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98.唐人诗论鸟瞰

本文目的在将唐人关于诗的评论研究作一个鸟瞰。其实,我在讲诗的时候,已随时接触到这一方面的情况,本文只是再综合一次而已。诗论、文论,都属于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一个专题。关于唐代诗论,已有郭绍虞、罗根泽、朱东润、方孝岳诸家的专门研究成果,各种版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讲得都很详尽,读者可以参阅。我也没有能力讲得更多,更好些。此外,陆佩如的《中国诗史》,也讲到过唐人诗论,读者亦可与各本《中国文学批评史》参详。因此,本文只是把唐人诗论作一个简单的提纲,所以名之曰鸟瞰①。

文学批评,产生于文学繁荣的时代。繁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唐诗在继承齐、梁、陈、隋及北朝的基础上,逐渐繁荣,逐渐形成了本时代的文化特征。王、杨、卢、骆以后,诗风大盛,作为唐诗第一个特征的律诗,在声律、体制等各方面都成熟了。从初唐到中唐前期,诗人们所要研究的,主要是格诗的“格”和律诗的“律”。我们合称为“格律”。汉魏以来传统的五言古体诗,唐人称为格诗。格诗要讲究“风骨”。这个名词,到晚唐时,皮日休、陆龟蒙写作“风格”。可知,风格就是风骨。后世文论家没有注意这一字之变,往往把风格与风骨认为是不同的概念,因此就讲不清楚。律诗的“律”,是指音律而言,不是“法律”、“规律”的“律”。所以唐人论律诗,都注意于词句的音乐性。

初唐时期的诗论,较多的是关于律的研究。齐梁诗人沈约首创的四声八病说,在这个时期被重视而采用了。四声是平、上、去、入。在两句诗中,要使字声和谐,就创造并确定了调声的方法。就是所谓“平仄粘缀”。八病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都是上下二句之间的声病。例如平头是指上下二句第一字和第二字都同声。如“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一联中,芳、提,都是平声;时、壶,也都是平声。读起来就不美听了。这叫做犯了平头之病。“避忌声病”,也是当时诗人所十分注意的。

律诗要用对偶句。如何作对,也是初唐人最关心的。上官仪首先归纳出六种对法:(一)正名对(即的名对。如以“天地”对“日月”)。(二)同类对(如以“秋雨”对“春风”)。(三)连珠对(如以“微微”对“漠漠”。又名叠字对,重言对)。(四)双声对(如以“槐黄”对“柳绿”。用双声字)。(五)叠韵对(如以“旁皇”对“尚羊”。用叠韵字)。(六)双拟对(如以“花明柳暗”对“月白风清”)。此后就有人接着研究对法。元兢作《髓脑》,提出六种对法。崔氏提出三种对法,皎然提出八种对法。

有一个日本和尚弘法大师,在贞元年间来中国求佛法。他也关心中国诗学。抄集了不少中国诗学资料,回国后编成一书,名曰《文镜秘府论》,以供日本诗家借鉴。我国初、盛唐时期有许多研究诗格的著作,例如元兢的《髓脑》,王昌龄的《诗格》,至今均已亡失,幸亏《文镜秘府论》中还保存了一部分。《文镜秘府论》的内容,即以研究声病为主,据此书的记录,八病已扩大到“二十八种病”,对法已增添到“二十九种对”。根据此书所反映的情况,可知唐代初期的诗论,集中于研究律诗的声病及对偶。

关于诗的风骨与作用,未见有专书论述。但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慨叹于“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李白作《古风》诗,也说“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杜甫作《戏为六绝句》,以表示他的诗学观点。他以为作诗应“方驾屈宋”,不应作“齐梁后尘”。这些论调,虽然仅见于片言只语,都分明看得出他们在诗的辞藻及思想内容两方面,都主张恢复到魏晋以上,直到《诗经》、《楚辞》。

元结编《箧中集》,就是针对当时诗家只讲究声病而不注意诗的内容及作用的。他在序文中说:“近世作者,更相沿袭。拘限声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为辞,不知丧于雅正。然哉?彼则指咏时物,会谐丝竹,与歌儿舞女,生汙惑之声于私室可矣。若令方直之士,大雅君子,听而诵之,则未见其可矣。”他虽然批评近世诗人的“拘限声病,喜尚形似”,但并不否定这种诗。他以为这种“会谐丝竹”的诗,只能用于私室宴会,让歌儿舞女去讴唱,以供嬉乐,而正宗的诗,则必须风骨雅正,为“方直之士”、“大雅君子”所“听而诵之”。这个观点,就为后来白居易把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三类的根据。

贞元、元和、长庆这一段时期,经梁肃,柳冕、权德舆、独孤及而至于韩愈,古文运动的文艺理论在唐代文学的发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有许多思想观点,从初唐以来已有人分别提到,但到韩愈才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他在捍卫儒道的基本思想上,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与创作方法,提出了明确的口号。他主张“文以载道”,就是说文学作品要有思想性。一般诗人都以诗的功能为“缘情体物”,即歌咏事物,以抒发性情。“载道”就是对“缘情”的否定。他主张为文要“能自树立,不因循”。又主张为文要“务去陈言”,“词必己出”。都是提倡文学的创造性,反对摹仿古人,反对袭用陈言滥调。这些话都是针对当对文风的弊病而说的。

白居易对诗的观点,更为积极。他在给元稹的一封长信中痛快淋漓地讲了诗的意义和作用。他主张诗要为政治服务。在上的统治阶级应当“以诗补察时政”,在下的诗人应当“以歌泄导人情”。诗必须通过比兴手法寓有讽刺时政的作用。所谓“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否则,但有美丽的佳句,而不起讽谕作用,无益于治道,那就只是“嘲风雪,弄花草”的无聊作品而已。他说自己在年轻时,做过许多诗,朋友都以为好。其实还没有认识到作家的任务,年长做官以后,与人谈话,常常关心时事;读书史时,多研求政治得失。于是,才知道文章应当为时代而作,诗歌应当为时事而作。这些话,就是说文学创作必须能够反映时代和社会。白居易的诗论,已接近了近代西洋文学中现实主义的理论,但另一方面,也还是继承并发扬了“六义”的传统诗教。

从韩愈到白居易的诗论,虽然如洪钟震雷,惊动当代。但在同时代诗人的实践中,可以说没有起多大的作用。温飞卿、李商隐反而把绮辞丽句推上了高峰。贾岛、姚合,仍然依靠风云花草,才能成诗。这时的诗家,已不必再研求四声的粘缀和八病的避忌,他们所注意的是搜集许多可以摹仿、抄袭学习的佳句。编成一本摘句图,作为自己的“枕中秘”。例如齐已有《玄机分别要览》一卷,摭录古人诗联,以风、赋、比、兴、雅、颂为分类法。姚合有《诗例》一卷,亦是摘取古人诗联,叙其措意,各有体要。李洞有《诗句图》一卷,取贾岛警句五十联及其他唐人警句五十联。郑谷有《国风正诀》一卷,亦是摭取诸家诗联,分为六门,注明其比兴意义。这些书现在都不传了。现在只存皎然的《诗式》五卷,张为的《诗人主客图》一卷。这两种书,仍是以摘选佳句为主。总之,从中唐后期至唐末,诗学研究都集中在律诗的句法。

司空图的《诗品》一卷,是唐代诗论中突出的著作。他用二十四首四言诗描写二十四种诗的境界,或说风格,例如他描写“典雅”的诗境云: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诗写得很好。但要从这样一首诗中体会典雅的诗境,至多也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诗铭,我以为不能算是文学批评。

一九八五年六月十日

①“岛瞰”是个外来语,中国原来没有。它是bird—eyeview的译语。如鸟飞空中,俯瞰大地,虽见全形,实在只是一个轮廓。

猜你喜欢
  ●卷三·陈诗
  古今风谣·杨慎
  第四折·佚名
  楚辞辩证下·朱熹
  卷一·杜文澜
  ●卷二·葛立方
  不寐·戴望舒
  卷一百五十八·徐世昌
  宋琬·龙榆生
  卷三百五十八·陈思
  忏悔·闻一多
  卷二百四十八·曹学佺
  附录一·佚名
  卷二百十九·佚名
  青城山人集原序·王璲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欧阳修

    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徵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徵所为,促召之。徵进十策说密,不能用。王世充攻洛口,徵见长史郑颋曰:“魏公虽骤胜,而

  •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二·杨士奇

    洪熙元年六月辛亥以即位遣使赍敕谕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曰今不幸大行皇帝宾天亲王文武群臣军民耆老遵遗诏累笺劝进朕以宗社生民之重仰承遗命俯徇舆情已于六月十二日祗嗣皇帝位乡国之勋臣受先皇帝付托之重守备南京厥任匪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九十·佚名

    万历三十九年十二月丙寅朔兵部尚书李化龙以病求罢命调理供职○虏犯墙子路提调李报国怠玩革任提问参将刘汶降级管事作贼夷酋阿拜等革赏○丁卯准巡抚顺天右佥都御史王邦俊回籍调理病痊起南京别衙门用○己巳慈孝献皇后忌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九十八·佚名

    万历二十四年六月丁酉朔大学士赵志皋奏东事未宁群言波及光阴已暮国是难定当此之际虽周公复生犹当思避况臣以不肖之身敢复一日居于位哉疏入 上谕朕于卿信任甚笃凡浮言巧诬皆洞烛其情并无疑惑今国家多事何可因此遂忍求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四·佚名

    泰昌元年十二月甲辰朔添设凤阳府通判命铸关防曰凤阳府捕盗收钞兼寿州卫屯粮通判○升蓟镇黑峪关守备袁勋为大水峪游击○署都指挥佥事贺虎臣以都司佥书职御为统领天津海防游击○丙午以恩例予宣府大同总兵官署都督佥事江

  • 六五二 军机大臣拟赏四库全书馆哈密瓜人员名数单·佚名

    六五二 军机大臣拟赏四库全书馆哈密瓜人员名数单乾隆四十四年十月二十七日拟赏四库全书馆哈密瓜人员名数单总裁十员,除臣等军机处行走及懋勤殿行走者已蒙恩特赏外,余总裁四员,酌拟每员赏瓜一圆。英廉、程景伊、嵇璜、金

  • 子崧传·脱脱

    子崧字伯山,是燕懿王五世孙。考中崇宁五年进士。宣和年间,官至宗正少卿,授任徽猷阁直学士、知淮宁府。汴京失守,起兵勤王,因道路阻塞不得前进。听说张邦昌僭位,写书信给康王说:“应当派遣部队在黄河上邀击金兵,迎请两宫,向僭位

  • 卷二十七·徐天麟

    钦定四库全书西汉会要卷二十七宋 徐天麟 撰运历上五运【正朔服色附】自齐威宣时驺子之徒论着终始五德之运【如淳曰今其书有五德终始五德各以所胜为行秦谓周为火德灭火者水故自谓水德师古曰驺子即驺衍】及秦帝而齐人

  • 钦定南巡盛典卷三十六·高晋

    目録河防【二】 钦定南廵盛典卷三十六河防乾隆二十七年四月初六日上谕内阁曰江南濒临湖河沮洳之区南则髙寳甘泉北则宿清海沐各属最称洼下每遇伏秋大汛霖潦堪虞而下游蓄泄机宜惟洪泽一湖尤为槖籥闗键朕早夜勤思为泽国

  • 牧民第一·管仲

    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顺民之经,在明鬼神,只山川,敬宗庙,恭祖旧。不务天时,则财

  • 我对于圣人之怀疑·李宗吾

    我先年对于圣人,很为怀疑,细加研究,觉得圣人内面有种种黑幕,曾做了一篇《圣人的黑幕》。民国元年本想与《厚黑学》同时发表,因为《厚黑学》还未登载完,已经众议哗然,说我破坏道德,煽惑人心,这篇文字,更不敢发表了,只好藉以解

  • 卷五百四十五·佚名

    △第四分清净品第八尔时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诸愚痴人不勤精进。具诸恶行薄少善根。暗钝无求少闻劣慧。为恶知识之所摄受不事善友。不乐请问於诸胜善不勤修学。闻佛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实难信解。佛告善现,如是如是,如

  • 卷一百二十三·佚名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二十一世尊,云何以佛十力无二为方便。无生为方便。无所得为方便。回向一切智智。修习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庆喜。佛十力佛十力性空。何以故?以佛十力性空与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无二无二分故

  • 卷第四十·智旭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四十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小乘论藏 立世阿毗昙论(十卷) (初卷标佛说字) (南聚北弁)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地动品第一。南阎浮提品第二。六大国品第三。夜叉神品第

  • 缁门崇行录·祩宏

    古杭云栖寺沙门 袾宏 辑△清素之行第一不作斋会刘宋僧旻。七岁出家。以经义宗海内。号旻法师。修缮寺宇。造设经像。放生布施。未尝倦废。或问。和尚所修功德多矣。不闻建大斋会。恐福事未圆。旻曰。大斋难得尽理。

  • 伤寒附翼·柯琴

    伤寒类著作。清初柯琴撰。二卷。琴有《伤寒来苏集》已著录。依据《内经》理论,阐发仲景之学,采用六经分类法,分列诸方,于康熙十三年(1674)撰成是书。上卷为太阳方总论及列方,下卷为阳明方总论及列方、少阳方总论及列

  • 蜀僚问答·刘衡

    清刘衡著。二卷。本书辑录作者在四川任官时,就如何治民与僚属的问答。内有图治之道在恤民贫、恤贫民之道在保富民、保富在除弊、除弊在禁制棍蠹诬扰、禁制棍囊诬扰在熟读律例、读律在熟读诉讼断狱两门共41条、收呈时

  • 春秋简书刊误·毛奇龄

    二卷。清毛奇龄撰。此书是清人校勘《春秋》经文取得成绩之第一部。毛氏认为,《春秋》经书是依据鲁史简书修成,而《左传》则是依据各国史记之策书而作。《公羊》、《穀梁》“两家杜撰,目不见策书,徒以意解经,故经多误字,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