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奉旨讯问曾静口供二十四条 十、科举制度仅仅是讲名讲

  【原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所著逆书《知新录》内云“科举词章之习,比阳明之害更大更广。阳明之教,虽足以害道,尚依傍道理来;科举之习,公然讲名讲利,卑污苟贱,而不知耻,直把道理一笔勾消,人类尽灭”等语。朝廷用人,所以设立科举者,以科举之人,所习皆四书五经,诵法圣贤之道,讲求圣贤之义理故也。人能读书明理,其造诣底蕴,皆见之于举业文章。是以朝廷设立科举,以期多得读书明理之人,为国家之用。今曾静以科举之为害,直到得把道理一笔勾消,人类尽灭,这是何说?且若不设科举,更有何法可以发明圣人之道理乎?至人之贤愚不一,科举内卑污苟贱之人,原世间所有。惟在朝廷辨别此等卑贱之人,而不用耳。非可废科举之制,而后禁人之卑污苟贱也。况无耻之人,即使不设科举,而别开用人之途,如或乡举里选,或征辟聘荐,或改诗赋策论,则讲名讲利者,又必于别途行其卑污苟贱之事矣。曾静又有何术,可以禁人之讲名讲利,着据伊所见供来。

  【译文】

  问曾静:皇上旨意问你,你所写作的叛逆书籍《知新录》里说了“用诗文词章科举取士的做法,比王阳明学说的害处更大更广。王阳明的观点,虽然损害了圣贤的道德义理,但是,还摹仿出了一些道理来。科举这种做法,公开讲求名利、卑污苟贱而不知耻辱,竟然把道德义理一笔勾销,将人类的天性也都泯灭尽了”等言语。朝廷要选用人才,所以设立科举这种制度,是因为科举的学子,所学习的都是四书五经,吟诵效法的是圣贤的道德准则,讲求追索的是圣贤的仁德义理的缘故。世人能够通过读书明白事理,他的学问深浅高低,都体现于科举应试的文章中,所以朝廷设立科举考试,希望能够多得些读书明理的人才,为国家效力所用。而今曾静认为科举的害处,竟然到了把道德义理一笔勾消,将将人类的天性泯灭至尽的地步,这是什么说法?倘若不设立科举制度,又有什么方法可以发抒阐明圣贤的道德准则呢?世人本来就是贤愚不一,科举内存在卑污苟贱的无耻小人,原来世间就有的,只是由朝廷辨别这些卑贱之人不予选用罢了,不是废除科举制度后就可以禁止卑污苟贱行为的。况且那些无廉无耻之人,即使朝廷不设科举而另开选用人才之路,比如,或者让地方官推举选拔,或者征求召聘推荐,或者改为上书诗赋策论,那些讲求名利的人,必然又要于这些途径去做他们卑污苟贱的事情了。曾静又有什么方法可以禁止人们讲求名利呢?让你根据自己的所知所见招供出来。

  【原文】

  曾静供:朝廷设立科举,以四书五经取士者,盖以修己治人之道尽备于四书五经,欲人童而习之素,讲明其理,理通然后发为文章。而朝廷即以考察其浅深得失,择其优者而升举之。其立法之意,原尽美尽善,无毫发可议。但在下之人,实能仰体朝廷之意者少,蒙昧不知者多。是以积之又久,不免忘其本而徒事其末。以为朝廷取士,取文字,只要文字说得尖隽,即可以中有司之选。初不知文字之上,原有一层义理,当学当讲也。因妄谓文字可以乖巧习得来,于是设立方便法门,拟定程课,日以讲文为事。其讲文也,又只是以临场描摹填凑,袭取割截,及卖弄笔头为计。而圣贤道理,当身行谊,遂置之高阁不论。且人身既有血气,营名图利,乃其常情。况乡人无知者多,能有几个晓得朝廷立法之意,原是要人通经明理,以备国家之用。只谓科场之设,乃是生人取名取利之途。是以一有子弟,未尝不使之读书,问读书何为,则曰取科名、获禄利而已。自少小时,即横这个俗鄙识见,在胸渐长渐大,名利之心日深,而从事于文字。到文字中式得选时,越发营名图利,而毫无忠君爱民,力图报效之心。此弥天重犯在山僻无知,不通世务,妄据蠢见,遂有是把道理一笔勾消之说。其实到今日看来,全不如是。举业何曾无人,几多奇勋伟烈,大半多是举业家做就。且皇上天聪明,无法不精,无弊不彻。即如圣谕,谓无耻之人即使不设科举,而别开用人之途,则讲名讲利者,又必于别途行其卑污苟贱之事。此皆洞彻人情,深悉世务,智能察万变方得见及于此。由是看来大半总要得人,何法无弊,唯得其人而行之,弊斯可免。如今养士之法,平昔总要教官得人,教官之品虽小,而所职之事甚大,必须择道明行修者,专使之教育其子弟。以圣贤中正之道,孝弟忠信之行,聚讲日专,丁宁反复,其或有行谊不修者,则即许责惩。如此三年教成,然后教官具文行优劣之册,申详学政,学政核考其实而高下之,并以其果否验教官之诚伪明暗。是教官劝其行于平日,而不徒以文。学政考其文于一时,而兼察其行,文行交备而真才以得,积弊庶几得减。抑近读圣谕,而知本朝用人,原不专恃科举一途。除科举之外,尚有选孝廉、优生、实学等法,有此诸法,庶几足以尽天下之才,而裕国家之用。便选举亦要得选举之人,方能无弊。若临考,学政独凭教官之荐举,苟教官非人,只取平日与己情文相接、酒食相征逐者,荐之举之,而闭户守正之士,仍终不得有闻,恐亦无补。故在今日国家取士用人之际,固超出千古,然欲历久成化,似当参用程明道所议宋熙宁间取士法,损益斟酌行之,方为更善。弥天重犯山鄙无知,不与人数,感佩皇恩,深重自计,衔结无由,仰承旨问,敢不剖心直供。

  【译文】

  曾静供:朝廷设立科举制度,用四书五经选取人才的做法,是因为修省自身、治理众人的道理,都完备地包含于四书五经之中。朝廷想使幼童便学习这些经书,平素授讲明白书中的道理,道理通顺明彻后便发挥为文章,而朝廷就以文章考察他的学问深浅得失,择选其中优秀的而提升举用他们。朝廷设立科举的本意,原是尽善尽美,没有丝毫不当之处可让人议论的。但是,天下世人中,真正能仰望体念朝廷意图的人少,蒙昧无知的人多。再说此习尚积之已久,人们不免忘记了科举的根本而重视起它的次要方面,认为朝廷设立科举取人才取文字,只要文字写得新颖隽永,就可以被试官所选中。起初并不知道文字之上,原来还有一层义旨道理应当学习应当讲求的。因此,妄自认为文字可以通过乖巧便学习得来,于是设立方便的办法和门路,拟定课程,天天以讲习文章为自己的大事。他们讲习文章,又只是临场描摹填凑,抄袭割裁,以及卖弄笔头生花之巧为计,而圣贤们经书中所说的道理,以及自身应具备的品行,就都置之于高阁不说。而且人既然是有血气情感之躯,营求谋图名利,也是人们的常情。何况乡下人中无知无识的多,能有几个晓得朝廷设立科举制度的本意。原来是要人们通晓经义明白事理,以备国家选拔任用,只认为科场的设立,竟然是世人们谋取名利的途径了。

  所以,家中生有孩童,未必不让他们读书。如问他们读书有何用?就回答说:为了考取科名,获得官禄利益而已。从孩童时心中就存有这些鄙识俗念,渐渐长大后,追求名利之心日益加深,并且反映在自己写作的文字中。等到文章科试中选的时候,越发是营求谋图功名富贵,而丝毫没有忠君爱国爱民,力图报效朝廷的心愿了。这便是我这个弥天重罪的犯人居住在山乡僻野,无知无见,不通人情事务,妄自根据自己愚蠢的见解,于是有了科举把道德文理一笔勾销的说法。其实今天看来,完全不是这样。通过科试举成大业的何曾没有人呢?多少奇功殊勋和伟烈业绩,大多数是通过科试举业的人才创建的。况且当今皇上天赋诚信,睿智聪明,没有不精通的事理,没有不明察出来的弊端。正如皇上圣谕所说:那些少廉无耻之人,即使朝廷不设科举而另选用人才之路,那些讲求名利的人,必然又要于这些途径去做他们卑污苟贱的事情了。这些都是皇上洞察透彻人情、深切探悉世务、睿智观察万事变化之后,才得出的至理见解。由此看来,朝廷大半总是要选用人才,什么方法又没有弊端呢?只有选得人才后,使他克守品行,才能免除这些弊端。如今培养人才的方法,平时总要选用学官得当。学官中学正、教谕的官品虽然小,而所职事的责任重大,必须选择道理明白、品行修省的人,专门派他们教育百姓子弟。用圣贤们中正的道德准则,孝顺父母尊奉兄长的忠信品行,天天专门讲授,反复嘱咐叮咛。学生中如果有不注意修省品行的,就立即对他责罚严惩。这样教育三年,然后教官将记录学生品行优劣的文册,申报学政,学政依据文册考核学生品行的高低,并且以事实是否相符,来检验教官的诚实或虚假。这就是教官平时注意规劝学生的行为,而不仅是教他们文化,学政于一时考核学生的文化,而又兼理考察他们的品行。文化品行具备就可以得到真正的人才,讲求名利的积习弊尚才逐渐能得到减少抑止。近日读到皇上圣谕,才知道本朝选用人才,原来不是专设立科举一种途径,除科举制度外,尚有选举孝廉方正、优贡等以实际才学荐拔人才的方法。有了这些制度,就足以选尽天下人才,而够国家所任用了。但是,选举考廉、优贡也得有能公正荐举的官员,才能没有弊端。如果临考时,教政官员仅仅凭依教官的推荐举选,假若这些教官不是正直之人,只选取平时与自己私情、文章相近相接、酒食宴饮互相邀请过从密切的人推荐举送,而那些闭门苦读,守礼守法的正派学子,仍然是到头来也不能被知闻选送,恐怕也是于事无补的呀!所以,今日国家选拔任用人才的制度规定,固然优点超出了千古历代,然而如想经久不变,形成教化,还应当参考采用程颢所提议宋朝熙宁年间实行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斟酌它的优劣好坏后再予实施,才能更加完善。我这弥天重罪的山野鄙夫无知无识,不能与人数说,感戴钦佩皇恩深重,自己思忖即使结草衔环报答皇恩也无用。如今仰承皇上谕旨询问,怎敢不剖白心迹据实情供说。

猜你喜欢
  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陈寿
  卷五十五·志第三十六·百官一·脱脱
  卷四十九·志第三十·食货四·脱脱
  卷下·梁溪坐观老人
  第三十回 晋灭唐汉继晋郭氏周承·黄士衡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七十九·佚名
  卷之五百五十七·佚名
  第二十一册 天命六年四月至五月·佚名
  卷五·佚名
  附録四·佚名
  卷一百六十三·佚名
  卷一百九·雍正
  卷二·乾隆
  4.尧舜让位·林汉达
  唐荣禧·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张沟南端(沟南存稿)·顾嗣立

    端字希尹,江阴人。博学好修,以荐授绍兴路和靖书院山长。历官海盐州判官、江浙行枢密院都事。人称为沟南先生。所著有《沟南漫存稿》。子宣,洪武初与修《元史》,擢翰林编修。 和传可除夕 和秦仲对雨 次韵酬马国瑞都司二首

  • 卷一百四·徐世昌

    曹振镛曹振镛,字怿嘉,号俪笙,歙县人。乾隆辛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傅。谥文正。有《纶阁延晖集》、《话云轩咏史诗》。揽镜词人怜渐憔悴,壮志犹轩举。揽镜忽愁生,心知口不语。汉将军

  • 卷五十八·陈起

    <集部,总集类,江湖小集>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五十八    宋 陈起 编周文璞方泉小集 投金濑赋 世之所谓英雄豪杰之伦常多罹於困厄方伍胥之遭忧兮寄微命於一食就婵娟以就哀兮乃鞠躬而进筥何衆人之未然兮遽见

  • 卷十八·沈德潜

    ☆高其倬字章之,奉天铁岭人。康熙甲戍进士,官至户部尚书,谥文良。著有《味和堂集》。○文良馆选后,乞假读书数年,然后就职。生平学术政治,俱有根本,所为诗其言有物,匪求工于队仗声律之末也。古体尤卓然,而外间所称,转在近体。○

  • 东都事略卷三·王称

    本纪三  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宣祖第三子也母曰昭宪皇后后梦神人捧日寘于怀遂有娠以晋天福四年十月甲辰生于开封府浚仪县崇德北坊官舍赤光满室幼頴悟好读书宣祖爲将征淮上克州县诸将皆争子女玉

  • 第七十三回 背德兴兵周师再败 揽权夺位陈主被迁·蔡东藩

      却说齐主湛检得元蛮书,立即动怒,便欲将蛮加罪。蛮急贿托幸臣,替他求免,还算罢官了事。蛮为百年母元氏父,蛮得免诛,元氏仍居顺成宫,不过伤子枉死,更增一层悲泪罢了。先是周太师宇文护母阎氏,及周主第四姑,并诸戚属等,皆寓居

  • 卷之二百四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之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之二百四十二·佚名

    光绪十三年。丁亥。闰四月。戊子朔。上诣储秀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丙辰皆如之。内起居  ○谕军机大臣等、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之兄。巴特玛车林、业经降旨赏给五品顶戴花翎惟念该呼图克图年幼。抚

  • 第二十五节 加里波的再入罗马及再败再被逮·梁启超

    1864年,王英玛努埃复以罗马问题与拿破仑有所协议。其年9月,两国缔约,法人撤其戍罗马之兵,而意王仍不侵犯其政权。此实外交渐进之政策,不得不然也。而热诚如裂之加将军,至此益欲忍不可复忍,彼其少壮以来如挟持之共和主义,遂复

  • 《明史》中的小说·吴晗

    《明史》所包括的时代从洪武元年到崇祯十七年(1368—1644),三百年。《明史》的纂修时期是从顺治二年到乾隆四年(1645—1739),前后约共百年。因此在研究《明史》的时候,我们应当知道这书所记载的是从十四世纪后半期到十七世纪

  • 卷一百六·佚名

    △阿阇世王子会第三十七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阿阇世王所爱之子名为师子。与其同友五百人俱。皆已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各持种种幢幡宝盖。从王舍城往耆阇崛山。到如

  • 正法花经卷第六·佚名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正法花经药王如来品第十  佛告诸比丘。道法一等无有二乘。谓无上正真道。往古来今无有两正。犹如众流四渎归海合为一味。如日所照靡不周遍未曾增减。若族姓子欲至正觉。解无三涂去来今者

  • 宗镜录卷第五十五·延寿

    夫论法处之色。都有几种。答。有五种。一极略色。二极迥色。三受所引色。四遍计色。五定果色。一极略色者。以极微为体。但是析彼五根。五尘。四大。定果色至极微位。即此极微。便是极略色体。二极迥色者。即空间六般

  • 卷第二十九·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二十九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不举敷具学处第十四之余尔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时有长者。请佛及僧就舍而食。于时有一少年苾刍。策励身心修诸善品。便作是念。今日佛僧受请。我

  • 侨吴集·郑元祐

    诗文集。元郑元祐(1292—1364)撰。十二卷。元祐字明德,遂昌(今属浙江)人。至正间除平江路儒学教授,以疾去。后擢浙江儒学提举。卒于官。元祐右臂有疾,以左手书写,自号尚左生。有《遂昌杂录》。《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

  • 易小帖·毛奇龄

    五卷,清毛奇龄著。实为毛奇龄论《易》之语,由弟子编次成书。旧目原为十卷,后删为八卷,最后定为五卷。全书论说一百四十三条,皆讲《易》杂说,与毛奇龄《仲氏易》相发明。书中多引前人训诂,以纠近人说《易》之误,其说多

  • 佛祖纲目·朱时恩

    凡四十二卷(包括卷首)。明代朱时恩编。崇祯七年(1634)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六册。本书从万历三十八年(1610)开始编纂,历时二十一年完成。内容从释尊之示现受生至明代万峰时蔚示寂为止,以诸佛及历代祖师之化导、行谊等事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