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纲 字句

学诗百法之十六 研究炼字法  

学习对偶,即为做诗之预备。然对偶虽工,苟不知炼字之法,则易犯涣散之病,全句精彩无由可见。前人所以有吟成五个字用尽一身心,及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髭等说,可见炼字之难,实为学诗者最切要之工夫。不论五言七言,或一句中炼一字,或一句中炼二字,下笔之时须要加意推敲。兹试略举各例句于后。 

五言炼第二字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花妥莺捎蝶/溪喧獭趁鱼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五言炼第三字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五言炼第五字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香雾云鬟湿/清晖玉臂寒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五言炼第二第五字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七言炼第二字 

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路绕寒山人独去/月临秋水雁空惊 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 

七言炼第五字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寒 疲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春寒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七言炼第七字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青枫江上孤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三故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匡衡抗疏功名簿/刘向传经心事违 

七言炼第二第五字 

雪霁山门迎瑞日/云开水殿侯飞龙 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湖添水际消残暑/江送潮头涌漫波 

学诗百法之十七 研究造句法  

积字而成句,积句而成诗。句之妥恰与否,诗之工拙判焉。故欲学作诗,必先学造句。造句之法,不仅属对工整炼字稳妥而已,必使全句轻灵流动绝不板滞方佳。至于唐人诗句,各有胜处,苟非勤于习诵,断不能模仿其万一。兹将五言七言之种种句法略举于下: 

五言上一下四字句 

犬迎曾宿客/鸭护落巢儿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 绿奔川内水/红落过墙花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五言上二下三字句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五言上三下二字句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夜郎溪日暖/白帝峡风寒 

五言上四下一字句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薜罗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 

五言一句三顿折句(二一二)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七言上一下六字句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山动将崩未崩石/松浮欲尽不尽云 

七言上二下五字句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七言上三下四字句 

梦儿亭古传名谢/交妓楼新道姓苏 渔人网集寒潭下/估客舟随夜照来 

七言上四下三字句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七言上五下二字句 

青山只解磨今古/流水何曾洗是非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七言一句三顿折句(二二三)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含风翠壁孤云纳/昔日丹枫万木稠 

学诗百法之十八 研究点眼法  

作诗点眼,犹之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睛则神采皆失。故学诗者既知炼字造句矣,又不可不知点睛之法。眼要挺要响,用实字则挺,用动字则响。全在下笔之时,细细揣摩。五言诗之点眼在第三字,七言诗之点眼在第五字。举例如下: 

五言点实字眼 

山店云迎客/江村犬吠船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五言点动字眼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杨柳梳烟碧/茶□架雪香 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 

七言点实字眼 

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鸟衔残 风传鼓角霜侵战/云卷笙歌月上楼 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东岩月在僧初定/南浦花残客未回 

七言点动字眼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平地风烟横白鸟/半山云木卷苍藤 莺传旧语娇春日/花整晨妆对晓风 

学诗百法之十九 指示正格法  

五言律绝与七言律绝均有平起仄起及押韵不押韵之别,前已详言之矣。然其中又有三法,一曰反,如上句系平平起而下句系仄仄起,上句系仄仄起而下句系平平起是也。一曰粘,如上句系平平起而下句亦平平起,上句系仄仄起而下句亦仄仄起是也。一曰应,如五言首句押韵者,为仄仄仄平平或平平仄仄平,七言首句押韵者,为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而末句之平仄与首句相同是也。凡合乎此等平仄者,皆谓之正格。兹将唐诗三百首中选录五言律绝七言律绝各二首于下: 

(哈哈,老夫子说话何其含混,说了半天也没说清楚,在下试着做个补充:律诗八句,每两句合称一联,分别称作额联……记不清楚了。绝句四句,当然只有两联了。每联的两句当反,如第一和第二句,第三和第四句等。两联相邻的句当粘,如第二和第三句,第四和第五句等。 

对于首句着韵的律绝,首尾两句当应。对于律诗,其实一、四、八句皆当应。补充一句,律诗的二三联当对偶)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寻芳歇,王孙自可留。(五律之合于平起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五律之合于仄起者) 

听筝 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五绝之合于平起者)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五绝之合于仄起者)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七律之合于平起者)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七律之合于仄起者)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七绝之合于平起者) 

贾生 李商隐 

喧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月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七绝之合于仄起者)

学诗百法之二十 指示拗句法  

昔人谈诗,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所谓不论者,盖言五言律绝中之第一第三字、七言律绝中之第一第三第五字平仄可以通用,非可任意为之而不必讲究也。今人误作不拘之解,则为害匪浅。而不知五言律绝中之第一字或可用,而第三字万不能通用,七言律绝中之第一第三字或可通用,其第五字则万不能通用。且如五言律绝中之平平仄仄平句,即第一字亦不能通用,又如七言律绝中之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即第三字亦不能通用。此等不论平仄之句,谓之拗句。前人非学到功深神而明之者,断不出此。兹试将唐诗中拗句之最奇特者,选录一首如下: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学诗百法之二一 指示变体法  

五言七言句之近体诗,不论平起仄起,均有一定不易之例。反是者即谓之变体。变体之诗出于作者一时之差误,不可认为定格。兹特选录唐诗中七律七绝之变体各一首,俾初学做诗者不致轻蹈此病也。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上诗第一联与第二联平仄重复,名曰顺风调,为七律中之变体也。 

赠别 王维 

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上诗第三句之平仄与第二句应粘而反,是为七绝中之变体也。

猜你喜欢
  游稚仙·唐圭璋
  蔡挺·唐圭璋
  白石道人歌曲 (不全)·姜夔
  第二十八出 诳姻·李渔
  第十四出 情访·李渔
  第四折·佚名
  后 记·冯梦龙
  第三折·李文蔚
  东观集卷十·魏野
  拜献·徐志摩
  卷一·袁华
  初集卷十五·乾隆
  卷113 ·佚名
  题小蕙周岁日造像·刘半农
  淳熙稿卷十二·赵蕃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解人颐 树德集·钱德苍

    清廉类海瑞,晋南冢宰。以币物为贺者,俱不受,报名纸用红者,亦以为侈而恶之。邹元标以青蚨三十文入贺,出诸袖中,海瑞见之喜曰:“如此方是!”乃受之。越数日,置酒酬邹,惟肴四盂,市饼一盘,佳酿数巡而已。汉杨震性廉介,或馈以

  • 卷465 ·佚名

    虞俦 次韵古梅 怪底昌园一种梅,老枝强项独迟开。 伶俜鹤膝翻嫌瘦,皴皵龙鳞不受摧。 羞把冰肌混桃李,故将粉面映莓苔。 广平铁石心犹在,宁有诗情似玉台。 虞俦 次韵汉老弟对月满饮 鹤发金桃母,

  • 卷9 ·佚名

    曹勋 泊冷水浦 前夕放船湘□步,约到衡州来日午。 五程一减作三程,谢渠江涨半篙清。 今日雨来三四五,又闭疏蓬听暮雨。 长年商量泊舟所,雨外青山更青处。 曹勋 薄暮动弦歌 凉风生晚渚,碧草罗夕

  • 第一回 商员外归途遇害 大相公告状鸣冤·蒲松龄

    [西江月]报仇难得痛快,尤奇在二八红颜。快刀终日锈裙掩,杀人时秋波不转。常听说衔冤投御状,不曾闻告到阴间。一头撞到九重天,直踢倒森罗宝殿! 善人衰败恶人兴,倒倒颠颠甚不平;忽遇正神清世界,始知天道最分明。 话说元朝至正

  • 6.宋之问: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施蜇存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 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 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不过比一般的“五律”多二联四句,也就是比四十字的

  • 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八·诸王五·张廷玉

        ◎诸王五   ○世宗诸子   哀冲太子载基 庄敬太子载 景王载圳 颍王载啇 戚王载沴 蓟王载〈土匮〉 均王载〈土夙〉   穆宗诸子   宪怀太子翊釴 靖王翊铃 潞王翊镠   神宗诸子   邠王常溆 福

  • 避寇纪略·程畹

    程畹,江苏仪征县人,是一个蒙馆塾师、这部资料,记太平天国癸好三年、丙辰六年克仪征和戊午八年攻破江北大营时逃避事。有些地方,可备稽考,如记癸好三年十一月,太平军从扬州、仪征撤退后事说:“贼既退,乱民冒贼者焚掠尤甚,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一百三十六·阿桂

    七月丁丑上谕内阁曰此次平定金川所有各省緑营调往马步兵丁借支行装银两应于回营后扣饷还项因伊等効力行间业于恩诏内展限三年分扣今复念该兵等应扣之项较多若于三年扣完恐月饷所存无几不足以资养赡着再加恩照从前平定

  • 钦定辽史语解卷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辽史语解卷六【按辽以索伦语为本语解内但释解义概不复注索伦语其中姓氏地名官名人名无解义者俱以今地名八旗姓氏通谱官名改字面订之】人名【皇族 按辽代世膺北南府宰相之选及分任庶职者耶律萧二氏而

  • 陈佑传·宋濂

    陈佑,一名天佑,字庆甫,赵州宁晋人,其家世代以农为业。祖父陈忠,精通经史,乡里皆尊他为师,死后,其学生谥曰“茂行先生”。佑自幼好学,家贫,母亲张氏曾剪发卖钱,为他买书。长大博通经史。当时诸王可自任官属,宪宗三年(1253),穆王府任

  • 文征明传·张廷玉

    文征明,长洲人。初名壁,字征明,后改为征仲,别号衡山。父名林,为温州知府。征明幼小时并不聪明,稍大却聪慧起来。从其父亲好友吴宽学习文章,从李应祯学习书法,从沈周学习绘画,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等相互切磋,名声日高。宁王

  • 卷四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四礼部祠祭清吏司中祀一凡朝日之礼兆阳位於东郊其制一成岁以春分迎日出祀大明甲丙戊庚壬年皇帝亲朝日奉大明位西向赤璧一帛一牛一羊一豕一登一鉶二簠簋各二笾豆各十尊一爵三琖三十

  • 门人黄以方录·王守仁

      钱德洪序   先生初归越时,朋友踪迹尚寥落,既后四方来游者日进:癸末年已后,环先生而居者比屋,如天妃、光相诸剎,每当一室,常合食者数十人,夜无卧处,更相就席,歌声彻昏旦。南镇、禹穴、阳明洞诸山远近寺剎,徒足所到,无非同志

  • 提要·吕柟

    【臣】等谨案二程子抄释十卷明吕柟编前有自序称初得二程全书于崔铣以其中解説六经四书之语与门弟子问答行事之言统为一书浩大繁博初学难于观览因钞出心所好者集为八卷凡二十九篇而卷首所列程子门人姓氏后有嘉靖辛夘柟

  • 序·道宣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唐 道宣撰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序(作者非无标名显别)京兆崇义寺沙门释道宣撰述夫戒德难思。冠超众象。为五乘之轨导寔三宝之舟航。依教建修定慧之功莫等。住持佛法群籍于兹息唱。自大师在世偏弘

  • 卷第三下·志磐

    佛祖统纪卷第三下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三下十二年(辛卯)佛遣目连。白父王及耶输曰。太子罗睺。年已九岁。应令出家。耶输答曰。如来为太子时。娶我为妻。未满三年逃至山泽。勤苦六年得佛

  • 钱氏私志·钱愐

    笔记。旧题钱彦远(一作钱愐、钱世昭)著。一卷。原本二卷,今本仅一卷,据钱曾《读书敏求记》所考,乃钱愐所记,钱世昭“叙而集之”(钱世昭序)。是书所记,皆宋时朝野杂事,涉及到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著名文学家的一些轶

  • 四书因问·吕柟

    明吕柟(字仲木)撰。该书是记其门人质问《四书》之语。共六卷。其中《大学》、《中庸》各一卷,《论语》、《孟子》各二卷。然其中称柟为先生,又原本先生字或跳行,间或还附有学生之间的论辩,如《大学因问》中,就附有章诏、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