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小学略说

地官保氏,教国子以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七略》列书名之守于小学。《律历志》曰:数者,一十百千万也;其法在算术,宣于天下,小学是则。此则书数并称,而礼乐射御阙焉。

盖六艺者,习之不一时,行之不一岁。射御非儿童所任。六乐之舞,十三始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而舞大夏。礼亦准是。独书数不出刀笔口耳,(按:古但有筹算,笔算乃始梵僧。然史赵以亥有二首六身计日,是已有笔算矣。要之书数,皆刀笔之事。书兼声韵、亦在口耳。)长幼宜之。《说文叙》曰: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明节次最初也。其与九数,容得并习。故刘歆言小学,独举书数。

若夫理财正辞,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莫大乎文字。自李斯、萧何以降,小学专任八体久矣。《世本》言苍颉作书。司马迁、班固、韦诞、宋忠、傅玄,皆云苍颉为黄帝史官(《说文叙》亦同此说)。崔瑗、曹植、蔡邕、索靖以为古之王者。张揖言苍颉为帝王,生于禅通之纪。揖所说盖本慎到。慎到曰:苍颉在庖牺前。(皆见《书正义》引。)其时代无以明焉。《说文叙》曰:苍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郑康成注《礼》曰:古曰名,今曰字。寻讨旧籍,书契称字,虑非始于李斯。何者?人生幼而有名,冠为之字。名字者,一言之殊号。名不可二,孳乳浸多谓之字。足明周世有其称矣。

六书之次。《说文叙》曰: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世称异域之文谐声,中国之文象形。此徒明其大校,非复刻定之论。征寻外纪,专任象形者,有西南天教之国。会意一例,域外所无。至于计数之文,始一终九,自印度、罗甸、亚罗比耶,皆为指事。转注假借,为文字繁省之例,语言变异之端,虽域外不得阙也。(假借非谓同音通用,见转注假借说。)

六书所以始指事者,固由夷夏所同,引以居首。若其常行之字,中土不可一用并音,亦诚有以。盖自轩辕以来,经略万里,其音不得不有楚夏。并音之用,只局一方,若令地望相越,音读虽明,语则难晓。今以六书为贯,字各归部,虽北极渔阳,南暨儋耳,吐言难谕,而按字可知。此其所以便也。海西诸国,土本狭小,寻响相投,俞用并音,宜无疐碍。至于印度,地大物博,略与诸夏等夷,言语分为七十馀种,而文字犹守并音之律,出疆数武,则笔札不通;梵文废阁,未逾千祀,随俗学人,多莫能晓,所以古史荒昧,都邑殊风。此则并音宜于小国,非大邦便俗之器明矣。

汉字自古籀以下,改易殊体,六籍虽遥,文犹可读。古字或以音通借,随世相沿,今之声韵,渐多讹变。由是董理小学,以韵学为候人,譬犹旌旃辨色,钲铙习声,耳目之治,未有不相资者焉。言形体者始《说文》,言故训者始《尔雅》,言音韵者始《声类》。三者偏废,则小学失官。自《声类》而下者,卷轴散亡,今所难理。后出之书,独有《广韵》,则其粲然者矣。《广韵》者,今韵之宗,其以推迹古音,犹从部次,上考《经典释文》,及《一切经音义》,旧音绝响,多在其中。顾炎武为《唐韵正》,始分十部。江永《古韵标准》,分十三部。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分十七部。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王念孙分二十一部。大氐前修未密,后出转精。发明对转,孔氏为胜。若其悛次五音,本之反语,孙炎、韦昭,财有魄兆。旧云双声,唐韵云纽,晚世谓之字母。三十六母,虽依拟梵书,要以中夏为准。顾氏稽古有馀,审音或滞。江氏复过信字母,奉若科律。段、孔以降,含隐不言。独钱大昕差次古今,以舌上轻唇二音,古所无有,然后宫商有准,八风从律。斯则定韵莫察乎孔,审纽莫辩乎钱。虽有损益,百世可知也。

段氏为《说文注》,与桂馥、王筠并列,量其殊胜,固非二家所逮。何者?凡治小学。非专辨章形体,要于推寻故言,得其经脉。不明音韵,不知一字数义所由生,此段氏独以为桀。旁有王氏《广雅疏证》,郝氏《尔雅义疏》,咸与段书相次。郝于声变,犹多亿必之言。段于雅训,又不逮郝。文理密察,王氏为优,然不推《说文》本字,是其瑕适。若乃规摹金石,平秩符玺,此自一家之业。汉之鸿都,鸟篆盈简,曾非小学之事守也。专治许书,窜句增字,中声雅诰,略无旁通,若王筠所为者,又非夫达神旨者也。

盖小学者,国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岂专引笔画篆,缴绕文字而已。苟失其原,巧伪斯甚。昔二徐初治许书,方在草创,曾未百岁,而荆舒《字说》横作。自是小学破坏,言无典常。明末有衡阳王夫之,分文析字,略视荆舒为愈。晚有湘潭王闿运,亦言指事会意,不关字形。此三王者,异世同术,后虽愈前,乃其刻削文字,不求声音,譬喑聋者之视书,其揆一也。

或言书契因于八卦,水为坎象,巛则坤图。若尔,八卦小成,干则三画,何故三画不为天字?又言始一终亥,是即《归藏》。循是以推,韵书始于一东,何知非帝出乎震,为太一下行九宫之法乎?《尔雅》始于初字,初者,裁衣之始,复可云取诸乾坤,垂衣裳而天下治邪?

或言文字之始,肇起结绳,一绳萦为数形,一画衍为数字。此又矫诬眩世,持论不根。即如喑是者,始造一字,继则有二,二必继一,宜在诸文之前,何故重参成文,不以一画纡诎?且苍颉造文,本象鸟兽蹄迒之迹。马蹄而外,宁有指爪不分,独为一注者哉?

若斯之徒,妄穿崖穴,务欲胜前,不悟音训相依,妙入无间,先达之所未袪,当推明者尚众。何为亢越兔蹊,自绝大道?斯所谓攻难之士,求名而不得者也。大凡惑并音者。多谓形体可废。废则言语道窒,而越乡如异国矣。滞形体者,又以声音可遗。遣则形为糟魄,而书契与口语益离矣。

馀以寡昧,属兹衰乱,悼古义之沦丧,湣民言之未理,故作《文始》以明语原,次《小学答问》以见本字,述《新方言》以一萌俗。简要之义,著在兹编,旧有论纂,亦或入录。若夫阴阳对转,区其弇侈,半齿弹舌,归之舌头,明一字之有重音,辨转注之系造字,比于故老,盖有讨论修饰之功矣。如谓不然,请俟来哲。

(见书2749页有图)阴弇与阴弇为同列。阳弇与阳弇为同列。阴侈与阴侈为同列。

阳侈与阳侈为同列。凡同列相比为近旁转。凡同列相远为次旁转。凡阴阳相对为正对转。

凡自旁转而成对转为次对转。凡阴声阳声虽非对转,而以比邻相出入者,为交纽转。凡隔轴声者不得转,然有间以轴声隔五相转者,为隔越转。凡近旁转、次旁转、正对转、次对转为正声。

凡交纽转、隔越转为变声。

孔氏《诗声类》列上下两行,为阳声阴声,其阳声即收鼻音,阴声非收鼻音也。然鼻音有三孔道:其一侈音,印度以西皆以半“摩”字收之,今为谈、蒸、侵、冬、东诸部,名曰撮唇鼻音;其一弇音,印度以西皆以半“那”字收之,今为青、真、谆、寒诸部,名曰上舌鼻音;其一轴音,印度以“央”字收之,不待撮唇上舌,张口气悟,其息自从鼻出,名曰独发鼻音。夫撮唇者使声上扬,上舌者使声下咽,既已乖异,且二者非故鼻音也,以会厌之气。被闭距于唇舌,宛转趋鼻以求渫宣,如河决然。独发鼻音则异是。印度音“摩”“那”皆在体文,而“央”独在声势,亦其义也。

谈、蒸、侵、冬、东诸部,少不审则如阳。然其言之自别。《释名》云: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风、氾也;青、徐掞口开唇推气言之,风、放也。放在阳为开唇,风氾在侵、谈为合唇。区以别矣,焉可怃也。

夫阳声弇者,阴声亦弇;阳声侈者,阴声亦侈;阳声轴者,阴声亦轴。是故阴阳各有弇侈而分为四,又有中轴而分为六矣。不悟是者,鼻音九部,悉似同呼,不能得其蒨理。今江河之域,撮唇鼻音,收之亦以半“那”字,惟交广以半“摩”字收之。此于声音大剂,能条理始终矣。

然鱼者闭口之极,阳者开口之极。故阳部与阳侈声阳弇声皆旁转。(阳部转东者,如《老子》以盲爽狂与聋为韵,及泱滃音转,伀锺作章,是也。转侵冬者,如《汉书·李广传》诸妄校尉,张晏释妄为凡;《说文》训访为汎谋,《释名》训风为放,《易》朋,盍臧或为盍簪,或为盍宗。又商转为宋,《周颂》以崇皇为韵,是也。转蒸者,如扬觚作媵觚,未尝即未曾,又

猜你喜欢
  易经·系辞下传·第五章·佚名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卷十四·王顼龄
  卷二十五·山井鼎
  第二十一部分·毛公
  卷四十四·康熙
  卷二十三·康熙
  卷二·王安石
  跋·钱穆
  大学之教也(1)·戴圣
  卷一百九十八·佚名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佚名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三·佚名
  卷第六十七·佚名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卷第五·佚名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二十四·彭定求

        卷824_1 【短歌行】子兰   日月何忙忙,出没住不得。使我勇壮心,少年如顷刻。   人生石火光,通时少于塞。四季倏往来,寒暑变为贼。   偷人面上花,夺人头上黑。   卷824_2 【饮马长城窟】子兰   游客长

  • 黎道静·唐圭璋

      道静,道士,住持广州斗南楼。   城头月   阳光子夜开清昼。照了无何有。弱水蓬莱,河车忽动,万顷金波皱。   红铅墨汞相交媾。片饷丹成就。把握阴阳,一钟造化,此诀人知否。

  • 汪存·唐圭璋

      存字公泽,婺源(今江西省)人。元丰七年(1084),领乡荐。元祐中,授西京文学。上封事,有报,弃官归养。政和间,复故官,力辞乞归。学者称四友先生。   步蟾宫   玉京此去春犹浅。正雪絮、马头零乱。姮娥剪就绿云裳,待来步蟾宫与

  • ◆慎独叟陈植·顾嗣立

    植字叔方,深之子也。克继父业,有孝行,屡辟召不起,善画工诗,自号慎独痴叟。卒于至正二十二年。有遗稿若干首,明祝希哲手抄,并附郑元佑所撰墓志于后。 送赵生 绿水曲 龙兴寺 次友仁泊舟虎丘独步 题画 ○送赵生 玄溜峰如画,别来

  • 卷七·张元凯

    五言律诗至日同傅吴令石湖觞咏二首长至传杯永,阳舒坐啸开。飞霞同出寺,落日又登台。皂盖乘箕下,青山拥彗来。书云诸彦事,谁似大夫才。问俗五湖傍,扁舟小队藏。忧心悬赤子,淑气动青阳。漪藻忘冰候,岩花迟岁芳。不缘仁政异,山水

  • 卷六·张籍

    钦定四库全书 张司业集卷六 唐 张籍 撰 五言絶句 和韦开州居山十二首 宿云亭 清净当深处虚明向远开卷帘无俗客应只见云来 梅溪 自爱新梅好行寻一径斜不教人扫石恐损落来花 茶岭 紫芽连白蘂初向岭头生自看家人摘寻

  • 卷一百五·列传第四十三·脱脱

        程寀 任熊祥 孔璠(子拯) 范拱 张用直 刘枢 王翛 杨伯雄(兄伯渊) 萧贡 温迪罕缔达 张翰 任天宠   程寀,字公弼,燕之析津人。祖冀,仕辽广德军节度使。冀凡六男,父子皆擢科第,士族号其家为“程一举”。冀次

  • 卷十二 惠帝·王夫之

      〖一〗   惠帝之愚,古今无匹,国因以亡。乃唐顺宗之瘖而无知,宋光宗之制于悍妻而不知有父,其愈于惠帝无几,而唐、宋不亡,有人焉耳。四顾晋廷之士,有可托以天下者乎?齐王攸之得物情也,其能为慕容恪与否,不敢信也。傅咸、刘

  • 卷第二百四十四·胡三省

    唐纪六十〔起屠维作噩(己酉),尽昭阳赤奋若(癸丑),凡五年。〕《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年〔(己酉、八二九)〕1春,正月,辛巳,武昌节度使牛僧孺入朝。2戊子,立子永为鲁王。3李宗闵引荐牛僧孺;辛卯,以僧孺为兵部尚书、同平章

  • 两粤梦游记·马光

    吴县马光涑庵撰余幼不慧,长失学,偃蹇食贫,蹭蹬于名场者二十四载。己卯春,改赴北雍,为破釜沈舟之计;复以次场一字失格,摈于外闱,进退维谷,几不欲生。询之日者云:流年大运,即有发迹之日也。殊讶其妄。落魄无聊,适冯仲光过访相慰,语次

  • 胡美传·张廷玉

    胡美,沔阳人,初名胡廷瑞,因避太祖字讳,改名胡美。开始为陈友谅属官,任江西行省丞相,驻守龙兴。太祖攻下江州后,派使者前去招降胡美。胡美便派使者郑仁杰到九江请降,并请求不要解散其部众。太祖开始予以指责,刘基用脚踏其所坐胡

  • 御制读左传季文子出莒仆·杜预

    御制读左传季文子出莒仆季文子出莒仆是也而左氏有过辞然鲁之襄仲独非仆之类乎其事即接宣公之立不闻文子有讨贼之诛何独严於仆而恕於仲乎且偻数元恺四凶谓尧不能举贤而舜举之尧不能去恶而舜去之审

  • 佛说戒消灾经略释·智旭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述此经以法为名。无常无我寂灭三印为体。依止真善师友为宗。消灾证果为用。酪味为教相。法为名者。戒是能消之善法。灾是所消之恶法

  • 第六十三章 桑伽多利上京·佚名

    时,他二兄弟闻兄[玛那巴罗那王]之死,由己国速来,行最后之仪式。(一)其时[次兄]器提西利梅伽,兄之国乃为己物,招弟[西利瓦罗波],(二)与他二国,使住于彼处。彼应诺兄之言辞,(三)王子并[先王之]王妃罗多那瓦利及伴二人王女赴摩诃那伽夫罗之都,(四

  • 刘因诗词集·刘因

    诗词集。刘因,元学者。字梦吉,号静修。雄州容城(今河北徐水县旧容城县)人。诏征为右赞善大夫,未几即辞归。后更拒绝应聘,有一定民族意识;但又肯定君臣大义“自万古而不可易”,主调和朱(熹)陆(九渊)两派,和许衡同有元代

  • 大乘方广总持经·佚名

    隋北天竺沙门毗尼多流支译,佛将涅盘,入如法三昧,令大千界普遍庄严,大众云集,佛出舌相,遍覆大千,敕弥勒问法决疑,于是净居天等,请佛说大乘方广总持法门,佛告弥勒,一切法皆是佛说,不应横生分别去取,执小废大,执大废小。若谤法者,罪则无

  • 成实论·佚名

    梵名Satyasiddhi -s/a^stra 。凡十六卷。又作诚实论。诃梨跋摩(梵Harivarman )着,鸠摩罗什于姚秦弘始十三年至十四年(411~412)间译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为成实宗之根本经典。‘成实’即‘成四谛之实’之意。论中说明

  • 劝发菩提心集·慧沼

    佛教类书。唐慧沼撰。三卷。是把大乘三藏中关于修行方面的种种论述及仪轨加以分类引述而成。全书列六十门:卷上九门;卷中十七门;卷下三十四门。卷上九门引述的是关于发心修行方面的理论;卷中、卷下的内容为大乘戒律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