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张仲素诗鉴赏

生平简介

( 约769—819)字绘之,河间(今属河北)人。

贞元进士,官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全唐诗》存其诗三十九首,多为乐府歌词,以写闺情见长。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

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

征衣未寄莫飞霜。

张仲素诗鉴赏

张仲素可以说是唐代写闺情诗的好手。他在这方面的佳作相当多,每一首几乎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就拿这一首来说,虽然也是描写闺中女子思念戍边丈夫的,却与他的《秋思》、《春闺思》等同类诗作判然有别。

一般说来,绝句讲究精炼,不提倡用叠字,至少不象七律用得那么多。而这首七绝的开头两句中,却分别连用了“丁丁”、“漫漫”两个叠词。句中使用叠字,往往都有两个特点:第一、多以形容词的身份出现;第二、总是为了强调或特别说明一种事物或现象时才用。就拿此诗中的“丁丁”和“漫漫”来说,它们也都是形容词,前者形容漏水的声音,后者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但无论是形容漏水声音,或是形容轻云形状变幻,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这就是描写秋夜的时间之长。而描写秋夜时间之长,实际上是为了暗衬闺中女子思念戍夫的时间之长。所以“丁丁”、“漫漫”虽然多费了一些笔墨,但它们在表现女子思夫的时间之长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如果再深入分析,这两句诗似乎还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启示:丁丁漏水固然可以暗示时间的消逝和漫长,而月光从被漫漫的轻云遮挡至渐渐露出,则可以更进一步说明秋夜的漫长,并且通过这样的描写,烘染出了一种朦胧幽静的氛围,使我们自然而然地在这种氛围中去找寻或设想那位孤枕难眠的思妇形象。

随着月光的露出,诗人又把笔转到了对秋虫的描写。这第三句中的“逼”字下得极妙,它不仅透露了节气正在变化,深秋即将来临,对秋虫带来了威胁,冷得它们通宵哀鸣,同时也为末句的“莫飞霜”作了铺垫。这里的“暗虫”虽然很难说是对戍夫的一种直接比喻,但它被冷得整夜哀号的声音,却的确使这位少妇感到天气凉了,联想到了远在边塞戍守的丈夫身上衣裳还很单薄,该赶快寄衣服给他了。所以末句才发出了“征衣未寄莫飞霜”的乞求。如果没有第三句中的“逼”字和秋虫的哀鸣,那么末句的“征衣”、“莫飞霜”等也就无从谈起了。

这首诗虽然不像《秋思》等诗那样委婉含蓄,但闺思之情也暗藏景中,且在对丈夫的思念中,更添一层关怀温润之情。

秋闺思二首

张仲素

碧窗斜月蔼深晖,

愁听寒螀泪湿衣。

梦里分明见关塞,

不知何路向金微。

秋天一夜静无云,

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

居延城外又移军。

张仲素诗鉴赏

第一首诗开头二句写思妇醒时情景,接着写她的梦境,乃倒装写法。

她一觉醒来,只见斜月透进碧纱窗照到床前,环境如此清幽,心头却无比寂寞,更有那秋虫悲鸣,催人泪下;她的泪水早已沾湿了衣襟。

刚才在梦里,不是分明地见到关塞了么?那“关塞”正是她魂牵梦萦的地方。因为她的良人就出征到那里。她不由大喜: 快, 去找金微山! 可是, 前路漫漫,哪里找得到去金微山的路呢?一急,就此醒来。

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是当时边关要塞所在。

诗人以饱蘸同情之泪的笔触,写出了思妇的一片痴情。

第二首写思妇心潮起伏,一夜未眠,她看到夜静无云,她听到鸿声时断时续。鸿雁,向来被认为是替人传递书信的,因此,她便由鸿声而想到要邮寄征衣,但寄到哪儿去呢?本想寄到遥远的居延城(在今新疆),谁料想,如今那儿又在移军。怎么办?真叫人愁绪万端,寝食不安。

初、盛唐时,国力强盛。诗歌里洋溢着高昂、乐观情调。中唐诗的基调开始转为低沉了。就这两首诗而论,从闺中思妇的悲愁惶恐里,使人看出了边关动乱不宁的影子。

从风格方面来看,盛唐气象,往往贵在雄浑,一气呵成。而中晚唐作品则讲究用意用笔的曲折,以耐人寻味见长。象这二首中,“梦里”句是一折,“不知”,又是一折,如此回环曲折,方将思妇的心情极细致地表达出来。“居延城外”句亦是曲折的写法,出乎读者意料之外。但如此一转,便加深了主题,丰富了内涵。

猜你喜欢
  楼枎·唐圭璋
  余桂英·唐圭璋
  聂胜琼·唐圭璋
  了元·唐圭璋
  ●卷七·赵翼
  今传是楼诗话 十三·王揖唐
  卷下·陈匪石
  ◆廉访月鲁不花(芝轩集)·顾嗣立
  卷十五·杜文澜
  两位太太·徐志摩
  卷三百五十三·曹学佺
  卷四百三十二·陈廷敬
  卷四百七十八·佚名
  卷八十七·徐倬
  ●卷下·王昌龄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曾肇·唐圭璋

      肇字子开,南丰人,巩之弟。生于庆历七年(1047)。治平四年(1067),举进士。元祐中,官中书舍人。徽宗朝,再为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提举中太乙宫。崇宁中,安置汀州。大观元年(1107)卒,年六十一。绍兴初,追谥文昭

  • 蠲戏斋诗话(八)·马一浮

      《村舍偶成》大似老杜,末二句饶有精采,足见怀抱。无此,则为闲适诗,不切时局矣。   村舍偶成 1937年   绕舍唯深竹,安门仅短篱。居人先鸟起,寒日到林迟。客至常携酒,书来每附诗。老夫容坦卧,四海惜流离。   《旧历丁

  • 提要·杨慎

    【臣】等谨案谭苑醍醐九卷明杨慎撰其书亦皆考证之语与丹铅録大致相出入而亦颇有异同首有嘉靖壬寅自序其名醍醐犹谓从乳出酪从酪出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犹之精义入神非一蹴之力也所称周八士为南宫氏引逸周书南宫

  • 卷三十五·查慎行

    <集部,别集类,清代,敬业堂诗集钦定四库全书敬业堂诗集卷三十五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还朝集【起戊子正月尽五月】家居一年展限已满州县敦迫就道势难逡巡一术士语余曰君欲赋遂初其在壬癸之交乎余笑而颔之既至都仍内直昔杨

  • 卷二十·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十 明 曹学佺 编 初唐七 骆宾王 在江南赠宋五之问 井络双源濬浔阳九派长沦波通地穴输委下归塘别岛笼朝蜃连洲拥夕涨韫珠澄积润让璧动浮光浮光凝折水积润

  • 卷一百七十九 表十九·赵尔巽

      ◎部院大臣年表一下   表略

  • 椒生随笔·卷六·王之春

    ◎俄人取伊犁城同治十年五月十七日,俄罗斯人取伊犁城,有旨派将军荣全驰往查办。忆咸丰十年间,俄人以洋枪等物,求易鸭绿江外地七千余里,朝命允之,遂启今日攘伺之端。积虑处心,非一日矣。◎论武汉胡文忠《陈湖北吏治兵政》一疏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六·佚名

    正德十二年十二月壬寅朔上留宣府 大学士杨廷和等言每岁大祀天地俱先朝于十二月初一日 圣驾躬诣牺牲所此祀天之躬乃 祖宗旧制国家大事至严至重非他礼仪可比累朝 列圣遵行惟谨 皇上临御以来亦已十二举矣天心孚佑福祉无

  • 卷之三百七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司马皇后传·令狐德棻

    静帝司马皇后名令姬,是柱国、荥阳公司马消难的女儿。大象元年(579)二月,宣帝传位给静帝,七月,被静帝纳为皇后。二年九月,隋文帝因为皇后之父率军投奔陈国,把皇后废为平民。后来嫁给隋司隶刺史李丹为妻,如今尚在人世。

  • 卷八十四·赵汝愚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宋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八十四宋 赵汝愚 编儒学门释老上仁宗论僧绍宗妖妄惑衆 韩 琦臣伏见兴国寺有外来僧绍宗自今月十四日于本寺後三门上燃灯穿膝出榜行疏惊惑民庶意在规

  • 卷三·曾恬

    心本一支离,而去者乃意尔。 看文字须是一看过领得,方是理通。 克己须是从性偏难克去处克将去,克己之私,则心虚见理矣。 问思可去否,曰:思如何去?思曰睿,睿作圣,思岂可去?陈问:遇事出言,毎思而发,是否?曰:虽不中不逺矣。 释氏所以

  • 一心定意品第十六·佚名

    佛复告族姓子。如来至真。知其一心脱门定意正受之业。尘劳瞋恚之所从发。审如有知。云何知之。众生尘欲之所系缚。所因报应而致此缘。当复何缘而致清净。如来悉知。何谓缘报。何谓事业。从不慎念而致缘报。从无明事众

  • 卷三·道世

    ▲身量部第六依《杂心论》云:“七极微尘成一阿耨池上尘。彼是最细色,天眼能见及菩萨轮王得见。七阿耨尘为铜上尘。七铜上尘为水上尘。七水上尘为兔毫上尘。七兔毫上尘为一羊毛上尘。七羊毛上尘为一牛毛上尘。七牛毛上尘

  • 雪宧绣谱·沈寿

    《雪宧(yi)绣谱》是清末民国初年刺绣大师沈寿口述,张謇整理的绣谱,她开创了“仿真绣”技法,作品在海外受到了意大利皇室等的嘉奖;在全国各地开办绣校,尤以南通女红传习所最为出名;在生命的后期,完成了这本《雪宧绣谱》。

  • 丹论诀旨心鉴·佚名

    题“张元德撰”。《通志》著录。《云笈七签》卷66收录,题为《丹论诀旨心照五篇》,署“南阳张玄德撰”。撰于宋前。述金丹术,称唯铅汞二物为至药,非用四黄八石。

  • 神功妙济真君礼文·佚名

    神功妙济真君(许逊)号封于元成宗时。本文当出自元末明初。依仙科十戒而忏悔,属科仪。

  • 郝经续后汉书·郝经

    九十卷。元郝经撰。经,《春秋外传》提要已著录。经精研三国史,有《三国志考证》一书,失传。经反对陈寿《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著三国史以蜀汉为正统,故称《续后汉书》。史料参酌陈寿书和裴注等三国史籍,重新编定。以陈寿书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