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七

岳 飞(一首)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此首直抒胸臆,忠义奋发,读之足以起顽振懦。起言登高有恨,并略点眼前景色。次言望远伤神,故不禁仰天长啸。“三十”两句,自痛功名未立、神州未复,感慨亦深。“莫等闲”两句,大声疾呼,唤醒普天下之血性男儿,为国雪耻。下片承上,明言国耻未雪,余憾无穷。“驾长车”三句,表明灭敌之决心,气欲凌云,声可裂石。着末,预期结果,亦见孤忠耿耿,大义凛然。

张 抡(一首)

 

  烛影摇红

  上元有怀

  双阙中天,凤楼十二春寒浅。去年元夜奉宸游,曾侍瑶池宴。玉殿珠帘尽卷。拥群仙、蓬壶阆苑。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  驰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可是尘缘未断。漫惆怅、华胥梦短。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

  此首上元怀感词。上片述当年盛况,下片述现时凄凉,盛衰异象,哀乐亦异情。上下片映照,极荡人心魄,浓艳凄惋,兼而有之也。初写皇家凤阙外观之壮丽,次写皇家玉殿内容之豪华。“五云”三句,总写当年上元游乐,声影彻天之盛况。下片,忽转今情,有一落千丈之概。“今宵”两句,尤重大。“可是”两句,伤往事如梦。末以惨淡之景结,与前景对比,异常出色。抡亲见徽朝盛时,又身历靖康之变,故写来真切如此。

张孝祥(二首)

 

  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此首伤时事,在建康留守席上作。上片写陷落区域之景象,下片抒个人之忠愤。起处望远愁生,叹长淮已成关塞。次写风沙满眼,景象极冷落。“追想”六句,伤我地为敌人所侵占。“隔水”三句,写敌骑之多。“看名王”三句,写敌人猎火之明与笳鼓之响。换头,转到己之有志莫遂。“时易失”三句,言神京难复。“干羽”六句,更伤议和者之众。“闻道”两句,言遗老之望御驾亲征。末言己之悲愤,盖敌人之猖狂如此,而我之君臣泄沓如此,故不禁有泪如倾也。

  念奴娇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笑,不知令夕何夕。

  此首月夜泛洞庭作。写水光月光,上下澄澈,境极空阔。而胸襟之洒落,气概之轩昂,亦可于境中见之。“洞庭”两句,言湖中无风。“玉鉴”两句,言湖面之广。“素月”三句,月光映水之美。“悠然”两句,收束上片,言泛舟之适。下片,写月下之感。“应念”三句,言中心之纯洁。“短发”两句,言夜深湖冷。“尽吸”三句,言湖上豪饮。末句,言湖上独笑。通篇景中见情,笔势雄奇。

韩元吉(一首)

 

  好事近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此首在汴京作。公使金贺万春节,金人汴京赐宴,遂感赋此词。起言地,继言人;地是旧地,人是旧人,故一听管弦,即怀想当年,凄动于中。下片,不言人之悲哀,但以杏花生愁、御沟呜咽,反衬人之悲哀。用笔空灵,意亦沈痛。

袁去华(二首)

 

  剑器近

  夜来雨。赖倩得、东风吹住。海棠正妖娆处。且留取。  悄庭户。试细听、莺啼燕语。分明共人愁绪。怕春去。  佳树。翠阴初转午。重帘未卷,乍睡起、寂寞看风絮。偷弹清泪寄烟波,见江头故人,为言憔悴如许。彩笺无数。去却寒暄,到了浑无定据。断肠落日千山暮。

  此首一气舒巷,清丽凄惋。上中两片,字句声韵皆同,是亦双拽头也。上片写见,中片写闻,所见风雨以后,海棠正美。所闻莺啼燕语,似怕春去。下片,写翠阴转午之幽静,与人睡起之无绪。“偷弹”三句,言思人樵悴,欲寄泪以自明。“彩笺”三句,盼人来无据。末一句,以景结,语精练,振动全篇。

  安公子

  弱柳千丝缕。嫩黄匀遍鸦啼处。寒入罗衣春尚浅,过一番风雨。问燕子来时,绿水桥边路。曾画楼、见个人人否。料静掩云窗,尘满哀弦危柱。   庾信愁如许。为谁都著眉端聚。独立东风弹泪眼,寄烟波东去。念永昼春闲,人倦如何度。闲傍枕,百啭黄鹂语。唤觉来厌厌,残照依然花坞。

  此首怀人,以景起,以景结,前后照应。中间曲折宛转,情意深厚;语言生动挺拔,笔妙如环。开头写弱柳匀黄,鸦啼处处,有声有色。接着写风雨生寒。“问燕子”三句,向燕子发问,轻灵有韵味。歇拍遥想对方云窗独掩,凄寂已极。下片,自抒旅外苦况。为谁生愁?如何度日?出语倍加深刻。“独立”两句,言寄泪归去,尤见相忆之深。贺方回词云:“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此词结语,正袭贺词。

陆 淞(一首)

 

  瑞鹤仙

  脸霞红印枕。睡觉来、冠儿还是不整。屏间麝煤冷。但眉峰压翠,泪珠弹粉。堂深昼永。燕交飞、风帘露井。恨无人、说与相思,近日带围宽尽。  重省。残灯朱幌,淡月纱窗,那时风景。阳台路迥。云雨梦,便无准。待归来,先指花梢教看,欲把心期细问。问因循、过了青春,怎生意稳。

  此首从睡觉写起,枕痕印脸,冠儿不整,是睡起状态。“屏间”三句,更写人愁眉垂泪之态。“堂深”两句,写睡起时景色。“恨无人”两句,写睡起时心情。下片,回忆旧景旧情,宛然在目。“阳台”两句,言别后之思念。“待归来”以下,设问灵慧,哀怨欲绝。

陆 游(一首)

 

  卜算子

  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此首咏梅,取神不取貌,梅之高格劲节,皆能显出。起言梅开之处,驿外断桥,不在乎玉堂金屋;寂寞自开,不同乎浮花浪蕊。次言梅开之时,又是黄昏,又是风雨交加,梅之遭遇如此,故惟有独自生愁耳。下片,说明不与群芳争春之意, “零落”两句,更揭出梅之真性,深刻无匹。咏梅即以自喻,与东坡咏鸿同意。东坡放翁,固皆为忠忱郁勃,念念不忘君国之人也。

陈 亮(一首)

 

  水龙吟

  春恨

  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此首凭高念远,疏宕有致。起数句,皆写景物。“闹花”两句,写楼高风微。“春归”三句,写平莎垂杨。“迟日”三句,写寒暖不定。“恨芳菲”三句,总束上片,好景无人赏,只与流莺闲燕赏之,可恨孰甚。换头,因雁去而念远。“金钗”三句。言当日之乐事无踪。“罗绶”三句,言别后之幽怨难消。“正销魂”三句,以景结,伤感殊甚。

辛弃疾(七首)

 

  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此首送茂嘉十二弟,尽集古人许多离别故事。如文通《别赋》,妙在大气包举,沈郁悲凉。起五句,一气奔赴,如长江大河。连用“鹈鴂”,“鹧鸪”、“杜鹃”三鸟名,如温飞卿《南歌子》之运用鹦鹉、凤凰、鸳鸯三鸟名然。“算未抵”一句,束上起下,由景入情。“马上”三句,即用昭君、陈皇后、庄姜三妇人离别故事。下片,更举苏、李荆轲离别故事,运化灵动,声情激越。“正壮士”一句,束上起下,由情入景,与篇首回应。末句,揭出己之独愁,是送别正意。周止庵谓此首“前片北都旧恨,后片南渡新恨”。观其前片所举之例极凄惨,而后片所举之例又极慷慨,则知止庵之说精到。

  念奴娇

  书东流村壁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剗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此首书东流村壁。起句,破空而来,大声疾呼,弥见壮怀之激烈。盖失地已久,犹未恢复,而时光匆匆,又见花落,故不免既惊且叹。“剗地”两句陡接,琢句极细丽。风恶欺人,犹之妖氛四煽,亦倍见痛恨之深。“曲岸”三句折入,回忆旧事。“楼空”两句平出,惆怅今情。谓旧燕能说旧事,语极俊逸。下片,承上追怀当时之人。曾别、曾见,两“曾”字,皆旧恨。“旧恨”两句,总束上文,因不见当时之人,故旧恨如春江之流不断。而此后又未必得见当时之人,故新恨如云山之有千叠。东坡有“江上愁心千叠山”语。少游有“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评多愁”语。稼轩随手拈来,自然悲壮淋漓。“料得”两句,伤重见之难。“也应”两句,伤华发之多。梁任公谓此首“南渡之感”,亦无疑问。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此首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起句浩荡,笼照全篇,包括山水空阔境界。“水随”一句,分写水;“遥岑”三句,分写山。“秋无际”从“水随天去”中见,“玉簪螺髻”从“远目”中见,皆用倒卷之笔。“落日”三句,写境极悲凉,与屯田之“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同为佳境。“江南游子”,亦倒卷之笔。“把吴钩”三句,写情事尤不堪,沈恨塞胸,一吐之于纸上,仲宣之赋无此慷慨也。换头,三用典,委曲之至。“休说”两句,用张翰事,言不得便归。“求田”两句,用刘备事,言不屑求田。“可惜”两句,用桓温事,言己之伤感。“倩何人”两句,十三字,应“无人会”句作结,豪气浓情,一时并集,如闻垓下之歌。

  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此首以太白诗法,写忠爱之忱,宛转怨慕,尽态极妍。起处大踏步出来,激切不平 “惜春”两句,惜花惜春。“春且住”两句,留春。“怨春”三句,因留春不住,故怨春。王壬秋谓“画檐蛛网”,“指张俊、秦桧一流人”,是也。下片,迳言本意。“长门”两句,言再幸无望,而所以无望者,则因有人妒也。“千金”两句,更深一层,言纵有相如之赋,仍属无望。脉脉谁诉,与“怨春不语”相应。“君莫舞”两句顿挫,言得宠之人化为尘土,不必伤感。“闲愁”三句,纵笔言今情,但于景中寓情,含思极凄婉。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会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首京口北固亭怀古词,虽曰怀古,实寓伤今之意。发端沈雄,与东坡“大江东去”相同,惟东坡泛言,稼轩则实本地风光。“舞榭”三句,承上奔往,极叹人物俱非。“斜阳”三句,记刘裕曾住之事。“想当年”两句,回忆刘裕盛况。换头,叹刘裕自为,不能恢复失地,四十三年自有重过此地之感。盖稼轩于绍兴三十二年知忠义军书记,尝奉表归朝。至开禧元年,又知镇江府,前后相距恰四十三年。“可堪”三句,仍致吊古之意,深叹当年宋之武功不竞,以致佛狸饮马长江,暗寓金人猖狂,亦同佛狸也。结句,自喻廉颇,悲壮之至。

  祝英台近

  晚春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此首借闺怨以寄意。《贵耳集》谓因吕正己之女而作,殆非其实。就词论,则温柔缠绵,一往情深。上片言人去后之冷落,下片言盼归之切。起言别时凄景,次言别后懒情。“断肠”三句,言人去后飞红既无人管。啼莺亦无人劝。换头三句,觑花卜归,才簪又数,写盼归之痴情可思。“罗帐”两句,言觑卜无凭,但记梦中哽咽之语,情更可伤。末用雍陶“今日已从愁里去,明年莫更共愁来”送春诗,但以问语出之,韵味尤厚。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此首书江西造口壁,不假雕绘,自抒悲愤。小词而苍莽悲壮如此,诚不多见。盖以真情郁勃,而又有气魄足以畅发其情。起从近处写水,次从远处写山。下片,将山水打成一片,慨叹不尽。末以愁闻鹧鸪作结,尤觉无限悲愤。

猜你喜欢
  第八回 玉拳佳儿怀异宝 金丹十粒结仙缘·萧晶玉
  第三十六出 邹孙准奏·王世贞
  第一折·吴昌龄
  巻九·顾瑛
  许宗衡·龙榆生
  卷511 ·佚名
  卷二十一·李攀龙
  卷三百十六·陈思
  安阳集补钞·吴之振
  卷八·吴之振
  巻二·元好问
  卷三十七·高棅
  ●兰亭会·沈泰
  吴激词作鉴赏·佚名
  雁门集卷一·萨都剌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提要·司马光

      【臣】等谨案续诗话一巻宋司马光续六一诗话而作传家集未载惟见百川学海毛晋津逮秘书亦录之前有光自作小引光徳行功业冠絶一时非斤斤于词章之末者而品第诸诗乃极精宻如林逋之疎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魏野之数

  • 巻十九·袁表

    钦定四库全书闽中十子诗卷十九    明 袁表马荧 编王典籍集五五言絶句送刘逸人还山中落日鹧鸪鸣遥村送独行峯回防不见望望有余情秋隂寒云将逺空落叶与飞鸿汉苑秦陵外悲凉是此中黄叶带雨飘阶冷随风着幔凉愁心故宫

  • 陪燕公游灉湖上寺·张说

    赵冬曦江外多山水,招要步马来。 琴将天籁合,酒共鸟声催。 岩坐攀红药,溪行爱绿苔。 所怀非此地,游望亦裴回。

  • 方岳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方岳(1199-1262)字巨山,号秋崖,歙州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调南康军及滁州教授。嘉熙间,除淮东安抚司幹官。为制置使赵葵所重,进礼、兵部架阁,添差淮东制之司幹官。以忤史嵩之,罢居四年,淳祐五年(1245),除太学

  • ●圣谕(敕书二通)臣李瑶恭录·温睿临

    洪维帝德则天,至公毕照。推兹崇褒易代之典,真旷古所稀有者也。敬谨录冠卷端,用昭万禩。第一通干隆四十年冬闰十月,奉谕旨:『前据各省查送应毁书籍中,有朱璘「明纪辑略」一种。朕详加批阅,其中叙及明季事实,俱称本朝为「大清」

  • 第十二卷·冯梦龙

    《中兴制寇策 彭时亨》一曰,谋战制寇,当变潘镇之势。今日为国家之害,甚于房者寇也。始之以为济疮之疾,其究乃至于决肠袭肤而不可救药者,流寇也。乎!国家徒以此流寇二字,忙忙解解,遂使三百年全盛之金,一旦化为折足之歌器意,当不

  • 七年·佚名

    (庚午)七年清同治九年春正月1月1日初一日,丁卯。詣勤政殿,親上王大妃殿稱慶致詞箋文,仍受賀,頒赦敎文。若曰:「陰敎穆宣,叶歲紀於三元令節;徽音克嗣,受天祐於四旬寶齡。惟大庭三呼之儀,乃列聖屢行之典。恭惟明憲淑驚睿仁正穆弘聖

  • 序·史伯璿

    始愚既述管窥于四书亦欲以是施于他常所读之书而未果也因循老矣多病之余精力耗而目力昏矣精力耗则向之得于师友者莫之记忆非一日矣目力昏则向之得于方册者失于温理非一日矣废置荒弃一至于此自揆余龄于儒者之学必不能再

  • 卷六十三·江永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綱目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六十三     婺源江永撰政事下   通禮十二補神農氏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諸噬嗑【日中為市上明而下動又借噬為市嗑為合也 繋

  • 春秋传卷十三·胡安国

    宋 胡安国 撰僖公下【戊襄王十子九年】二十有七年【晋文三齐孝十卒卫成二蔡庄十三郑文四十曹共二十陈穆十五桓四宋成四秦穆二十七楚成三十九】春子来朝夏六月庚寅齐侯昭卒音注【孝公卒弟昭公潘立】秋八月乙未葬齐孝

  • 卷末·辅广

    钦定四库全书 童子问卷末      宋 辅广 撰 协韵考异 周南 关雎采之【采旧叶此礼反永嘉陈填器之云按礼当作履古音谓礼为履所谓礼者履也吴氏用古音今韵书礼履不同韵若用礼字恐人作泚字读即与下友字音不叶不若

  • 法海观澜卷第一·智旭

    古吴蕅益比丘智旭辑中山汤学绅康民阅梓【律学纲维】○大方广佛华严经贤首品云。若常信奉于诸佛。则能持戒修学处。若常持戒修学处。则能具足诸功德。 又云。家是贪爱系缚所。欲使众生悉免离。故示出家得解脱。于诸欲

  • 印度文化的复活·太虚

    ──二十九年一月在波尔薄国际大学欢迎会讲──太先生、各位教师、各位学生、各位女士!今天我和中国访问团到了代表印度文化的太先生办的国际大学,曷胜欣快!印度和中国,如太先生方才所说,有了二千年的文化关系,曾开过光明灿

  • 佛说庄严菩提心经·佚名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人俱。菩萨万人。其名曰智光菩萨。法光菩萨。月光菩萨。日光菩萨。无边光菩萨。跋陀婆罗等。十六正士。如文殊师利本所修行。复有六十菩萨。

  • 四童子三昧经卷下·佚名

    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译  尔时慧命阿难白佛言。世尊。惟愿世尊。或住一劫或减一劫。怜愍此等诸众生故。所以者何。如来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若住世者。如是大事常现于世。又令是等真善大士。数数往

  • 卷之十一·纪荫

    宗统编年卷之十一 第七世祖 讳怀让。金州杜氏子。住南岳般若寺。 唐玄宗甲寅开元二年。 第七世南岳祖嗣宗统(三十一年)。 青原祖同嗣宗统(二十七年) 发明(南岳青原。同绍曹溪正脉。临济实统五宗。直接单传。故书法

  • 两汉博闻·杨大雅

    史钞著作。北宋杨侃编。12卷。侃字子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避真宗旧讳,更名大雅。端拱进士,历官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是编摘录《汉书》、《后汉书》,不依篇第,不分门类,惟简择其字句故事列为标目,而节取颜师古、

  • 晋纪·汤球

    (1)西晋陆机撰。四卷。记晋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在曹魏当权时事迹。久佚。今有清汤球辑本,收入《广雅书局丛书》。(2)西晋曹嘉之撰。十卷。久佚。今有清汤球辑本,收入《广雅书局丛书》。(3)东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