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節 詞韻,詞的平仄和對仗

(一)詞韻

關於詞韻,並沒有任何正式的規定。戈載的《詞林正韻》,把平上去三聲分為十四部,入聲分為五部,共十九部。據說是取古代著名詞人的詞,參酌而定的。從前遵用的人頗多。其實這十九部不過是把詩韻大致合併,和上章所述古體詩的寬韻差不多。現在把這十九部開列在後面,以供參考[28]。

(甲)平上去聲十四部

(1)平聲東冬,上聲董腫,去聲送宋。

(2)平聲江陽,上聲講養,去聲絳漾。

(3)平聲支微齊,又灰半[29];上聲紙尾薺,又賄半;去聲寘未霽,又泰半、隊半。

(4)平聲魚虞;上聲語麌;去聲御遇。

(5)平聲佳半,灰半;上聲蟹,又賄半;去聲泰半、卦半、隊半。

(6)平聲真文,又元半,上聲軫吻,又阮半;去聲震問,又願半。

(7)平聲寒刪先,又元半;上聲旱潸銑,又阮半;去聲翰諫霰,又願半。

(8)平聲蕭肴豪,上聲篠巧皓,去聲嘯效號。

(9)平聲歌,上聲哿,去聲箇。

(10)平聲麻,又佳半;上聲馬,去聲禡,又卦半。

(11)平聲庾青蒸,上聲梗迥,去聲敬徑。

(12)平聲尤,上聲有,去聲宥。

(13)平聲侵,上聲寢,去聲沁。

(14)平聲覃鹽咸,上聲感儉豏,去聲勘豔陷。

(乙)入聲五部

(1)屋沃。

(2)覺藥。

(3)質物錫職緝。

(4)物月曷黠屑葉

(5)合洽。

這十九部大約衹能適合宋詞的多數情況。其實在某些詞人的筆下,第六部早已與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早已與第十四部相通。其中有語音發展的原因,也有方言的影響。

入聲韻的獨立性很強。某些詞在習慣上是用入聲韻的,例如《憶秦娥》、《念奴嬌》等。

平韻與仄韻的界限也是很清楚的。某調規定用平韻,就不能用仄韻;規定用仄韻,就不能用平韻。除非有另一體。

衹有上去兩聲是可以通押的。這種通押的情況在唐代古體詩中已經開始了。

(二)詞的平仄

詞的特點之一就是全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最明顯的律句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有些詞,一讀就知道這是從七絕或七律脫胎出來的。例如《浣溪沙》四十二字,就是六個律句組成的,很像一首不粘的七律,減去第三、第七兩句。這詞的後闋開頭用對仗,就像律詩頸聯用對仗一樣。《菩薩蠻》前後闋末句本來用拗句(仄平平仄平),但是後代詞人許多人都用了律句,以致萬樹《詞律》不能不在第三字注云“可仄”。如果前後闋末句都用了律句,那麽,整首《菩薩蠻》都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組成的了。不過要注意一點:詞句常常是不粘不對的。像《菩薩蠻》開頭兩句雖然都是律句,但它們的平仄不是對立的。

不但五字句、七字句多數是律句,連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等,也多數是律句。現在分別加以敘述。

三字句。——三字句是用七言律句或五言律句的三字尾。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如“須晴日”,平仄仄如“俱往矣”,仄平平如“照無眠”。兩個三字律句用在一起如“青箬笠,綠蓑衣”。

四字句。——四字句是用七言律句的上四字。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如“天高雲淡”,仄仄平平如“怒髮衝冠”。兩個四字律句用在一起如“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如果先平腳,後仄腳,則如“亂石穿空,驚濤拍岸”。

六字句。——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擴展,我們把平起變為仄起,仄起變為平起,就擴展成為六字句。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如“我欲乘風歸去”;平平仄仄平平如“紅旗漫捲西風”。兩個六字律句用在一起如“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八字句。——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如果第三字用仄聲,則第五字往往用平聲;如果第三字用平聲,則第五字往往用仄聲。下五字一般都用律句。第三字用仄聲的如“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第三字用平聲的如“莫等閒白了少年頭”。

九字句。——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六下三,或上四下五。一般都用兩個律句組合而成,至少下六字或下五字是律句。如“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十一字句[30]。——十一字句往往是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下五字往往是律句。如“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又如“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詞中還有二字句、一字句、一字豆[31]。現在再分別加以敘述。

二字句。——二字句一般是平仄(第一字平聲,第二字仄聲),而且往往是疊句。如“山下,山下”。又如王建《調笑令》,“團扇,團扇。……弦管,弦管”。個別詞牌也用平仄,如辛棄疾《南鄉子》:“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一字句。——一字句很少見。衹有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

一字豆。——一字豆是詞的特點之一。懂得一字豆,纔不至於誤解詞句的平仄。有些五字句,實際上是上一下四。例如“望長城內外”,望字是一字豆,“長城內外”是四字律句。這樣,“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和“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就成為整齊的對仗。

特種律。——特種律句主要指的是比較特別的仄腳四字句和六字句。仄腳四字律句是“平平仄仄”,但是特種律句則是“仄平平仄”(第三字必平);仄腳六字律句是“仄仄平平仄仄”,但是特種律句則是“仄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平)。《憶秦娥》前後闋末句,依《詞律》就該是特種律句。其實,前後闋倒數第二句也常常用特種律句。如“馬蹄聲碎,喇叭聲咽”,“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如夢令》的六字句也常用特種律句。如“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直指武夷山下”,“風展紅旗如畫”。又如“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卻道海棠依舊”,“應是綠肥紅瘦”。

拗句。——大多數的詞牌都是沒有拗句的。但是,也有少數詞牌用一些拗句。例如《念奴嬌》前後闋末句(如“一時多少豪傑”,“一樽還酹江月”),《水調歌頭》前闋第三句上六字(如“不知天上宮闕”),後闋第四句上六字(如“一橋飛架南北”),都是“平平平仄平仄”,就都是拗句。

總之,從律句去瞭解詞的平仄,十分之九的問題都解決了[32]。

(三)詞的對仗

詞的對仗,有固定的,有一般用對仗的,有自由的。

固定的對仗,例如西江月前後闋頭兩句。此類固定的對仗的很少見的。

一般用對仗的(但也可以不用),例如《沁園春》前闋第二三兩句、第四五句和第六七句,第八九兩句;後闋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第七八兩句。又如《念奴嬌》前後闋第五六兩句。又如《浣溪沙》後闋頭兩句。

《沁園春》前闋第四五六七兩聯,如“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後闋第三四五六兩聯,如“惜秦皇漢武,略輪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這是以兩句對兩句,跟一般對仗不同。像這樣以兩句對兩句的對仗,稱為扇面對[33]。

凡前後兩句字數相同的,都有用對仗的可能。例如《憶秦娥》前後闋末兩句,《水調歌頭》前闋第五六兩句,後闋第六七兩句,等等。但是這些地方用不用對仗完全是自由的。

詞的對仗,有兩點和律詩不同。第一,詞的對仗不一定要以平對仄,以仄對平。如“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又如“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城對河,是平對平;外對下,是仄對仄)。第二,詞的對仗可以允許同字相對。如“千里冰封”對“殘陽如血”。

除了這兩點之外,詞的對仗跟詩的對仗的一樣的。

詞韻、詞的平仄和對仗都是從律詩的基礎上加以變化的。因此,要研究詞,最好是先研究律詩。律詩研究好了,詞就容易懂了。

--------------------------------------------------------------------------------

[1] 這是根據《類編草堂詩餘》所分小令、中調、長調而得出來的結論。

[2] 萬樹《詞律》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個“體”。徐本立《詞律拾遺》增加四百九十五個“體”。清代的《欽定詞譜》共有二千三百零六個“體”。

[3] 大中,是唐宣宗年號。

[4] 這是依照一般的說法。

[5] 原名《漁父》。

[6] 曲終叫做闋(que)。一闋,表示曲子到此已告終了。下面再來一闋,那是表示依照原曲再唱一首歌。當然前後闋的意思還是連貫的。

[7] 字數不同如《菩薩蠻》,平仄不同如《浣溪沙》,詳下節。

[8] 舊法,前後闋中間空一格。現在分行寫,中間空一行。

[9] 但是改為橫排。

[10] 其所以不止舉一首,是要顯示詞人依譜填詞的嚴格。

[11] 字下加小圓點的都是入聲字。不要按現代普通話的聲調去瞭解。下同。

[12] 這很像一首不粘的七律減去第三、第七兩句。

[13] “興”,去聲。

[14] 這句第一字可平,第三字可仄,但是不能犯孤平。這就是說,如果第三字用仄,則第一字必須用平。後闋末句同。

[15] “看”,平聲。

[16] “漫”,平聲。

[17] “昨”字未拘平仄。

[18] 雙調用‖號表示前後闋同。下同。

[19] 依語法結構,應該標點為:“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這裏是按詞譜斷句。

[20] 這個詞調的平仄相當靈活。前闋第三句、後闋第四句為一個十一字句,中間稍有停頓,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均可。但是近代詞人常常把它分成兩句,並且是上六下五(參看張惠言《詞選》所錄他自己的五首《水調歌頭》)。毛主席的詞也是按上六下五填寫的。這調常用一些拗句,如毛主席詞中的“子在川上曰”,“一橋飛南北”,蘇軾詞中的“不知天上宮闕”,“起舞弄清影”等。

[21] 跟《水調歌頭》一樣,這個詞調的平仄相當靈活,而且用拗句。

[22] 依語法結構,應該標點為:“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裏是按詞譜斷句。

[23] 依語法結構,應該標點為:“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這裏是按詞譜斷句。

[24] 第一句可以用韻。

[25] 調中有四句“仄平平仄仄”,都應該瞭解為上一下四,即仄+平平仄仄。

[26] 這一句,依《詞律》應分兩句,即平平,仄仄平平。但是,一般都作六字句。

[27] 成吉思汗是蒙古人名,不拘平仄。

[28] 戈載《詞林正韻》的韻目依照《集韻》,現在改為“平水韻”(即第二章第二、六兩節所講的詩韻),以歸一律。

[29] 具體的字見於附錄《詩韻舉要》。下同。

[30] 十字句罕見,不討論。

[31] 豆,就是讀(dòu)。句稍有停頓叫豆。一字豆不須點斷,衹須把五字句看成“上一下四”就是了。

[32] 關於詞的平仄,還有許多講究。如有些地方該用去聲,有的地方該用上聲,又有人以為入聲、上聲可以代替平聲。這衹是技巧的事或變通的辦法,不必認為格律,所以略而不講。

[33] 詩也有扇面對,但不如詞的扇面對那樣常見。

猜你喜欢
  卷九百零三·彭定求
  卷八百二十六·彭定求
  卷三十·彭定求
  曾逮·唐圭璋
  赵令畤·唐圭璋
  第一折·罗贯中
  第十回 孟丽君花烛潜逃·陈端生
  第十六出·李开先
  宦门子弟错立身·佚名
  提要·刘崧
  七言卷五十四·洪迈
  第十六歌 你连枷抽抽阿是抽格我·刘半农
  畦乐诗集·梁兰
  卷四十二·施元之
  希澹园诗集目録·虞堪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王柏·唐圭璋

      柏字会之,金华人。生于庆元三年(1197)。初号长啸,后更号鲁斋,受业何基之门。历主丽泽、上蔡两书院。咸淳十年(1274)卒,年七十八,赐谥文献。   酹江月   题泽翁梅轴后   今岁腊前,苦无多寒色、梅花先白。可惜横斜清浅

  • 解人颐 嘉言集·钱德苍

    警世通言一生都是命安排,求什么?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么? 不礼爷娘礼世尊,敬什么?兄弟姊妹皆同气,争什么? 儿孙自有儿孙福,忧什么?奴仆也是父母生,凌什么?

  • 第三出 赴闽·周履靖

    【小重山】〔外上〕几载戎衣满战尘。雄心拚裹革肯思莼。兹承新命鎭南闽。机务重。砺剑亟长征。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谩说寰中多黠虏。须知天上有将军。下官姓柳。名菀。字茂夫。唐山南节度使柳子宽之裔

  • 卷一百八十一·陈思

    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八十一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网山集【一】林亦之字学可福清人自号网山山人月鱼氏从学艾轩林光朝之门初艾轩讲学于蒲之红泉学者常数百人称高弟必曰网山艾轩卒网山继其席从游之众无异艾轩也淳

  • 春之首章·闻一多

    浴人灵魂的雨过了: 薄泥到处啮人底鞋底。 凉颸挟着湿润的土气 在鼻蕊间正冲突着。金鱼儿今天许不大怕冷了? 个个都敢于浮上来呢!东风苦劝执拗的蒲根, 将才睡醒的芽儿放了出来。 春雨过了,芽儿刚抽到寸长, 又被池水偷着吞去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二·佚名

    正统三年五月甲申朔○乙酉建太仓于京城之东北○监察御史郑颙奏张家湾宣课司崇文门分司每遇商货贩到积至数多方差内官锦衣卫官抽盘不无停滞损坏张家湾宜专委内官抽分崇文门宜令本门收钞内官兼管其顺天府都税司并塌房课

  • 卷之二百二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通志卷七十三·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金石略第一上代文字 钱谱 三代欵识 秦 两汉 三国 晋 两朝 隋 唐 唐六帝 唐名家金石序序曰方册者古人之言语款识者古人之面貌以后学跂慕古人之心使得亲见其面而闻其

  • 通鉴纪事本末卷四上·袁枢

    宋 袁枢 撰霍光废立汉武帝后元元年 钩弋夫人之子弗陵年数嵗形体壮大多知上奇爱之心欲立焉以其年穉母少犹与久之欲以大臣辅之察羣臣唯奉车都尉光禄大夫霍光忠厚可任大事上乃使黄门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后数日帝

  • 叙·刘逢禄

    叙曰:昔孔子有言,吾志在《春秋》。又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盖孟子所谓行天子之事,继王者之迹也。传《春秋》者,言人人殊,惟公羊氏五传,当汉景时,乃与弟子胡毋子都等记于竹帛。是时大儒董生,下帷三年讲明

  • 凡例·汪克宽

    一紀年畧如朱子通鑑綱目例註甲子於行上分註周王紀年始終於行下齊晉霸國衛蔡鄭曹同姓陳杞宋先代之後秦楚吳強國凡紀年始終亦分註每年之下一三傳經文互有同異陸氏釋文畧見而未詳啖趙陸氏稍詳而未盡亦有與今本不合者故今

  • 卷五(惟净译)·佚名

    复次善男子,云何是善回外道诸见方便。谓若菩萨於左啰迦波哩没罗惹迦尼乾陀等诸外道处。作诸化事。使其调伏为欲成熟。彼因缘故。菩萨作是思惟。此等外道我慢贡高。我今不应先行师教。要先恭事现为弟子。然後使其调伏。

  • 机感茶毗品第三·佚名

    尔时拘尸城内一切男女悲泣流泪。不知茶毗法则云何。问阿难言:如来涅槃如何法则以茶毗。尔时帝释具陈上事而以答言:如佛所说依轮王法。尔时拘尸城内一切人民。悲泣泪■入城中。即作金棺七宝庄严。即办微妙无价白氎千张。

  • 戒为定慧之根基·太虚

    ──在宝华山慧居寺讲──宝华山慧居寺是中国宏律的最大道场,太虚今日来此会戴季陶院长商世界佛学苑设在首都事,适逢贵寺传戒,乘此机会,将佛在人世安立教团的律仪,略为一说。在座的僧众,有系住在此寺久经受习律仪的,有系现由

  • 卷第八·志磐

    佛祖统纪卷第八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兴道下八祖纪第四十祖天台兴道尊者大法师十一祖天台至行尊者大法师十二祖国清正定尊者大法师十三祖国清妙说尊者大法师十四祖国清高论尊者大法师十五祖螺溪净光尊者大法师十六

  • 爱的徒劳·莎士比亚

    《爱的徒劳》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剧本,是一部喜剧,首次出版于1598年。该剧讲述那瓦国君臣四人发誓要清心寡欲,拒绝一切物质享受,不近女色,专心读三年。可是当美丽的法国公主和她的侍女们来到宫廷后,他们就

  • 金匮要略论注·徐彬

    二十四卷。清徐彬(生卒年不详)撰。徐彬字忠可,嘉兴(今属浙江省)人,清代医学家。曾从师于江西喻昌,颇得师传,深谙张机学说。曾撰有《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等著。《金匮要略论注》撰成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徐彬将古代

  • 慧琳音义·唐慧琳

    佛教典籍注音释义书。为别于玄应《一切经音义》,故名。唐僧慧琳著,100卷。《宋高僧传》卷五《慧琳传》说:琳“尝引《字林》、《三仓》,诸经杂史,撰《大藏音义》(即本书)一百卷,起贞元四年(788),迄元和五载(810)绝笔。”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