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言论集校后
在一般人心眼中的佛教,总是脱不了消极遁世,虚无缥渺,不涉现实的幻影;实则佛教的真理,是教人们从消极著手,渐渐趋向积极之途。“灰身泯智”那些小乘行,这不过是学佛经过的途程,并不是究竟的佛教;究竟的佛教,是大乘积极利世的精神的表现。所以误认佛教为消极遁世,为虚无不实,那是绝大的错谬;犹如认小学生摹“上大人”“孔乙己”字帖是没有用处一样的错谬。
中国的僧侣,素喜高隐山林,闭关自守,所以便养成了离群索居的习惯,把佛陀的遗教,冷清清地放在藏经楼里;致令以一切众生为对象的佛教,一天一天和社会众生分了家似的。试问这样与现实社会相背,走上空洞的路子,自然难怪人们说我们是消极遁世虚无缥渺了。其实呢,佛陀训示我们的,佛法是不离世间而超出世间,从出世间而入于世间,世间法即出世间法,出世间法即世间法;若故意离了世间法而别求出世间法,抛弃了众生,抛弃了一切,要想体验得大乘佛教的真精神,那是不可能的。
由于僧侣的一向漠视服务社会的工作,于是纵使有些比较前进的同袍,去参加护国工作,也是很容易被人发生误解的。他们以为僧侣的工作,只是参禅、念佛、赶经忏,除此之外别无工作可言了。孰不知参禅、念佛,这不过是私人进修的分内事,而大乘菩萨的精神注重利他,试思“不入地狱”何能救地狱苦?“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不走进众生群里,怎能度脱众生?亦有人以为佛徒是不应有人我相的,护国便落了此国土他国土的分别。其实这也是一种错误,因为佛理虽是普遍平等,而站在所住的国土的立场上说,还是要爱护这国土的;佛说仁王护国经,就是一个明证。申言之,佛教的最高原理是破除我法二执,而获得我法二空,二执若破,当然把国家民族底界限破除。但我们在未成佛的博地凡夫,能够离却国家社会而生存吗?且国家是依人民土地文物等许多因缘条件所构成,这些条件是缺一不可的,国家依人民而有,人民依国家而立,国无人民,则国将不国,人民离开国家,则民无所从立;我们试观犹太以及其他灭亡的国家,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痛,就知道人民需要国家的逼切了。故国家有保护国民的责任,国民有效劳国家的义务;那么我们僧侣既是国民的一份子,又岂能例外呢!
上面虽然拉杂地说了许多话,其实这些道理,在太虚大师这本护国言论集里,已有种种精到的发挥了。
太虚大师,是现代中国佛教的领袖,佛学的泰斗,他的思想和学说,中外人士,大多明了,恕不在这里有所论列。自抗战以还,他站在人道正义的立场上,从文字三昧发出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尤博得一般人士的称颂!为使教内人士欲明了自己本身的责任,及给予外界对于佛教的正确认识起见,本社特把大师这两年来发表在各报章杂志的护国言论,辑成一册,单本发行,俾为关怀此问题──佛教护国──者的参考。那末、虽然化了些精神和时间,只要读者能得到需要的读物,觉得也是很值得的。
本集出版的日子,正当大师率领佛教访问团到印度、锡兰等地朝礼圣迹之期,谨将此册,虔诚奉献大师座前,惟愿他日海外归来,带返了世界人士的正义感,同情心,得到一切众生同沐佛化,共发菩提的效果。
承江孔殷太史给我们题字,罗落花先生替我们作序,和陈静涛居士、白慧、妙钦二法师底力助,这册子能于短促期间印成,特附此敬伸谢忱!满慈。
猜你喜欢 黔南会灯录卷第六·善一如纯 俱舍论疏 第二卷·法宝 卷第四(观世音卷上)·佚名 新华严经论 第三十六卷·李通玄 卷第一·佚名 卷第十三·佚名 卷第十(弥沙塞)·佚名 第六 老经之义释·佚名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九·佚名 卷三百三·佚名 法华文句记卷第二·湛然 卷第十·佚名 示所犯者瑜伽法镜经·佚名 卷第一·佚名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卷上之一·宗密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