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队子】(老外上)君恩虽厚,也为身家儿女忧。思量昨日那缘由,缚虎之心肯罢休?(白)白虎堂高锁碧空,珠帘不卷玉玲珑。侯门曾受君王勅,到此遭刑反寇同。前日蒙童大王书来,着下官谋杀林冲。今夜想起来,童大王说的是。吾观此人,英雄智 
-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九十九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一百三十三	文彭	赠徐子仁	金陵帝王居佳气郁以苍幽人无外慕遯迹含其章结庐城之南谢喧聊尚羊鸟鸣青松下麈挥白门傍芳兰转 
-   起英宗治平元年正月盡是年三月   春正月乙酉朔,案:乙酉,宋史作丁酉【一】。改元。   景靈宮使、武寧節度使、同平章事宋庠案:宋史,庠請老時,以鎮武軍節度使改封鄭國公,與此異。屢請老,上曰:「朕初嗣位,何可遽休大臣?」戊 
- 卷八
  康熙十三年七月丁卯,命提督张勇严饬边防。上谕张勇曰:边陲重地,恐奸宄窃发。卿乃封疆大臣,朕所简任,可率所属总兵等官固守地方;有妄行为乱者,严行缉治,以副朕倚任股肱之意。
  癸酉,命江南绿旗兵习水战于黄浦江。先 
-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万历十五年八月戊午朔○云南左布政使张楚城升太仆寺卿致仕○吏部推太平府推官蔡时鼎为南京刑部广西司主事  上不许湖广道御史王世扬上<锍-釒>曰先是  皇上惩创冒籍慎重贤科时鼎不达  圣衷妄有陈说狂愚之罪固无所逃 
-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宋 王益之 撰吕后高皇后吕氏名雉字娥姁【许于反】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吕后兄二人皆为列将从征伐逮高祖而侯者三人惠帝即位尊吕后为太后太后欲为重亲立帝姊鲁元公主女为皇后欲其生子万方终无子廼使 
- 李彪,字道固,顿丘卫国人,名字是魏高祖赐予的。家中世代寒微,少小甭贫,素有大志,好学不倦。开始受学于长乐监伯陽,伯陽相当赏识他。晚些时候与渔陽高悦、北平陽尼等人准备隐居于名山,不能成行便只好作罢。高悦与兄高闾,博学高才 
- 萧塔剌葛,字陶哂,六院部人。一向刚直不阿。太祖时,因叔祖台哂谋杀于越释鲁之事连坐,被抄没入弘义宫。世宗即位,因为是舅父,出其宫籍,补为国舅别部敞史。有人称泰宁王察割有蔑视君王之心。塔剌葛说:“他纵然忍心行不义之事,又有 
- 东汉纪光武皇帝纲 戊戌,十四年,莎车、鄯善遣使奉献,请置都护,不许。目 莎车王贤、鄯善王安,皆遣使奉献。西域苦匈奴重敛,皆愿属汉,复置都护;上以中国新定,不许。纲 大中大夫梁统请更定律,不报。目 统上疏曰:“臣窃见元 
-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 能止健,大正也。 不家食吉,养贤也。 利涉大川,应乎天也。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初九:有厉利已。象曰:有厉利已,不犯灾也。九 
- 景公问晏子曰:“圣人之不得意何如?”晏子对曰:“上作事反天时,从政逆鬼神,藉敛殚百姓;四时易序,神祗并怨;道忠者不听,荐善者不行,谀过者有赉音赖,赐也。《书?汤誓》:“子其大赉汝。”,救失者有罪。故圣人伏匿隐处,不干长上,洁身守道, 
- 宋 杨简 撰小辨第三十六公曰寡人欲学小辨以观于政其可乎子曰否不可社稷之主爱日曰不可得学不可以小辨是故昔者先王学齐大道以观于政天子学乐辨风制礼以行政诸侯学礼辨官政以行事以尊事天子大夫学徳别义矜行以事君士 
- 后秦沙门僧睿述《法华经》者,诸佛之秘藏,众经之实体也。以华为名者,照其本也;称芬陀利者,美其盛也。所兴既玄,其旨甚婉,自非达识传之,罕有得其门者。夫百卉药木之英,物实之本也;八万四千法藏者,道果之原也,故以喻焉。诸华之中,莲华 
- 宗门别传之道贵在得人以传。不传何以继往而开来。然传之之要自古为难。先德云。千人万人中觅一个半个堪为种草岂易易哉。以今日观之。此一大事尤赖师家择法精严智愿广大。验其当机的是出世福慧男子。皮肉骨髓与从上诸 
- 德国叔本华论文选编。收有《论世界的痛苦》、《论生存的虚无》、《论自杀》、《灵魂不死:对话录》、《心理的观察》、《论教育》、《论女人》、《论噪音》、《杂喻》等篇。认为人的生命总是包含着欲望和需求,伴随着需 
- 凡二卷。清代钱伊庵编,道光十五年(1835)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伊庵以禅源、彻参、调习、入圣、利人、显喻、机用、纲宗、示辩、贯教等十章,说别传之妙心。援引各宗先圣之参悟机缘,依参究之先后次序,层层阐示教禅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