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熙二十三年,驾幸金陵。上亲谒明太祖孝陵,由甬道旁行,谕扈从诸臣皆于门外下马。上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出复由甬道旁行。赏赉守陵内监及陵户人等有差,谕禁樵采,命地方宫严加巡察。父老从观者数万人皆感泣,总督王 
-  光绪十六年。庚寅。春正月。壬寅朔。上诣奉先殿堂子行礼。记注  ○遣官祭太庙后殿。记注  ○率王以下文武大臣。诣慈宁门庆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礼成。御太和殿受朝贺。记注诣大高殿拈香。寿 
- 夫词林奚始也周官太史掌六典以辨法内史掌八柄以诏治凡学世子及学士必时上下交修内外交养所以为国本记者重且大也汉置太史令凡供奉承明待诏金马者胥丽焉唐设学士兼讲读弘文辟馆丽正创院集贤挥翰延英召对厥仪始备至宋则 
-                 王学孟 译注【说明】这是张耳、陈馀的合传。在这篇列传中,主要记述了他们从以敬慕为刎颈之交到反目成仇的史实,不虚美,不隐恶,采用先杨后抑的手法,使得善、恶俱张,功过分明。本文以张耳和陈馀的相处关系为 
-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九物异考金异【臣】等谨按马端临通考载金异始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於宋宁宗庆元二年自後考之宋史无可见者辽金元明四朝亦不多有今但据正史书之他书间从附録辽太祖神册元年二月将称 
- 在官修之正史中,自来学者多推崇《明史》,以为“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唯《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1]。理由是(一)修史时间极长,从康熙十 
-  	<经部,四书类,日讲四书解义>	钦定四库全书	日讲四书解义卷六	论语【上之三】	述而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	此一章书是孔子自叙其立言之有本也孔子曰凡前人所己言已行而於我传之谓之述前人所未言未行 
-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一百三十八  宋 卫湜 撰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数多者仁也夫勉於仁者不亦难乎是故君子以义度人则难为人以人望人则能者可知己矣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大 
- <子部,儒家类,御定孝经衍义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九十五士之孝事长魏王脩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豪彊慑服举孝廉脩让邴原融不听时天下乱遂不行顷之郡中有反者脩闻融有难夜往奔融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 
- 一  绪言二  创辟时代  甲  佛之诞生与长成  乙  佛之出家与成道  丙  佛之说法与入寂  丁  创辟时代赞语三  流传时代  甲  印度时代    一  印度小乘时代    二  印度大乘时代    三  
-       释叹净品第四十二之下【经】尔时,释提桓因问须菩提:“云何是求菩萨道善男子碍法?”须菩提报释提桓因言:“憍尸迦,有求菩萨道善男子、善女人,取心相,所谓取檀波罗蜜相,取尸罗波罗蜜相、羼提波罗蜜相、毗 
-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千二百五十。摩诃菩萨不可计。及欲行天诸色行天净居天人。彼时世尊与无央数众会眷属。周匝围绕而说经法。有一天子。名曰大光。在于座中。翼从 
- 大慈恩寺沙门基撰经尔时世尊(至)问安其疾。赞曰。自下第九命罗怙罗。初命。后辞。此初命也。罗怙罗。此云执日。本是执日阿修罗名。法华经云罗睺阿修罗王。是也。此是非天前军。非天将与帝释斗时。此为前军。见日月天 
- 禅学古史考印度人是没有历史观念的民族,佛教是一个“无方分(空间)无时分(时间)”的宗教。故佛教的历史在印度就没有可靠的记载。去年(1927年)的夏间,我在上海美国学校的中国学暑期讲习会内讲演了四次《中国禅宗小史 
- 真谛三藏于广州制旨寺翻译问曰。此七云何入真实性摄。答曰。此七如如是可赞最极二智境界故。二智者。即是如量如理智。此智是无流过凡夫故。可赞出二乘故。最极又是菩萨智故。可赞是佛智故。最极此显无倒义。是无倒智 
- 	宗鉴法林卷十七	集云堂 编	大鉴下四世	赵州因僧问。昼升兜率。夜降阎浮。於中摩尼。为甚不现。师曰道什么。僧再问。师曰毗婆尸佛早留心。直至如今不得妙。	黄龙清云。赵州老汉若无后语。未免奔驰。太平则不然。才 
- 同门弟乐说今辩重编示众戊申十月十五日为老和尚祝寿秉拂未升座以前举扬了也若向者里会得去那里纳败阙不堪共语若向那里会得来者里纳败阙不堪共语一座铁昆仑通身无缝罅正好拈向大火聚中锻炼所以三世诸佛口挂壁上一切众 
- 全一卷。后魏吉迦夜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论述说因明论理之纲要,以为分别善恶正邪之方便。分明造论、明负处、辩正论、相应等四品。宋、元、明三本均谓本论为龙树所造,然高丽本与各经录中,皆未载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