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四

礼部

祠祭清吏司

中祀一

凡朝

日之礼兆阳位於东郊其制一成岁以春分迎日出祀

大明甲丙戊庚壬年

皇帝亲朝

日奉

大明位西向赤璧一帛一牛一羊一豕一登一鉶二簠簋各二笾豆各十尊一爵三琖三十鑪一镫二先祀一日乐部设中和韶乐於坛下分左右悬祀日銮仪卫陈法驾卤簿於

午门外日出前八刻太常卿诣

乾清门告时

皇帝御礼服乘礼舆出宫前引後扈如常仪

驾发警跸

午门鸣钟法驾卤簿前导不陪祀王公百官咸朝服跪送导迎鼔吹设而不作銮仪卫校鸣坛内钟

皇帝至坛北门外降舆赞引太常卿二人恭导皇帝由坛北门中门入诣具服殿更祭服礼部尚书

率太常官恭请

神位安奉坛上毕太常卿奏请行礼

皇帝出具服殿盥洗赞引太常卿恭导

皇帝入内壝左门由中阶陞坛至黄幄次拜位前东向立鸿胪官引陪祀王公入内壝门位阶下百官位内壝门外左右序立均东面典仪官赞乐舞生登歌执事官各共乃职【以下迎神至送神皆典仪官唱赞】武舞八佾进赞引官奏就位

皇帝就拜位立乃迎

神司香官奉香盘进司乐官赞举迎

神乐奏寅曦之章【凡举乐皆司乐官唱赞】赞引官奏就上香位

恭导

皇帝诣香案前司香官跪进香赞引官奏跪

皇帝跪奏上香

皇帝上柱香次三上瓣香兴奏复位

皇帝复位奏跪拜兴【以下行礼皆有奏】

皇帝行三跪九拜礼王公百官均随行礼乃奠玉帛司玉帛官奉篚进奏朝曦之章司玉帛官跪奠玉帛三叩退行初献礼司爵官奉爵进奏清曦之章舞干戚之舞司爵官立献爵奠正中司祝至祝案前跪三叩奉祝版跪案左乐暂止

皇帝跪羣臣皆跪司祝读祝毕诣

神位前跪安於案三叩退乐作

皇帝率羣臣行三拜礼兴乐止武功之舞退文舞八佾进行亚献礼奏咸曦之章舞羽龠之舞司爵官献爵奠於左仪如初献行终献礼奏纯曦之章【舞与亚献同】司爵官献爵奠於右仪如亚献乐止文德之舞退太常官赞答福胙光禄卿二人就南案奉福胙至

神位前拱举降立於

皇帝拜位之右侍卫二人进立於左

皇帝跪左右执事官皆跪右官进福酒

皇帝受爵拱举授左官进胙受胙亦如之三拜兴率羣臣行二跪六拜礼彻馔奏延曦之章有司诣

神位前奉赤璧退送

神奏归曦之章

皇帝率羣臣行三跪九拜礼有司奉祝次帛次馔次

香恭送燎所

皇帝转立拜位旁北向候祝帛过复位乐作祝帛燎

半奏礼成恭导

皇帝出内壝左门入具服殿更衣礼部尚书率太常

官恭请

神位还御

皇帝出至坛北门外陞舆法驾卤簿前导导迎乐作

奏佑平之章

皇帝回銮王公从各官以次退不陪祀王公百官於午门外跪迎

午门鸣钟王公随

驾入至内金水桥恭候

皇帝还宫各退○遣官行礼由北门左门入内壝门右门行礼於坛下上香升坛升降均由右阶赞引以太常赞礼郎祝帛送燎位避立右旁王公不陪祀百官陪祀如仪

凡夕

月之礼兆隂位於西郊其制一成岁以秋分迎月出祀

夜明以

北斗五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配丑辰未戍年

皇帝亲夕

月奉

夜明位东向

配位南向均设玉色幄

夜明位白璧一帛一牛一羊一豕一登一鉶二簠簋各二笾豆各十尊一爵三琖三十鑪一镫二

配位帛十有一牛一羊一豕一登一鉶二簠簋各二笾豆各十尊一爵三琖三十鑪一镫二祀日乐部豫设中和韶乐於坛下分左右悬銮仪卫陈法驾卤簿於

午门外日入前四刻太常卿诣

乾清门告时

皇帝御礼服乘礼舆出宫前引後扈如常仪

驾发警跸

午门鸣钟法驾卤簿前导不陪祀王公百官咸朝服跪送导迎鼔吹设而不作銮仪卫校鸣坛内钟

皇帝至坛北门外降舆赞引太常卿二人恭导皇帝由坛北门中门入诣具服殿更祭服礼部尚书

率太常官恭请

神位安奉坛上毕太常卿奏请行礼

皇帝出具服殿盥洗赞引太常卿恭导

皇帝入内壝左门由中阶陞坛至黄幄次拜位前西向立太常赞礼郎引分献官入内壝右门至阶前甬道北立鸿胪官引陪祀王公入内壝门位阶下百官位内壝门外左右序立均西面典仪官赞乐舞生登歌执事官各共乃职【以下迎神至送神皆典仪官唱赞】武舞八佾进赞引官奏就位

皇帝就拜位立乃迎

神司香官各奉香盘进司乐官赞举迎

神乐奏迎光之章【几举乐皆司乐官唱赞】赞引官奏就上香位

恭导

皇帝诣

正位香案前司香官跪进香赞引官奏跪

皇帝跪奏上香

皇帝上柱香次三上瓣香兴奏复位

皇帝复位太常赞礼郎引分献官由北阶升坛诣配位前上香毕降阶退立原位奏跪拜兴【以下行礼皆有奏】

皇帝行二跪六拜礼分献官王公百官均随行礼奠帛行初献礼司玉帛官各奉篚司爵官各奉爵进奏升光之章舞干戚之舞司玉帛官各奠玉帛行三叩礼司爵官各献爵奠正中退司祝至祝案前跪三叩奉祝版跪案左乐暂止

皇帝跪羣臣皆跪司祝读祝毕诣

正位前跪安於案三叩退乐作

皇帝率羣臣行三拜礼兴乐止武功之舞退文舞八佾进行亚献礼奏瑶光之章舞羽龠之舞司爵官献爵奠於左仪如初献行终献礼奏瑞光之章【舞与亚献同】司爵官献爵奠於右仪如亚献

配位献爵仪均同乐止文德之舞退太常官赞答福胙光禄卿二人就北案奉福胙至

正位前拱举降立於

皇帝拜位之右侍卫二人进立於左

皇帝跪左右执事官皆跪右官进福酒

皇帝受爵拱举授左官进胙受胙亦如之三拜兴率羣臣行二跪六拜礼彻馔奏涵光之章有司诣

正位前奉白璧退送

神奏保光之章

皇帝率羣臣行二跪六拜礼有司奉祝次帛次馔次

香恭送燎所

皇帝转立拜位旁南向候祝帛过复位乐作祝帛燎

半奏礼成恭导

皇帝出内壝左门入具服殿更衣礼部尚书率太常

官恭请

神位还御

皇帝至坛北门外陞舆法驾卤簿前导导迎乐作奏

佑平之章

皇帝回銮王公从各官以次退不陪祀王公百官於午门外跪迎

午门鸣钟王公随

驾入至内金水桥恭候

皇帝还宫各退○遣官行礼由坛北门左门入内壝门右门上香时升降由右阶分献官位在遣官後之左升降由左阶行二跪六叩礼余仪与朝

日遣官同

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四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图]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图]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图]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图]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图]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图]

  康熙六十年四月初六日奉

旨朕披览史册於前代帝王每加留意书生辈但知讥评往事前代帝王虽无过失亦必刻意指摘论列短长无一人为帝王公言者朕见历代帝王庙每朝崇祀不过一二主或庙享其子而不及其父或配食其臣而不及其君皆因书生议论而定甚未允当况前代帝王曾为天下主後世之人俱分属臣子而可轻肆议论定其崇祀与不崇祀乎今宋明诸儒人尚以其宜附孔庙奏请甚多至古帝王宜入庙崇祀从未有人奏请前代帝王皆无後裔後之君天下者继其统绪即当崇其祀典朕君临宇内不得不为前人言也朕意以为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此外尽应入庙即一二年者亦宜入庙崇祀尔等将朕此旨写出会同从容详议具奏钦

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初三日奉

旨这所议应崇祀之处皆是但其中尚有应详细斟酌者明代甚近朕少时尝问有明遗旧宦官愍帝无甚过失皆由万历泰昌天启时衰微及至愍帝虽励精图治终不能补救也国之灭亡皆伊祖所坏於愍帝何涉稗官野史所载岂足为凭愍帝不可与亡国者一例同论而万历泰昌天启实不应入崇祀之列至从前所配享之功臣大概皆开国元勲居多如明之徐达不过一草莽武夫刘基系元之进士皆遭遇成功遂以元勲配享耳其有治安之世辅佐太平有功君国者反不得与配享之列是皆未为允当大学士会同九卿詹事科道将此等处详悉从容确议具奏钦此

乾隆四十九年七月初二日奉

上谕朕因览四库全书内大清通礼一书所列庙祀历代帝王位号乃依旧会典所定有所弗惬於心敬忆

皇祖实録有勅议增祀之谕令查取礼部原议红本则系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内具题尔时诸臣不能仰体

圣怀详细讨论未免因陋就简我

皇祖谕旨以凡帝王曾在位者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此外尽应入庙即一二年者亦应崇祀煌煌

圣训至大至公上自羲轩下至胜国其间圣作明述之君守文继体之主无不馨香妥侑不特书生臆论无能仰喻

高深即历代以来升歆议礼未有正大光明若此者也乃会议疏内声明偏安亡弑不入祀典而仍入辽金二朝不入东西晋元魏前後五代未免意有偏向视若仰承

圣意而实显与

圣谕相背朕意若谓南北朝偏安不入正统则辽金得国亦未奄有中原何以一登一黜适足启後人之訾议即因东西晋前後五朝有因簒得国摈而不列如操丕不得为正统之例殊不知三国时正统在昭烈故虽以陈夀三国志之尊魏抑蜀而卒不能夺万世之公评至司马氏簒窃以还南朝神器数易如宋武帝

掘起丹徒手移晋祚自不能掩其簒夺之罪其他虽祖宗得国不正而子孙能继绪承休即为守文中主亦不可概从缺略况自汉昭烈以至唐高祖统一区夏时之相去三百余年其间英毅之辟节俭之主史不絶书又安可置而不论至於後五代如朱温以及郭威或起自寇窃或身为叛臣五十余年更易数姓中华统绪不絶如綫然周世宗承藉郭氏余业凭有疆域尚不失为令主此而概不列入则东西晋前後五代数百年间创守各主祀典缺如何以协千秋公论他若元魏雄据河北地广势强太武道武勤思政理讲学兴农亦可为偏安英主并当量入祀典以示表章朕前命馆臣録存杨维桢正统辨谕内详晰宣谕以维桢所辨正统在宋不在辽金之说为是所以存春秋纲目之义见人心天命之攸归且检閲孙承泽春明梦余録所载明代崇祀古帝王位号原未列辽金二朝今帝王庙崇祀辽金而不入东西晋前後五代似此互相入主出奴伊於何底是皆议礼诸臣有怀偏见明使後世臆说之徒谓本朝於历代帝王未免区分南北意存轩轾甚失

皇祖降谕之本意也至明之亡国由於神熹二宗纪纲隳而法度弛愍帝嗣统时国事已不可为虽十七年身历勤苦不能补救倾危卒且身殉社稷未可与荒淫失国者一例而论是以

皇祖睿裁将神熹二宗撤出而愍帝则

特令庙祀

褒贬予夺毫厘不爽实千古大公定论乃诸臣於定议时转复将汉之桓灵增入岂未思炎汉之亡亡於桓灵而不亡於献帝乎从前定议未将东汉全局详审论断转使昏闇之君滥叨庙食所议未为允协夫自古帝王统绪相传易代以後飨祀庙庭原以报功崇德至於严簒窃之防戒守成之主或予或夺要必衷於至当而无所容心於其间方协彰瘅之义所有历代帝王庙祀典着大学士九卿更行悉心详议具奏并着於定议後交四库馆恭録

皇祖谕旨并朕此旨於通礼庙飨卷首以昭殷鉴历朝垂

示万年之至意钦此

乾隆四十九年七月二十八日奉

上谕据大学士九卿等会议增祀两晋元魏前後五代各帝王一摺并声请唐宪宗金哀宗应否一体增祀等语宪宗处唐中叶各镇节度凭陵跋扈僭叛不臣宪宗命将专征削平淮西厥功颇伟在有唐一代中尚属英主其末年被弑系祸变猝乘与荒乱失德召变致衅者不同至金哀宗处衰弱之时国势已不可问推其致败之由实因熙宗海陵淫虐阶厉哀宗自缢殉国与明之愍帝事同一例自应一体增祀余俱着照所议行钦此

猜你喜欢
  本纪第八 明帝·沈约
  卷一百二十二 志九十七·赵尔巽
  平定三逆方略卷二十三·佚名
  卷之二百八十四·佚名
  卷之二百二·佚名
  卷之七百二十一·佚名
  卷之二百二十七·佚名
  两朝纲目备要卷三·佚名
  ·上两院清理人犯书·丁曰健
  抗战胜利·胡兰成
  张桢传·宋濂
  卷二百四十五·佚名
  154.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林汉达
  附卷序·佚名
  陈镇东·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晏殊·唐圭璋

      殊字同叔,临川人。生于淳化二年(991)。七岁能属文。景德二年(1005),以神童召试,赐进士出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庆历中,拜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令门下平章、兼枢密使。出知永兴军,徙河南,以疾归京师,留侍经筵。至和二年(1

  • 第三十章 冥官迓圣·屠隆

    〔小丑扮绰消丸小外扮颜杲卿小丑笑上〕阎王殿下绰消丸。三寸斓斑珠走盘。撮哄铜肝王太尉。笑开铁脸马灵官。帝孙见我浑忘织。仙子开言也送丹。只为舌端留地府。至今长夜黑漫漫。小子黄旛绰是也。以讴歌琴弈。伏事玄宗

  • 54.王建:乐府歌行二首·施蜇存

    凉州行 凉州四边沙浩浩,汉家无人开旧道。(韵一) 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 万里征人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韵二)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韵三)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

  • 先主传第二·陈寿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典略曰:备本临邑侯枝属也。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

  • 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七十五·赵尔巽

      鄂尔泰弟鄂尔奇、子鄂弼、鄂宁 张廷玉子若霭、若澄、若渟、从子若溎   鄂尔泰,字毅庵,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世居汪钦。国初有屯泰者,以七村附太祖,授牛录额真。子图扪,事太宗,从战大凌河,击明将张理,阵没,授备御世职。

  • 卷二十三累臣自叙略节·刘若愚

    累臣若愚,生于万历甲申二月,至戊戌七月悖父兄之教,感异梦而自宫,废儒业,读医书,习养生家言。辛丑六月,遇例选入皇城,隶先监陈公讳矩名下,派与掌家常太监云照管。该班则供抄誊之役,下班则习字读书,颇蒙先监器许,解衣推食,耳提面命,即

  • 明臣諡考订误·鲍应鳌

    诸书所载諡号互有异同稍为订正大略以国史阁籍为据而以诸书叅之间有国史与阁籍互异则并存以竢考武城侯王聪按正史諡威毅阁籍具存臣諡类钞封爵考諡法考諡法通考俱误作武毅元帅孙兴祖按正史諡忠愍臣諡类钞误作武愍隆平侯

  • 卷之三十九·佚名

    洪武二年二月丙寅朔诏修元史上谓廷臣曰近克元都得元十三朝实录元虽亡国事当记载况史纪成败示劝惩不可废也乃诏中书左丞相宣国公李善长为监修前起居注宋濂漳州府通判王祎为总裁徵山林遗逸之士汪克宽胡翰宋禧陶凯陈基赵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八十五·佚名

    天顺元年十二月辛卯朔 上省郊祀牲○平遥王幼土□量奏求山西潞州黎城县岁额□税钞 上命以一年之入给之○壬辰复山东青州左卫经历王豪为山西按察司佥事豪坐事降调未抵任自陈先有倚山墩等处杀贼功故复之○封太监曹吉祥嗣

  • 卷六·顺治

    大清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徳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圣训卷六安民顺治八年辛卯闰二月丙寅上谕兵部曰朕思各处土防本皆吾民或为饥寒所迫或为贪酷官吏所驱年来屡经扑剿荡平无期皆因管兵将领纵令所部杀良冒功因

  • 卷六十八·徐天麟

    钦定四库全书西汉会要卷六十八宋 徐天麟 撰蕃夷上匈奴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余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尚矣单于头曼有太子曰冒顿冒顿杀父自立是时汉初定徙韩王信於代都马邑匈奴大攻围马邑韩信降

  • 松阳讲义卷四·陆陇其

    赠内阁学士陆陇其撰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章这一章是圣人鼓舞人好学之意玩本文三不亦字便见循循善诱之意大抵人不肯学多是看做烦难劳苦之事不知人只是不去学耳用得一分工夫便有一分妙处这个学原不是烦难劳苦的以其始而言

  • 卷三·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三      宋 卫湜 撰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自称曰老夫於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郑氏曰大夫七十致其所掌之事於君而告老谢犹听也君必有命

  • 幸偶篇第五·王充

    【题解】本篇主要阐述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一切好的结果都具有侥幸性和偶然性,所以篇名“幸偶”。王充在本篇里,用各种事例反复说明,人和万物“遭祸福”都是因为“有幸有不幸”,“有偶有不偶”,就是说,都是偶

  • 卷四·辅广

    钦定四库全书卷 童子问卷四       宋 辅广 撰小雅二【定正小雅为燕飨之乐歌正大雅为会朝之乐歌比之大序政有小大之说更为明切其所谓欢欣和说以尽羣下之情恭敬齐庄以发先王之德者尤足以发明二雅之意至於其变

  • 卷上·佚名

    如是我闻,一时尊者童子迦叶在憍萨罗国。游行次第至於尸利沙大城之北尸利沙林鹿野园中止祝是时有王名大正句。都尸利沙城。其王先来不信因果。每作是言:无有来世亦无有人复无化生。常起如是断见尔时尸利沙大城中有大婆罗

  •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经·佚名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经》,「古灵宝经」之一。约成书于东晋末南朝初,陆修静《灵宝经目》已着录。原书一卷,有敦煌唐写本五件(详见大渊忍尔《敦煌道经目录编》)。另有《正统道藏》本,误题《太上洞真智慧上品大诫》,收入

  • 推篷寤语·李豫亨

    养生类著作。明李豫亨撰,清王寿芝节录。一卷。豫亨字元荐,云间 (今江苏松江) 人。幼习儒,喜博览,涉诗文、兵法、养生等,终不得志。隆庆四年 (1570) 始捐举业,以鸿胪谒选,乘舟自苏赴京,途中将夙昔所得汇而成书,共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