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72.沈亚之:诗二首

中唐后期,有一位很值得注意的诗人,吴兴沈亚之,字下贤。他的诗,在李贺、李商隐、施肩吾之间。属于齐梁宫体的唐律。他的作品流传于后世的为数极少,因而不很有人知道他。他的生平经历亦仅有简单的记录:元和十年(公元八一五年),举进士,累进殿中丞、御史、内供奉。大和三年(公元八二九年),柏耆为德州宣慰使,辟亚之为判官,柏耆得罪贬官,亚之亦贬为南康尉。最后一任官职是郢州掾。

元和七年,沈亚之考进士落第,将归家,李贺作《送沈亚之歌》云:

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

紫丝竹断骢马小,家住钱塘东复东。

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

雄光宝矿献春卿,烟底蓦波乘一叶。

春卿拾才白日下,掷置黄金解龙马。

携笈归家重入门,劳劳谁是怜君者。

吾闻壮夫重心骨,古人三走无摧捽。

请君待旦事长鞭,他日还辕及秋律。

沈亚之谪贬为南康尉的时候,殷尧藩有《送沈亚之尉南康》诗:

行迈南康路。客心离怨多。

暮烟葵叶屋,秋月竹枝歌。

孤鹤唳残梦,惊猿啸薜萝。

对江翘首望,愁泪叠如波。

赴任郢州掾的时候,徐凝有《送沈亚之赴郢掾》诗:

千万乘骢沈司户,不须惆怅郢中游。

几年白雪无人唱,今日唯君上雪楼。

他的诗为李商隐所钦佩,有《拟沈下贤》诗云:

千二百轻鸾,春衫瘦著宽。

倚风行稍急,含雪语应寒。

带火遗金斗,兼珠碎玉盘。

河阳看花过,曾不问潘安。

杜牧也是沈亚之的好友,他有一首题作《沈下贤》的七言绝句,似乎是沈亚之死后悼念之作:

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荒不可寻。

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

我辑集同时诗人为沈亚之作的诗,虽然有些地方不易了解,但都可以感到一种神韵。特别是李商隐的诗,标明为对沈亚之诗格的拟作,更可以帮助我们想像沈亚之诗的精神和面貌。

沈亚之的诗文今存长沙叶德辉刻十卷本《沈下贤集》,又涵芬楼影印明翻宋本《沈下贤文集》十二卷本。但每卷仅寥寥数页,所收诗文实不多。诗仅二十馀首,似乎没有他最好的作品。现在选录二首,都很像李贺和李商隐:

虎邱真娘墓

金钗沦剑壑,兹地似花台。

油壁何人值,钱塘度曲哀。

翠馀长染柳,香重欲薰梅。

但道行云去,应随魂梦来。

真娘是苏州名妓,死后葬于虎丘剑池旁,唐代诗人作诗凭吊的很多。沈亚之此诗应当和李贺、张祜的《苏小小歌》同读。“油壁”一联是以真娘比之为苏小小。“翠馀”一联的句法也和李贺的五律句法神似。正面讲,是说真娘衣上的翠色至今还染成柳色,而其脂粉香也已薰成梅花的香气。反过来讲:看到墓旁的梅柳,就忆念起真娘的衣翠粉香。结句暗用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梦见巫山神女的典故,希望在梦中遇到真娘。

汴州船行赋岸旁所见

古木晓苍苍,秋林拂岸香。

露珠虫网细,金缕兔丝长。

秋浪时回沫,惊鳞乍触航。

蓬烟拈绿线,棘实缀红囊。

乱穗摇鼯尾,垂根挂凤肠。

聊持一濯足,谁道比沧浪。

这首诗止有开头四句神似李贺,中间三联六句便觉重复而无变化。诗题是在船中赋岸旁风物,但仔细读这首诗,却好像人在岸旁水滨,写所见风物,而与船没有关系。结句说:姑且在水滨洗足,不敢与“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孺子歌》)相比。这就与题目不符了。

沈亚之写了四篇传奇文:《湘中怨解》、《异梦录》、《秦梦记》和《冯燕传》,都是构思设想很新奇的小说。前三篇传奇中都有诗,而且都是很好的诗,但诗集和《全唐诗》中没有全部辑入,使沈亚之最好的诗反而遗失在集外,不为后人所注意,尤为憾事。

《湘中怨》文中有一首《风光词》、一首《汜人歌》,都是楚辞体,已收入诗集。《秦梦记》中有三首诗,一首是《挽秦穆公女弄玉公主》,五言律诗。一首是《别秦穆公》,三言七言歌诗。一首是《题秦宫门》,七言绝句。这三首诗都好,也已收入诗集中:

挽弄玉公主

泣葬一技红,生同死不同。

金钿坠芳革,香绣满春风。

旧日闻箫处,高楼当月中。

梨花寒食夜,深闭翠微宫。

大和初年,沈亚之出长安城,住在橐泉旅舍。午睡中,梦入秦国,见秦穆公。穆公有女名弄玉,嫁箫史。对箫史已死,穆公乃嫁女与亚之。亚之题其与公主同居之宫曰翠微宫。一年后,公主忽无疾而卒。将葬,穆公命亚之为挽歌,亚之乃作此诗。首句“泣葬一枝红”,直接点明诗题。“一枝红”即是花,把葬公主比之为葬花。“金钿”句与《真娘墓》起句同。“香绣”句也就是“香重欲薰梅”的变化。“旧日闻箫”一联是很自然的流水对,回忆公主在楼头月下吹箫的情景。结句说将来在梨花盛开的寒食清明之夜,翠微宫却深闭而无人居住了。这首诗如果与李贺的《七夕》、《过华清宫》、《忆缟练》诸诗一起读,恐怕难以分别是谁作的。

《异梦录》中有两首诗,一首是七言绝句《春阳曲》。一首是五言律诗《西施挽歌》。这篇传奇小说记录了两个人的梦。一个是长安将家子弟邢风,梦中遇到一个吟诗的美女,邢凤要求看她的诗卷。美人就将诗卷给他看,并允许他可以抄传一篇。邢凤就抄录了第一篇《春阳曲》,其词曰:

长安少女踏春阳,何处春阳不断肠。

舞袖弓弯浑忘却,罗衣空换九秋霜。

另外一个梦是诗人姚合讲的。他说,元和初年,他的朋友王炎梦见自己在吴王宫中,碰上西施葬礼。吴王非常悲悼,命臣子中的词客作挽歌。王炎也作了一首进呈,吴王甚为嘉奖。诗曰:

西望吴王国,云书凤字牌。

连江起珠帐,择水葬金钗。

满地红心草,三层碧玉阶。

春风无处所,悽恨不胜怀。

“踏春阳”是当时流行的一种跳舞,又名“踏阳春”。弓弯是仰身折腰如弓的舞姿,传奇文中有说明。大约这种舞姿是当时新流行的,故邢凤不懂。全诗的意义有美人迟暮之感。在春天这种断肠天气,长安少女都在跳“踏春阳”舞。到了秋冬,罗衣都已换掉,舞袖弓弯也都忘却了。

《西施挽歌》起二句不甚可解。为什么说“西望吴王国”?似乎以越国人的身份来哀挽西施。“云书”是一种像云一样的篆文书写的凤字牌。但“凤字牌”是什么东西,我也讲不出。可能是古代举行葬礼时的一种铭旌之类的东西。西施的传说,以为她是投水而死的,所以挽诗说:沿江设置帐幕,挑选一处水清且深的地方为西施下葬。“满地红心草”一联是写吴王宫中的西施住处。结句说:这里已没有春风了,所以感到非常悽恨。春风是象征西施生存的时地。

这两首诗,沈亚之的诗集中都没有收录。《全唐诗》把它们编在第三十二卷“梦诗”类中。一首的作者是邢凤,另一首的作者是王炎。但《异梦录》是沈亚之所作传奇文,其中的人物,有虚构的,也有借用的。《春阳曲》是邢风梦中所遇一个美女的诗,也不能算是邢凤所作,况且邢凤这个人,也可能是虚构的。《西施挽歌》是姚合的朋友王炎所作。姚合虽是沈亚之的诗友,但他是否真讲过这个故事,王炎是否实有其人,这些都是疑问。我以为从这两首诗的风格看来,它们肯定还是沈亚之的手笔。因此我在这里提出来,把它们归还给沈亚之。

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八日

【补记】

张祜亦有《送沈下贤谪尉南康》一首,未及录入,今附于此。诗云:“秋风江上草,先是客心摧。万里故人去,一行新雁来,山高云绪断,浦迥日波颓。莫怪南康远,相思不可裁。”

猜你喜欢
  曾诞·唐圭璋
  第一齣~第十齣·孙仁孺
  第二十九出 圣别·梁辰鱼
  声调谱论例·赵执信
  东观集卷九·魏野
  郑文焯·龙榆生
  卷三十一·冯惟讷
  卷五·沈德潜
  卷二百五十·曹学佺
  ●敦煌歌辞总编卷二·任中敏
  卷二十一·高棅
  卷六百六十九·佚名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 宣南杂俎》·张次溪
  卷五·温庭筠
  第一節 詩詞的節奏·王力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二十七·彭定求

        卷127_1 【奉和圣制庆玄元皇帝玉像之作应制】王维   明君梦帝先,宝命上齐天。秦后徒闻乐,周王耻卜年。   玉京移大像,金箓会群仙。承露调天供,临空敞御筵。   斗回迎寿酒,山近起炉烟。愿奉无为化,斋心学自然

  • 卷十二·阮阅

      ●卷十二·评论门  或问郑綮相国近有诗否?答云:“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那得之。”  《北梦琐言》载綮虽有诗名,本无廓庙之望。及登庸,内外惊骇。太原兵至渭北,天子震恐,渴于攘却。綮请于文宣

  • 稿子·刘半农

    “你这样说也很好! 再会吧!再会吧! 我这稿子竟老老实实的不卖了! 我还是收回我几张的破纸! 再会吧! 你便笑弥弥的抽你的雪茄; 我也要笑弥弥的安享我自由的饿死! 再会吧! 你还是尽力的“辅助文明”,“嘉惠士林”罢! 好! 什么都好!

  • 第四十出 公人过渡·佚名

    【卒地当】(丑外)批文紧急力私情,连冥透暗也着行。走到只处脚又痛,陈三、五娘不见影。兄弟哑,只是赤水溪,溪水紧,恶得过。(外)都有一只渡船仔(渡舡仔)在许上过来。(丑外叫介)船(舡)载阮过赤水。(末白介)兄弟莫了踏破阮船(

  • 卷十七·杨士奇

    永乐元年二月戊申朔 右军都督佥事山青卒青徐州人为燕山左护卫百户涉古今知大义沉毅有勇略以靖难功累官至都督佥事至是卒 上辍视朝三日赐祭及赙○己酉升行人司副李伟为光禄寺少卿汀州府推官高致为寺丞○庚戌 设北京

  • 卷之八百·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史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六十六 苏州织造李煦奏曹宜奉佛到扬仍著伊往普陀安置摺·佚名

    康熙四十七年三月二十九日 管理苏州织造.大理寺卿兼巡视两淮盐课监察御史臣李煦谨奏:恭请万岁万安。 窃松江府平粜户部郎中臣赵德送摺子到臣煦,谨遣家人星赍进呈御览。 二月十八日曹宜奉佛自张家湾开船,于三月二十八日到

  • 吴百朋传·张廷玉

    吴百朋,字维锡,义乌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的进士。授职为永丰知县。他受征召,就任御史,历任淮、扬、湖广的按察使。晋升为大理寺丞、右少卿。嘉靖四十二年(1563)夏天,他升任右佥都御史、郧阳巡抚。改任提督,负责军务,巡视南

  • 吾子卷第二·扬雄

    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或曰:“人羡久生,将以学也,可谓好学已乎?”曰:“未之好也。学不羡。”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也,不在兹儒乎?如将复驾其说,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或曰:“学无益也,如质何

  • 卷三·纳兰性德

    钦定四库全书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三头等侍卫纳喇性德撰檀弓上公仪仲子之丧檀弓免焉集说公仪氏仲子字鲁之同姓也檀弓以仲子舍孙而立庶子故为过礼之免以吊而讥之窃案郑注以公仪仲子为鲁同姓者盖因鲁公族有公鸟公若又有公

  • 神鼎諲禅师·惠洪

    禅师洪諲者。襄水人也。传失其氏(或云生于扈氏)。隐于衡岳之三生藏。有湘阴男子。邦称右族。来游福严。即諲室。见諲气貌闲靖。一钵挂壁。莫能亲疏之。倾爱之忘去。谓曰。师宁甘长客于人。亦欲住山乎。我家神鼎之下。

  • 卷四·佚名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十法。名不忘失菩提之心。何等为十。心无谄伪亦无幻惑。心常吉实澄清净白。於佛法僧终不生疑。受持佛法者亦不生疑。不生师想而吝於法。除卻法慳终不作灭佛法因缘。言行相应终不虚妄受持大乘。若

  • 护国言论集校后·太虚

    在一般人心眼中的佛教,总是脱不了消极遁世,虚无缥渺,不涉现实的幻影;实则佛教的真理,是教人们从消极著手,渐渐趋向积极之途。“灰身泯智”那些小乘行,这不过是学佛经过的途程,并不是究竟的佛教;究竟的佛教,是大乘积极利世的精神

  • 与 茗 山 书·太虚

    茗山:二月函报等均悉。前所通知训练班已暂停办,尔专心在湘省办佛教会,及邀明真法师等办佛学院为宜。余病躯专需休养,不能任繁剧也。全湘佛教系座下,谦忍集贤能,勉之!太虚。六、十五。(茗山存稿)

  • 大乘五蕴论讲录·太虚

      ──十三年初秋在武昌佛学院讲──   悬论    一 序大意    二 解题目    三 释撰主    四 明译人   释论    甲一 正明五蕴     乙一 略标     乙二 广明     

  • 注维摩诘经卷第四·僧肇

    菩萨品第三于是佛告弥勒菩萨什曰。弥勒既绍尊位。又当于此土而成佛。众情所宗故先命之。弥勒维摩大小之量未可定也。或云。维摩虽大或有以而不成佛。或云。弥勒虽大将有为而故辞行或此是分身弥勒非其正体。以此三缘故

  • 序言·祩宏

    佛言乘戒俱急。即祖言解行相应。禅与戒。佛祖未尝画为二法也。去圣时遥。法门好诤。习禅者呵木叉为秕糠。而恣意莽荡。缚律者视参究如水火。而执相终身。大同法中。割裂殆尽。惟天山老人。遵 先佛遗勑。示禅以培佛命

  • 崇陵传信录·恽毓鼎

    恽毓鼎撰。一卷。清宣统三年(1911)撰写,1914年天津庸言报馆印行。光绪年间,恽在宫廷任职十九年,将所见所闻纂成此书。记清宫倾轧内幕甚多。为研究清末统治集团活动的重要史料。收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