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二十九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二十九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七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第七等随一切众生回向。长行亦二。先位行。后位果。初中牒起释名者。谓以善根等心顺益故。等即平等。通於能所。所顺众生无相平等。能随顺心智照平等。此从回向受名。等即随顺。故本业云以观察善恶父母无二相。一合相故。名随顺观察一切众生回向。有云善恶即冤亲。此二平等。俱生法身皆名父母。善父母者方便般若也。恶父母者无明贪爱也。不灭痴爱起於明脱。故无二相。智契无二名一合相。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随所积集一切善根。所谓小善根。大善根。广善根。多善根。无量善根。种种善根。微尘数善根。阿僧祇善根。无边际善根。不可思善根。不可量善根。佛境界善根。法境界善根。僧境界善根。善知识境界善根。一切众生境界善根。方便善巧境界善根。修诸善心境界善根。内境界善根。外境界善根。无边助道法境界善根。勤修一切舍善根。立胜志究竟持净戒善根。一切舍无不受堪忍善根。常精进心无退善根。以大方便入无量三昧善根。以智慧善观察善根。知一切众生心行差别善根。集无边功德善根。勤修习菩萨业行善根。普覆育一切世间善根。佛子。菩萨摩诃萨於此善根修行安住。趣入摄受。积集办具悟解心净。开示发起时。得堪忍心闭恶趣门。善摄诸根威仪具足。远离颠倒正行圆满。堪为一切诸佛法器。能作众生福德良田。为佛所念。长佛善根。住诸佛愿。行诸佛业。心得自在等三世佛。趣佛道场入如来力。具佛色相超诸世间。不乐生天。不贪富乐。不着诸行。一切善根悉以回向。为诸众生功德之藏。住究竟道普覆一切。於虚妄道中拔出众生。令其安住一切善法。徧诸境界无断无尽。开一切智菩提之门。建立智幢严净大道。普能示现一切世间令除垢染。心善调伏生如来家。净佛种性功德具足。作大福田为世所依。安立众生咸令清净。常勤修习一切善根。

第二广释中大文分二。先明回向。后佛子菩萨摩诃萨修行如是回向之时下辨所成益。初中亦二。先辨所回善根。后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净志下摄将回向。前所回中复二。先正修善根。后佛子菩萨摩诃萨於此善下因修成德。亦可前是体后明行用。前中有三十一句。分为三段。初随所积集下十一句明善根分齐。次佛境界善根下十句明善所依缘。后勤修一切舍善根下十句明善根体性。前十一一该后二十。思之自显。次明因修成德。初佛子菩萨摩诃萨於此善根下先牒已修。文有十句。次得堪忍下五行经正显成德。中先明自利德。文有十对。次为诸众生功德之藏下五行余经。明利他德。

佛子。菩萨摩诃萨心净志愿菩提心力。修诸善根时。作是念言。此诸善根是菩提心之所积集。是菩提心之所思惟。是菩提心之所发起。是菩提心之所志乐。是菩提心之所增益。皆为怜愍一切众生。皆为趣求一切种智。皆为成就如来十力。作是念时善根增进永不退转。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愿我以此善根果报尽未来劫修菩萨行。悉以专施一切众生。悉以回向一切众生普徧无余。愿令阿僧祇世界珍宝充满。阿僧祇世界衣服充满。阿僧祗世界妙香充满。阿僧祇世界庄严具充满。阿僧祇世界无量摩尼宝充满。阿僧祇世界妙华充满。阿僧祇世界上味充满。阿僧祇世界财货充满。阿僧祇世界床座充满。盖以宝帐。敷以妙衣。阿僧祇世界种种庄严宝冠充满。假使一人尽未来劫常来求索。以此等物而惠施之。未曾厌倦而有休息。如於一人於一切众生悉亦如是。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施时无虚伪心。无希望心。无名誉心。无中悔心。无热恼心。但发专求一切智道心。一切悉舍心。哀愍众生心。教化成熟心。皆令安住一切智智心。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尽未来劫常行惠施。住一切智智心。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我为一众生故。欲令阿僧祇世界宝象充满。七支具足。性极调顺。上立金幢。金网弥覆。种种妙宝而为庄严。以用布施。愿令阿僧祇世界宝马充满。如龙马王。种种众宝庄严之具而严饰之持用布施。愿令阿僧祇世界妓女充满悉能敷奏种种妙音持用布施。愿令阿僧祇世界男女充满持用布施。愿令阿僧祇世界己身充满发菩提心而用布施。愿令阿僧祇世界己头充满。起不放逸心而用布施。愿令阿僧祇世界己眼充满而用布施。愿令阿僧祇世界己身血肉及以骨髓。充满其中心无顾恋持用布施。愿令阿僧祇世界自在王位充满其中持用布施。愿令阿僧祇世界奴仆作使充满其中持用布施。菩萨摩诃萨以如是等种种诸物。尽未来劫安住广大一切施心施一众生。如一众生。尽众生界一切众生皆如是施。佛子。菩萨摩诃萨於一世界尽未来劫修菩萨行。以是等物施一众生。如是给施一切众生皆令满足。如於一世界。於尽虚空徧法界一切世界中悉亦如是。大悲普覆终无间息。普加哀愍。随其所须供给供养。不令施行遇缘而息乃至不於一弹指顷生疲倦心。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施时生於此心。所谓无着心。无缚心。解脱心。大力心。甚深心。善摄心。无执心。无寿者心。善调伏心。不散乱心。不妄计心。具种种宝性心。不求果报心。了达一切法心。住大回向心。善决诸义心。令一切众生住无上智心。生大法光明心。入一切智智心。

第二摄将回向中初五行经。明念修善根本因法应回向。次将回向中大文分三。初向众生及向菩提。后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不着业下明向实际。三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此善根普施世间下总结三种回向。初中回己善愿成资具以施众生。经云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愿我以此善根下两行余经。先总显要期。次彰施行。先愿成外施。文有四段。初云愿令阿僧祇世界珍宝下五行余经。显广大施。各僧祇故。次云假使一人尽未来劫下两行经。辩施无限。长时多田随求无厌故。三佛子如是施时下三行经。明施殊胜。离过顺理故。四云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下一行余经。结成二行。谓由回向行以成施行。

上成外施。下文愿成内施。文有四段。初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下有十二行经。明对一田。显施广大。谓一切众生即施多事。各僧祇故。二菩萨以如是等下以一例余。彰施无限。三佛子菩萨於一世界下举处例处。总收其义。有六无限。一物。二时。三心。四田。五施。六处。大悲下结成所作。该六无限。四佛子菩萨如是施时下五行经。显施殊胜离过成德。有二十心。初一牒前起后。次所为下正显。一十九心具七殊胜檀度行成。谓初六心即巧便殊胜。次五心即清净殊胜。次有三心即安住殊胜。次有二心即回向殊胜。次有一心。即意乐殊胜。谓悲愍一切故。后之二心即依止殊胜。依菩提心故。

上回己善愿成资具已竟。

下文第二回此令众具足财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所集善根於念念中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财宝丰足无所延少。愿一切众生成就无尽大功德藏。愿一切众生具足一切安隐快乐。愿一切众生增长菩萨摩诃萨业。愿一切众生成满无量第一胜法。愿一切众生得不退转一切智乘。愿一切众生普见十方一切诸佛。愿一切众生永离世间诸惑尘垢。愿一切众生皆得清净平等之心。愿一切众生离诸难处得一切智。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发欢喜心。为令一切众生得利益安乐故。为令一切众生得平等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能舍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一切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欢喜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永离贫穷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一切财宝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无数财宝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普施无量施一切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尽未来劫无断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一切悉舍无悔无恼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悉舍一切资生之物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随顺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摄取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广大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舍无量庄严具供养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无着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平等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如金刚极大力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如日光明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摄如来智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善根眷属具足故。为令一切众生善根智慧常现在前故。为令一切众生得不可坏净心圆满故。为令一切众生成就最胜清净善根故。为令一切众生於烦恼睡眠中得觉悟故。为令一切众生灭除一切诸疑惑故。为令一切众生得平等智慧净功德故。为令一切众生功德圆满无能坏者故。为令一切众生具足清净不动三昧故。为令一切众生住不可坏一切智智故。为令一切众生成满菩萨无量清净神通行故。为令一切众生修集无着善根故。为令一切众生念去来今一切诸佛心清净故。为令一切众生出生清净胜善根故。为令一切众生灭除一切处所作业障道法故。为令一切众生具足无碍清净平等功德法故。为令一切众生以广大心常念诸佛无懈废故。为令一切众生常近诸佛勤供养故。为令一切众生广开一切诸善根门普能圆满白净法故。为令一切众生无量心广大心最胜心悉清净故。为令一切众生成就清净等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奉持诸佛尸波罗蜜等清净故。为令一切众生得大堪忍波罗蜜故。为令一切众生住精进波罗蜜常无懈故。为令一切众生住无量定能起种种神通智故。为令一切众生得知一切法无体性般若波罗蜜故。为令一切众生圆满无边净法界故。为令一切众生成满一切神通清净善根故。为令一切众生住平等行积集善法悉圆满故。为令一切众生善入一切诸佛境界悉周徧故。为令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普清净故。为令一切众生善业果报普清净故。为令一切众生了达诸法普清净故。为令一切众生了达实义普清净故。为令一切众生修诸胜行普清净故。为令一切众生成就一切菩萨大愿普清净故。为令一切众生证得一切功德智慧普清净故。为令一切众生成就一切同体善根回向出生一切智乘普圆满故。为令一切众生严净一切诸佛国土普圆满故。为令一切众生见一切佛而无所着普圆满故。为令一切众生具诸相好功德庄严普圆满故。为令一切众生得六十种音声发言诚谛皆可信受百千种法而以庄严如来无碍功德妙音悉圆满故。为令一切众生成就十力庄严无碍平等心故。为令一切众生得一切佛无尽法明一切辩才普圆满故。为令一切众生得无上无畏人中之雄师子吼故。为令一切众生得一切智转不退转无尽法轮故。为令一切众生了一切法开示演说普圆满故。为令一切众生以时修习清净善法普圆满故。为令一切众生成就导师无上法宝等清净故。为令一切众生於一庄严无量庄严大庄严诸佛庄严普圆满故。为令一切众生等入三世所有境界悉周徧故。为令一切众生悉能往诣一切佛剎听受正法无不徧故。为令一切众生智慧利益为世所宗与佛等故。为令一切众生以一切智知一切法普圆满故。为令一切众生行不动业得无碍果普圆满故。为令一切众生所有诸根咸得神通能知一切众生根故。为令一切众生得无差别平等智慧於一相法普清净故。为令一切众生与理无违一切善根悉具足故。为令一切众生於一切菩萨自在神通悉明达故。为令一切众生得一切佛无尽功德。若福若智悉平等故。为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解一切法平等一相无遗缺故。为令一切众生了达正法为世最上德福田故。为令一切众生成就平等清净大悲为诸施者大力田故。为令一切众生坚固第一无能沮坏故。为令一切众生见必蒙益无能摧伏故。为令一切众生成满最胜平等心故。为令一切众生善能了达一切诸法得大无畏故。为令一切众生放一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故。为令一切众生普修一切菩萨精进行无懈退故。为令一切众生以一行愿普满一切诸行愿故。为令一切众生以一妙音普使闻者皆得解故。为令一切众生悉能具足一切菩萨清净心故。为令一切众生普得值遇诸善知识咸承事故。为令一切众生修菩萨行调伏众生不休息故。为令一切众生以妙辩才具一切音随机广演无断尽故。为令一切众生能以一心知一切心以一切善根等回向故。为令一切众生常乐积集一切善根安立众生於净智故。为令一切众生得一切智福德智慧清净身故。为令一切众生善知一切众生善根观察回向普成就故。为令一切众生得一切智成等正觉普圆满故。为令一切众生得具足神通智於一处出兴一切诸处皆出兴故。为令一切众生得普庄严智严净一众会一切众会皆严净故。为令一切众生於一佛国土普见一切佛国土故。为令一切众生以一切庄严具不可说庄严具无量庄严具无尽庄严具庄严一切诸佛国土普周徧故。为令一切众生於一切法悉能决了甚深义故。为令一切众生得诸如来最上第一自在神通故。为令一切众生得非一非异一切功德自在神通故。为令一切众生具足一切平等善根普为诸佛灌其顶故。为令一切众生悉得成满清净智身於诸有中最尊胜故。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悲愍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咸令清净。远离悭嫉受胜妙乐。具大威德。生大信解。永离瞋恚及诸翳浊其心清净质直柔软。无有谄曲迷惑愚痴。行出离行坚固不坏。平等之心永无退转。白净法力具足成就。无恼无失善巧回向。常修正行调伏众生。灭除一切诸不善业。修行苦行一切善根。又劝众生令其修习普为含识具受众苦。以大智眼观诸善根。知其悉以智慧为性。方便回向一切众生。为令一切众生悉得安住一切清净功德处故。为令一切众生悉能摄受一切善根知诸功德性及义故。为令一切众生普净一切诸善根故。为令一切众生於福田境界中种诸善法心无悔故。为令一切众生普能摄受一切众生一一皆令趣一切智故。为令一切众生普摄一切所有善根一一皆与平等回向而相应故。又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究竟安隐。愿一切众生究竟清净。愿一切众生究竟安乐。愿一切众生究竟解脱。愿一切众生究竟平等。愿一切众生究竟了达。愿一切众生究竟安住诸白净法。愿一切众生得无碍眼。愿一切众生善调其心。愿一切众生具足十力调伏众生。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不着业。不着报。不着身。不着物。不着剎。不着方。不着众生。不着无众生。不着一切法。不着无一切法。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以此善根普施世间。愿一切众生成满佛智。得清净心智慧明了。内心寂静外缘不动。增长成就三世佛种。佛子。菩萨摩诃萨修行如是回向之时。超出一切无能过者。一切世间所有言词悉共称赞亦不可尽。普修一切菩萨诸行。悉能往诣一切佛土。普见诸佛无所障碍。又能普见一切世界菩萨所行。以善方便为诸众生分别诸法甚深句义。得陀罗尼演说妙法。尽未来劫无有断绝。为众生故。念念於不可说不可说世界。犹如影像普现其身供养诸佛。念念严净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国土。悉令周徧修行严净佛剎智慧而无厌足。念念令不可说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众生。清净成就平等满足。於彼一切诸国土中勤修一切诸波罗蜜。摄取众生成就净业。得无碍耳。於不可说不可说诸佛世界一一如来所转法轮听闻受持精勤修习。不生一念舍离之心。住无所得无依止无作无着菩萨神通。於一剎那一弹指顷。分身普诣不可说诸佛世界。与诸菩萨等同一见。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修习菩萨行时。尚能成满无量不可说不可说清净功德。忆念称赞所不能尽。况复得成无上菩提。一切佛剎平等清净。一切众生平等清净。一切身平等清净。一切根平等清净。一切业果平等清净。一切众会道场平等清净。一切圆满行平等清净。一切法方便智平等清净。一切如来诸愿回向平等清净。一切诸佛神通境界平等清净。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得一切功德清净欢喜法门。无量功德圆满庄严。如是回向时。众生不违一切剎。剎不违一切众生。剎众生不违业。业不违剎众生。思不违心。心不违思。思心不违境界。境界不违思心。业不违报。报不违业。业不违业道。业道不违业。法性不违相。法相不违性。法生不违性。法性不违生。剎平等不违众生平等。众生平等不违剎平等。一切众生平等不违一切法平等。一切法平等不违一切众生平等。离欲际平等不违一切众生安住平等。一切众生安住平等不违离欲际平等。过去不违未来。未来不违过去。过去未来不违现在。现在不违过去未来。世平等不违佛平等佛。平等不违世平等。菩萨行不违一切智。一切智不违菩萨行。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得业平等。得报平等。得身平等。得方便平等。得愿平等。得一切众生平等。得一切剎平等。得一切行平等。得一切智平等。得三世诸佛平等。得承事一切诸佛。得供养一切菩萨。得种一切善根。得满一切大愿。得教化一切众生。得了知一切业。得承事供养一切善知识。得入一切清净众会道场。得通达一切正教。得成满一切白法。

第二回上施行愿令众生具足财法。大文分三段。初慈悲回向。二又劝众生下劝物回向。三又以诸善根如是回向下究竟回向。今初。云佛子菩萨以积集善根下正明回向。先总标。所谓下别显十愿。初一丰财。以财施故。余皆具法。积善本故。次佛子菩萨如是回向时下明回向所为。先标牒。次随义别显。中总有一百一十句。文分为二。前七十二句令成行布。修因至果。后三十八句令成圆融。因圆果满。此二无碍。为回向意。亦前是自分。后为胜进。前行布中文分六段。初为令一切众生下十四行经。有二十一句。为令修善趣贤首位中行。然纯明施行。末云摄如来智施行者。照三轮空。离诸分别。同菩提故。二为令一切善根下十句。成种性位中修行。种性即十住位。三为令一切众生下有十句。令成解行位中修行。第十云无量者四等也。解行发心在於十行。发回向心故。四为令一切众生成就清净下十句。令成十地位中修十度行。五为令一切众生身口意业下十句。令成等觉位中修行。故皆有普言。六为令一切众生具诸相好下十一句。令成佛果位中行。六十种音者疏说六十四音。以声有八转。谓体业具为从属於呼是为八转声各具德。所谓调和。柔软。谛了。易解。无错谬。无雌小。广大。深远。八八则有六十四种。第二为令一切众生悉能往诣下三十八句。明圆融行。因圆果满。文分为四。初十句令众生於种性位中因行圆满。二为令一切众生了达正法下十句。令解行位中因圆果满。二云大方田者。谓於其中种少善根。能坏大惑故。三从悉能具足一切菩萨清净心下八句。令十地位中因行圆满。四从令得一切智成等正觉下十句。令成佛果圆满。下文第三结其成益。初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悲愍下结前生后。次云咸令清净下别显益相。文有十三句。显二种生。摄一切德。初之三句显胜妙生。二句为因。一句为果。清净者。戒受人天身。离吝者。施有大财位。人天财位即胜妙生。有大威德。后之十句显功德生。功德生者。即决定胜道。有人天中具大财位。无信解等。非功德生。

上慈悲回向竟。下文又劝众生令其修习下二劝物回向。中先令悲智双行而成回向。次为令下明回向意。文有六句。三又以诸善根如是回向下究竟回向。已上大文初回向众生菩提竟。

下大文第二佛子如是回向时下回向实际。先牒前随相。次不着下正显离相。文有十句五对。不着一切法者。了法空故。不着无一切法者。空亦空故。大文第三佛子菩萨如是回向时下总结三种回向。近仍前起。谓上离相不碍随相。远结上文。普施世间即回向众生。愿生成佛即回向菩提。得清净下即回向实际。成就三世佛种。即总结三种回向之能。

上总前文通明广释中初明回向竟。

下大文第二辨成益。即此回向行所成广大之德。文分四段。初佛子菩萨修行如是回向之时下十四行经。明成因位广大之德。二佛子菩萨如是修习下果位清净德。三佛子菩萨如是回向下明会违自在德。四佛子菩萨如是回向时得业平等下明相尽平等德。前二段即随相益。后二段即离相益。今初。文中先牒成益之时。显正修行时。即成此益。次超出下正显。文有十二句。初二句总。次十句别显。次佛子菩萨如是修习下明果位清净德。先牒现况当。谓前因德尚尔无尽。况当成果德。岂可量耶。次一切佛剎平等下十句。悬解当相。谓成果之状略举此十。前六果相圆备。后四举因显果。谓此果满由因圆故。第三佛子菩萨如是回向时下会违自在德。初结前生后。此结有二意。一结果德。果德无边。上言不尽。故云一切功德清净。二通结因果以随相益竟。欲明得随相益即有离相。故总结云。得一切功德。乃至圆满庄严。由此故有不违等也。次正显会违有四。初法法无违中文有三节。初如是回向时众生不违一切剎等。有十一对。初六对显事事无违。次法性不违下二对。显事理无违。三剎平等不违下三对。理理无违。上三法法相望无违。次云过去不违未来下一行半经。明世世无违。三世平等下约世法无违。四菩萨行不违下约因果无违。四相尽平等德。文有二节。初佛子菩萨如是回向时得业平等。初得离相平等益。次承事一切诸佛下明得不坏诸相益。上广释已竟。

下依释结名。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前来通明位行已竟。

下明位果。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回向则能摧灭一切魔怨。拔诸欲刺。得出离乐。住无二性。具大威德救护众生。为功德王神足无碍。往一切剎入寂灭处。具一切身成菩萨行。於诸行愿心得自在。分别了知一切诸法。悉能徧生一切佛剎。得无碍耳闻一切剎所有音声。得净慧眼见一切佛未尝暂舍。於一切境界成就善根心无高下。於一切法得无所得。菩萨摩诃萨以一切善根等随顺一切众生如是回向。

大文第二辨位果。与益异者。成益约於位中。得果就其位满。有二十一句。初一牒前。后一总结。中间十九句摄为九果。一断染果。降魔冤谓止恶缘。拔欲刺断恶因也。二证入果。得出离乐正证。住无二性证因。三益生果。具大威德即护生之因。四内外超胜果。谓内德外用。五往一切下寂用无碍果。六具一切下行愿广大果。七分别下智通殊胜果。八得无碍下见闻自在果。九於一切境下修行具足果。初成就。后无得。

尔时金刚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菩萨所作诸功德  微妙广大甚深远  乃至一念而修行  悉能回向无边际  菩萨所有资生具  种种丰盈无限亿  香象宝马以驾车  衣服珍财悉殊妙  或以头目并手足  或持身肉及骨髓  悉徧十方无量剎  普施一切令充徧  无量劫中所修习  一切功德尽回向  为欲救度诸群生  其心必竟不退转  菩萨为度众生故  常修最胜回向业  普令三界得安乐  悉使当成无上果  菩萨普兴平等愿  随其所集清净业  悉以回施诸群生  如是大誓终无舍  菩萨愿力无限碍  一切世间咸摄受  如是回向诸群生  未曾暂舍分别心  普愿众生智明了  布施持戒悉清净  精进修行不懈废  如是大誓无休息  菩萨回向到彼岸  普开清净妙法门  智慧同於两足尊  分别实义得究竟  菩萨言词已通达  种种智慧亦如是  说法如理无障碍  而於其中心不着  常於诸法不作二  亦复不作於不二  於二不二并皆离  知其悉是语言道  知诸世间悉平等  莫非心语一切业  众生幻化无有实  所有果报从兹起  一切世间之所有  种种果报各不同  莫不皆由业力成  若灭於业彼皆尽  菩萨观察诸世间  身口意业悉平等  亦令众生住平等  犹如无等大圣尊  菩萨善业悉回向  普令众生色清净  福德方便皆具足  同於无上调御士  菩萨利益诸群生  功德大海尽回向  愿使威光特超世  得成勇猛大力身  凡所修习诸功德  愿使世间普清净  诸佛清净无伦匹  众生清净亦如是  菩萨於义得善巧  能知诸佛最胜法  以众善巧等回向  愿令庶品同如来  菩萨了知诸法空  一切世间无所有  无有造作及作者  众生业报亦不失  诸法寂灭非寂灭  远离此二分别心  知诸分别是世见  入於正位分别尽  如是真实诸佛子  从於如来法化身  彼能如是善回向  世间疑惑悉除灭

第二重颂有二十一偈。分三。初十一偈颂回向。次九偈颂成益。后一偈结赞。初中分二。初半偈颂所回善根。余颂摄将回向。於中分三。初三偈半颂回己修善愿成资具以施众生。次菩萨为度下五偈颂复回此施愿令众生具足法财。三菩萨言词下二偈颂回向实际。二知诸世间下颂成益。中三。初二偈颂因德广大。次菩萨观察下五颂果德清净。后菩萨了知下二偈颂相尽平等。后如是下三偈颂结叹。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二十九

 

猜你喜欢
  卷第四·佚名
  卷四·野竹福慧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序·佚名
  金刚顶瑜伽他化自在天理趣会普贤修行念诵仪轨·佚名
  卷五百九十八·佚名
  卷十九·道世
  卷第十六·佚名
   第三十則 趙州大蘿蔔·胡兰成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一·佚名
  达摩宝传下卷·悟真子
  俱舍论疏 第二十八卷·法宝
  卷第三十九·德清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 第三卷·佚名
  卷第六十五·霁仑超永
  龙牙居遁禅师·惠洪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百六十五·彭定求

        卷765_1 【泊姑熟口】王周   杳杳金陵路,难禁欲断魂。雨晴山有态,风晚水无痕。   远色千樯岸,愁声一笛村。如何遣怀抱,诗毕自开尊。   卷765_2 【湖口县】王周   柴桑分邑载图经,屈曲山光展画屏。   

  • 雪岩集钞·吴之振

    宋伯仁戏作青梅黄尽雨无多,柳影重重午日过。忽听隔篱人语笑,采莲艇子上新河。寓西马塍十亩荒林屋数间,门通小艇水弯环。人行远路多嫌僻,我得安居却称闲。樽酒相忘霜后菊,一诗难尽雨中山。作年脱下浮名事,只与田翁胜往还。羊

  • 卷二十九·陈邦彦

    <集部,总集类,御定历代题画诗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二十九目录名胜类题潇湘八景【元戴良】题仲经家江贯道潇湘八景图【元程钜夫】题陈氏潇湘八景图【元陈旅】潇湘八景画【明宣宗】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

  • 卷之六百二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男女混杂之修道·李定夷

    安徽桐城县西乡道有严姓者,年方不惑,家资颇饶,亦尚稍识文字,向来游荡成性,不事生产,惟受周某以光天道邪说蛊惑,吃斋修道,迄已数年。并引其妻其子,并及家人亲戚,一同潜修。现其妻已死,其子已亡,犹复大张旗鼓,以为道将修成,升天有日,且

  • 卷二十七·苏辙

    钦定四库全书古史卷二十七      宋 苏辙 撰曹子臧呉季札列传第四曹子臧者曹宣公之庻子也名欣时宣公之十九年会诸侯伐秦而卒于师曹人使公子负刍守使欣时逆公之丧负刍杀其世子而自立诸侯将讨之宣公旣子臧欲亡

  • 别集下卷三·宋名臣言行录

    钦定四库全书 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下卷三 宋 李幼武 纂集 张浚 魏国忠献公 字德远唐张九臯之後六世祖徙居绵竹中政和八年进士第调山南府士曹调褒城令辟熙河路察干调恭州録何?荐召为审察除太常簿光尧即位除密院编修改

  • 学史卷十二·邵宝

    (明)邵寳 撰○丑【凡三十章】淮南太守杨綝尝与十余人同谒帝问干威曰首立者为谁干威下殿就视而答曰淮南太守杨綝帝谓干威曰卿为谒者大夫而不识叅人何也干威对曰臣非不识但虑不审所以不敢轻对石建数马足盖愼之至帝甚嘉之

  • 思辨録辑要序·陆世仪

    余既编辑濓洛关闽之书以示学者,而于古今著述家有一言之几于道者,皆欲表而出之,以为羽翼。爰得桴亭陆子思辨録一编,爱翫不释手,乃重订以行于世,而为之序曰:内圣外王之道,灿着于六经,折衷于四子,而发挥阐绎于周程张朱五夫子之绪言

  • 经济文衡前集卷十五·佚名

    宋 滕珙 撰心类论心当以穷理为先南轩以答胡彪二书吕氏中庸辩寄来先生答之此段专以学者之病在于此心烛理未明故无以应事物之至答广仲书切中学者之病然愚意窃谓此病正坐平时烛理未明涵养未熟以故事物之来无以应之若曰

  • 哀公·哀公七年·左丘明

    【经】七年春,宋皇瑗帅师侵郑。晋魏曼多帅师侵卫。夏,公会吴于鄫。秋,公伐邾。八月己酉,入邾,以邾子益来。宋人围曹。冬,郑驷弘帅师救曹。【传】七年春,宋师侵郑,郑叛晋故也。晋师侵卫,卫不服也。夏,公会吴于鄫。吴来征百牢,子服

  • 中国人口头上心头上的阿弥陀佛·太虚

    我中国有眼耳口鼻心思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阿弥陀佛的,也没有一个不曾念过几声阿弥陀佛的;那二万万的妇女们,至少也有一万万的人常念著阿弥陀佛,更不消说得的了。照这样看起来,这一句阿弥陀佛,岂不是我们中国的人连著眼耳口鼻

  • 深不可测·佚名

    有一位研究经律论的三藏法师,问大珠慧海禅师道:&ldquo;请问吾人本性真如到底变异与否?&rdquo;大珠禅师:&ldquo;会变异!&rdquo;三藏法师:&ldquo;您错了。&rdquo;大珠禅师:&ldquo;你有没有真如?&rdquo;三藏法师:&ld

  •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二卷·龙树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二卷龙树菩萨集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尔时帝释天主。首戴摩尼殊妙宝冠。从忉利天。来诣佛所。见佛身相。众德庄严。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头面敬礼佛

  • 昭覺丈雪醉禪師語錄卷第七·丈雪通醉

    嗣法门人彻纲等编法语再三副寺叢林執事,今古弘規,出彼入此,提撕本分。一味貼貼實實,盡錙銖、分涇渭,不肯移易一絲毫,方司叢林職務。要兢兢業業,截鐵斬釘,轍古人閫域,蹈佛祖樞機,當思楊岐保壽,燈盞生薑不可曲徇阿容任情取適,驀向公

  • 古籍序跋集·鲁迅

    鲁迅著。收入《鲁迅全集》第10卷。本书收入1912—1935年间鲁迅为自己辑录或校勘的19种古籍而写的27篇序跋,过去未曾单独结集。鲁迅整理古籍始自辛亥革命之前辑录的古小说佚文集《古小说钩沉》,此后又辑录了史料集《小说

  • 粤闽巡视纪略·杜臻

    游记。清杜臻撰。六卷。臻字肇余,秀水(今浙江嘉兴)人。顺治进士,历官吏部侍郎、礼部尚书。撰有《海防述略》等。康熙二十二年(1683),臻奉诏与内阁学士石柱往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巡视,办理划定疆理、 开辟田地、弛禁鱼盐业

  • 广陵妖乱志·罗隐

    笔记。唐罗隐撰。一卷。隐有《甲乙集》已著录。是书记载高骈晚年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府中任用吕用之、张守一、诸葛殷、吴尧卿等人,尽是“役使鬼神,变化黄白”左道之辈。结党营私、恣意妄为,广建楼台殿庙、为骈立生人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