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唐诗镜卷五

钦定四库全书

唐诗镜卷五

明 陆时雍 编

初唐第五

宋之问【文苑传云字延清弘农人弱冠知名善五言诗时无出其右者累迁尚方监丞预修三教珠英坐附张易之左迁泷州参军景龙中再转考功员外郎选为弘文馆学士寻转越州长史睿宗立流钦州先天中赐死武平一为之纂集十卷】

七言古诗

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

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岂意南中岐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云揺雨散各翻飞海濶天长音信稀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

五言律诗

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

芙蓉秦地沼卢橘汉家园谷转斜盘径川回曲抱原风来花自舞春入鸟能言侍宴瑶池夕归途骑吹繁

【第六佳句】

夏日仙梦亭应制

高岭逼星河乘舆此日过野含时雨润山杂夏云多睿藻光岩穴宸襟洽薜萝悠然小天下归路满笙歌

【山出云横峰岚杂沓第四语最饶景趣】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欢字】

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御气云霄近乘高宇宙寛今朝万寿引宜向曲中弹

【五六境界自成】

奉和圣制闰九月九日登庄严总持二寺阁

闰月再重阳仙舆历宝坊帝歌云稍白御酒菊犹黄风铎喧行漏天花拂舞行豫游多景福梵宇日生光

【三四用事佳不惟菊酒切当即歌云在此相宜若移之他时便不韵矣】

麟趾殿侍宴应制

北阙层城峻西宫复道悬乘舆历万户置酒望三川花柳含丹日山河入绮筵欲知陪赏处空外有飞烟

上阳宫侍宴应制【得林字】

广乐张前殿重裘感圣心砌蓂霜月尽庭树雪云深旧渥骖宸御慈恩忝翰林微臣一何幸再得听瑶琴

扈从登封途中作

帐殿郁崔嵬仙游实壮哉晓云连幕卷夜火杂星回谷暗千旗出山鸣万乘来扈从良可赋终乏掞天材

【体面规模】

松山岭

翼翼高旌转锵锵凤辇飞尘销清跸路云湿从臣衣白羽揺丹壑天营逼翠微芳声耀今古四海警宸威

【湿字最有景色】

登禅定寺阁

梵宇出三天登临望八川开襟坐霄汉挥手拂云烟函谷青山外昆明落日边东京杨柳陌少别已经年

【三四体态自在】

陆浑山庄

归来物外情负杖阅岩耕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去去独吾乐无能愧此生

【五六最饶意趣】

送永昌萧赞府

柳变曲江头送君函谷游弄琴寛别意酌醴醉春愁恋本亦何极赠言微所求莫令金谷水不入故园流

【三四好意来得气润五六转接顶上自觉局寛脉紧】

送杜审言

卧病人事绝闻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劒流落在丰城

【三四简链精深有意不尽言之妙】

汉江宴别

汉广不分天舟移杳若仙秋虹映晚日江鹤弄晴烟积水浮冠盖遥风逐管弦嬉游不可极留恨此山川

过蛮洞

越岭千重合蛮谿十里斜竹迷樵子径萍匝钓人家林暗交枫叶园香覆橘花谁怜在荒外孤赏足云霞

【三四景具】

经梧州

南国无霜霰连年见物华青林暗换叶红蕊续开花春去闻山鸟秋来见海槎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

【三四写如语次】

泛镜湖南谿

乘兴入幽栖舟行日向低岩花候冬发谷鸟作春啼沓嶂开天小丛篁夹路迷犹闻可怜处更在若邪谿

【中二联可记可画】

游韶州广界寺

影殿临丹壑香台隐翠霞巢飞含象鸟砌蹋雨空花宝铎揺初霁金池映晚沙莫愁归路远门外有三车【附江亭晚望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断魂秋晚游普耀寺山形无隐霁野色遍呈秋】

七言律诗

嵩山石淙侍讌应制【得幽字】

离宫秘苑胜瀛洲别有仙人洞壑幽岩边树色含风冷石上泉声带雨秋鸟向歌筵来度曲云依帐殿结为楼微臣昔忝方明御今日还陪八骏游

【石上句冷然清越之趣时在人耳】

五言排律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象溟看浴景烧刼辨沈灰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纪事云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赋诗羣臣应制百余篇帐殿前结彩楼命上官昭容选一首为新翻御制曲从臣悉集其下须臾纸落如飞唯沈宋二诗不下又移时一纸飞坠乃沈诗也及闻其评曰二诗工力悉敌沈诗落句云微臣雕朽质羞覩豫章材盖词气巳竭宋诗云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犹?健骞举沈乃伏不敢复争

三四语气响湛象溟二语擅塲不及沈佺期双星二语色象尤胜】

奉和幸神皋亭应制

清跸喧黄道乘舆降紫宸霜戈凝晓日云管发阳春台古今疑汉林余半识秦宴酣诗布泽节改令行仁昔恃山河险今依道德淳多惭献嘉颂空累属车尘

【语语选意而出】

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

枢掖调梅暇林园艺槿初入朝荣劒履退食偶琴书地隐东岩室天回北斗车旌门临?窱辇道属扶疎云?明丹壑霜笳彻紫虚水疑投石处谿似钓璜余帝泽颁巵酒人欢颂里闾一承黄竹咏长奉白茅居

【是时诸作宋为独胜端凝详雅奉和得此最佳水疑二语能使人增重故自当家】

扈从登封告成颂应制

御路回中岳天营接下都百灵无後至万国竞前驱文卫严清跸幽仙读宝符贝花明汉果芝草入尧厨济济衣冠会喧喧夷夏俱宗禋仰神理刋木望川途抚已贫非病时来本不愚愿陪丹凤辇率舞白云衢

【敷布平满】

宴安乐公主宅【得空字】

英藩筑外馆爱主出王宫宾至星槎落仙来月宇空玳梁翻贺燕金埒倚晴虹箫去秦台里书开鲁壁中短歌能驻日艶舞欲娇风闻有淹留处山阿满桂丛

【三四豪胜金埒倚晴虹语有气象】

和姚给事寓直之作

清论满朝阳高才拜夕郎还从避马路来接珥貂行宠就黄扉日威回白简霜柏台迁鸟茂兰署得人芳禁静钟初彻更疎漏渐长晓河低武库流火度文昌寓直光辉重乘秋藻翰扬暗投空欲报下调不成章

【语语凑拍筋力相当几为简链而就 初唐排律严紧精工意有余不陈材有余不用起伏转合箝如入笋後杜子美加以冗长遂令意语堆垜气势少流贯矣】

使过襄阳登凤林寺阁

香阁临清汉丹梯隐翠微林篁天际密人世谷中违苔石衔仙洞莲舟泊钓矶山云浮栋起江雨入庭飞信美虽南国严程限北归幽寻不可再留步惜芳菲

宋公宅送甯谏议

宋公爰创宅庾氏更诛茅间出人三秀平临楚四郊汉臣来绦节荆牧动金铙樽溢宜城酒笙裁曲沃匏露荷新变节风柳夕鸣梢一散阳台雨方随越鸟巢

送合宫苏明府頲

铉府诞英规公才天下知谓乘羔鴈族继入凤凰池赤县求人隐青门起路岐翟回车少别鳬化舄遥驰神哭周南境童歌渭北垂贤哉荀奉倩衮职伫来仪

【转接意致微密紧拍】

送杨六望赴金水

借问梁山道嶔岑几万重遥州刀作路絶壁劒为峰惜别路穷此留欢意不从忧来生白发时晚爱青松勿以西南远夷歌寝盛容台阶有高位宁复久临邛

【时晩爱青松意韵两佳】

下桂江龙目滩

停午出滩险轻舟容易前峰攅入云树崖喷落江泉巨石潜山怪深篁隐洞仙鸟游谿寂寂猿啸岭娟娟挥袂日凡几我行途巳千暝投苍梧郡愁枕白云眠

【鸟游二语意象幽远是处可意而不可言】

登粤王台

江上粤王台登高望几回南溟天外合北户日边开地湿烟常起山晴雨半来冬花采卢橘夏果摘杨梅迹类虞翻枉人非贾谊才归心不可见白发重相催

【对仗极整亦复语语担当】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候晓踰闽峤乘春望越台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薜茘揺青气桄榔翳碧苔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

【宿云鹏际落是适然实景残月蚌中开此月何月铢两不称便不能作对矣】

发藤州

朝夕苦遄征孤鸿长自惊泛舟依鴈渚投馆听猿鸣石发缘谿蔓林衣扫地轻云峰?不似苔藓画难成露裛千花气泉和万籁声攀幽红处歇跻险緑中行恋切芝兰砌悲纒松栢茔丹心江北使白发岭南生魑魅天边国穷愁海上城劳歌意无限今日为谁明

【石发二语有微韵以所取名象亦佳谢灵运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石华海月语自有韵在】游云门寺

维舟探静域作礼事尊经投迹一萧散为心自杳冥龛依大禹穴楼倚少微星沓嶂围兰若回谿抱竹庭觉花涂砌白甘露洗山青鴈塔骞金地虹桥转翠屏人天宵现景神鬼昼潜形理胜常虚寂缘空自感灵入禅从鸽绕说法有龙听刼累终期灭尘躬且未宁揺揺不安寐待月咏岩扃

【觉花二语景色俱胜谒禹庙气青连海曙云白洗春湖此语更胜】

早入清远峡

传闻峡山好旭日掉前沂雨色揺丹嶂泉声聒翠微两岩天作带万壑树披衣秋橘迎寒序春藤碍日辉翳潭花似织缘岭竹成围寂历环沙浦葱笼转石圻露余江未热风落瘴初稀猿饮排虚上禽惊掠水飞榜童夷唱合樵女越吟归良候斯为美边愁自有违谁言望乡国流涕失芳菲

【写色清洗】

发端州初入西江

问我将何去清晨泝越谿翠微悬宿雨丹壑饮晴霓树影捎云密藤隂覆水低潮回出浦驶洲转望乡迷人意长怀北江行日向西破顔看鹊喜拭涙听猿啼骨肉初分爱亲朋忽解携路遥魂欲断身辱理能齐畴日三山意于兹万绪暌金陵有仙馆即事寻丹梯

【三四韵胜身辱理能齐意气饱决此久历艰虞定後得力语之问何以有此】

【附游称心寺宝叶交香雨金沙吐细泉】

五言絶句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实历语】

七言絶句

送司冯道士游天台

羽客笙歌此地违离筵数处白云飞蓬莱阙下长相忆桐柏山头去不归

唐诗镜卷五

 

猜你喜欢
  何·唐圭璋
  第二十八出 骂贼·洪昇
  楔子·高文秀
  提要·鲍溶
  子虚赋译文及注释·司马相如
  卷二十四·仇兆鳌
  古神祠前·戴望舒
  卷十九·徐世昌
  五集卷六十四·乾隆
  卷205 ·佚名
  可传集·袁华
  卷二百九·陈思
  南村诗集巻三·陶宗仪
  卷五百八十一·佚名
  9.陈子昂:感遇诗(上)·施蜇存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六出 献饭·洪昇

    【黄钟引子·西地锦】〔生引丑上〕懊恨蛾眉轻丧,一宵千种悲伤。早来慵把金鞭扬,午余玉粒谁尝。  寡人匆匆西幸,昨在马嵬驿中,六军不发。无计可施,只得把妃子赐死。〔泪介〕咳,空做一朝天子,竟成千古忍人。勉强行了一

  • 卷383 ·佚名

    王迈 寄郑龙川子汝瞻岩翁二首一叙别怀一谢惠端砚 寄我端溪玉一弯,文房取友此其端。 眼中厌持珊瑚树,掌上忻擎紫马肝。 底用千金求国手,拟封九锡霸词坛。 他时游宦南州路,免载囊中只石还。 王迈 监

  • 卷四百九十四·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九十四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一百二十八 文徵明 秋夜 忽忽故园梦悠悠滁上城一夜耳不息水边疎柳声开门月如昼千里秋盈盈中心乱无执散上冈头行吴山望不

  • 1943──中華民國三十二年癸未·郭廷以

      1﹐1(一一,二五)蔣委員長慰勞榮譽軍人,並發表告榮譽軍人書。   1﹐2(一一,二六)   甲、日軍陷安徽臨時省治立煌縣,另支陷太湖(報復12﹐18事件)。   乙、威爾基演說,主成立聯合國大會。   1﹐4(一一,二八)   甲、日軍陷安徽桐城。

  • 卷之十八 余纪·计六奇

      投诚安插  广东道御史范疏曰:&lsquo;从来治理莫大于疆圉,绸缪莫切于寇孽。国家振旅以来,廓清四海;么么窃发,歼灭何难。但朝廷好生为心,凡有伪众投诚,即准归顺,且予官爵;所以开自新之路,而施覆育之仁也。今投诚之倾心报效

  • 第九回 责汪罕潜师劫寨 杀脱里恃力兴兵·蔡东藩

      却说博尔术、博尔忽及窝阔台三人回营,由帖木真慰劳毕,博尔忽道:“汪罕的兵众,虽已暂退,然声势尚盛,倘若再来,终恐众寡不敌,须要别筹良策为是!”帖木真半晌无言,木华黎道:“咱们一面移营,一面招集部众,待兵势已厚,再与汪罕赌个

  • ●卷十二·陈康祺

    ◎塔忠武之忠勇慈祥塔忠武公之战绩,载在琅书,诸葛大名垂宇宙矣。公性忠勇,亦最慈祥。统兵岳州,即于左臂涅&ldquo;忠心报国&rdquo;四字。洪山之捷,麾军逼贼于沙湖塘角间,贼争赴水死,中多幼孩,公见之大哭,传令拯救,得数百人,群贼因

  • 第八六认充状光绪二十年三月十三日一一二一七-三·佚名

    庄书郑镜清等三人认充结状具认充状人,郑镜清年三十八岁,原籍同安县人;林成年三十一岁,漳浦县人;陈华年三十六岁,晋安县人。今当大老爷台前,认充得清竹北一保庄书,成竹北二保庄书,华竹南一保庄书,以便稽查逃

  • 四一九 云南巡抚裴宗锡奏滇省书籍毋庸领回发还折·佚名

    四一九 云南巡抚裴宗锡奏滇省书籍毋庸领回发还折乾隆四十二年八月二十二日臣裴宗锡谨奏,为钦奉上谕事。乾隆四十二年四月十二日奉上谕:前经降旨,令将各省进到书籍云云。臣查滇省僻处边隅,绅士见闻孤陋,绝少遗书。前抚臣李

  • 卷三百一·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一明 杨士奇等 撰灾祥宋仁宗至和二年侍御史赵拚上言曰臣伏见自去年五月已来妖星遂见近及周稔至今光耀未退此谷永所谓驰骋骤步芒炎长短所历奸犯其爲谪变甚可畏也又去冬连今春京东西路

  • 卷之十二·佚名

    尚敬王十七年,國殿寶座改設于正中。國殿規模,原設王座于偏隅,而君臣之分似不得正。由是令按司向良顯【伊江按司朝良】、向其聖【目取真親方朝儀】等重修國殿之便,改設于正中,而上下之分燦然以明。東西阿佐那晝夜撞鐘,且禁夜

  • 卷五·王植

    钦定四库全书正蒙初义卷五邳州知州王植撰动物篇第五华注此篇明人物之形质无非阴阳之所为明而为秩序幽而为鬼神散而为形声臭味皆是物也愚按此篇凡十三节节各一义文不相蒙宋子鋭臣云大意见无物不有阴阳而阴阳无不有理欲

  • 定公·定公十四年·左丘明

    【经】十有四年春,卫公叔戍来奔。卫赵阳出奔宋。二月辛巳,楚公子结、陈公孙佗人帅师灭顿,以顿子牂归。夏,卫北宫结来奔。五月,于越败吴于檇李。吴子光卒。公会齐侯、卫侯于牵。公至自会。秋,齐侯、宋公会于洮。天王使石尚来

  • 出版说明·宗喀巴

            宗喀巴大师造        大勇法师译讲 智湛居士笔录        法尊译补 严定恭校 尘空治润一、本书原由大勇法师译讲五卷,及法尊法师于一九四二年补译止观章,但仅作略译,编辑成为第六卷,合

  • 欧洲佛教大会的论诤·太虚

    前几天在报上得到欧洲各国佛教徒在伦敦开大会的消息,我曾代表了国际的佛教正信会本部去了一个祝电。而不数日又见登载出该会开会时的情形,并知在会场中发生了论诤。兹先将报上的消息录载出来:哈瓦斯社伦敦二十四日电:欧洲

  • 南方草木状·嵇含

    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植物志之一。旧题为西晋襄城太守嵇含撰于永兴元年(公元304年),但学者们对其作者和成书年代均有不同看法,尚无定论。不过,根据书中的一些记载,可以推断此书的渊源较古老。此书在南宋后又有增补。书中记

  • 九辩·宋玉

    中国古代长篇抒情诗。原收于《楚辞》。战国时宋玉所作。宋玉(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人。出身寒微,曾为楚顷襄王小臣,终生怀才不遇。东汉王逸言其为屈原弟子,无确证。但其辞赋创作显然是受屈原影响,

  • 龚鼎孳诗集·龚鼎孳

    龚鼎孳诗集263首。龚鼎孳诗中很大一部分是表现对仕清的自责与悔恨,也就是失路之悲。“失路”一词在龚诗中运用最多,其出现频率之高都是他同时代的文人集中所少见的。再如著名的《初返居巢感怀》:“失路人悲故国秋,飘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