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十九·志第二十二·律历二

    ◎律历二

  ○应天 乾元 仪天历

  步月离入先后历

  离总:五万五千一百二十、秒一千二百四十二。

  转日:二十七、五千五百四十六、秒六千二百一十。

  历中日:一十三、七千七百七十四、秒三千一百五。

  朔差日:一、九千七百六十二、秒三千七百九十。

  

  度母:一万一百。

  秒法:一万。

  求天正十一月朔入先后历:以通余减元积,余以离总去之为总数;不尽者,半而进位,以元法收为日,不满为分。如历中日以下为入先历;以上者去之,为入后历。命日,算外,即得天正十一月朔入先后历日分。累加七日、三千八百二十七分、秒六,盈历中日及分秒去之,各得次朔、望入先后历日分。

  七日:初数八千八百八十八,末数一千一百一十四。

  十四日:初数七千七百七十四,末数二千二百二十八。

  又《仪天》法月离先后度数:以月朔、弦、望入历先后分通减元法,余进位,下以其日损益率展之,以元法收为分,所得,损益次日下先后积为定数。其七日、十四日,如初数以下者,返减之,以上者去之,余,返减末数,皆进位,下以损益率展之,各满末数为分,损益次日下先后积为定数。

  朔弦望定日:以日躔、月离先后定数,先加后减朔、弦、望中日,为定日。

  推定朔弦望日辰七直:以天正所盈之日加定积,日满七十六去之,不满者,命从金星甲子,算外,即得定朔、弦、望日辰星直也。视朔干名与后朔同者大,不同者小,其月无中气者为闰。又视朔所入辰分皆与二分相减,余二收,用减八分之六,其朔定小余如此;以上者进一日;朔或有交正见者,其朔不进。定望小余在日出分以下者,退一日,若有亏初在辰分以下亦如之。

  

  九道宿度:凡合朔所交,冬在阴历,夏在阳历,月行青道;冬在阳历,夏在阴历,月行白道;春在阳历,秋在阴历,月行朱道;春在阴历,秋在阳历,月行黑道。四序月离为八节,九道斜正不同,所入七十二候,皆与黄道相会。各距交初黄道宿度,每五度为限。初限十二,每限减半,终九限又减尽,距二立之宿减一度少强,却从减尽起,每限减半,九限终十二而至半交,乃去黄道六度;又自十二,每限减半,终九限又减一度少强,更从减尽起,每限增半,九限终十二,复与日轨相会。交初、交中、半交,各以限数,遇半倍使,乘限度为泛差。其交中前后各九限,以距二至之宿前后候数乘之,半交前后各九限,各至二分之宿前后候数乘之,皆满百而一为黄道差。在冬至之宿后,交初前后各九限为减,交中前后各九限为加;夏至之宿后,交初前后各九限为加,交中前后各九限为减。大凡月交后为出黄道外,交中后为入黄道内。半交前后各九限,在春分之宿后出黄道外,秋分之宿后入黄道内,皆以差为加;在春分之宿后入黄道内,秋分之宿后出黄道外,皆以差为减。倍泛差,退一位,又以黄道差减,为赤道差。交初、交中前后各九限,以差加;半交前后各九限,皆以差减。以黄赤道差减黄道宿度为九道宿度,有余分就近收为太、半、少之数。

  九道交初月度:置月离交初黄道宿度,各以所入限数乘之,如百而一,为泛差;用求黄、赤二道差,依前法加减之,即月离交初九道宿度。

  求九道朔月度:百约月离先后定数,后加先减四十二,用减中盈而从朔日,乃加交初九道宿次,即得所求。

  求九道望月度:以象积加朔九道月度,命以其道,即得所求。

  求晨昏月:置后历七日下离分,与其日离分相比较,取多者乘朔、望定分,取少者乘晨昏分,皆满元法为分,百除为度分,仍相减之,各得晨昏前后度分;前加后减朔、望九道月度为晨昏月。

  晨昏象积:置加时象积,以前象前后度前减后加,又以后象前后度前加后减,即得所求。

  求每日晨昏月:累计距后象离分,百除为度分,用减晨昏象积为加,不足,返减,以距后象日数除之,为日差;用加减每日离分,百除为度分,累加晨昏月,命以九道宿次,即得所求。

  步晷漏

  求每日晷景去极度晨分:各以气数相减为分,自雨水后法十六,霜降后法十五,除分为中率,二率相减,为合差;半之,加减中率为初、末率。又以元法除合差,为日差;为每日损益率;以其数累积之,各得诸气初数也。

  求昏分:以晨分减元法为昏分。

  求每日距中度:以百乘晨分,如二千七百三十八为度,不尽,退除为距子度,用减半周天度,余为距中星度分;倍距子度分,五等除,为每更度分。

  求每日昏明中星:置其日赤道日躔宿次,以距南度分加而命之,即其日昏中星;以距子度分加之,为夜半中星;又加之,为晓中星。

  求五更中星:置昏中星为初更中星;以每更度分加之,得二更初中星;又加之,得三更初中星;累加之,各得五更初中星所临。

  求日出入时刻:以二百五十加晨减昏为出入分,以八百三十三半除为时,不满,百除为刻分,命如前,即得所求。

  昼夜分:倍日出分,为夜分;减元法,为昼分;百约,为尽夜分。

  更筹:倍晨分,以五收,为更差;又五收,为筹差。

  步晷漏

  冬至后初夏至后次象:八十八日、小余八千八百九十九半,约余八千八百一十一分。

  夏至后初冬至后次象:九十三日、小余七千四百八十五,约余七千四百一十二分。

  前限:一百八十八十一日、小余六千二百八十五,约余六千二百二十太。

  辰法:八百四十一分三分之二。

  刻法:一百一分。

  辰:八刻三十三分三分之二。

  昏明:二百五十二分半。

  冬至后上限五十九日,下限一百二十三日、小余六千二百八十五,约余六千二百二十二太。

  中晷:一丈二尺七寸一分半。

  冬至后上差、夏至后下差:二千一百三十分。

  升法:一十五万六千四百二十八分。

  冬至后下差、夏至后上差:四千八百一十二分。

  平法:一十七万四千三分。

  夏至后上限同冬至后下限,夏至后下限同冬至后上限。

  中晷:一尺四寸七分、小分八十四。

  《仪天》求每日阳城晷景常数:置入冬、夏二至后求日数及分,以所入象日数下盈缩分盈减缩加之为其日定积,又以减其象小余为夜半定积及分。又隔位除一,用若夜半定积及分在二至上限以下者,为入上限之数;以上者,以返减前限日及约余,为入下限日及分。若冬至后上限、夏至后下限,以十四乘之,所得,以减上下限差分,为定差法;以所入上下限日数再乘之,所得,满一百万为尺,不满为寸及分,以减冬至晷影,余为其日中晷景常数也。若夏至后上限、冬至后下限,以三十五乘之,以上下差分为定法;以入上下限日数再乘之,退一等,满一百万为尺,不满尺为寸及分,用加夏至晷景,即得其日中晷景常数。

  《仪天》求晷景每日损益差:以其日晷景与次日晷景相减,其日景长于次日晷影为损,短于次日晷景为益。

  《仪天》求阳城中晷景定数:置五千分,以其日晷景定数损益差乘之,所得,以万约之为分,冬至后用减,夏至后用加;冬至一日有减无加,夏至一日有加无减。

  《仪天》求晷漏损益度入前后限数:置入冬至后来日数,在前限以下者为损;以上者,减去前限,余为入后限日数者为益。若算立成,自冬至后一日,日加满初象,即加象下约余,为一象之数。

  《仪天》求每日晷漏损益数:置入前后限损益日数及分,如初象以下为在上限;以上者,返减前限,余为下限,皆自相乘之,其分半以下乘,半以上收之;以一百通日,内其分,乃乘之;所得,在冬至后初象、夏至后次象,以升法除之。若冬至后次象、夏至后初象,以平法除之;皆为分,不满,退除为小分;所得,置于上位,又别置五百五分于下,以上减下,以下乘上;用在升法者,以二千八百五十除之;用在平法者,以五千五百五十二除之;皆为分,不满,退除为小分;所得,以加上位,为其日损益数。

  《仪天》求每日黄道去极度及赤道内外度分:若春分后置损益差,以五十乘之,以一千五十二除之为度,不满,以一千四十二除之为分,以加六十七度三千八百四十五。若秋分后,置损益差,以五十乘之,以一千六十除之为度,不满,以一千五十退除为分,以减一百一十五度二千二百二十二分,即得黄道去极度。置去极度分,与九十一度三千八百四十五相减,余者为赤道内外度分。若黄道去极度分在九十一度三千八百四十五以下者为内,若在以上者为外度及分。

  《仪天》求每日晷漏母:各以其日损益差,自春分初日以后加一千七百六十八,自秋分初日以后减二千七百七十七,各得其日晷漏母,又曰晨分。

  《仪天》求每日昏分及距午分:置日元分,以其日晷漏母减之,余者为昏分。又以其日晷漏母减五千五十分,余者为其日距午分。

  月离九道交会

  交总:七十一万七千八百一、秒八十二。

  正交:三百六十三度、八千二百八十三、秒七。

  半交:一百八十一度、九千一百四十二、秒五十三半。

  少交:九十度、九千五百二十一、秒二十六太。

  平朔:一度、四千六百三十二。

  平望:空、七千三百一十六。

  朔差:二度、八千八百四十一。

  望差:二度、一千五百二十五。

  初准:一万六千六百四十一。

  中准:一万八千一百九十一。

  末准:一千五百五十。

  《乾元》交会

  交率:一万六千、秒七千八百九十一。

  交策:二十七、余六百二十三、秒九千四百五十五。

  朔准:二、九百三十六、秒五百四十五。

  望准:十四、二千二百五十。

  初限:三万六千五百九十四。

  中限:四万二。

  末限:三千四百八。

  《仪天》步交会

  交终分:二十七万四千八百四十三、秒二千二百七十九。

  交终日:二十七、余二千一百四十三、秒二千二百七十九。

  交中日:一十三、余六千一百二十一、秒六千一百二十一。

  交朔日:二、余三千二百一十五、秒七千七百二十一。

  交望日:一十四、余七千七百二十九、秒五千。

  前限日:一十二、余四千五百一十三、秒七千二百七十九。

  后限日:一、余一千六百七、秒八千八百六十半。

  交差:四十五。

  交数:五百七十二。

  秒母:一万。

  阴限:七千二百八十六。

  交日:空、小余六千一百四十六、秒三百七十三。

  阳限:三千一百七十四。

  月食既限:二千五百八十二。

  月食分法:九百一十二半。

  中盈度:以通余减元积,七十五展之,以四百六十七除为分,满交总去之,为总数;不尽,半而进位,倍总数,百收为分,用减之,余以元法收为度,不满为分,命曰中盈度及分。

  求次朔望中盈:各置天正经朔中盈度分,视十一月望,十二月朔、望中日,如二十九日五千三百七以下者,即加朔、望差度分秒,余月即加平朔、望度分秒,即得所求。

  月离朔交初度分:置其朔中盈度分,加减讫为定,用减天正加时黄道宿度分,余命起天正之宿初算,即得所求。

  月入阴阳历:以月离先后定数,先加后减朔、望中盈,用加朔、望常日月分,如中准以下者为月出黄道外;以上者去之,余为月入黄道内。

  求食甚定余:置朔定分,如半法以下者返减半法,余为午前分;前以上者减去半法,余为午后分;以乘三百,如半昼分而一,为差。加减定朔分,为食定余。以差皆加午前、后分,为距中分。其望定分,便为食定余。

  入食限:置黄道内、外分,如初准已上、末准已下为入食限。望入食限则月食,朔入食限则日食。月在黄道内则日食,在外则不食,望则无问内、外皆食。末准已下为交后分;初准以上者,返减中准,为交前分。

  入盈缩历:置朔定积,如一百八十二日、六千二百二十三以下为入盈日分;以上者去之,余为入缩日分。

  黄道差:置其朔入历盈、缩日及分,如四十五日以上、一百三十七日以下,皆以一千五百乘,为泛差;如四十五日以下,返减之,余为初限日,一百三十七日以上者减去之,余为末限日及分,以六十七乘,半之,用减泛差,以乘距午分,以元法收为黄道定分;入盈,以定分午前内减外加、午后内加外减;入缩,以定分午前内加外减,午后内减外加。

  赤道差:置入盈缩历日及分,如九十一日以下,返减之,为初限日;以上者,用减一百八十二日半,余为末限日及分;四因之,用减三百七十四,为泛差;以乘距中分,如半昼分而一,用减泛差,为赤道定分;盈初缩末内减外加、缩初盈末内加外减。

  日食差:依黄、赤二差,同名相从,异名相消,为食差。

  距交分:置交前后分,以黄、赤二差加减之,为距交分。如月在内道不足减者,返减入外道,不食;如月在外道不足减,返减食差,为返减入内道即有食。

  日食分:置距交分,如四百二十以下者类同阳历分;以上者去之,为阴历分;又以食定余减四分之三,皆退一等,用减阴阳历分,为食定分;如不足减,即返减之,余进一位,加阴历分,为食定分;阳以四十二除,为食之大分;阴九百六十以下返减之,如九十六而一,为食之大分,命十为限。

  月食分:置黄道内外前后分,如食限三百四十以下者,食既;以上者,返减末准,余以一百二十一除,为月食之大分。其前后分,以九百以上入或食或不食之限,

  日月食亏初复末:百通日月食之大小分,以一千三百三十七乘之,各如其日离分,为定用分;加食定余,为复末定分;减之,为亏初定分。其月食,以食限减定用分,用减食甚,为亏初定分;如不足减者,即以食限分如望定余为食定分,余却依日食加减,各得月食亏初、复末定分也。

  日食起亏:视距交分如四百二十以上者,初起西北,甚于正北,复于东北;如以下者,初起西南,甚于正南,复于东南。凡食八分以上者,皆初起正西,复于正东。

  月食起亏:月在内道,初起东南,甚于正南,复于西南;月在外道,初起东北,甚于正北,复于西北。凡食八分以上者,初起正东,复于正西。

  带食出入:视其日出入分,如在亏初定分以上、复末定分以下,即带食出入。食甚在出入分以下,以出入分减复末定分,为带食差;食甚在出入分以上者,以亏初定分减出入分,为带食差;以乘食定分,满定用而一,日阳以四十二、阴以九十六、月一百二十一除之,为带食之大分,余为小分。

  更点:各置亏初、食甚、复末定分,如晨分以下者加晨分,昏分以上者减去昏分,皆以更分除为更数,不尽,以点分除之为点数。命初更,算外,即得所求。

  日月食宿分:以天正冬至黄道日度加朔望常日月度,命起斗初,算外,即日月食在宿分也。

  《宋史》 元·脱脱等

猜你喜欢
  列传第四十二·李延寿
  ●卷十九·周密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李心传
  卷十一·吴广成
  第四十九回 恋爱妃密誓长生殿 宠胡儿亲饯望春亭·蔡东藩
  卷之五百七十五·佚名
  ◎动物教员·吴虞公
  薛胄传·魏徵
  田尔耕、许显纯、崔应元传·张廷玉
  卷二百六十七·佚名
  卷三十八·雍正
  卷十五·允禄
  卷十四、准葛尔及西藏之兵事·黄鸿寿
  卷四十八·佚名
  卷第十二·太安万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十出 受降·李渔

    〖夜行船〗(生引众上)汗透征衣如乍浣,歼灭处血涌成湍。片甲犹存,一俘未获,报捷军书难判。——分付众军校:今日趱了无数程途,未免人疲马倦,暂时歇息,明日早行。(众)得令!(内)苏州府差官,押解兵饷,带有公文投见。(众禀介)(生)差官

  • 榖城山馆集卷五·于慎行

    (明)于慎行 撰○七言古诗商丘沈封君画竹歌梁王修竹不可识千秋草合平台迹平台主人墨君友扫岀檀栾一千尺醉渖淋漓幅素看枝枝蒨翠若可餐笔端乍觉烟云绕堂上时惊风雨寒寒声槭瑟生绡起如在湘江秋色里湖州以后称太常此幅神真

  • 龟谿集补钞·管庭芬

    龟谿集补钞沈与求夜书山驿天寒夜向阑,月出山更静。风露摇青空,万象光耿耿。啼螀泣幽草,宾鸿度前岭。归来坐孤窗,松竹舞清影。臞庵地控三州界,池开十丈莲。桑麻无杜曲,松菊有斜川。别浦归帆远,他山晚照妍。江湖春水阔,容与白鸥

  • 例义·王懋竑

    自昔辑朱子年谱为门人果斋李氏其元本今不可得见而行世者明李古冲本多窜易果斋之旧近有洪去芜本收载较繁増损未当又新闽本尤疎畧先生大抵据李洪两本严审而慎采之恐览者无以悉其源流前后乃取魏鹤山序果斋元本者冠于首以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九·佚名

    万历元年正月壬午朔 上御皇极殿百官朝贺以未及小祥免宣表文先期并免习仪○甲申 上御皇极殿太常寺奏孟春时享 太庙○是日 宣宗庄皇帝忌辰遣怀柔伯施光祖祭 景陵○丙戌户科都给事中贾三近参新推湖广总兵平江伯陈王

  • 卷五·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五乾隆二十年春正月丙子命尚书公达尔党阿领兵速赴军营上谕军机大臣曰达尔党阿帯领索伦巴尔虎兵起程从前原议于四月内齐集军营今两路哨探兵改期于二月内前进着传谕黒龙江将军绰尔多选

  • 卷二十一上·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二十一上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律历志第一上 【师古曰志记也积记其事也春秋左氏传曰前志有之】 虞书曰乃同律度量衡【师古曰虞书舜典

  • 李孟传传·脱脱

    李孟传,字文授,是资政殿学士李光的四儿子。李光被贬到岭海时,李孟传才六岁,他侍奉母亲住在乡间,立志学习。贺允中、徐度都认为他是奇人,曾几乎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他。龙大渊被降官担任浙东总管,知道李孟传是名门子弟,偶然相遇

  • 蔡汝南传·张廷玉

    蔡汝南,字子木。幼年随父至南京听国子监祭酒湛若水讲学,立即有所领悟。十岁中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授行人。向王慎中、唐顺之及高叔嗣学诗。不久,进升刑部员外郎,后调南京刑部员外郎。与皇甫孝兄弟友善,与尚书顾瞞为忘年交

  • 196.苏东坡游赤壁·林汉达

    司马光执政后,把宋神宗贬谪的许多大臣都召回朝廷,其中有两个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苏轼(shì)和苏辙(zhé)。苏轼兄弟俩,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二十岁刚出头的那年,他的父亲苏洵带着他和苏辙到京城去考进士。主考官欧

  • 提要·江永

    【臣】等谨案律吕新论二卷国朝江永撰永有周礼疑义诸书皆别着録是编其论乐之书也上卷首论蔡氏律书次论五声次论黄钟之宫次论黄钟之长次论黄钟之积次论十一律次论三分损益次论二变声次论变律下卷首论琴次论四清声次论旋

  • 卷六·车垓

    钦定四库全书内外服制通释卷六    宋 车垓 撰小功五月正服为从祖祖父从祖祖姑从祖祖父【祖兄弟也】曽祖  祖 父 已身【侄孙也】从祖祖姑【祖姊妹也】释曰此即侄孙为伯祖叔祖姑婆服也葢伯祖叔祖姑婆为侄孙服

  • 卷十七·张廷玉

    <經部,春秋類,欽定春秋傳說彙纂欽定四庫全書欽定春秋傳說彚纂卷十七文公集說【楊氏士勛曰魯世家文公名興僖公之子以襄王二十六年即位諡法慈惠愛民曰文】【乙襄王二未十六年】元年【晉襄二年齊昭七年衛成九年蔡莊二十

  • 桓公·桓公十一年·左丘明

    【经】十有一年春正月,齐人、卫人、郑人盟于恶曹。夏五月癸未,郑伯寤生卒。秋七月,葬郑庄公。九月,宋人执郑祭仲。突归于郑。郑忽出奔卫。柔会宋公、陈侯、蔡叔盟于折。公会宋公于夫钟。冬十月有二月,公会宋公于阚。【传】

  •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三〈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欧阳竟无

      護法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那落迦波羅如獵鹿者.如是應知非但不受相害之苦.然於器處共相之苦亦復不   受.此之獄卒能害彼故。若異此者.   彼在熱鐵融沸地上受燒然苦不能忍時如何此際能逼害他。

  • 咸淳毗陵志·史能之

    南宋地方志。度宗咸淳年间知常州事史能之撰。30卷。毗陵即常州,治今江苏常州。此志叙地理、诏令、官寺、秩官、文事、武备、风土、祠庙、山水、人物、词翰、财赋、仙释、寺观、陵墓、古迹、详异、碑碣、纪遗等内容,繁简

  • 上清太上回元隐道除罪籍经·佚名

    《上清太上回元隐道除罪籍经》,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真诰》卷二十称东阳章灵民得东晋许翽所书「回元隐道经一卷」,当即此篇。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言「太上回元谢罪之道」,亦称隐元内观之法。其

  • 身观经·佚名

    一卷,西晋竺法护,说身不净,无可爱乐。后附偈颂,七言七首,五言十首,皆妙绝。