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解人颐 树德集

清廉类海瑞,晋南冢宰。以币物为贺者,俱不受,报名纸用红者,亦以为侈而恶之。邹元标以青蚨三十文入贺,出诸袖中,海瑞见之喜曰:“如此方是!”乃受之。越数日,置酒酬邹,惟肴四盂,市饼一盘,佳酿数巡而已。汉杨震性廉介,或馈以金,却之。其人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卒不受。 

范文正公未遇时,尝读书僧舍。家贫苦,日以黄齑为羹。乃作一韵,中有联云:“陶家瓮内,酿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 

吕荣公晚居秀州真扬间。十余年,衣食不给。至有绝粮数日者,公处之晏然。静坐一室,不问家事,并不以毫发事干托州县。尝作诗云:“除却借书沽酒外,更无一事扰公庭。”明李远庵,性廉介,一毫不取。郑沧泉,韩晓乃其得意门生。一日,侍坐良久,有布鞋在袖,逡巡不敢进。公问何物,对曰:“晓妻手制一履,欲送老师。”公见其诚,取而着之。生平所受惟此。 

康熙甲子八月,中州汤潜庵讳斌,巡抚江南,莅任以后,惟饮吴中一杯水,不受公私半文钱。兴学校,讲乡约,崇节义,敦孝友,尚朴俭,毁氵㸒祠,禁豪强,绝赌博。专务以德化民,改过即止,安静简默,无为而治。丙寅清和月,内召回京,辅导东宫。士民攀辕泣留,为之罢市。去之日,止有图书数箧。人谓海中介、周文襄再见云。  

俭约类甘矮梅先生有徒某,御史来访,留之馔,惟葱汤麦饭。因口占一诗云:“葱汤麦饭丹田暖,麦饭葱汤也可怜。试向城头高处望,人家几处未炊烟。”章文懿公懋曰:“待客之礼,当存古意。闻薛文清待客,只一鸡一黍,酒三行,食饭而罢,此可为法。” 

贫者入一钱,出不及一钱,虽贫亦富也。富者入千钱,出浮于千钱,虽富必贫也。故强取不如节用。百日省,一日不省,则一日之失与百日不省同。百事节,一事不节,则一事之耗与百事不节同。 

高景逸先生曰:“凡家之兴,必有思艰之人始基之。” 

人家有资蓄,便宜置产,利虽薄而稳当,且可贻之久远。  

勤俭类 

入其家,闻书声纺织声,俱是隆兴气象。 

诸铁阊曰:“富不在他求,惟使天无遗时,地无遗利,人无遗力耳。” 

柳靖公戒弟曰:“虚掷岁月,得罪于天;荒芜田土,得罪于地。戒之戒之!”  

仁厚类 

郭暖尚升平公主,琴瑟不调。暖曰:“汝倚乃父为天子耶?我父薄天子而不为!”主恚入奏。子仪闻之,囚暖入朝待罪。代宗曰:“不疾不聋,作不得阿家翁。儿女闺房之言勿听。” 

毛氏斛铭曰:“出如是,入如是,子孙亦如是。”又曰:“少收几粒,多收几年。” 

黄山谷《戒杀诗》云:“我肉众生肉,形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莫教阎老判,自揣更何如?” 

恐伤行蚁尘推地,为惜飞蛾纱罩灯。其事甚小,其心其慈,扩而充之,仁不可胜用也。 谦和类 

王通屡征不起,弟子问息谤,曰:“无辨。”问止怒,曰:“不争。”又曰:“闻谤而怒者,谗之囮也!见誉而喜者,佞之媒也。”卒,谥为“文中子”。 

唐王播少孤贫,客扬州惠照寺木兰院,不能自给。每随僧稠粥。寺规鸣钟会食,久而厌怠,乃饭过击钟。播甚不平,勉为含忍。因题壁云:“上堂禅位各西东,惭愧阇梨饭后钟。”后二纪,出镇襄阳,复访旧游。因见向日所咏,以纱罩罩之,续题云:“二十年前尘扑面,而今始得碧纱笼。”又吟感旧一绝云:“二十年前此地游,木兰花发院重修,于今再到经行处,树老花残僧白头。”光禄卿王守和未尝与人有争。尝于几案前大书“忍”字,于帷幌之属,则以绣画为之。明皇知其名,不时召对,曰:“卿名守和,已知不争。好书忍字,已知用心。”奏云:“臣闻坚则易断,刚则必折,万事忍为上,和为最乐。”上甚善之。 

杨宗乔、尹新卿峭直不相容。一日,桂古山过之,乔告以故。山曰:“譬如对弈,且饶一着;譬如争路,且退一步,便无事矣。”乔惕然谢教。夏翁者,江阴巨族。尝舟行,甫过桥,一人担粪倾入船中,溅及翁衣。看其人,乃旧识也。僮辈大怒,欲登岸欧之。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宁敢犯处?”因好言遣之。及归,查阅债簿,此人乃负三十金,无偿,欲藉是求死。遂以诣翁,翁为之毁卷,其人无衅可乘,竟弭其祸。 

长洲尤翁开钱典,闻铺中哄声,出视,则邻人也。司典者诉曰:“某将衣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詈语,天下有是理乎?”翁见其人,仍悍然不逊,乃谕之曰:“我知汝意不过为度新年计耳。此小事,何以争为?”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事,翁指絮云:“此御寒不可少。”又指道袍云:“此与汝拜年用。他物非所急,似可留也。”其人得衣二件,且见主人和厚,遂默然而去。是夜,竟死于他家。此人因负债多,涉讼经年,家为之破。已服毒,瞷尤翁可诈,特来寻衅。不与较,无处生波,则移于他姓耳。或问翁何以预知其谋而忍之?翁曰:“凡无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人所恃者,命而已。小不忍则受其祸。”闻者叹服。 

吴翁,讳大伦,号至愚,武进人。叔资饶无子,翁系长房次子,例应继从。有弟利赀财而强继者,翁勿与较,慨然让偏。继其居曰:“听天”,终身绝口不言应继也。侄代麓讳狱,四岁孤,翁抚养教育如已子,因得成进士。后代麓易箦时,嘱诸子曰:“吾赖叔父以成人,子孙当共戴之。”翁仲子昆麓讳□,登贤书,为理学名儒,至今五世,科第接踵。 

起家之人易于成立者,盖服食器用及吉凶百费,规模浅狭,故日入之数浮于日出,所以常有余。承家之子,易于倾覆家者,盖服食器用,规模广大,又财产各分门户,则费自倍前,渐费渐耗,何以支吾?故“由约入侈易,由奢入俭难。” 

国朝橙墩,豪迈好客。一日设宴,忽失金杯,家人四觅。有爱妾苏氏诳曰:“杯已收贮,不须寻矣。”及客散,语公曰:“杯实失去,寻说不得,公平日爱客任侠,岂可因一杯故,令名流客怀不安乎?”公称善。 

一士人赴省试,偶遇相公叩之,相者曰:“公骨相寒苦,不能成名。”揭榜果黜。再往,问终身果何如?相者曰:“功名岂敢相许,如种大阴德或可以回造化。”士子归,自念我贫穷,济人利物事安能为之?徐思尝见为师者多误人子弟,我从今当尽心教导,以称阴德。后赴省试,复叩前相者,相者曰:“公形骨俱变矣,定应荣达。”揭榜果中。

猜你喜欢
  卷七百八十六·彭定求
  张磐·唐圭璋
  苏舜钦·唐圭璋
  第四十一回 新夫人归宁父母·陈端生
  第一幕·老舍
  前言·杜甫
  卷213 ·佚名
  卷四百七十四·曹学佺
  卷八十九·曹学佺
  卷三十九·陈邦彦
  卷四百二十七·陈廷敬
  卷二百十·陈廷敬
  卷一百六十四·陈廷敬
  卷三十七·施元之
  ●龙山宴·沈泰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尤袤

    ○于武陵 《孤诗》云:“南北各万里,有心更闲。因风离海上,伴月到人间。洛浦少高树,长安无旧山。徘徊不可住,漠漠又东还。” 《客中》云:“楚人歌《竹枝》,游子泪沾衣。异国久为客,寒宵频梦归。

  • 昼梦·周作人

    我是怯弱的人,常感到人间的悲哀与惊恐。严寒的早晨,在小胡同里走着,遇见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充血的脸庞隐过了自然的红晕,黑眼睛里还留着处女的光辉,但是正如冰里的花片,过于清寒了,——这悲哀的景象已经几乎近于神圣了。胡

  •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陈寿

    辛毗字佐治,颍川阳翟人也。其先建武中,自陇西东迁。毗随兄评从袁绍。太祖为司空,辟毗,毗不得应命。及袁尚攻兄谭于平原,谭使毗诣太祖求和。英雄记曰:谭、尚战于外门,谭军败奔北。郭图说谭曰:「今将军国小兵少,粮匮势弱,显甫之来

  • 卷九十一·毕沅

      ◎宋纪九十一 ∷起重光单阏正月,尽阏逢敦牂十二月,凡四年。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政和元年辽天庆元年   春,正月,己巳,以贤妃王氏为德妃。   辛未,诏:“诸路州、军学生不及八十人处,

  • 燕对录·李东阳

    弘治十年三月二十二日,朝食前,司礼监太监韦泰驰至阁,亟呼曰:「宣四先生。」叩其故,曰:「不知。」臣溥、臣健、臣东阳、臣迁亟具衣冠至文华殿。叩头毕,上曰:「近前。」于是直叩御榻。司礼监诸太监皆环跪于案侧。 (「司礼监诸太

  • 卷之三百八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尧暄传·李延寿

    尧暄,字辟邪,上党长子人。原名叫钟葵,后来赐名为暄。祖父尧僧赖,道武帝平定中山时,他和赵郡吕含最先来投奔魏国。尧暄聪明懂礼,容貌俊美。官至千人将军。太武帝因为他谦逊谨慎,提升他为中散大夫。后来又兼任北部尚书。当时刚

  • 王勃传(附王腜、王面力传)·刘昫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王通,隋代曾任蜀郡司户书佐,大业末年,弃官归隐,以著书讲学为业。曾依照《春秋》体例,撰写起自《春秋》所止年代,经秦汉直到后魏时期的纪年体史书,叫作《元经》。又按照《孔子家语》、扬雄《法言》

  •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九·佚名

    光绪六年(庚辰) 大官过境 广储军火 纪论辨琉球事 台湾近事 台湾邮报 闽浙督何(璟)奏为遵旨覆陈折(六月初二日京报) 琉球琐记 闽水师彭(楚汉)奏出洋督缉日期并督操轮船缘由(六月十三日京报) 淡水地震 六月分教职单(六月二十六日京

  • 卷一百·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郊社考【十】山川【臣】等谨按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盖岳渎之为德甚博施甚大故崇礼以报若巡狩则望秩焉後世代有损益得失各殊本朝法古定制祀有常经凡山川之祀皆视

  • 景公欲杀犯所爱之槐者晏子谏第二·晏婴

    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植木县之。下令曰:“犯槐者刑,伤之者死。”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公闻之曰:“是先犯我令。”使吏拘之,且加罪焉。其女子往辞晏子之家,托曰:“负郭之民贱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数乎下陈。”晏子闻

  • 大学衍义卷四·真德秀

    帝王爲学之本汉光武明帝唐三宗之学光武受尚书通大义【东观记云受尚书于庐江许子威大义略举因学世亊】召桓荣入说甚善之每朝防輙令荣敷奏经义帝称善帝每日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

  • 礼记要义卷第十三·魏了翁

    玉藻一郑谓西都宫室如诸侯制诸儒疑之朝事仪云朝日东郊故东门是国城东郊之门也孝经纬云明堂在国之阳又异义淳于登说明堂在三里之外七里之内故知南门亦谓国城南门也云天子庙及路寝皆如明堂制者案考工记云夏后氏丗室郑注

  • 瑞鹿先禅师·惠洪

    祖师名本先。生郑氏。温州永嘉人也。儿稚不甘处俗。去依集庆院沙门某。年二十五。为沙弥。诣天台国清寺。受满分戒。即造韶国师。服勤十年。住瑞鹿寺。足不历城邑。手不度财帛。不设卧具。不衣茧丝。卯斋终日。宴坐申

  • 佛说华聚陀罗尼咒经·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阿耨达多龙王宫中。与诸比丘五百人俱。菩萨摩诃萨满足一千。尽是一生补处。皆得陀罗尼位阶十地。犹如王子不久当得绍继王位。此诸菩萨亦复如是。有大功德而自庄严。不久当得灌顶

  • 佛说灭除五逆罪大陀罗尼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有大陀罗尼具大威力功德无量。能灭众生五逆重罪。若复有人闻是陀罗尼。发至诚心尽此身命。常能顶戴受持读诵。是人所获功德。如持千佛无异。即

  • 四分律卷第三十四(二分之十三)·佚名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受戒揵度之四时诸新受戒比丘,和尚命终,无人教授。以不被教授故,不按威仪,着衣不齐整、乞食不如法、处处受不净食、或受不净钵食、在大食小食上高声大唤,如婆罗门聚会法无异。时诸比丘往白

  • 终南家业卷中(末)·守一

    衣制格言佛制三衣。统於一化。凡曰比丘。皆须遵奉。所谓同一师之氏族。等三圣之形仪者也。通量局量。律有正文。长会广增。妄情取舍。或愚昧无知。或披文不细。邪风一扇。习熟生常。南山芝苑。虽久正诸。奈何深积弊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