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皇甫冉诗鉴赏

生平简介

皇甫冉(约717—770),字茂政,润州丹阳人,历任无锡尉、左拾遗、左补阙等。今存诗二卷。

酬张继

皇甫冉

怅望南徐登北固,

迢遥西塞恨关东。

落日临川问音信,

寒潮唯带夕阳还。

皇甫冉诗鉴赏

这是一首酬和诗。诗前原有一篇小序,说明作诗的起因。皇甫冉于代宗大历初在京城长安任左补阙,大历五年回老家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省亲。这时其好友张继正在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任转运使判官,先写了一首《奉寄皇甫补阙》的六言小诗表示思念之情,皇甫冉就写了这首七言绝句作为酬答。

首句直起。“怅望南徐登北固”,南徐为润州别称,北固山亦在润州,下临长江。诗人因思念友人心切而登高远望,“怅”字统领全诗,为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次句点染。“迢遥西塞限东关”,西塞山在鄂州武昌(今湖北大冶)东长江边上,与洪州相邻;东关指秣陵关,在润州上元(今江苏南京)。诗人登高远眺,不见友人,只见长江浩茫,阻隔东西,非但不能减缓思念之情,反而增添惆怅之感。三、四两句宕开。

张继原诗有“潮至浔阳回去,相思无处通书”(浔阳为江州别称,与洪州相邻),皇甫冉在此紧扣潮水做文章。“落日临川问音信,寒潮唯带夕阳还”,临川为抚州(治所在今江西抚州)别称,亦与洪州相邻。二句说本想托潮水捎带音信,但寒潮无知,不但没有带来安慰的回音,反而带来了惹人忧愁的夕阳余照。

这首诗前三句直接叙写别情,选用五个相互关联的地名,恰到好处地通过空间的辽阔阻隔传达出友情的绵远深沉。后一句融情于景,以寒潮的无知反衬出人的有情,并借助夕阳这一传统意象点染离愁,从而产生怅然不尽,情意悠长的艺术效果。而贯穿全诗的,还有一条渺渺茫茫,潮涨潮落的长江水,予人以时间、空间和友谊的更为深层的体味。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

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

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

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工奏记,

知君名宦未蹉跎。

皇甫冉诗鉴赏

孔巢父,少时苦学,与李白、裴准等隐居徂徕山,号“竹溪六逸”。永王李璘起兵,辟署幕府,不应,隐迹民间,璘败,因此知名。广德中,李季卿宣慰河南、江淮,荐为左兵卫曹参军。这首诗即作于代宗广德年间,孔巢父应李季卿之聘去河南军时。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江城,点明送别之地,是江南某处的临江城市。这两句写相送,上句的关键在一“阻”字。它似指相送之人(皇甫冉等)视线为烟波所阻,无法看到孔巢父所乘的渐渐远去的船只,又似指孔的行舟被烟波所阻,“烟波”二字,给送行抹上一层凄迷的色彩。送别本已令人心绪索然,何况又值新秋时分,孤雁掠过长空,更增人愁怅,下句翻进一层,借悲秋抒伤别之情,与韩翃的名句“星河秋一雁”异曲同工,雁之孤单又暗指孔巢父途中的孤独、寂寞。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北虏”,指吐蕃。广德年间唐军真正的“出征”,似乎只有二年九月的一次,《旧唐书·代宗纪》:“九月乙未朔,丙申,诏征河中兵讨吐蕃。”当时吐蕃强盛,经常侵入内地,是唐王朝的心腹大患。吐蕃在广德时,已尽占河西、陇右之地,故称为“北虏”。全师出征,说明“北虏”强大。下句中“南河”指何地,不易确定,唐时虽有南河县,但地在广西,与孔巢父所去之地了不相涉,故推测“南河”为“河南”之倒文。这两句意思是说朝廷已派大军征讨吐蕃,诸将又会集南河,孔应召赴军,必然对军事有所策划,由于这些消息都来自传闻,所以说“闻道”、“更言”,以含糊的语气说出。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是设想孔巢父到河南后的情景,“边心杳杳”,写孔驻守边防心情复杂、难过,“乡人绝”,预想孔到彼处后无同乡伴侣,从反面写出为他送行的友人的情谊。“塞草”句,极写塞上草青马多,衬托出当地的荒凉寂寥,金圣叹批得妙:“唐诗难看,如‘塞草青青战马多’句,正极写上句边心之杳杳,犹言满眼纯是战马,并不见一乡人也。不会看唐诗人,乃谓竟写马多矣。”(《金圣叹选批唐诗》)此联写边地的荒寒和友情的缺乏,为下文埋下伏笔。

“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尾联紧承上联,笔势陡起。军中虽荒寒而少友,但一为国事,二为自己的功名,还是应义无反顾地前往,何况因才华出众,人们都把你比作工于奏记的陈琳呢?曹丕《与吴质书》:“孔璋(陈琳)章表殊健,..元瑜(阮瑀)书记翩翩,致足乐也。”《典论·论文》:“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此用其意。下句说由此可知,你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不曾潦倒蹉跎。这两句借众人的赞语来作推断,显得实而有据,并非溢美之辞。

这首诗两句一层,起承转合分明。首联送孔,写烟波孤雁,依依惜别,此为一抑;颔联叙“征北虏”、“会南河”,大书我军军威之壮,此为一扬;颈联写杳杳边心,景荒意冷,又是一抑;尾联以功业许孔,视其成功,再一扬,振起全篇作结,结构纵横变幻,令人眼花缭乱。

皇甫冉诗本属王维一路,但这首送人之作却表现出对现实的关心和比较积极的入世态度,殊难可贵。

送魏十六还苏州

皇甫冉

秋夜沉沉此送君,

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

回首姑苏是白云。

皇甫冉诗鉴赏

这首送别短章,写得明白晓畅而又感情深挚,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这两句写诗人在秋夜沉沉的晚上,听着蟋蟀(即“阴虫”。南朝宋颜延年《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夜蝉当夏急,阴虫先秋闻。”)切切的鸣叫声,想到自己明天就要与友人分别,心情异常沉重。

在写法上,这两句真切地写出了送别时那种黯然神伤的环境,通过环境的烘染,把即将离别的愁绪表达得婉转有致。“秋夜”,点出送别的时间。秋天气氛肃杀,特别是在秋天的晚上,本来就容易勾起对朋友的思念,而偏偏在此时,自己却要送好友离去。“此送君”三字,字字透出送别时的凄苦之情。“沉沉”二字,一方面从视觉着笔,写在船上看见四野茫茫,黑夜深深,无边无际,什么也看不清。另一方面写出了作者的心情相当沉重,可谓一箭双雕。同时,作者又从听觉着笔,写两岸草丛中蟋蟀的鸣叫,“切切”的叫声似在相互倾诉,又似在低低饮泣,这悲伤的秋声,使即将离别的人不忍卒闻。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选取了最能代表秋夜伤怀的景物,交叉描写,虽没有明说送别的愁苦,然而经过环境的渲染,这种愁苦具体形象,伸手可触,真正做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这两句作者以想象中的明天,与此时的秋夜作对比,进一步表达了离情别绪。作者想到,今夜,虽然有离别的愁苦,但毕竟还没有分手,还可以在一起倾心叙谈。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到明天,当我再在这只船中回望你所在的苏州时,那就见不到你了,唯见到满天的白云。到那时,凄然孤独之情,一定比今晚更深更浓。

这两句看似在写明日的白天,其实仍是在写今晚的秋夜,通过这样别出心裁的安排,更为深刻地表达出秋夜送别的难分难舍。

全诗结构巧妙,语虽平淡而意味深长。叠字的运用使诗读来琅琅上口,富于声情美。

猜你喜欢
  卷六百九十四·彭定求
  第五场·老舍
  第二十六出 桥会·陆采
  第十二出 摧落·叶宪祖
  第四折·杨梓
  曹文贞公诗集卷四·曹伯启
  卷五·王十朋
  卷七十九·徐世昌
  卷一百二十五·冯惟讷
  卷二十·陈起
  晞发集补钞·吴之振
  唐音巻十·杨士弘
  卷四百八十六·陈廷敬
  卷二十四·施元之
  第四章 论音律·吴梅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今传是楼诗话 十二·王揖唐

    四四一、沧桑换劫,仕隐都难,避地躬耕,每多朝士。杨漕与析津接壤,故退宦多乐就之。蛰庵有《自孥小舟过河,与梁次侯闲话》诗云:“次侯吾故人,隔河斜对宇。耕作有偃息,还往无迎拒。沿河东西岸,汲汲事斥卤。耦耕诚何心,遗民略

  • 诗选凡例·陈子龙

    一此书始于庚辰。成于癸未。凡四载矣。阅名家文集四百一十六部。名家诗选三十七部。时日既久。收采亦博。论定而后付梓。览者鉴之。一庚辰春夏。与闇公徐氏。共为此书。未几北上。遂不获观成。然举事之初。实晨夕商搉

  • 提要·胡三省

      【臣】等谨案通鉴释文辩误十二卷宋胡三省撰通鉴释文本南宋时蜀人史炤所作冯时行为之序浅陋特甚时又有海陵所刋释文称司马康本又蜀广都费氏进修堂板行通鉴亦以注附之世号龙爪通鉴皆视史炤本差畧而实相蹈袭三省既自

  • 卷第一百六十六·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梁纪二十二〔起旃蒙大渊献(乙亥),尽柔兆困敦(丙

  • 卷之三百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六章 伪满十四年 九 家门以内·溥仪

    我不能过问政事,不能随便外出走走,不能找个“大臣”谈谈,所以当关东军那边的电流通不过来的时候,我就无事可干。我发展了迟眠晏起的习惯,晚上总要在后半夜,甚至过三点才睡,早晨要十一点才起。每日两餐,早餐在中午十二点至一

  • 太宗十一王传·姚思廉

    简文帝(太宗)王皇后生下哀太子萧大器,南郡王萧大连;妃子陈淑容生下寻陽王萧大心;左夫人生下南海王萧大临,安陆王萧大春;谢夫人生下浏陽公萧大雅;张夫人生下新兴王萧大庄;妃子包昭华生下西陽王萧大钧;范夫人生下武宁王萧大威;妃

  • 源子恭传·魏收

    源子雍之弟源子恭,字灵顺,聪慧好学。起初被征召为司空参军事。后任司徒祭酒、尚书北主客郎中,代理南主客之事。从萧衍那里逃亡而来的人许周,自称曾任萧衍的给事黄门侍郎,朝廷官员都亲近他,对他十分信任。源子恭上奏皇上说:“

  • 卷二十一·黄训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名臣经济录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经济录卷二十一明 黄训 编户部【给赐 黄册 屯田】题乞恩分豁土地事【彭韶】该户部奏差臣等前去直真定府公同防勘锦衣卫带俸指挥同知周彧等所奏地土縁由除

  • 卷八○·邱濬

    ▲崇师儒以重道 《周礼》曰:大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大司徒以本俗六安万民,四曰联师儒。 叶时曰:“大宰系民之九两,司徒安万民之六俗,而皆以师、儒行乎其中,诚以师道不立则

  • 圣祖仁皇帝御制日讲礼记解义序·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御制日讲礼记解义序朕闻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礼又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诚以礼者范身之具而兴行起化之原也天之生人品类纷纶莫可纪极圣人起而整齐之法於天则於地顺於

  • 五家正宗赞卷第二·绍昙

    临济宗临济慧照禅师师讳义玄。曹州邢氏子。初在黄檗随众参侍。时堂中第一座勉令问话。因上方丈问。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黄檗打。如是三问三遭打。遂告辞座曰。承激劝问话。唯蒙和尚赐棒。且往诸方去。座曰。汝须辞和

  • 佛说须真天子经卷第一·佚名

    (文殊师利所报法言称一名断诸法狐疑法一名诸佛法普入方便慧分别照明持)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问四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祇树之园给饭孤独精舍。与大众俱。比丘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万人。及诸

  • 卷第三十三·呆翁行悦

    列祖提纲录卷第三十三 武林十八涧理安禅寺住持娄东行悦集 谢西序头首提纲(首座 书记 藏主 知殿 侍者) 真净文禅师谢主首上堂。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乃拈拄杖云。不是一法又舍个什么佛事也。三德

  • 卷之一·佚名

    禅林备用卷之一 庐山东林太平兴龙禅寺住持比丘 壹咸编 天 圣节升座讽经 启建届期。僧行不给假。堂司整备黄榜。上殿经单。轮差僧簿。维那先五日。粥了备柈袱炉烛香小片纸。诣书记寮。插香触拜。缺员书状侍者。同当

  • 重梓千山和尚语录序·函可

    剩人和尚说法医巫闾,七坐道场,全提直指,绝塞罕闻,一时缁白称佛出世。有《普济录》,刊行已三十余载,缘道里迢遥,边关间阻,齐鲁燕赵亦鲜觏止,矧大江以南?于是,粤东得度弟子僧显又公谋于同社,集诸因缘,重梓于穗城黄华寺,用广流通,其仰体

  • 光福诸山记·张郁文

    民国张郁文纂修。郁文,吴木渎人。民国十年(1921年)纂修《木渎小志》。而《光福诸山记》原附在张郁文《木渎小志》之后,著者当即张郁文。光福诸山记是一部记录光福区域范围内的山志。吴荫培《木渎小志·序》称张郁文“究心

  • 宗镜录·延寿

    凡一○○卷。又作宗鉴录、心镜录。永明延寿着,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广收大乘经论六十部,及印度、中国圣贤三百人之著作等汇编而成。其内容详述诸佛之大意与经论之正宗。全书立论重在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