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太宗十一王传

简文帝(太宗)王皇后生下哀太子萧大器,南郡王萧大连;妃子陈淑容生下寻陽王萧大心;左夫人生下南海王萧大临,安陆王萧大春;谢夫人生下浏陽公萧大雅;张夫人生下新兴王萧大庄;妃子包昭华生下西陽王萧大钧;范夫人生下武宁王萧大威;妃子褚修华生下建平王萧大球;陈夫人生下义安王萧大昕;朱夫人生下绥建王萧大挚。其余各子,本书不予记载。

寻陽王萧大心,字仁恕。小时候就很聪明,善于写文章。梁武帝中大通四年(532),大心凭皇孙的身份被封为当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大同元年(535),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郢、南、北、司、定、新六州诸军事、轻车将军、郢州刺史,当时大心才十三岁。简文帝见他年纪小,恐怕他不能通达民情,便教导他说:“政事无论大小,都交给专职官员去办,丝毫不必挂在心上。”萧大心即使没有亲自处理州郡政务,但谈论起来常常通情达理,众人都很佩服他。大同七年(541),萧大心又被任命为侍中,兼任石头戍军事。太清元年(547),又被任命为云麾将军、江州刺史。太清二年(548),侯景叛军侵入京城,萧大心搜集士兵,远近都来归附他,部众达数万人,大心率领他们和长江中游来的各路大军一起赶去增援建康守军。第二年,建康城陷落,上甲侯萧韶南逃出城,宣读梁武帝密令,加封萧大心为散骑常侍,并加号平南将军。简文帝大宝元年(550),大心又被册封为寻陽王,食邑二千户。

起初,历陽太守庄铁举城投降侯景,随后又带着他母亲来投靠萧大心,大心看他是朝廷老将,给予他很高的礼遇,行军打仗的事,都委托给他,并且任命他为豫章内史。侯景多次派兵西侵,大心总是命令庄铁带兵打败他们,叛军未能得逞。当时鄱陽王萧范率兵放弃合肥,退守栅口,想等到援兵会齐了再大举反攻。萧大心闻讯,派人邀请萧范西上,把他们安置在湓城,并分配给他们很优厚的粮饷,和他们合力同心对付侯景。适逢庄铁在豫章谋反,萧大心命令中兵参军韦约等率兵攻击他,庄铁失败后,再一次向大心请求投降。鄱陽王萧范的长子萧嗣原来与庄铁处过事,便向父亲称赞庄铁才华横溢,足智多谋,而且又是朝廷旧将,他现在想举大事,应该助他一臂之力,如果他向江州刺史萧大心投降,必定不能保全性命,萧嗣于是请求带兵去援助他。鄱陽王萧范依从了儿子,便命令大将侯王真率精兵五千人前往救助庄铁,夜间突然袭击,攻破韦约等的营帐。萧大心闻知此事,大为惊恐,于是鄱陽王与萧大心之间发生了争端,战祸横起,军心涣散。侯景部下任约已侵至湓城,萧大心派司马韦质抵抗,被打得大败。当时萧大心手下还有勇士千余人,他们都劝萧大心道:“我们已经粮绝,难以固守,如果轻骑赶往建州,还可以图谋日后大举,是为上策。”萧大心拿不定主意,他的亲生母亲陈淑容说:“即日皇上因为年老,就要册立太子,你很久没有见过他们的面了,也不想要去朝廷里看一看。再说我已经年老体弱,而你却想率兵长途跋涉,前路艰险,而粮草又难以保证供应,你让我去受这份罪,怎么称得上是孝子,反正我是不会跟你走的。”说完抚胸痛哭,萧大心只好罢了。最后不得不与任约讲和。大宝二年(551)秋天,萧大心被害,当时他年仅二十九岁。

南海王萧大临,字仁宣。梁武帝大同二年(536),被封为宁国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萧大临小时候就很聪明。十一岁那年,亲生母亲左夫人去世,他终日痛哭,因极度悲伤而形容憔悴,以孝行闻名。后来,萧大临进了国学,其明经和射策成绩都相当不错,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后又升任给事黄门侍郎。大同十一年(545),担任给事黄门侍郎的领头兼侍中。又被任命为轻车将军,琅笽、彭城两郡的太守。侯景之乱爆发后,大临被任命为使持节、宣惠将军,驻扎在新亭。不久又征回,驻扎在端门,都督城南诸军事。当时朝臣们都劝武帝收取外面的财物,用来应付赏赐,萧大临却说:“财物可以用来赏赐士人,而牛却可以用来犒劳军队。”于是命令收牛,一共得到了一千多头,城内士卒赖以活命。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萧大临被任命为南海郡王,食邑二千户。担任使持节,都督扬、南徐二州诸军事,安南将军,扬州刺史。又被授予安东将军、吴郡太守之职。当时张彪在会稽郡举兵反侯景,吴人陆令公、颍川人庾孟卿等人劝萧大临投奔张彪。萧大临说:“张彪如果成功了,他不会认为是借了我的力;如果失败了,他定要以我为说辞,我不能去投靠他。”大宝二年(551)秋天,萧大临在吴郡被害,当时他年仅二十五岁。

南郡王萧大连,字仁靖。小时候就长得眉清目秀,又善于写文章,言谈举止尽显风流,颇有心计,精通音乐,还擅长绘画。梁武帝大同二年(536),被册封为临城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大同七年(541),萧大连和南海王萧大临都进入国学,射策中了头名,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大同十年(544),梁武帝萧衍巡幸朱方,萧大连与其兄萧大临都跟了去。武帝问他俩说:“你们学过骑马吗?”大连回答说:“臣等没有得到您的指示,不敢随便学习骑马。”武帝下令给他们马匹,让他们去练习,萧大连兄弟骑在马背上来回行走,掌握了骑马要领,武帝满心欢喜,当即把他们骑的马赏赐给他们。萧大连写信致谢,文笔相当美妙。有一天,梁武帝对简文帝萧纲说:“上次见到大临、大连两个孩子,他们风度翩翩,足以使我的心里得到宽慰。”于是提升萧大连为给事黄门侍郎,又转任侍中,不久兼领石头戍军事。梁武帝太清元年(547),被任命为使持节、轻车将军、东扬州刺史。侯景叛军入侵京城,萧大连率部众四万来救援。后来台城陷落,援军离散,萧大连率部重回扬州。太清三年(549),会稽郡山中造反者田领群聚众数万攻打扬州,萧大连命令中兵参军张彪击败叛乱者,并斩杀了田领群。简文帝大宝元年(550),萧大连被封为南郡王,食邑二千户。侯景派遣他的部将赵伯超、刘神茂来讨伐,萧大连积极备战,严阵以待。不料其部下留异举城投降侯景叛军,萧大连只得弃城逃走,到信安时,被叛军抓获。侯景任命他为轻车将军、行扬州刺史事,又升迁平南将军、江州刺史。萧大连被逼迫落入叛军之手,老想着逃跑,就跟侯景商量说:“军政大事,我概不参与,要知道我在不在府里,只要注意听钟响就行了。”他想少跟侯景见面,好乘机逃走,侯景也听信了他,但最终没有逃成。大宝二年(551)秋天,萧大连被害,当时年仅二十五岁。

安陆王萧大春,字仁经,小时候他就博览群书。天生孝敬温顺,体貌伟岸,膀阔腰圆,他的腰带有十围长。梁武帝大同六年(540),萧大春被册封为西丰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又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后来,萧大春被任命为宁远将军、知石头戍军事。侯景叛军入侵,萧大春逃到京口,跟随邵陵王救援京城,在钟山的一场战斗中,被叛军俘获。京城陷落后,大宝元年(550),萧大春被封为安陆郡王,食邑二千户。出任使持节、云麾将军、东扬州刺史。大宝二年(551)秋天,萧大春遇害,当时年仅二十二岁。

浏陽公萧大雅,字仁风。大同九年(543),梁武帝册封他为浏陽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萧大雅小时候就聪明敏锐,英俊潇洒,很受武帝喜爱。太清三年(549),京城陷落时,叛军已经登上城墙,萧大雅还命令部下拼死抵抗,叛军越来越多,他便自己从城墙上悬绳而下,不得已降于叛军。因忍受屈辱,痛心疾首,发病而死去,当时萧大雅年仅十七岁。

新兴王萧大庄,字仁礼。大同九年(543),梁武帝册封他为高唐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大宝元年(550),简文帝册封他为新兴郡王,食邑二千户。又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南徐州诸军事、宣毅将军、南徐州刺史。大宝二年(551)秋天,萧大庄遇害,当时他年仅十八岁。

西陽王萧大钧,字仁辅。秉性忠厚、老实,不随便戏弄别人。七岁那年,梁武帝曾经问他读的什么书,他回答说:“我正在学习《诗经》。”于是,武帝命令他背诵,萧大钧吐词清晰,神态斯文,武帝便赏赐给他王羲之书一卷。大宝元年(550),简文帝册封萧大钧为西陽郡王,食邑二千户。又任命他为宣惠将军、丹陽尹。大宝二年(551),简文帝命他监扬州,还跟以前一样担任将军。当年秋天被害,当时他年仅十三岁。

武宁王萧大威,字仁容。风度俊美,仪态端方,眉清目秀,有如画中人物。大宝元年(550),简文帝册封萧大威为武宁郡王,食邑二千户。大宝二年(551),被任命为信威将军、丹陽尹。当年秋天被害,时年十三岁。建平王萧大球,字仁王廷。大宝元年(650),简文帝册封他为建平郡王,食邑二千户。萧大球聪明早熟。原来,侯景围困京城时,梁武帝萧衍平日潜心佛教,常常发誓愿,总是说:“如果众生要受苦,就都让我萧衍代替吧。”当时萧大球年仅七岁,他听到此话后很惊异地对他母亲说:“皇上尚且能够做到如此,儿也应该做到这样。”于是他也整天礼拜佛事,也说:“如果有众生要受苦,就都让我萧大球代他们受了吧。”他小时候的早熟竟达到如此程度。大宝二年(551),萧大球出任轻车将军,兼领石头戍军事。当年秋天被害,当时他年仅十一岁。

义安王萧大昕,字仁朗。大昕四岁那年,他的母亲陈夫人去世,他便因哀痛而消瘦憔悴,有如成年人。梁武帝萧衍去世时,萧大昕宽慰简文帝,经常痛哭不能自已,左右大臣见了,没有不偷偷抹眼泪的。大宝元年(550),简文帝册封萧大昕为义安郡王,食邑二千户。大宝二年(551),出任宁远将军,琅笽、彭城两郡太守,还未到任便被害了,当时,萧大昕年仅十一岁。

绥建王萧大挚,字仁瑛。小时候即身强体壮,颇有豪气,京城陷落时,他叹气说:“大丈夫应该去疆场杀敌才是。”他的奶妈大惊失色,赶忙掩住他的口说:“不要信口乱说,灾祸就要到了。”萧大挚笑着说:“灾祸并非因为我说这句话才来的。”大宝元年(550),简文帝册封他为绥建郡王,食邑二千户。大宝二年(551),又被任命为宁远将军。当年被害,死时年仅十岁。

猜你喜欢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十五·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七十一·佚名
  卷之一千四百四十三·佚名
  卷之一百二十二·佚名
  明名臣琬琰续录卷十五·徐紘
  第一一七详光绪六年二月十三日一一三○八-一四·佚名
  卷之二十三·祁韵士
  卷四 邻交志上一·黄遵宪
  四十七、名与号·包天笑
  杜让能传·刘昫
  刘炳传·脱脱
  刘玉传·张廷玉
  卷九十一·佚名
  卷三十七·佚名
  卷十三·孔毓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五出 发难·许自昌

    〔杂扮官军上〕羣盗尙如毛。官军拥贼壕。自家郓城县捕盗的官军便是。连日因蔡九知府移文各处。要缉获盗贼。恐防今年的生辰纲。又像往常掳劫。不当稳便。故此本县老爷差我们各地方缉获。凡有面生可疑之人。卽同保正

  • 目录·万树

    <集部,词曲类,词谱词韵之属,御定词谱>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十 词律目録       词曲类四【词谱词韵之属】 卷一 竹枝【十四字 又名巴渝辞】 又一体【十四字 仄韵】 又一体【二十

  • 卷一百五十三·徐世昌

    陈宝箴陈宝箴,字右铭,江西义宁人。咸丰辛亥举人,官至湖南巡抚。谢易实甫赠庐山泉廿年不践匡庐径,读画因君系梦思。饷我新泉分瀑布,瀹将春茗助敲诗。清流合让支筇客,辟地须寻面壁师。安得草堂容设榻,一瓯睡足

  • 卷一·钱子正

    钦定四库全书三华集卷一明 钱子正 撰绿苔轩集一古人之为诗非汲汲为欲传后而为之也或古今事物之臧否或风俗习尚之淳漓或卉木防鱼之细山林沼沚之幽凡触于目而动之于心自然发之于诗而托之于笔至或激扬振导而有益于学者

  • 卷四百二十·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二十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五十四 萧显 舟中寄答诸相知先生 伤离怀故人无由一缩地和得相思词殷勤附驿使词中何所云交好情难昧落日动客愁临风起遐思棹

  • 列传第六 景穆十二王下·李延寿

    任城王云,和平五年封。少聪慧,年五岁,景穆崩,号哭不绝声。太武抱之泣曰:“汝何知而有成人意也!”献文时,拜都督中外诸军事、中都大官,听讼,甚收时誉。及献文欲禅位于京兆王子推,王公卿士莫敢先言。云进曰:“父子相传久矣,皇魏未之

  • 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文艺上·欧阳修

    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高祖、太宗,大难始夷,沿江左余风,絺句绘章,揣合低卬,故王、杨为之伯。玄宗好经术,群臣稍厌雕?彖,索理致,崇雅黜浮,气益雄浑,则燕、许擅其宗。是时,唐兴已百年,诸儒争自名家。大历、正元间,美才辈出,擩

  • 卷七十二·元·蒋一葵

    【李孟】 〔字道复。仁宗藩邸旧臣。〕 仁宗皇庆癸丑冬,诏以皇庆三年八月,天下郡县兴其贤者、能者充赋有司,明年二月会试。时李道复为知贡举官,纪以诗曰:“百年场屋事初行,一夕文章聚帝京。豹管敢窥天

  • 卷十七·六朝(陈)·蒋一葵

    【徐陵】 〔字孝穆,攡之子。母梦五色云化为凤集左肩,已而生。陵四岁,宝志摩其顶曰:“天上石麒麟也。”目有青睛,时人以为聪慧之相。虞世基一见奇之,谓朝士曰:“此当今潘、陆。”因妻以女。由梁入陈,历迁

  • 卷四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二礼部祠祭清吏司陵寝凡山陵肇祖原皇帝兴祖直皇帝景祖翼皇帝显祖宣皇帝陵曰永陵在兴京啓运山距盛京二百四十里原皇后直皇后翼皇后宣皇后各合葬太祖高皇帝陵曰福陵在奉天府之承德县天柱

  • 卷一·佚名

    △大宝积经三律仪会第一之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其山高峻严丽可观。持诸杂种犹如大地。众华卉木悉皆茂盛。其中复有天龙夜叉毗舍阇紧那罗等。常所游止。复有种种异类诸兽。所谓师子虎狼麒麟象马熊罴之属

  •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四·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四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四瑜伽处之二如是已辩往世间道。若乐往趣出世间道。应当依止四圣谛境渐次生起七种作意。所谓最初了相作意。最后加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证得阿罗汉果。修瑜

  • 翠寒集·宋无

    元诗别集。1卷。宋无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主要版本有明刊本,3卷;毛晋汲古阁刊本(编入《元人十种诗》),1卷。汲古阁刊本流传较广,《四库全书》底本就是汲古阁刊本。本集卷首有元贞元年(129

  • 百城烟水·徐崧

    区域志。清徐崧、张大纯辑。九卷。崧有《大兴徐氏三种》已著录。大纯字文一,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徐氏好游览,出必囊书载笔,以所录见闻,辑而成篇,未终而卒,托其好友大纯续之,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重加编辑,补缀完书。

  • 中国佛教史·蒋维乔

    蒋维乔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入上海书店1989年版《民国丛书》第一辑中。为近代中国最早出版的中国佛教通史,系依据日人境野哲《支那佛教史纲》(史一如于1923年译为《中华佛教史》,为武昌佛学院教材)编写,予以改

  •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彭晓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五代后蜀道士彭晓撰。《通志•艺文略》、《晁志》及《宋史•艺文志》均着录。三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书为现存《参同契》最佳注本之一。书前有作者自序,概述魏伯阳撰《参同契》之旨意。宣

  • 四友斋丛说·何良俊

    明何良俊撰。 38卷, 分经、 史、 杂记、 子、 释道、文、 诗、 书、 画、 求志、崇训、尊生、娱老、正俗、考文、词曲、续史等17类。何良俊,字元朗,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嘉靖中以岁贡生入国学,特授南京翰林院孔目。

  • 佛说阿难四事经·佚名

    佛说阿难四事经,一卷,吴支谦译。说四事供佛之法。摄于小乘部。一慈心俯育人畜,二悲心周给穷苦,三不食肉,持五戒,四敬沙门,行此四事,如供佛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