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十八·志第二十一·律历一

    ◎律历一

  ○应天 乾元 仪天历

  古者帝王之治天下,以律历为先。儒者之通天人,至律历而止。历以数始,数自律生,故律历既正,寒暑以节,岁功以成,民事以序,庶绩以凝,万事根本,由兹立焉。古人自入小学,知乐知数,已晓其原。后世老师宿儒犹或弗习律历,而律历之家未必知道,各师其师,岐而二之。虽有巧思,岂能究造化之统会,以识天人之蕴奥哉!是以审律造历,更易不常,卒无一定之说。治效之不古若,亦此之由,而世岂察及是乎!

  宋初承五代之季王朴制律历、作律准,以宣其声,太祖以雅乐声高,诏有司考正。和岘等以影表铜臬暨羊头秬黍累尺制律,而度量权衡因以取正。然累代尺度与望臬殊,黍有巨细,纵横容积,诸儒异议,卒无成说。至崇宁中,徽宗任蔡京,信方士"声为律、身为度"之说,始大盭乎古矣。

  显德《钦天历》亦朴所制也,宋初用之。建隆二年,以推验稍疏,诏王处讷等别造新历。四年,历成,赐名《应天》,未几,气候渐差。太平兴国四年,行《乾元历》,未几,气候又差。继作者曰《仪天》,曰《崇天》,曰《明天》,曰《奉元》,曰《观天》,曰《纪元》,迨靖康丙午,百六十余年,而八改历。南渡之后,曰《统元》,曰《乾道》,曰《淳熙》,曰《会元》,曰《统天》,曰《开禧》,曰《会天》,曰《成天》,至德祐丙子,又百五十年,复八改历。使其初而立法吻合天道,则千岁日至可坐而致,奚必数数更法,以求幸合玄象哉!盖必有任其责者矣。

  虽然,天步惟艰,古今通患,天运日行,左右既分,不能无忒。谓七十九年差一度,虽视古差密,亦仅得其概耳。又况黄、赤道度有斜正、阔狭之殊,日月运行有盈缩、朏朒、表里之异。测北极者,率以千里差三度有奇,晷景称是。古今测验,止于岳台,而岳台岂必天地之中?余杭则东南,相距二千余里,华夏幅员东西万里,发敛晷刻岂能尽谐?又造历者追求历元,逾越旷古,抑不知二帝授时齐政之法,毕殚于是否乎?是亦儒者所当讨论之大者,诿曰星翁历生之责可哉?至于仪象推测之具,虽亦数改,若熙宁沈括之议、宣和玑衡之制,其详密精致有出于淳风、令瓒之表者,盖亦未始乏人也。今其遗法具在方册,惟《奉元》、《会天》二法不存。旧史以《乾元》、《仪天》附《应天》,今亦以《乾道》、《淳熙》、《会元》附《统元》,《开禧》、《成天》附《统天》。大抵数异术同,因仍增损,以追合乾象,俱无以大相过,备载其法,俾来者有考焉。

  昔黄帝作律吕,以调阴阳之声,以候天地之气。尧则钦若历象,以授人时,以成岁功,用能综三才之道,极万物之情,以成其政化者也。至司马迁、班固叙其指要,着之简策。自汉至隋,历代祖述,益加详悉。暨唐贞观迄周显德,五代隆替,逾三百年,博达之士颇亦详缉废坠,而律志皆阙。宋初混一寓内,能士毕举,国经王制,悉复古道。《汉志》有备数、和声、审度、嘉量、权衡之目,后代因之,今亦用次序以志于篇。

  曰备数。《周礼》,保氏教国子以六艺,其六曰九数,谓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朒、旁要,是为九章。其后又有《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缀术》、《缉古》等法相因而起,历代传习,谓之小学。唐试右千牛卫胄曹参军陈从运着《得一算经》,其术以因折而成,取损益之道,且变而通之,皆合于数。复有徐仁美者,作《增成玄一法》,设九十三问,以立新术,大则测于天地,细则极于微妙,虽粗述其事,亦适用于时。古者命官属于太史,汉、魏之世,皆在史官。隋氏始置算学博士于国庠,唐增其员,宋因而不改。

  曰和声。《周礼》,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古之圣人推律以制器,因器以宣声,和声以成音,比音而为乐。然则律吕之用,其乐之本欤!以其相生损益,数极精微,非聪明博达,则罕能详究。故历代而下,其法或存或阙,前史言之备矣。周显德中,王朴始依周法,以秬黍校正尺度,长九寸,虚径三分,为黄钟之管,作律准以宣其声。宋乾德中,太祖以雅乐声高,诏有司重加考正。时判太常寺和岘上言曰:"古圣设法,先立尺寸,作为律吕,三分损益,上下相生,取合真音,谓之形器。但以尺寸长短非书可传,故累秬黍求为准的,后代试之,或不符会。西京铜望臬可校古法,即今司天台影表铜臬下石尺是也。及以朴所定尺比校,短于石尺四分,则声乐之高,盖由于此。况影表测于天地,则管律可以准绳。"上乃令依古法,以造新尺并黄钟九寸之管,命工人校其声,果下于朴所定管一律。又内出上党羊头山秬黍,累尺校律,亦相符合。遂下尚书省集官详定,众议佥同。由是重造十二律管,自此雅音和畅。

  曰审度者,本起于黄钟之律以秬黍中者度之,九十黍为黄钟之长,而分、寸、尺、丈、引之制生焉。宋既平定四方,凡新邦悉颁度量于其境,其伪俗尺度逾于法制者去之。乾德中,又禁民间造者。由是尺度之制尽复古焉。

  曰嘉量。《周礼》,氏为量。《汉志》云,物有多少受以量,本起于黄钟之管容秬黍千二百,而龠、合、升、斗、斛五量之法备矣。太祖受禅,诏有司精考古式,作为嘉量,以颁天下。其后定西蜀,平岭南,复江表,泉、浙纳土,并、汾归命,凡四方斗、斛不中式者皆去之。嘉量之器,悉复升平之制焉。

  曰权衡之用,所以平物一民、知轻重也。权有五,曰铢、两、斤、钧、石,前史言之详矣。建隆元年八月,诏有司按前代旧式作新权衡,以颁天下,禁私造者。及平荆湖,即颁量、衡于其境。淳化三年三月三日,诏曰:"《书》云:’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所以建国经而立民极也。国家万邦咸乂,九赋是均,顾出纳于有司,系权衡之定式。如闻秬黍之制,或差毫厘,锤钧为奸,害及黎庶。宜令详定称法,着为通规。"事下有司,监内藏库、崇仪使刘承珪言:"太府寺旧铜式自一钱至十斤,凡五十一,轻重无准。外府岁受黄金,必自毫厘计之,式自钱始,则伤于重。"遂寻究本末,别制法物。至景德中,承珪重加参定,而权衡之制益为精备,其法盖取《汉志》子谷秬黍为则,广十黍以为寸,从其大乐之尺,就成二术,因度尺而求氂,自积黍而取絫。以氂、絫造一钱半及一两等二称,各悬三毫,以星准之。等一钱半者,以取一称之法。其衡合乐尺一尺二寸,重一钱,锤重六分,盘重五分。初毫星准半钱,至稍总一钱半,析成十五分,分列十氂;中毫至稍一钱,析成十分,分列十氂;末毫至稍半钱,析成五分,分列十氂。等一两者,亦为一称之则。其衡合乐分尺一尺四寸,重一钱半,锤重六钱,盘重四钱。初毫至稍,布二十四铢,下别出一星,等五絫;中毫至稍五钱,布十二铢,列五星,星等二絫;末毫至稍六铢,铢列十星,星等絫。以御书真、草、行三体淳化钱,较定实重二铢四絫为一钱者,以二千四百得十有五斤为一称之则。其法,初以积黍为准,然后以分而推忽,为定数之端。故自忽、丝、毫、氂、黍、絫、铢各定一钱之则。忽万为分,丝则千,毫则百,氂则十,转以十倍倍之,则为一钱。黍以二千四百枚为一两,絫以二百四十,铢以二十四,遂成其称。称合黍数,则一钱半者,计三百六十黍之重。列为五分,则每分计二十四黍。又每分析为一十氂,则每氂计二黍十分黍之四。每四毫一丝六忽有差为一黍,则氂、絫之数极矣。一两者,合二十四铢为二千四百黍之重。每百黍为铢,二百四十黍为絫,二铢四絫为钱,二絫四黍为分。一絫二黍重五氂,六黍重二氂五毫,三黍重一氂二毫五丝,则黍、絫之数成矣。其则,用铜而镂文,以识其轻重。新法既成,诏以新式留禁中,取太府旧称四十、旧式六十,以新式校之,乃见旧式所谓一斤而轻者有十,谓五斤而重者有一。式既若是,权衡可知矣。又比用大称如百斤者,皆悬钧于架,植环于衡,环或偃,手或抑按,则轻重之际,殊为悬绝。至是,更铸新式,悉由黍、絫而齐其斤、石,不可得而增损也。又令每用大称,必悬以丝绳。既置其物,则却立以视,不可得而抑按。复铸铜式,以御书淳化三体钱二千四百暨新式三十有三、铜牌二十授于太府。又置新式于内府、外府,复颁于四方大都,凡十有一副。先是,守藏吏受天下岁贡金帛,而太府权衡旧式失准,得因之为奸,故诸道主者坐逋负而破产者甚众。又守藏更代,校计争讼,动必数载。至是,新制既定,奸弊无所指,中外以为便。

  宋初,用周显德《钦天历》,建隆二年五月,以其历推验稍疏,乃诏司天少监王处讷等别造历法。四年四月,新法成,赐号《应天历》。太平兴国间,有上言《应天历》气候渐差,诏处讷等重加详定。六年,表上新历,诏付本监集官详定。会冬官正吴昭素、徐莹、董昭吉等各献新历,处讷所上历遂不行。诏以昭素、莹、昭吉所献新历,遣内臣沈元应集本监官属、学生参校测验,考其疏密。秋官正史端等言:"昭吉历差。昭素、莹二历以建隆癸亥以来二十四年气朔验之,颇为切准。复对验二历,唯昭素历气朔稍均,可以行用。"又诏卫尉少卿元象宗与元应等,再集明历术吴昭素、刘内真、苗守信、徐莹、王熙元、董昭吉、魏序及在监官属史端等精加详定。象宗等言:"昭素历法考验无差,可以施之永久。"遂赐号为《乾元历》。《应天》、《乾元》二历皆御制序焉。

  真宗嗣位,命判司天监史序等考验前法,研核旧文,取其枢要,编为新历。至咸平四年三月,历成来上,赐号《仪天历》。凡天道运行,皆有常度,历象之术,古今所同。盖变法以从天,随时而推数,故法有疏密,数有繁简,虽条例稍殊,而纲目一也。今以三历参相考校,以《应天》为本,《乾元》、《仪天》附而注之,法同者不复重出,法殊者备列于后。

  建隆《应天历》

  演纪上元木星甲子,距建隆三年壬戌,岁积四百八十二万五千五百五十八。

  步气朔

  元法:一万二。

  岁盈:二十六万九千三百六十五。

  月率:五万九千七十三。

  会日:二十九、小余五千三百七。

  弦策:七、小余三千八百二十七、秒六。

  望策:十四、小余七千六百五十四、妙一十二。

  气策:十五、小余二千一百八十五、秒二十四。

  朔虚分:四千六百九十五。

  没限:七千八百一十六、秒九。

  秒法:二十四。

  纪法:六十。

  推元积:置所求年,以岁盈展之为元积。

  求天正所盈之日及分并冬至大小余:以八十四万一百六十八去元积,不尽者,半而进位,以元法收为所盈日,不满为小余。日满六十去之,不满者,命从甲子,算外,即冬至日辰、大小余也。

  求次气:以天正冬至大、小余遍加诸常数,盈六十去之,不盈者,命如前,即得诸气日辰、大小余秒也。

  求天正十一月朔中日:以月率去元积,不尽者,为天正十一月通余;以通余减七十三万六百三十五,余,半而进位,以元法收为日,不满为分,即得所求天正十一月朔中日及余秒。

  求次朔望中日:置朔中日,累加弦策余秒,即得弦、望及次朔中日。

  求望中月:置朔中月,加半交,盈交正去之,余为望中月。

  求朔弦望入气:置朔、望中日,各以盈缩准去,不尽者,为入气日及分。

  推没日:置有没之气小余,近减元法,余以八因之,一千九十二、秒一十九半除为没日,命起气初,即得没日辰。其秒不足者,退一分,加二十四秒,然后除之,四分之三以上者进。

  推灭日:以冬至大、小余,遍加朔日中为上位,有分为下位,在四千六百九十五以下者,为有灭之分也。置有灭之分,进位,以一千五百六十五除为灭日,以灭日加上位,命从甲子,算外,即得月内灭日。

  求发敛

  候策:五、小余七百二十八、秒二,母二十四。

  卦策:六、小余八百七十四、秒六。

  土王策:十二、小余一千七百四十八、秒一十二。

  辰数:八百三十三半。

  刻法:一百。

  求七十二候:各因诸气大、小余秒命之,即初候日也;各以候策加之,得次候日;又加之,得末候日。

  求六十四卦:各置诸中气大、小余秒命之,即公卦用事日;以卦策加之,得次卦用事日;又加之,得终卦用事日。十有二节之初,皆诸侯外卦用事日。

  求五行用事:各因四立大、小余秒命之,即春木、夏火、秋金、冬水首用事日;以土王策加四季之节大、小余秒,命从甲子,算外。即其月土王用事日。

  求二十四气加时辰刻:各置小余,以辰数除之为时数,不满,百收为刻分,命起子正,算外,即所在。

  天总:七十三万六百五十八、秒六十四。

  天度:三百六十五、小余二千五百六十三、微八十八。

  《乾元》二十四气日躔阴阳度

  

  求日躔损益盈缩度:各置定日及分,以冬至常数相减,百收,通为分,自雨水后十六为法,自霜降后十五为法。除分为气中率,二相减,为合差;半之,加减率为初、末率。又法,以除合差,为日差。为每日日躔损益率;累积其数,为盈缩度分。

  求日躔先后定数:各以朔、弦、望入气日及减本气定日及分秒通之,下以损益率展,以元法为分,损减益加次气下先后积为定数。

  赤道宿度

  斗:二十六 牛:八 女:十二 虚:十

  危:十七 室:十六 壁:九

  北方七宿九十八度。虚分二千五百六十三、秒一十九。

  奎:十六 娄:十二 胃:十四 昴:十一

  毕:十七 觜:一 参:十

  西方七宿八十一度。

  井:三十三 鬼:三 柳:十五 星:七

  张:十八 翼:十八 轸:十七

  南方七宿一百一十一度。

  角:十二 亢:九 氐:十五 房:五

  心:五 尾:十八 箕:十一

  东方七宿七十五度。

  

  求赤道变黄道度:准二至赤道日躔宿次。前后五度为限,初限十二,每限减半,终九限减尽。距二立之宿,减一度少强,又从尽起限,每限增半,九限终于十二。距二分之宿,皆乘限度,身外除一,余满百为度分,命曰黄赤道差。二至前后各九限,以差为减;二分前后各九限,以差为加。各加减赤道度为黄道度,有余分就近收为太、半、少之数。

  黄道宿度

  斗:二十三度半

  牛:七度半

  女:十一度太

  虚:十度少强

  危:十七度少

  室:十六度太。

  壁:十度

  北方七宿九十七度二千五百六十三、秒十九。

  奎:十七度半

  娄:一十二度太

  胃:十四度少。

  昴:十一度

  毕:十六度半

  觜:一度 参:九度少

  西方七宿八十二度少。

  井:三十度

  鬼:二度太

  柳:十四度半

  星:七度。

  张:十八度少

  翼:十九度少。

  轸:十八度太

  南方七宿一百一十度半。

  角:十三度

  亢:九度半

  氐:十二度少

  房:五度

  心:五度

  尾:十七度少。

  箕:十度

  东方七宿七十五度少。

  求赤道日度:以天总除元积,为总数;不尽,半而进位,又以一百收总数从之,以元法收为度,不满为分秒,命起赤道虚宿四度分。

  求黄道日度:置冬至赤道日躔宿度,以所入限数乘之,所得,身外除一,满百为度,不满为分,用减赤道日度,为冬至加时黄道日度及分。

  求朔望常日月:置朔、望日躔先后定数,进一位,倍之,身外除之,以元法收为度分,先加后减朔望中日、月,为朔望中常日、月度分;用加冬至黄道之宿,命如前,即得朔望常日、月所在。

  每日加时黄道日度:以定朔、望日所在相减,余以距后日数除之,为平行分;二行分相减,为合差;半之,加减平行分,为初行分;以距后日数除合差,为日差;后少者损,后多者益,为每日行分;累加朔、望日,即得所求。

  《宋史》 元·脱脱等

猜你喜欢
  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陈寿
  表第十二 宰相世系二·欧阳修
  卷五十五·志第七·历四·宋濂
  第十五回 弄巧成拙妹倩殉边 修怨背盟皇弟受祸·蔡东藩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九·佚名
  清波杂志卷八·周煇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六·杜大珪
  评鉴阐要卷九·乾隆
  甲申传信录卷七·钱士馨
  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陈寿
  高祖章皇后传·姚思廉
  梁元帝本纪·李延寿
  第五十一章 第五战区初期防御战·李宗仁
  第三十六章 龙潭之战·李宗仁
  知罃赵武·苏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王沂孙·唐圭璋

      沂孙字圣与,号碧山,又号中仙,又号玉笥山人,会稽(今折江绍兴)人。有碧山乐府,又名花外集。延祐四明志云,至元中,王沂孙庆元路学正。   天香   龙涎香   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讯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

  • 马瑊·唐圭璋

      瑊字中玉,合肥人。   玉楼春   来时吴会犹残暑。   去日武林春已暮。   欲知遗爱感人深,   洒泪多于江上雨。   欢情未举眉先聚。   别酒多斟君莫诉。   从今宁忍看西湖,   抬眼尽成肠断处。

  • 古今滑稽联话八·范左青

    “日晒雪消,檐滴无云之水;风吹尘起,地生不火之烟。”“新月带星,银弹弓加金弹子;长虹贯日,绣球绦系锦球儿。”“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绣鞋低罩绿罗裙,鸳

  • 你看·闻一多

    你看太阳象眠后的春蚕一样,整日吐不尽黄丝似的光芒;你看负暄的红襟在电杆梢上,酣眠的锦鸭泊在老柳根旁。你眼前又陈列着青春的宝藏,朋友们,请就在这眼前欣赏;你有眼睛请再看青山的峦嶂,但向那山外探望你的家乡。你听听那枝头

  • 列传第四十六 止足·姚思廉

    顾宪之 陶季直 萧视素《易》曰:“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传》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然则不知夫进退,不达乎止足,殆辱之累,期月而至矣。古人之进也,以康世济务也,以

  • 卷三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二·脱脱

        陈俊卿 虞允文 辛次膺   陈俊卿,字应求,兴化人。幼庄重,不妄言笑。父死,执丧如成人。绍兴八年,登进士第,授泉州观察推官。服勤职业,同僚宴集,恒谢不往。一日,郡中失火,守汪藻走视之,诸掾属方饮某所,俊卿舆卒亦假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七十三·佚名

    嘉靖六年二月戊申朔升两浙都转运盐使司同知曹兰为福建运司○辛亥兵部议覆大学士杨一清所言三事一近年谪调官员或因进言过激及以公事触法者宜分别宥免以释幽滞一各处将官有谋勇出众者许两京三品以上大臣及科道抚按官从

  • 卷之二百四十九·佚名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春。正月。乙酉朔。上诣堂子行礼。还宫。拜神毕。率诸王、贝勒、贝子、公、内大臣、大学士、侍卫等、诣皇太后宫、行礼。御殿。王以下、文武各官、外藩王、及使臣等、上表朝贺。停止筵宴。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纪昀

    列传元 【二】○元二察罕【伊埒萨哈勒喇勒智喇斡】 彻伯尔和卓卓沁台实讷台【玛古岱尔乌尔图】乌页 尔苏布特【乌兰哈达】阿勒楚尔 鄂约达勒察罕彻伯尔和卓卓沁台实讷台乌页尔苏布特阿勒楚尔鄂约达勒△察罕察罕初名

  • 九四四 谕第二分全书校缮完竣总校王燕绪等着加恩授职·佚名

    九四四 谕第二分全书校缮完竣总校王燕绪等着加恩授职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奉旨:第二分四库全书校缮完竣,办理尚属迅速,其承办之总校王燕绪,着加恩于服阕后,遇有中允缺出卽行补用;朱钤着卽

  • 司马彪续汉书卷一·周天游

    周天游辑注光武帝纪○○一世祖微时,系南鸣市,狱市吏以一笥饭与之。(汪)──御览卷七一一 ○○二伯升宾客劫人〔一〕。上避吏于新野邓晨家。(姚。汪)──范书光武帝纪注 〔一〕范书作「多为小盗」。 ○○三诸于绣〔一〕(汪)─

  • 卷三十·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三十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 宋中郎外兵曹参 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平凖书第八 【集解駰案汉书百官表曰大司农属官有平凖令索隐

  • 第三章 开元治、安史乱·吕思勉

    第一节 玄宗之路:从盛世到乱世开元、天宝,世皆以为有唐盛衰治乱之界,其实非也。传曰:拨乱世,反之正,欲言拨乱,则必举致乱之原而尽去之,玄宗则安能?彼其放纵淫乱之习,一切无异于前人,特即位之初,承极乱之后,不得不稍事整顿耳。积习

  • 卷五·刘瑾

    钦定四库全书诗传通释卷五元 刘瑾 撰诗朱子集传齐一之八齐国名本少昊时爽鸠氏所居之地【孔氏曰爽鸠氏司冦也爽鸠鹰也鸷故为司冦主盗贼少昊以鸟名官其人之名氏则未闻也】在禹贡为青州之域周武王以封太公望东至于海西

  • 大乘位与大乘各宗·太虚

      一 发端  二 曩在“起信唯识释”之发凡  甲 地上宗自证而造论  乙 地前依他教而起言  三 今广其意以判各宗  甲 以论立宗者  乙 以经立宗者  丙 以传立宗者  四 各宗多明“境”或“行果

  • 间书·朱逢甲

    《间书》堪称中国古代的间谍史话,清代朱逢甲编著。成书于咸丰五年(1855)。当时正值爆发大规模的苗族和各族人民反抗清朝统治的大起义,作者本人也在贵州普安等地参与镇压起义,面对着声势浩大的起义大军,鉴于“城屡陷,

  • 悟真篇·张伯端

    道教论著。张伯端撰。《正统道藏》收入注本数种。张伯端(984—1082),字平叔,号紫阳,浙江天台人。中国北宋道士,炼丹家。自幼好学,通天文地理,医药书算,精于吉凶占卜之术。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随龙图阁学士陆诜

  • 未刻本叶氏医案·叶桂

    医案著作。不分卷。清·叶桂撰,门人周仲升抄集。有1963年上海科技出版社排印之程门雪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