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 无记说相应

第一 谶摩长老尼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卫陀林给孤独长者之游园。

其时,偶然谶摩长老尼游行于拘萨罗国,于舍卫城与沙计多中间之多罗那越赌地方入安居。

时,波斯匿拘萨罗王由沙计多往舍卫城,于沙计多与舍卫城中间之多罗那越赌取一夜之宿。

波斯匿拘萨罗王呼一臣曰:“汝,臣下!于此多罗那越睹,如今日余应表敬意[趋访]见沙门或婆罗门。”

“唯然,唯然,大王!”彼臣应诺波斯匿拘萨罗王,虽察遍多罗那越睹,亦未发现彼波斯匿拘萨罗王以表敬意[趋访]之沙门或婆罗门。

彼臣见谶摩尼于多罗那越睹入安居。见已,彼至波斯匿拘萨罗王之处,告王曰:“大王!于多罗那越睹无有大王表敬意[趋访]之沙门或婆罗门;但大王!有一名谶摩比丘尼,是彼世尊、应供、正遍觉者之女弟子,而此大姊谓是:‘贤者、能者、多闻之智者、巧说者、善良之即慧者。’扬好名声,大王可对彼尼表敬意。”

于是,波斯匿拘萨罗王至彼谶摩比丘尼之处,礼拜彼尼,坐于一方。

坐于一方之波斯匿拘萨罗王向谶摩比丘尼曰:“大姊!如来死后,犹存在否?”

“大王!谓‘如来死后存在’者,此非世尊之所记说。”

“然则,大姊!如来死后不存在耶?”

“大王!谓‘如来死后不存在’者,此亦非世尊之所记说。”

“然则,大姊!如来死后,为存在又不存在耶?”

“大王!谓‘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者,此亦非世尊之所记说。”

一〇

“然则,大姊!如来死后为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

“大王!‘如来死后,为非存在或非不存在’,此亦非世尊之所记说。”

一一

“如是问:‘大姊!如来死后存在否?’汝言:‘大王!世尊不记说如来死后存在。’……‘如来死后不存在耶?’……‘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耶?’……‘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世尊对此不为记说者,为何之因?为何之缘耶?”

一二

“然则,大王!就此反问于汝,依汝认为适当者以回答。

一三

大王!汝对此以作如何思惟?于汝以谁之计算者、或说印者、或说数者,有能计算恒河之沙:‘沙有几何数量或沙有几百数量,或沙有几百千数量耶?’”

“大姊!否,此不能。”

一四

“然则,于汝以谁之计算者、或说印者、或说数者,有能计算大海之水:‘水有几何计量,或水有几百斗量,或水有几百千斗量耶?’”

“大姊!否,此为不能。”

“此何故耶?”

“大姊!海量大而甚深,不可测,难计量。”

一五

“是于此同理,大王!无论以如何之色示如来,如来对此色已舍弃,如断其根,[切断]多罗树之干,非为存在者,是未来之不生者。大王!如来譬如大海,脱离色之测量,甚深、不可测、难计量。故不适言如来死后是存在;亦不适言如来死后不存在;亦不适言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亦不适言如来死后,不存在又非不存在。

一六~一九

无论以如何之受……以如何之想……以如何之行……以如何之识示如来,如来对此受……想……行……识已予舍弃……大王!如来譬如大海,脱离受之测量……脱离想之测量……脱离行之测量……脱离识之测量,甚深、不可测、是难量。故不适谓:如来死后存在;亦不适谓:如来死后,不存在;亦不适谓: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亦不适谓: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二〇

时,波斯匿拘萨罗王欢喜、随受谶摩比丘尼之所说,从座而起,礼拜彼尼,行右绕礼后离去。

二一

波斯匿拘萨罗王其后至世尊之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二二

坐于一面之波斯匿拘萨罗王,白世尊曰:“大德!如来死后存在否?”

“大王!‘如来死后存在’者,此是余所未记说。”

二三

“然则,大德!如来死后不存在耶?”

“大王!‘如来死后,不存在’者,此亦非余所记说。”

二四~二五

然则,大德!……(参照九、十两节)

二六

“大德!问‘如来死后,存在耶?’答以:‘大王!余未记说如来死后之存在。’……‘如来死后不存在耶?’……‘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耶?’……‘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大德!世尊对此未予记说者,其为何因?为何其缘耶?”

二七

“然则,大王!就此反问于汝,依汝认为适当者以作返答。

二八

大王!汝对此作如何思惟?于汝以谁之计算者、或说印者、或说数者,对恒河之沙……(参照一三节)

二九

然则,于汝以谁之计算者、或说印者、或说数者、以能计算大海之水……(参照一四节)

三〇~三四

同于此理,大王!以如何之色……以如何之受……以如何之想……以如何之行……以如何之识,以示如来,如来对此已予舍弃……故不适谓:如来死后存在……不存在……存在又不存在……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三五

“大德!殊妙哉!大德!稀有哉!师之女弟子于此第一之句,意义与意义、文言与文言,相接近、相亲和,皆无相违。

三六

大德!于此,余一时曾至谶摩比丘尼之处,以问此义;彼大姊亦为余与世尊同是以此句此文,说明此义。殊妙哉!大德!稀有哉!大德!师与女弟子于此第一之句,意义与意义、文言与文言,相接近、相亲和,皆无相违。大德!今吾等欲离去,吾等多作务、多所作。”

“大王!如今,即汝当作之时。”

三七

于是,波斯匿拘萨罗王欢受随喜世尊之所说,即从座起,礼拜世尊,右绕离去。

第二 阿㝹罗陀

尔时,世尊住毗舍离城之大林重阁讲堂中。

偶尔,尊者阿罗陀,住于世尊旁侧之林间小舍中。

时,众多外道普行沙门等,来至尊者阿罗陀之处,与彼会释,交换亲切殷勤之谈话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外道普行沙门,告尊者阿罗陀曰:“友阿罗陀!彼[无]上人、最上人、最上无双之如来,以示此[如来]者,于此等四种事处所示:‘如来死后存在’或‘如来死后不存在’或‘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或‘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友等!彼[无]上人、最上人、最上无双之如来,以示此[如来]者,于此等四种事处之外。所示[四种事处]者:‘如来死后存在……非不存在。’”

作斯言已,彼等外道普行沙门,告尊者阿罗陀曰:“彼比丘出家不久之新参、或是愚蒙无能之长老。”

时,彼等外道普行沙门,以新参愚蒙之言,斥尊者阿罗陀,即从座起而离去。

尊者阿罗陀于此等外道普行沙门离去未久之时,心生思念:“彼等外道普行沙门,若再来问余时,将如何作答?余为此等普行沙门,以言世尊之所言,无以非实诽谤世尊耶?随顺世尊之法,而说明法,任何随顺法者、同法者,亦无陷于非难之地耶?”

于是,尊者阿罗陀,诣至世尊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阿罗陀,白世尊曰:“大德!余住于世尊傍侧之林间小舍中。大德!时有众多之外道普行沙门来余之处……告余曰:‘友阿罗陀,彼无上人、最上人、最上无双之如来……’作斯言已,大德!余告彼等外道普行沙门曰:‘友等!彼[无]上人、最上人、最上无双人之如来……。’作斯言已,大德!彼外道普行沙门言余曰:‘彼比丘出家未久之新参,或是愚蒙无能之长老。’时,彼等外道普行沙门……即从座起而离去。

余于此等外道普行沙门离去未久之时,心生思念:‘彼等外道普行沙门……同法者,皆无陷于非难之地耶?’”

一〇

“阿罗陀!色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然则,凡是无常者,此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然则,凡是无常、苦而变坏之法,‘此是吾所[有],此是吾,此是吾之我。’之认识为是耶?”

“否,大德!此非[是]。”

“受……想……行……识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然则,凡是无常、苦而变坏之法,‘此是吾所[有],此是吾,此是吾之我。’之认识为是耶?”

“否,大德!此非[是]。”

一一

“然则!于此,阿罗陀!应以如是正智如实见,凡过去未来现在之色,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或远或近,一切色乃‘此非吾所有,此非吾,此非吾之我。’应以如是正智如实见。凡过去未来现在之受……想……行……识,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或远或近,一切识为‘此非吾所有,此非吾,此非吾之我。’

一二

阿罗陀!如是见之有闻圣弟子,厌嫌于色、厌嫌于受、厌嫌于想、厌嫌于识;厌嫌者则离欲,由离欲而解脱,于解脱则‘我解脱’之智生,当即证知:于生已尽、梵行已住、应作已作、更不如是再生。

一三

阿罗陀!汝对此作如何思惟:‘以认识色是如来’耶?”

“否,大德!不然。”

“以受……以想……以行……以认识识是如来耶?”

“否,大德!不然。”

一四

“阿罗陀!汝对此作如何思惟?以认识色有如来耶?”

“否,大德!不然。”

“认识于色之外有如来否?”

“否,大德!不然。”

一五

“以受……于受之外……

一六

以想……于想之外……

一七

以行……于行之外……

一八

认识识有如来耶?”

“否,大德!不然。”

“认识识之外有如来耶?”

“否,大德!不然。”

一九

“阿罗陀!汝对此作如何思惟?以认识色、受、想、行、识是如来耶?”

“否,大德!不然。”

二〇

“阿罗陀!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认识此如来是无色、无受、无想、无行、无识者否?”

“否,大德!不然。”

二一

“于此,汝阿罗陀!正由于现法不真实,确实得见如来者,以示彼无上人、最上人、最上无双之如来,或以示:‘如来死后存在’或‘如来死后,不存在’或‘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或‘如来死后,非存在亦非不存在’,此等四种事之外,以此记说为是?”

“否,大德!不然。”

二二

“阿罗陀!善哉,善哉!阿罗陀!于过去于现在,余皆以教导令知苦与苦灭。”

第三 舍利弗——拘絺罗 第一(住者)

一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大拘絺罗,住于波罗奈[城外]仙人堕处之鹿苑中。

时,尊者大拘絺罗于日暮时分,独从思维而起,来到尊者舍利弗住处,与尊者舍利弗共会见,交换亲诚殷勤之话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大拘絺罗,告尊者舍利弗曰:“友舍利弗!如来死后存在耶?”

“友!‘如来死后存在’者,此是世尊所不记说。”

“然则友!如来死后是不存在耶?”……

“然则友!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耶?”……

“然则友!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

如是问“友!‘如来死后存在耶?’汝言:‘友!世尊不记说如来死后存在。’……世尊不记说此,是何因?何缘耶?”

“‘如来死后存在’者,友!此则住著于色。‘如来死后不存在’,友!此则住著于色。‘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友!此则住著于色。‘如来死后,非存在亦非不存在’,友!此则住著于色。

九~一二

‘如来死后存在、不存在、存在又不存在、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友!此则住著于受……想……行……识。

一三

友!如来不记说此,即是此因、此缘。”

第四 舍利弗——拘絺罗 第二(生起)

一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大拘絺罗……

二~七

“……世尊不记说此,是何因?何缘耶?”

八~一二

“友!对色……受……想……行……识不能如实知、见者,对色……受……想……行……识之生起,不能如实知、见者,对色……受……想……行……识之灭不能如实知、见者,对达到色……受……想……行……识灭之道,不能如实知、见者,则有‘如来死后存在’,有‘如来死后不存在’,有‘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一三~一七

友!对色……受……想…行……识如实知、见者,对色受想行识之生起,如实知、见者,对色受想行识之灭如实知、见者,对到达色、受、想、行、识灭之道,如实知、见者,则无有‘如来死后存在’,无有‘如来死后不存在’,无有‘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无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一八

友!此为如来所不记说之因、之缘。”

第五 舍利弗——拘絺罗 第三(爱情)

一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大拘絺罗……

二~七

“……世尊不记说此,是何因?何缘耶?”

八~一二

“友!对于色……对于受……对于想……对于行……对于识不离贪者、不离欲者、不离爱情者、不离渴者、不离热恼者、不离爱者,始有‘如来死后存在’,有‘如来死后不存在’,有‘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一三~一七

友!对于色……对于受……对于想…对于行……对于识离贪者、离欲者、离爱情者、离渴者、离热恼者、离爱者,则无有‘如来死后存在’,无有‘如来死后不存在’,无有‘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无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一八

友!此为如来所不记说之因、之缘。”

第六 舍利弗——拘絺罗 第四(喜悦)

一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大拘絺罗……

时,尊者舍利弗日暮时分,独从思惟而起,去往尊者大拘絺罗住处,与彼共会面,交换亲爱殷勤之谈话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问于尊者大拘絺罗曰:“友拘絺罗!‘友!如来死后存在者是如何耶?’汝言:‘如来死后存在者,乃世尊所不记说。’……问于:‘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是如何耶?’汝言:‘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亦是世尊所不记说。’世尊不记说此,是何因?何缘耶?”

※四

“友!以色……受……想……行……识为乐,以识为喜,以识为快,对识之灭不能如实知、见者,始有‘如来死后存在’……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友!不以色……受……想……行……不以识为乐、不以识为喜、不以识为快,对识之灭如实知、见者,则无有‘如来死后存在’……无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友!此为世尊不记说之因、之缘。”

“然则友!世尊不记说此,还有其他之事由否?”

“友!有。

友!以有为乐、以有为喜、以有为快,对有之灭不能如实知、见者,则有‘如来死后存在’……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友!不以有为乐,不以有为喜,不以有为快,对有之灭如实知、见者,则无有‘如来死后存在’……无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一〇

友!此亦世尊所不记说之因、之缘。”

一一

“然则友!世尊不记说此者,尚有其他之事由否?”

“友!有。

一二

友!以取为乐,以取为喜,以取为快,对取之灭不能如实知、见者,则有‘如来死后存在’……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一三

友!不以取为乐,不以取为喜,不以取为快,对取之灭如实知、见者,则无有‘如来死后存在’……无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一四

友!此亦世尊对此未予记说之因,亦为其缘。”

一五

“然则友!世尊不记说此,尚有其他之事由否?”

“友!有。

一六

友!以爱为乐,以爱为喜,以爱为快,对爱之灭不能如实知、见者,则有‘如来死后存在’……‘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一七

友!不以爱为乐,不以爱为喜,不以爱为快,对爱之灭如实知、见者,则无有‘如来死后存在’……无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一八

友!此亦世尊所不记说之因,亦是其缘。”

一九

“然则友!世尊不记说此,尚有其他之事由否?”

“如今于此,友舍利弗!从此,汝更复何所愿?友舍利弗!得爱尽解脱之比丘,无为其施设而有增长。”

第七 目犍连(处)

※二

时,婆蹉姓之普行沙门,来至尊者大目犍连住处……

坐于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门,问尊者大目犍连曰:“尊者目犍连!世间是常恒耶?”

“婆蹉!以‘世间为常恒’者,此为世尊所不记说。”

“然则,尊者目犍连!世间是无常耶?”

“婆蹉!以‘世间为无常’者,此亦世尊所不记说。”

“尊者目犍连!世间是有边耶?”

“婆蹉!以‘世间为有边’者,此世尊所不记说。”

“然则,尊者目犍连!世间是无边耶?”

“婆蹉!以‘世间为无边’者,此亦世尊所不记说。”

“尊者目犍连!是命即身耶?”

“婆蹉!是‘即命即身’者,此世尊所不记说。”

“然则,尊者目犍连!命与身为各别耶?”

“婆蹉!‘命与身为各别’者,此亦世尊所不记说。”

“尊者目犍连!如来死后是存在耶?”

“婆蹉!‘如来死后存在’者,此世尊所不记说。”

一〇

“然则,尊者目犍连!如来死后不存在耶?”

“婆蹉!‘如来死后,不存在’者,此世尊所不记说。”

一一

“尊者目犍连!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耶?”

“婆蹉!‘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者,此世尊所不记说。”

一二

“然则,尊者目犍连!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

“婆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此亦世尊所不记说。”

一三

“尊者目犍连!外道普行沙门等对如是问,或以‘世间为常恒’,或以‘世间为无常’,或以‘世间为有边’,或以‘世间为无边’,或以‘即命即是身’,或以‘命与身各别’,或以‘如来死后存在’,或以‘如来死后不存在’,或以‘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或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如是之释答,是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耶?

一四

尊者目犍连!然则,而向沙门瞿昙作如是之问,或不以‘世间为常恒’,或不以‘世间为无常’……或不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而作如是之释答者,是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耶?”

一五

“婆蹉!外道普行沙门等,是以眼为‘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作如是认识。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为‘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作如是认识。以故,外道普行沙门等,作如是问,或以‘世间是常恒’……或以‘世间是无常’……或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作如是释答。

一六

婆蹉!如来、应供、正遍智者,对眼不作如是认识:‘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不如是认识:‘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是故,如来对如是问,或不以‘世间为常恒’,或不以‘世间为无常’……或不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释答。”

一七

时,婆蹉姓之普行沙门,从座而起,往世尊住处……

一八

坐于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门,白世尊曰:“尊瞿昙!世间为常恒耶?”

“婆蹉!‘世间是常恒’者,此乃余所不记说。”

一九~二六

……[参照四~一二]

二七

“尊瞿昙!如来死后,是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

“婆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此亦余所不记说。”

二八

“尊瞿昙!外道普行沙门等,对如是问,或以‘世间是常恒’,或以‘世间是无常’……或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作如是之释答,是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耶?尊瞿昙!然而尊瞿昙对如是问,或不以‘世间是常恒’,或不以‘世间是无常’……或不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作如是释答者,是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耶?”

二九

“婆蹉!外道普行沙门等,于眼作:‘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于意作:‘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是故外道普行沙门等对如是问,即作如是释答:‘世间是常恒’,或以‘世间是无常’……或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三〇

如来、应供、正遍智者,于眼不作如是认识:‘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于耳……鼻……舌……身……意,不作如是认识:‘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是故,如来对如是问,或不以‘世间是常恒’,或不以‘世间是无常’……或不以‘是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释答。”

三一

“殊妙哉!尊瞿昙!稀有哉!尊瞿昙!乃师与其弟子,于此第一之句,意义与意义,文言与文言,相接近、相亲和,无以相违背者。

三二

于此,尊瞿昙!余时而至沙门大目犍连住处,以问此义。沙门目犍连亦与尊瞿昙同以此句此文,用以说明此义。殊妙哉!尊瞿昙!稀有哉!尊瞿昙,乃师与其弟子,于此第一之句,意义与意义、文言与文言,相接近、相亲和,无以相违背者。”

第八 婆蹉(系缚)

※二

时,婆蹉姓之普行沙门,来至世尊住处……

坐于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门,白世尊曰:“尊瞿昙!世间是常恒耶?”

“婆蹉!谓‘世间是常恒’者,此乃余所不记说。”

四~一一

[参阅第七经四~一一]。

一二

“然则,尊瞿昙!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

“婆蹉!谓‘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此亦余所不记说。”

一三

“尊瞿昙!外道普行沙门等对如是问,或以‘世间是常恒’,或以‘世间是无常’……或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作如是释答,是以何因?以何缘耶?然而尊瞿昙之于如是问,或不以‘世间是常恒’……或‘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如是释答者,是何因?何缘耶?”

一四

“婆蹉!外道普行沙门等,以认识色为我,或认识我有色,或认识我中有色,或色中有我。认识受……想……行……识是我,或认识我有识,或我中有识,或识中有我。故外道普行沙门之于如是问即作如是答,或以‘世间是常恒’,或以‘世间是无常’……或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一五

婆蹉!如来、应供、正遍智者,不认识色为我、或我为色;不认识我中有色,或色中有我。不认识受……想……行……识是我,不认识我有识,或我中有识,或识中有我。故如来之于如是问,不作如是答,或以‘世间是常恒’,或以‘世间是无常’……或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等。”

一六

时,婆蹉姓之普行沙门,从座而起,赴往尊者大目犍连住处……

一七

坐于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门,告于尊者大目犍连曰:“尊者目犍连!世间是常恒耶?”

“婆蹉!谓‘世间是常恒’者,此世尊所不记说。”

一八~二六

[参阅第七经四~一一]

二七

“然则,尊者目犍连!如来死后,是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

“婆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此亦世尊所不记说。”

二八

“尊者目犍连!外道普行沙门等之于如是之问,即作如是答:或以‘世间是常恒’,或以‘世间是无常’……或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是何因、何缘耶?然而尊者目犍连!对尊瞿昙之如是问,即不作如是答,或以‘世间是常恒’,或以‘世间是无常’……或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等者,是何因、是何缘耶?”

二九

“婆蹉!外道普行沙门认识以色是我,或我为色,或认识我中有色,或色中有我。认识受……想……行……识是我,或认识我是识,或我中有识,或识中有我。故外道普行沙门等对如是问,即如是答:或以‘世间是常恒’,或以‘世间是无常’……或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三〇

婆蹉!如来、应供、正遍智者,不认识以色为我,不认识我为有色,或我中有色,或色中有我,不认识以受……想……行……识为我,亦不认识我为有识,或我中有识,或识中有我。以故如来对如是之问,不作如是答:或‘世间是常恒’,或‘世间是无常’……或‘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三一

“妙哉!尊者目犍连!稀有哉!尊者目犍连!乃师与其弟子,于此第一之句,意义与意义,文句与文句,相接近、相亲近,而无相违背。

三二

于此,尊者目犍连!余时而诣沙门瞿昙住处,以问此义。沙门瞿昙亦与尊者目犍连同以此句、此文,以说明此义。殊妙哉!尊者目犍连!稀有哉!尊者目犍连!乃师与其弟子,于此第一之句,意义与意义,文句与文句,相接近、相亲和,而无相违背。”

第九 论议堂

※二

时,婆蹉姓之普行沙门,诣世尊住处,与世尊共会面……

坐于一面之婆蹉普姓行沙门,白世尊曰:“尊瞿昙!往昔之时,众多之种种外道沙门、婆罗门、普行沙门,集会于此论议堂者之间,起此谈论:

‘此富兰那迦叶拥有群众,为一群之师,知名、誉高,为一派之始祖,为众人所笃敬,说彼或弟子之远逝、死去者等之出生事,谓出生于如此如此之处,出生于如此如此之处。说彼弟子之上士、最上士、最上无双者,其弟子之远逝、死去者之出生事,谓:出生于如此如此之处,出生于如此如此之处。

此又末迦利瞿舍罗……

此又尼乾陀若提子……

此又散若耶毗罗提子……

此又波浮陀迦旃延……

此又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一〇

此又沙门瞿昙拥有群众,为一群之师,知名、誉高,为一派之始祖,众人所笃敬,或说彼弟子之远逝、死去者等之出生事,谓出生于如此如此之处,出生于如此如此之处。说彼之弟子之上士、最上士、最上无双者,其弟子之远逝、死去者之出生事,谓出生如此如此之处,出生如此如此之处。然则,彼对其[弟子]如是说:断渴爱、毁结缚、善灭憍慢,以尽苦际。’

一一

尊瞿昙!于此余有疑惑,有困迷:‘如何而了知沙门瞿昙之法耶?’”

一二

“婆蹉!汝足以疑惑,足以困迷。故汝于疑惑之处生困迷。婆蹉!余于出生者说示,有其燃源,不说示无有燃源。

一三

婆蹉!恰如火之有燃源则燃,无燃源则不燃。同于此理,余于出生说示有燃源,不说示无有燃源。”

一四

“然则,尊瞿昙!有火焰时,为风所吹,可至远处。此时,尊瞿昙说示以何为薪源耶?”

“婆蹉!有火焰时,可至远处。婆蹉!余谓:此风是薪源。婆蹉!风即为此时之薪源。”

一五

“然而,尊瞿昙!又,有情或时而舍此身以出生为他身。尊瞿昙!说示以何为此薪源耶?”

“婆蹉!有情或时而舍此身,出生于彼之身。婆蹉!对此余说‘爱’为薪源。婆蹉!爱于此时即为其薪源。”

第十 阿难(我是有)

※二

时,婆蹉姓之普行沙门,来至世尊住处,与世尊共会面……

坐于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门,白世尊曰:“尊瞿昙!我是有者如何?”

作如是言时,世尊默然。

“然则,尊瞿昙!我是无者如何?”

世尊再次默然。于是,婆蹉姓普行沙门即从座起而离去。

时,婆蹉姓普行沙门离去未久,尊者阿难白世尊曰:“大德!何故世尊对婆蹉姓普行沙门之质问,不予回答耶?”

“阿难!余若对婆蹉姓普行沙门之问:‘我是有耶?’答为‘我是有’者,阿难!此则与常住论者之彼沙门婆罗门等相同。

然而,阿难!又余若对婆蹉姓普行沙门之问:‘我是无耶?’答为‘我是无’者,阿难!此则与断灭论者之彼沙门婆罗门等相同。

阿难!余若对婆蹉姓普行沙门之问:‘我是有耶?’答为‘我是有’者,则顺应余以智慧所发现之‘一切法是无我’否?”

“大德!不然。”

“阿难!余若对婆蹉姓普行沙门之问:‘我是无耶?’答为:‘我是无。’者,阿难!此愚昧之婆蹉姓以‘先前余非有我耶?其我如今则无。’则更增迷却。”

第一一 诜陀

尔时,尊者诜陀迦旃延,住于那地迦村之砖瓦家。

时,婆蹉姓之普行沙门,去至尊者诜陀迦旃延住处,与尊者诜陀迦旃延共相会面,交换亲爱殷勤之话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门,问尊者诜陀迦旃延曰:“尊迦旃延!如来死后存在耶?”

“婆蹉!以‘如来死后存在’者,此为世尊所不记说。”

“然则,尊迦旃延!如来死后不存在耶?”

“婆蹉!以‘如来死后不存在’者,此亦世尊所不记说。”

“然则,尊迦旃延!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耶?”

“婆蹉!以‘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者,此亦世尊所不记说。”

“然则,尊迦旃延!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

“婆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此亦世尊所不记说。”

“如是问:‘尊迦旃延!如来死后存在耶?’‘婆蹉!汝言:如来死后存在,乃世尊所不记说。’

如是问:‘尊迦旃延!如来死后不存在耶?’‘婆蹉!汝言:如来死后不存在,乃世尊所不记说。’

作如是问:‘尊迦旃延!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耶?’‘婆蹉!汝言:如来死后是存在又不存在,乃世尊所不记说。’

一〇

作如是问:‘尊迦旃延!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婆蹉!汝言: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乃世尊所不记说。’

一一

尊迦旃延!沙门瞿昙对此不予记说,是以何因、以何缘耶?”

一二

“婆蹉!凡说示依有因、有缘者,言有色、言无色、言有想、言无想、言非想非非想,其因、其缘一切之一切灭尽全无所残存,则依何以说示于此,说示或有色、或无色、或有想、或无想、或非想非非想耶?”

一三

“尊迦旃延!汝出家有几何之久耶?”

“友,不久,是三年。”

一四

“友!若于此期间有此之智慧者,此则甚巨大,况且胜于此者耶!”

无记说相应(终)

其摄颂曰:

 谶摩长老尼

 及阿㝹罗陀

 舍利弗三经

 至于拘絺罗

 目犍连婆蹉

 论议堂阿难

 诜陀之此等

 共是一一经

六处篇相应终

其摄颂曰:

 六处以及受

 女人阎浮车

 并沙门出家

 乃至目犍连

 质多聚落主

 无为不记说

 此等共十种

 十力石山逃出

 涅槃大海之果

 八支圣道水湛

 胜者语河长运

猜你喜欢
  原序·晁迥
  国清翼庵和尚和寒出诗卷之上·善酂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第三·佚名
  卷三十七·性音
  蕤呬耶经卷下·佚名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第六卷·无著
  因缘所成·佚名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佚名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八·欧阳竟无
  复徐兆熊先生书·太虚
  卷第三十九·志磐
  律禅密净四行论·太虚
  大慧普觉禅师法语 第二十四卷·蕴闻
  卷第二十五·祖琇
  梵志阿颰经全文·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唐圭璋

    【长筌子:词作76首】○抛球乐道人心印悟来,自然惺洒。这妙用、玄关造化,神功巧笔,今古难画。见壶中、不夜春光,有锦绣、江山相亚。处处花萼楼台,秀吐香风,高耸蟠桃架。玩紫微绛阙,瑶池阆苑,岂羡世间,园林郊野。

  • 卷八·张宪

    [集部,别集类,金至元,玉笥集]钦定四库全书玉笥集卷八       元 张宪 撰近体【五言】瑞柳十二韵緑雾霭华滋柔条着地垂玲珑隔翠幙婀娜拂长丝种近临春阁分来太液池彩堂依密?珍干夹宏基九烈朝衣贵三眠昼漏迟汴

  • 入官第二十一·王肃

    子张问入官于孔子。入官谓当官治民之职也孔子曰:“安身取誉为难。”子张曰:“为之如何?”孔子曰:“己有善勿专,虽有善当与下共之勿专以为己有者也教不能勿怠,怠懈已过勿发,言人已过误无所伤害勿发扬失言勿掎,有人失言勿掎角之

  • 大事记续编卷三十一·王祎

    晋太宗简文帝咸安元年【代髙祖皇帝建国三十四年凉张天锡九年 秦宣昭皇帝建元七年】春正月秦援袁瑾桓温遣兵大破之丁亥防夀春瑾伏诛【以夲纪通鉴修】秦徙闗东豪杰及杂夷十五万户于闗中【以吕祖谦标目修】二月秦复置雍

  • 第十二册 天命四年八月·佚名

    第十二册 天命四年八月八月十九日,发兵往取叶赫。二十一日夜半,天阴,降小雨二三次,至丑刻晴霁。是夜有叶赫哨兵往报於东城曰:“敌夜半至。”二十二日晨,兵抵叶赫。东城人鸣螺,遂弃外城,乃收其妇孺入内山城。兵出城

  • 六七二 广西巡抚李世杰奏缴应禁各书缮单呈览折·佚名

    六七二 广西巡抚李世杰奏缴应禁各书缮单呈览折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广西巡抚臣李世杰跪奏,为奏闻事。窃照应禁各书,粤西节次准咨,后刊刻书目,分发各学教职,令其向本地读书旧家暨绅士人等,逐一细查。如有全部书籍,并残篇

  • 卷之一百八·祁韵士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一百八 传第九十二 扎萨克一等达尔汉额贝都拉列传【今袭郡王品级多罗贝勒】额贝都拉哈密回部人初号达尔汉伯克隶凖

  • 李叔同年谱(4)·李叔同

    十月中旬,在灵隐寺受比丘戒。期间读《宝华传戒正范》、《灵峰毗尼事义集要》等书,立誓学戒宏律,将失传已久的律宗发扬光大。自此,弘一大师谨遵“过午不食”之戒。一九一九年一月三十一日,在杭州玉泉寺作《为杨白民书座右

  • 冯保传·张廷玉

    冯保,深州人。嘉靖年间任司礼监秉笔太监,隆庆元年(1567)提督东厂兼管御马监事务。当时司礼监掌印太监空缺,冯保依资历该由他担任,但他正不被穆宗看中。大学士高拱推荐御用监的陈洪来取代他,冯保由此而忌恨高拱。到陈洪被罢

  • 卷二百三十五·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三十五人物志一百十五忠义传二十七【驻防八旗四乾隆年中共七十六人】德勒克布德勒克布黑龙江正黄旗人由护军校任佐领乾隆二十一年正月初九日随参

  • 130.说实话的高允·林汉达

    北魏的统治者是鲜卑族拓跋部人。在东晋初年,拓跋部还是我国东北的一个游牧部落,后来吸收了中原文化,逐步建立了封建的经济制度。公元386年,鲜卑贵族拓跋珪建立了北魏,就是魏道武帝,魏道武帝建立北魏王朝以后,任用了一批汉族

  • 卷二十九·纳兰性德

    钦定四库全书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二十九头等侍卫纳喇性德撰祭统祭统第二十五集说郑氏曰统犹本也窃案郑氏见篇内有忠臣孝子其本一也及求助之本祭者教之本禘尝治国之本等语遂以本释统字而近世徐氏又以统指心而言祭有法有

  • 卷第五十·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五十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一 初来意者。前品明称果之因。此品辨如因之果。体虽平等。不坏二相。

  • 卷第十四·佚名

    镡津文集卷第十四 藤州镡津东山沙门契嵩撰 非韩上 非韩子三十篇(并叙) 叙曰。非韩子者公非也质于经以天下至当为之。是非如俗用爱恶相攻。必至圣至贤乃信吾说之不苟也。其书三十篇。仅三万余言。 第一 韩子议论拘且

  •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九·楚石梵琦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九 偈颂五 侍者 文斌等 编 四料拣 夺人不夺境。三竿晓日千门静。桃花树树近前池。不见佳人来照影。 夺境不夺人。玉鞭金镫赏残春。千红万紫归何处。蓦地风来卷作尘。 人境两俱夺。

  • 敦煌录·佚名

    五代敦煌地志。册页装,首尾全,共八十行,内容记敦煌郡境内之效谷城、贰师泉、莫高窟、鸣砂(沙)山、甘泉水、金鞍山、李先王庙、阳关、玉女泉、张球故居、石膏山、河仓城、长城等佚闻遗事。所记莫高窟天王堂绘赞普部从、金

  • 闺艳秦声·佚名

    艳情小说《艳桃记》大约成书于清代中叶以前, 其附录《闺艳秦声》以民间打油诗组歌形式, 用第一人称刻画了一位十八岁少女在新婚前后的性心理和性生活的感受。语言通俗质仆, 富有民俗特色, 全篇约5000余字。 作者 (不

  • 玉历宝钞·佚名

    《玉历宝钞》成书于清雍正时期,传说一名法号“淡痴”的修行者游历地府,将此书从地府带出。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劝善读物,书中构架了一个职责明确的地狱鬼神体系,通过宣扬地狱中的种种可怕的罪行,引导人们行善戒恶,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