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 迦叶相应
第一 满足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此迦叶[自得]任何之衣皆满足。彼[自得]任何之衣,皆满足称赞。不因衣陷于不正、不当。若不得衣,亦心不动摇,得衣亦不执着。无溺惑,无陷、见祸,以享受出离之慧。
三
诸比丘!此迦叶,[彼得]任何之钵食皆满足。[自得]任何之钵食皆满足称赞。不因钵食陷于不正、不当。若不得钵食,亦心不动摇,得钵食亦不执着。无溺惑、无陷、见祸,以享受出离之慧。
四
诸比丘!此迦叶,[彼得]任何之床座皆满足。[自得]任何之床座皆满足称赞。不因床座陷于不正、不当。[若]不得床座,亦心不动摇,得床座亦不取着、无溺惑,无陷、见祸,以享受出离之慧。
五
诸比丘!此迦叶,[自得]任何于病所需之药,资具皆满足。[彼自得]任何之病所需之药,资具皆满足称赞,不因于病所需之药、资具,陷于不正、不当。[若]不得病所需之药、资具,心亦不动摇,若得于病所需之药、资具,亦不取着。无溺惑、无陷、见祸,以享受出离之慧。
六
诸比丘!汝等不可不如是学,即:‘我等[得]任何之衣皆满足。对任何之衣皆满足称赞。不因衣陷于不正、不当。[若]不得衣,亦心不动摇,得衣亦不取着。无溺惑、无陷、见祸,以享受出离之慧。’一切不可不如是学。又:‘我等对[自得]任何钵食亦满足……我等[自得]任何之床座皆满足。……我等[自得]任何于病所需之药、资具,皆满足。对任何之药所要之药、资具,皆满足称赞。[我等]若不得于病所要之药、资具,亦心不动摇。对病所要之药、资具,得之亦不取着。无惑溺、无陷、见祸,以享受出离之慧。’诸比丘!汝等不可不如是学。
七
诸比丘!我依迦叶,或依如迦叶者,教示汝等。汝等依所教,不能不如是得达。”
第二 无愧
一
如是我闻。一时尊者大迦叶,尊者舍利弗住波罗奈之仙人堕处鹿野苑。
二
尔时,尊者舍利弗,暮时由宴坐起,来近大迦叶……礼敬后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对尊者大迦叶作是言曰:
四
“友,迦叶!于此不热诚、不知愧,则不达菩提、不达涅槃、不达无上之安稳。然热诚与知愧、则得达菩提,得达涅槃,得达无上之安稳。”
五
“友!如何不热诚、无愧,不达菩提、不达涅槃、不达无上之安稳耶?如何热心知愧、得达菩提、得达涅槃、达无上之安稳耶?”
一
六
“友!此有比丘,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于我使生时,为不利’,此为不热诚。对‘已生之恶不善法、不舍离,为不利’,此为不热诚。对‘未生之善法,于我不使生,为不利’,则为不热诚。对‘已生之善法,于我使灭,为不利’,此为不热诚。
友!如是为不热诚。
二
七
友!无愧者何耶?
友,于此有比丘,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于我使生时,为不利’,此为不知愧。对‘已生之恶不善法,于我不舍离,为不利’,此为不知愧。对‘未生之善法,于我不使生,为不利’,则不知愧。又,对‘已生之善法,于我使灭时,为不利’,此为不知愧。
友!如是为无知愧。
八
友!如是之不热诚与不知愧,不达菩提、不达涅槃、不达无上之安稳。
三
九
友!热诚者何耶?
友!此有比丘,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于我使生,是为不利’,如此是为热诚。对‘已生之恶不善法,于我使不舍离,是为不利’,是为热诚。对‘未生之善法,于我使……’,是为热诚。
友!如是为热诚。
四
一〇
友,愧者何耶?
友!于此有比丘,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于我使生,是为不利’,此则知愧。对‘已生之恶不善法、于我使不舍离,是为不利’,此是为愧。对‘未生之善法,我使不生,是为不利’,是为愧。对‘已生之善法,于我使灭,是为不利’,此为愧。
友!如是者为愧。
一一
友!如是之热诚与知愧,得达菩提、得达涅槃、得达无上之安稳。”
第三 月喻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汝等入于在俗之家,当如月喻,整身调心而走近。入于在俗之家,应常如新来比丘之谦虚。
三
诸比丘!譬如有人,对眺望古井、山崖、川渊,宜整身调心。诸比丘!同此,入于在家,得整身调心近以趋近,对于在俗人众应谦虚。
诸比丘!迦叶如月喻,整身调心近于在俗之家。于在俗之家如新来比丘之谦虚。
四
诸比丘!汝等对此作如何思惟耶?比丘应如何适于进入在俗之家耶?”
五
“大德!世尊为我等之法本,世尊为我等之教导者,世尊为我等之归依处。善哉,大德!世尊显示此所说义,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当受持奉行。”
六
尔时世尊,以手挥向虚空曰:“诸比丘!譬如此手之对虚空,无著、无捉、无缚。诸比丘!同此,比丘如何趣于在俗之家耶?于俗家,当心亦无著、无捉、无缚。应念:‘欲得者将得,欲为功德,则将成就。’
七
又如对己之所得欢喜满足,于他之所得亦欢喜满足。比丘!如是之比丘,适宜入于在家。诸比丘!迦叶虽近任何之家,于在俗之家,为心无著、无捉、无缚,彼念欲得者将得,欲为功德,则将成就。
八
又如对己之所得欢喜满足,对他之所得亦欢喜满足。
九
诸比丘!如是之比丘,适宜入于在俗之家。
一〇
诸比丘!汝等对此作如何思惟耶?比丘之不净说法者,为如何耶?比丘之净说法者,为如何耶?”
一一
“大德!世尊为我等之法本,世尊为教导者,世尊为归依处。善哉,大德!世尊显示此等所说之义,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当受持奉行。”
一二
“诸比丘!若然,当谛听,当善思念,我将说。”
彼等诸比丘向世尊奉答曰:“唯然,大德!”
世尊曰:
一三
“诸比丘!任何之比丘,以如是之心,对他人说法者:‘实为我闻法,闻法生欢喜,欢喜而向我示其欢喜之表态。’诸比丘!如是为比丘之不净说法。
一四
诸比丘!任何之比丘,以如是之心,对他人说法者:‘法乃由世尊善说者,于现世不隔时而有果报,可得说来见之法,而导于涅槃。识者各各应自知之法。实为我闻法,闻法而予了解,了解而更如法修行。’如是乃契于善法之性质,向他说法,由悲愍、哀怜之哀愍为始,向他人说法。诸比丘!如是乃比丘之净说法。
一五
诸比丘!迦叶以如是之心说法:‘法由世尊所说者。于现世不隔时而有果报,可得说来见之法,以导于涅槃者,识者各各应知之法。实为应我闻之法,闻法而予了解,了解而更如法修行。’如是乃契于善法之性质,由悲愍、哀怜之哀愍为始,向他人说法。
一六
诸比丘!我嘱迦叶,或嘱如迦叶者,教诲汝等。依所教诲者、汝等须如是修行。”
第四 入在家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汝等对此作如何思惟耶?比丘应如何适宜入于在俗之家耶?比丘应如何不适入在家耶?”
三
“大德!世尊为我等之法本……”,世尊曰:
四
“诸比丘!任何之比丘,以如是之心入于在家:‘对我唯行施、勿不施。对我唯多施、勿少施、对我唯施胜,勿施粗。对我唯速施、勿缓施。对我唯尊重施、勿不恭。’
五
诸比丘!若彼比丘以如是之心,近于在家,若不施与,因此彼比丘生怒,彼因之感受苦、忧,‘少施非多……施粗非胜……施缓非速。’因此比丘生怒。彼因之感受苦、忧。施不恭敬、非尊重。因此比丘生怒,因之感受苦、忧。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乃不适宜入在俗之家者。
六
诸比丘!比丘以如是之心近于在家——于他家对此事得作如何考虑耶?即:‘唯对我施、勿不施、唯对我多施、勿少施,唯对我施胜,勿施粗,唯对我速施、勿缓施。唯对我施尊重、勿不恭。’
七
诸比丘!若彼比丘以如是之心近于在俗之家,虽不施与,比丘亦不因此生怒,彼因之不感受苦、忧。‘少施非多,施粗非胜,施缓非速,施不恭敬,非尊重。’比丘不因此生怒,彼因之不感受苦、忧。
诸比丘!如是之比丘,适于入在俗之家。
八
诸比丘!迦叶以如是之心入于在家。于他家得作如何之考虑耶?即:‘唯对我施、勿不施,唯对我多施、勿少施,唯对我施胜、勿施粗,唯对我速施、勿缓施,唯对我施尊重、勿不恭。’
九
诸比丘!若彼迦叶,以如是之心近于在家,虽不施,迦叶因此亦无怒,彼因之不感受苦、忧。施少而非多,迦叶因此无怒,彼因之不感受苦、忧。施粗而非胜,迦叶因此无怒,彼因之不感受苦、忧,施缓而非速,迦叶因此无怒,彼因之不感受苦、忧。施不恭而非尊重,迦叶因此无怒,彼因之不感受苦、忧。
一〇
诸比丘!我嘱迦叶,或嘱如迦叶者教诲汝等,对所教诲,汝等应如是行。”
第五 老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
二
尔时,尊者大迦叶,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三
对坐于一面之尊者大迦叶,世尊作如是曰:“迦叶!汝龄老矣,此等可弃舍之粗布粪扫衣,于汝犹重。迦叶!然则,汝可执家主之衣,食所请之食,住于我侧。”
四
“大德!我于长夜,住阿兰若,而赞叹住阿兰若。为乞食者,而赞叹乞食者。为着粪扫衣者,而赞叹着粪扫衣。为持三衣者,而赞叹持三衣。我少欲,而赞叹少欲。我知足而赞叹知足。我远离,而赞叹远离。我无交往而赞叹无交往。我精勤,而赞叹精勤。”
五
“迦叶!汝观几何之义,长夜住阿兰若,而赞叹住阿兰若……为乞食者……着粪扫衣者……持三衣者……少欲……知足……远离……无交往……精进而赞叹精进耶?”
六
“大德!我以观二义,长夜以住阿兰若,赞叹住阿兰若……为乞食者……着粪扫衣者,持三衣者……少欲……知足……远离……无交……精勤而赞叹精进。”
七
其一方面,观自之现法乐住;他方面,为切望后人入随见,哀愍后人。彼等实乃为佛、随佛之弟子,彼等长夜住阿兰若者,赞叹住阿兰若者……乞食者……着粪扫衣者……持三衣者……少欲……知足……远离……无交……精勤而赞叹精进者。彼等如是为入,此长夜为彼等之利益与幸福。
八
“大德!我观此等二义,长夜住阿兰若,赞叹住阿兰若,乞食者……着粪扫衣者……持三衣者……少欲……知足……远离……无交……精勤而赞叹精进。”
九
“善哉,善哉!迦叶!为众多人之利益而行,为众多人之幸福,为世闻之哀怜,为人天之利益、幸福而行。”
一〇
“然则迦叶!汝可舍弃所执之粗布粪扫衣,行乞食、住于森林。”
第六 教诫(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
二
尔时,尊者大迦叶来诣世尊之处……
三
对坐于一面之尊者大迦叶,世尊作如是曰:“迦叶!汝可教诫诸比丘。迦叶!汝可对诸比丘设示法语。迦叶!我或汝应对一切诸比丘教诫。我或汝应为说一切法语。”
四
“大德!今告诸比丘甚难,告诸彼等有难色,彼等不忍,所教不能率直执受。大德!我见此处与阿难共住之班达比丘及与阿那律共住之阿宾吉伽比丘,互为卓越之论议:‘请来,比丘!谁之所语较多耶?谁之所语较优耶?谁之所语较长耶?’”
五
尔时,世尊言告一比丘曰:“比丘,汝来!可告以我语:‘师唤尊者等。’即向与阿难共住之班达比丘及与阿那律共住之阿宾吉伽比丘。”
六
“唯然!大德!”彼比丘奉答世尊,然后近至彼等诸比丘处。近已,告彼等诸比丘曰:“师唤尊者等。”
七
“友!唯然。”彼等答彼比丘,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八
对坐于一面之彼等诸比丘,世尊作如是言曰:“诸比丘!汝等相互论议卓越之事,为真实耶?‘且来,比丘!谁之所语较多耶?谁之所语较优耶?谁之所语较长耶?’”
“大德!唯然。”
九
“诸比丘!我对汝等曾作如是说法:‘诸比丘!汝等应论义相互卓越之事。’如何知说如是法?‘且来,比丘!谁之所语较多耶?谁之所语较优耶?谁之所语较长耶?’”
“大德!是不然。”
一〇
“诸比丘!若知我未对汝等说如是之法者,何故汝等愚人、得知、得见,于如是善说之法、律下出家,相互:‘且来,比丘!谁之所语较多耶?谁之所语较胜耶?谁之所语较长耶?’论议此卓越之事耶?”
一一
尔时彼等诸比丘,稽首世尊之足,白世尊言:
“大德!我等本为闇愚,本为痴愚,本为不善,罪制伏我等。我等于如是善说之法、律出家,相互:‘来,比丘!谁之所语较多耶?谁之所语较胜耶?谁之所语较长耶?’论议此卓越之事。大德!我等已知其为罪,以后当再不犯,望世尊摄受。”
一二
“诸比丘!实汝等本为闇愚,本为痴愚,本为不善、罪制伏汝等。汝等如是,于善说之法、律出家,相互:‘且来,比丘!谁之所语较多耶?谁之所语较胜耶?谁之所语较长耶?’论议此卓越之事。诸比丘!汝等已见其罪,且如法忏悔,我对汝等之忏悔摄受。
一三
诸比丘!见罪为罪,如法忏悔,以后入于自制,乃于圣者之律有利益。”
第七 教诫(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
二
尔时,尊者大迦叶,来诣世尊处……
三
对坐于一面之尊者大迦叶,世尊作如是曰:“迦叶!汝宜教诫诸比丘。迦叶!汝宜向诸比丘说示法语。迦叶!我或汝皆应教诫诸比丘。我或汝皆应法语说示。”
四
“大德!今甚难向诸比丘说示,彼等对所说有难色。彼等不忍,所教不能率直执受。
五
大德!无论何人于善法不信,不知惭于善法,不知愧于善法,无精进于善法,无慧于善法者,则对彼夜或昼来,于善法唯有退没不能增大。
六
大德!譬如月之黑分,夜或昼来,色减退,圆减退,光减退、广袤减退。大德!同此,无论何人不信于善法,不知惭,不知愧。无精进,无慧于善法,对彼夜或昼来,于善法退没,不能增大。
七
大德!不信之人为退转。大德!不知惭之人为退转。大德!不知愧之人为退转。大德!懈怠之人为退转。大德!恶慧之人为退转……忿怒之人……大德!瞋恨之人为退转。大德!不受教诫之比丘为退转。
八
大德!无论何人有信于善法,知惭于善法,知愧于善法,有精进于善法,有慧于善法,则对彼夜或昼来,于善法增大,无退没。
九
大德!譬如月之白分、夜或昼来,色增长,圆增长,光增长,广袤增长。大德!同此,凡人于善法有信、……有惭……有愧,有精进,于善法有慧,则对彼夜或昼来,于善法增大,无退没。
一〇
大德!有信之人为不退转。大德!知惭之人为不退转。大德!知愧之人为不退转。大德!精勤之人为不退转。大德!持慧之人为不退转。大德!无忿之人为不退转。大德!无恨之人为不退转!大德!受教诫之比丘为不退转。”
一一
“善哉,善哉!迦叶!迦叶!任何之人不信于善法……不知惭……不知愧,无精进,无慧于善法,则对彼夜或昼来,退没于善法,无增大。
一二
迦叶!譬如于月之黑分,夜或昼来,色减退……广袤减退。迦叶!同此,任何之人,不信于善法……不知惭,不知愧,无精进,无慧于善法,则对彼夜或昼来,于善法退没,无增大。
一三
迦叶!不信之人为退转。……不知惭……不知愧……懈怠、恶慧、忿恨之人,迦叶!此为退转。迦叶!无教诫之比丘为退转。
一四
迦叶!任何之人,有信于善法……知惭、知愧、有精进,有慧于善法,则对彼夜或昼来,增大于善法。
一五
迦叶!譬于如月之白分、夜或昼来,色增长、圆增长、光增长、广袤增长,迦叶!同此,任何之人,有信于善法,知惭、知愧、有精进,有慧于善法,则对彼夜或昼来,增大于善法,无退没。
一六
迦叶!有信之人为不退转,知惭之人……知愧、精勤、持慧、无忿、无恨之人,迦叶!此为不退转。迦叶!受教诫之比丘为不退转。”
第八 教诫(之三)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粟鼠饲养所。
二
尔时,尊者大迦叶,来诣世尊之处……
三
对坐于一面之尊者大迦叶,世尊如是曰:“迦叶!汝宜教诫诸比丘。迦叶!汝宜对诸比丘说示法语。迦叶!我或汝须教诫诸比丘。我或汝应说任何之法语。”
四
“大德!今对诸比丘说法甚难,彼等对所说有难色。彼等不忍,对所教不能率直执受。”
五
“然则迦叶!往昔有长老比丘住阿兰若,赞叹住阿兰若。为乞食者,赞叹乞食者。为着粪扫衣者,赞叹着粪扫衣者。为持三衣者,赞叹持三衣者。为少欲者,赞叹少欲者。为知足者,赞叹知足。为远离者,赞叹远离者。为无交往者,赞叹无交往。为精勤者,赞叹精进者。
六
今有比丘,为住阿兰若者,赞叹住阿兰若者。为乞食者,赞叹乞食者。为着粪扫衣者,赞叹着粪扫衣者。为持三衣者,赞叹持三衣者。为少欲者,赞叹少欲者。为知足者,赞叹知足者。为远离者,赞叹远离者。为无交往者,赞叹无交往者。为精勤者,赞叹精勤者。长老之诸比丘,对彼比丘以座相请:‘请来,比丘!此比丘何名?此比丘实为幸,此比丘实以学为欲。请来,比丘!请坐此座。’
七
迦叶!如今,年少之比丘,如是思惟:‘实今有比丘,为住阿兰若,赞叹住阿兰若……为乞食者……为着粪扫衣者……为持三衣者……少欲……知足……远离……无交往……精勤者赞叹精进。’长老之诸比丘,以座请彼比丘:‘汝来,比丘!此比丘何名?此比丘实为幸,此比丘实欲学。请来,比丘!请坐此座。’令彼等入此状况,乃为彼等长夜之利益与幸福。
八
迦叶!又,今有长老之诸比丘,住则非为阿兰若,对住阿兰若不赞叹。非乞食者,不赞叹乞食者。非着粪扫衣,不赞叹着粪扫衣者,非持三衣者,不赞叹持三衣者,非少欲,不赞叹少欲者。非知足,不赞叹知足者。非无交往,不赞叹无交往者。非精进,不赞叹精进者。
九
今有著名而有誉、得衣、钵食、床座、治病必要之药、资具之比丘。长老之诸比丘,请彼比丘就座:‘且来,比丘!此比丘何名?此比丘为幸,欲与此比丘为同学者。且来,比丘!请就此座。’
一〇
迦叶!年少之比丘,如是思惟:‘彼比丘,实为著名而有誉、得衣、钵食、床座、治病必要之药、资具者。’长老于诸比丘,请彼比丘:‘且来,比丘!此比丘名云何?此比丘实为幸,实欲与此比丘为同学。且来,比丘!请就此座。’令彼等入如是状况,乃长夜彼等之不利与苦。
迦叶!若人谓正梵行者,因梵行之弊所恼,梵行者因梵行之压迫所压抑者,迦叶!此乃谓正梵行者,因梵行之弊所恼,梵行者因梵行之压迫所压抑。”
第九 定与胜智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
“诸比丘!我由欲,离欲、离不善法,有觉有观,而依远离生喜与乐之禅而住。”“诸比丘!迦叶亦由欲,离欲、离不善法、有觉有观,入住而依远离生喜与乐之初禅而住。
三
诸比丘!随我欲,而静觉与观,内心寂静,使心专注于一境。无觉无观,入于依定所生之喜与乐之第二禅而住。
诸比丘!迦叶亦由欲,静觉与观……入于二禅而住。
四
诸比丘!随我欲,而离喜成舍,住于正念正心,一身感受乐于:‘贤圣之所谓舍,而正念者住于乐’而入于第三禅住。
诸比丘!迦叶亦随欲,而离喜成舍……入而于第三禅住。
五
诸比丘!随我欲而舍乐、舍苦,灭前之悦与忧,入住于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之第四禅。
诸比丘!迦叶亦随欲,舍弃……入于第四禅住。
六
诸比丘!随我欲,超越一切之色想,终尽障碍之想,不思惟变异之想,入住于所谓‘空无边际’之空无边处。
诸比丘!迦叶亦随欲,超越一切色想……入住于空无边处。
七
诸比丘!随我欲,超越一切之空无边处,入住于所谓‘识无边际’之识无边处。诸比丘!迦叶亦随欲……入住于识无边处。
八
诸比丘,随我欲,超越一切之识无边处,入住于所谓‘无所有’之无所有处。
诸比丘!迦叶亦随欲……入住于无所有处。
九
诸比丘!随我欲,超越一切之无所有处,入住于非想非非想处。
诸比丘!迦叶亦随欲……入住于非想非非想处。
一〇
诸比丘!我由欲,超越一切之非想非非想处,入住于想受灭。
诸比丘!迦叶亦……入住于想受灭。
一一
诸比丘!随我欲,证得种种之神通。即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现、或没、通墙、透壁、无有障碍。穿山恰如行于空中。出没大地恰如行于水中。涉水不沈,恰如行于地上。于虚空趺坐、经行,恰如有翼之鸟。彼有大神力,有大威德,善能以手触摸、把握日月,以身可到达梵界。
诸比丘!迦叶亦随欲,证得种种之神通……以身到达梵界。
一二
诸比丘!随我欲,以清净超人之天耳界,得闻人天两界及远近双方之声音。
诸比丘!迦叶亦随欲,以清净……天耳界……得闻远近双方之声音。
一三
诸比丘!我从欲,以自心,彻知其他众生与其他人之心。如次得知:对有贪心者,知有贪心。对离贪心知离贪心。对有恚心者……对离恚心者……对有痴心者……对离痴心者……对集注心者……对散乱心者……对广大心者……对非广大心者……对有上心者……对无上心者……对定心者……对无定心者……对解脱心者……对不解脱心者,知不解脱心。
诸比丘!迦叶亦随欲,以自心对其他众生与其他人之心,如次知之:对有贪心者,知有贪心……对不解脱心者知不解脱心。
一四
诸比丘!随我欲,忆念宿世之种种住处。忆念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万生、种种之成劫、种种之坏劫、种种之成坏劫。忆念:‘于彼处为如是名、如是姓、如是容貌、如是食、经受如是苦乐,有如是寿量。彼由其处没生他处,于其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貌、如是食、经受如是苦乐、有如是寿量。彼由其处没、来生于此处。’具如是形相与方处,种种宿世之住处。
诸比丘!迦叶亦随欲,忆念种种宿世之住处。如忆念一生……具如是形相与方处,种种之宿世与住处。
一五
诸比丘!随我欲,以清净而超越人间之天眼,观察众生,见众生之死而又生,应众生所为之业,知有卑与贵、美与丑,幸与不幸,即:‘诸贤!此等之众生,身具恶行、语具恶行、意具恶行、谤贤圣、怀邪见,执持邪见业。彼等身坏命终后,生于苦处、恶趣、无乐处、地狱。诸贤!此等之众生,身具善行、语具善行、意具善行,不谤贤圣,不坏正见,执持正见业,彼等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以如是清净而超越人间之天眼观察众生,见众生之死,而又生,知众生应业而有贱与贵、美与丑、幸与不幸。
诸比丘!迦叶亦随欲,以清净而超越人间之天眼观察众生……应业……知幸与不幸。
一六
诸比丘!我已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知,入住于实证。
诸比丘!迦叶亦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知,实证而入住。”
第十 止住处
一
如是我闻。一时,尊者迦叶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一
二
尔时,尊者阿难!清晨着衣、持钵,诣尊者大迦叶之处。
三
诣已,向尊者大迦叶作是言曰:“大德迦叶!今我等往诣某比丘尼之止住处。”
“友!阿难!汝可往,汝应多作,多有所为。”
四
尊者阿难,再度白尊者大迦叶曰:“大德迦叶!今我等往诣某比丘尼之止住处。”
“友,阿难!汝可往,汝应多作,多有所为。”
五
尊者阿难!三度白尊者大迦叶曰:“大德迦叶!今我等往诣某比丘尼之止住处。”
六
如是尊者大迦叶,清晨着衣,持钵,随尊者阿难之后,往诣某比丘尼之止住处。诣已,就所设之座。
二
七
尔时,众多之比丘尼,来诣尊者大迦叶之前。诣已,礼敬尊者大迦叶,坐于一面。
八
对坐于一面之彼等比丘尼,尊者大迦叶以法语而教示、鼓励,使彼等欢喜。
九
尊者大迦叶,对彼等比丘尼,以法语教示、鼓励、使之欢喜,即起座而去。
一〇
尔时,偷罗低舍比丘尼不喜,发出不喜之语:“如何?尊者大迦叶于鞞提诃圣者之尊者阿难面前,思惟欲说法耶?恰如针商人于针师之前思惟欲卖针,尊者大迦叶,于鞞提诃圣者之尊者阿难面前,思惟欲说法耶?”
一一
尊者大迦叶闻得偷罗低舍比丘尼所作之此语。
三
一二
尔时尊者大迦叶,如是言尊者阿难曰:“友,阿难!我为针商人,汝为针师耶?或我为针师,汝为针商人耶?如何?”
“大德迦叶!请当忍耐。女人乃愚者。”
一三
“友,阿难!汝来,僧伽不得如上追究汝。
友,阿难!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
一四
汝亦依世尊,赍身亲近比丘僧伽耶?如何?——‘诸比丘!随我欲,离欲、离不善法,有觉有观,而由远离生喜与乐入住于初禅。诸比丘!阿难亦随欲、离欲、离不善法,有觉有观,而由远离生喜与乐入住于初禅。’”
“大德!无此事。”
一五
“友!我依世尊,赍身亲近比丘僧伽。‘诸比丘!随我欲、离欲,离不善法、有觉有观,而由远离生喜与乐住于初禅。诸比丘!迦叶亦随欲、离欲,离不善法……入住于初禅。’”
一六~二九
九次第定及五通之略说,亦复如是。
三〇
“友,阿难!汝对此作如何思惟?汝亦依世尊,赍身亲近比丘僧伽耶?‘诸比丘!我已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住于自知,实证。诸比丘!阿难亦漏尽无漏,对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住于自知,实证。’”
“大德!无此事。”
三一
“友,我依世尊赍身亲近之比丘僧伽:‘诸比丘!我已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住于自知,实证。诸比丘!迦叶亦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住于自知,实证。’”
三二
“友!今如有人,思惟以多罗树之一叶,可掩得高七肘或七肘半之象,然彼得思惟能掩我之六通耶?”
四
三三
然则,偷罗低舍比丘尼终由梵行退没矣。
第十一 衣
一
一时,尊者大迦叶,住王舍城之竹林粟鼠养饵所。
一
二
尔时,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等共游于南山。
三
时,尊者阿难有约三十之同住比丘,舍学还俗完全唯是童子。
二
四
尊者阿难,随欲游方于南山,近至王舍城竹林粟鼠养饵所之大迦叶之前,近至已,礼敬尊者大迦叶,坐于一面。
五
大迦叶言坐于一面之尊者阿难曰:“友,阿难!对世尊之在俗所施设之三食,有几何福利耶?”
六
“大德迦叶!对世尊之在俗施设之食,有三种福利。为制恶戒之比丘,为使敬虔之比丘住于安乐,为使恶欲之徒党不破僧伽,不恼在俗。大德迦叶!此等三种福利,为世尊对在俗所施设之三食福利。”
七
“友,阿难!如何汝与于诸根不守护,于食无节制,于夜坐不虔诚之此等年少比丘,相共游方耶?想来,汝是践踏谷物之徘徊者。想来,汝为害良家之徘徊者。友,阿难!汝之徒众被破坏,友!汝之年少徒众被消灭。此年少之童子不知量。”
八
“大德迦叶!我头发亦呈灰白矣。然今日我等仍为尊者大迦叶,尚未除却童子之语。”
九
“友,阿难!如何汝与于诸根不守护、于食不节制、于夜坐不虔诚之此等年少比丘,相共游方耶?想来,汝为践踏谷物而徘徊者。想来,汝为害良家之徘徊者。友,阿难!汝之徒众被破坏。友!汝之年少徒众被消灭。此年少之童子不知量。”
三
一〇
偷罗难陀比丘尼闻尊者大迦叶,对鞞提诃圣者之尊者阿难,以童子之语予以责咎。
一一
时偷罗难陀比丘尼不喜而出不喜之语:“如何,曾为异学之尊者大迦叶,对鞞提诃圣者之尊者阿难,思惟欲以童子语责咎耶?”
一二
尊者大迦叶,闻偷罗难陀比丘尼所作之此语。
一三
尔时,尊者大迦叶,对尊者阿难作如是言曰:“友!阿难!偷罗难陀比丘尼是作无谋、无思虑之语。友!我剃发,着袈裟衣,由在家出家而为无家,除世尊、应供、正等觉者外,不认其他之师。
一四
友!我曾于在俗时,生此念:‘在俗之生活障多,亦为尘垢之道。出家则如露天;住家欲能令定而成一向圆满,行一向清净之梵行,则甚难。我宁剃发着袈裟衣,由家出家而为无家。’
一五
友,我于[今]后将衣截断为僧伽梨,从世间阿罗汉之列、剃发、着袈裟衣,由在家出家而为无家。
一六
如是则出家,行半途,于王舍城与那罗(聚落)中间,谒见坐于多子庙之世尊。谒见已,我作此念:‘实欲我所谒见之师,则只仅所见之世尊。实欲我所谒见善逝,只仅所见之世尊。实欲我所谒见之正等觉,只仅所见之世尊。’
一七
友!我稽首世尊之足,向世尊白是言:‘大德!世尊为我之师,我为世尊之弟子。’
一八
友,如是白已。世尊对我作是言:‘迦叶!如是心具足而不知一切,即谓“我知”,不见而谓“我见”,如是之弟子,彼之头将破裂。迦叶!我对知而谓“我知”,对见而谓“我见”。
一九
迦叶!然则汝应如是学:“先对长老、年少、中老、以住大惭愧。”迦叶!汝应如是学。
二〇
迦叶!汝应如是学:“我之欲闻,基于任何善法,一切皆以其义饶益、思惟。皆以心屡屡思考,以倾耳闻法。”迦叶!汝应如是学。
二一
迦叶!汝应如是学:“当于我身,伴喜之念,为不可舍。”迦叶!汝应如是学。’
二二
友!彼时,世尊对我作此等之教诫后,由座起立而去。
二三
友,我七日之间有漏,食依信所施与之食,于第八日,证得智。
二四
友!时世尊,由路中来至一大树下。
二五
友!时我以衣服之僧伽梨,叠为四叠设座,白世尊曰:‘大德世尊!为我长夜之利益幸福,请坐于此处。’
二六
友!世尊坐所设之座。
二七
友!世尊落座而对我作是言曰:‘迦叶!此衣服僧伽梨甚为柔软。’
‘大德世尊!为哀怜,请纳受我之衣服僧伽梨。’
二八
‘迦叶!汝受我所著用之粗布粪扫衣耶?’
‘大德世尊!我愿受受世尊所著用之粗布粪扫衣。’
二九
友!如是我以柔软之僧伽梨,奉献世尊,我亦受用世尊所著用之粗布粪扫衣。
三〇
友!若欲正为世尊之子、嗣子,由世尊之口生、由法生、法之化生、法之相续者,谓受用世尊所著用之粗布粪扫衣者,则我正为世尊之子、嗣子,由世尊之口生、由法生、法之化生、法之相续者,谓受用世尊所著用之粗布粪扫衣者。
三一
友!随我欲而离欲、离不善法、有觉有观,而由远离生喜与乐而入住于初禅。
三二~四六
友!随我欲而……九次第定,五通之解说亦复如是。
四七
友!我已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住于自知、实证。
四八
友!今如有人,欲以多罗之一叶,思惟可掩得高七肘或七肘半之象,然则,彼得思惟能掩得我之六通耶?”
四
四九
然则,偷罗难陀比丘尼将退没梵行。
第十二 死后
一
尔时,尊者大迦叶与尊者舍利弗住于波罗奈之仙人堕处鹿野苑。
二
尔时,尊者舍利弗,暮时由宴坐起,走近尊者大迦叶……礼而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向尊者大迦叶作如是言曰:“友迦叶!如来死后,是存在者耶?如何?”
“友!如来死后是存在者,世尊不说。”
四
“友!如来死后,为非存在者耶?如何?”
“友!如是,如来死后,为非存在者,世尊亦不说。”
五
“友!如来死后,为存在、非存在者耶?如何?”
“友!如是,如来死后,为存在、非存在者,世尊亦不说。”
六
“友!如来死后,为非存在、非不存在耶?如何?”
“友!如是,如来死后,为非存在、非不存在,世尊亦不说。”
七
“友!世尊何故不说此事耶?”
“友!此事亦非自己之利益、亦非为梵行,亦非为厌离,亦非为离贪,亦非为灭、为寂静、为胜智、为菩提、为到达涅槃,故世尊不说于此。”
八
“友!然则世尊所说为何耶?”
“友!世尊说‘此是苦。’世尊说:‘此为苦之集。’世尊说:‘此为苦之灭。’世尊说:‘此为趣苦灭之道。’”
九
“友!何故?世尊说此耶?”
“友,此事乃自己之利益,是为梵行,为厌离、为离贪、为灭、为寂静、为胜智、为菩提、为涅槃故,世尊乃说此。”
第十三 像法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二
尔时,尊者大迦叶,来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尊者大迦叶,白世尊言:“大德!依如何之因、如何之缘,于前,学者则少,而多数比丘,得立智耶?大德!又依如何因、如何缘,于今,学者则多,而少数比丘少得立智耶?”
四
“迦叶!此为如是:众生衰,正法将灭之时,学者则多,少数比丘得立智。
五
迦叶!只要正法之未灭,像法之世则不生,迦叶!像法之世生时,则有正法之灭。
六
迦叶!譬如只要金之不灭、则伪金之世不生,迦叶!伪金之世生时,乃有金之灭。
七
迦叶!同此只要,正法之未灭,则像法之世不生。迦叶!像法之世生时,则有正法之灭。
八~一一
迦叶!地界不能令正法灭。水界不能令正法灭……火界……风界不能令正法灭。
一二
于是,彼等愚人之生时,能令此正法灭。
一三
迦叶!譬如船之先沈。迦叶!如是正法不应有灭。
一四
迦叶!有此等五正法之混乱,有灭之退法。五者何耶?
一五
迦叶!于此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不尊重师、住不随顺,不尊重法、住不随顺,不尊重僧伽、住不随顺,不尊重学、住不随顺,不尊重定、住不随顺。
迦叶!此等之五退法,为正法之混乱与灭。
一六
迦叶!此等之五退法,为正法之确立、不混乱、不灭者。五者何耶?
一七
迦叶!于此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尊重师、住随顺,尊重法、住随顺,尊重僧伽、住随顺,尊重学、住随顺,尊重定、住随顺。
一八
迦叶!此等之五法,为正法之确立,不混乱、不灭。”
此颂曰:
满足与无愧 月喻入在俗
老与三教诫 言定与胜智
止住处与衣 死后与像法
猜你喜欢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演义钞卷第一·澄观 道行经守行品第二十三·佚名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第四·佚名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二·欧阳竟无 卷第四十二·佚名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卷中·佚名 卷之四·铁壁慧机 佛说较量寿命经·佚名 阅大学贯释·太虚 卷第三十八·佚名 准提净业目·谢于教 卷第十三·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八·玄奘 卷第一·慧苑 佛说持明藏八大总持王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