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四歌 你叫王三妹来我叫张二郎

随机推荐

  • 希叟·唐圭璋

      待考。   瑞鹤仙   燕堂秋未老。正木犀香散,芙蓉红小。门阑瑞烟绕。望银河月暗,寿星偏照。碧霞道要。有真人、亲传最妙。况桃源旧约,重寻鬓髮,胜如年少。   缥缈。六铢衣降,九转丹成,五云齐到。十洲三岛。神仙路,

  • 卷一百八十一·志第一百三十四·食货下三·脱脱

        ◎食货下三   ○会子 盐上   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富民赀

  • 怀虑第九·陆贾

    怀异虑者不可以立计,持两端者不可以定威。故治外者必调内,平远者必正近。纲维天下,劳神八极者,则忧不存于家。养气治性,思通精神,延寿命者,则志不流于外。据土子民,治国治众者,不可以图利,治产业,则教化不行,而政令不从。苏秦、张

  • ●卷二十七·徐梦莘

      靖康中帙。   起靖康元年正月三日已巳,尽五日辛未。   三日已巳下诏亲征。   诏曰:朕以金国渝盟药师叛命侵轶边鄙劫掠吏民虽在缵承之初敢怠付托之重事非获已师实有名已戒六师躬行天讨将士锐於敌忾梦卜兆於袭

  • 奉旨讯问曾静口供二十四条 十、科举制度仅仅是讲名讲·雍正

      【原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所著逆书《知新录》内云“科举词章之习,比阳明之害更大更广。阳明之教,虽足以害道,尚依傍道理来;科举之习,公然讲名讲利,卑污苟贱,而不知耻,直把道理一笔勾消,人类尽灭”等语。朝廷用人,所以设立

  • 卷二十四黑头爰立纪略附·刘若愚

    涿州去京师百余里,其涿■〈君邑〉娘娘,宫中咸敬之,中官进香者络绎。冯相铨,其里人也。少年词林,美容公子,人多慕之。值神庙静摄久,交通禁中,是以中官多请冯入皇城游赏。自此,内官皆知有小冯翰林矣。天启甲子春,逆贤进香涿州时,铨

  • 卷之二百四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二十八·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国朝宫史卷二十八书籍七史学钦定明史一部圣祖仁皇帝特命开馆修辑明史乾隆四年告成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传二百二十卷目録四卷奉旨校刋御批?治通监纲目一部圣祖仁皇帝万几余暇披览朱子纲目及

  • 小雅·毛公

      鹿鳴之什   鹿鳴.燕群臣嘉賓也.既飲食之.又實幣帛筐篚.以將其厚意.然後忠臣嘉賓.得盡其心矣.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

  • 卷一百·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一百     宋 卫湜 撰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郑氏曰躬身也礼自外作故治身鄙诈入之谓利伪生易轻易也孔氏曰前云致

  • 卷一百七十三·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七十三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四十六学礼蕙田案三代以上自王子公卿大夫士之子国之俊造及曲艺之士无不养之于学校之中待其学成而任之必官故其时选举与学校不分两

  • 王言第二十一·管仲

    失传。

  • 卷三·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性理精义卷三皇极经世书 【案邵子传先天之学者也然伏羲卦以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为八卦之象而邵子以日月星辰水火土石为八卦之象盖自为一家之学非谓伏羲之本象如此也○邵子以八者为天地之体推而至於

  • 卷五百七十一·佚名

    △第六分无所得品第九尔时会中有菩萨摩诃萨。名为善思。问最胜曰:佛授天王菩提记耶。最胜答曰:我虽受记而犹梦等。尔时善思复问最胜。天王受记为何所得。最胜答言:我虽受记而无所得。善思复言:无所得者不得何法。最胜报言

  • 投子青和尚语录目录·投子义青

    卷上  序  白云山海会禅院语录  投子山胜因禅院语录  师答同霖十问  偈颂真赞卷下  颂古(一百则)  行状  跋

  • 读史抄·刘宰

    郑当时好黄老言而每五日洗沐尝置驿马长安诸交请谢宾客至明旦常恐不徧何胷次扰扰如博极其言亦若人之流亚也孟坚谓其不能为醇儒过矣

  • 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佚名

    简称《太上业报因缘经》。道教书名。十卷。旨在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之说。就其内容、形式均吸取佛经。此书系出隋唐前,盖南朝道经。收入《道藏》第174—175册。敦煌遗经中有此经,证明此经盛行于唐代。《三洞奉道

  • 宋诗钞(四库本)·吴之振

    一百六卷。清吴之振编。本书是作者不满明代前后七子“尊唐抑宋”,故搜集宋代诗人专集,选刻此书,以展宋诗全貌,显 “宋诗之长”。收诗人一百家 (其中十六家有目无书),收诗一万二千余首。所收宋人诗作,原已成集者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