爱见净如空利一切。二十七住定普运愿力速。二十八运生如水如地不动。二十九四摄总持日光。三十入法城。着智冠。系法缯。四赞劝摄受分中三。初赞述发心。二善财白言下重请解脱。三尔时文殊下正答所问。

初中二。先赞发心。言如象王回者。前已略显。此由内有审谛之量外无浅促之仪。回面向机。表摄受相故。后复欲下述意劝勉。於中二。先述。后劝述中三句。一近友。二求解。三修行。后善男下劝中二句。先牒前近养是成佛初因故。涅盘第二十云。一切众生得阿耨菩提近因缘者。莫先善友。乃至广说。后结劝中为成佛。亡劳谤懈也。

二重请中同下教问。准梵本中。有十二句。一问学。二问信受。三趣向。四修行。五成就。六净。七入。八出生。九随顺。十忆念。十一增广。十二圆满普贤行。其第二问云何修菩萨行者。梵本云钵还提簸多绵弥盐及。此云修。亦曰信受。此文十一句分三。初一学解修次九正修。后一究竟。就正修中。初一总问亦离恶。二专趣向行。三进善。四亡相。五於行分明解悟。六悉具定。七不违理事。八忆持前修。九习前令广。十劝巧速圆。

三文殊正答中二。先以偈。后尔时文殊下长行。重赞发心教求善友。前中十颂分二。初一总叹善财具福悲物求佛如来。后九叹善财已具大愿大行。於中。一为灭物苦发愿修行。二文殊劝云若不厌生死此是为物具普贤行坚也。三中上半叹善财福能灭苦。名光也。福能摧障。名威力也。生处显宝名福处也。亡相福广名净海也。下半结是为物愿行。四中上半见多佛。下半闻法不忘。五中上半见多佛。下半愿海成具修行。六中上半明住位中善巧修行摄同佛果故。文云初发心时即与三世佛等故。乃至广说。下半重显上半常济佛果不坏本位故。云随学当来也。七中叹善财遍剎尘劫修普贤行道成。八中叹善财多剎劫修普行愿满。九中述多众闻善财愿发大心愿学大法问善财是何位人。

答经无明文。人断难依。古虽多说。不足记录。若准下文。安住地神处众神相。谓云此人已生法王种中者。斯文可定。然释不同。一云此据智契法性生在佛家名生法王种中。此即是已入大地菩萨也。一云此据多闻熏习胜解真性成就佛种。名生法王种中者。此即是三贤位内种性菩萨也。问若属信摄。此偈所说广大见闻愿行等。当云何通。

答此言信者。不同本业经中所说信也。

后长行重赞发心教求善友中四。初重赞发心教求真友。二善男子於此下指示后友。三尔时善财下恋思辞退。四向胜乐下依教趣求。

就前初门中三。一叹能发心二已后更求行行难中之难故。云信也。三善男子正教求友。此得法也。於中二。先教求后诫劝。前中二种。一乐成佛果故。云一切智智。二要求真友。言真善知识者。谓能令於未知善法得知。於未识恶法得识。名善知识也。言真者。略显有四种。一令识三恶苦得免。令知人天乐得生。此虽善知识。非真也。二令识生死苦可厌。令知涅盘乐可欣。此虽善知识。非真也。三令识有为有漏法可舍。令知有为无漏法可欣。此虽善知识亦非真也。四令知生死非离染涅盘非寂静。然常远离杂染。恒修离相行。令如是知者。为真善友也。若广分别。如别行善知识章说。后诫劝中四。一虽历多所为重法故身心亡倦。二虽昼夜亲近为重法故爱无饱足。三於所晓诲闻必奉行。四逆行方便推非己境何见过也。

二指示后友中四。一国胜乐者。位胜过前。可欣乐故。二山妙峰者。谓前心离过位高故。妙峰也。比丘德云者。比丘三义。一乞士。二破恶。三怖魔。今创发大心。魔宫震动故。其德如云含法雨故。四教宫震动故。问中十一句同前故。云乃至。

三念思辞恋中二。初念闻法故喜跃。后离别法音故悲泪也。问文殊师利观识善财根欲等。皆见既足。得为说一切佛法。何乃多人令转别问。答此非无意。略有五焉。一为现在未来作轨范故。二显修万行要必先求真友故。三明修行不自用故。四显依善友不局一故。五显求友无选择故。问善财求法称分行足。何要博访多事多知。

答菩萨为救众生。求於多闻。不惜身命。若不遍学遍修。德海不满。何以随应也。古来诸德此辨善友处文。或作三分四分五分六七八九十等。今则不尔。但随文作其分数。不可勒限也。上来二十五种相中。第一寄位修行相内。第一明文殊师利寄十信竟。

自下第二明十信善友中。第一德云比丘。寄初发心住善友。於中六。

初依教趣求中二。一依教寻觅国山释说。言经于七日者。本疏云。先净七支见善友故。徐出经行者。伴思行故。二见已往诣下明请问。於中四。一设敬仪。二作如是下述自发心。三而未知下正显问。问同前。四我闻下结问请说。

三时德云下正明答。於中二。先叹发心求法。后善男子我得下明自所得法。前中二。初叹发心。后能下叹问修行法此叹有十一句。皆有求字。一求行法总问也。二所行分齐。三行对治因。四行出离因。此亦是果。五已净大心。六得自在用。七示解脱方便。八示同事业。九知他心。十不住行。十一求为无为非一非异。二明自所得法中二。先明所得法体。后往诣十方下明业用。前中二。先标体。后信眼下释相。前中自在者。作用无碍故。决定解力者。解谓胜解。决定印持由此名力。谓於境界决定印持转变无[得-彳]也。后释相有三。一信。二智。三结释。谓由净信即眼即境转变决定无[得-彳]也。二由智光遍照於境无障[得-彳]故。自在也。三结释。由此知外善观信内明彻清净行具故胜解力决定自在也。后明业用中二。初略标四业。后所谓下广明第四业。前中。一诣十方剎敬养佛业。二常作念佛业。三总持诸佛正法业。四常见诸佛现在业。后广明第四业中二。先总说见佛。后一一方下明别见佛种种事。前中二。先展说东方。谓始从见一佛乃至见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佛。后九准初。略说可知。中间云见三千世界微尘佛佛剎微尘佛者。引梵本中云。娜奢勃陀憩怛罗钵罗忙奴攞阇。此云十佛剎微尘数。汉本脱十字。也后别见佛种种事。前中二。先佛能应。后随众生下明所应。前中十种。始从色相乃至寿命可知。后所应中三。一随机乐。二现成佛。三说法。

四谦己推胜中二。先谦己唯知一法。即牒前念佛门。后岂能下推胜於他。前中云忆念诸境界者。谓十方佛数量分齐。佛即所观境故。智慧光明者。无分别智所照故。普见者。尽照见故。法门者。总结属故。创入住位光明念佛三昧广见佛者。依佛为本故。故初住中云此菩萨见佛形貌等也。后推胜中三。初一句总。次所谓别显。后而我下一句结。总中无边智慧等者。照无尽佛境故。行无边佛行故。别中有二十一句。各先举得定。后明业用差别。初十念佛胜德圆备。后十一念佛妙用自在。前中。一具见诸佛主伴德。故云常见诸佛国土等。二念佛令众生离倒之德故。云清净。三念佛是处非处等十力等之德。四念佛於法无倒能说能授。亦是菩萨心於法无倒故。能念见佛已闻法受持。五已达佛海智见诸佛剎无异。六念微细境中佛见彼中佛自在用。七念诸劫中佛无间见。八念诸时中佛一切时亲近不离。九念诸剎中佛咸见殊胜身。十念诸世中佛随心普见。后明妙用自在中。一念佛遍诸差别境界中次第现。二念佛示涅盘相。三念佛於一日中从自所住处出去无间。四念佛身充满诸法界。五念多佛於一毛端现悉承事。六念佛一切处现成佛示自在。七念佛出现放智光转法。八唯心念佛知佛随心乐现像。九随乐念佛随心乐知众生业随彼业所所集善现形。十念佛神力现身坐华遍法界。十一念佛实德如虚空身严法界空。后结可知五指示后友中。二先指示见人。后善男子海云下指示得法。前中五。一指方准前。二示国海门者。谓修德心海之方便故。曰海门。此国正当南海口故。三比丘海云者。比丘义如上。海云谓此比丘内含法水。深广如海。外应机说。如云降雨。四劝往问法。五海云比丘下赞彼善说并易知。彼指示得法中九句。一令得实教助道。如萨遮尼乾子经说。二得成一切智因。三闻说发大心因。四得生实教慧见。五得能修与法性相应行。六能行普贤行海。七得成满普贤愿。八得清净誓愿方便。九得生无缘大慈悲力。

六念恩难舍观察辞退。第一住竟。

第二海云比丘治地住善友中七。一念前所说。二渐次下依教寻觅。三作如是言下见已问法。四时海云比丘告下正答。五善男子我唯知下谦己推胜。六善男子从此南行下指示后友。七时善财下念德瞻退初中十一句。初一句总。余句别。别中。一智照用。二无碍用方便。三定方便。四菩萨大众。五观佛现前。六观佛所住。七观诸他仪准则。八观佛界广。九观佛出现次第。十观佛入巧化。上十句门者皆方便义故。

二依教寻觅中三。初至处。二向海云所。三顶礼下明问法。於中三。初设敬仪。二作如是下述已发心。三而未知下正显问辞。於中十句。一舍世俗生出世。二过无明入智明。三离凡入圣。四断顺流入逆流。五破三有轮转。成就大悲愿轮。六灭乐杂染。行离染行。七竭贪爱海。长大悲海。八塞三恶八难开人天涅盘门。九出三界城入佛智城。十舍诸玩好悉益众生。

四正答中三。一本审发心。二海云言下叹发心难得。三善男子我住此下辨其观行。

初中。先审问。后善财言唯下答也。

二叹难得中三。初逆难。次顺难。后发菩提心者下别释。初逆云若不种善则不能发也。次顺难中十一句。前十句别明。末一句总结。前中。一云要得普门善根光明者。谓修一行即一切行。一一行时智明了故。光明也。二具真实道三昧智光者。称法性修定生智光明。三生广福。四增长无漏中无间断故。云无懈怠也。五重法故事友亡疲。六重法故不惜所有也。七普愿荷载。八普欲秡苦。九与乐不舍济拔。十恒观佛境。末句结可知。

后别释中二。先总标。后所谓下别显。有十一句。一一句中皆有标释。初是拔苦。二佑是与乐以福助护令不离乐故。三灭苦。四离恶法。五守护不令怖畏。六离诸障[得-彳]。七满法界。八等空界。九竟远见多佛。十於三世境悉随顺知。十一普照境界皆入智海。

三辨行中四。一观海为能诠方便。二善男子我思惟时下得见法界无[得-彳]依正。三时此如来下领受所流无边教法。四若有众生从十方下传授众生。同入法界。就初中二。先总标。后所谓下别辨。总云住此十有二年者。古人有云。谓观十二因缘故。或古释云。住於菩萨十二住故。或有释云。即此十住中之第二故。云十二也。常以海为所观故。云境界。后别中十句。一广大教。二甚深理。三渐次住。四多法宝严。五积大悲水。六随机拔异。七所化多类。八教海所容诸佛菩萨。九教海包容所诠义理。十教海湛然。化多灭度生界不灭。不化多灭生界不增。

二得见法界无[得-彳]依正中二。先明见依果。后灭时见彼下明见正果。前中二。初明现果。后此大下明宿因。前中二。先明现华所因。於中有四句。可知。后正明所现依果中二。先牒作念。后此海下正明所现果。现果中二。初辨华出处及时处。谓大海中时谓正作念时忽然出。后以无能胜下明严。严中二。先明当体严。后百万阿修下外中严。前中五。一茎。二华三叶。四台。五髻。后外事严中。有二十二种。於中。十一句杂严诸王有情执持。十一句非情为严。并可知。后明宿因中十句。前九句别时。末一句总结德无尽。前中。一无漏因。二诸菩萨随喜。三四如幻梦等观行因生。五净业。六无诤定因。七观无为。八住自在用。九观佛深境。十结。后明见正果中二十句。一见华上佛。二莲座。三道场。四诸相。五随好。六神变。七色相净。八无见顶相。九舌相广长。十巧说。十一圆音。十二十力。十三四无畏。十四辨才。十五宿因。十六示成佛。十七演法。十八普现诸严。十九随见各异。二十所益皆满。

三领受教法中二。先明伸右手摩海云顶。后为我下正显说经。前中右手摩顶者。身业加持随顺摄受之相。后说经中三。先明经之业用。二我从於彼如来下闻经受持。三善男子我於佛下受持时法多少。就初中二。先显经名。言普眼者。依此所诠成普眼故。所谓照见平等一法界故。后业示下显经业用。於中十句。一佛境。二菩萨行。三摄法轮。四能净佛土。五能摧邪。六灭魔军。七令众生喜。八能照物心。九能了物根。十随心令悟。二闻经授持中二。先明成就六法。后假使下校量多少。前中。一纳法在心故。二各不失故。三对文宣唱故。四背文宣陈故。五追记不忘故。六思惟明审故。后校量中。以多笔墨书写一品中乃至一句。尚不得少分者。显其法门广大故也。三受持时法多少中二。初一句总。后於日日下别。前中云於千二百年受持者。显一部故也。后别中十句日日皆尔。一一皆是无数品故。知一部有十无数也。一闻持总持光明故领受无数品。二寂静明故趣入。三旋明故普入。四随地明故分别。五威德明故普摄。六莲华明故引发。七净音明故开演。八空华明故显示。九光聚明故增广。十海藏总持光明故。辨折无数品。

四传授众生中二。先明十类王及民众来听可知。后如是下正明为说法。於中二。先显能说有四句。一乐示。二解释。三称扬。四赞叹。后咸令下。明利物中三句。一爱乐。二趣入。三安住。

五谦己推胜中二。先谦己知一。释法门名如前。后如诸下推胜知多中十一句。前十句别明。后一句总结。前中。一悟解行海发愿修行入字是悟解义下同。二悟解大愿多劫住世。三悟解众生随乐益。四悟解心海生力智光。五悟解物根调化。六悟解严剎。七懈悟解佛体常供。八悟解法教而解悟分明。九悟解福业具明。十悟解物言音说法。后一句结胜所知非己能断。

六指示后友中六。一南行如前可解。二六千由旬者。古德释云。修六度行故。三楞伽道边者。向彼山之路次也。四有一聚落者人众所居也。五名海岸者。南海之北岸也。六比丘名善住者。身住虚空。表内心住於真性故。七时善财童子下念德瞻退可知。第二住竟第三善住比丘修行住善友中六。一依教趣求。二善财童子下正明问法。三时善住比丘下正明答。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中。五善男子从此下指示后友。六时善财下眷德辞退。

就初中二。先念前所闻中十句。一念指示教。二念所示法。三念佛加持。四念持法句。五分明悟解法海门。六思法差别。七悟解法界至深处。八顿悟解一切法性空。九治净法执。十观法空所从来处。后正明趣求中二。先辨其所趣处。可知。后见此比丘下明见所趣人。於中二。先见比丘空中经行。后无相诸天下明诸异类众各申供养。於中十类。一天。二龙。三紧那。四摩睺。五修罗。六迦楼。七罗剎。八夜叉。九梵王。十净居天。二明善财正问中二。初牒前所见。后作如是下起后。起后中二。先自述已发大心。后而未知下正陈所问。问中二。先十一句。闻佛之法。后十句不舍诸法。前中初十句别问。后一句结前问。复前中。一起行。二聚敛不令散失。三务令具足。四於善知识数数闻法。五渐使益广。六括撮。七令得至终。八有垢治净。九审细再治。十尽所滞碍。后一句结前问。复者通前后两数问故。后十句一一皆云不舍者。於彼十法。无暂离心故。一见佛常勤修故。二菩萨同善根。三佛法明证故。四大愿普益生故。五众行无疲厌故。六佛剎普严净故。七佛力见佛自在故。八於有为不舍。不住於有。示变化身。九闻法受正教故。十智光悟解三世一故。

三正答中二。先审问善财发心。及能问法。可知。后善男子我已下正述己所得。於中三。初显所成解脱。二若来下明能成解脱方便。三知一切下显解脱业用。前中名菩萨无碍解脱者。因位所得名菩萨所作。自在名无碍也。方便中二。初明修习。后即时下彰得解脱。其智慧光明。即是无碍解脱之别名尔。三业用中三。初别明十二句无碍。次征后释。初中一知物心行。二知物死生。三知宿命。四未来劫事。五知现在事。六知言音。七决疑问。八知诸根。九随应化时。十知一切时分。谓剎那等。剎那等者。仁王经云。九百生灭为一剎那。九十剎那为一念。按俱舍等。谓时之最少名一剎那。一百二十剎那名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名一罗婆。三十罗婆名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十一知三世流转。十二身遍往十方。次征意云。何以得此。於诸法中无障碍故。后释意中二。先显由此解脱是无住等通力故可知。后善男子我以下转释於空显通多种作用。於中二。先总标可知。后於虚空中下别显。别显中二十数。一行等无碍。二隐显无碍。三现身一多。四穿度。五加趺来往。六入地水。七身出烟焰。八动地。九手扪日月。十高升。十一现香等大云。十二於一念行过一剎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尘数剎。十三於前所经剎中佛所听法。十四於彼佛所各显无量佛剎尘数身。十五彼一身各无量佛剎尘数供云。所谓下略列十种。可知。十六一一如来下闻受彼诸佛说。十七一一国土下彼诸国所有严事悉忆。十八结十方皆题此通。十九如是一切下明上诸剎中众生见其身者皆决定得菩提。二十随彼彼众生示同类身化。

四谦己推胜中二。先明谦己唯知一。后如诸下推胜知多。前中名普速等者。谓为成就众生行解证故。速疾普供法界佛边也。推胜多知中。略明二十一句。前二十句别显持菩萨戒。始从大悲终至离垢。皆约持心行相。以为其名。准释可知。末一句如是下显非己知。

五指示后友中四。一国名达里鼻荼者。此曰销融。谓销融谬解。依教正知。从圣教生。名生贵住也。二城名自在者。既得生贵名自在也。三善友名弥伽者。此翻为云。谓智含法水。广利生故。四汝诣下令问法。

六时善财童子下念德辞退。修行住善友竟。

第四医人弥伽生贵住善友中七。一念前所闻。二渐次下求友得见。三时善财童子下正明问法。四尔时弥伽告下正明答。五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六善男子从此下指示后友。七尔时善财下重友悲辞。

初中十句。一念前法门思惟生胜解悟解分明。二念佛力三宝常存。三叹真实从贪所显。四念善友恩。五照三际平等。六忆念救生愿。七知有为性故。八思诸性。九严剎。十不着佛众。

二求友得见中二。先明求觅。后乃见下明得见。可知三正明问中二。先明述已发心。后而我下正问。问中十二句。初二句总。谓上句学。下句修。后别中。一身虽胜转而心不依转。二得一性。三得离染心坚。四拔苦无疲。五明悟总持。六生大智用。七显力决明深义。八念力悟异异法轮。九诸趣说法。十智力决断诸法义理。

四正明答中七。一审问发心。二善财言唯下答其已发。三弥伽遽即下明叹发心下座礼善财华香供赞发心。四善男子若有下赞发心利益。五善男子应知下赞菩萨所作难等。六弥伽如是赞下明弥伽放光召众说法。七弥伽於是下答自所得法。就初审问者。叹显发心非率尔事。傥能实发。世中奇特。将欲显敬。令普智闻。故审问也。二中直尔晓对故言唯也。三敬发心中急下座礼善财。散种种华香供赞。四赞发心利益中二。初赞成益。后所谓下释前安隐。前中二十二句。初一句总。所余句别。应知发阿耨等十一字。遍历诸句。由菩提心具三心故。佛种不断也。具深直心故严剎也。大悲心故成就众生也。直心故达法性也。深直心故悟解业种相性也。深心故满诸行也。三心故大愿不绝。直心故称实性离贪。深直心故见三世相性。於诸法得胜解亦尔。具三心故。诸佛护持。佛忆念亦尔。菩萨平等亦尔。具此三心为世依故。贤圣护。梵王礼。天主供。夜叉护。罗剎侍。龙王迎。紧那赞。世主称。令物普安。后释前安隐中十一句。一舍四恶趣。二出八难。三断人中贫穷因。四生天乐因。五遇善友。六闻持正法。七发大心。八发亡相大心。九见菩萨行路。十於菩萨智悟解分明。十一安住十地。五赞菩萨难中二。先标。后为一切众生恃怙下释。前中四句。一所作难。谓兴物为依故。二难出。谓待机感故。三难值。谓非薄福能遇故。四见者倍难。谓见菩萨所见处故。后释中十七句。一一句具前四难。或分为四。初七句释前所作难。次三句释难出。谓智光出过众星灯大小光。德高出众山。菩萨与二乘比德亦尔。次二释难值。谓薄福未合受荣故。不得见王及将。若遇菩萨。必成行德。后五句释见菩萨所见必闻法生信。免漂度有也。六弥放光中二。先明放光集众。后弥伽大士下明为说法令闻者不退菩提。言轮字品者。本疏云。日照三藏解云。轮有多义。略显三释。一约字相。楞伽中字轮圆满犹象迹故。二约所诠。尽理周备如轮满足。三约业用。所言不虚故。如文可知。七答己所得中二。先明遽升座。所以敬重法人故。遽下座却礼善财。令显师资之礼。还为敬法升座方说。后善男子下正明得法。得法中二。先标法名。谓妙音陀罗尼。后能分别知下正释。谓能分别知名妙。诸天等语言。名音陀罗尼弥伽智中总持此故。余并可知。

五谦己推胜中二。初谦己知一。后如诸下推胜知多。前中十四句。先十三句别显。末一句结非己知。别中施设者。威仪也。究竟者。终毕也。上句者胜句也。上上句者胜中之胜故。字轮际者。轮如前释。际者即边际。字轮之极处故。

六指示后友中二。先显名等。后汝诣劝令问法。前中聚落义如前。名住林者。具众德。以建立故。长者者。年耆德艾事长於人故。解脱者於自所得法门业用无碍故。后劝问中四句。可知。

七深重善友瞻恋辞退。生贵善友竟。

第五长者解脱方便具足住友中七。一念前所得法。二渐次游行下明依教趣求。三既得见已下正明问。四尔时解脱长者即入下正明答。五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六善男子从此南剎下指示后友七时善财童子下恋德悲辞。

就初中四十一句分二。前十一句正念先所得法。后誓愿下三十句自励其心令依所教。前中。初一句总标前法门名字。后十句别。别显中。一深悟解语言。二念知难知行之加行。三观离过心。四成照益善根。五能发心净。六磨砺摄生智。七坚牢广志乐。八任持胜志乐。九净德信解。十思菩萨修行心。后自励中。初十句坚志护持。次十句了差别境即无差别。后十句了身心入境境入身心。

二依教趣求中。十二年者。古人释云。修自分胜进。各六度行故。城等释名。并如前显。

三正明问中四。一设敬仪中三。初自度获利。次征。后释。释中有标显结标。结可知。显中十句。难出现者。明解菩萨道者世间希出故。承接者。承近接纳故。喜悦者。常顺教命故。余准可知。二述已发心中三。初正述先发心。二为欲事下明发心所为。三圣者我今下明为前所为作意业等心。三我闻圣者下赞能诱诲诸菩萨。四唯愿下正请宣说。初中可知。二述已。三中先亦可知。二发心所为中三十一句。於中分四。一前十三句欲穷尽佛宝境界故。二为欲闻下五句欲穷尽法宝境界故。三为欲与一切下五句欲穷尽僧宝行愿故。四为欲得下八句明欲穷尽十藏故。一一并准释可知。三句为前所为中十句。初一总。余九别。并亦可知。三赞能诱诲中二。先总举。后示意道路下别显。别显二十七句分三。初三句指示修行方便要法。二令除下十三句令离过患。三令其速下十一句令获利益。一一准释应知。四正诸说中二。先一句标。后四句略请。

四正明答中三。初明入定。二尔时解脱长者从三昧下明出定。三告善财下述己所得法门。初中三。先明定所依因缘有三。一过去自善根为因。二佛神力为缘。三文殊念力为缘。二即入下明定名。名普摄一切佛剎无边旋陀罗尼者。谓摄多剎随智而持。所转摄在能转智中。名总持也。三入此三昧已下明定业用。於中。初明身内现佛三世间身。二或於一世界处下现八相成道。三善财童子悉能下明善财入彼身所显剎中佛所听法。二明出定者。定事讫故。将欲说法故。定无言说故。三述己所得法门中三。初明解脱名体。二善男子我出入下明其业用。三善男子当知菩萨下劝修令入。初名如来无碍庄严者。是现果德定故名如来也。无碍者。本疏有四义。一一切如来各具无碍庄严故。二者一一如来互遍无碍故。三一切如来庄严悉入此长者身内故。四长者彻见十方佛海。今更助一释。谓此三昧力能令得者。见十方佛及国土众会出入。皆无障碍故。二明定业用中二。初明见十方各一佛。后善男子下总结见十方各十佛剎尘数佛。前中。初一总标出入此定时。后即见下别明见十方佛及道场众会。后总结见多佛中四。一总标佛数。二彼诸下标见佛不待往来。三我若欲下明欲见诸佛欲见即见。如前不待往来。略列九佛。四释见不待往来所由。云知佛及自心。如梦故。如水影故。如幻故。如响故。所见由心故。三劝修令入中二。先举所作得法。后如是下明所作之因。前中十一。初一句总举后净诸下十句别显。后明作得之因中二。先一句云一切皆由心者总标。后是故下别辨。辨中十句。初云扶助者。相资故。怛荡者宽平故。知证洁自者。牢彻故。钝净不杂也。解易可知。

五谦己推胜中二。先谦己知一。后如诸下推胜知多中十三句。初十二别显。后如是妙行下一句总结非己所知。

六指示后友中三。先显处。次彼有下辨友。后汝诣下明遣问法。初中云阎浮畔者。此洲南际故。国名梵音。此所未详。二善友海幢者。智慧深广故如海也。解行高出众归故。如幢也。

七时善财下恋德悲辞於友有九事。一忆念依位。二承事。三恭敬。四由得佛智。五不尽逆。六无谄诳七。常随顺。八慈母想。九慈文想。第五住善友竟。

第六比丘海幢正心住善友中九。一念前长者教。二渐次下依教趣求。三周遍求觅下海幢入定。四善财赞言下赞定业用。五圣者下问定名。六善财童子言下问定境界。七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八善男子从此下指示后友。九时善财下恋德辞退。

就初数中。有十三句。一正念彼教故。二观察。三忆念。四思惟。五深入。谓深悟解。六趣向。七明见。八解了。九分别。十思惟。谓再审所由。十一了达。十二修行。十三发起。并显可知。

二依教趣求中至其国境边。亦此洲南际。如前解。古人释云。所以得般若。是六度之后边故。云畔也。

三海幢入定中曲有五门。一定名。二从其足下下。明定业用。三海幢比丘下於身毛孔出光明网等。四善财一心下思彼入定。五如是住立下明其出定。

初中定名入灭受想故。云离出入息无别思觉身安不动也。一定业用者。皆是定加行时发愿力也。於身所现。有十四处。一足下出长者等。明修行之初以施为首。二从两膝出剎帝利等众。以爱语同事摄生。三从腰出仙人者。以此不信宿因乃信导饵得暂延年将之为道。此既信中途外缘不信本因故。从腰出仙者。此显离染欲故。随应为说梵行法也。淮梵本中。此是齐轮出仙也。故梵经云[女*耶]髀曼荼罗。此云齐轮也。向若是腰即合云迦胝故是误也。四从胁出龙者。以龙之业用多以膊胁之力。今随惯习所作相似化导故。雨诸香华等。五从胸室哩[革*未]搓中出阿修罗者。室哩[革*未]搓相是出世中奇胜。修罗能现幻术。是杂类中奇胜也。此显大力降魔。震摇山海等故。六从背出二乘者。由彼与大乘相背故也。七肩出夜叉等者。现大筯力者背樘肩努膊。今欲现此筯力而化故。从肩出也。虽显种种可畏之形。多以守护众生及诸贤圣之业。八从腹出紧那乾闼王及女。各随所能。奏乐为供。歌赞三宝。九从面门出轮王众。行十善化。问女色不施此何许。

答此约十善。但断耶淫。白衣五戒。非授入道缁服者也。十从目出日轮者。目能照用同日光故。随其照用。作诸利益。谓照地狱离苦故。幽暗得明故。舍愚暗等故。十一从眉白毫中出帝释众。表於佛正法纯信清白常以正法化自天众。或彰福力慧力。乃至成显众生事业。十二从额出梵王众者。额在身之高处故。梵王居在色初禅故。以色相威仪美音利世。劝佛转法轮等。十三从头出菩萨。说十度法门。随所应化。十四顶出佛身者。显最尊高故。

於中二。先总明三业。后为一切下别显语业。前中二。初一句总标。后其身下别明三业。三业中初身业有三句。一相好庄严。二威光炽盛。三光照十方。二语业一句妙音满法界。三意业现通。

后别显语业中二。先一句总标。后所谓下三十二句别显。末后一句总结周遍。初标可知。二别显中分二。前十二句为诸菩萨说法。后二十句为诸众生说法。前中。一普知平等法者。观等觉菩萨普知诸法一性平等速成妙觉故。二入普门法者。劝灌顶菩萨学佛十种智三世平等。谓於智所缘。皆普悟解分明故。三普庄严法者。劝法王子菩萨学知法王处善巧法王处执度等。於彼境界。悉遍学知为庄严故。四坚固山法者。劝童真菩萨学知佛剎乃至一剎那中供多佛等。於此知见不可改易故。云坚固。梵行高峻喻名为山。五海藏法者。劝不退菩萨学十种广大法。谓於法界德相一一境界包摄色心等大小一多即在等无[得-彳]无尽故。海藏法复名广大海。六普境界法者。劝正心菩萨学知一切法无相无体等。标十以显无尽。是普境故。七自性门法者。劝方便具足菩萨知众生自性无边无量。乃至知众生无自性故。八随顺世间法者。了知众生及器行果随顺说故。九普悲愍法者。劝修行菩萨学观众生及法界四大三界。於中遍起悲愍。十积集藏法者。劝德地菩萨学诵习多闻乃至远迷不动等。此中若诵行等。皆有修习生德之义故。名积集藏。新学即是创治心地发利益等十心也。十一摄众生法者。劝初发心菩萨学劝供佛乐住生死主导世间故。云摄众生法也。十二无尽境界普现前法者。劝信解菩萨胜进修行十种信心观彼境界令增胜分明故。曰现前信是解资故。名信解也。问准此处文。十住满后。即到坐道场菩萨等觉之位。不尔何故不说十行等耶。

答此即显法性大宗约位上下相融摄义。广如上悬谈第九显义门说。

后二十句为众生说法中。为色界说普门法者。彼着色身为谓自胜。今令普观无色法故。二普藏法者。慈生梵世。宿习多慈。虽怜不普。唯己眷属。今为说普。普生广福故。三为大自在天说生力法者。谓此天王智力自在一念能知大千界中雨滴数。更无胜者。今劝求佛智力故。云生力也。四为魔众说心幢法者。此他化自在天摄。谓说慈心如幢。降诸魔众故。名慈心为幢也。五为化乐天说净念法。谓彼天自化乐受用。今还随说自念净法故。六为兜率天说生定法者。谓於出世法。生喜足意故。七为夜摩天说欢喜法者。为说应机合时之法。令欢喜故。八为忉利天说疾庄严虚空界法者。谓居天以严空界为奇故。说福智严法性空界故。九为夜叉说欢喜法者。谓夜叉罗剎多现可畏恐怖之形。今为说众生见形令欢喜法也。十为乾闼婆说金刚轮法者。此类事王不得自随喜。为说得自在法。谓持咒者。作金刚曼荼罗。或凡欲作法。悉得自在。此亦如是故名也。十一为阿修罗说大境界法者。谓此类自恃身貌长大。起於高慢。今为说佛身相周遍法界故。名大境界法也。十二为迦楼罗说无边光明法者。谓此鸟但能观一洲四大海。照见诸龙知有离命。今为说佛智光明。照法界众生。悉知根欲性等故。十三为紧那说一切世间殊胜智者。此类以世歌乐为殊胜伎能。今随彼根说出世胜智。十四为人王说无乐着法者。世间诸王多着欲乐。今随其病。说无乐着。十五为龙说欢喜幢法者。诸龙多患三苦逼。今为说其离忧苦法故。云欢喜幢。十六为摩睺罗说大休息法者。此类蟒身为性毒恶。今随病为说令止息恶毒故云也。十七为地狱众生说正念庄严法者。谓彼众生眼见苦具。身为苦逼。惶怖心乱。无暇正念。今为说法令心安正。此即为庄严也。十八为畜生说智慧藏法者。因为说法令彼舍患生智故。此所说法。即名为藏。十九为阎罗趣说无畏法者。彼界常以热铁融铜为其所食。今为说其离彼炎畏故云也。二十为厄难众生说普安慰法者。谓诸厄难者。若身若心。昼夜忧苦。今为说其身安心乐法故名也。

末后一句总结周遍可知。

三海幢身毛孔出光网中六。一能现光毛孔。二光网数。三光色相。四光庄严。五光境界。六光事业满法界四思彼入定中十句。初一总。余九别。总中由见善友。前定业用。思见出定。欲有启问故。渴仰也。别中。一忆前定用。二思得彼定人。三思定利生。四思定普严依正胜境。五思定严法界智。六思得定佛加智。七思定生无[得-彳]用神力。八思定加行愿力。九思定能增行力五明出定中二。先显立住思察所经时分。后过此下正明出定。前中始一日夜乃至六月六日。本疏释云。是第六住故。后明出定者利益事讫故。

四赞定业用中。有四十一句。前十一句标胜。后所谓下二十句出因。前中。初一句总。余十句别。别中。一近而不知顶故。二称法界故。三分齐难量。四力用叵测。五光用无变。六严事数多。七力势不可止。八所缘无二。九照用普遍。十益物无穷。后二十句出因者。通显前十各由此因故。曰甚深等。一离贫苦。二离地狱苦。乃至能令安住一切智智境界中。并文易可知。於中。第八。有本云。能令增长有为乐故者。今勘梵本。乃晋朝经。皆云能令厌离有为乐故。

五问定名中二。先问。后海幢下答。答中二。先答定名。后善男子下答得定所由。前有三名。一普眼舍得者。以平等慧照法界故。舍者障无不尽故。得者理无不证故。二名般若等者。以离垢慧光照净境故。三名普严等者。以净善根为方便。庄严智慧故。后答得法所用中二。初得三定。后得此下明得眷属三昧也。

六问定境界中二。先问。后海幢言下答。答中有二十三句。明於诸剎佛众生境无所障[得-彳]。初一句总。后了知下别。别中分五。初六於剎无障碍。谓一了知。二往诣。三超过。四庄严。五修治。六严净。二有十句。明於佛境无障碍。一见佛。二观佛威德。三知佛自在力。四证佛广大力。五入佛功德海。六受佛妙法。七入佛法修行。八证佛转法轮平等智。九入佛道场众会。十观十方佛法。三有二句。於众生无碍。一大悲摄生。二大悲充满。四有一句。见十方佛无厌足。五有三句。於众生境无碍。一入众生海。二知众生根海。三知众生诸根差别智。

七谦己推胜中二。先谦己知一。后如诸下推胜知多。前中如前释。后知多中有二十一句。前十句显彼胜者所知。后而我下明非己能知。前中十句成五对。一智悟巧化遍法界净。二了达多剎诸趣根欲。三知蕴诸法入无碍定。四起无漏通善说无已。五巧演地义。与物为依。后而我下显非己知中有十一句。初妙行者。利他善巧故。三所行者。自所修故。六入要门者。悟解旋澓义处故。八道分者。行位故。九十心境者。知他心境故。余并可知。

八指示后友者中三。一处。二善友。三令闻法。初中海潮者。善友住处。近南海北岸潮所至处。表不退住中二利行不失限故。林名普庄严者。依正二果皆殊胜故。善友休舍者。梵本正云呼舍罗。此曰希望。亦云意乐。亦云满愿。谓随诸众生来求法者。皆遂希求。满其愿故。三令闻法可知。

九念思辞恋中二。先述得益。后五体下正辞。前中十一句。初一总举。次九正明获益。后一结益欢喜。后正辞中十三句可知。第六住竟。

第七优婆夷休舍不退住善友中七。一念前善友教谦思。二渐渐下依教求觅。三尔时善财童子入下明见友问法。四休舍告言下正答所问。五善男子我唯知此下谦己推胜。六善男子於此南方下指示后友。七时善财童子顶礼下念思悲辞。

就初中二。先念教诏思得见解增明故。云蒙力等。於中四句。一蒙力。二蒙教。三念语。四深爱乐友。后作是下念因善友展转利益。於中五句。一令见佛。二令闻法。二令益胜行。四令普见真佛体。五令得成佛华。

二依教求觅中二。先明至前所指处。前已具释。后众宝下二。先明外人物严。后时休舍下明正报严。前中二。初明依报严。后百万天子下明有情严。前中有八段。一宝垆周绕有一句。二一切宝树下明众宝树严。三其地下明地殿堂等严。四园中复有下明宫殿地柱楼阁及宫殿十宝华座严。五园中复有下众宝帐严。六有百万大宝网下众宝网严。七有百万大光下众摩尼宝光严。八常雨百万严具下明香华缨等杂供养严。后明有情严中三段。一天子。二采女。三菩萨。后明正报严中二。先明正报受用严。后其有见此下明业用益生。前中金座珠冠宝钏宝网严宝珰宝缨众敬十方欲色界天及人非人来敬。后益生中十五句。一除病。二灭惑。三拔见。四摧障。五悟解大用。六增善根。七分明悟解智方便。八总持方便。九定方便。十大愿方便。十一行方便。十二福方便皆现前。十三心广。十四具通。十五身普遍至。

三见友问法中二。初明见友可知。后往诣下正明问法中二。初自述已发心。后而未知下正发问辞。并易了。

四正答中八。一自述唯得一法。二若有见下显益物。三善男子下明难得见。四善男子下究竟益物。五善男子东方下德高感佛佛恒不离。六善男子我此下明同行眷属及余利物。七善财白言下问发心久近中二。先问先发心时。后善财言圣者下问当成佛时。前中二。先问可知。后益中三。初略显从燃灯佛等前十佛。二善男子我忆下明过去多劫多生经三十六恒沙事养闻授修行。三善男子菩萨下明发心限量难知。於中十一句。一充满一切法界故。谓此心无有少分色心时处等。一切境界不遍故。二悲心普入世间故。三大愿毕法界故。四大慈普覆物故。五一切时处中修行故。六定力令道不退故。七陀罗尼力住持世间故。八智光力证入三世平等性故。九通力普显於一切剎网者。谓凡於一剎种中。有二十层。於中。一一剎皆三重展转递绕遥观如网故。十显力一普令一切悉解故。十一净身悉遍一切佛剎故。八善财言圣者下问当得成佛时中。先问。后答。答中三。初不为限齐故发心。二欲教化调伏下正为作无限齐事故发心。於中各有十四事。相翻可知。三是故善男子下但然修行无有限齐不答成佛。问若尔岂竟无成。

答只此无成方是成佛意。以无所得得菩提故。五善财童子言下问答解脱名离。名忧安隐幢者。大心多劫。尽苦无忧。懃修正行。心安无倦。德高众归故。名为幢也。

六善男子我喻下谦己推胜。前中谦唯知一。后如诸下推胜中十一句。前十正显胜者所知。后而我下一句彰非己知。

七善男子於此下指示后友中三。初处那罗索者。此云不懈堕。二善友名毗目瞿沙者。具称应曰毗沙摩乌多罗涅盘瞿沙。言毗沙摩者。此云无怖畏也。乌多罗者上涅盘也。瞿沙者出声也。谓此善友常为众生出增上无怖畏声。三汝诸下令往问法可知。

八时善财童子下眷德辞退中三。初正明辞仪。次作是下显善友处。有十种难。可知。末一句正辞。第七住竟。

第八仙人毗目瞿沙童真住善友中八。

一念前友教思惟作意。於中十二句。初二句顺前修行法。后十句依彼生增进心福慧等。初二可知。后十中。一增福心。二增见佛。三出生佛心。四增愿心。五见法心。六照法实性心。七散障心。八法界无暗心。九净意宝心。十摧魔心。

二依教求觅中二。先至国。后周遍下见依果。可知。

三时善财下明见正果。於中二。先明领众及服饰。后明见。善财见已下设礼赞友。赞友中十一句。初一句总标。后十句别显。标中云真善知识者。如前已释。释真实道者。实教大乘故。夷险道者。善恶道。亦生死涅盘二道故。大悲海潮故。不失时故。余文可知。

四作是语已下问法中三。初设礼。二述已发心。三而未知下正问。

五时毗目下时答。答中四。初赞发心所为。二时诸化下敬养发心。三住如是下显发心当果。四时毗目下正答所得法。初中二。先总告。后此童子普施下正显。显中十一句。文易可知。二敬养发心中。先外物供。后内身供。三赞当果中二。先十四句别明时。后时毗目下结赞当果。前中灭苦蕴者。绝行蕴故。破无明暗者。断无明住地惑故。福德轮园者。功德满足故。显净智日者。大智圆明故。开示善根法藏者。示法苦乐令避龙故。后结赞当果中二。先通显一切。后此善男下别指善财。四正答得法中二。先述己所得法门。名无胜幢者。此住胜进应劝学知於器世间动转。观诣游等。超过前住。彼莫能逾故。曰无胜。又应劝学受诸佛说法。显自在用。大音遍吼。事养多佛。由此降伏耶论异道。使归从故。如帝释幢也。或此能降伏外道耶小。彼莫逾此。亦曰无能胜幢也。二善财白下。问境界中二。先问。后时毗目下神力加持今自证见。於中五。一仙人摩顶执手。二令善财自见身往十方佛剎数剎。见彼佛会。闻佛会彼说。达其文义无杂。又知十种化众生法。三尔时善财下明为十种法门照得十种三昧。可知。四时彼仙人放下善财自见在本处。五仙人问善财下问答定中所见。

六仙人言下谦己推胜。推胜中二十一句。初十句明彼胜者所能得。后十一句显己不能知。初一句总举。余十句别显。

七善男子於此下指示后友。於中三。初处。次人。后令往问法处中。聚落名伊沙那者。此曰长直。谓此处里巷径迂延永也。人中名胜热者。处五热。身中不为所因。非只安然无患。亦乃成於胜行故。令问中可知。

八时善财下念德辞退。第八住竟。

第九婆罗门胜热法王子住中十二数。初明得前解脱力用。二念善下依教趣求。三时善财童子下正问。四婆罗门言下授自所行。五时善财下生疑念。六作是下诸梵天等劝。七尔时善财闻如是下生悔过心。八尔时善财下依前教命。登山入火。九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十善男子於此下指示后友。十一汝诣彼下令往问法。十二时善财下恋德辞退。

初中二。先一句明得前解脱力用。后三十句明彼解脱光照任持力用。於中分三。初六句明所得。一得佛神力。二菩萨法门通智。三菩萨定慧用。四时定慧用。五知境依想定慧用。六得了俗慧用。二次十二句依前所得用而起。一现身。二说法。三照境。四闻法忍受。五了法。性六能修行。七求佛智不退。八得十力用。九求法无厌。十修行悟佛境。十一誓严。十二愿净。三后十二句明知剎度生成行。於中初三句标三章。后九句各别显。於中。初六句以无穷智。知世界境界。了菩萨行。后三句以无性心度生。了菩萨行。

二依教趣求中二。先明至处。后显见人登刀山入火聚。

三时善财下述自发心。问菩萨道。

四婆罗门言下令善财依婆罗门登刀山入火。

五时善财下生疑念。於中二。先总。后别。别中二十一句分三。初十二句惜身难得。不得可輙舍。次此将非下三句。正明可疑之状。后而欲下六句显作留难行相。

六梵天等劝中。有十三众。悉述己为胜熟随应说法。获其利益。一梵天众。二魔众。三自在天众。四化乐天众。五兜率天众。六三十三天众。七龙王众。八夜叉王众。九乾闼婆王众。十阿修罗王众。十一迦楼罗王众。十二紧那罗王众。十三欲界诸天众。就初众中四。一劝不生疑。二今此下赞彼德用。十句。一得定光。二发懃勇。三度生无倦。四断渴爱海。五截见网。六烧惑薪。七照惑林。八断尽死怖。九坏世障。十放法光。皆言欲作。三善男子下自述耶见。四见婆罗门下蒙化除疑。二魔众中三。一散宝供养。二告善财下赞彼德用。三我与下显彼化力。三自在天众中三。一散华供养。二作如是下赞彼德用。三即与下显彼化力。令得八种自在者。取作由己皆遂志故。初心者。慈悲等故。受生者。出入住胎明了故。业障者。速能离故。严具者。能示现故。长短者延促任意故。佛法者。明了文义故。余并可知。四化乐天王众中三。一天乐供养。二作如是下赞彼德用。三即与下十三句明闻法获益。五兜率天王众中三。初雨香供养。次作如是下述彼德用。后共诣下闻法得益。六三十三天王众中四。一雨天华供。二作如是下述彼德用。三共诣下闻法乐菩提。四又善男下述怖发心。七龙王众中二。初雨香华奏天乐为供。二作如是下赞彼德用。有十句。一光照处所。二离沙怖。二离鸟怖。三灭患。四身凉。五心无垢。六闻法解。七厌其趣。八悔障。九发大心。十住果智。八夜叉王众中三。初雨诸供供及善财。二作如是下赞彼德用。於中三。一身及眷属并罗剎鸠盘等生慈心。二不害物。三不乐自宫。三即与不闻法发心。九乾闼婆王众中二。初赞婆罗门德用。於中二。先光照住处。后受多快乐。后是故下明闻法发心不退。十阿修罗王众中三。初明礼敬。二作如是下赞彼德用。震动宫海地。令舍憍逸。三是故下闻法利益。十一迦楼罗王众中三。初明勇力持王化形在空。二嗢如是下赞彼德用。放光照宫震动恐怖。三是故下闻法利益。十二紧那王众中三。初赞彼德用。於中三。一明诸声出处。谓宫中诸树等。二善男子下明比校数多。三善男子下闻法利益。十三欲界诸天王众中二。初明妙供养供。次唱如是下赞彼德用。於中三。一光照地狱。二我等下见光生信。三从彼下还生彼天。后为知下明闻法利益。

七生悔过中三。初明善财闻上十三众所说以劝晓欢喜。二唱如是下请恕疑心。三时婆罗门下显无疑获益。

八依前教命中三。初登山入火。二未至下得益。益中二。先明暂始到火时得善住定者。善能安住焚惑性故。后得静乐通定者。得离喧适悦定起无[得-彳]用故。三善财下赞其定缘。逆顺翻显故曰甚奇。

九谦己推胜中。谦己唯名菩萨无尽轮解脱者。谓以精进誓愿如风轮转住诸行不令退转故。推胜有三。初总云大功德焰者。即福之慧能烧我见故。次必不下六句别显。后而我下一句结自所不知。

十指示后友中。师子奋迅者。如上具显。童女名慈行者。善知众生受生等十种行故。起慈饶益行故。

十一汝诣彼下令问法可知。

十二时善财下恋德辞退。第九住竟。

第十童女慈行灌顶住善友中八。

初念前善友恩。生极尊重意中。有二十四句。此即总句。后皆别显。於中。一广净解。二念我。三求智。四愿见佛。五观法。六无碍智常现。七决了法实际。八常住际。九剎那际。十如空际。十一无二际。十二无分别际。十三义无障际。十四劫无坏际。十五佛无际际。十六於佛心无别。十七破想网。十八离执。十九不取佛众会。二十不取净国。二十一知生无我。二十二知声如响。二十三知色如影。

二依教趣求中二。初至彼城推觅。二善财入已下见彼依果。可知。

三其慈行童女下明见正报闻法。可知。

四时慈行下正答。答中二。一令善财观其宫殿。於中二。先总显。后周遍下别显。别中二。先明能现壁等诸事。初有十一句。后走见下明所现一切佛从发心至佛果事。二尔时善财下明善财意问童女悬领以言答。答中三。先答法门名。二答本得法处。三答得法时入方便名般若普庄严者。慧心如空福德成满故。

五善财白言下问境界中二。先问。后童女答言下正显。显中二。初总答。谓入此门思惟等时。得普门总持故。后所谓下别明。明中有一百二十句总持。分为十段。一初八理事总持。二福德下十门。明愿行持。三业不下十门。明业持。四三昧下六门。明定用持。五心海下五门。明知他心持。六知众生下十二门。明知所化持。七大悲下十五门。明能起化持。八世界下十七门。明知世界持。九见诸佛下二十五门。明佛海自在持。十菩提心下十二门。明知菩提心因果行愿智净等总持。

六谦己推胜中。谦己可知。推有十五句。明推胜者能知。末句结已不知。

七指示后友中三处人可知。令问法可知。

八仰德辞奉可知。第十住竟。

续华严疏刊定记卷第十五

猜你喜欢
  中观论疏卷第三(本)·吉藏
  附錄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四·欧阳竟无
  卷十二·佚名
  白云守端禅师广录·守端
  卷第三十五·志磐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五·佚名
  第六十九章 军备资财之蓄积·佚名
  父子合集经卷第四·佚名
  金刚场陀罗尼经·佚名
  卷第十七·丈雪通醉
  卷一百一十八·佚名
  卷三百七十五·佚名
  第二十卷·圆瑛
  卷第十六·志磐
  卷第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丁集第二·钱谦益

    张宫保治一十四首【万寿节朝天宫习仪二首】曲槛通丹室,长松锁翠烟。楼台凌绝絺,钟磬发诸天。瑞荚生尧日,绯桃入汉年。君王有明德,万寿应高玄。看佩移宵烛,闻钟候晓鸡。鼓严千队肃,嵩祝万声齐。凤吹随金

  • 学徒苦·刘半农

    学徒苦! 学徒进店,为学行贾; 主翁不授书算,但曰“孺子当习勤苦!” 朝命扫地开门,暮命卧地守户; 暇当执炊,兼锄园圃! 主妇有儿,曰“孺子为我抱抚。” 呱呱儿啼,主妇震怒, 拍案顿足,辱及学徒父母! 自晨至午,东买酒浆,西买青菜豆腐。 一

  • 志第四十五 食货五·欧阳修

    武德元年,文武官给禄,颇减隋制,一品七百石,从一品六百石,二品五百石,从二品四百六十石,三品四百石,从三品三百六十石,四品三百石,从四品二百六十石,五品二百石,从五品百六十石,六品百石,从六品九十石,七品八十石,从七品七十石,八品六十

  • 卷一百八十八·列传第七十五·宋濂

        董抟霄   董抟霄,字孟起,磁州人。由国子生辟陕西行台掾。时天大旱,从侍御史郭贞谳狱华阴县,有李谋儿累杀商贾于道,为贼十五年,至百余事。事觉,狱已具,贿赂有司,谓徒党未尽获,五年不决,人皆以为愤。抟霄知之,以言

  • 第二十四回 索头魏分齐周北地称尊·黄士衡

    词曰:六代瓜分世界,五胡云扰中原。纵横三百有余年,几度交锋索战。马过生灵齑粉,血流河洛腥膻。耳闻犹自不堪言,有眼休教看见。却说非朝拓跋氏,本东胡别部鲜卑,汉时李陵之后,世为尊长,至诘汾,居匈奴故地。尝由于山泽,见辎车并自天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三十八·佚名

    万历三十五年九月辛卯朔大学士廷机上<锍-釒>自明为参政姜士昌<锍-釒>发也士昌以江西参藩奉表入贺事毕因言国是人材关系世道安危匪细去岁二沈之去忠邪同罢无一人别白使浊泾清渭混为一流后来无所惩劝又言一贯之相锡

  • 卷之一千九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七百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九十五·佚名

      顺治十二年。乙未。十一月。辛巳朔。升福建提学道佥事宋徵舆、为尚宝司卿。  ○以拜他喇布勒哈番马尔汉、为吏部理事官阿达哈哈番鄂莫会为户部理事官。  ○以阵亡拖沙喇哈番喀代子马塞、袭职。  ○二等阿

  • 序·叶盛

    ●水东日记序同里后学俞允文譔水东日记者,吏部左侍郎文庄叶公之所著也。其书专于记事,核古综今,关诸军国,号为通博,书凡四十卷。以其书成于淞水之东,名为水东日记云。公名盛,字与中,昆山人也。正统十年举

  • 第四十八册 天命八年三月至四月·佚名

    第四十八册 天命八年三月至四月二十四日,汗之皂隶①李世功,因擒获奸细,即著陞为守备。宽甸之赵游击,杀毛文龙所遣之曹都司,擒拿曹都司同来之人解来,著赏赵游击银一百两,并赐其子孙世袭网替。赵游击属下之中军佟文明,著陞为备

  • 卷第一百二十·佚名

    典礼五南郊三淳化四年南郊赦天下制正月门下。我国家创业垂统。踰三十年。礼让兴行。车书混一。外则五侯九伯。立屏翰之奇功。内则三事庶寮。罄股肱之亮节。共赞无私之化。成兹不拔之基。加以紫坛屡飨于天宗。青辂早修

  • 春秋集传详説卷二十二·家铉翁

    宋 家铉翁 撰襄公四【灵王二十四年晋平十年】二十有五年春齐崔杼帅师伐我北鄙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弑其君光【庄公也景公立】或曰光之立也迫其父而夺之位盖簒也今其死迄正天讨于例当称国以弑乃独着弑贼之名何邪曰光固有

  • 卷第一百二十·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第一百二十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一百二十祭先圣先师明史太祖本纪洪武元年二月丁未以太牢祀先师孔子于国学礼志洪武定制每嵗仲春秋上丁皇帝降香遣官祀于国学以丞相

  • 十住毗婆沙论 第十三卷·佚名

    十住毗婆沙论 第十三卷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譬喻品余◎问曰。菩萨善知是诸法。未得佛道终不退者。其喻云何。答曰如大力导师善知好道相此处与彼处转道之所宜资粮及行具皆悉令备足于彼险道中令众

  • 卷第二·应庵昙华

    应庵和尚语录卷第二 饶州报恩光孝禅寺语录 嗣法门人 (守诠) 等编 师入方丈据坐云。现成公案。坐断誵讹。错下注脚。搥折你腰。撩起便行。必死之疾。要须英俊别有生涯。忽遇冲云俊鹘来时如何。缦天网子百千重。 上

  • 古易考原·梅鷟

    三卷。明梅鷟撰。梅鷟为安徽旌德人,正德八年(1513)中举,官南京国子监助教,后迁至盐课司提举。为学善于辨伪,力攻《古文尚书》,撰有《尚书志异》、《周易积莹》等。该书认为《连山》、《归藏》、《周易》皆本伏羲,故为此以考

  • 耳新·郑仲夔

    笔记。明郑仲夔著。八卷。作者自序云为生平经历之所述,“耳涉之而成新,殊不忍其流湮而遁没也,随闻而随笔之。”书中有不少明末史事,如魏忠贤之成败,周顺昌、黄尊素、杨琏之死难等记述,褒贬爱憎亦寓其间,可供治史者参考。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