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法乘义决定经卷中

西天三藏明因妙善普济法师金总持等奉 诏译

尔时勇猛甚深比丘。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住四念处。佛言。比丘。所谓应观内身外身内外身。住有色不净。一切世间。忧悲苦恼。正念了知。观内受外受内外受。住种种诸苦。一切世间。受悲苦恼。正念了知观内心外心内外心。住虚幻无常。一切世间。忧悲苦恼正念了知。观内法外法内外法。住悟无我理。一切世间。忧悲苦恼。正念了知。比丘。是名住四念处。比丘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四正断。佛言。所谓未生不善法。以精进力。摄伏断除。令永不生故。已生不善法。以精进力。摄伏断除。令永断灭故。未生善法。以精进力。正念摄受。令生起故。已生善法。以精进力。坚固安住。正念摄受。令增长故。是名四正断。比丘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四神足。佛言。所谓欲定断行具神足力。自欲获得思惟依止离欲依止寂灭依止。于此摄受伏除诤论。勤定断行具神足力。自勤获得思惟依止离欲依止寂灭依止。于此摄受伏除诤论。心定断行具神足力。自心获得思惟依止离欲依止寂灭依止。于此摄受伏除诤论。观定断行具神足力。自观获得思惟依止离欲依止寂灭依止。于此摄受伏除诤论。佛言。比丘。是谓四神足。比丘复白佛言。世尊。云何五根。佛言。所谓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云何信根。谓于因果而生信乐。轮回世间信行正见业报差别。若作诸业。或善或恶。彼彼业果。如如招报。于自信根。如实了知。是名信根。云何进根。谓于妙法而生信乐。勤加精进。如法修行。是名进根。云何念根。以精进力。积集善行。念念修习。而无退转。是名念根。云何定根。谓于法念。专心一境。而无散动。是名定根。云何慧根。谓于定中。观照一切。通达无碍。是名慧根。比丘复白佛言。世尊。云何五力。佛言。所谓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云何信力。谓诸有情。受如来法。信为根本。善能安住。而无流转。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世间法。皆能信解。随顺摄受。是名信力。云何进力。谓能勇猛。精进坚固。安住善法。无有疲懈。虽被众苦。而能堪忍。不舍善轭。行大精进。是名进力。云何念力。谓于念中。安住分位。坚固忆持。常无散动。亦无忘失。是名念力。云何定力。谓能摧伏欲染业果诸不善法。乃至安住四禅三昧。是名定力。云何慧力。谓住世间。发起正慧。于圣道行。具足修行。择不善法。离诸苦际。是名慧力。比丘复白佛言。世尊。云何七觉支。佛言。所谓择法觉支。念觉支。定觉支。精进觉支。轻安觉支。舍觉支。喜觉支。云何择法觉支。谓于诸法。而能拣择。思惟依止离欲依止寂灭依止。摄伏诤论故。云何念觉支。谓于诸法。正念修习。思惟依止离欲依止寂灭依止。摄伏诤论故。云何定觉支。谓能发起清净妙慧。思惟依止离欲依止寂灭依止。摄伏诤论故。云何精进觉支。谓于善行。精进无懈。思惟依止离欲依止寂灭依止。摄伏诤论故。云何轻安觉支。谓于诸法。远离粗重。调畅身心。思惟依止离欲依止寂灭依止。摄伏诤论故。云何舍觉支。谓于诸法。远离放逸。令心寂静。思惟依止离欲依止寂灭依止。摄伏诤论故。云何喜觉支。谓于诸法。而生喜受。思惟依止离欲依止寂灭依止。摄伏诤论故。佛告比丘。是名七觉支。比丘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八圣道。佛言。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云何正见。于所见境。有取有与。有善恶行。有善恶行所招之果。有世出世间一切众生所作之业。乃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此世他世。微妙善行。皆以正见。通达明了。净修梵行。永断惑障。所作已办。到于彼岸。是名正见。云何正思惟。谓以智慧。分别拣择。令身语意三业无失。离诸过咎。是名正思惟。云何正语。谓能永断妄言绮语恶骂两舌。是名正语。云何正业。谓诸有情永离杀生偷盗染欲。是名正业。云何正命。谓受世间衣服卧具饮食医药。而为资养。非邪命故。是名正命。云何正精进。谓能勇猛。破烦恼魔。常修善行。无有懈怠。是名正精进。云何正念。谓忆过去所修善法。念念摄持。而无错谬。是名正念。云何正定。谓心能安住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寂然不动。是名正定。佛告比丘。是名八圣道。尔时勇猛甚深比丘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十六心念。佛言。所谓念心和合故。和合平等。如实了知。念心相应故。相应平等。如实了知。念法自性和合故。和合平等。如实了知。念法自性相应故。相应平等。如实了知。念法增长和合故。和合平等。如实了知。念法增长相应故。相应平等。如实了知。念身正知和合故。和合平等。如实了知念身正知相应故。相应平等。如实了知。念身行正知和合故。和合平等。如实了知。念身行正知相应故。相应平等。如实了知。念一切身正知和合故。和合平等。如实了知。念一切身正知相应故。相应平等。如实了知。念一切身行正知和合故。和合平等。如实了知。念一切身行正知相应故。相应平等。如实了知。念轻安身行和合故。和合平等。如实了知。念轻安身行相应故。相应平等如实了知。念喜正知和合故。和合平等。如实了知。念喜正知相应故。相应平等。如实了知。念乐正知和合故。和合平等。如实了知。念乐正知相应故。相应平等。如实了知。念心正知和合故。和合平等。如实了知。念心正知相应故。相应平等。如实了知。念心行正知和合故。和合平等。如实了知。念心行正知相应故。相应平等。如实了知。念轻安心行和合故。和合平等。如实了知。念轻安心行相应故。相应平等。如实了知。念喜乐心和合故。和合平等。如实了知。念喜乐心相应故。相应平等。如实了知。念胜解心和合故。和合平等如实了知。念胜解心相应故。相应平等。如实了知。念等引心和合故。和合平等。如实了知。念等引心相应故。相应平等。如实了知。如是乃至无常观。离欲观。寂灭观。出离观。和合平等。如实了知。相应平等。如实了知。佛言比丘。如是名为十六心念。比丘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声闻四果。佛言。所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如是四果。诸声闻众。皆能信解。如来十号。功德圆满。了知正法。清净流布。无有穷尽。了知僧伽。具足众善。功德圆满。于无我理。皆悉了达。如是信解。净修梵行。具戒定慧。无碍解脱。解脱知见。出世功德。转正法轮。证须陀洹果。功德具足。证斯陀含果。功德具足。证阿那含果。功德具足。证阿罗汉果功德具足。净戒圆满。圣智现前。自在安隐。离诸热恼。清净无染。尽未来际。无有间断。亦无退转。以方便智。观察一切。通达无碍。佛言。比丘。如是名为声闻四果。比丘复白佛言。云何如来十力。佛言。所谓处非处智力。因果相应及不相应。如实了知故。自业智力。三世三业。如实了知故。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皆能了知故。根胜劣智力。信等五根。或软中上。皆能了知故。种种胜解智力。观一切法。胜解明了。皆能通达故。种种界智力。无量世界。种种界性。皆能了知故。遍趣行智力。诸趣遍行。种种差别。皆能了知故。宿住随念智力。过去世境。宿住随念。皆能了知故。生灭智力。诸有情类。生灭因缘。皆能了知故。漏尽智力。根随诸惑。净尽无余故。佛告比丘。如是名为如来十力。比丘复白佛言。云何四无所畏。佛言。所谓正等觉无畏。佛于正觉。诸法等觉。诸法皆悉了知。心无所畏故。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阿修罗等。皆悉恭敬。漏尽智无畏。如来诸漏欲染烦恼。皆已尽故。住安隐地。无有惊怖。于大众中。作师子吼。梵释诸天转轮圣王。尊重赞叹。出障道无畏。如来通达三乘圣道。于一切法。无有障碍故。心无所畏。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等。皆悉恭敬。出苦道无畏。如来于无数劫。修习善法。乃能决定出离苦道。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等。皆悉恭敬佛告比丘。如是名为四无所畏。比丘复白佛言。云何四无碍辩。佛言。所谓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词无碍辩。辩才无碍辩。法无碍辩于无漏法智无退转故。义无碍辩。于所诠理。智无退转故。词无碍辩随诸众生所有问难。一音解释。普令欢喜故。辩才无碍辩。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皆悉通达。智无退转故。佛告比丘。如是名为四无碍辩。比丘复白佛言。云何如来十八不共法。佛言。所谓如来无误失。无卒暴语。无种种想。无不定心。无忘失念。无不择舍欲。无减念。无减精进。无减定。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身业随智慧行。语业随智慧行。意业随智慧行。知过去世无著无碍。知未来世无著无碍。知现在世无著无碍。佛告比丘。如是名为十八不共法。比丘复白佛言。云何如来三十二相。佛言。所谓足下平满高下等触相。足下千辐轮文网毂圆满相。手足柔软如睹罗绵相。手足指间咸有网鞔金色交络相。手足诸指纤长圆满相。足跟广长与趺相称相。足趺修高充满柔软与跟相称相。双腨纤圆如翳泥耶鹿王腨相。双臂修圆如象王鼻平立过膝相密处深隐如龙象王相。身诸毛孔一一毛生柔软绀青右旋宛转相。发毛上靡柔软绀青螺文右旋相。身真金色光洁晃曜众宝庄严相。皮肤薄润尘垢不住相。手足掌中颈及双肩七处平满相。肩项之间妙好充满相。膊腋清净悉皆充实相。容仪圆满端严殊妙相。身相修广端直相称相。体相纵广量等周匝圆满如诺瞿陀相。其身上半如师子王威容广大相。身常放光面各一寻相。具四十齿齐平净密相。四牙锋利白逾珂雪相。于诸味中得最上味相。舌相广薄遍覆面轮相。梵音洪雅随众等闻相。眼睫齐整犹若牛王相。其目绀青鲜白红环间饰皎洁相。面如满月双眉皎净如天帝弓相。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睹罗绵鲜白光净相。其顶上现乌瑟腻沙高显周圆如天盖相。佛告比丘。如是名为三十二相。

佛说法乘义决定经卷中

猜你喜欢
  卷第五·行策
  佛说无畏授所问大乘经卷上·佚名
  卷第五·佚名
  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佚名
  卷三百三十九·佚名
  灵峰达变禅师语录叙·佚名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一之一·净挺
  省庵法师语录目次·宝贤
  卷四百二十五·佚名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七(末)·窥基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五·佚名
  无相思尘论·陈那
  成唯識論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集文字禅序·蕰上
  卷四百六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百四十一·彭定求

        卷541_1 【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李商隐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卷541_2 【赠赵协律皙】李商隐   俱识孙公与谢公,二年歌哭处还同。已叨邹马

  • 陈睦·唐圭璋

      睦字和叔,一字子雍,莆田人,徙家苏州。嘉祐六年(1061)进士。熙宁三年(1070),秘书丞。召试,授集贤校理。出为两浙提点刑狱,拜监察御史。元丰间,累迁史馆修撰,改鸿胪卿。以宝文阁待制知广州,移知潭州卒。   沁园春   小雪初晴

  • 第七章 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梁启超

    中日战事祸胎李鸿章先事之失机大东沟之战平壤之战甲午九十月以后大概情形致败之由李鸿章之地位及责任中国维新之萌蘖,自中日之战生。李鸿章盖代之勋名,自中日之战役。惜哉!李鸿章以光绪十九年七十赐寿,既寿而病,病而不死,卒

  • 契丹國志卷之五·叶隆礼

      穆宗天順皇帝   穆宗諱璟,番名述律,後更名明,太宗之長子也。太宗攻石晉,入大梁,留帝侍述律太后。太宗於會同十一年四月崩於欒城,諸將畏述律太后殘虐,遂立世宗。世宗遇弒,諸將共迎帝即位,改元應曆。自火神淀入幽州,遣使告

  • 卷一·戴冠

    太祖高皇帝于中都皇陵四门悬金字牌各一,其文曰:“民间先世尝有坟墓在此地者,许令以时祭扫。守门官军阻挡者,以违制论。”呜呼,此圣人一视同仁,以四海为家之心也。今世少有富贵权力者,每得墓地,有旧冢在,必恩去之,以为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佚名

      嘉靖二十年六月丙辰朔升狭西左布政使喻茂坚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提督抚治郧阳等处地方 命除豁营州密云遵化卢龙兴州抚宁山海开平天津德州宽河仓州等处各卫所营屯新增地亩银共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两有奇及 仁寿清

  • 第六章 徽商的政治态度·佚名

    第一节 徽商与封建政治势力1199 吾乡之郎而赀者一也。乃其以资而郎者则亦有不同焉:具有才徨,不得志于正途,思奋一长以表见者上也;家尚阜殷,可优悠以自逸,勉徼一命以荣亲者次也;赀已澌尽,将困乏之难支,用贾三倍以取偿者,斯为下

  • 通志卷三十三·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六书略第三谐声第五序曰谐声与五书同出五书有穷谐声无穷五书尚义谐声尚声天下有有穷之义而有无穷之声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者义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声也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

  • 列传卷第十二 高丽史九十九·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梁元俊。○梁元俊字用章忠州人起自胥吏监光州务妻事姑不谨黜之妻与子号哭乞哀终不许至使其妻独还人或讥其不仁。 仁宗时累迁殿中侍御史出为

  • 卷二十五 上 郊祀志 第五上·班固

    【原文】《洪范》八政,三曰祀。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神明也。旁及四夷,莫不修之;下至禽兽,豺獭有祭。是以圣王为之典礼。民之精爽不贰,齐肃聪明者,神或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使制神之处位,为之牲器。使先圣之后,能知山川,敬于礼仪

  • 闗中奏议巻十一·杨一清

    (明)杨一清 撰○提督类一为老病衰残乞恩辞免新命事致仕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臣杨一清谨奏为老病衰残乞恩辞免新命事嘉靖四年正月二十四日该兵部差千戸陈玺赍公文一角内准兵部咨为设总制以圗两全事该本部

  • 第八章 鸦片战争·吕思勉

    鸦片战争,是打破中国几千年来闭关独立的迷梦的第一件大事。其祸虽若天外飞来,其实酝酿已久,不过到此始行爆发罢了。中英通商问题,种种,已见第五章。英国在中国的贸易,自一七八一年以后,为东印度公司所专。至一八三四年,才废。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五·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十五 洪武二十二年春正月辛未朔,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群臣于华盖殿。 壬申,诏:“自今凡遇大朝会,除已习仪及具服官员许入班,其余便服人员止于午门外行礼,执事官于华盖殿行礼,挂甲带刀侍卫之人免

  • 卷十·俞皋

    <經部,春秋類,春秋集傳釋義大成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傳釋義大成卷十  元 俞皋 撰昭公【名稠襄公子母齊歸在位二十五年而出奔又七年而薨于乾侯共三十二年季氏立其弟宋是為定公諡法威儀恭明曰昭】【庚申】元年春王正

  • 卷七十四·顺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七十四天子之孝厚风俗汉高帝八年春三月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操兵乘骑马文帝时贾谊上疏曰庶人屋壁得为帝服倡优下贱得为后饰且帝之身自衣皁绨而富民墙屋被文绣天子之后以縁其领庶人孽

  • 附录·大珠慧海

    初祖菩提达磨大师安心法门附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时识摄色,迷时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校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切念处,是名正觉。问:云何自心现量?答:见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不自无,自心计

  • 卷第七十二·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七十二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贤圣品第六之十六修觉分时必获证净。此有几种依何位得。实体是何法有漏无漏耶。颂曰。证净有四种  谓佛法僧戒见三得法戒  见道兼佛僧法谓三谛全  

  • 尼拘陀梵志经·佚名

    亦称《佛说尼拘陀梵志经》。佛教经典。宋施护等译。二卷。以佛为尼拘陀梵志开示,宣说苦行不可视为正解脱法。异译本有:《长阿含经》第八《散陀那经》、《中阿含经》第一百零四《优昙婆罗经》。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