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沧浪吟集钞

严羽

行子吟

行子在江海,飘飘靡常踪。有如芒砀野,朔风卷飞蓬。朔风无休期,飞蓬日千里。散落天地间,有宁复归理。胡雁西北来,一叫三徘徊。何时别沙漠,昨夜宿阳台。同群一相失,羽翮常低摧。人物有殊性,奈何罹此哀。

昨夜客游初,结交重豪迈。高冠湛卢剑,志若轻四海。白首悔前图,蹉跎天一际。寒冬剑门道,失路空踟蹰。深林聚豺虎,绝壁号猩鼯。雪深车轴折,征马惊啼呼。何当返故处,餐黍居田庐。泪下不能禁,肠转如辘轳。

我友远言迈

朔风卷秋树,白日寒无光。是时鸿雁来,四野何苍茫。我友远言迈,使我结中肠。如何携手欢,一旦成异乡。行旅有期程,游子多悲伤。置酒欲高歌,泪来沾我裳。四座惨相顾,征马亦徬徨。未知会面日,且复尽兹觞。

悠悠我行迈

悠悠我行迈,邈在天一方。道路无终极,时节异炎凉。路逢故里亲,挥泣问我乡。妻子别离久,不知今存亡。中原多白骨,城邑聚豺狼。远去无僮仆,思还绝饣候粮。寄语家中人,远行良可伤。

朝日临高台

朝日临高台,胜彼芳树闲。上有共栖鸟,和鸣何关关。尔乃慕俦侣,我胡独不然。良友在万里,邈然河与山。聚会岂不思,岁月倏已殚。未必无他人,要非心所欢。

仙游

忆读玲珑篇,来往虚皇阁。空见白芙蓉,秋风几凋落。昨逢紫阳君,共有丹台约。下视尘埃中,冠缨缚猿犭矍。世事行若此,悠悠复何托!

朝别简寂观,夜行石径溪。溪光照厓绿,月色正相宜。石上三道士,颀然好丰姿。或美金光草,或把珊瑚枝。恁风招素手,赐我一玉卮。叹我事远游,萧飒朱颜衰。长林孤月落,羽盖何葳蕤。童童乘之去,弃我忽若遗。明发闻无睹,但有青鼯啼。

瀑布似明月,上有石梁横。矫首望东海,正见蟾蜍生。扬辉天汉间,下照篷丘城。桂实几凋落,姮娥空闻名。咄哉玉斧子,不如白兔精。灵药不服食,执柯独何成。迢迢彩云外,谁吹白玉笙?竦身一长听,了若出寰瀛。

登豫章城

忧来不自得,登城望高天。寒云四面起,朔气下长川。脱剑且却座,君知心惘然。奈何平生志,郁抑江湖闲。凛凛秋风来,茫茫落日晚。长忧生白发,沈想忘朝饭。向来经济士,本自碌碌人。萧曹刀笔吏,樊灌市井臣。徒步取勋业,汉道为光新。我今何为者!飘飘去乡国。狂歌豫章城,醉卧风江碧。但取英雄笑,终惭倜傥生。名当以德载,事耻因人成。独酌还独酌,哀歌□寂寞。安得凌风翰,为君拂寥邈。

游临江慧力寺

舟中望古刹,川上移琴樽。隐隐林阁见,迢迢锺梵闻。列岫不离席,惊涛常在门。风帆与沙鸟,泛泛随朝昏。天高一帆挂,静室众香焚。烟起多近郭,鸦归无远村。松际上微雪,经声来暮猿。赏惟静者契,法对高僧论。安得息尘驾,永怀赡独园。明朝别此去,惆怅满松云。

山居即事

稍欣入林深,已觉烦虑屏。霜果垂秋山,归禽度岚岭。纷纷叶易积,漠漠云欲盛。涧底寂无人,松萝窅然暝。惟闻山鸟啼,月上柴门静。终岁寡持醪,延欢聊煮茗。群书北窗下,帙乱谁能整。

庐陵客馆雨霁登楼言怀寄友

终日坐汾淟,邈然无少欣。登楼一周览,始见万山群。微雨洗残暑,青天卷浮云。襟怀两廓落,朗若见夫君。见君君何在,顾影还独笑。吏非金门游,隐异沧浪调。江明秋月白,山空夜猨啸。徒事百卷文,未返一竿钓。留滞岂胜愁,非君谁与谋。水寒终赴海,雁远暂宾秋。举世不可语,犹当傲巢由。赠君三尺剑,永驾五湖舟。

别客

客鬓风霜晚,离亭鼓角闻。念君当此去,把袂不能分。衡霍连秋气,潇湘合暮云。愁心将落叶,向晚共纷纷。

出塞行

将军救朔边,都护上祁连。六郡飞传檄,三河聚控弦。连营当太白,吹角动胡天。何日匈奴灭,中原得晏然。

江楼夜月怀故山友人

昨夜江楼月,思君好断肠。猿声相应发,山色更青苍。楚塞来书远,闽关隔梦长。今朝看愁鬓,为尔半成霜。

有怀阆风山人

把酒忽惆怅,君今吴楚间。孤云随马首,风雨隔河关。心事竞何在,此行殊未还。空将百年意,泣向宝刀环。

怀南昌旧游

昨在南昌府,清游不可穷。杯行江色里,棹进月明中。楼笛吹晴雪,菱歌漾晚风。坐来怀旧迹,万里一飘蓬。

江行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云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塞下

鞍马连年出,关河万里赊。将军思报国,壮士耻还家。大漠春无草,天山雪作花。谁怜李都尉,白首没胡沙。

三衢邂逅周月船临别赋此

戎马相逢日,那知复此间。客愁诗莫遣,世事酒相关。江上孤舟在,天际两鬓斑。更将忧国泪,满袖送君还。

还山吟

日暮望南山,怅然归思发。如何山中客,屡看城头月。城头月明女萝秋,石磴潺湲泻久别应惆怅,涧鸟相呼亦共愁。城南故人与我好,令我忘却归山道。昨夜西窗梦到家,忽惊千嶂花芝老。朝来舟子促辞君,回首空江语尚闻。别后莫嗟难见面,相思只望岭头云。

孺子台吟

去年醉与东湖别,欲上衡湘泛秋月。君家留我却邅回,怅望还成阻修阔。西山缥缈翠屏开,复忆滕王倒玉杯。经过始识洪崖井,调笑重登孺子台。台前呼酒折荷花,水净烟明散落霞。举杯失笑君何在,望断行云空咄嗟。故人别后还愁绪,此都不是余留处。兴来目送海边鸿,归心挂在闽溪树。

思归引

海上之草绿芊芊,洞门一闭今□年。仙骥去时留紫鞭,挂壁见之心惘然。欲归即归亦由我,不待功成何不可。尧舜不能屈巢由,自余王侯何足游。武陵春水绿萧萧,就中亦有桑麻郊。近闻秦人笑相语,待我东溪种碧桃。

送戴式之归天台山歌

吾闻天台华顶连石桥,石桥嵬绝横烟霄。下有沧溟万折之波涛,上有赤城千丈之霞标。峰悬磴断杳莫测,中有石屏古仙客。吟窥混沌愁天公,醉饮扶桑泣龙伯。适来何事游人间,飘飖八极寻名山。□花树下一相见,笑我萧飒风沙颜。手持玉杯酌我酒,付我新诗五百首。共结天边汗漫游,重论方外云霞友。海内诗名今数谁,群贤翕沓争相推。胸襟浩荡气萧爽,寒空万里云开时,人生聚散何超忽,愁折瑶华赠君别。君骑白鹿归仙山,我亦扁舟向吴越。明日凭高一望君,江花满眼愁氛氲。天长地阔不可见,空有相思寄海云。

送吴会卿再往淮南

故人身披紫绮裘,腰佩宝块骑胡骝。英风侠气横四海,辞我远向淮南游。淮南桂树应犹在,八公举手遥相待。明月高悬五两头,随君千里过淮流。十年鞍马边城道,又向边城见春草。萋萋□□□,长安北望空愁人。荆楚奇材多剑客,感慨相逢思报国。男儿事业早致身,青鬓须防雪霜迫。我向人间久拂衣,白云相伴掩岩扉。调琴鼓罢清商曲,愁见孤鸿天际飞。

临川逢郑遐之云梦

天涯十载无穷恨,老泪灯前语罢垂。明发又为千里别,相思应尽一生期。洞庭波浪帆开晚,云梦蒹葭鸟去迟。世乱音书到何自,关河一望不胜悲。

将至浔阳途中寄诸昆弟

渺渺孤帆去几程,悠悠天际望湓城。一身避乱辞乡国,千里相思隔弟兄。猿叫匡庐寒暮色,雁过彭蠡带秋声。江湖此去方漂泊,肠断风尘远别情。

客中别□季高

悠悠远别半生悲,白日相逢又语离。海内风尘愁未已,天边消息到何时。洞庭旅雁春归尽,瓜步寒潮夜落迟。惆怅孤舟从此去,江湖未敢定前期。

寄郭招甫时在浔阳

梦向三江买钓船,挂帆西去白云边。窗开晓色香炉见,门落寒声瀑布悬。百年酒兴陶彭泽,四海诗名孟浩然。何日真寻尘外迹,焚香酌茗话先贤。

送崔九过丹阳郡上荆门省亲

江国归心一雁牵,河楼分手数杯传。千崖万壑秋声里,匹马孤帆落照边。牛渚寒波翻极浦,荆门晚树合遥天。他时莫往瑶华问,南北相思各渺然。

楚江晚思

旅思遥遥倦向南,谁家烟火起晴岚?孤城归鸟连寒角,极浦斜阳带远帆。枫叶自能悲楚客,竹枝何用怨江潭。今朝欲写风波恨,千里书成手自缄。

古懊侬歌

郎去无见期,妾死那瞑目。郎归认妾坟,应有相思木。

朝亦出门啼,暮亦出门啼。蛛网挂风里,遥思无定时。

西陵望

西陵终日望,不见有归桡。欲去频回首,寒江起暮潮。

送友人

黯黯离筵夕照收,江城羌笛起边愁。念君此去三千里,何处关山是楚州。

羽林郎

貂帽狐裘塞北妆,黄须年少羽林郎。弯弓不怕天山雪,生缚名王入建章。

闻笛

江上谁家吹笛声?月明霜白不堪听。孤舟万里潇湘客,一夜归心满洞庭。

吴中送友归豫章

川程极目渺空波,送尔归舟奈别何!南国音书须早寄,江湖春雁已无多。

答友人

湘江南去少人行,瘴雨蛮烟白草生。谁念梁园旧词客,桄榔树下独闻莺。

闺怨

昨夜中秋月,含愁顾影频。空留可怜影,不见可怜人。

懊侬歌

君子如白日,原得垂末光。妾心如萤火,安得久照郎。

船在下江口,送风不得上。结束作男儿,与郎牵百丈。

喜友人相访拟韦苏州

朝朝竹林院,闭户读残书。几阁晨风入,荒郊寒露馀。故人步屟至,清坐每踟蹰。辍卷还留兴,漱泉同饭蔬。

和上官伟长芜城晚眺

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冯高黯未消。京口寒烟鸦外灭,历阳秋色雁边遥。清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迢迢。

猜你喜欢
  卷五百三十九·彭定求
  李振祖·唐圭璋
  山谷词 三·黄庭坚
  第一场·老舍
  楔子·纪君祥
  卷十九·杜文澜
  词苑丛谈卷十二·徐釚
  提要·刘崧
  巻七·查为仁
  卷九十六·朱彝尊
  卷四百二十九·曹学佺
  宛丘集补钞·吴之振
  元风雅原序·孙存吾
  卷二百三十八·佚名
  卷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録鬼簿后序·钟嗣成

    文以纪传,曲以吊古,使往者复生,来者力学。《鬼簿》之作,非无用之事也。大梁锺君,名嗣成,字继先,号丑斋,善之邓祭酒、克明曹尚书,皆其师也。累试于有司,命不克遇;从吏则有司不能辟,亦不屑就。故其胸中耿耿者,借此为喻,实为己而发也。

  • 卷一百九十一·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九十一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六十八 刘克庄 荔支岩【洞内小石如荔支者无数】 异境閟神奇一罅通深阻呀然张蟾吻光怪腹中贮始来尚觌面稍进但聆语回头失尘世束緼行里所石房容十客石柱径

  • 卷三·曹庭栋

    钦定四库全书宋百家诗存卷三嘉善曹庭栋编穆叅军集穆修字伯长天平人真宗东封诏举经明行修之士修预选特赐进士调泰州司理防军负才忤监郡者诬以罪贬池州逢恩徙頴州文学掾修性刚介尝有豪士作佛庙修为作记记中不及士名士遗

  • 刘将孙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刘将孙(1257—?)字尚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刘辰翁之子。尝为延平教官、临江书院山长。事迹见《新元史。刘辰翁传》。有《养吾斋集》四十卷,久佚。《四库总目提要》云:“将孙以文名于宋末,濡染家学,颇习父风,故当时有小

  • 第一百四十九回 救后路衡山失守 争关余外使惊惶·蔡东藩

      却说谭延闿见和议破裂,又入战争时期,和鲁涤平等定下计划,等湘谭的鲁涤平军准备好后,便和长沙对岸的蔡巨猷军的刘序彝部,以及湘阴、赤竹、洙州各面的军队,齐进以夺长沙。到了赵军下总攻击令的那一天,因鲁军还不曾准备定

  • 卷十二上·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十二上 【起丁未汉桓帝永康元年尽癸酉汉献帝初平四年】凡二十七年 【丁未】永康元年春正月东羌复反段熲撃破之○夫余寇玄

  • 钦定石峰堡纪略卷十四·佚名

    初七日庚申阿桂福康安奏言窃照官兵进逼石峰堡贼巢周围安卡挖壕防贼水道数日以来海兰察明亮等带兵于石峰堡前又拏卡二座以圗逐渐进逼距贼人所挖沟壕甚近贼匪亦不敢出争【臣】等现已将石峰堡层宻攻围贼匪自知无路可岀一

  • 三国史记卷第四十八。·金富轼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四八卷列传八零零零零列传第八。[向德][圣觉][实兮][勿稽子][百结先生][剑君][金生][

  • 杨镐传·张廷玉

    杨镐,商丘人。万历八年(1580)考中进士。先后当过南昌、蠡县知县,然后进入朝中当御史,因事调为大理评事。后来又升为山东参议,负责防守辽海道。他曾经和大帅董一元一道在雪夜中翻越墨山去袭击蒙古炒花部的营帐,大获全胜,升任

  • 卷九上·沈枢

    钦定四库全书 通监总类卷九上     宋 沈枢 撰谏诤门 魏任座之言直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於羣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

  • 第六章 顺宪穆敬四朝事迹·吕思勉

    第一节 顺宗谋诛宦官德宗长子名诵,是为顺宗,德宗即位之岁,即立为太子,至贞元三年八月,而有郜国公主之狱。郜国者,肃宗女也。初降裴徽。徽卒,又降萧昇。昇卒,主与太子詹事李昇等乱。昇,叔明子,叔明,鲜于仲通弟,赐国姓。昇事又见《

  • 卷十三·冯复京

    <经部,诗类,六家诗名物疏钦定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卷十三  明 冯复京 撰国风邶五泉水篇泉水蓝田吕氏曰泉水即今卫州共城之百泉也淇水出相州林虑县东流泉水自西北来注之故曰亦流于淇而竹竿诗言泉源在左淇水在右者

  • 女日鸡鸣·佚名

    ——和谐平淡的二人世界【原文】女曰鸡鸣,士日昧旦(1)。子兴视夜(2),明星有烂(3)。将翱将翔,弋兔与雁(4)。弋言加之⑤,与子宜之(6)。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7),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8),杂佩以赠之(9)。

  • 哀公·哀公二年·左丘明

    【经】二年春王二月,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取漷东田及沂西田。癸巳,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及邾子盟于句绎。夏四月丙子,卫侯元卒。滕子来朝。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秋八月甲戌,晋赵鞅帅师及郑罕达帅师战

  • 海潮音第二期宣言·太虚

    本月刊这二期草草出版,很多不完善、不纯洁的地方,同人等亦觉殊鲜惬意。但原意祗是个要适应现在这人间世的时机,以发挥圆成实的真理──即大乘佛法,来解决那立需解决的种种重要问题:或有把现在人间世的需要看错的地方,或有把

  • 佛说法乘义决定经卷中·佚名

    西天三藏明因妙善普济法师金总持等奉 诏译尔时勇猛甚深比丘。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住四念处。佛言。比丘。所谓应观内身外身内外身。住有色不净。一切世间。忧悲苦恼。正念了知。观内受外受内外受。住种种诸苦。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九·圆晖

      从此第二。明能依功德。就中六。一明四无量。二明八解脱。三明八胜处。四明十遍处。五明得依身。六明起定缘。且第一明四无量者。论云。如是已说所依止定。当辨依定所生功德。诸功德中。先辨无量。颂曰。  无量

  • 原本周易本义·朱熹

    朱熹著。成书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朱熹在《答黎季忱》中认为“《易》本卜筮之书”(《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二),作《周易本义》就是要还《周易》的本来面目。原本依吕祖谦《古周易》本,经与传相分,共十二卷,上下经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