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四 净八偈之义释

 我见第一无病净 由彼之见有正净

 斯续知解第一知 净观者见智为解

(七八八)

“我见第一无病净”[之句中],我见净者,是我见净、睹净、眺净、省思净、普观净[云义]。第一无病者,是达第一之无病,达于安隐,达于救护所,达于避难所,达于归依所,达于究极,达于无畏,达于无死,达于不死(甘露),达于涅槃[之义]。此是“我见第一无病净”[之义]。

“由彼之见有正净”者,于人以眼识见色,而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人由[见]而净、成清净、成遍净、脱、解脱、遍脱。此是“由彼之见有正净”[之义]。

“斯续知解第一知”者,如是继续知解、了知、识知、别知、通达,“此[之见]是‘第一’、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是云知、识、考量、度知、辨知、明了也。此是“斯续知解第一知”[之义]。

“净观者见智为解”[之句中],在观净者是“净观者”。“见智为解”,以眼识见色以智之解,解为道,解为路,解为三界之出脱。此是“净观者见智为解”[之义]。故世尊宣示:

“我见第一无病净 由彼之见有正净”

 斯续知解第一知 净观者见智为解

 若由见人若有净 又由智彼舍断苦

 [圣道]外有依者净 实斯说彼[邪]见者

(七八九)

“若由见人若有净”者,以眼识见色,若于人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是人(由此)而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之义]。此是“若由见人若有净”[之义]。

“又由智彼舍断苦”者,以眼识见色,若人舍断生苦、舍断老苦、舍断病苦、舍断死苦、舍断悲愁苦忧恼之苦者,[谓此义]也。此是“又由智彼舍断苦”[之义]。

“圣道以外彼有依者净”者,是依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支、八支圣道以外其他之不净道、邪行道、不出路而彼人乃净之、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之[之义]。“有依者”者,乃有贪者、有瞋者、有痴者、有慢者、有渴爱者、有见者、有烦恼者、有取者也。此是由圣道以外[彼有依者]可净[之义]。

“言实斯说彼[邪]见者”者,言彼人如是见[者]。[即]如是此人是邪见者、颠倒见者也。“斯说”[彼]者,是如是说、语、话、说明、言说者也。[即]“世间是常。唯此为真实其他为虚妄”以如是说、语、话、说明、言说者也。“世间是无常”,“世间是有边”,“世间是无边”,“命与身是同一”,“命与身是相异”,“如来死后存在”,“如来死后不存在”,“如来死后存在且不存在”,“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为真实其他为虚妄”以如是说语、话、说明、言说者也。此是“实斯说彼[邪]见者”[之义]。故世尊宣示:

 若由见人若有净 又由智彼舍断苦

 圣道外有依者净 实斯说彼[邪]见者

 婆罗门是[漏尽者] [圣道]以外之见闻

 于觉而于戒于务 [拒外七法]不言净

 [彼]不染著于善恶 于此世不行[善恶](七九〇)

“婆罗门是漏尽者,[圣道]以外之见闻,于觉而于戒于务,[拒外七法]不言净”[之句中],“不”者,是否定。婆罗门者乃拒外七法故是为婆罗门。[即]拒外有身见,拒外疑,拒外戒禁取,拒外贪,拒外瞋,拒外痴,拒外慢。彼杂染而赍再有,有不安,有苦报,于拒外未来应赍生老死之诸恶不善法。

世尊宣示:“汝萨毗耶!

 斥一切诸恶离垢 等持心善自住立

 具有功德越轮回 无依止者婆罗门”

“婆罗门不言[圣道]以外之净”者,婆罗门是不言、不语、不说明、不言说由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支、八支圣道以外其他之不净道、邪行道、不出路之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此是“婆罗门不言[圣道]以外之净”[之义]。

于“觉见闻、戒、务”[之句中],“见”,有一类沙门、婆罗门为“依见而有净”。彼等见某种之色解为吉祥,见某种之色解为不吉。

云何见色解为吉祥耶?彼等于早晨起,出而见有吉瑞诸色。[即]见风鸟,珍奇威鲁瓦(美丽)树之嫩芽,见孕妇,见幼儿乘于肩上而行者,见满水瓮,见赤鱼,见良马,见良马[牵]车,见牡羊,见褐色之牛。见如是类之物解为吉祥。

云何见色解为不吉耶?[彼等于早晨起而出]见米谷之山堆,见生酥之瓮,见空瓮,见俳优,见裸形之沙门,见驴马,见乘驴马[而行],见有偏载之驾兽,见只眼者,见手痿者,见足痿者,见半身之麻痹者,见老人,见病人,见死人。见如是类者解为不吉。此等之沙门婆罗门云“由见有净者”。彼等由见而解为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也。

[次之闻]者,有一类之沙门、婆罗门乃“由闻而有净”。彼等或闻声解为吉祥或闻声解为不吉。

云何闻声解为吉祥耶?彼等早晨起而出闻有吉瑞诸声。[即]如闻“荣”、“满”、“妙”、“无忧”、“喜意”、“吉辰”、“吉祥”、“圣妙”、“妙荣”类之声,解为吉祥。

云何闻声解为不吉耶?[彼等早晨起而出]如闻“只眼者”、“手痿者”、“足痿者”、“半身麻痹者”、“老人”、“病人”、“死人”、“切断”、“破坏”、“烧失”、“灭亡”、“非有”类之声解为不吉。此等之沙门婆罗门云由“闻而为有净者”。彼等解为由闻而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

[次之戒]者,一类之沙门、婆罗门乃“由戒而成净”。彼等解唯依于戒,唯依于自制,唯依于律仪,唯依于不犯而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

[异学]沙门文荼子如是言:“工匠!我若具备四法者,具足善,有第一善,达最上之得达,为不能胜之沙门。云何为四?居士!于此不行身恶业,不语恶语,不思惟恶思惟,不令生活恶命。工匠!若我具备此等四法者,具足善,有第一善,达于最上之得达,为不能胜之沙门。”如是乃“由戒而有净”一类之沙门、婆罗门。彼等解唯依于戒,唯依自制,唯依律仪,依不犯而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

[次之务者],一类之沙门、婆罗门乃“由务而有净”。彼等无论是象务者、马务者、牛务者、鸡务者、鸦务者、世天[力士]务者、力天[力士]务者、满贤[夜叉]务者、珠贤[夜叉]务者、火务者、龙务者、金翅鸟务者、夜叉务者、阿修罗务者、犍达婆务者、大王务者、月务者、太阳务者、帝释务者、梵天务者、天务者、方务者。此等之沙门婆罗门云由“务而为有净者”。[彼等]解由彼务而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

[次之[触]觉者],一类之沙门、婆罗门乃“由觉而有净”。彼等早晨起而出摩触地,摩触绿[草],摩触牛粪,摩触龟,摩触[铁]板,摩触胡麻之货,啖吉兆之胡麻,涂吉兆之油,嚼吉兆之杨枝,以吉兆之粘土[洗粉]沐浴,衣吉兆之服,卷吉兆之头襟。此等之沙门、婆罗门云“由觉而有净者”。[彼等]解为由觉而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

“婆罗门于[圣道]以外之见、闻戒、务觉不言净”者,婆罗门虽由见净而不言净,由闻净而不言净,由戒净而不言净,由务净而不言净,由觉净而不言净,乃云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之义]。此是“婆罗门于圣道以外之见、闻、戒、务、觉不言净”[之义]。

“[彼]不染著于善恶”[之句中],所有三界之善行云是善(福)。一切之不善云是恶(非福)。[彼]善(福)行、恶(非福)行、不动行亦[皆]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如是于善于恶亦不着、不附着、不染着、不在着、不在附着、不在染着、出离、弃遣、解脱、离缚,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彼]不染著于善恶”[之义]。

“舍自己于此世不行[善恶]”[之句中],舍己者,是舍自己之见。舍自己是舍执。舍自己者,由是渴爱、[恶]见而执、执取、住着、缚着、信解彼一切物舍之、脱、舍断、舍遣也。“于此世不行[善恶]”,不论善[福]行、恶[非福]行、不动行亦[皆]不行、不令生、不令发生、不令起、不令生起。此是“于此世不行[善恶]”[之义]。故世尊宣示:

 婆罗门是漏尽者 [圣道]以外之见闻

 于觉而于戒于务 [拒外七法]不言净

 [彼]不染著于善恶 于此世不行[善恶]

 舍前[之师等] 依止后[师等]

 从动[贪]诸人 无有度着事

 彼等之把捉 取又要放弃

 如猿之把枝 [放他]取面前

(七九一)

“舍前之师等,依止后师等”者,舍前之师以依止后之师,是舍前之法说,依止后之法说,舍前之众,依止后之众,舍前之见,依止后之见,舍前之行道,依止后之行道,令依存、系着、近着,缚着、信解也。此是“舍前而依止后”[之义]。

“从动贪诸人,无有度着事”[之句中],渴爱谓动[贪]。即所有贪、染贪……(九页以下参照)……贪欲、贪、不善根也。从动[贪诸人]者,是从于动[贪],从行于动[贪],动[贪]之散在,沈于动[贪],没,被打胜,心被夺[诸人]也。无有度著者,乃无度贪着、瞋着、痴着、慢着、见着、烦恼着、恶行着,无越度、无度过、无超越、无离越也。此是“从动[贪]诸人,无有度着事”[之义]。

“彼等之把捉,取又要放弃”者,(一)取师离彼而取他师。(一)取法说离彼而取他之法说。(一)取众离彼而取他众。(一)取见离彼而取他见。(一)取行道离彼而取他之行道。(一)取道离彼而取他道。取而离,取持而放弃。此是“彼等为把捉,取又要放弃”[之义]。

“如猿之把枝,放他取面前”者,譬如猕猴游于森林,把捉一枝放彼而把捉他枝,又放彼枝而把捉他枝,如是一般之沙门、婆罗门放把捉一般之诸恶见,取持而放弃。此是“如猿之把枝,放他取面前”[之义]。故世尊宣示:

 舍前[之师等] 依止后[师等]

 从动[贪]诸人 无有度着事

 彼等之把捉 取又要放弃

 如猿之把枝 放他取面前

 人令诸务自受持 彼此着想至[师等]

 智者吠陀证知法 广慧无至彼此事

(七九二)

“人令诸务自受持”[之句中],“令自受持”者,是令自己受持。“诸务”者,是象务、马务、牛务、鸡务、鸦务、世天(力士)务、力天(力士)务、满贤[夜叉]务、珠贤[夜叉]务、火务、龙务、金翅鸟务、夜叉务、阿修罗务、[犍闼婆务、大王务、月务、太阳务、帝释务、梵天务、天务]、方务也。持[彼等诸务]令正持、取、正取、执、执取、住着也。“人”者,是有情、人……乃至(四页参照)……摩奴所生者。此是“人令诸务自受持”[之义]。

“彼此着想[至师等]”者,是由师至师,由法说至法说,由众至众,由见至见,由行道至行道,由道至道也。“着想”者,是著于欲想、恚想、害想、见想,而固着、取着、悬、悬着、碍着。譬如,壁钉又着吊钩物品,固着、取着、悬、悬着、碍着。如是著于欲想、恚想、害想、见想,令固着、取着、悬、悬着、碍着也。此是“彼此着想至[师等]”[之义]。

“智者吠陀(智)证知法”[之句中],“智者”,乃智者、明解者、有智者、有觉者、辨智者、慧者也。“吠陀”者,是于四[沙门]道为智、慧、慧根、慧力、择法觉支、观慧、观[毗钵舍那]、正见也。[智者]是依彼等吠陀而到生老死之终边,达于终边,到于终点,达于终点,到于究竟,达于究竟,到于最终,达于最终,到于救护所,达于救护所,到于避难所,达于避难所,到于归依所,达于归依所,到于无畏,达于无畏,到于无死,达于无死,到于不死(甘露),达于不死,到于涅槃,达于涅槃也。又到吠陀(诸受)之终边故吠陀通达者。由到于吠陀(诸受)终边故吠陀通达者。知七法故是吠陀通达者。[即]知有身见,知疑,知戒禁取,知[贪],知瞋,知痴,知慢也。彼杂染而赍再有,有不安,有苦报,应赍未来之生老死,而诸恶不善法。

世尊宣示:“汝萨毗耶!

 知于沙门婆罗门 辨知一切吠陀[智]

 离贪对于一切受 超一切受成达人”

“智者吠陀证知法”者,是解法、现解也。[即]解法、现解一切行是无常之法,解法、现解一切行是苦,解法、现解一切法是无我法,解法、现解缘于无明而有行,解法、现解缘行而有识。解法、现解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之法。解法、现解无明灭故而行灭。解法、现解行灭故而识灭,解法、现解识灭故而名色灭、名色灭故而六处灭、六处灭故而触灭、触灭故而受灭、受灭故而爱灭、爱灭故而取灭、取灭故而有灭、有灭故而生灭、生灭故而老死之法灭也。解法、现解此是苦之法。解法、现解此是苦之集、此是苦之灭、此是至苦之灭道法。解法、现解此是漏法,此漏之集、此是漏之灭、此至漏灭之道法。解法、现解此等之法是应令知通之法,解法、现解此等之法应令遍知,此等之法应令舍断,此等之法应令修习,此等之法应令作证之法。解法、现解六触处之集、灭没、乐味、过患、出离之法。解法、现解五取蕴之集、灭没、乐味、过患、出离之法。解法、现解四大种之集、灭没、乐味、过患、出离之法。解、现解所有集之法皆是此灭法之法。此“智者吠陀证知法”[之义]。

“广慧无至彼此事”者,乃无由师至师,无由法说至法说,无由众至众,无由见至见,无由行道至行道,无由道至道也。“广慧”者,是大慧、博慧、疾慧、速慧、利慧、择慧[之义]。以地云广,具备彼等于地之广大、扩大慧也。此是“广慧无至彼此事”[之义]。故世尊宣示:

 人令诸务自受持 彼此着想至[师等]

 智者吠陀证知法 广慧无至彼此事

 于一切法见闻觉 彼已能破[烦恼]军

 开行[烦恼]斯见者 何于此世[妄]分别

(七九三)

“于一切法见闻觉于一切诸法[烦恼]军”[之句中],军者,是魔军。即,身恶行是魔军,语恶行是魔军,意恶行是魔军,贪是魔军,瞋是魔军,痴是魔军,忿恨……乃至(一四页参照)……一切不善行是魔军。即世尊斯宣示:

“汝之第一军是欲 言不乐是第二[军]

 汝第三[军]是饥渴 言渴爱是第四[军]

 汝第五[军]是惛眠 言怖畏是第六[军]

 汝第七[军]是为疑 覆强情是第八[军]

 利得名誉与恭敬 以邪[行]所得名声

 又常赏扬[夸]自己 贬下他人[自]得意

 此障解脱是汝军 为[汝]黑[魔]之军势

 无有勇者不胜彼 [勇者]已胜而得乐”

由四[沙门]道胜、打胜一切之魔军、胜一切敌对之烦恼,破[此],摧破,令溃走故,彼能破[烦恼]军也。彼于见者而破军,于闻者而破军,于觉者而破军,于识者而破军也。此是“于一切法见闻觉之一切诸法彼已能破军”[之义]。

“开行彼[烦恼之蔽]斯见者”[之句中谓“彼斯见者”者],是彼斯净见者、清净见者、遍净见者、净白见者、遍白见者也。或又乃净见、清净见、遍净见、净白见、遍白见也。“开”者,是如云渴爱蔽、烦恼蔽、无明蔽,开彼等诸蔽,而摧破之、害破、破损、舍断、断绝、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起、以智火能烧之。“行”者,是行、行作、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也。此是“开行[烦恼之蔽]斯见者”[之义]。

“何于此世[妄想]分别”[之句中],分别者,是爱分别与见分别之二分别……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分别……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分别,彼舍断爱分别,舍遣见分别也。舍断爱分别,舍遣见分别故,有何“贪可染”而分别焉!有何“瞋可怒”而分别焉!有何“痴可昏昧”而分别焉!有何“慢可结缚”而分别焉!有何“见可执取”而分别焉!有何“掉举可散乱”而分别焉!有何“疑不决定”而分别焉!有何“随眠可强力”而分别焉!彼等已舍断诸行,诸行之舍断故有何[诸]趣可去。[何有]地狱有情、畜生、饿鬼、人、天、有色者、无色者、有想者、无想者又非想非非想者可成焉!无其因、无缘、无原因何有计度而分别焉!岂非陷于分别耶!“于此世”者,是于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也。此是“何于此世[有]妄[想]分别”[之义]。故世尊宣示:

 于一切法见闻觉 彼已能破[烦恼]军

 开行[烦恼]斯见者 何于此世[妄想]分别

 [诸漏尽者于诸法] 不与分别不重视

 彼等[对于此世间] 不言成为究竟净

 彼等[于此之]被系 所取系着须放弃

 虽于世间任何处 不作任何之意欲

(七九四)

“[诸漏尽者于诸法],不与分别不重视”[之句中],“分别”者,是爱分别与见分别之二分别……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分别……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分别。彼等舍断爱分别,舍遣见分别。舍断爱分别,舍遣见分别故,不[计度]爱分别又见分别,不令生、不令发生、不令起、不令生起。此是“不分别”[之义]。“不重视”者,有爱重视与见重视之二重视……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重视……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重视。彼等舍断爱重视,舍遣见重视,舍断爱重视,舍遣见重视故,不重视渴爱[恶]见而行。不以渴爱为幢幡,不以渴爱为旗帜,不以渴爱为主,不以[恶]见为幢幡,不以[恶]见为旗帜,不以[恶]见为主,不从渴爱、恶见而行。此是“不分别不重视”[之义]。

“彼等[对于此世间],不言成为究竟净”,[彼等“不言”世间之]“究竟净”、轮回净、不作见、常说、不语、不说、不说明、不言说。此是“彼等不言成为究竟净”[之义]。

“彼等[于此之]被系,所取系着须放弃”[之句中],“系”者,是贪欲身系、瞋恚身系、戒禁取身系、真实住着身系之四系。对自己见之贪是贪欲身系,对他人语之瞋害、不合意是瞋恚身系,自己之戒、务、取著于戒、务是戒禁取身系,自己之见为真实而住著者是真实住着身系。

由何而云取系耶?由彼等四系而取、取着、执、执取、住着色,以取、取着、执、执取、住着受、想、行、识、趣、生起、结生、有、轮回、轮转。由彼而言为取系。

“放弃”者,弃遣、放弃[四]系。或又放弃、振落系、结系、系缚、缚、结缚、缚着、悬、悬着、碍着之[四]系。譬如[驾兽]放弃[离轭]令转覆所轭着之驾车、荷车、战车,如是乃云放弃、振落、系、系缚、缚、结缚、缚着,悬、悬着、碍着[四]系[之义]。此是“彼等[于此之]被系,所取系着须放弃”[之义]。

“虽于世间任何处,不作任何之意欲”[之句中],渴爱云为意欲。即是所有贪、染贪……乃至(九页以下参照)……贪欲、贪、不善根也。不作意欲是不作望,不令生,不令发生,不令起,不令生起。“任何处”者,是亦为何处、何、任何、内、外、内外也。“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乃至(一〇页参照)……于处世间。此是“虽于世间任何处,不作任何之意欲”[之义]。故世尊宣示:

 [诸漏尽者于诸法] 不与分别不重视

 彼等[对于此世间] 不言成为究竟净

 彼等[于此之]被系 所取系着须放弃

 虽于世间任何处 不作任何之意欲

 婆罗门越[烦恼]界 已知已见无执取

 向贪离贪已无贪 彼为第一无执取

(七九五)

“婆罗门越[烦恼]界,已知已见无执取”[之句中],界者,是四界也。[即](一)有身见、疑、戒禁取、见随眠、疑随眠及其一处之诸烦恼,此是第一界。(二)是粗之欲贪结、瞋恚结、粗之欲贪随眠、瞋恚随眠及其一处之诸烦恼,此是第二界。(三)是微俱之欲食结、瞋恚结、微俱之欲食随眠、瞋恚随眠及一处之诸烦恼,此是第三界。(四)是色贪、无色贪、慢、悼举、无明、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及其一处之诸烦恼,此是第四界。由[须陀洹乃至阿罗汉]之四圣道,越、超越、离越此等之四界故,言彼为“越界”。“婆罗门”者,拒外七法故是为婆罗门……乃至(一〇四页以下参照)……无依止者此云“婆罗门”。“于彼”者,是阿罗汉、漏尽者。“已知”者,以他心智已知,又以宿命随念智已知也。“已见”者,是以肉眼又以天眼已见。此是“婆罗门越界,已知已见而无彼”[之义]。“执取”者,是“此第一、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之彼执、执取、住着、缚着、信解也。“无”者,是无也,不存、不存在、不能得、被舍断、被正断、寂灭、安息、不能生起,以智火烧之也。此是“婆罗门越[烦恼]界,已知已见无执取”[之义]。

“向贪离贪已无贪”[之句中],“向贪之贪”者,是对五种欲所有之贪、贪求、贪觅、昏迷、缚着、悬、悬着、碍着。“离贪之贪”者,是对色界、无色界定所有之贪、贪求、贪觅、昏迷、缚着、悬、悬着、碍着。“向贪离贪已无贪”者,是无论欲贪、色贪、无色贪亦皆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再]生起。此是“向贪离贪已无贪”[之义]。

“彼为第一无执取”[之句中],“彼”者,是阿罗汉、漏尽者。于彼“此第一、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之无执、执取、住着、缚着、信解之事。“无”是不存、不存在、不能得、被舍断、被正断、寂灭、安息、不能生起、以智火烧之。此是“彼为第一无执取”[之义]。故世尊宣示:

 婆罗门越[烦恼]界 已知已见无执取

 向贪离贪已无贪 彼为第一无执取

第四 净八偈经之义释毕

猜你喜欢
  卷四十六(玄奘译)·佚名
  佛说须真天子经卷第三·佚名
  卷第六十·李通玄
  卷四百二十三·佚名
  卷三·佚名
  卷第一百七十七·佚名
  佛说四未曾有法经·佚名
  关于支那内学院文件之摘疑·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四十八·澄观
  卷第三十九(第六诵之四)·佚名
  卷第二十八·佚名
  第二十二品·佚名
  卷第十八(弥沙塞)·佚名
  卷第二十·道原
  卷第四十二·志磐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山谷外集诗注卷九·黄庭坚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山谷外集诗注> 钦定四库全书 山谷外集诗注卷九 宋 黄庭坚 撰 史 容 注 玉京轩【元注云玉京山在炉峯下落星寺僧开轩对之○按慕异蜀本云苍山其下白玉京广成安期来访过紫云黄雾镇玄关

  • 卷三十五·志第十一·历五·张廷玉

        ◎历五   大统历法三上   大统推步,悉本《授时》,惟去消长而已。然《通轨》诸捷法,实为布算所须,其间次序,亦有与《历经》微别者。如气朔发敛,《授时》原分二章,今古合为一。《授时》盈缩差在日躔,迟疾差

  • ●卷十五·司马光

    元丰三年,开封府界提点陈向建议,令民赀及三千缗者养战马一匹,民甚苦之。薛师正时为枢密副使,初无异议,及事已施行,向诣枢密院白事,师正欲压众议,折难甚苦。向怒,以告谏官舒,劾奏师正为大臣,事有不可,不面陈而背诽以盗名。由是罢

  • ●绩碑传选集目录·佚名

    长龄长文襄公事略李元度(一)史善载甘肃宁夏镇总兵署和阗办事大臣署甘肃提督史公墓碑钱仪吉(七)丁朝雄武显将军福建海坛镇总兵官丁公神道碑铭龚自珍(一○)杨兆璜休致直隶广平府知府杨君墓表王拯(一三)温承惠皇清诰授荣禄大夫太

  • 劫余小记·臧谷

    臧穀咸丰三年岁次癸丑,粤贼由武汉东下陷金陵。时余年始冠,两应童子试不售,拟弃而从戎,先君弗之许焉。犹记有正白旗汉军书羲者居城南,好谈兵事。二月二十日遭于路,下马执手,谓贼昨至真州,将合大股来犯,闻眷属已东徙,书生文弱,恋恋

  • 洪适传·脱脱

    洪适字景伯,洪皓的长子,年幼时聪明敏捷,能一天背诵三千言。洪皓出使金朝,洪适刚满十三岁,就能担负处理家事。因洪皓出使之功,被任命为修职郎。绍兴十二年(1142),同弟弟洪遵同时考中博学宏词科。高宗说:“父亲在远方,而儿子能自

  • 杜时升传·脱脱

    杜时升,字进之,是霸州信安人。时升博学,通晓天文,只是不肯进入仕途。承安年间和泰和年间,宰相屡次举荐时升,说是对他可以重用。时升对所亲近的人说“:我观察正北方赤气如血,东西横贯天空,天下应当大乱,大乱之后南北应该合成一统

  • 卷第十·佚名

    帝统十哀册太祖哀册维开宝九年岁次丙子。十月甲午朔。二十日癸丑。太祖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崩于万岁殿。旋殡于殿之西阶。粤以太平兴国二年。夏四月辛卯朔。二十五日乙卯迁座于永昌陵。礼也。仙驭将升。哀歌暂阕。晨霞欲

  • 《尚書古文疏證》卷二·阎若璩

    太原閻若璩百詩撰平陰朱續晫近堂梓○第十七安國古文之學,其傳有四:一傳於都尉朝,朝傳庸譚,譚傳胡常,常傳徐敖,敖傳王璜、塗惲,惲傳桑欽。王莽時立於學官。璜、惲皆貴顯。惲又傳賈徽,徽傳子逵,逵數為肅宗言古文《尚書》,詔選高才

  • 提要·杜预

    【臣】等谨案春秋释例十五卷晋杜预撰预事迹详晋书本传是书以经之条贯必出于传传之义例总归于凡左传称凡者五十其别四十有九皆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因而修之以成一经之通体诸称书不书先书故书不言不称书曰之类皆所

  • 卷一·江永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綱目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一      婺源江永撰士冠禮   嘉禮一經【鄭氏目録云童子任職居士位年二十而冠主人玄冠朝服則是仕于諸侯天子之士朝服皮弁素積古者四民世事士之子恒為士冠

  • (七)尽心篇·钱穆

    首章。 朱子曰:“尽其心者,只为知其性。此句文势与得其民者得其心也相似。若未知性而径欲尽心,则悬空无下手处。”今按:《孟子》本文,尽心知性知天,分明作三阶层。若谓知性则尽心知天,与《孟子》原意不合。朱子此章误解,余已

  • 卷十七·佚名

    复次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善知胜义谛。何等为十。一者成就不生法故。二者成就不灭法故。三者成就不坏法故。四者成就不出不入法故。五者成就超言境界故。六者成就无言诠法故。七者成就无戏论法故。八者成就不可说法

  • 佛教与吾人之关系·太虚

    ──八年十月在尚贤堂讲──佛教与吾人之关系,一者、佛法是人人好觉悟、好平等、好自由、好普济之共通本性故。二者、人人不好迷信邪信,好正信悟信,惟佛教能令人人悟自心之佛而信自心之佛教,绝无一点迷信邪信而得极圆满之

  • 卷三十一·佚名

    释初品中十八空【经】&ldquo;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当学

  • 卷六·净挺

    嘉兴大藏经 学佛考训学佛考训卷六钱唐俍亭和尚净挺缉秀州息波道人成源订世辟轩辕访道汉武求仙苟知崔浩之非自鲜阿阇之难故登列辟致儆将来。黄帝访道崆峒得天真皇人之书其言与佛乘合。汉明帝梦金人长大项有日光飞至殿

  • 离峰老人集·于道显

    离峰老人集,金朝全真派道士于道显撰。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乃于道显诗集,共收诗四百二十余首。诗词内容大致劝人看破名利爱欲,遁入玄门学道修仙,使心念清静,惜气凝神。如〈示人〉诗云:「为佛为仙在寸心,可能尘世

  • 老子道德经憨山注·德清

    明建邺憨山道者德清注解老子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