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十二

尚敬王

十七年,國殿寶座改設于正中。國殿規模,原設王座于偏隅,而君臣之分似不得正。由是令按司向良顯【伊江按司朝良】、向其聖【目取真親方朝儀】等重修國殿之便,改設于正中,而上下之分燦然以明。

東西阿佐那晝夜撞鐘,且禁夜半撞鐘。徃昔以來,至于夜半,自禁城至諸寺院悉皆撞鐘,以報半夜。是年,禁止其撞鐘。且東西阿佐那晝夜撞鐘,令人知時刻也。

改定七月十四日王幸于宗廟,以裁七月初七日幸行三个寺及大美殿之禮。自徃昔時,每年七月初七日,王行幸圓覺廟、天王廟、天界廟,以拜先王神主;後亦幸大美殿,時賜麵于扈從群臣。至于是年,始定七月十四日王率百官拜謁其三廟,十五日王妃亦為拜謁,以裁其初七日之禮。

改定七月初七日當官凉國王衣冠。自徃古以來,唐榮官員七位【長史一員、黃冠二員、通事二員、秀才二員】進下庫理晒凉國王衣冠。是年,改令當官晒其衣冠。只長史一員進至國殿,督理其事,裁去唐榮官員六員。

諭定群臣每逢朔望、五位節皆帶朝冠著衣而見朝。[1]

裁去大世閉開之禮。每年六月朔日時大開城門,暫時亦閉,以為其禮。諺之,此為迎按福神至義也。然未知何代而始也。至于是年,始裁去其禮。[1]

改定元旦、冬至前一日朝晨演禮于天界寺。除夜及冬至前一日,法司官一員、御鎖側等奉命前至天界寺,以為演禮。唐榮士官贊禮數員,演禮已畢,皆宿其寺。至于其年,改定其日朝晨只為演禮,而裁其宿寺之禮。[1]

裁去總橫目,而寺社奉行兼理其事。

始裁下庫理當官三員、里之子三員、花當三人。徃昔之世,國殿下庫理有當官十二員,後亦减為九員。今裁三員,共計六員。且里之子、花當各有九員,亦裁少其三員,今改定各六員。

始裁勢頭並筑登之三員。徃昔之世,勢頭有十二引,或有十四引。至于近世,改為九員。今裁去三員,共計六員。且筑登之素有九員,亦裁少三員,改定六員。

始裁山留之禁。自徃古時,每年自四月朔日迄五月晦日,謂之山留,而人不許鉦鼓並入山林伐木與入江河漁魚、及婦女遊于海邊。若有人犯此禁制,則大風驟起,吹害五穀,放此人皆不敢犯邊,以致齋戒之義也。一説曰:斧斤以時入山林,數罟以時入江河,不敢放肆之義也。二説不知孰是。至於是年,始裁此禁制焉。[1]

首里翁欽忠等改修庇謝橋。北谷、讀谷山之間有一大川,迋古以來設為木杠,以通徃來,名曰庇謝橋。然而易壞易爛,屢加修葺。康熙丙申,改修石橋二座,其北杠二座未盡改之,姑仍舊貫,攻之修之。至于其年,五穀豐登,四民鼓腹。遂以斯橋非久施之設,王令翁欽忠【宮城親方忠真】、馬文彬【富島親雲上良連】等重修石橋一座。且北杠二座,築石改修。從茲之後,人民免修造之役也。

始裁國書院小赤頭六員。自徃昔時,國書院有兒童內使十二員。而其內六員稱里之子,六員稱小赤頭。至于是年,始裁其小赤頭六員。

始定御系圖座、山奉行所、寺社座、惣橫目座、大與座各官受其職皆亦拜謝。前此惟是數座自王子至中取受其職者,或拜謝,或不謝。至是年七月,奏定亦拜謝。

聖誕賜位士臣不限員數。聖誕之時,賜位百官,例限九十六人。今士家蘩衍,由是每年六月賜位或二百餘人,或八九十人。只酌時宜,而不限其員數。[1]

始置大與座于城內。原是康熙十年始設大與頭于首里三平等,無座,而又各立小與頭,始,使聽爭財之訟。茲始置大與座于城內,專掌札改切支丹宗門,象士嬰死生併首里、泊、那霸、久米村爭財訟事。乃改設奉行王子一員、按司一員、親方一員,中取二員,筆者二人。[1]

収養畫童殷元良於禁中。首里殷元良【仲松眞牛庸昌】,性好丹青。七歲父令始學字書,即偷學畫譜。至九歲,其畫含神。至十二歲,其名大著。王上召入試之,果畫品不凢,即収養之於禁中,以備使令。

嚴禁宰牛、屠猪、設赤飯宴以行葬禮。原國俗葬禮大奢,不顧家之有無,只盡家財,以耀人目,方為盡孝。是以或宰牛,或屠猪,在墓侑酒于客,回家開赤飯宴,以待親戚,甚失哀心,無所不為。因致家敗者比比也。于是始立罰法嚴禁。自此陋俗乃變。

改造小口斗,以行國中。原國中用大口斗,因量者巧拙,有差不少,是以改用小口斗。自此量者不能用巧,而各得公造。

改定王上夏用圓領紗袍。原不分夏冬,王用圓領縀袍。于是改定,夏用紗,冬用縀。

始停圓覺寺、崇元寺之社參。設參者,即令每年正月元日、十五日,衆官三百十一人騎馬詣于諸寺祈福是也。朝議,正月元日、十五日,王遣法司官等行香于圓覺寺,況是國廟,而乃社參人亦詣拜祈福者,固非禮矣。又崇元寺者,歷代國廟也。社參人便路祈福于此者,亦非禮也。乃題請停之。

始定每年正月初二日、七月十四日自王子至吟味官詣天王寺拜先王妃。

始定龍福寺、安國寺、慈眼院、慎終菴谷寺給知行十二石。[1]

立御茶屋裁取歌絃春大鼓供興,又改點燈徹夜為二更之限。按舊冊:先王祭期之年七月盆中【自十三日至十五日,俗叫盆。】,於法堂盛具祭品而奉祀,謂之立御茶屋。是時,召集善歌絃者,外有家來赤頭供役替代。時為春太鼓【戲名】,以供興于神主。又點奇巧燈,通夜如盡。至是年議題,除香案蠟燭外,百燈至二更則滅之。歌絃及春大鼓戲,是褻凟先王,非禮也。乃截去。[1]

奧武村大城墾開水田于白水川,以應村用。玉城間切奧村村旧地窄狹,居民貧弱。且呈墾開水田于白水川,民憚其勞,延挨六年未起工矣。大城自為開田之首,率領村人,用力于本分之餘,比及三年而成其功。每年得米二石五斗,足應村用。[1]

改定殿庭以北為貴,下庫理以南為貴。舊典,百官朝班之時,殿庭、下庫理皆以北為貴。是年改定如此。

改定官品並僧位。正一品紫地併綠地五彩花冠親方。從一品紫地浮花冠親方併法司官。正二品法司官銜並紫衣僧。從二品紫冠親方並紫袈裟僧。正三品申口官並黃衣公寺住僧。從三品申口官銜並黃衣僧。正四品吟味官並黃袈裟公寺住僧。從四品座敷官並黃袈裟僧。正五品當官並綠袈裟公寺住僧。從五品當官銜並侶袈裟僧。正六品勢頭官。從六品勢頭官銜。正七品里之子親雲上。從七品筑登之親雲上。正八品里之子。從八品若里之子。正九品筑登之。從九品筑登之官銜。

始停御法事時國母、王妃並王子、宗族親者及法司輪獻御食籠、神酒于其先王神主。

始加御船手座筆者二員。御船手座素有大屋子二員、筆者二員。至于近世,事務繁冗,難以辦理。由是始加其筆者二員,共計筆者四員。

始裁螺赤頭奉行。螺赤頭奉行事務甚少,由是裁去此職,而鍛冶奉行兼授其事。

始裁鎖之大屋子。鎖之大屋子事務甚少,由是裁去其職,而其公務盡授評定所里之子。

始給大臺所相附庖丁俸米。大臺所素有庖丁三人,以調佳節御盆嘉那志並上好御饌,盡授御料理座,以為烹調。由是裁去其一員,而其餘二員各賜俸米乙石五斗,永著為例。

始裁若秀才年俸。唐榮之士擢若秀才【素稱子和部】,年賜俸米五斗,以供筆資。是年裁去其俸米。[1]

始裁去大臺所庫理當並錢御藏兄部衣服飯米。自徃昔時,大臺所庫理當並錢御藏兄部每年各賜衣服飯米。至于是年,照諸藏手代之例,裁去其衣裳飯米,而年賜俸米。

改定聖誕日國相及王子並法司隨士陞位。自往昔時,國相、王子、法司貢賦之士,隔乎出授諸藏役。然而國貴貢稅專授御物奉行為辦理。由是直擢其供應之士,難授後職。況國相、王子、法司等,若無跟隨之士,出行公務之時使令甚缺。於是乎恭具其緣由,請乞聖誕日期賜位額數之事。幸蒙准允,改定國相隨士三人、王子弟及法司隨士各二人陞位。永著為例。[1]

改定國王及王妃拜謁三廟日期。正月初二日,國王拜謁圓覺寺、天王寺、天界寺先王及妃神主,次百官亦拜謁圓覺寺、天王寺。初三日,王妃並翁主及王親族婦女等拜謁其三廟。

改定拜授采地知行者及其嫡長任職時賜年俸。素授采地知行者及賜知行四十石以上者,嫡長擢授官職,而無給年俸。至于是年改定,不論采地知行之多少,授役職時,即給俸米。永著為例。

始裁每年正、五、九月知事僧祭大臺所竈神。自徃昔時,每年正月、五月、九月三个月擇吉日,令波上山知事僧恭供祭品,誦經設壇,祭祝大臺所竈神。至于是年,裁其祭禮。[1]

奧邑宮城神里加栽鐵樹於奧邑,深蒙褒獎,頂戴黃冠。國頭郡奧邑金城小祿,俱徃邊户邑取來鐵樹,始種于奧邑,以補飲食之缺。其男宮城神里等追繼父志,克竭心力,培養鐵樹,已致蕃衍。康熙己丑年,大饑饉,人民餓莩。雍正乙巳、丙午年間,五穀不登,民亦失食。彼二名砍取鐵樹,給發國頭大宜味郡,並久志郡川田、平良邑,恩納郡安富祖、名嘉真邑,以為賑救。至于是年,徧發鐵樹種,分給國頭府九郡,預供凶荒之用。

始掛鳳麟畫于下庫理左右床上。國殿下庫理左右之床素掛彌勒並壽星之畫幅,又揷生花。至于是年,始改鳳凰、麒麟之畫,並改揷金梧桐及竹枝于瓶上,以為恒飾。

山奉行兼理假屋事務,加設筆者一員。自徃昔時,平等官員輪流更番,限期一年,掌管假屋事務。至于是年,將其事務兼授山奉行。而山奉行所亦事務繁冗,難以兼理。由是始加筆者一員,兼理假屋之事。

始裁每月例獻御湯並佳節賀饌。自徃昔時,每月例獻御湯粉【叫炒米粉】三升、漿米三升。御時那遠理。且正月朔望、人日、冬至、聖誕日、屋宇嘉日,例獻御祝御盆二通。上巳、端午等節、鬼餅日,例獻御祝御盆及御酢菜。稻穗祭及大祭日、八朔日、歲末、御祝日,例獻御祝御盆一通。柴指日、年浴日、除夜,例獻御祝御盆二通。重九日,例獻御祝御盆一通及上好,並上及中御饌,並白繩、御有楊梅【俗叫山桃】、椎寶等御初【出于諸郡】、石鮔【出渡名喜出沙】毛魚筆御初、蒜子【出于諸邑】、金桔【俗叫金九年母,出佐敷郡】。正月十五日、八朔日,獻那霸町御捧。至于是年,年浴日、柴指日、除夜,除其御盆一通之外,一齊裁去。[1]

改字國殿唐玻豐。素以唐玻豐與唐破風音聲相似,誤書唐破風。由是改字曰唐玻豐。[1]

始裁國殿梁上貼不動金像。自徃昔時,重修國殿,即令銅匠製成不動金像。至告成時,聖家僧誦經設壇,札與其像,貼乎梁上。是年始裁不動金像。

始裁仲秋拜月。每年八月十五日夜,自古於內院及殿庭恭備祭品,待月拜禮。是年裁去其月拜。[1]

始賣嘉真榮宅,並裁去佐加波伊阿母及宇葉武阿母。嘉真榮宅在首里赤平邑上橋邊。昔此二阿母住居於此宅,日煮米飯,以飼禁中宮女。今番賣去其宅,故此其阿母亦以裁去焉。[1]

始裁七月盆御捧、八朔御捧獻上聞得大君宮。每年七月中旬,豐見城郡、兼城郡獻上於聞得大君御殿,八月朔日,與那城、勝連、喜屋武等獻上聞得大君御殿,叫之曰御捧。是年始裁其御捧。【今為知獻何物。】[1]

始减繪師二人。自素畫士有主取一員、繪師六人。至于是年,始减繪師二人,將其俸米均加其餘員,以為勸勵。

始裁知念城、仲城城內之殿。自疇昔時,知念城內修造一殿,世致重修,以為行禮之所。今年為風被壞,由是裁去其殿。且仲城城內亦修造一殿,以為舊蹟。至于是年,亦裁其殿。伹郡內人民仍造一瓦屋,以仲城驛矣。

始裁仲秋拜月。每年八月十五日夜,自古於內院及殿庭恭備祭品,待月拜禮。是年裁去其月拜。[1]

始賣嘉真榮宅,並裁去佐加波伊阿母及宇葉武阿母。嘉真榮宅在首里赤平邑上橋邊。昔此二阿母住居於此宅,日煮米飯,以飼禁中宮女。今番賣去其宅,故此其阿母亦以裁去焉。[1]

始裁七月盆御捧、八朔御捧獻上聞得大君宮。每年七月中旬,豐見城郡、兼城郡獻上於聞得大君御殿,八月朔日,與那城、勝連、喜屋武等獻上聞得大君御殿,叫之曰御捧。是年始裁其御捧。【今為知獻何物。】[1]

始加平等所大屋子一員。

始裁三十三拜、九拜禮。自徃古時,為祈福時,先行四拜,次為三十三拜,又次九拜。至于是年,始裁其三十三拜、九拜等,以定四拜禮。[1]

始許宮古、八重山役人纂修家譜及賜用覆姓。宮古、八重山之人無有家譜。歴過數世,昭穆已亂親疎匪知,而系統沠流,祖宗功德未曾詳明。由是令其役人各修家譜。且賜覆姓並名乘,不敢用諱名。永垂後世,以為傳家至寶。[1]

始免宮古、八重山在番生子賦稅、夫役。宮古、八重山人,嫡子、次男外,屢納賦稅,服為夫役。由是其在番生子,共他島亦有賦稅、夫役。今番改定,在番至于歸朝,將其所產之子題奏載家譜者,即照彼島役人嫡男、次男之例,始免貢賦、丁錢。且亦中山之士流在他島,亦生男產児嬰,雖載各家譜,不免其賦稅、夫役。他島役人設妾于他邑產子亦然。[1]

始裁長月御崇及四度四品御物叅之禮。二月之間恭擇吉旦,為長月御崇。前一夜戌時,於真壁殿內、儀保殿內有夜崇祭。其望日,百官及諸郡邑並外島之長及有位者,恭整衣冠,拜詣各處諸神之前,以祈聖主萬歲、子孫綿延、物阜民樂、國泰海晏也。其願文皆以番字述之。若用漢字改正之,恐失本韻,故不敢正焉。三月、八月之間,謹擇令辰,以為四度物叅。其四度日,勢頭九員、筑登之九員、里主部及家來赤頭八十一員、三番親雲上二十七人,分十四人,以為九隊,到各處神前以為拜禮四次而禱福焉。故名曰四度物叅。三月、八月之間,必撰吉旦,且令百官到各處神前為國家禱福焉。此日有百人以為祈福,有順禮以為祈福,有百度以為祈福,以七度以為祈福者,名之曰四品物叅。至于是年,裁去其三物叅之事。[1]

始停邊户今歸仁百人御物叅。正月吉日,遣下庫理當一員,或遣其勢頭一員,至國頭邊户今歸仁處祈百福,亦謂之曰百人御物叅。至于是年,停其遣使祈福。[1]

始禁國王及王子、按司、親方時時換用朝冠,以定百官用朝衣冠,或用朝冠色衣。國王及王子、按司、親方素有其品級衣冠,以定尊卑之分。然而其冠時時換用,似乎未一而定。窃按其規,國王多用赤地錦五彩浮織冠;若正、五、九月拜謁各處神社並諸僧授職拜謝時,只用紫地錦五彩浮織冠;每月朔望日,用黃地錦五彩浮織冠;祈甘雨時,用青地金五彩浮織冠。王子、按司、親方,各至元旦、正月十五日,悉用各位品級衣冠;宴鎮守官時,王子用紫地錦五彩浮織冠,按司用紫地五彩浮織冠;接而聖駕【國王出外及謁普天間神社而施】及祈甘雨時,王子及按司用黃地五彩浮織冠,法司及親方用黃色絞冠;佳節、朔望,王子及按司用紫色浮織冠,法司及親方用黃色絞冠。至于是年,始定日官悉用其品級衣冠,不許用他色冠。且定大朝及係大禮時,百官皆用朝衣冠;小朝及係小禮時,皆用朝冠雜色衣。[1]

十八年春秋,始遣使于龍福寺,進香先王神主。春秋仲月初戊日,王遣紫巾官一員前至龍福寺,進香歷代先王神主。永著為例。

始禁春夏祭日人行他邑妄拜稷神。自徃古時,春麥初熟,諸郡邑各備祭品,以祭神社。至于已收,亦祭如前。夏日稲米初熟已收,亦以祭祀,共計四次。窃按此祭,各祭稷神,以報五穀豐登之恩。而首里、那霸等處非農以為業,且他處之神不與某相累。今首里、那霸、泊、唐榮諸郡邑人民各携妻子行至他邑,以拜稷神,似乎妄祭。由是始禁人至他處以致拜社。

始獻夏稲御初並盖揚餅于宗廟。夏日稲米之初並八月十五日,盖揚餅始獻圓覺寺、天王寺、天界寺先王妃神主。而夏稲之初,頒賜王親族及法司、御物奉行、申口等官。永著為例。

始禁離國行旅之家庭歌舞以祝。國俗,凢離國行旅之家,每值其生日佳節,聚女鳴鼓為歌舞,以祝其福。入夜不已,直到天明。或亦戲歌滛詞,無所不唱,誠非婦女所當為者。是以禁止其俗,只許日中唱祝歌而舞。[1]

勢理客邑諸喜田湧川等決開水溝,注入田畝。今歸仁郡真喜屋原有一田畝,其田出米五百石。每遭旱魃時,無有泉注,而田地乾涸,五穀未登民甚憂之。勢理客邑地頭代諸喜田、夫地頭湧川等相共商議,鑿開水溝八百餘步,即引與志古土川之水灌入真喜屋之田。自此之後,恒滿田水,溶溶慢慢,不憂旱魃,稻穀豐登矣。[1]

王舅使向克濟【首里前川親方朝夷】始帶夾竹桃、【花名】白千日光、【花名】御柳【木名】自中國歸。

始設鑄物師主取,以賜年俸。泊邑屋比久跟隨貢使,前至中華,已學熟銅之法,而歸來本國教訓人民。由是前設鑄物師,而無有主取。至于是年,始設其主取,以賜年俸三石。

始命未繼家統按司入見三大朝,並拜謁王廟。自疇昔時,按司嫡長子孫已為加冠而未襲家統之間,正月初七日一次見朝。至于是年,始令其按司等冬至、元旦、正月十五日見朝。及正月初二日、七月十四日拜謁圓覺庙、天王庙先王及妃神主,且附給黃冠儀者一員。永著為例。

宮古、八重山島船隻改為馬艦。宮古、八重山貢船規模甚異且重,難以敲撑。由是改定馬艦,以得徃來自由矣。

諸家來赤頭實授首里百姓。

改令士臣把守三闕門。王城有三門,西曰歡會門,北曰久慶門,東曰繼世門。素有家來赤頭看守其門。至于是年,每其闕門改令首里、那霸士臣黃冠三員、筑登之三員,每名賜年俸貳石,把守各闕門。永著為例。

始定諸郡邑丁錢。【俗叫日用錢】諸郡邑人民每名年納日用錢【即丁錢是也。】六十貫,而居民日增繁,丁錢日愈多,以致郡邑人民日疲。由是王令御物奉行始定公司費用肆拾萬九千百貫零,均分諸郡邑人民,以定丁錢若干。永著為例。[1]

始定螺赤頭盡戴赤冠。自徃昔時,螺赤頭或賜赤冠,或賜綠冠,而螺赤頭供奉聖主時不能相對。由是盡賜赤冠。

改設御系圖、寺社、大與、高所、筭用座公事拜每名賜年俸。自徃昔時,有家來赤頭御轎夫等,每日一名,輪流換班,徃至于御系圖座、寺社、大與、高所以辦其事。至于是年,裁去家來赤頭等,以設公事拜三名,每名賜年俸二石。且筭用座設公事拜二名辦理其事,每名賜年俸三石。

始設掃除下代六名。自曩昔時,家來赤頭掃除城內。至于是年,始設此職,每名賜年俸三石,箒除禁城內外地。

改定御厩屋作事授于首里之人。自疇昔時,典厩署【俗稱御厩屋】有勢頭五名、作事六名,皆以諸郡邑人民實授此職,以辦其事。至于是年,除去其勢頭五名,將其作事六名盡授首里百姓。

始裁醫士獻萬金丹。徃昔之時,自太醫至醫士正月元旦及每逢大朝之日,皆與百官仝致見朝。至于後世,王念醫士廵至諸邑療治人民,無有餘力,竟免其見朝。至于此時,始獻萬金丹于王上,永著為例。自戊申年,亦以見朝。由是令醫士與百官仝獻御甕酒,而裁其獻萬金丹之典。

勘定座改立每月查明之規。原是俟諸座交代之後,確查前吏全簿。或有遺漏者,或有等錯者,而不自覺,遂被查出而䧟罪。是以每月查明,以便無失矣。[1]

十九年,蔡宏謨、翁國材始燒石灰。自古以來,本國船隻皆用螺灰。是年正月,蘇州府鎮洋縣商船壹隻漂到本國赤九崎,引到運天港。其難人吳自成能知曉燒石灰之法。由是副通事蔡宏謨【久高里之子親雲上克定】、御評定所筆者翁國材【伊舍堂里之子親雲上盛孟】奉憲令學其燒法。隨即作陶窑于運天邑,以燒石灰。其燒費甚减,而灰品更好。從此之後,本部、今歸仁兩郡皆燒此灰,每年燒納公庫。由是貢船及楷船皆用石灰。[1]

始獻春麥御初並艾餅粽及蒸糯飯鬼餅于宗廟。春麥之初並上巳,艾餅、端午粽,六月蒸糯飯,八月赤飯,十二月鬼餅,始獻圓覺寺、天王寺、天界寺先王及妃神主。而春麥之初,頒賜王親族並法司官及御物奉行、申口等官。永著為例。

宮城村喜也宇大翁死,而唱歌于墓中。與那城間切宮城村有喜也宇大翁者,七十歲而死。臨終時謂子孫曰:「我能唱神歌,汝等所共知也。若陰間不異于生前,則死後三日,必唱之,以聽汝等。」至期俱徃聽之,果有歌聲。

親泊邑湧川諸喜田鑿溝引泉,注入農田。今歸仁郡親泊邑惣耕作當湧川、地頭代諸喜田等,决開水溝五百餘步,即引親川之水,灣灣曲曲,注至農田。自此之後,田水巳滿,稲穀豐饒矣。

始置國書院嗩呐役,以賜年俸。國書院無有此役,恒奏音樂時,僱得能吹嗩呐者,以為奏聽。至于近日,已為習吹者甚少,再歴數年,則善吹嗩呐之人將有缺乏焉。然而聖主每登寶座,亦欵待賓客,必也奏樂行禮,而音樂甚係緊要,非他技之可比也。由是於御書院始設置嗩呐役,年賜俸米五石,限期二年以為交代。

始裁今歸仁女官阿應理屋惠職。今歸仁郡內設置阿應理屋惠按司職,歴年久遠,莫從稽詳焉。然而尚韶威【今歸仁按司朝典】次男向介明【南風按司朝句】女授阿應理屋惠按司職,傳至向介昭女宇志掛按司,共計五員。今按其事職,五穀祭祀之日,伹為民祈禱之事耳。而他郡祭祀只有祝女以為其祈。由是議裁其職。

始置宮古長間與人及目指役。雍正乙巳年,將其宮古島大神邑人七十二名移居於長間地,以設一邑。此時他邑與人目指兼理其事。然大神邑田地甚狹,只出海漁魚恒為事業。雖移此邑,仍嗜漁魚,不盡力于田畝,而人民貧困,多缺飲食。由是題奏,將他邑人民二百餘名亦移居此邑,即設置與人、目指,以為勸農整俗焉。

始裁大美殿家來赤頭。自徃昔時,擢郡邑人四十六名,扣去丁錢,以為大美殿赤頭。其丁錢係乎公司。然而大美殿每年授知行高一千石,無有出稅。而殿內費用無有缺乏,則不宜扣筭公司丁錢,以為赤頭。由是裁去其役。

改定各處橫目員數,輪授在番。自徃昔時,首里、那霸、唐榮、泊邑等處各置橫目,觀風整俗。而其人數神多,難賜年俸,亦難以授職,由是皆致懶怠,不敢辦理。至于是年,改定首里橫目設置三十員,那霸設置十四員,唐榮、泊邑各置三員,通共五十員。而貢船徃來,每船橫目八員坐其船上,以為把守。亦貢船赴閩時,遣橫目各一員于久米、慶良間島,以致護送。貢船歸回時,各遣橫目一員于久米島、三員于慶良間、二員于伊江島。又二員于伊平屋島,以為迎接。此時只授口粮。且五年一次,五十員輪流實授國頭、久志、本部、今歸仁、讀谷山、勝連、喜屋武、伊江、慶良間九處在番職。此時拜授年俸。永著為例。

始定圓覺、天王、天界廟元旦、冬至並朔望佳節及聖忌日、春秋二分、于蘭盆等日期焚香、獻茶、點燈。圓覺寺、天王寺、天界寺等,正月初一日迄二十日、七月初七日至十二日,自十六日至二十日,冬至朔望,每逢佳節春秋二分,且先王五位聖忌,【圓覺廟有圓王、質王、貞王、純王、益王等聖忌及御宿忌之禮。天王庙只有四位聖忌及御宿忌之禮。天界庙無有聖忌之禮】各日二次,點燈、焚香、獻茶。且又春麥、夏稲初薦,且先王五位御宿忌等日期,各日一次,點燈、焚香、獻茶。七月十三日、十四日,每日三次,點燈、焚香、獻茶。十五日,四次點燈、焚香、獻茶。

始定唐榮勤學在閩年數。洪武以來,唐榮之人或入閩,或赴京,讀書學禮,不定囬限。通于諸書,達于衆禮,待精熟日而後歸國。今年新定以七年為囬來限。醫生上國學醫術者,亦以七年為囬來限。獨衆僧上國參禪學道,又以十五年為歸國限矣。[1]

始定龍福寺行香禮式。自昔龍福寺奉安先王神主,而未有行香禮,似乎禮甚缺。由是舊年,始遣使于龍福寺,春秋行香。又每偶五節朔望,【正月初七日、三月初三日、五月初五日、七月初七日、九月初九日、冬至、歲暮、十二月晦日】設卓一,廟之正面餙香爐一、燈籠一對,每朝行香。起七月十三日,至十五日,進御茶湯,朝夕行香。

二十年,改筭用座為勘定座。

創建佐敷御殿于繼世門內。素無王后之殿,其殿內役人暫挪東宮,以辦公務。然而急有公務時,相離王城,難以辦理。今番王命輔臣運材鳩工,創建此殿于禁城美福門外、繼世門內東地,而其役人皆居乎此,以為辦理。

創建御藏於世誇宮東。自素無貯寶物之庫,分貯各處。今番新建藏庫一坐于禁城世誇宮東地,金銀器物並珍寶皆貯此藏。[1]

毛鴻基、童能秀改修報得橋。兼城邑東有一長江,名曰報得川,其源出自東風平村。且東西之間群山深谷,諸水皆注斯江,而與海相通。況山南人民有事于首里、那霸者,莫不由此地。由是自古設杠,以濟人民。然暴風洪水之時,未免屢次傾圯。王命毛鴻基【奧平親雲上安三】、童能秀【安仁屋親雲上長義】等改修石橋一座,另開小兩口,吐出諸水,以利徃來。而人民免坎難之苦焉。

龍過于豐見城間切,引起暴風,吹破民屋。三月間,忽有龍風,將我那霸村比加屋壁一片吹起,飛來置于樹上。又將南風原村赤嶺之屋吹分兩段,擲其上段于數百步之外。其户二扉不知何去。

始定御醫者並相付于聞得大君御殿輪流宿衛。自素聞得大君御殿無有醫師衛宿,恐有殿人不虞之病。是以御醫者一員,或相付一員,交代輪流,以為宿衛。

旨定每年三時自國相、法司迄吟味官,恩免朝勤或五日或三日。國相及法司官每年春夏秋三時,每其一時,恩免朝勤五日。御物奉行、申口、吟味役等官,恩免朝勤三日。其故者當大任者,千計萬慮,已勞其心。是以王深恤之,始定此例。

始定宮古山、八重山酋長書姓、名乘于所賜御印判。宮古山、八重山人員等原無有姓、名乘,任公職以拜謝日,只蒙御印判。本國員人任地頭職,或任官職,而拜謝之日,書姓、名乘于御印判以賜之。茲照本國例,書姓、名乘于御印判以賜之。

創建八重山野底村分移于黑島民人。八重山黑島相離本島在海路五里外,田地甚狹,人民增繁,飲食難堪。川平村屬地有一曠野,名叫野底,泉甘土肥,宜種五穀。黑島民人徃來,用舟耕田鋤地,以為勞苦。由是在番官、酋長呈請分彼島民人四百餘名而移居于此,乃叫之曰野底村。因設與人一人、目指一人而總理焉。

創建八重山桃里村分移于石垣、登城、平得、宮良、白保等民人。八重山石垣、登野城、平得、宮良、白保等五村田地甚狹,食用屢缺。本島屬地有一曠野,名叫多宇田,泉甘土肥,宜種五穀。五村百姓盡徃此地耕鋤,以為日度。然離各村在四里外,徃還甚勞。由是在番官、酋長呈請分各村民人七百餘名而移居于此,乃叫之曰桃里村。因設與人一員、目差一員而總理焉。

創建八重山高那村分移于離島等民人。八重山古見、西表兩邑之間有茫茫曠野,名叫由珍,泉甘土肥,宜種五穀。且有繫船港,宜可建村邑之地也。小濱村百姓盡賴由珍地以為耕鋤,而得食營。然小濱與由珍相隔海路四五里許,每為耕種,只用舟徃還,勞苦極甚。是以在番官、酋長呈請分離島等民人六七百名而移居于此,乃叫之曰高那村。因設與人一人、目指一人而總理焉。

始止貢使歸國日將其帶來官香並氷糖、桔餅等即獻王上。

始定諸間切遷建村邑並驛宅業經題奏。前此遷建村邑並驛宅不經題奏,只郡民之酋長呈請總地頭官轉達朝廷,以為遷建。然非事之輕,是以題奏,自此而始。[1]

加設久米島在番一員。久米島有兩間切,一曰具志川,一曰仲里。自古遣在番一員監守兩郡,伹令一員兼衛兩郡。不但公事難辦,百姓多有不便。由是總地頭官呈請加設一員。幸蒙俞允。

都通事蔡其棟、大文金文英、宰領魚苟美、鄷世功等查出前站所詐匿站銀,乃蒙褒賜。自昔貢使每上京,皇上加意于球人,每所経驛站,賜銀兩,以為日給。福洲人三名為前站役,引導貢使到所経驛,先領站銀,而後授與球人。至雍正庚戌年,王舅向克濟、正議大夫蔡文河奉使赴閩。轉上京時,特召譯通事謝道武曰:「前站所帶之勘合疑有詐匿。若詐冒不顯,恐違皇上柔遠人之至意。汝用心查騐。」道武奉命查之,所詐匿者果有四百餘兩,遂以查出。于是王舅、大夫相議革去前站役,取其所帶勘合,即令宰領帶去各驛,以為抄牌。此時都通事蔡其棟【具志親雲上】、大文金文英【津嘉山親雲上安垣】、宰領魚苟美【比屋定筑登之親雲上普成】、鄷世功【金城筑登之順珍】四員相共兼前站役,北京徃還,勞苦甚大。乃褒賜蔡其棟、金文英糸綿各三把,魚苟美、鄷世功各二把。

始裁御系圖座中取一員。[1]

始給御系圖座花當一人,年俸一石。[1]

始給御系圖座中取及筆者自朝廷題奏。御系圖座中取及筆者素有自其奉行擇取,中取某、筆者某薦舉以請朝廷,轉以題奏王上。今番商議,照諸役座例,以定自朝廷題奏,而不許其奉行之薦舉。著為定規。

减去御系圖座花當一人。原是有花當三人,無有賜俸。今年商議,减去一人。其餘二人,內一人曰本花當,賜俸米三斛;一人曰假花當。退役,則假花當陞為本花當,因賜俸米,自此而始也。

國頭郡驛移置奧間邑。國頭郡驛原設濱邑,僻置一偏,號令難傳,人民徃還不有均一。由是移建奧間邑。

始賜元旦及十五日素麵于該班國殿士臣。自徃昔時,元旦大臺所以芋御汁乙器、米圓【俗叫團子】一器、赤飯一通,獻于內院。即頒賜赤飯于百官,以勞朝賀之禮。厥後亦議止其頒賜百官之禮,但賜宴當番諸臣。至于後年,亦裁其賜番之士臣。是年,王念其番士臣久在國殿,勞賜麥麫【俗叫素麵汁】于該班【俗叫當番】士臣及家來赤頭。

註釋

1 日本內閣文庫藏本無此節。

猜你喜欢
  卷二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五·柯劭忞
  卷四十 至道二年(丙申,996)·李焘
  ●卷四十四·徐梦莘
  卷十四 孝武帝·王夫之
  第五十二回 梁太子因忧去世 贺拔岳被赚丧身·蔡东藩
  石匮书后集卷第六·张岱
  读礼通考卷一百十五·徐乾学
  读礼通考卷七十六·徐乾学
  第四回 乘兴踏月访佳人 把酒对花谈故事·陈蝶仙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四·佚名
  二百四十 曹(兆页)奏请圣安并报雨水粮价摺·佚名
  志卷第一 高丽史四十七·郑麟趾
  挚虞传·房玄龄
  沈攸之传·沈约
  卷二十一·楼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五十·彭定求

        卷850_1 【招隐】昙翼   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云起远山翳,风至□荒榛。   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蹑磴践其迹,处处见遗薪。   乃知百代下,固有上皇民。   卷850_2 【石桥琪树】隐求   山上天将近

  • 御选明诗卷五十四·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五十四五言律诗五倪光宿清村地阔江流险天空山势高望乡双泪落为客一身劳斜日飞沙鸟西风动野蒿一舟依岸宿深竹夜骚骚陈?  过溪才百步桥转入禅关高阁斜临水平林逺见山波光随鸟度秋色共云闲深惬

  • 卷一百九十六·毕沅

      ◎元纪十四 ∷起著雍涒滩正月,尽屠维作噩十二月,凡二年。   ○武宗仁惠宣孝皇帝   讳哈尚,顺宗达尔玛巴拉之长子,母曰兴圣皇太后鸿吉哩氏。至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生。成宗大德三年,总兵北边。八年,封怀宁王,赐金印。

  • 三十六 江宁织造曹寅奏请应于何处伺候摺·佚名

    康熙四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 江宁织造.郎中臣曹寅谨奏:臣同李煦已造江船及内河船只,预备年内竣工。臣等应于何处伺侯,伏俟圣旨,臣等慎密遵行。 朱批:已有旨了。尔等照旧例伺候。

  • 卷十一·宇文懋昭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十一 纪年 熙宗孝成皇帝三 【庚申】天眷三年春宋遣莫将来充迎护使 乌珠下令沿大河置寨舖防托诸军偷渡大河南归宋朝凡与人渡者罪死 邢洺磁相庆源一带屯驻堡寨其中被获汉人相约於二月

  • 九四九 军机大臣奏遵旨询问纪昀等《三藩纪事本末》有无违碍等情片·佚名

    九四九 军机大臣奏遵旨询问纪昀等《三藩纪事本末》有无违碍等情片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十八日遵旨将《三藩纪事本末》一书其中有无违碍语句,询问总纂纪昀、陆锡熊等。据称。此书现于四库全书内编列存目,其中并无违碍。各

  • 第三章 紫禁城内外 四 不绝的希望·溥仪

    有一天,我在御花园里骑自行车玩,骑到拐角的地方,几乎撞着一个人。在宫里发生这样的事情,应该算这个人犯了君前失礼的过失,不过我倒没有理会。我的车子在那里打了个圈子,准备绕过去了,不料这个人却跪下来不走,嘴里还说: “小

  • 梁简文帝本纪·李延寿

    太宗简文皇帝名叫纲,字世赞,小字六通,是武帝的第三个儿子,昭明太子的同母弟弟。天监二年(503)十月二十八日,出生在显陽殿。五年,封为晋安王。普通四年(523),多次升迁而任都督、雍州刺史。中大通三年(531),被征入朝,还没到达,而

  • 刘光祖传·脱脱

    刘光祖,字德修,简州阳安人。小的时候就由外祖父贾晖抚养,后来他靠外祖父贾晖的恩荫补为官员。刘光祖考中进士,在朝廷上奏对时,他说“:陛下的访察太精密,决断太严厉,追求太平太急速,好大喜功太过分。”又说:“陛下亲自穿上铠甲,骑

  • 孙即康传·脱脱

    孙即康,字安伯,他的祖先是沧州人。后晋末年,辽国迁移河北居民充实燕、蓟,八代祖延应在被迁人中,口说籍贯析津,其实在大兴。官做到涿州刺史。延应玄孙克构,是辽检校太傅、启圣军节度使。即康,是克构曾孙,大定十年(1170)中进士第

  • 卷五十五·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五十五 朱批张保奏摺 雍正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山东布政使【臣】张保谨 奏为奏 闻事窃【臣】至愚极陋仰荷 皇上天恩陞授山东布政使受 恩深重图报愈难惟有洁巳爱民整躬率属殚竭心力 仰答 高厚於万

  • 九、释地·佚名

    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九州。 鲁有大野。晋有大陆。秦有杨陓。宋有孟诸。楚有云梦。吴越之间有具区。齐有海隅。燕有昭余祁。郑有圃田

  • 卷四十二·湛若水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四十二    明 湛若水 撰 御臣妾下 唐中宗神龙元年八月戊申以水灾求直言右卫骑曹参军西河宋务光上防以为水隂类臣妾之象恐后庭有干外朝之政者宜杜絶其萌 臣若水通曰

  • 百工居肆,君子求学·孔子

    【原文】 子夏曰:“百工居肆①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注释】 ①肆:店铺、作坊。 【译文】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达到道。” 【读解】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 春秋辨义卷十五·卓尔康

    明 卓尔康 撰文公三丁未○顷王五年十有三年○晋灵七齐昭十九卫成二十一蔡庄三十二郑穆十四曹文四陈共十八卒杞桓二十三宋昭六秦康七楚穆十二卒春王正月夏五月壬午陈侯朔卒邾子蘧蒢卒左传遂迁于绎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

  • 在仰光良光寺吊宇屋达马与宇额卡达等谈话·太虚

    ──十二月十七日──师:我曾经得到由道阶法师介绍宇屋达马的来信,他说在缅甸如何的宏扬佛法,如何的改进社会。这次到缅京,听到他已圆寂,所以非常的惋惜!因此今天特来吊唁。我对宇屋达马虽非常的钦佩,但他的生平还未能详细知

  • 卷第八(荒字号)·朱时恩

    佛祖纲目卷第八(荒字号) 甲子(周惠王二十年起)庚午(襄王元年)癸卯(顷王元年)己酉(匡王元年)乙卯(定王元年)癸亥(周定王九年止) (甲申)六祖弥遮迦传法婆须蜜 弥遮迦。中印度人。既得法於提多迦已。游化至北天竺国。见

  • 文则·陈骙

    我国第一部修辞学专著。二卷。南宋陈騤(kui)著。《文则》所谓的“文”,有广狭二义。广义指包括诗在内的文学与应用作品,狭义则指文辞。它虽可宽泛地列入文学理论著作,但所论着眼于句法、修辞、用语、文体等细处小处。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