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97.联句诗

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五年)春,起造了一座柏梁台。此台用香柏为梁,故名柏梁。元封三年(公元前一O八年),在柏梁台上开宴,规定二千石以上的官,能作七言诗者,可以坐于上席。于是皇帝首先作了一句七言诗,亲王、大将军、丞相等按官位高低每人接下去作一句,都用皇帝所作第一句的韵脚。从此文学史上出现了第一首连句体的《柏梁诗》。“柏梁诗”既是诗题,又是诗体名词。后世的一切联句诗都可以称为“柏梁诗”或称“柏梁体”①。太初元年(公元前一O三年)十一月,柏梁台被大火烧毁。“柏梁诗”遂成为此台唯一的纪念文献。

柏梁诗

日月星辰和四时(帝)

骖驾驷马从梁来(梁孝王)

郡国士马羽林材(大司马)

总领天下诚难治(丞相石庆)

和抚四夷不易哉(大将军卫青)

刀笔之吏臣执之(御史大夫倪宽)

撞钟伐鼓声中诗(太常周建德)

宗室广大日益滋(宗正刘安国)

周围交戟禁不时(卫尉卿路博德)

总领从宗柏梁台(光禄勋徐自为)

平理清谳决嫌疑(廷尉杜周)

修饰舆马待驾来(太仆公孙贺)

郡国吏功差次之(大鸿胪壶充国)

乘舆御物主治之(少府王温舒)

陈粟万石扬以箕(大司农张成)

擞道官下随讨治(执金吾中尉豹)

三辅盗贼天下危(左冯翊盛宣)

盗阻南山为民灾(右扶风李成信)

外家公主不可治(刺兆尹)

椒房率更领其材(詹事东掌)

蛮夷朝贺常会期(典属国)

柱枅樽栌相支持(大匠)

枇杷桔栗桃李梅(大官令)

走狗逐兔张罘罳(上林令)

齧妃女唇甘如饴(郭舍人)

迫窘诘屈几穷哉(东方朔)

从梁王以下二十二人都是文武官员,每人作诗一句,讲他自己的职责。例如太常卿是礼乐官,他管的是“撞钟伐鼓”。宗正卿是主管皇族的,所以他知道“宗室广大”,贵族愈多。京兆尹是首都市长,他最怕“外家”和“公主”,他管不了。大官令是管理果树园的,他不会做诗,只会凄合果名七字。上林令是管理上林苑的,而上林苑是皇帝的猎场,“走狗逐兔”是他的本职。最后还有二人:郭舍人是武帝的管家,东方朔是文学侍从,此二人都以滑稽著名。故以诙谐的诗句结束。郭舍人说:我咬宫女的嘴唇,甜得象饴糖一样。东方朔说:我做不出七言诗,窘得简直没有办法了。

这里有许多官名,如大鸿胪、大司农、执金吾、京兆尹等,都是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O四年)所设置,元封三年还没有这些官职。梁孝王名武,是汉文帝的儿子,元封三年以前早已去世,怎么还能“从梁来”。这些都是疑点,因此有人以为是伪作,但此诗见于《三秦记》,即使是后人伪作,时代也相当早,它仍然可以说是最早的联句诗。

晋武帝司马炎的时候,有一个贾充,历官尚书令、司空、太尉。他娶李丰的女儿为妻。李丰得罪被杀,他的女儿也判处流徒。贾充便再娶郭配的女儿。后来李女得赦回来,皇帝允许贾充兼有二妻,称为左、右夫人。可是郭夫人不许李夫人同居,贾充只得为李夫人另建住宅而不与郭夫人往来。李夫人名琬字淑文,郭夫人名槐,字玉簧。李夫人有文才,贾充去看她,二人联句成诗一首。这是比较可信的一首最早的联句诗。

与妻李夫人联句

室中是阿谁,叹息声正悲。(贾)

叹息亦何为,恐但大义亏。(李)

大义同胶漆,匪石心不移。(贾)

人谁不虑终,日月有合离。(李)

我心子所达,子心我亦知。(贾)

若能不食言,与君同所宜。(李)

这是一首对话体的诗。每人二句,用同样的韵脚。贾充问:谁在屋子里叹气?李夫人说:我叹气是为了怕夫妻的情义有所缺损。贾说:夫妻情同胶漆,我的心终不改变。李说:这很难说,日月也有离合。贾充说:不用担忧,我们二人是彼此知心的。李说:只要你说话算数,我就与你一起过活。

此后,联句诗绵延不绝。齐代诗人谢眺似乎很高兴和朋友联句,他的诗集中还有七篇连句诗:其中《阻雪连句遥赠和》一篇,是和江革、王融、王僧孺、谢昊、刘绘、沈约共七人的连句,每人作五言四句,谢朓首唱。这首联句诗不是七人在一起时同作的,是用通信方法互相赠和的,故题目说明是“遥赠和”。这又是联句诗的创格。

梁元帝萧绎有《宴清言殿作柏梁体》,是摹仿汉武帝与群臣联句,每人各作七言一句,叙述本人的职责。可惜全诗已亡佚,仅存三句。

梁武帝萧衍有《清暑殿效柏梁体》一首,也是与群臣联句,每人作七言一句,各人讲他的本职。

梁简文帝萧纲有《曲水联句》,是他为皇太子时与朝臣王台卿、庾肩吾等人的联句,每人作五言四句,赋咏曲水。太子作结句。

梁诗人何逊也喜欢联句。他的诗集中有联句诗十六首,都是每人作五言四句,有《拟古联句》、《相送联句》、《至大雷联句》、《折花联句》等,题材有所扩大了。但象《送褚都曹联句》一首,全文止有四句,句下都不注明作者,显然是只保存了他自己所作四句,而没有保存其他作者的诗句。

齐梁以后,联句之风冷落了一时。到唐初,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三年(公元六二九年),大破突厥后,宴请突利可汗于两仪殿,也效法汉武帝与群臣联句为柏梁体。《全唐诗》中收此诗,联句者为淮安王、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王禺】,太宗首唱七言一句。其后,高宗李治有《咸亨殿宴近臣诸亲柏梁体》一首,仅存高宗首唱“屏欲除奢政返淳”一句。中宗李显景龙四年(公元七一O年)正月五日在蓬莱宫大明殿看吐蕃人骑马之戏,也和群臣作了一首柏梁体联句诗。这首诗共十四句,中宗首唱之外,参加联句者十三人。皇后、公主、昭容作六句,都是女诗人。最后由吐蕃舍人明悉猎作结句,这又是联句诗的新样。以后几朝皇帝,不见有与群臣联句的记载,但中宗李昂与柳公权的联句却又是唐史上著名的事。

由于开国以后三朝皇帝的提倡,联句诗在唐代繁盛起来。《全唐诗》第二十九卷所收全是联句诗。从李白、杜甫起,有颜真卿、顾况、皎然、白居易、刘禹锡、韩愈、孟郊、段成式,直到皮日休、陆龟蒙,从开元、天宝至唐末,联句的风气没有中止过,可知联句诗特盛于唐代。

唐代的联句诗,有二人联句或数人联句。有每人作二句或四句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也有三言的。但都是数人合作一诗,共赋一事一物,而没有对话体。象贾充和李夫人的对话体联句诗,文学史上恐怕仅此一首。

李白有《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是李白、高霁、韦权舆三人联句。李白先作二句,高霁续作二句,韦权舆再续二句,最后李白又作结尾二句。颜真卿有《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参加者有皎然、陆羽等二十八人。颜真卿作五言二句为首唱。接下去每人续作二句,成为一首五言五十六韵排律,这是作者最多的一首联句。

李益有《天津桥南山中联句》一首,参加者为韦执中、诸葛觉、贾岛,主客共四人,每人作五言一句,合成绝句一首。这是最简单的联句诗。诗云:

野坐兮苔席,(李)山行绕菊丛。(韦)

云衣惹不破,(诸葛)秋色望来空。(贾)

李绛、崔群、白居易、刘禹锡四人的《杏园联句》是每人作二句的七言律诗:

杏园千树欲随风,一醉同人此暂同。(群上司空)

老态忽忘丝管里,衰颜宜解酒杯中。(绛上白二十二)

曲江日暮残红在,翰苑年深旧事空。(居易上主客)

二十四年流落者,故人相引到花丛。(禹锡)

这首诗是崔群首唱。他先作两个起句。“上司空”是指定要谁接下去。司空是李绛的官名。于是李绛续作一联。指定要白二十二接下去。二十二是白居易的行次。白居易作了颈联,指定主客郎中刘禹锡作结句。这个办法,就是现代赌酒、赛球的“点将”。

白居易与刘禹锡,韩愈与孟郊,皮日休与陆龟蒙,是作联句诗最多的搭档。他们的联句多数是每人作五言四句。首唱者作起句二句,可以是散句,也可以是对句。接下去再作一联对句。第二人接下去作对句二联。如是轮番各作二联,到最后才以二个散句结束。这样的联句,可以成为五十韵、一百韵的长篇排律。

韩愈与孟郊的《城南联句》是一首著名的五言联句。它创始了一种新的联句法。韩愈先作第一句。孟郊作第二、三句。接下去韩愈作第四、五句。如此轮番写下去,最后韩愈以一句结尾,全诗长到一百五十四韵,三百零八字。这种联句方法,名为跨句联法。过去都是每人作二句或四句,概念是完整的,对偶也是由各人自己结构。现在韩愈改为从第二句联起,就必须先对上句,然后作第二联的上句,留给对方去找下句。这样就避免了一人自作对联。在思想内容方面,要先补足对方出句的诗意,然后自己提出半个概念,让对方去补足。这样的联句,就比较难做了。自从韩愈创造这个联句形式后,唐诗中止有陆龟蒙、皮日休、嵩起三人的《报恩南池联句》用过这个联法。宋代以后,联句作者很多,一般都是用跨句联法作五、七言律诗。每人作二句或四句的联句方法不用了。作长篇排律的也极少了。

一九八五年六月五日

①连句,齐梁以后称为联句。柏梁体是连句诗的名称。《沧浪诗话》以每句用韵的诗为柏梁体,非也。

猜你喜欢
  卷四百零四·彭定求
  金淑柔·唐圭璋
  第四折·张国宾
  第三折·尚仲贤
  卷二十·杜文澜
  李长吉小传·李贺
  目录·段克己
  惜香乐府卷三·赵长卿
  七言巻七十·洪迈
  凡例·冯惟讷
  卷二百二十·曹学佺
  卷一百二十二·曹学佺
  卷五十三·陈邦彦
  卷四百八十六·陈廷敬
  6.宋之问: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施蜇存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六十三·彭定求

        卷363_1 【和李六侍御文宣王庙释奠作】刘禹锡   叹息鲁先师,生逢周室卑。有心律天道,无位救陵夷。   历聘不能用,领徒空尔为。儒风正礼乐,旅象入蓍龟。   西狩非其应,中都安足施。世衰由我贱,泣下为人悲。

  • ◆李御史思衍(两山稿)·顾嗣立

    思衍,字昌翁,一字克昌,号两山,余干人。至元间,丞相伯颜渡江,遣武良弼下饶,以思衍权乐平,寻授袁州治中,入为国子司业。世祖以安南未附,召拜礼部侍郎,副都省参议秃卢奉使招谕,安南奉表款附,赆使甚厚,时秃卢受,思衍不受。既还,上劳慰,问所

  • 卷三百四十六·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四十六酴醿花类五言古杜沂游武昌以酴醿花见饷 【宋】苏 轼酴醿不争春寂寞开最晚青蛟走玉骨羽葢防珠幰不妆艳已絶无风香自逺当时吴宫阙红粉埋故苑至今微月夜笙箫来翠巘余姸入此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六十五·杨仲良

      神宗皇帝   常秩擢用   嘉祐五年五月己亥,颍州进士常秩为试将作监主簿、本州州学教授,翰林学士胡宿等言其文行称于乡里也。秩,临汝人,尝举进士不中,退在陋巷二十余年。为学求自得,尤长于《春秋》。学者常以孙复所学

  • 东都事略卷八·王称

    本纪八  神宗体元显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英宗长子也母曰宣仁圣烈皇后髙氏以庆厯八年四月十日生于濮安懿王之宫邸祥光照室初授率府副率迁率府率嘉祐五年迁右千牛衞将军英宗入继大统拜安州观察使封安国公加

  •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七·佚名

    隆庆元年四月丙戌朔孟夏享 太庙○是日陪祀官多不至有旨查奏罚定西侯蒋佑等一百五十余员禄俸各一月○吏部上给事中张卤御史陈联芳等会荐起废诸臣南京户部尚书刘采礼部尚书吴山兵部右侍郎吴嘉会都御史方廉郎中刘尔牧知

  • 卷之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一百九十 曹(兆页)恭请圣安并报地方雨水·佚名

    原摺无日期。根据内容推断应是康熙五十四年二月份的 江宁织造.主事奴才曹(兆页)谨奏:恭请万岁圣安。谨将五十四年正月、二月分晴雨录,恭呈御览,伏乞圣鉴。 朱批:知道了。

  • 卷七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万夀盛典初集卷七十九歌颂十九【词臣十一】万夀诗【七言律四首】翰 林  院 编  修【臣】彭廷训彩仗金鳌瑞霭笼衣冠拜舞万方同天阶丽景迎黄道斗柄祥光绕玉虹六叶尧蓂初应日五弦舜乐久歌风共欢垂拱昇

  • 十二年(上)·佚名

    (丁丑)十二年大明正德十二年春正月1月1日○丁丑朔,上率百官,行望闕禮,遂進賀于大妃殿,受賀,設進豐呈于宣政殿,餉宗宰二品以上、承政院、弘文館、臺諫及入番諸將、史官等于仁政殿庭。○太白晝見。○全羅道觀察使南袞狀啓:金堤居

  • 卷三 曲礼上第一·郑玄

    凡为君使者,已受命,君言不宿于家。(急君使也。言谓有故所问也。《聘礼》曰:“君有言,则以束帛如飨礼。”○为,于伪反,下注“为哀乐”、“为其废丧事”并同。)君言至,则主人出拜君言之辱。使者归,则必拜送于门外。(敬君命也。此谓

  • ●牧鑑卷之十·杨昱

    汀郡楊昱東谿輯長白榮譽子譽校接人四(三)◆接人四(三)流移四之九(共十二條)背叛四之十(共十六條)異端四之十一(共十三條)異類四之十二(共十五條)○流移四之九(共十二條)緜曰迺慰迺止迺左迺右迺疆迺理迺宣迺畝鴻鴈曰鴻鴈于飛集于中澤

  • 卷十·惠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说卷十翰林院侍读惠士奇撰庄公三年冬公次于滑【滑公谷作郎】左传冬公次于滑将会郑伯谋纪故也郑伯辞以难【郑伯谓厉公非谓郑子也桓十三年公会纪郑而败齐宋卫燕之师於纪厉公之力居多故庄公次于滑而欲会

  •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三·欧阳竟无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   菩提品第十   釋曰.已說菩薩成熟衆生.次說菩薩得一切種智.偈曰.   [一]一切難已行. 一切善已集. 一切時已度. 一切障已斷。   釋曰.此偈顯一切種智因

  • 佛说天公经·佚名

    镉铜灌作柱。象□作屋椽。虎珀作屋[木*脊]。真珠作罗网。星宿作鹊头。日月作缭牕。可得万万九千年。上有一小劫。下有一由旬。此经虽小大有威神。亦等法华。亦等涅槃。亦朦杂经。譬如东海。喻如太山。入海取宝。随其

  • 十五岁的船长·凡尔纳

    《十五岁的小船长》(Un Capitaine de quinze ans)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全书共2卷38章。本书描写捕鲸船“海上流浪者”号在南极圈结束捕鲸作业后,开往新西兰,赫尔船长把临时雇来、相当难弄的船员遣送上岸。

  • 西山文集·真德秀

    一作《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诗文别集。宋真德秀著。五十五卷(一作五十一卷)。据《宋史》本传,真德秀著有《西山甲乙稿》、《对越甲乙集》、《经筵讲义》、《端平庙议》、《翰林词草》、《四六献忠集》、《江东救

  • 痰火点雪·龚居中

    又名《红炉点雪》。内科著作。明龚居中撰。四卷。居中字应园,金溪(今属江西)人。对内、外、儿科均有所长。撰有《外科百效全书》、《幼科百效全书》、《小儿痘疹医镜》等。是书始刊于崇祯三年(1630),约八万二千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